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0年度市生態環境局工作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6W

【概述】

2020年度市生態環境局工作總結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gilbert”為你整理了這篇2020年度市生態環境局工作總結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2020年,市生態環境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關於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部署和安排,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目標任務,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一、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

空氣質量持續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分別為56、29和4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17.6%、21.6%和持平。優良天數276天,佔比75.4%,同比增加36天。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5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I-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超過60%,無劣V類斷面。密雲水庫等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地下水水質總體穩定。土壤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水平。全市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90%以上。生態環境狀況保持在“良”的等級,聲環境質量基本穩定,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最好水平,較2015年下降20.5%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減排比例大幅超額完成“十三五”任務目標。

二、年度重點工作順利完成

(一)有效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環境次生災害

一是全力確保涉疫情醫廢安全處置,全市新增醫廢處置能力2萬噸/年,妥善收運處置醫療廢物、污染區貨品、重點管控生活垃圾。

二是科學開展醫療廢水監管,緊盯定點醫院、隔離點、下游污水處理廠污水達標排放,實時監控重點醫院、醫療廢物處置單位污染物排放情況。

三是高效做好環評審批服務,支持疫情防控相關建設項目建設,做好疫情防控急需三類建設項目審批或備案,豁免醫療機構新增應急CT等設備輻射審批。

(二)全力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收官

1.深化“一微克”行動,堅決打贏藍天保衞戰

一是依法治理移動源污染。實現京津冀首部區域協同立法,三地同步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累計淘汰6.5萬輛國三標準汽油車。搭建全國首個重型車在線監控平台,實時監控6.2萬餘輛重型車排放情況。完成6萬台非道路移動機械“一機一碼”編碼登記。

二是精準管控揚塵污染。創新實施施工工地出口道路塵負荷監測,定期對全市平原地區1800餘條道路進行塵負荷走航監測,運用衞星遙感技術監控裸地。推進制修訂道路清掃保潔等標準,核心區創新實施屋頂清掃保潔。1-11月全市降塵量5.3噸/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1.7%。

三是科學防治揮發性有機物污染。調整退出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113家,53家企業完成“一廠一策”深度治理,動態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燕山石化完成多輪泄漏檢測修復。開展印刷、石化、工業塗裝、汽修等重點行業和加油站、儲油庫VOCs專項執法檢查。

2.堅持“保好水、治差水”,全面推進碧水保衞戰

一是強化飲用水安全,實現密雲水庫環庫監控全覆蓋,完成市級、區級、鄉鎮級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狀況評估,完成國家確定的“千噸萬人”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

二是推進水環境治理。推動構建“水環境—排污口—污染源”全過程監管體系,印發實施入河排口分類分級管控技術指南,建立覆蓋街道(鄉鎮)的水環境監測和考評體系。

三是加強地下水保護。建成覆蓋全市域的立體分層地下水監測網,推進房山區官莊地區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

四是深化區域協同。聯合河北省共同推進潮白河、大清河、鳳港減河等跨界水體水質改善。

3.聚焦“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續推進淨土保衞戰

一是深化農用地分類管控。更新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分類清單,受污染耕地全部採取安全利用措施,產出農產品逐季檢測,保障食用農產品安全。

二是嚴格建設用地准入管理。優化了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效果評估報告評審工作機制,及時將可安全利用的地塊移出本市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並公開。

三是推進畜禽污染防治。出台實施《關於進一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依法加強養殖污染治理的指導意見》。門頭溝等8個區調整完善禁養區劃定方案。

4.踐行“兩山”理念,加強自然生態保護

一是研究構建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將EI指數納入市政府績效考核。

二是組織實施“綠盾2020”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

三是開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全市自然保護地外來入侵物種實地調查。

四是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門頭溝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密雲、懷柔區榮獲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5.嚴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一是加強危險廢物管理。推動重點項目建設,開展工業園區、汽修企業等危廢收集貯存試點。

二是加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管,建立運行核安全監測預警和工作協調機制。

三是加強風險源單位檢查,妥善處置突發環境狀況,會同津、冀編制重點流域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並聯合開展應急演練。

(三)着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1.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研究起草《北京市貫徹〈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實施方案》。完成年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點任務。

2.鞏固綠色發展優勢

一是着力推進温室氣體減排。印發實施年度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計劃,推動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年度履約,不斷深化產業、建築、交通、農業等重點領域温室氣體減排。持續完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將航空企業納入碳市場。

二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審批制度改革,賦予大興臨空經濟區等單位環評審批權限。出台環評審批“正面清單”、擴大環評豁免範圍,試行新型“服務包”制度。印發實施本市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意見(“三線一單”)並向社會公開。

3.法規標準體系持續完善

頒佈實施《北京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北京市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發佈實施《地鐵正線周邊建設敏感建築物項目環境振動控制規範》《實驗室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技術規範》2項地方生態環境標準。

4.監測監管體系進一步夯實

健全完善國內領先的“空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測網絡。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對1.7萬家企業實施排污許可管理,實現固定源排污許可全覆蓋。立案查處固定源4890起,處罰重型柴油車13.7萬輛次。

5.國際交流和公眾參與程度不斷加深

成功舉辦2020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開展新聞發佈22次、接受媒體採訪66次,雙微平台發佈2779條,開展“綠色北京 綠色行動”宣講、第五屆“北京環保兒童藝術節”等活動,覆蓋公眾2.8億人次。“接訴即辦”在市級部門綜合排名前三。

(四)全面加強績效管理

建立了績效管理協調調度、定期通報、重點督辦等工作機制,實行清單化管理、全過程跟蹤,全面完成了年度績效任務及上年度績效考評反饋問題的整改。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市生態環境局將持續貫徹國家和本市“十四五”規劃要求,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紮實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促進“十四五”起好步、開好局。

(一)堅決落實中央巡視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要求

按照市委統一部署,切實抓好中央巡視指出問題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適時開展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二)紮實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狠抓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作落地見效,對重點領域改革進行分級分類督察。

(三)努力控制温室氣體排放

研究制定本市“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制定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措施,統籌推進產業、能源、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温室氣體控制,強化控制温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考核機制。持續完善本市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

(四)繼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深化大氣污染防治。聚焦揮發性有機物、移動源、揚塵污染治理,繼續實施“一廠一策”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加強對重型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新車、檢驗檢測機構等的監管,推動重點行業車輛電動化;加強監測和通報,推動提升施工工地、道路、裸地等揚塵管理水平。

二是加強水污染防治。繼續做好地表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推動治理小微水體、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鞏固密雲水庫上游潮河流域治理成效、推進白河流域綜合治理,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三是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和建設用地環境風險防控,探索研究“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強化農用地分類管理,逐季監測食用農產品,動態更新耕地分類清單。

(五)切實強化生態保護監管

研究制定本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技術規範,完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健全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空間聯合會商工作機制,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研究編制全市生態涵養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