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政協關於全縣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協商報告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01W

政協渭源縣委員會

政協關於全縣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協商報告

關於全縣中藥材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協商報告

2019年4月份,由分管副主席牽頭,農業與環境資源委員會組織農業、經濟界委員和相關企業負責人,在深入祁家廟鎮官路村中藥材種植基地、聖源藥業等加工企業和江能中藥材專業市場調研,赴岷縣學習考察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就促進全縣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召開委員界別協商座談會,與會委員和企業負責人分別發言,從不同角度、不同環節各有側重地分析了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聽取了委員發言。現將協商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縣上圍繞建設“全國知名的中藥材產業基地”目標,,按照建設國家中藥材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定西先行先試的要求推進發展,依託全縣中藥材道地、地產特性,發揮種植規模優勢、適宜倉儲優勢、加工增值優勢以及區位市場優勢,緊扣脱貧攻堅,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着力構築集中藥材生產、加工、研發、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中藥材產業已成為我縣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導產業。

一是藥源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全縣中藥材年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左右,年產幹藥8萬多噸。由企業、合作社帶動,建成以會川、祁家廟、上灣、田家河、峽城等鄉鎮為主的南部高寒陰濕區當歸種植基地;以新寨鎮為中心,輻射慶坪、北寨、大安、秦祁等鄉鎮的北部黃土樑峁溝壑乾旱區白條黨蔘種植基地;以蓮峯鎮為中心,輻射路園、清源等鄉鎮中部淺山河谷川(塬)區黃芪種植基地,形成了地域特色顯明、佈局合理、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宗中藥材種植基地。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户中藥材種植面積10萬畝,户均3畝以上,發放獎補資金1051萬元,户均1550元。鑫磊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實施1000萬元的中藥材產業扶貧項目,在新寨大坪、會川本廟、蓮峯團結分別建成了較高水平的黨蔘、當歸、黃芪種植及育苗基地。

二是加工企業(合作社)不斷壯大。縣上制定和落實優惠政策,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扶持中藥材加工企業、合作社,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在渭源工業園、會川工業園引進和發展中藥材加工企業73家,其中通過GMP認證的企業30家,在主產區不斷髮展壯大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業、合作社,達800多家,建成中藥材熱風烘乾房180座,全縣中藥材年初加工能力達到7萬噸。其中引進甘肅佛慈、天津紅日藥業建設的中藥配方顆粒及精製飲片項目投資規模較大、生產工藝和設備先進,建成投產後對全縣中藥材加工業具有帶動示範效應,對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三是市場交易體系不斷完善。投資3.1億元建設的會川江能中藥材交易市場投入運營,全縣形成了以渭水源中藥材市場為中心,會川、蓮峯、新寨三個中藥材產地市場帶動發展的中藥材營銷網絡體系,年交易量10萬噸,交易額16億元。有福建、山東、安徽、四川等十多個省市的中藥材客商常年在渭從事藥材購銷生意,縣內從事藥材販運3000多人,建成中藥材類電商網點 530家,年交易額5000多萬元,中藥材市場交易體系日趨完善。   

四是科技服務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縣中藥材產業發展中心及縣內的一些企業(合作社)與省中醫藥大學、省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等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推廣的富硒黃芪栽培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當歸膜側斜植栽培技術經省科技廳鑑定達到國內先進生產水平,每年組織中藥材無公害種苗繁育、栽培、田間管理等技術培訓達3萬多人次。完成了無公害中藥材(黨蔘)產地和白條黨蔘原產地地理標記認證,“渭源白條黨蔘”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我縣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國家級出口農產品(黨蔘、黃芪、當歸)質量安全示範區。一些企業、合作社申請註冊了自己的商標和品牌。不斷引進推廣中藥材種植、採收機械,降低勞動強度和成本,為中藥材產業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如祁家廟鎮農民康玉林發明的“向上官路”牌中藥材覆膜機2018年獲得國家“實用型技術專利”,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藥材栽植覆膜勞動力強度大的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無公害標準化藥源生產基地建設水平需提高。近年來,培育的渭黨1號、2號,隴芪1號、2號等良種繁育基地很小,生產量較小,主要以羣眾自繁自育循環生產,當歸種苗以漳縣、岷縣、宕昌等地引進為主;在黨蔘、當歸、黃芪大宗藥材種植基地,存在未按照標準化、規範化技術規程種植的現象,農家肥用量越來越少,主要以二銨、尿素為主,連續多年重茬栽植,多數耕地土壤遭到了嚴重的污染,地力下降,病蟲害易發多發,產量、質量下降;遮陽網黨蔘育苗和膜側種植當歸、黨蔘等實用技術推廣應用普及率不高;尚未建立健全道地藥材追溯體系和保護措施,外地貨源大量湧入,對地產藥材市場佔有率造成較大的衝擊,未形成優質優價機制。

(二)加工率較低,產業鏈條短,整體層次需提升。我縣中藥材缺乏上檔次、大規模、高水平的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渭源工業園、會川園引進建成的中藥材加工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配套設施不全、達不到環保要求等諸多因素,大多數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未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產品主要為中藥材飲片等初加工,且全縣道地藥材在縣內加工為飲片銷售的不足30%,大多以原藥出售,附加值不高。個別商販依然運用硫磺超標燻蒸貯存,嚴重影響着中藥材的品質。中藥材主推品牌效應尚未完全凸顯,沒有深入挖掘產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未打造出高端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中藥材種植、儲藏的自然條件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三)交易市場配套設施落後,服務功能需完善。與周邊縣市的中藥材交易市場相比,我縣的渭水源、江能交易市場規模較小,缺乏大型、智能的貯存庫房,靜態倉儲能力不高,物流配送能力不足,快速的品質檢測設備、人員尚未配備齊全,市場發佈的信息準確性、時效性較差,市場輻射區域有限。同時,服務意識有待增強、管理水平較低、服務能力不強。   (四)協同發展保障要素薄弱,推動合力需加強。一是科研力量薄弱,技術人員缺乏,縣直業務部門、鄉鎮農技推廣、加工企業、合作社缺乏從事種植、加工技術研發、推廣中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人才保障跟不上中藥材產業發展需要;二是部分合作社組織運營不規範,管理水平低,對產業開發的帶動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三是企業、合作社融資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嚴重製約着一些企業的正常運營和作用發揮;四是縣中藥材產業發展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少。

三、對策和建議

(一)着力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種植,確保道地中藥材的品質優良。要以引進大型製藥企業及縣內中藥材加工經銷企業在我縣建立藥源基地為突破口,規範和提升農民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經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加快農村“三變”改革進程,在不同區域建設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的黨蔘、當歸、黃芪道地大宗的藥材種植基地,建立推進標準的藥材規範種植技術規程,傾斜安排實施灌溉設施配套、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方面的項目,改善立地條件,加大農家肥、有機肥用量,進行休耕、輪作倒茬栽植,減少化肥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研究和探索推廣運用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措施,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打造無公害農產品的品牌,實現優質高價,形成良性循環。同時,農業技術部門要高度重視種子、種苗繁育研究及推廣工作,以實施中藥材產業發展扶持項目為抓手,真正做好中藥材品種選育和“渭黨”、“岷歸”、“隴芪”系列良種的選育和種苗繁育,擴大規模,提高市場供給能力;重視牧兒山秦艽等知名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馴化和利用。

(二)着力提升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全縣上下要把做大做強中藥材加工、擴大規模、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作為促進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突破口,積極推進。縣上相關單位要儘快配套完善工業園區供熱、供氣、排污等基礎設施;要進一步落實好中小企業扶持發展政策,在招商引資、證照辦理、融資、引進管理和技術人才等方面出實招、見實效;要繼續謀劃引進國內外大型中藥材生產企業的同時,支持和動員現有中藥材加工企業達產達標,加強中藥材保健品與醫藥產品的研發,培育一批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中藥材拳頭產品,形成產地初級加工、中藥材有效成分提取、配方顆粒等高端產品和飲片同步發展,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道地藥材的加工率持續提升,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相關業務部門要向省市反映並爭取出台甘肅省中藥材飲片規格地方標準;充分利用國家將我縣大宗道地藥材黨蔘、當歸、黃芪納入藥食同源管理的先機,有關企業及早做好申報批覆等前期工作。

(三)着力完善市場配套設施,增強綜合服務功能。要進一步加強渭水源、會川江能、蓮峯中藥材交易市場的大型倉儲、交易大棚、道路、信息發佈電子屏幕等配套設施建設,建立質量監測檢驗中心,配備基礎檢測設備,不斷完善和提升市場綜合服務功能,變逢集交易為天天交易;市場周邊配套建設較高水平的食宿、停車、休閒等服務場所,吸引更多省內外客商來我縣收購藥材。要積極招商引資,儘快在工業集中區開工建設商貿物流區,形成集中藥材加工、物流和倉貯於一體的集散中心,帶動中藥材產業不斷髮展。相關部門要引導市場業主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營造公平、公正、安全、有序的營商環境,

(四)着力強化各部門的服務功能,形成推動產業發展合力。要進一步發揮中藥材產業發展中心在全產業鏈建設中的牽頭抓總、協調指導的職能和作用,加強工作力量,增加專業技術人員;組織實施道地藥材產地認證登記、商標申報,中藥材文化的挖掘宣傳等,逐步形成渭源中藥材特色品牌,提升競爭力;積極牽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注重中藥材規範化種植、新產品研發及科研成果的引進轉化,加大中藥材種植基地農户的培訓,推進標準化生產進程。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利用好產業發展扶貧資金,扶持和規範各新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營方式,進一步完善“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户”模式,發揮好在推行無公害栽培技術、田間管理和土地流轉、創新推進“三變”改革、維護羣眾利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繼續增加中藥材種植保險的覆蓋面,更好地規避自然災害、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農機部門要引進推廣適應山區不同區域的各類中藥材種植、採收機械,提高耕種收機械綜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