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19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4W

【概述】

2019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總結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woshiren078”為你整理了這篇2019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總結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2019年度應急管理局工作總結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金平湖新崛起乘風破浪之年,是應急管理部門機構改革履職開局之年。一年來,市應急管理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應急管理工作各項決策部署,堅持邊組建、邊應急、邊防範,構建“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建設“除患必先、救援最前、應急為民”的平湖應急鐵軍,為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提供堅強的應急管理保障。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不含生產經營性火災)25起、死亡13人,同比分別下降39.02%、38.1%。防颱防汛工作做到不死人、不傷人、少損失。獲得嘉興市平安建設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服務保障工作突出貢獻集體、防禦“利奇馬”工作集體二等功等榮譽。

一、強化責任落實,守住“大安全”基本盤

(一)深入推進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發揮安委辦統籌協調作用,科學設置安全生產考核項目,制訂個性化安全生產責任書,有效推進“三個必須”、“誰主管,誰負責”以及“1+X”責任體系落實。每季度召開安全生產例會、安委辦聯席會議,三次召開事故現場會,通報問題,研判形勢,部署工作。創新“清單式”工作法,實行工作“清單式”交辦,隱患“清單式”治理,問題“清單式”督查,實現工作閉環。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時段,聚焦重點行業領域,紮實開展春節前後、“兩會”期間、新中國成立70週年期間安全生產大檢查,開展危險化學品領域、“三類園區”“三類企業”“三類設施”及高空液體儲存裝置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進一步深化標準化、專業化、社會化、信息化+作戰室“四化一室”工作模式,推進安全風險管控、隱患排查治理“七個一”標準化建設,建成“七個一”標準化企業397家,完成目標任務的348.2%。完善平湖市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平台,上線化工企業特殊作業“雲監管”等系統,初步形成企業主體、平台彙總、政府監管、社會參與的安全生產數字化監管長效機制。平台註冊使用企業2481家,安全生產績效評價A類企業1049家、B類152家,同比分別上升1842.6%、533.3%;累計上報隱患76517個,完成整改76397個,整改率99.8%。完成工礦商貿企業重大安全隱患整改銷號8處。規範社會化服務市場秩序,強化服務質量監管,累計1158家企業購買社會化服務。

(二)突出危化監管“重中之重”。開展危化品安全風險精準化排查治理,企業每日承諾率達到100%。深刻吸取事故教訓,開展危險化學品領域大檢查大整治,編制隱患清單和整改清單,實施閉環管理。關閉園區外危化品生產企業2家。按照“一隱患一專班一方案一時限”要求,完成嘉市級掛牌督辦危化品重大事故隱患整改銷號4處。推進化工園區“五個一體化”建設,獨山港智慧園區管理中心、應急聯動指揮中心和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智慧園區應急指揮室先後建成啟用,實現對園區全方位、全天候、全時段的監管控制。開展全市醫藥化工企業使用危險化學品安全隱患深度排查,督促企業整改危化品使用環節隱患35處。開展使用危險化學品工貿企業摸底工作,累計錄入省危險化學品監管平台企業428家,超額完成嘉興考核目標。出台《平湖市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專家諮詢決策規定》,嚴把化工企業准入。優化“最多跑一次”,擴大即辦件事項範圍,實現辦事時限比法定時間壓縮50%以上,受理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設立、設計審查、危化品經營許可換髮(變更)、重大危險源備案、煙花爆竹許可等143項。優化行政審批程序,實行容缺受理、承諾辦結事項8個。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協助完成巴斯夫凱密特爾、湛新等重大外資項目報批。

(三)從嚴開展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浙江省安全生產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原國家安監總局《安全生產年度監督檢查計劃編制辦法》,結合監管權限、執法人數、技術裝備、經費保障和全市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狀況實際,制訂年度監督檢查計劃,健全“雙隨機”抽查機制,實施告知式執法機制,推行全員執法、聯合執法、委託執法,深入開展監管執法行動,提前並超額完成年度執法檢查任務。加大行政處罰力度,事故類案件立案6起,罰款111.98萬元,對3起事故的3名直接責任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非事故類案件立案69起,罰款57.49萬元。依法依規推進安全生產誠信體系建設,加大對安全生產領域違法違規典型案例曝光力度,累計曝光6批次42起。狠抓大慶期間安全生產保障工作,落實嚴防嚴控嚴管措施。

二、完善機制體系,提升“大應急”統籌力

(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工作機制。調整市防汛防颱抗旱指揮部成員,釐清市防指、市減災委等議事機構職能,明確應急管理與水利、自然資源、科技、氣象等部門職責分工,建立信息共享和部門會商工作制度,探索建立統一指揮、統籌協調的應急管理機制,實現防災減災工作平穩過渡。紮實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建成我市應急指揮平台一期,完成多部門數據對接,基本形成覆蓋公安、消防、交通運輸、水利、生態環境、氣象等部門的應急指揮網絡。建立健全預警信息發送系統數據庫,及時更新危房、漁船、責任人、搶險隊伍、水利工程、避災場所等數據信息。強化應急管理區域聯動,與上海金山區達成“毗鄰黨建”引領應急管理區域聯動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指導市安全生產技術協會與上海市健康安全環境研究會簽署合作協議,實現應急管理互聯互通。

(二)有序開展防汛防颱工作。樹立早部署、早排查、早整改理念,堅持做最充分的準備、落實最嚴密的措施,第一時間梳理明確市、鎮、村三級基層防汛責任人,明確工作職責,並向社會公示;第一時間召開防汛工作會議、海塘聯防會議,部署開展年度防汛防颱檢查暨隱患大排查工作;第一時間組織開展防汛實地檢查,查問題、督整改,確保所有問題整改在汛期之前。加強基層防汛防颱體系建設,梳理各類網格責任人1468人。第一時間進崗到位,全面部署落實防禦措施,取得防禦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第18號颱風“米娜”的全面勝利。

(三)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有序推進全市預案體系更新,結合我市當前實際,修訂完善《平湖市突發事件總體預案》和《平湖市防汛防颱抗旱預案》等專項預案,組織開展各類應急專項預案編修工作,有效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紮實做好春節、清明、五一等節假日和非防火期森林防火工作,深入開展督導檢查,推進防火通道可燃物清理、防火隔離帶修築、野外用火整治、消防基礎設施配置等工作。深入開展自然災害情況摸底,對台風、洪澇災害、森林防火、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開展風險評估和減災能力調查,順利完成嘉興市試點示範項目,為全省全面開展自然災害普查、風險評估和減災能力調查提供了經驗

三、強化基層基礎,有效提高“大減災”防控力

(一)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深入開展應急救援力量摸底,建立全市161支應急救援隊伍、2231名救援人員和應急物資信息清單。積極培育民間救援力量,制定《平湖市社會救援力量培育規範(暫行)辦法》,扶持培育曙光、景舟、森科、凱港等6支應急救援隊伍。強化應急救援隊伍能力水平建設,面向企業、社會應急搶險人員,開展水上救援等業務培訓。全年指導舉辦危化品道路事故、水上事故和海塘防禦超標準風暴潮等應急救援演練42次,初步形成領域互補、專兼協作、覆蓋全面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

(二)提高避災應急能力。開展抽查摸底,對避災場所選址、警示牌、轉移線路、物資儲備等實施改造提升,完成134個(22個鎮級,112個村級)避災場所建設。有序推進避災場所規範化建設,完成38個避災場所規範化建設任務,超額完成省政府實事項目建設任務,完成率111%。在防禦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第18號颱風“米娜”期間,轉移安置18698人次。

(三)加大安全宣教力度。春節後開工期間,會同總工會組織開展企業“開工第一課”公益活動,為企業授課553場,受益職工34900餘人。根據生產經營單位需求,開展菜單式培訓,全年開展培訓109場、9662人,創歷史新高。舉辦市委主體班次應急管理專題研討班,進一步提升領導幹部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水平和意識。積極構建大應急宣傳“中央廚房”,發揮“5·12”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國際防災減災日等牽引作用,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七進”活動。建成市級安全生產宣傳教育示範基地1個、安全文化單位50個,印發《公眾防災減災應急手冊》,組織開展應急管理普法知識競賽,切實提升全社會的安全意識。

四、堅持黨建引領,切實加強應急隊伍建設

(一)堅持建章立制。聚焦改革重點內容和關鍵環節,按照年初既定的工作要點,明確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時間表、路線圖,順利完成人員轉隸、職能銜接等工作。完成黨支部、工會換屆。制定落實領導帶班和24小時值班值守、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和行政執法行為規範等規章制度,有序推進機構改革各項工作任務。狠抓市委巡察發現的7個方面19個問題整改,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不斷鞏固和擴大整改成果。

(二)堅持培訓先行。先後組織人員參加省、市應急管理系統開展的各類培訓35人次。圍繞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防災減災基本常識、應急救援處置及緊急信息報送等內容,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培訓,進一步提升應急隊伍的綜合素質。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抓實抓細思想教育。

(三)堅持夯實基層。舉辦危險化學品監管、行政執法實務和基層防汛責任人培訓班,提升基層人員業務水平。結合平湖實際,擬定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規範化建設實施方案,統籌各類應急救援力量,持續推進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人員力量、執法裝備、執法車輛和崗位津貼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