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情況簡析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36W

工業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17年**縣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4.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近十年來,該縣工業經濟發展經歷高速發展、較快發展、平穩發展三個階段,2007-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7.6%;2012-2014年年均增長15.6%;2015-2017年年均增長8.3%。從統計數據看,**縣工業經濟增長速度逐年放緩,產業結構層次偏低、關聯程度較弱、梯次格局未能形成等問題逐步顯現,加快推進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

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情況簡析

一、企業生產經營現狀

截止8月底,**縣在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3家,其中礦物採選企業74家、機械鑄造企業25家、建材生產企業21家、木材加工企業15家、茶葉加工企業8家、造紙企業4家、紡織企業5家、人造革生產企業5家、陶瓷企業5家、其他行業企業21家。1-7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可比增長8.4%,建材水泥產業現價增長33.6%,冶鑄及機械加工產業現價增長27.5%,輕紡服裝產業現價增長10.5%,礦產品採選加工業現價增長18.8%,陶瓷業現價增長27.0%,電子業現價下降79.6%,農產品加工業現價增長11.2%。上半年,全縣工業產品產銷率99.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515.9%,新增入規企業5家。從入統企業上報的數據看,今年來該縣工業經濟運行狀況一般,工業增加值增長壓力較大,工業持續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提質增效的效果並不明顯,推進工業產業轉型升級還需持續發力。主要表現在:

一是主導產業尚不明晰,全縣沒有突出的主導產業,缺乏產業領軍企業或龍頭企業,先進製造業與傳統產業相比,比重較低。二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快,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增速均為負增長,分別為-34.3%和-50.9%,且技改投資以機械鑄造、建材等資源類項目居多,佔比接近80%。三是新興產業少的現狀未能取得突破,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新業態及工業互聯網等新平台仍然空白。四是企業創新能力不強,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少,高層次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在產業核心技術研發、自主創新能力上仍較為薄弱。目前,全縣僅有4.3%的規模工業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僅有4家,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0.8%,遠遠低於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投入佔GDP比重0.42%,與省裏2.2%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五是原材料價格上漲,物流、土地、用能、人工成本仍然較高,企業經營壓力較大。園區規劃佈局不盡合理,土地綜合利用低下。園區引進項目質量不高,園區的主導產業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難以形成特色龍頭,帶動和輻射能力低。園區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產出效益不高,2017年畝產税收僅為1.4萬元。八是資金瓶頸制約仍然突出,企業融資難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全縣企業貸款額度較周邊縣市區顯著偏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5家企業出現資金短缺,缺口金額達2.32億元。九是招商引資動力不足。現有工業項目總量、體量都比較小,新謀劃、新對接、新簽約、新開工、新投產等的項目數量不多、質量不高,落地形成產能支撐經濟發展的大項目更是缺乏。十是工業管理機制和服務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工業經濟管理隊伍分散,缺乏堅強統一領導,“分灶吃飯”、“九牛拉車”現象突出,大工業管理的體制機制沒有形成,擔當“打頭陣”重任能力弱小。

二、企業轉型升級成效和困難

(一)轉型升級成效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企業轉型升級工作,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縣企業技術改造,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打造實體經濟增長新動能、新優勢。一是科技創新持續加快。截止2017年底,全縣建成省級院士工作站2家,11家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擁有省級科技型企業24家。二是產業轉型持續加快。全縣新增省級科技型企業7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2家、省名牌產品1個、省著名商標3個,新獲國家授權專利189件,“永大陶瓷眾創空間”被認定為市級眾創空間。三是傳統產業改造持續提升。礦產品深加工五條產業鏈延伸,22個工業經濟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9.48億元,263個技改項目完成投資112.14億元,中工塑膠、宇隆超纖、新盈彩鋁等項目動工建設,紅獅水泥列為省級龍頭企業,金門油壓“人造板熱壓冷壓循環工作機組生產線”列入省級智能製造重點項目,巖興工業氣體“液體空分及水電解制氫項目”列為省級“兩化”融合重點項目。

(二)轉型升級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工業基礎薄弱,輕重工業比例失調,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礦產採選業和機械鑄造業等傳統產業的比重過高,呈現出工業企業的發展過度依賴能源消耗的狀況,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靠“大、笨、粗”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加工,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極低。近年來,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環保安全政策、去槓桿去產能政策的影響,行業衝擊明顯,停產、半停產企業多達四成。

2.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足,產品與市場需求脱節,生產面臨困難。由於產業結構過於依重資源型加工企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競爭力弱,加上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企業經營成本連年上升,遇上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等原因,大多數企業產品出現產量下滑,贏利空間減少,經濟貢獻率下降等情況,有的企業甚至面臨破產等狀態,迫切需要轉型升級。

3.工業污染仍然是影響**縣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由於**縣工業產業結構中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產業所佔比重較大,在當下乃至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工業污染問題仍然是**縣亟待解決的一個大問題,節能減排的任務十分繁重。目前,**縣的工業污染源主要集中在水泥、人造革和礦業採選三大行業。

4.產業要素集約度低,產業層次不高,關聯度小。從目前全縣的產業結構來看,產業種類分散,造成現有產業要素(礦產資源、農產品資源、水電資源、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等)使用集約度低,特色產業不鮮明且未形成優勢,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小,主導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從現有的支柱產業來看,經濟總量偏小,缺乏帶動其他產業協同發展的能力,產業內小企業偏多,組織體系混亂,分工協作的格局不清晰。

5.主導產業缺乏大型龍頭骨幹企業,新興產業發展舉步維艱。“資源往產業走”的調整步伐還不夠快,新增策劃的項目多為傳統建材、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和農林產品加工項目等,缺乏龍頭帶動企業,產業發展未形成集聚效應。石墨和石墨烯高端研發應用、智能裝備製造、新能源、節能環保、康養運動等新興產業方面還未制定明確的發展規劃,沒有引進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2018年,新興產業項目僅5個,佔全縣工業項目2.7%。

6.企業發展存在諸多要素保障不足問題。用地方面,土地開發成本高、供地少的情況已成為制約**縣中小企業發展和項目落地的瓶頸,在政府不能舉債的情況下,如果PPP合作開發園區的項目進度不及時、上京機械園的供電、供水和排污等基礎設施未能配套建設,招商引資的新項目將出現無法落地的局面;資金方面,在企業資金鍊持續緊張(該縣有八成以上企業反映資金緊張),全縣工業貸款佔各項貸款的比重逐年下降(五年時間下降幅度達8%)。與周邊縣市正增長相比差距較大;政策方面,對於工業用地閒置、工業廠房建設容積率低、殭屍企業處置還沒有制訂好的措施和辦法加以解決。

7.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主要表現在企業創新能力不強,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少,高層次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在產業核心技術研發、自主創新能力十分薄弱。目前,全縣僅有4.3%的規模工業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僅有4家,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0.8%,遠遠低於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投入佔GDP比重0.42%,與省裏2.2%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8.工業項目招商存在策劃質量不高、業務不專、信息不暢、方式單一等問題引進落地開工建設的項目缺乏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高效益的高技術和新型工業化項目;招商小分隊組成都是兼職人員,平時忙於單位本職事務性工作,無法主動外出對接項目,捕捉各地招商資源信息,招商效果成績不佳;招商手段一成不變,未能在網絡招商、委託招商、代理招商等新的招商引資思路方面下功夫、出實招。

9.工業管理機制和服務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縣工業經濟管理部門的職責就被長期分解弱化,工業戰線管理隊伍分散,工業管理山頭多,“分灶吃飯”、“九牛拉車”現象突出,專業且統一領導大工業管理的體制機制沒有形成,擔當“打頭陣”重任能力弱小,只能維持日常的綜合管理的職能。

三、中美貿易摩擦對企業的影響

**縣出口企業較少,其中產品直接出口到美國的企業為零。據調查瞭解,目前中美貿易摩擦對**縣企業未造成直接影響,間接影響也未顯現,但部分企業主擔心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在將來會有一定的間接影響,企業將會根據自身產業結構、生產經營狀況等提前預判,做好應對。

四、企業轉型升級建議暨期待

(一)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圍繞機械鑄造、新型建材產業、紡織等傳統產業,以智能升級、信息化等為重點,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1.機械鑄造產業。重點培育壯大一批鑄造龍頭企業,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增強整機生產和產品配套能力,完善鑄造產業鏈條,將傳統機械鑄造產業改造提升為現代機械裝備製造產業,同時,大力開發福建(**)機械鑄造產業集聚區,承接沿海機械裝備製造產業轉移,着重引進汽車、工程機械、裝載機械、消防器材和閥門水暖等比較先進的配件生產項目。

2.新型建材產業。發展壯大新型建材產品及認證和水泥生產企業,推進建材精加工、新型建築材料和煤矸石生產微晶玻璃板材等項目建成投產;開展幹混砂漿、混凝土攪拌站和水泥基材生產等水泥產業鏈延伸項目的建設。

3.紡織產業。發展集研發、設計、製造和服務為一體的海西輕紡新型面料基地,在服裝、鞋業、傢俱、箱包等產業鏈終端培育和引進一批檔次高、配套能力強的核心企業,使之成為集羣的核心主體和產業升級的帶動力量。鼓勵企業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核心品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二)促進新興產業根植性、規模化發展。圍繞石墨(烯)、工藝陶瓷等新興產業,加快新興科技與傳統產業的有機融合,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規模化發展。

1.石墨(烯)產業。重點以福建科華石墨科技公司為龍頭,孵化培育一批石墨和石墨烯材料製備和應用企業,大力發展鋰電池負極材料、等靜壓石墨、核石墨、石墨烯材料及應用產品,加快建立集採礦—高純石墨—石墨產品—石墨烯產品為一體的完整石墨產業鏈。同時抓好永安煤業公司仙亭煤礦微晶石墨深加工項目進度,促進項目早日開工建設。推進富友石墨提供樣品給莆田華峯新材料有限公司進行實驗的基礎上,能夠和華峯公司進行合作,通過技改加工高純度微晶石墨,以此帶動我縣石墨產業的發展。

2.工藝陶瓷產業。現有5家陶瓷企業,即:福建省**縣永大工藝製品有限公司、**縣寶通瓷業有限公司、**縣寶丰陶瓷有限公司、福建順天來彩陶製品有限公司、福建大聖瓷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日用和工藝陶瓷二大類。重點推進永大工藝製品有限公司屬工藝陶瓷生產,其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定製生產模式是典型的服務型製造行業;寶通瓷業有限公司專業生產高温馬克杯系列陶瓷產品;大聖瓷業集生產、經營、研發、展覽為一體的陶瓷文創項目。

(三)提升全縣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鼓勵和支持優質工業企業增資擴產。充分發揮技術改造在創新引領技術升級、調整存量做優增量、節能減排綠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信息技術在製造業的集成應用,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智能製造、綠色製造,更大力度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1、支持擴產增效。優化投資結構,鼓勵和支持企業對符合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優的項目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陶瓷、紡織、農產品深加工、木業加工、新能源等領域為重點的企業作為重點扶持發展對象,並將所有涉及石墨(烯)、光電、無人機、生物科技等元素的企業作為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對象加以重點扶持。

2、推動智能化改造。發展壯大智能化裝備製造產業,集成創新一批新型數控裝備,推動數控技術和裝備在工業領域廣泛應用,重點在工業園區內扶持企業向高端產品製造方向發展,形成以上海均和集團的重型機械配套設備生產線項目、泉州市世欣機械有限公司的機械鑄造項目為代表的智能製造先進龍頭企業,形成示範帶頭效應;加快浩特紡織、南湖針織“機器換工”,提升企業智能化改造。

3、突破提升工業強基水平。推動智能裝備、稀土材料、晶體材料等工業“四基”重點項目建設,加快與廈鎢集團、福能集團的稀土項目對接,加快科華1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項目建設。組織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鍵製造工藝及高端裝備的聯合攻關,引領企業開展生產系統改進和工藝創新,重點扶持寶山機械、金門油壓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推動一批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先進基礎工藝工程化、產業化,加快推進清航數字無人機產業化項目、大聖日用陶瓷生產項目的落地建設。

4、提升製造業品牌價值。實施質量品牌專項,堅持以質取勝,引導企業建立健全生產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實施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提升產品質量和可靠性。圍繞全縣重點產業實施區域品牌培育工程,挖掘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羣區域品牌,促進優勢名牌資源集約化,重點扶持寶山機械、金門油壓、紅獅水泥、秦朝木業、廣聯木業等企業實施名牌擴張,打造“**機械”、“**木業”等區域公用品牌,樹立**製造的品牌形象。

(四)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一是加快編制出台《**縣產業規劃(2018-2025)》,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重點突出發展輕紡面料、裝備製造、機械加工、陶瓷加工、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規劃;二是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設立產業調整專項資金,制定《**縣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整合產業發展資金,推進重點產業項目的建設。用足用好省、市扶持工業發展各項政策,落實**縣穩增長配套措施以及鼓勵投資興業、發展總部經濟税收的優惠政策;三是狠抓產業項目建設。通過抓產業項目實現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四是制定並落實結構性減税政策。對重點扶持的產業的龍頭企業或高成長型企業實施所得税優惠減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