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區管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88W

加大保障力度,構建新型管理體制,實現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區管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青年路地區社區管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織部分,社區管理對於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至關重要。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已日益成為城市管理的重心、人民羣眾生活的家園、各類經濟和社會組織活動的舞台,是基層社會穩定和諧的“穩定器”,在城市改革、發展、穩定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為了全面瞭解社區管理方面的情況,發現問題,促進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我街道對轄區12個社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社區概況

(一)社區的定義。社區全稱“社區居民委員會”,簡稱“居委會”或“社區居委會”,為我國城鎮居民的自治組織,工作服務對象為城市非農業居民為主。根據《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自治組織。

(二)社區的職責和任務。根據《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社區主要有以下職責和任務: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協助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做好生活安全,社會治安宣傳;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工作; 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

(三)指導機關不設區的市(縣級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街道辦事處)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四)法律依據。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80年 1月19日重新公佈。據此,首先在市轄區和下設區的市設立了居民委員會,以後又逐步在鎮和鄉政府駐地的小集鎮設立了居民委員會。**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二、青年路街道轄區內社區的基本情況

我街道共轄12個社區,分別為蓮湖路第一社區、蓮湖路第二社區、蓮湖路第四社區、青年路第一社區、青年路第二社區、青年路第三社區、糖坊街社區、東藥王洞社區、西藥王洞社區、西北一路社區、習武園社區、安定社區。下面是對12個社區調研的相關情況統計。

(一)人口統計。

社    區

居民户數

常住人口

青年路第一社區

2219

6368

青年路第二社區

1679

6788

青年路第三社區

3775

6496

蓮湖路第一社區

2502

6935

蓮湖路第二社區

4537

10182

蓮湖路第四社區

2066

5993

糖坊街社區

2653

7877

東藥王洞社區

2398

7194

西藥王洞社區

3369

10303

習武園社區

2749

7751

西北一路社區

2436

5656

安定社區

75

215

平     均

2538

6813

(二)社區辦公用房面積。由於近兩年轄區人口(特別是流動人口)激增及“三有一化”標準的實施,社區用房總面積已無法應對當前社區發展,截止目前,12個社區居委會共有辦公用房面積約2492平方米,其中租賃面積1380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辦公用房面積為207平方米;除青一、青三、西藥、蓮四、安定5個社區外,其餘7個社區辦用房都存在租房辦公的情況。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關於基層社區辦公用房面積300平米標準,只有兩個社區達到這一標準。

社   區

辦公用房面積(平方米)

總面積

自  有

租  賃

青年路第一社區

200

200

 

青年路第二社區

356

96

260

青年路第三社區

200

200

 

蓮湖路第一社區

190

 

190

蓮湖路第二社區

200

 

200

蓮湖路第四社區

160

160

 

糖坊街社區

190

90

100

東藥王洞社區

240

40

200

西藥王洞社區

230

230

 

習武園社區

300

 

300

西北一路社區

130

 

130

安定社區

96

96

 

總面積

2492

1112

1380

平均辦公用房面積

207

(三)工作人員數量及學歷構成。社區工作人員數量按照社區管理人口數確定,我街道平均為每個社區12名工作人員。 2012年我省首次公開招聘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隨着該項招考力度的持續和加大,社區工作人員學歷已逐漸提高,本科及研究生學歷佔總數的比重已達35%,大專學歷佔38%,高中及以下學歷佔27%。

社  區

工作人員總數

本科及研究生

大 專  

高中及以下

青年路第一社區

14

8

5

1

青年路第二社區

10

7

0

3

青年路第三社區

11

3

3

5

蓮湖路第一社區

12

2

5

5

蓮湖路第二社區

15

3

9

3

蓮湖路第四社區

10

4

4

2

糖坊街社區

13

6

3

4

東藥王洞社區

15

5

5

5

西藥王洞社區

12

4

5

3

習武園社區

11

2

8

1

西北一路社區

10

5

4

1

安定社區

8

0

2

6

合     計

141

49

53

39

平     均

12

(四)工作人員年齡及性別構成。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已逐步趨於年輕化,初步形成老、中、青結合的年齡構成。其中,30歲以下佔35%,30—40歲佔21%,40—50歲佔33%,50歲以上佔11%。但男女性別比嚴重失調,男性佔20%,女性佔80%,各社區普遍缺乏男性工作者,給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一定難度。

社    區

年   齡

性  別

30歲

以下

30—40歲

40—50歲

50歲

以上

青年路第一社區

7

4

2

1

3

11

青年路第二社區

4

2

2

2

1

9

青年路第三社區

3

4

3

1

1

10

蓮湖路第一社區

2

2

8

0

3

9

蓮湖路第二社區

5

1

5

4

3

12

蓮湖路第四社區

1

5

2

2

4

6

糖坊街社區

6

4

3

0

2

11

東藥王洞社區

7

3

3

2

3

12

西藥王洞社區

8

0

3

1

2

10

習武園社區

4

1

4

2

2

9

西北一路社區

3

2

4

1

0

10

安定社區

0

2

6

0

4

4

合     計

50

30

45

16

28

113

(五)工作人員類別及平均薪酬。工作人員類別主要為社區居委會委員、公益性崗位、社區專職工作者三類,社區專職工作者月薪較高,居委會委員其次,公益性崗位最低,三類人員平均月薪為2143元(以工作第一年薪酬為參考),總體收入較低。其中,社區專職工作者在社區工作每滿一年,從下一年度起每月增加年限報酬15元。工作薪酬具體如下(以工作第一年薪酬為參考):

工作人員類別            

平均薪酬(每月)                   

居委會       

書記兼主任

2400

副主任

1800

委   員

1500

 公益性崗位       

1600

社區專職工作者

研究生

3000

本   科

              2500

大   專

2200

平均薪酬(每月)

2143

(六)社區居委會班子設置。按照《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規範城市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管理待遇的意見》相關規定,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數額配置根據社區人口規模大小確定,一般設置5—9人。2000户以下配置5人,設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員3人;2000—4000户的配置7人,設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員4人;4000户以上的配置9人,設主任1人、副主任3人、委員5人。

(七)社區主要工作及年辦理各類業務量。社區工作較為繁雜,正可謂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主要涉及社區黨建及黨員管理、婦聯、共青團、綜治維穩信訪、司法調解、經濟普查、養老醫療低保、廉租房及經濟適用房申請、殘聯、工會、計生、徵兵、勞動保障、老齡補助、文教宣傳、安全生產、食品安全、城市管理、流動人口及出租屋管理等,以及為轄區居民開具各類證明,完成街道辦、相關部門的指派性、臨時性、統計性、配合性工作。轄區各社區年平均辦理業務量5400件,每天接待羣眾數量多,辦理業務量巨大。詳細統計如下:

社         區

年辦理各類業務量

青年路第一社區        

4000

青年路第二社區

5000

青年路第三社區

3800

蓮湖路第一社區

6000

蓮湖路第二社區

10500

蓮湖路第四社區

10000

糖坊街社區

4000

東藥王洞社區

4000

西藥王洞社區

10000

習武園社區

2700

西北一路社區

4500

安定社區

300

平均年辦理業務量

5400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上述調研數據及實地調研瞭解的情況,經過詳細分析,我們整理出當前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如下問題:

(一)社區行政化傾向嚴重,社區自治難以實現。隨着社會的發展轉型,大量政府職能下沉,居委會行政化趨勢嚴重,居民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蓋,據調查,居委會替政府承擔的行政職能佔到總工作量六成以上,經常只能擠出時間做居委會的自治工作,這與其基層羣眾性自治組織的職能定位不相符合。

按**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社區居委會是基層羣眾自治性組織,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但在實際中,社區居委會卻成了街道辦事處的跑腿兒機構,作為準政府部門的街道辦事處將大量行政工作下沉到社區居委會,社區居委會的性質已經完全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對社區居委會性質的定義,更何談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目前社區不僅要履行社會保障、公共衞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勞動就業、人民調解等工作,同時還要承擔名目繁多的臨時性的統計、調查、統治、檢查等任務,造成社區超職能、超權限、超負荷運作,而社區的自治功能和服務功能不能夠很好的體現。值得一提的是,社區在承擔很多行政事務時,一些單位和部門將部分職能工作無償攤派給社區,各種名目的檢查考核及臨時性工作過多,致使社區工作者疲於應付。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紛紛在社區內設置組織機構,對社區派任務、下指標現象大量存在。

(二)社區管理體制不科學,社區服務站職能未充分發揮。按照省、市、區相關規定,青年路街辦各社區目前均已成立社區服務站,其職責是承擔社區大量行政事務;按相關政策規定,社區服務站是政府在社區層面設立的公共服務平台,在街道辦事處的領導和政府職能部門的業務指導下開展工作,接受社區黨組織的領導和社區居委會的監督。但目前,社區服務站的性質含混不清,導致其定位不準,無法達到其建立的期望效果,在實際工作中,社區服務站既承擔行政事務,又處理大量臨時性工作和社區自治工作,成為居委會的一部分,難以實現其成立的初衷:處理大量行政事務,使居委會擺脱承擔的行政工作的困境。

    (三)社區經費緊張,用房及辦公設備等硬件條件差。社區經濟基礎較差,經費緊張問題比較突出。目前,社區每年的總經費為3.5萬元(包括每年辦公經費1.5萬元,黨建經費2萬元),這對居委會來説,非常緊張。經費缺口大,在經費少、缺口大的情況下,社區居委會卻擔負着社區內的計劃生育、綜合治理、民政低保、社會就業、公共衞生、食品藥監、醫保、社保、信訪、物價、工青婦兵殘等多項工作及政府各職能部門臨時安排的如各種普查、統計、普法、土地、規劃、城建等各種行政事務,工作壓力大、難度高;而短缺的經費只能通過向上爭取或向駐地單位“化緣”的途徑來解決。

另一方面,社區辦公用房緊張,轄區12個社區平均辦公用房面積為207平方米,僅有兩個社區達到西安市政府要求的基層社區300平方米用房標準,且辦公用房老舊、租賃比例過高,租賃辦公用房佔總用房面積的55.3%;辦公用房不夠用,出現“一室多用”或“一室掛多牌”的無奈;再者,辦公用房租金擠佔了本就不多的經費,造成辦公經費更是捉襟見肘。由於經費緊張,電腦、打印機、複印機等辦公設備不足,且老舊失修,多人使用一台電腦的情況普遍,對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不便;調查中發現,各社區普遍沒有空調設備,冬天冷、夏天熱,辦公環境較差,不利於工作的順利開展。社區經費不足、設施不全,成為影響社區工作高效運轉的瓶頸。

(四)薪酬偏低,影響工作積極性。社區三類工作人員(社區居委會委員、公益性崗位、社區專職工作者)平均月薪為2230元,總體收入較低。由於社區承擔的任務重、業務繁雜(青年路轄區各社區年平均辦理各類業務量達5400件),而社區工作人員工資較少,收入與承擔的責任不平衡,影響工作的積極性,既無法穩定現有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也不能更大地激發社區工作者的潛力。

    (五)社區工作者的整體結構不平衡。近年來,隨着社區專職工作者招考工作的持續開展,雖然各社區充實了不少年輕的大學生,為社區工作隊伍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從目前的形勢看,社區工作者人員組成比較混亂,整體結構還很不均衡。具體表現在:社區工作者總體上年齡結構依然偏大,40歲以上佔44%;部分年紀大的,雖然在工作上有一定的經驗,但由於文化程度差異,專業服務水平仍有待提高;各社區普遍缺乏男性工作者,男女性別比嚴重失調,男性佔20%,女性佔80%,男性比例太低,給部分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一定難度;社區工作者總體學歷不高,本科及研究生學歷佔總數的比重35%,大專及以下學歷佔65%,無法滿足社區工作快速發展的最新需要;部分社區工作者由於年紀輕,缺乏經驗,工作能力不強,羣眾工作技巧未較好地掌握;有的年輕社區工作者不夠安心工作,對工作不夠主動,影響了社區工作的開展;缺乏系統的培訓,導致部分社區工作者工作效率不高,知識更新較慢,缺乏主動服務意識和創新精神等。

(六)宣傳教育力度不夠,社區共建參與度不高。沒有形成共住共建的良好氛圍,社區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社區建設缺乏社區成員、社區居民、駐區單位的廣泛參與,社區共建工作開展不足;社區民間服務組織發展緩慢,社區志願者組織少,人員參與率低,未能形成經常性活動機制。

(七)管理難度不斷增大。社區居民“人户分離”現象普遍,表現為户口在社區,但居民已不在該社區常住,加之流動人口增多,造成管理難度加大;部分老舊小區亂搭亂建、亂堆雜物及垃圾現象嚴重;轄區內老舊院落較多,大部分老舊院落為“三無”院落(無物業、無保潔、無門衞),院落日常環境維護和管理僅憑樓長等人員進行管理,一旦無人負責,院落立即會變得垃圾成堆,環境髒、亂、差;還有很多“三無”老舊院落的水、電、天然氣管網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缺乏維護和修理經費,給居民生產、生活帶來不便,由於這些老舊院落缺乏管理的責任主體,一旦出現問題只能由街道和社區出面解決或代管,導致管理成本較高,管理難度增大。

三、加強社區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對社區工作的指導、協調和服務。街道辦事處在對社區的管理上,必須實現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的創新,要從傳統的行政命令式向指導、協調和服務的方向轉變;要認真落實上級黨委和政府有關社區建設的決定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街道範圍內的社區建設規劃和工作計劃;街辦及政府工作部門應從下派工作任務到社區,相應地轉變為“服務到社區、責任到社區、接受監督評議到社區”;要積極發動、組織轄區各種社會力量,積極開展社區社會化管理工作,發揮社會組織和力量對社區建設的服務和支持功能。

(二)整合職能明確分工,形成“三位一體”社區新型管理格局。要認真、紮實落實2012年5月我省出台的《關於加強和改進城鎮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將政府延伸到社區居委會的各類公共服務職能統一剝離、整合到社區服務站,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組織居委會為主體、社區服務站作為專業性公共服務機構“三位一體”的新型社區管理格局——社區黨組織是社區工作的領導機構,負責對社區全盤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管理協調、指導推進;社區服務站是政府下派社區的辦事機構,承擔社區各項行政事務的辦理,實行一廳式辦公,一站式服務,接受街道辦事處和社區黨委的雙重領導;社區居委會則從大量行政事務中解放出來,專門對社區居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等社區自治和居民服務工作。

(三)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提高社區工作積極性。加強對《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宣教,提高執行法律的自覺性,將“權隨責走、費隨事轉”貫穿於整個社區工作當中。政府及其派出機構需要社區協助完成的相關工作,要按照權利和義務、勞動與報酬對等的原則,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從財政撥付的專項經費和行政性收費中撥付相應的經費給社區,在減輕社區工作的同時讓社區得到相應的報酬,增加社區收入,提高社區工作者工作積極性。

(四)加大對社區的經費投入,改善社區辦公條件。建立多渠道的社區資金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經費資金的投入力度,大幅提升社區經費,堅實保障社區的各項管理和運行費用,配置足夠的辦公設備,使社區各項工作有效開展和完成。加強社區用房和服務設施建設,合理規劃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用房面積。對租賃辦公用房的,由政府牽頭,撥入資金,通過新建、改建、調劑置換、購買等方式,解決社區居委會用房問題,實現辦公用房面積達標、夠用。

(五)加強培訓學習,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社區工作人員的培訓制度。通過專家授課、現場考察、交流經驗、集中學習等方式,豐富社區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提升其處理新時期羣眾工作的能力。首先,要加強思想教育。特別要強化他們熱情服務、親民愛民、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精神。“只有我們把羣眾放在心上,羣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羣眾當親人,羣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社區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對廣大羣眾,處理居民各項事務,必須要通過教育和引導,使我們的社區工作人員達到真正把羣眾放在心上、當作親人的境界,贏得羣眾的廣泛信任和支持,築牢黨的基層羣眾基礎。其次,要加強業務培訓。當前,城市基層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革,居民羣眾對社區居委會的服務需求更迫切、標準要求也更高。這就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社區承擔的工作內容龐雜,工作量大,要幹好實在不容易。通過培訓學習,着力提高社區工作人員依法辦事、做羣眾工作、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任務的本領。

(六)完善社區幹部保障制度,打造高素質社區隊伍堅持“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的原則,不斷完善激勵機制,落實保障措施,切實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增加社區工作對社會人才的吸引力。一要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待遇。提高他們的薪酬水平,逐步拉平居委會委員、社區專職工作者、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待遇,並使他們在總體收入上高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調動其工作積極性。要在政治上關心他們對錶現突出的社區工作者,要在提拔、晉級、表彰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並在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名額分配上多向他們傾斜,以創造良好的用人環境。要做好對社區工作者的監督約束工作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社區工作實際,制定出一整套有關社區幹部聘用、考核、獎懲、辭退等方面的規章制度;要強化管理,通過嚴格考評、年度表彰、獎勵先進等措施,逐步使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調動其積極性,從而培養、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人才,使社區管理的工作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七)優化社區隊伍結構,提升處理羣眾問題的能力。要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造就一支專業規範、結構科學、經驗豐富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一要堅持通過社區專職工作者等招考,將學歷高、素質好、能力強、年紀輕、熱愛社區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招錄進社區工作者隊伍中來,增強隊伍活力,提升總體素質。二要招聘一些經驗豐富,工作方法獨特的人員,充實社區工作者隊伍。按照公開平等的原則,實行筆試、面試和綜合考察,擇優錄用,建立老中青相結合,知識與經驗相結合的社區工作者隊伍;要增加男性社區工作者數量,優化性別結構,更有利於開展各項羣眾工作。

(八)大力開展社區自治活動,提高居民參與度。貼近百姓生活,繁榮社區文化,通過組織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羣眾性文化、體育、科普、教育、娛樂、互助等活動,激發他們“熱愛社區、建設社區”的熱情,為居民創造互相溝通、互相交往、互相瞭解的機會,培育社區居民共同的價值體系、倫理觀念和道德規範,形成社區人羣的文化維繫力和凝聚力。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激發社區內聯互助功能,制定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社區駐地單位內部設施對外開放,使社區居民擁有交往溝通和互動互助的空間;大力發動社工和志願者服務,形成和諧互助、温暖祥和的居住氛圍。

總之,要充分認識到社區管理對於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基層政權穩定的重要作用。理順社區管理體制,實現社區服務專業化和規範化,加強對社區工作的指導、監督和資金投入,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服務型社區隊伍,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構建和諧社會、文明社區奠定堅實基礎。

擴展閲讀:關於我市社區建設和管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按照市政協全年工作安排,市政協文史委於6月份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赴榆陽、神木、府谷等縣市區就社區建設和管理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01年,隨着社區建設在全國由點到面、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東部向中西部迅速推開,我市社區建設工作正式啟動。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十幾年的不斷髮展,我市城市社區工作平台逐步建立,社區工作者隊伍逐步壯大,社區工作運行日趨規範,社區建設和管理工作整體水平較過去有了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

一是社區組織體系日趨健全。截止目前,全市186個社區全部成立了社區黨組織,併發揮了社區各類組織、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了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居民監督委員會及居委會下屬的各委員會、居民小組、樓棟長等組織體系,具體負責社區居民羣眾自治工作。運用協管員、公益性崗位安置、大學畢業生公開招聘的手段,充實了社區工作隊伍,社區工作人員的年齡結構、文化結構得到了優化。

二是社區服務功能逐步完善。社區居委會基本都設立了“一站式”社區服務站,承接從居委會剝離出來的行政工作,成為政府在社區設立的工作點和服務平台。組建了志願者隊伍,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務為主,便民利民服務和社區志願服務為輔的城市社區服務體系。

三是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逐步推開。依託現有社區管理體系和信息平台,結合管理區域佈局情況,按照“界線清晰、責任明確、便於考核”的原則,將全市186個社區的居民按照500—800户(或一個居民小區)左右劃分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定數量的網格員,落實相關責任,專職負責所轄網格區域的百姓訴求、社情民意,安全維穩等工作。

二、存在問題

(一)工作機制不夠完善

一是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社會各方支持、社區居民廣泛參與、齊抓共管的機制還沒有真正落實,主要工作基本由街道辦、社區在盡力完成。

二是社區行政化傾向較為嚴重。隨着部門工作職能的下沉,社區服務、社區環境衞生、社區安全、社區文化、社區黨建、再就業工程、社會保障等業務統統納入了社區工作的範圍,社區承接了過多行政性事務,但這些工作如何進社區,業務上怎麼協調,工作上怎麼配合,具體工作誰來承擔,工作經費怎樣落實等一系列問題卻無章可循,導致社區會議多、檢查多、報表多、責任大、權利小、利益少、負擔重,沒有真正形成“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良好機制。

三是個別縣機構定位不準確,職能設置不明確。社區不隸屬街道辦,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對外又無法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社區涉及的安全監督、糾紛化解、信訪維穩、户籍管理方面銜接不暢,推諉扯皮,為居民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大打折扣。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和社區工作人員在提拔調動等待遇方面也得不到公正對待,挫傷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二)投入渠道較為單一

近幾年來,雖然各級政府對社區硬件建設方面資金投入頗多,但是,隨着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社區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社區服務區域不斷拓展,社區建設管理所需要的資金不斷增多,靠政府投入還不能滿足社區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培育發展服務類社會組織、加強政府購買養老、托幼等居民需求強烈的公共服務方面,政府財力投入遠遠滯後於日益增長的居民羣眾需求和社區發展需求,而社會多元投入機制尚未建立,投入的渠道單一。

(三)工作缺乏內在動力

由於目前我市社區建設管理工作主要停留在政府倡導和推動階段,社區居民與社區所轄單位參與意識薄弱,缺乏參與社區建設管理的內在動力。

一是社區居民參加社區建設管理的意識不強。個別社區居委會選舉中居民自治的選舉民主執行走偏,導致許多居民把社區建設管理完全看作是街道和社區的事,對社區工作不關心、不過問,社區治理的氛圍不濃。

二是部分社區工作人員對社區工作的職能、任務不明確,對社區建設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推動工作疲軟乏力。

三是轄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性不高,沒有形成“共駐共建共享”的氛圍。

(四)服務功能不能滿足居民需求

一是社會保障和救濟服務供給不足。對社區內困難羣體,除部分享受城市低保補助外,多數社區只是在國家法定重大節日對他們進行臨時看望慰問,長久的、行之有效的社區社會保障工作機制尚未完善。

二是再就業服務存在侷限。由於受職權、經費等條件的制約,社區缺少開發就業崗位的能力,再加上社區就業信息資源不豐富,渠道不暢通,再就業服務範圍較狹窄,效果不明顯,只能做做宣傳、登記、推薦、呼籲的工作。

三是社區文化教育服務對象、形式單一。社區文化教育主要以針對離退休中老年人羣的文化娛樂活動為主,文明禮儀、道德法治、健康養生等教育活動缺失,青少年和兒童的社區文化教育活動基本處於空白。

(五)社區建設資源供給不足

一是社區辦公場地落實困難。由於城鎮化進程和土地財政的驅動,城市土地增值較快,大多縣區在實施城市規劃建設中沒有充分考慮社區建設用地,導致社區辦公場所落實困難,只能在建成區內因地拆建、改造,或在騰退整合的舊辦公樓、院落租賃借用等臨時解決,辦公面積不能滿足要求,制約了社區創新性開展工作。僅榆林中心城區高新區2018年新增10個城市社區,但由於在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中並未按照相關文件要求預留好社區辦公場地,導致目前落實社區辦公和服務場所非常困難。

二是公益性服務設施跟不上社區建設需要。許多縣區社區依然無法按照3000户以下居民辦公面積300平方米以上,3000户以上居民辦公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標準,滿足“一部三室三站一場所”(社區黨支部辦公室、居委會辦公室、警務室、圖書室、最低生活保障和勞動社會保障工作站、計生衞生服務站、文體活動指導站、户外健身活動場)的建設要求,公益性服務設施、羣眾性活動場地欠賬較大,駐區單位資源又相對封閉,對外開放不足,制約了社區服務功能的拓展。

(六)社區信息交流平台建設比較滯後

由於社區組織分散且承擔的社會事務十分繁雜,社區服務項目較多,因此整合社區內部資源,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實現城區與城區,社區與社區間資源共享,顯得尤為重要。但根據調查發現,雖然目前我市大部分社區已經開始利用互聯網+、微信羣、QQ羣等方式,打通了社區聯繫服務居民的渠道,但這些平台既較為低端,又相互獨立封閉,利用效率不是很高。社區與部門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尚未搭建起一個較為完善的網絡信息交流平台,無法實現有效、便捷的資源共享。

三、對策建議

(一)創新工作機制,促進社區工作正常有序開展

一是創新領導機制,紮實推進社區建設管理工作。一要切實加強黨委政府對社區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完善共建工作機制。要成立“社區大黨委”,廣泛吸納轄區內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居民黨員代表、黨員民警進入社區黨委班子,建立以社區黨委班子為核心,以駐社區單位為依託,以健全和完善社區共駐共建協作機制為關鍵,以社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為目標的工作機制。將社區建設管理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各職能部門、各駐區單位的創優評佳和年度工作考核。二要齊心合力推進社區治理。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民政等職能部門作用,明確社區性質定位、職責職能,進一步釐清社區與上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街道辦事處、城區便民服務中心的行政隸屬關係和工作聯結機制,聯合發力、統籌協調、科學推進社區治理。應從政策、經費、人員等方面,對社區予以全面支持,確保聯動機制高效運轉。三要對社區管理中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適度引入市場競爭,以適應社區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四要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制定社區工作人員獎勵激勵制度,改善社區工作人員政治待遇、經濟待遇,拓展社區工作人員上升空間,增強社區工作者的熱情和信心,為促進社區治理提供堅強的人力支撐。

二是建立“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分工協作機制。一要合理界定基層政府職能部門和社區組織在社區建設、管理與服務中的職能和責任,實行社區公共事務分類管理,凡屬社區承擔的工作職能由社區負責履行,政府部門負責進行指導、協調和監督;屬政府部門承擔的職能必須由政府部門獨立履行,不得轉嫁給社區;需社區協助的事項,在徵得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同意的前提下協商辦理。二要切實落實部門工作進社區的“准入制度”。要認真貫徹執行榆政辦發(2014)103號文件精神,切實規範落實部門公共社會事務進社區的具體要求。社區准入事項必須是與社區居民羣眾利益相關,且確實需要社區協助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事務。交由社區承接或協助的工作,應以法律、法規或市級以上黨委、政府文件為依據,充分兼顧社區的承接能力,賦予社區相應的工作職權,提供必須的工作經費和工作條件,按照“費隨事轉、權隨責走”的原則,實行購買服務,加快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進程。

(二)着力培育社區意識,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工作熱情

一是依法發揚民主,加強社區民主治理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陝西省實施辦法》,健全和鞏固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選舉制度、居務公開制度和民主監督制度,逐步將社區黨支部、居委會等組織機構負責人由任命制向選舉制覆蓋,真正實現社區居民的民主自治。

二是適度授權社區,建立社區與社區成員(包括自然居民和駐社區單位)的密切聯繫。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把一些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權限授權到社區,從而賦予社區一定的政治資源,讓社區成員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工作離不開社區,從而催生社區意識並強化社區的政治權威。

三是深入宣傳社區,彰顯社區的內在價值。要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充分展示社區建設管理與社區成員休慼相關,榮辱與共的關係。要讓全體社區成員認識到社區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家園,是參政議政的第一平台,是養身愉心的第一樂園,使社區價值得到充分彰顯。

四是積極開展社區活動,給社區成員以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要從社區服務到社區就業與社會保障,從社區文化活動到社區環境治理,引導發動社區成員以各種不同的身份、不同方式踴躍參與,增強社區居民的存在感、歸屬感、認同感,真正培養起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和公民意識,激發關心社區建設、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

(三)拓展社區服務領域,優化社區服務功能。

一是調動整合民間力量,加大社區保障和社會救助服務。要支持和鼓勵社區居民成立形式多樣的慈善組織和為社區居民、老年人、殘疾人、困難羣眾提供服務的新型社會組織,使社區居民在參與各種活動中實現自我服務、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發揮社區民間組織和社區志願者隊伍的作用,加大社區公益事業服務力度,因人而異,力所能及,幫助扶持弱勢羣體。

二是因地制宜,創新拓展社區文化教育服務。着力打造社區教育平台,增設教育培訓科目種類,擴大教育覆蓋面,積極開展基礎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道德倫理教育、法律法規宣傳、文學藝術培訓等活動,弘揚優秀傳承,共建平安家園。結合不同羣體的需求,組織創辦戲曲沙龍、舞蹈協會、書畫愛好者協會等組織,深入開展特色文化活動,積極孵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社區文化團體。結合重大節慶日,組織居民廣泛開展各種紀念活動,進行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等傳統教育。適當引進各種專業文化表演隊伍,為居民送上藝術大餐,在滿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區的文化品位。

三是全面參與,整體聯動,不斷強化社區安全服務。調動各種資源優勢,建立及時有效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在社區建立融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與人民調解於一體,兼有信訪服務功能的民事調解服務中心,推行“信訪代理員”與“律師參與涉法信訪接待制”,及時疏導和化解羣眾矛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加強對弱勢羣體的法律援助,化矛盾於萌芽狀態。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監外執行人員和有不良行為青少年的幫助、教育和轉化工作,使他們及早融入社區、迴歸社會。整合各種力量,組織開展以社區保安、聯防隊員為主體,專職和義務相結合的巡邏守望、看樓護院等活動。加強特殊羣體管理和控制,預防和減少各類違法犯罪。加大社區治安防範知識宣傳,提高居民自防意識,鼓勵羣眾參與羣防羣治和見義勇為,形成治安防範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四)加大資源供給力度,推動社區建設持續快速發展

一是夯實領導責任,加強社區硬件設施建設。要加大城市規劃實施監管力度,把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作為規劃實施的強制內容落地落實。要加強城市規劃方案審查、審批,嚴格執行有關法規和標準,充分保證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用地。

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動員社會參與,切實解決社區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一要繼續加大對社區工作經費的投入,將社區建設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建立自然增長機制。二要積極幫助社區拓展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廣泛爭取駐區企業單位財力支持,爭取社會捐助和有獎募捐資金在社區投入。三要增強社區自身造血能力。通過建設社區市民學校、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大眾服務設施,交由社區管理,採取有償或低償服務,增強社區自身造血功能,減輕政府財政壓力。

三是鼓勵社區做好駐區單位社會化服務工作的同時,推動駐區單位向社區開放資源,互惠互利,共駐共享。

(五)打造信息交流平台,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一是圍繞居民需求,建設社區信息化服務平台。要建設社區服務網站,建立便民服務和公益信息數據庫,讓廣大居民和困難羣眾及時瞭解信息,自主選擇所需項目,增強社區服務工作針對性。要促進社會各界通過社區門户網站,實現社區服務項目、服務內容的有效對接和快速交換。利用電子政務網絡整合服務資源,為廣大居民提供物質、醫療、就業等全方位服務,實現社區信息資源共享。

二是建立社情民意服務平台和便民利民服務平台。依託社區網站,成立“民意調查中心”,集網絡調查、電話訪問、入户訪談於一體,多角度、全方位獲取社情民意,不斷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積極推動社區網絡與社會網絡的有效對接,實現社區房產、社區安全、社區環境等日常信息的一體化管理。建立“網上社區繳費通”,使居民羣眾可以輕鬆完成水、電、氣、數字電視、電話等各種費用的繳納和票據打印。

三是建立長效機制,推進社區信息化快速發展。建立健全社區信息化建設規章制度,規範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方法步驟、系統維護與保養;制定社區信息採集、處理、發佈的程序標準,明確相關單位的責任、權利、義務等;加大社區信息化建設考評,把社區信息化列入社區建設規劃,強化社區信息化網絡建設、運行維護等情況的檢查和考評,並納入示範社區建設的考核內容,推進智慧社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