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態環境分局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思路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8W

【概述】

生態環境分局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思路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alina”為你整理了這篇生態環境分局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思路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一、今年工作總結

(一)突出問題導向,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明顯。一是打好藍天保衞戰。開展大氣污染精準治理減排,加大揚塵治理力度,實施重點行業VOCs整治,1-10月,我區空氣優良率為92.6%,PM2.5平均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4%。二是打好碧水保衞戰。1-10月,轄區內省控以上斷面III類及以上水質達標率為75%,縣控以上斷面III類及以上水質達標率為66.7%,省控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推進污水零直排建設,椒北工業功能區塊已完成任務;醫化園區中18家重污染企業、14家輕污染企業已完成任務。三是打好淨土清廢戰。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已完成13個疑似污染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審工作;已完成18家國家質控的詳查企業的地下水採樣工作;已明確19個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非污染地塊。啟動椒江區“無廢城市”創建工作,深入推進小微企業危廢集中收集轉運試點工作,目前已設立3個收集點,着力完善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體系,提升工業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利用處置能力、風險防範能力。

(二)突出嚴格執法,中督反饋問題整改有效落實。一是紮實做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目前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未結案信訪件“德鑫公司搬遷”問題,考慮企業生產、員工安置等實際情況,給予企業6個月生產過渡期,明確2021年1月份停產退出。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我區共受理54(計45.3)件信訪件(全市518件),其中重點件4(計2.1)件(全市16件),責令整改企業38家,立案處罰13家,累計處罰121.7844萬元。二是推進醫化園區綜合整治。邀請專家開展地毯式排查,排查出問題178條,完成整改131條。建立“一企一員”制度,實行企業包乾服務,責任落實到人。運用無人機、聲吶無人船、內窺鏡探管等多種高科技手段,嚴厲打擊暗管偷排違法行為,對振港染料頂格處罰100萬並責令停產整治,刑事拘留5人,批捕包括法人代表、總經理在內的4人,企業內部暗管已拆除並灌漿封堵;查處了東風化工涉排放有毒有害物質案,刑事拘留5人,批捕包括法人代表在內的2人。

(三)突出機制創新,生態環保體制改革持續推進。通過製作宣傳視頻、發放宣傳冊、發送工作短信等方式,實現固定污染源工作企業通知全覆蓋。創新開展“一對一”現場登記服務、發證企業分批培訓等,保質保量完成固定污染源清理工作,共完成排污登記3531家,發證76家,整改41家。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創建,委託浙江省環境科技公司編制椒江區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及美麗椒江建設規劃綱要,並召開工作部署會,明確任務分解。

亮點工作:

一是創新環保全生命週期一件事改革。積極探索“互聯網+環保監管”新模式,圍繞企業全生命週期一件事、區域環境質量管控一件事、第三方環保治理一件事、環保業務協同一件事,打造集區域環境質量監控、審批、企業監管與服務、宣教培訓、第三方治理單位管理、內部科室協同等功能為一體的全新綜合管理系統。目前,環保全生命週期一件事改革項目已通過區改革辦、區大數據局等條線向省級申報縣域集成管理重大改革項目、觀星台優秀應用、十四五政府數字化轉型重大項目等。

二是實行“環評規範化”創新。加強環評等機構管理,嚴厲打擊環評領域弄虛作假行為,強化溯源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發揮環評源頭預防作用。打好助企惠企組合拳,推進我區特色行業管理要求模塊化。根據“三線一單”和區域調整實際,重新調整熔鍊、表面處理(非電鍍)、橡膠等重點行業管理准入指導與行業提升規範。

三是加大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打擊力度。截止11月初,共出動環境執法人員8000餘人次,檢查各類企業3000餘家次,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77件,罰款888萬元,移送公安20起,刑事拘留10人,行政拘留29人,查封扣押11起,限停產案件18起,承辦了新《固廢法》實施以來全國首例處罰案。共受理各類環境信訪件482件,同比下降13.62%。

四是創新引入“環保管家式”服務。引進上海一家第三方“環保管家”公司,在前所街道六聯眼鏡園區和海門街道太和園區進行試點,幫助輕污染企業指出和改正環保管理方面的不足,助推社會中介機構提供環保技術服務與我區工業園區環保管理需求的無縫對接,組建並擴大組織提供優質治理服務,推進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目前,與第三方“環保管家”公司簽訂協議的企業已有15家。

二、明年工作思路

(一)堅持綠色生態,穩步提升環境質量

一是強化水環境治理。圍繞“水質提升、水生態保護”的中心任務,以“椒北水系水質穩定達標、洪家下陳區域水質明顯改善”為兩大目標,以重點涉水行業總氮總磷控制整治、區域污水處理廠建設、跨區域引調水工程、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生態緩衝帶建設為抓手,推進地表水環境質量改善和近岸海域生態保護。完善水質預警監測體系建設,計劃在椒江建設5座水質浮標站,在醫化園區建設3座微型水質自動站。

二是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抓好臭氣異味治理、汽修行業整治、PM2.5和O?“雙控雙減”等專項行動,開展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推進椒江區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上牌“一站式”服務改革;開展工業企業VOCs減排, 堅持績效分級差異管控,確保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力爭各項指標達到年度考核要求。加強大氣監測體系建設,在5個街道選址建設5座三參數鄉鎮空氣站並投入運行;主要道路建設3個道路微站並投入運行;完成4套黑煙抓拍設備調試安裝。

三是加強治土長效管理。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落實污染地塊開發利用聯動監管機制、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督促實施一批管控和修復重點工程。排查沿岸工業場地,對在產企業進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隱患深度排查,對退役工業場地開展土壤污染狀況初步調查,形成疑似污染地塊清單。繪製沿岸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地圖,實施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的分級“一張圖”管理。

四是推進“無廢城市”創建。到2022年6月底,完成全域範圍內“無廢城市”建設,基本實現產廢無增長、資源無浪費、設施無缺口、監管無盲區、保障無缺位、固廢無傾倒、廢水無直排、廢氣無臭味。合理規劃佈局椒江區固廢收儲項目,拓張服務範圍,形成椒江全域的固廢收集體系,實現固廢的安全高效利用處置。

(二)堅持民生優先,着力解決突出問題

一是抓好第二輪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抽調專人專職跟進,緊盯警示案例問題、反饋問題和重點信訪件的整改反饋,高質量高標準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確保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各項任務整改,積極做好第二輪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迎檢準備工作。

二是深化醫化園區綜合整治。建立工作專班,統籌推進醫化整治工作,督促醫化企業在2021年年底完成銷號任務。邀請中國環科院、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專家,對醫化園區在產企業進行地毯式摸排,制定全方位的整治實施方案。梳理明確的問題清單。通過無人機智能巡檢、VOCS走航、水環境巡航等科技手段,對醫化園區實行水陸空全方位的監管。開展醫化園區地下水隱患排查,制定醫化園區分區管控措施,穩步推進醫化園區地下水改善工作。籌建醫化園區工業廢水站,系統解決醫化廢水和地下水深度處理難題。開展九條河污染源調查,實現有的放矢,從源頭截斷污染源,提升河道水質。

三是強化羣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做到有訴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限時辦結,有力維護羣眾的環境權益,嚴厲打擊損害羣眾環境權益的環境違法行為。

(三)堅持改革創新,統籌抓好生態建設

一是深化全生命週期一件事改革。高起點、高標準推進“智慧環保”項目建設,對全區污染源實施全過程智慧管控,實現環保一張圖、監管全覆蓋。完成環保“全生命週期一件事”改革平台建設,以“精準監管,精細服務”為切入點,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邊緣計算等科技手段強化“過程監管”,通過平台實現數據監測告警,加強部門協同處置,融入全區智慧城市應用場景。

二是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編制並落實美麗椒江建設規劃綱要(2021-2035)作為我區今後美麗椒江建設的指引,申報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和自然保護地監管,嚴守生態紅線。

三是推進新興工業區審批工作。對慧谷科創園、聚星科創園、康樂小微園等新興工業區開展專項服務工作。制定環保提前告知單,確保企業在入駐園區時即能瞭解環保要求,提升業主參與環保審批的主動性。利用“一張網”,在政務服務網上了解企業立項情況,為企業建設準確提出意見建議。建立園區環保服務羣,包括園區企業、環保工作人員、第三方服務專家、代辦員、街道工作人員等,實現時時線上互動,及時解決企業環保工作疑惑。

(四)堅持動真碰硬,全面強化環境監管

一是堅持執法主業,加強重點園區重點企業監管。根據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督察警示案例暴露的問題,我區環境執法監管仍存在盲區。組織抽調精幹力量,配合園區管委會組建醫化園區環保執法中隊。同時,爭取編制配齊配強一線執法人員,做好重點園區和重點企業監管。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業務能力培訓,積極運用《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賦予的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剛性手段,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對惡意偷排等環境違法行為一律頂格處罰並移送公安刑事拘留。

二是強化科技監管,形成過程管控的“一張網”。2021年,投資1.6億元的“智慧監管”平台啟動試運行。藉助平台監管,實現重點企業、重點點位的電量、風量、水流量等過程性監控有效數據聯網。定期開展沿江非法偷排行為排查,藉助紅外無人機夜間巡查、聲吶船定期檢測等科技性手段,對沿江8個生態圈開展環境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嚴防企業非法排污現象。

三是組建信息核查中隊,深化“智慧監管”實際應用。抽調3-5人,組建信息核查中隊,在委託第三方日常運維的基礎上對異常數據進行分析並及時反饋給執法大隊跟進處理,在彌補一線執法人員不足的不利條件下,亦可做到對重點企業重點環節的24小時監管,督促企業合法經營、合規排污。

四是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持續加大夜查、週末查、假期查等非常規時段檢查的頻次,藉助科技監管的有效應用,做到更加精確地發現環境違法行為,對偷排漏排的環境違法行為堅決做到發現一起,從嚴從重打擊一起。

(五)堅持能力提升,全力打造生態鐵軍

一是抓好隊伍建設。加強黨建引領,形成“緊扣業務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業務”互動循環的良好工作格局,爭創黨建示範單位。不斷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形成的學習教育、為民服務、清正廉潔等成果,營造敢擔當善作為的優良作風。持續落實區委巡察整改成果,實行廉政約談常態化,時刻築牢思想防線,建設清廉環保。努力鍛造一支政治堅定、學識精湛、樂於奉獻的生態鐵軍,紮實推進各項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落地見效。

二是發揮專業能力。組建環保“講師團”走進工業園區,開設行走的“綠色課堂”等活動,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最生動的案例等,為企業講授環保知識和管理要求,進一步深化服務企業、助力企業,通過專業培訓使企業從思想上實現質的改變。

三是擴大宣傳力量。積極發動街道、企業等年輕力量加入環保志願者隊伍,進一步聯合環保志願協會、綠色學校、綠色企業、綠色媒體等社會組織,成立綠色聯盟,充實環保宣傳力量。邀請社會各界代表人士(如兩代表一委員、新聞媒體、微博大V、社區羣眾、學生等),通過參觀訪問、親身體驗、現場直播等方式,直觀展示椒江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和成績,發揮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引領和輻射作用。提升生態環保宣教品質,爭取摘得2021年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品質之星。

三、環保“十四五”思路

(一)高質量推進全產業綠色發展

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優化產業空間佈局,嚴格執行空間、總量、項目“三位一體”環境准入要求;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各類工業園區,積極探索研究異地開發搬遷等補償政策。優化產業集羣佈局,深化重點區域和行業污染治理。重點整合特色行業集羣發展,推進醫藥化工園區,特色漁港經濟、前所眼鏡園區及配套集中環保設施建設。高質量推進一批“萬畝千億”產業平台、特色小鎮、小微企業園建設。

推動綠色產業創新發展。立足椒江自身優勢產業,引導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做精;推進產業創新升級,重點推進醫化等優勢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控制中間體、做優原料藥、發展成品藥,努力打造高端醫藥產業製造中心和“綠色藥都”。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完善“政產學研用”創新體系,推動產業從“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轉變;加快高端裝備、汽摩製造、醫藥健康、電子信息等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積極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傳統產業循環化、低碳化改造。發展現代物流,運用先進技術推進物流產業低碳化發展。發展低碳工業,重點培育汽車製造、高端裝備、清潔能源、航空產業、新材料、節能環保、海洋新興等碳排放強度低、產業帶動強的主導及新興產業。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與深化經濟發展、能源改革和環境質量改善等工作的協同管理,到202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裏下達目標,推廣實現分行業率先達峯,推進能源、建築、交通、廢棄物處理等領域碳減排工作。發佈重點碳排放行業和主要產品年度平均排放強度,引導平均線以下的企業對標排放。加快低碳試點建設,鼓勵企業開發綠色低碳產品。選擇燃煤電廠等重點排放企業,開展協同減排試點。聚焦生態功能區、沿海岸帶和海島等重點區域,聚焦能源交通建築等基礎設施安全、農林業生產、海洋經濟發展等重點領域,積極適應氣候變化,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全方位高標準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示範試點,探索近零碳排放區示範試點。倡導低碳生活,建設低碳文化。開展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試點。

(二)高標準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深入開展水環境污染控制。強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實施能力提升和提標改造、主幹管網和污水泵站建設、區塊截污納管等建設。強化工業企業污染管控,建立完善醫化、造紙、印染、農副食品加工等重點行業廢水長效監管機制。規範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工業集聚區內雨、污水收集系統完備,雨、污管網布置合理、運行正常,納污處理設施與污水產生量匹配。全面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按照“應納盡納、應治盡治”原則,聯接終端出水至市政污水管網。深入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綜合運用衞星遙感、無人船航測、聲吶和人員現場踏勘等手段,實現排查範圍及排污口和暗管應查盡查,整治與建設規範化入河排污口。同時,全面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加強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和污水源頭管控。強化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穩定率、出水水質達標率、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污水處理率“四率”考核,強化生活污水應接盡接、六小行業等“小散亂”規範管理 ,從源頭規範污水接入管理。到2025年,所有(街道)級(含)以上工業園區、所有生活小區達到“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標準,基本達到其他類“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標準。

二是全面推進清新空氣行動。“十四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的首要工作是有效開展PM2.5和O3的協同防控,聚焦VOCs治理、夏秋季臭氧污染治理、揚塵污染防治等問題,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優化調整着手,加強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多措並舉削減SO2、NOx和VOCs等大氣污染物,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穩步改善。 通過優化調整能源結構、深入調整運輸結構、優化用地結構、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雙控雙減”。以能源轉型升級為核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低碳社會。加強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強度雙控,嚴把耗煤新項目准入關,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輛、船舶,實施清潔排放運輸,嚴格落實揚塵措施等方面,實現椒江的藍天。

三是深化土壤污染綜合防控。通過繼續加強農用地土壤分類管控,進一步深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和污染地塊一張圖,以指導合理規劃地塊用途。嚴格落實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整合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和用途變更為敏感用途地塊,統一納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進行分類管理。同時,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生態環境部門會同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制定並實施污染防治方案。以地下水利用較多區域、重點醫化園區、涉重園區為重點,開展重點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根據調查評估結果實施風險管控或治理修復工程。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綜合防治。定期開展重點企業、重點園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隱患排查,加快對椒靈江沿岸重點工業園區、遺留工業場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隱患排查和智慧園區建設,做好源頭管控,預防“增量”。督促企業建立並落實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度,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四是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以打造“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聚焦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統籌推進工業和其他固體廢物管理,加快構建固體廢物多元處置體系,實現固體廢物全過程閉環管理。從源頭管理減量化,通過加強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和促進資源利用最大化,全面補齊我區固廢處置能力缺口,有效提升固體廢物管理水平。

(三)高水平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健全環境治理監管體系。提高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技術服務水平,做好環境綜合執法前準備工作與執法後服務支持工作。推動環境監管社會參與,強化第三方企業參與宣傳引導,逐步帶動第三方監管全面開展。建立健全第三方環境監督監管制度,嚴格准入門檻、第三方採購模式及第三方懲戒制度,培育客觀公正的第三方市場。推進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接受社會監督,確保環境監督工作公正、客觀。椒江積極探索,通過建立全生命週期生態環境風險防範和應急管理體系。完善事前防範和管理標準體系、事中處置政策、事後賠償和修復政策建設,進一步健全環境損害鑑定評估與賠償技術規範體系和污染治理與修復制度體系。健全生態環境健康風險管控環境政策體系。推進環境健康風險管理試點,建立環境體檢、責任保險、專業服務、風險防範、損害理賠為一體的綠色金融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加強生態環境健康風險信息透明度機制和能力建設。完善環境應急體系,完善應急預案管理及應急物資配備,健全環境應急隊伍,組織建立應急救援市、縣二級網絡信息系統,並定期開展應急演練。

(四)高效能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

深化環境治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環境治理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逐步擴大“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覆蓋面,建立健全以畝產排污強度為基礎的環境准入制度。探索開展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試點。合併開展海洋與陸上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工作。推進審批辦理網絡化,實現由網上可辦向網上好辦轉變。加快推進排污許可證“一證式”管理改革,打通環境監察執法、環境執法監測、環境統計以及排污單位環境信用評價,實現“一證式”環境管理。建立健全以排污許可製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推動服務幫扶。完善企業治污正向激勵機制,健全環評審批代辦服務機制,打造生態環境諮詢服務體系的標誌性窗口。

推進環境治理數字化轉型。建設生態環境智慧監管中心(一張圖)。歸集、整合椒江生態環境分局的天眼工程,形成環境質量“一張圖”展示(包括水環境一張圖、大氣環境一張圖、聲環境一張圖、土壤環境“一張圖”)。建設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單位“一圖一碼一指數”,實現在污染防治、執法監管、環境監測領域的智慧管理。到2022年底前,實現所有工業園區污水雨水總排口水質、周邊主要河道水質和園區空氣質量監控設施安裝聯網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