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體系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87W

體系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最新江西省人大調研報告指出須加強專利服務體系建設

近日,為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江西推出《關於鼓勵省屬獨立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試點辦法》,在政策方面最大限度地給了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自主選擇權,並指出科研院所處置成果收益無須審批。

“隨着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經濟發展的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知識產權工作將越來越重要,專利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法制日報》記者從江西省人大常委會了解到,去年省人大教科文衞委、省高院和省知識產權局組成專題調研組,歷時8個月對《江西省專利促進條例》實施情況進行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該條例自xx年1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全省知識產權事業步入快速上升時期。特別是近兩年來,各項數據指標快速上移,工作成效顯著。但由於工作基礎較為薄弱,江西省知識產權工作在全國還相對落後,與四川、廣西等兄弟省份相比,在經費投入、體系建設、轉化運用以及服務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五年來專利數量穩步增長

據統計數字顯示,截至xx年12月,江西累計申請專利86644件。其中全省1985年至xx年24年間總共申請專利36044件,xx年至xx年5年累計申請專利達50600件,是前者申請量的1.4倍,5年間年均增長率達34.2%。

xx年全省專利各項數據繼續穩步增長,截至9月已逼近xx年全年水平,其中高校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量。

記者瞭解到,隨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城市和企業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了專利技術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作用。該省先後有南昌、新餘、景德鎮、上饒、鷹潭被國家局批准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經過兩年的示範創建期,南昌市和新餘市分別被批准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此外,該省還開展了多層面的企業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工作,初步形成了國家、省、市“三級聯動”試點示範工作體系。

通過試點示範,知識產權制度被引入試點單位並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很強的推動作用。初步估計,全省有40%的發明專利、30%的實用新型專利和15%的外觀設計專利在生產實踐中得到運用,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又提升了企業和產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創新驅動的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實施。

“該條例的出台,為我省專利行政執法建設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專利行政保護力度得到不斷加強,嚴肅查處了一批知識產權侵權和假冒等違法行為。”江西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xx年xx年全省專利行政執法案件量為587件。

過半數企業沒申請過專利

調研報告指出,企業專利技術產業化實施的程度較高,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截至xx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實施自有專利技術3347項,佔企業專利擁有量的71.4%。

“xx年,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累計投入30億元,平均累計投入為740萬元;專利累計收益313億元,平均累計收益為7828萬元,其中江西江鈴汽車集團改裝車有限公司專利累計收益達136.5億元。”江西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説。

據介紹,高新技術企業以全省專利累計投入6.48%的佔比,獲得了佔全省企業專利累計收益58.07%的收益,專利投入產出比高達1:10.43,是全省企業投入產出比的10倍,專利產業化經濟效益顯著,市場前景廣闊。

“但通過調研發現,截至目前全省仍有過半數企業沒有申請過專利或獲得授權專利。”江西省人大教科文衞委負責人表示,xx年江西企業申請專利7480件,僅佔全省專利申請總量的44.2%,而發達國家80%的專利申請多來自於企業。

調研報告認為,企業整體上對專利工作的認識不到位,專利管理制度多數還未形成體系,有的形同虛設;多數企業沒有專美的專利管理機構和人員,即使在省知識產權試點企業,只是產權管理工作也多事由其他部門中的工作人員兼管,難以適應專利工作發展的形式需要,企業還未真正成為專利創造主體。

目前全省專利服務能力弱

“我省知識產權工作起步較晚,機構不健全,人員編制少,經費投入不足,行政管理體系、執法保護的服務體系不健全,整個專利工作基礎薄弱。”調研報告指出,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年報,xx年專利申請量全國排名第21位,僅佔國內專利申請總量的1.07%,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墊底。

相關數據顯示,江西省發明專利佔專利總量比例較少,專利質量亟待提高。現有的大量專利被束之高閣,專利轉化率低,轉換運用太少。無效專利造成了創新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必須要重視有效專利的累積,特別是高度重視對全省涉及行業、產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核心專利技術的廣泛應用,避免專利的沉澱。

調研報告認為,經費投入的多少直接對專利管理水平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專利創造、運用、保護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專利管理工作實踐表明,專利事業的良好發展,需保證專利工作經費投入不低於整個科技創新經費投入的10%。

與此同時,加大執法維權體系建設,必須參照外省的做法,成立江西省專利行政執法總隊,整合執法資源,以改變執法人員匱乏、執法能力不足的現狀。目前,要保把省、市、縣三級執法體系建立起來,必須保證每個知識產權局有三名專利行政執法人員。建議五年內,在全省設區市法院把知識產權審判法庭建立起來。

調研報告強調,專利服務水平的高低制約着專利事業總體發展水平,是挖掘專利數量,提升專利質量的重要保障,影響着專利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等專利工作各個環節。江西專利服務能力弱,必須大力加強專利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涵蓋專利信息服務、代理、交易、轉化、評估等領域的比較完整的專利服務體系。

【第2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查報告(1)

為配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於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報告以及對該項工作的專題詢問,4月中旬,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_____同志帶領部分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代表對該項工作進行了視察調查。調查組首先在南京聽取了省政府有關部門關於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介紹,然後赴_____、_____兩市,聽取了兩市和_____、_____市政府及其民政、財政、國土資源、衞生、地税等部門的情況彙報,並在_____聽取了_____市政府及民政部門的情況彙報,與人大代表、老年人代表、城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企事業單位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交流,並實地考察了城鄉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4月下旬,我委又結合辦理代表議案到蘇州市進行了調查,與提出議案的省人大代表及相關部門負責入座談交流,並實地瞭解了虛擬養老院建設情況。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_____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我省的老齡化呈現出程度高、增速快、空巢化現象嚴重、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高等特點,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養老服務變得日益迫切和需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成為各地人代會上的首要議案和建議。近年來,各級黨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紮實工作,我省基本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信息服務為輔助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水平和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都有了較大提升。

(一)注重完善政策、加大投入,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環境得到持續優化。全省高度重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環境得到了持續優化。一是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202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我省老齡事業發展的意見》,2022年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省政府相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全省各級人大圍繞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認真開展視察、檢查、建議督辦和做出決議決定。省人大常委會2022年制定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蘇州、_____兩市分別將蘇州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_____市養老服務機構管理條例列入本屆立法規劃。二是加大了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全省各級堅持以公共財政為導向,不斷加大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據統計,十一五以來,全省各級投入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資金共計67億多元。2022年全年省級財政安排用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專項補助資金為4億元。三是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各地通過學習貫徹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開展多種形式敬老活動、評選表彰先進典型等方式,加大敬老、愛老、助老宣傳教育力度,營造了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良好氛圍。

(二)注重整合資源、構建網絡,居家養老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省各級積極整合社會和社區各類服務資源,着力構建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居家養老的覆蓋面和受益人羣逐步擴大,居家養老的方式和模式不斷創新。各地依託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短期託養、日間照料以及助餐、助潔、助浴、助醫、助行、助購等生活服務,同時還兼顧老年人文化娛樂、學習教育、體育健身、精神關愛、社會參與、權益維護等多種需求,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止2022年底,全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蘇州市已經率先實現了城鄉社區全覆蓋。各地還積極採取購買服務、資金補助、提供場所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組織、家政服務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同時,充分發揮老年人組織、志願者組織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志願服務。_____從家政服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行業篩選確認了3000多家為老服務定點單位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服務,有1400多名政府購買服務的工作人員為困難老人提供鐘點式服務,有25萬人的志願者隊伍以各種形式活躍在為老服務崗位上。蘇州市姑蘇區利用社區資源,扶持社會力量,創新推出虛擬養老院,對社區老年人實行信息化管理和上門服務,服務項目涉及日常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應急救助等6大類53項。_____市山泉村結合新農村三置換試點,將每幢安置房底層朝南的房間統一設置為老年公寓房,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由老人子女繳納租金使用,創造了村集體供養老人的新方式。

(三)注重示範引導、政策扶持,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得到全面推進。近年來,全省各級採取公辦、社會投資興辦、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全面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着力推進養老服務主體多元化。一方面,不斷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示範引導作用。省本級投資建設了帶有示範性的_____省老年公寓。各地也不斷推進示範性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_____市及其所屬9個縣(市、區)都已建成一所公辦省級示範性養老機構。同時,各級還大力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養老服務條件,推動農村敬老院逐步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型。另一方面,認真落實各項扶持和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全省各級採取規費減免、牀位建設和運營補貼、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積極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_____、_____、_____等市都建成了一批不同檔次、滿足不同老人需求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_____市民辦養老機構已成為該市機構養老的主力軍,_____市社會辦養老機構的牀位數佔到全市三成以上。_____市的省人大代表鞠志慧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發展連鎖養老機構6家,建成了集醫療、康復、託老、護理和臨終關懷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全國愛心護理工程建設基地。

(四)注重加強培訓、規範管理,養老服務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全省各級不斷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和網絡平台建設,努力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更加專業、更為高效便捷的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上,各級通過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強養老服務培訓基地建設,着力培養專業人才,同時加強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的培訓,推行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目前,全省設立了省級養老護理員培訓基地23個,並且實施了養老護理員免費培訓工程。_____市累計舉辦養老護理員培訓班50期,1800多名護理員取得初級及以上職業資格,持證上崗率達90%。在養老服務網絡平台建設上,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現有網絡資源,着力打造各類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加強老年人基礎信息管理、養老機構信息管理和社會養老信息服務。_____市將市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建設納入今年為民辦實事項目,着力建設以12349老年服務熱線平台為指揮中心、鎮(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為管理中心、社區(村居)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為服務中心的大市區養老服務信息化、數字化系統。_____市實施了幸福一點通援老信息服務工程,老人有了急事難事,只要摁下家中的呼叫器,15分鐘內社區援助中心就會上門提供幫助,被老人們親切地稱為電子保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但整體上看還處於起步階段,與養老服務新的形勢任務相比,還存在着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存在不平衡現象。首先,不同區域之間建設發展水平不平衡。整體上看,蘇南地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水平最高,蘇中次之,蘇北相對比較薄弱,經濟發展的差距是其客觀原因。其次,城鄉之間養老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在居家養老服務方面,全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而農村社區(村)蘇南、蘇中、蘇北覆蓋率分別為52.3%、46.3%和40%;在機構養老方面,投資大、規模大、條件好的公辦養老機構基本上都建在城市,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絕大多數也集中在城市,而農村敬老院大多條件簡陋、服務功能單一。再次,對不同養老模式的重視扶持程度不平衡。對機構養老特別是公辦養老機構的投入力度很大,有的公辦養老機構還存在高端化、特權化現象。但是對佔老年人口90%以上的居家養老方面的投入卻遠遠不夠,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未能有效發揮,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服務內容和質量,都處於較低水平。

(二)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存在諸多困難。近年來,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進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了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但在實際執行中缺少具體的細化措施,在遇到新的問題和矛盾時也未能及時研究出台相應對策,制約了養老服務機構特別是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進一步發展。調查中,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普遍反映,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一是用地難。當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用地因無法律和政策上的突破,只能走市場化的途徑,通過參加招掛拍獲得土地,這對於非營利性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來説,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二是融資貸款和税費減免難。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屬於非營利性機構,不具備貸款資格,難以從銀行等機構獲得資金,融資非常困難。在税收及水電氣等方面的優惠,也很難有效落實。三是醫療准入難。許多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為護理型或半護理型,但既不具備醫療資格,又無法與醫保有效銜接,入住老人的就醫成為難題。四是擴大規模難。作為福利性機構,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運營以收支平衡為主,而且不允許設立分支機構,影響了投資的積極性,制約了行業的發展。此外,一些設施不全、條件簡陋的小微型養老服務機構違規營運,既攪亂了養老服務市場秩序,也影響了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健康發展。

(三)養老服務隊伍建設難度較大。養老服務需要一支龐大高效的專業化隊伍,但全省各地普遍缺乏從業人員尤其是專業人員。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普遍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專業技能不高。服務人員的年齡大多在50歲左右,有的甚至在60歲以上,本身就屬於老年人,並且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難,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受到很大影響。二是養老機構服務人員薪酬待遇低、勞動強度大,隊伍很不穩定。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薪酬普遍低於當地平均工資水平,蘇南發達地區月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蘇中、蘇北更低,有的僅有幾百元。養老服務需要整天和老年人在一起,工作時間長,工作責任大,髒、累、苦,並且社會認同感較低,致使許多人流動頻繁,隊伍很不穩定。_____市每年約有20%以上的養老護理員流動或離職,養老機構缺崗率達10%以上。三是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數量較少、比例較低,不能滿足需求。近年來,全省加大了對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力度,培訓了一大批初、中、高級養老護理員,但是與養老服務的需求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如_____市具備中級以上資質的護理人員佔比不到5%,全市145家養老機構中,有專業社工的養老機構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四)養老服務整體水平仍需提高。在服務設施上,從全省整體情況來看,目前大多數的養老服務還處於全人力、純手工階段,專業化、社會化程度較低。養老服務尤其居家養老服務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設施都還比較缺乏,專業化的服務設備和手段比較少,部分農村敬老院甚至連基本生活設施配置都不齊全,給老年人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在資源結構上,存在着護理型牀位比重較小、資源緊缺,自理型牀位比重較大、相對閒置,養醫結合的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比較缺乏的問題。在服務質量上,一些投入比較大的示範性養老機構由於硬件設施好、專業人員多、管理水平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普遍很高。但是大多數的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場所受到場地、設施、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僅能夠提供一些較低層次的基本服務,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在服務內容上,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護理考慮的比較多,但是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精神關愛還不夠,精神養老方面的服務比較少。

三、幾點建議

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是當前乃至惠及長遠的迫切任務和民生幸福工程,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提出如下建議意見:

(一)儘快完善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要充分認識我省老齡化發展的嚴峻形勢,切實增強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儘早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兩個率先新階段相協調、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符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要根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梳理不同羣體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出台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既做好對老年人的照料護理,又注重精神關愛;既抓好兜底保障,又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政府各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站在全局高度而非部門視角,謀劃出台配套政策並抓好貫徹落實,一方面要研究利用好既有法律政策,在現有法律框架和政策範圍內儘可能為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另一方面要研究梳理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符合、不適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舉措,及時調整完善,或提請修改修訂。

(二)重點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居家養老服務涉及90%以上的老年人口。要把這樣面廣量大的居家養老作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和關鍵環節來抓,多措並舉、綜合施策。要進一步加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積極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完善服務設施、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成為能夠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的重要陣地。要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合作共建、養醫結合的新機制,加強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配備適合老年人需求的基本診療設備,配強醫療衞生服務人員,方便大部分老人不出社區就能夠享受到醫療康復、緊急照護等基本醫護服務。要加大力度扶持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鼓勵動員社會組織、志願者組織積極參與居家養老服務,不斷加強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有效形成合力,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三)引領推動老年服務產業加快發展。一是省政府應當按照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要求,儘快研究制定出台加快發展老年服務產業的專門性意見,在政策、資金、人才技術和體制機制等方面做出指引性規定,吸引社會資金、動員社會力量積極投入養老服務這一朝陽產業,推動老年事業健康快速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多樣化的老年服務產業。大力發展養老護理、康復保健、社區服務、老年旅遊等產業,着力培育一批大型老年服務龍頭企業。鼓勵扶持企業開發和生產滿足老年人不同需求、門類齊全、品種多樣、經濟適用的老年產品。三是推動傳統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對現有社會福利機構和鄉鎮(街道)養老服務機構,要完善設施、增強功能、提高服務質量,加快發展為護理型養老機構。要在現有養老機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着重培育發展一批品牌化、連鎖型的養老服務機構。

(四)大力扶持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在探索創新政策舉措上做文章,在推動貫徹落實上下功夫,幫助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破解發展難題,推動養老服務機構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探索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使用土地的新途徑新辦法,當前可採取議價制、雙向競價、綜合評標等多種方式合理控制地價,亦可盤活存量土地,利用閒置廠房、學校空置房等改建為養老機構。對推動城鄉醫保進入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和申請設立護理院的,力求做到既堅持准入標準,又積極支持、加強服務與指導。要研究制定政策,逐步提高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牀位的一次性建設補貼和日常運行補貼。要依據省條例和相關政策,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使用水、電、氣、有線電視、固定電話等按照規定減免費用。同時,加強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探索建立養老服務績效評估和獎懲補貼制度,有效促進民辦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提升。

(五)不斷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要大力培養培訓養老服務人才,提升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繼續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按需增設相關專業課程,不斷加強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加快培養老年醫療、護理、營養、保健和心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充分發揮各級養老服務培訓基地的主陣地作用,積極為民辦職業培訓學校參與養老服務技能培訓創造良好條件,加強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培訓,全面推行持證上崗制度。探索建立引入專業社工人才機制,推動養老服務機構設置社工崗位,按照服務對象總數的一定比例配備專業社工,向社會公開招聘。逐步完善養老護理人員專項補貼機制,探索建立養老服務人員薪酬增長機制,切實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工資福利待遇。積極發展養老服務志願者隊伍,搭建志願服務信息網絡平台,探索建立志願服務時間儲蓄制度,鼓勵社會志願者參與各種為老志願服務。

(六)切實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的扶持力度。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切實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的扶持力度,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養老服務傾斜,着力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村敬老院轉型為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加強服務設施建設,擴大服務範圍,拓展服務功能,在保障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的基礎上,積極為有需求的其他農村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鼓勵各級政府、農村集體、社會和個人利用集體、個人的空置房或空閒地,建立小型互助式老年集中居住生活區、小型託老所等,並且實行規範管理,確保安全運行。要加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力度,提高農村老年人蔘保率,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有效保障。同時加快農村地區的老年人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相關服務設施建設,滿足農村老年人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查報告(2)

養老機構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務的機構,如老年社會福利院、養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主要承擔孤老優撫對象和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以及其他有機構養老需求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省委、省政府把養老機構建設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監測指標體系,市委、市政府也把養老機構建設作為落實民生幸福工程、構建社會建設十大體系的重要內容統籌謀劃、重點推進。為加快推進全市養老機構建設,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我們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調查等形式對我市養老機構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

一、基本情況

我市是全國進入老齡社會最早、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截止2022年6月底,全市60週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預測數)192萬。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養老機構建設進程明顯加快,今年全市共新建改擴建各類養老機構項目45個,總投資11.5億元、總牀位數11085張。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養老機構230家(公辦養老機構110家、民辦養老機構120家),牀位總數5.46萬張,位居全省第二。如東縣馬塘敬老院、港閘區陳橋敬老院等25家養老機構被評為全國模範敬老院、省級文明敬老院,市社會福利中心等11家養老機構被評為省示範性養老機構,啟東市榮獲全國農村五保工作先進集體,如皋市被評為全國第三批示範養老活動單位,啟東市的農村關愛之家建設經驗被國家民政部向全國推廣,海安縣曲塘鎮敬老院榮獲全國農村五保工作先進單位。

(一)公辦養老機構加快推進,示範託底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全市共有公辦養老機構110家,其中城鎮社會福利中心13家,牀位數3726張;農村敬老院97家,牀位數23428張。一是城鎮社會福利中心建設進程加快。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近5億元,通州區社會福利中心、港閘區市北養老服務中心、海門市養老中心、崇川區觀音山鎮社會福利中心等一批規模大、設施新、檔次高的城市社會福利中心相繼開工建設。目前,市社會福利中心(陽光老年公寓)三期工程開業運營,如東縣社會福利中心工程已竣工驗收,開發區星湖護理院主體已建成。二是農村敬老院達標改造力度加大。今市共有70家敬老院達到三有三能六達標標準,佔敬老院總數的72%。啟東市注重加強敬老院管理服務工作,制定了249項敬老院管理服務標準,通過了國家級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驗收,全省僅此一家。三是公辦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加快推進。目前已建成護理型養老機構(護理院)16家;在建護理型養老機構(護理院)14家。截止目前,全市三無、五保老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二)民辦養老機構快速發展,多元服務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共有民辦養老機構120家,牀位數12695張。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在全國率先出台《關於銀行業扶持養老服務業發展指導意見》,省民政廳通報轉發了文件做法。截止今年11月底,全市已有12家銀行向各類養老機構發放貸款7500萬元。一是促進了閒置資源轉化利用。全市已累計發放貸款2200多萬元,支持7家小企業改建為養老機構,盤活社會存量閒置資產超億元。二是加快了醫養融合發展。不少銀行對護理院和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投貸實行傾斜,如皋農商行對如皋博愛醫院發放貸款1000萬元,支持其推進老年護理院建設。三是推動了養老機構轉型升級。郵儲銀行啟東市支行向下崗女工盛葉紅髮放貸款15萬元,支持其在創辦愛心託老所的基礎上,又成功創辦該市首個老年關愛之家;郵儲銀行海門市支行向海門康福托老院投資人發放貸款8萬元,支持其對牀位、安全設施等進行升級改造並獲頒經營許可證。制定完成市區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規劃,對市區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的近期(2022年)、遠期(2022年)建設確定空間佈局,做到四定(定點、定量、定序、定位)。各縣(市、區)也結合實際組織開展了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規劃編制工作,啟東市在全省縣級市率先出台《社會養老設施佈局專項規劃》,為養老機構發展預留了生存空間。積極探索公辦民營模式。在堅持原人員性質不變、老人生活質量不變、原有房屋性質不變原則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試點,目前如皋市社會福利中心、海門市老年活動中心、餘東鎮敬老院公建民營已取得良好成效。民辦護理院發展勢頭良好。我市長青樂齡護理院、大生護理院等民辦護理院運營情況較好,入住率均達到50%左右,入住老人95%以上為失能、半失能老人,較大程度上解決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問題,減輕其家人的負擔。

(三)管理服務水平持續提升,社會認可程度不斷提高。一是加強機構監管服務。在蘇中蘇北率先出台《南通市養老機構建設管理服務標準(試行)》,規範了公辦、民辦養老機構的內部管理,不斷提高全市公辦、民辦養老機構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服務水平。不定期開展養老機構安全檢查,最大限度消除安全管理隱患。對全市84家未註冊民辦養老機構進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整改未註冊民辦養老機構35家。二是提高專業服務水平。今年以來,積極組織開展養老護理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和鑑定考核工作,依託體臣衞校和科技人員進修學院對養老護理員進行培訓,今年 586名養老護理員接受了老年人心理、生理、護理等20項專業知識培訓,超額完成市下達的培訓任務,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率70.04%,有效提升養老護理員專業服務水平。三是積極培育機構品牌。通過開展養老機構服務品牌創建活動,培育發展南通市養老機構的各類典型,湧現出南通市社會福利中心(陽光老年公寓)、啟東市中心敬老院、海安縣社會福利中心、常青樂齡護理院等一批在業內有較大影響、社會認可度較高的養老機構品牌。

二、存在問題

近年來養老機構建設儘管取得一些成績,但與上級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目標任務相比、與我市實際情況相比,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養老牀位建設任務重。從我市人口老齡化程度看,按照民政部提出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9073格局(即至2022年,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和下一步9064格局(即至2022年,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6%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4%享受機構養老服務)的要求,我市養老牀位總數還明顯不足。根據十二五目標,2022年每千名老人擁有牀位數要達到30張,今明兩年全市需新增養老牀位約1萬張以上,任務非常艱鉅。

二是養老牀位結構不合理。公辦養老牀位佔比高、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牀位佔比偏低,一般性養老牀位佔比高、護理型養老牀位佔比偏低。目前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牀位數僅佔40.1%(2022年目標為50%),護理型養老牀位數平均佔比僅為21.7%(2022年目標為30%)。

三是專業服務力量比較薄弱。現有護理員隊伍存在文化水平較低、專業技能不熟、護理水平不高、性別比例失調等問題,整體水平滯後於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另外,由於待遇和社會地位不高、工作苦髒累等因素,願意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很少。我市雖然實施了護理員崗位補貼政策,但由於門檻較高,文化程度低無法通過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超過法定勞動年齡的護理員無法享受崗位補貼。一些養老機構管理服務水平較低。

四是瓶頸制約問題突出。第一,用地難。由於認識問題和其他一些客觀原因,導致養老服務用地性質及指標等瓶頸因素長期得不到突破,制約了養老服務特別是民辦養老服務的發展。第二,融資難。由於民辦養老機構的資產屬性(租賃)和單位性質(民非)等原因,市場融資難度較大。第三,達標難。由於歷史的原因,過去養老機構在土地利用、規劃許可、建設等方面存在審批手續不齊全及消防不達標等情況,不少敬老院和民辦養老機構整改換證、達到新設立養老機構的條件難度較大。

三、對策建議

今後我們將以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引領,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22〕35號),按照政府主導、社會主體的指導思想,確保託底功能、立足服務本地,以滿足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老年人需求為重點,堅持盤活存量與發展增量並重,規範管理與改革創新並舉,統籌推進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努力滿足不同層次養老服務需求,真正讓老年人老有所養、頤養天年。2022年目標任務是:全市每千名老人擁有牀位數達到30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牀位數佔養老機構牀位總數的50%,護理型牀位佔養老機構牀位總數的30%,養老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85%以上。2022年目標任務是:養老牀位總數達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張,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的養老機構牀位數佔比達到70%以上,護理型牀位佔養老牀位總數達到50%以上,養老護理人員崗前培訓率達到100%、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

(一)着力健全完善規劃體系,引領養老機構科學發展。一是按照定點、定量、定序、定位的四定要求,制定出台市區養老設施佈局規劃,科學指導各類養老機構建設,加快形成覆蓋城鄉、區域均衡、層級清晰、功能完善、適度超前、全民共享的養老服務設施網絡。二是指導各縣(市)制定至2022年的養老設施佈局規劃,重點把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落實到規劃和具體項目上,確保規劃指標落實到位,具體項目落地生根。三是充分利用閒置學校、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城中村改造等現有資源建設養老機構,使養老機構佈局更加合理、方便入住。

(二)大力加強養老機構建設,積極發揮支撐服務作用。一是加快城市社會福利中心建設。加快推進通州區社會福利中心、海門市養老中心、港閘區市北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爭取早日建成運營,着力辦好公辦保障性養老機構,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託底作用,重點為城鄉特困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落實好入住養老機構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的定額補貼。二是繼續推進農村敬老院升級改造。圍繞省、市相關目標任務,安排市級福彩公益金並爭取省級資金扶持,加大農村敬老院升級改造力度,2022年全市所有敬老院均達到三有三能六達標標準。在確保五保供養對象生活的前提下,拓展社會寄養、日託照料等多種功能,逐步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型。加大投入,擴大收住對象,無償或低收費收住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力爭選擇1家較好的敬老院作為試點,更新設施設備,老人房間內配備空調、電視機等電器,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地暖改造。三是加快發展民辦養老機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完善、落實各項民辦養老機構扶持政策,在資金、場地、人員等方面,進一步降低社會力量准入門檻,為其舉辦養老機構提供便捷服務。將養老機構建設納入全市服務業發展規劃,鼓勵個人舉辦家庭化、小型化的養老機構,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養老機構。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對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用於發展養老機構。新建的養老機構可設立單人間、雙人間、套間等不同房間,從而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公辦養老機構要充分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合理定價;民辦養老機構要考慮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從而不斷提高入住率和老人滿意率。

(三)穩步推進養老機制改革,逐步實施公建民營試點。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22〕35號),積極探索公辦養老機構轉制運營的具體辦法,對政府投資興辦的養老牀位逐步通過公建民營等方式管理運營。重點支持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合作經營、承包經營、委託管理等方式運營公有產權的養老服務設施,今後新建公辦養老機構首選公建民營方式。逐步推進改革試點。對已投入運營的公辦養老機構(福利院、敬老院)進行認真調查分析,逐步推進運營機制的改革試點,發揮市場(社會)主體作用。在認真推廣如皋、海門公建民營試點做法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各地民間資本通過公建民營、委託管理等方式運營公有產權的養老服務設施。每個縣(市)和通州區年內至少選擇1家敬老院進行公建民營試點,進一步激活機制,提高入住率。

(四)積極招引機構養老項目,努力打造養老服務園區。將招引養老服務項目納入招商引資的大盤子統籌考慮,重點招引品牌信譽好、連鎖規模大、服務能力強、市場開拓廣的護理型、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企業和項目到本地落户,帶動本地養老服務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按照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要求,合理規劃佈局養老服務業集聚區和養老服務特色產業基地,培育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完整、服務功能完善的養老服務業園區。認真落實《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印發〈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的通知》,強化各項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實,積極化解養老服務項目用地難、融資難等問題。積極推動將養老服務產業重點項目納入省現代服務業十百千行動計劃,大力支持養老服務業企業創建現代服務業創新示範企業,推進品牌及標準化建設,爭取省級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支持。

(五)大力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加快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一是推進醫養資源有效銜接。構建養老、醫護、康復、臨終關懷服務相互銜接模式,科學統籌規劃醫療設施和養老設施佈局,實現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醫療衞生機構之間的衞生健康服務便捷對接。支持社會資本舉辦護理院、康復醫院和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醫療機構。鼓勵一、二級醫院和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轉型或增掛、增設護理院,政府舉辦的鄉鎮衞生院及二級以下醫院新建或擴建牀位中不少於50%的牀位為養老護理牀位。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100張牀位及以上的護理型養老機構應單獨設置衞生所(醫務室),條件具備的可申請設立醫院;100張牀位以下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和助養型養老機構可單獨設置衞生所(醫務室),也可與周邊醫院、社區醫療衞生服務機構合作。二是健全醫療保險機制。對於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條件的,可申請納入定點範圍。完善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建立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責任險。積極探索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研究起草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政策意見,增強老年人接受護理照料的支付能力。三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務水平。提高社區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務水平,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和諮詢、慢性病管理等社區衞生服務。市區老年人每年安排一次免費健康體檢。政府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配備康復輔助器具。

(六)認真研究落實相關政策,努力破解發展要素瓶頸。一是研究落實相關政策。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研究、完善我市鼓勵扶持政策。同時,充分利用南通陸海統籌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契機,加強上級政策對接,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對我市養老機構建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推動全市機構養老健康、快速發展。二是努力破解土地瓶頸。將養老機構用地納入年度用地計劃,推廣啟東經驗,加快研究出台廠房、學校、衞生院等用地改為養老服務用地的具體政策措施,在土地出讓金和建設配套費徵繳等方面給予優惠。三是着力加大監管力度。認真執行新實施的《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和《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確保養老機構規範運營和管理。督促所有養老機構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嚴格執行安全管理規範,細化預案措施,防止發生各類安全責任事故。積極培育和發展養老服務行業協會,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四是努力破解換證難題。對已經運營較長時間的養老機構相關手續不完備的,可明確替代辦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消防標準。

(七)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養老專業服務水平。一是加強技能培訓。繼續加大對養老服務管理人才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目前全市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率達70.1%。加強繼續教育培訓力度,提高中高級以上職稱護理員的比重。二是強化內部管理。不斷強化護理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妥善處理護理人員之間以及護理人員與老人之間的矛盾,同時加強對老人的精神關愛,不斷豐富老人的日間生活,創造和諧養護環境。三是提高人才待遇。落實好持證護工的特殊公益性崗位補貼,降低崗位補貼門檻,適時提高崗位補貼標準,對取得中高級以上職稱和護理工齡較長的護理員加大崗位補貼力度。落實養老機構醫護人員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同等待遇的具體措施。增加敬老院服務人員的工資待遇,確保敬老院服務人員工資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1.5倍。四是營造社會氛圍。通過一年一度的敬老月等活動,開展優秀護理員或最美護工等評比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關愛、尊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3篇】關於加快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誠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國之基,誠信是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現代社會文明的標誌。為了加快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誠信徐州”,2003年8月下旬,市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公方泉副主席帶領下,對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情況(重點圍繞企業誠信)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聽取了經貿、工商、税務、質監、金融等部門的情況介紹,並實地考察了久隆集團、泉山區信用擔保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委員們一致認為: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個人失信,害及他人;企業失信,經營衰敗;社會失信,則人人自危。如果政府失信,則法制難行,權威不立。當前,我市在信用建設中存在着不少的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市的投資軟環境,而且直接阻礙了我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加快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誠信徐州”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針對存在的問題,委員們坦陳直言,獻計獻策,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現將本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市誠信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全市各級有關部門從改善徐州投資軟環境入手,相繼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為我市的信用體系建設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誠信宣傳逐步開展。全市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促進了公民誠信教育;税務部門開展了“誠信納税,利國利民”的宣傳活動;質監部門開展了“誠信建設看窗口”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金融部門在《徐州日報》刊發了誠信教育專版,舉辦了誠信有獎徵文活動;我市120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聯合發出倡議,倡議我市企業塑造“重約守信”良好形象;宣傳、經貿、工商、物價等部門也聯合開展了“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以塑造我市商貿流通業新形象。這些活動的開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二)信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為加強對企業信用的管理,工商部門成立了企業信用管理協會,圍繞企業主體資格、履約能力、信譽狀況、失信記錄等情況開展工作;税務部門成立了納税信譽等級管理委員會,對企業税務登記、發票管理等信用情況進行徵集、管理;金融、質監、法院、海關等職能部門也對企業信用信息進行了專門的收集與管理。2002年7月,市工商局、經貿委等17家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徐州市共建企業信用工程管理體系的意見》的文件,初步建立了部門之間信用信息的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制度。市質監部門不斷加大對“製假售假、以假亂真”等失信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市打擊逃廢金融債務工作辦公室加強了對失信企業的懲處力度,使全市逃廢債餘額比去年下降了82.7%;工商部門對市場中的失信違法行為進行了集中治理整頓,進一步規範了市場交易秩序,為企業創造了較為公平的競爭環境。

(三)信用服務更加廣泛。工商部門堅持開展“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確認活動,建立了企業登記查詢數據庫,為社會公眾提供企業信用信息。為了更好地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信用中介服務業穩步發展。目前,全市已成立了9家信用擔保公司,為近100家企業擔保貸款200多筆,累計貸款金額2.88億元,沒有出現代償和追索現象。其中,泉山區私營個體擔保公司已被國家經貿委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級信用擔保公司試點單位。

(四)政府誠信形象漸入人心。按照“規範、高效、廉潔、便民”的宗旨,2001年10月市政府掛牌成立了行政審批中心,26個部門涉及365個行政審批項目進行集中審批,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市級機關各部門積極投身改善投資軟環境建設,連續兩年主動接受羣眾民主評議,徵求羣眾意見,進一步提高了政府在羣眾心目中的誠信形象。

二、制約我市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主要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誠信失缺、道德失範的現象在某些行業和部門還表現得比較突出,信用不良仍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

(一)失信現象屢禁不止。主要表現為企業製假售假、違約毀約、惡意逃債、偷税漏税、虛假合同、價格欺詐等,這些問題涉及到企業、個人,甚至少數政府部門。如2001到2002年全市共查繳偷逃地税税款9339萬元;2002年初,全市逃廢金融債務企業有1248户,金額高達45億元,佔全省逃廢債餘額的20%以上,是全省的“重災區”,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金融單位先後兩次致函市政府,要求立即糾正賈汪銅牛水泥製造有限公司等七家典型企業的逃廢債行為,逃廢債已給我市的投資融資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經濟欺詐現象也較為嚴重, 2001年至今,工商行政部門共查處商標侵權案件863件,虛假廣告909件,查處假冒偽劣案件2173件,涉案金額達3096萬元,消費者協會共受理投訴8000多件次。

【第4篇】民政局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xx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民生問題,從解決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把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保障貧困羣眾的基本生活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提高救助標準,強化規範管理,加強政策銜接,在全市基本建成了以城鄉低保、災民救助、五保供養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制度相配套,以臨時救濟、慈善救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城鄉一體化、管理規範化、組織網絡化、服務社會化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工作得到了省市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一、xx市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情況

(一)領導重視,資金保障,夯實社會救助工作基礎

1、高度關注,創新理念,建立社會救助工作新機制。多年來,市委、政府始終把保障城鄉困難羣眾的基本生活作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舉措來抓,通過完善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全力助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平穩健康發展。為加強社會救助工作的領導,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長為組長,民政、財政、勞動人事和社會保障、教育、司法、衞生等xx個相關單位為成員的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社會救助政策制定、聯繫協商和協調督導工作。各鎮鄉(城區辦)以民政辦公室為依託設立社會救助所,村(居)委會依託社區組織設立救助工作站,高效協調、運轉有序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初步形成。歷年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都以較大篇幅對社會救助建設情況進行審議。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還定期聽取社會救助工作彙報,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由於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目前全市上下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新機制。

2、提高標準,專款專用,保障救助資金公開、透明使用。隨着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委、市政府也不斷加大了社會救助經費投入力度,並將其納入財政預算,專户儲存、專帳管理、專款專用。xxxx年,市本級財政預算安排農村低保資金xxx萬元,城鎮低保資金xx萬元,五保供養金xxxx萬元,醫療救助金xx萬元。還根據本市人民生活水平變化情況,將城鎮低保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月xxx元提高到每人每月xxx元,農村低保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年xxxx元提高到每人每年xxxx元,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年xxxx元提高到每人每年xxxx元,均為上級政策規定的最高水平。與此同時,我市還建立了救助資金集中審批、撥付使用制度,在救助資金髮放上,實行銀行社會化發放,封閉管理,做到管人、管事、管錢各司其職,簡化了資金的運行環節,縮短了資金的撥付時間;在救助資金管理上,堅持一個口子向上申請,一個口子向下落實,實現了救助組織系統化;在救助審批上實行程序化,村、鎮鄉、市三級按申報、審核和公示的程序操作,並進行動態管理,從而有效防止了截留、挪用、貪污、擠佔現象的發生,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制度,加強管理,構築社會救助“五大主體工程”

1、整合資源,重點保障,實施全面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工程。按照上級文件精神和市委x屆第xx次常委會議要求,根據全市人口分佈情況,本着資源共享、便於管理、適當集中的原則,我局按照賓館化花園式標準,於xxxx年投資xxxx萬元,將xx所鄉鎮敬老院整合為5所,並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開工、統一竣工投入使用。整合後的x所敬老院佔地xxx畝,建築面積xxxxx平方米,並設有食堂、餐廳、棋牌室、醫療室、健身室、娛樂室、圖書室和電梯等,配備室內户外健身器械。xxxx年xx月,x所敬老院全部投入使用。在管理模式上,將其納入民政局直屬事業單位,其人財物統一由民政局直接管理。同時按照國務院新頒佈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全面加強敬老院管理,實現制度化、規範化,出台了《xx市五保供養工作實施細則》和《xx市敬老院服務人員績效百分考核辦法(試行)》,對敬老院管理服務人員行為進行規範,幾年來,我們與xx市xx養老護理職業技術學校成立了xx分校,併成功舉辦了x期養老護理職業技術培訓班,xxx名服務人員均通過了技術等級考試,獲得了初級護理技能合格證書,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思想和業務素質。xxxx年、xxxx年五所敬老院連續兩次被xx省民政廳命名為xx省三星級養老服務機構。同時,對分散五保對象採取不同措施予以分類保障。對患重病卧牀不起的老人實施重點保障,按照每人每月xxx元的標準撥付五保供養金,並聘請專人採用一看一的方式進行日常護理;採取居家供養方式,將相鄰較近村莊癱瘓卧牀、患重大疾病的五保對象進行集中供養,聘請專人進行日常陪護;以每人每年xx元的標準,全額資助五保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出資xx萬元為五保老人辦理了合作醫療手續;xxxx年,全市共有五保對象xxxx人,其中集中五保對象xxxx人,分散五保對象xxxx人,集中供養率達xx%。

2、嚴格程序,規範管理,實施覆蓋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工程。我市自xxxx年開始建立實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年來,按照上級相關政策,本着“應保盡保,特困重保、超標退保、陽光施保”的原則,按照“三級審核,三榜公示”程序,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羣眾納入保障範圍,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截至xxxx年xx月份,全市共有城鎮低保對象xxx户xxx人,累計發放低保金xx萬元,月人均補差xxx元;農村低保對象xxxx户xxxxx人,累計發放低保金xxx萬元,月人均補差xx元。着重做好五個方面工作:一是為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經村(居)委會、鎮鄉(街道辦事處)審核上報的低保材料,民政局堅持科室初審,局長辦公會集中會審的程序對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羣眾進行及時審批;二是按照“規範操作、透明管理、社會監督”的原則,在市區居委會設立了城鎮低保投訴意見箱,向社會公開了監督舉報電話,對於羣眾反映在法定年齡段內有勞動能力的申報對象,通過“一看、二查、三訪、四評”的方式對其進行認真核實,如本人存在隱瞞收入的欺騙行為,將取消其審批資格;三是採取定期抽查和不定期回訪的形式,要求局機關每半年集中抽調部分工作人員對低保户進行一次拉網式普查,低保辦公室工作人員每人每週至少入户一次,通過調查做到人員有進有出,補助水平有升有降;四是會同監察局出台了《xx市城鄉低保工作責任追究辦法》,明確了各級低保機構和工作人員職責,制定了xx種不作為責任追究辦法,確保了城鄉低保工作持續健康發展。五是積極建立低保基層幹部轄區親屬備案制度。在收到民政廳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鄉低保基層規範化管理的緊急通知》後,我市及時將此通知轉發到基層民政所,要求各單位按照通知規定迅速建立村(居)委會幹部的轄區親屬備案制度。

3、完善辦法,提標擴面,實施特困家庭醫療救助工程。為切實解決城鄉困難羣眾、低保户醫療難問題,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發生。我市認真貫徹執行《城鄉困難羣眾醫療救助暫行辦法》,吃透上級文件精神,並結合實際,經民政、財政、人勞社保和衞生部門協商,重新修訂了《xx市城鄉困難羣眾醫療救助暫行辦法》,新《辦法》的特點是對低保、五保對象申請醫療救助實行零起付線,縮減了審批程序、擴大了救助範圍,確保了醫療救助工作開展得紮實有效。同時積極開展醫療救助工作,摸清本地區需救助的人數、病種、救助資金數量的底數,嚴格按照申報審批程序審核醫療救助對象,把救助資金及時發放到需救助的對象手中,xxxx年共為xxx位城鄉困難羣眾下撥了醫療救助金xxx萬元。

4、加大投入,重點保障,實施貧困羣眾危房改造工程。為切實解決城鄉困難羣眾的“住房難”問題,xxxx年制定了困難羣眾三年危房改造計劃,預計每年投資xxx萬元,徹底解決困難羣眾居住危房的實際困難,於每年年初都下發《關於做好農村困難羣眾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並明確救助範圍及標準,重點救助農村低保户、五保户、其他特困户等特殊弱勢羣體。xxxx年,共為xxx户城鄉困難羣眾發放危房改造資金xxx萬元。同時根據《xx市城鎮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暫行辦法》,與房管局聯合為xxx户城鎮低保家庭發放住房補貼款xx萬元。

5、多措並舉,分類施救,實施專項救助和社會幫扶相配合救助工程。為使困難羣眾得到有效救助,xxxx年我們採取多項措施,實施分類救助,一是按照自願受助、無償服務的原則,為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救助和服務,已救助涉及x市x縣流浪人員xxxx名,發放救助金xx萬元;二是為xx户遭受火災困難家庭解決房屋修繕款xx萬元;三是花費xx萬元為x名社會棄嬰完成了兩性畸形手術治療;四是慈善協會組織開展“慈善助醫”活動,為xxx户特困低保户發放醫療救助金xx萬元,籌集xx萬元為xxxx多名城鄉低保家庭中的全日制在校學生髮放標準不等的助學金;投資xxx餘萬元為本市城鄉羣眾減免死亡人口火化費用。

二、社會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社會救助政策與困難羣眾需求存在差距。我市社會救助的範圍和標準在逐年擴大和提高,困難羣體的基本生活權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與困難羣眾需求仍存在差距。一是救助水平仍然偏低。隨着經濟的發展、飛速上漲的物價水平,目前的城鄉低保補助,五保供養經費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二是專項救助能力有限。目前造成困難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成員中一旦有患慢性病、大病人員,即使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新農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醫療救助雖然解決一部分,但都有一定的報銷比例和救助標準,也只是杯水車薪,仍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三是救助覆蓋有盲點。少一部分家庭因突發事件、意外事故支出了鉅額醫療費,造成生活困難,可都不在新農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的範圍之內,例如:自己在家發生煤氣中毒、交通事故肇事方逃逸,警方追逃找不到肇事方的、自己意外摔傷等。

2、社會救助管理體制和政策銜接機制有待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涉及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各部門要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做好政策銜接,目前,某些方面雖有協調,但從系統工程來看,許多救助工作還應當整合,部門之間還應進一步加強配合。社會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業援助等多項制度,但諸多救助制度還沒有專門的條例,存在管理多頭,條塊分割的問題。

3、救助隊伍與社會救助工作不相適應。目前,社會救助工作量大,政策性較強,並且開展各項救助工作都需調查,調查必須到户到人,我市各鎮鄉民政面對上一級民政、殘聯、移民辦等多個部門的業務,存在工作人員不足現象,直接影響了社會救助政策在基層的落實。

三、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1、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完善專項救助制度。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及物價上漲水平,積極向上級申請資金,繼續擴大救助範圍和提高救助標準,特別是提高醫療救助比例,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在保障困難羣眾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完善專項救助制度,加大專項救助工作力度,切實最大限度的解決困難羣眾實際困難。

2、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搞好救助政策銜接。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頭緒多,涉及人員廣,且情況複雜,若將社會救助工作做深做細,首先需要各職能部門進一步相互協調配合,建立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次需要做到救助政策銜接,定期組織涉及社會救助工作的各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召開會議,共同制定社會救助政策,確保社會救助政策統一、管理有序、發展規範;再次出台對困難羣眾救助的優惠政策,例如:對城鄉低保户、五保户、重點優撫對象等困難羣體水、電、暖、燃氣、乘車、住院等支出,憑救助證件按比例直接減免的優惠政策。

3、加強基礎建設,配強工作隊伍。社會救助工作的有序開展關鍵在於基層社會救助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基層社會救助工作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加強人員配備。目前基層民政部門面對上級是多個業務部門工作,要克服困難,籌集資金,加強基層民政部門的人員配備,充實社會救助工作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社會救助工作隊伍整體的思想業務素質。建立定期培訓機制,加強對社會救助工作者的政治業務素質培訓,使社會救助工作者思想過硬,業務素質不斷提高,同時建立和執行對他們的教育獎懲機制,真正做到權責明晰、功過分明、獎懲有據,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社會救助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第5篇】關於江蘇、上海和安徽信用體系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江蘇、上海和安徽信用體系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2022年5月13日至5月20日,由建設部建築市場管理司副司長王寧帶領的信用體系建設調研小組一行5人,對江蘇、上海和安徽等省市信用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走訪了南京、常州、張家港、蘇州、上海、合肥、六安等地,召開了10次座談會,分別聽取了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建築施工企業、監理公司、招標代理機構、信用評估公司等的情況介紹,並實地考察了三地部分省市的招標辦和交易中心。通過調研,我們瞭解了當地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思路、具體做法及進展情況,對目前信用體系建設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和措施進行了探討,形成了如何進一步推動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思路和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三地當地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的進展情況

1、江蘇

根據建設部《關於加快建立建築市場有關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信用檔案的通知》,江蘇省建設廳制定了《江蘇省建築業企業信用手冊管理辦法》、《江蘇省建築業企業信用評價記分標準》等規範性文件,並從2002年起,開始在全省建築業企業(含外省建築業企業)推行信用手冊制度,對全省建築業企業和在省內施工的外地建築業企業的經營活動及信用情況進行動態監管。

《信用管理手冊》由建築業企業向相應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領,並由工程所在地建管部門負責記載建築業企業基本情況、承接工程履約情況以及工程承包期間的市場行為。企業和個人的基本信息以及各類情況通報、處罰及考評結果等信息,通過各地的有形市場和政府網站向社會公佈。管理部門利用信用體系,為企業對外開拓建築市場提供信用評價證明材料,實行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與招標投標、資質年檢、升降級等掛鈎,在投標資格預審中,管理部門要求招標人應對投標人進行不良行為記錄查詢。

《信用管理手冊》實施以來,江蘇省每年發放達一萬餘本。外地進入江蘇承接工程的建築業企業也基本領取了《信用管理手冊》。2022年有10家企業因有不良行為記錄而受到查處,並在網上公佈,個別企業受到了降低資質等級、取消投標資格的處罰。南京、蘇州等市還出台了信用評價標準,每年對建築施工企業工程質量、安全生產、文明施工以及企業誠信等進行一次評價。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不定期對企業進行抽查,隨時記載相應信息,按照百分制綜合考評劃分不同等級後予以公示。

2、上海

從2002年開始,上海市建委頒佈了一系列文件,以建設工程管理為主線,圍繞參與各方主體行為的記錄、使用、懲戒等三個環節,建立起了信用管理體系。

2022年,上海市開始對勘察、設計、施工、招標代理、工程監理、造價諮詢等單位實行《誠信手冊》管理。該手冊分書面版本和電子版本兩種形式,書面版本由企業保管,電子版本由市和區縣管理部門負責管理。

企業在領取《誠信手冊》時,其基本信息由管理部門在《誠信手冊》上記錄。企業在承接工程時,在合同簽訂後三十天內,持合同和《誠信手冊》到相關市或區縣管理部門進行經營業績記錄。企業違法建築市場發承包、安全質量、標準定額、建材管理等方面的規定,受到行政處罰的,由做出處罰的單位在《誠信手冊》上予以記錄。

《誠信手冊》已經成為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企業進行分類管理、資質升級或者增項的依據之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對企業資質進行年檢時,根據《誠信手冊》記錄情況,實施“三色通道”制度。2022年,上海市建委對建材供應單位和個人執業資格實行年檢時,也開始實施“三色通道”制度。同時,根據《誠信手冊》記錄的情況,上海市建立了標前提示制度。招標人在對投標人進行資格預審時,管理部門將向招標人提供投標人的信用記錄情況。

3、安徽

2003年,安徽省政府做出了《關於加強全省信用建設的決定》(皖政〔2003〕39號),提出建設“信用安徽”。安徽省建設廳為此組織制定了《安徽省建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分兩個階段實施全省建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即2003年-2022年,重點抓教育宣傳、抓標準制定、抓機制假設、抓試點示範,制定相應的推進計劃和措施,2022年-2022年,全面開展建築市場誠信評價和誠信發佈,建立失信懲戒機制,並結合信用經濟(包括信用擔保)、法制經濟、職業道德建設,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建築市場有關法律法規,使信用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合肥市依託市建管局信息中心成立了“合肥市建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制定了《合肥市建築市場主題不良行為處理暫行規定》、《合肥市建築市場責任主題及相關執業人員不良行為標準》及《合肥市建築工程質量監督巡查實施辦法》等,對納入該市屬地管理的建築企業及項目經理全面實行信用檔案和業績信用登記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建管局為主的信用信息監督、管理、發佈體系。

安徽省建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有:一是以轉變職能為突破口,市場信用建設的基礎得到鞏固;二是以信息化為手段,充分發揮網絡在信息管理中的積極作用;三是以建立信用體系為抓手,促進了法治與德治同步發展;四是以建立信用獎懲機制為手段,使建築市場秩序得到規範。

二、三地在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1、缺乏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根據建設部在2002年制定《關於加快建立建築市場有關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信用檔案的通知》,三地都建立了信用信息平台,但三地的信用信息平台或者依附在本單位的政務網上,或者以地方政府的政務網站為平台,相互獨立,互不銜接。三地的信用信息平台不能進行有效的銜接,使得信用信息資源不能共享,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造成了地區在信用體系建設上出現了分割局面。因此,十分有必要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2、信用的信息收集、標準制定、評價結果應用缺乏統一。

目前,我們還沒有建立有針對性的、科學的具體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也沒有明確的評價程序,對於誰是評價主體,評價結果如何使用等問題,也沒有明確的答案。雖然,三地都對企業和個人不良行為做了規定,但三地制定的不良行為標準各不相同。且不僅僅是省與省的規定不一樣,即使是省內,各城市規定的不良行為標準也不統一。同時,三地對收集上來的不良行為的評價方法也不一樣。有的地方按照百分制對企業進行打分評級,有的地方對企業按照優秀、優良、合格、不合格進行評價。這就為信用信息的使用帶來問題。因為行為標準的不統一,評價結果的不一樣,某個地方記錄的不良行為,做出的評價,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會不認可。

3、缺乏必要的法規依據,獎懲措施不能有效實施。

各地方在對企業不良行為記錄後,大部分都是採取曝光、與資質資格升級掛鈎,進行招投標的標前提示等方式,對失信企業導予以懲戒。但這些懲戒措施還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持和保障。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工程建設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做出明確的規定,對市場各方主體的失信行為,行政監督機構缺乏相應的監督手段和措施,同時,這些懲戒措施對於失信的建設單位,所起到的懲戒作用仍然很有限。對於守信企業,如何給予獎勵,各地方做的也還不夠。還沒有完全形成“有信者榮,失信者恥,無信者憂”的社會氛圍。

三、進一步推動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思路和建議

通過調研,我們基本形成了如何進一步推動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思路和建議,概括地講就是:一個總的指導思想,“兩條腿”同時行進,三方協調配合,實現四個統一。

1、一個總的指導思想。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建築市場信用體系。要面向市場,加強建築市場各方主體的誠信管理,提高誠實守信的水平;運用市場機制,強化誠信管理的內部約束和利益激勵機制,建立失信約束和懲罰機制;在法律的框架內,建立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的誠信監管保障體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誠信評價發佈體系。

2、“兩條腿”同時行進。

就是要同步推進政府對市場主體的守法信用評價和社會中介信用機構的綜合評價。

前者是政府主導,以守法為基礎,以違法違規行為的行政處罰為記錄依據,進行信用評價。具體指標,由建設部統一規定,內容包括對市場主體的違反各類行政法律規定的強制義務的行政處罰記錄和刑事犯罪記錄。具體操作思路是:

(1)先定標準和評價方法。標準內容以建築市場有關的法律責任為主要依據進行整理、分類,要求簡明、科學,且便於理解和操作。對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可有所側重,如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拖欠、轉包、違法分包、掛靠、招投標弄虛作假等。根據責任的輕重設定標準進行評價,可以採用分級辦法。

(2)開展采集和評價。建設部在現有信息平台基礎上,逐步建立可向社會開放的建築市場守法信用評價網絡系統;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採集相關信息,各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在日常處罰決定書生效後,即自行上網申報;逐步實現全國聯網,提供網絡查詢,記錄和披露信用情況。

後者是市場主導,以守法,守信(主要指經濟信用,包括市場交易信用和合同履行信用),守德(主要指道德、倫理信用),綜合實力(主要包括經營、資本、管理、技術等)為基礎進行綜合評價。具體評價指標由有關協會會同社會中介信用機構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具體操作思路是:

(1)由建設部會同有關協會統一指定中介機構,並要求中介機構將其評價內容、標準、方法報政府部門備案。

(2)由中介機構會同有關協會,根據社會需要,研究設定標準,建立評價體系,組織開展信用評價,並按照市場需要提供和發佈信用信息。

3、三方協調配合。

就是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評價機構等三方的作用,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推動建築市場信用體系和評價機制的建設。參與建立建設領域信用體系三個主體的主要任務是:

(1)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要做幾個方面的工作:推動建設領域信用體系的建立,包括制訂建設領域信用體系的總體框架、實施方案等;建立和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建立採集和整理信用信息的信用信息系統,並向社會公開;組織制定建築市場各方責任主體的信用標準;建立失信懲戒機制,依法對建築市場內的失信行為進行相應的懲處;對徵信機構、被徵信人等參與信用體系建設的行為,如採集信息、使用信息、信用評估等依法實施監管,建立准入和清出機制;與工商、金融、商務等其他部門的信用體系相結合,建立起更加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

(2)行業協會主要做幾個方面的工作:參與信用體系的建設,協助政府研究制定信用標準、採集信用信息及參與信用評價,負責具體的事務性工作;建立行業內部監督和協調機制,建立以會員單位為基礎的自律維權的信息平台,加強對信用徵信和評估機構的監管;開展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專題研究,會同有關信用徵信和評估機構研究建築市場各方責任主體的信用標準模型和評價方法,並定期修改完善;開展建設領域信用徵信和評估專業人員的教育、培訓、考核、認定和監管,保證建設領域信用徵信和評估工作的質量。

(3)信用徵信和評價機構:加強對建設行業的專題研究,熟悉建築市場各方責任主體的經營管理運行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領域信用徵信和評價的工作思路和模式;接受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的監管,在法律法規和政府監督的範圍內從事建設領域的信用信息諮詢、調查和信用評估等業務;為建設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以及建設行業信用體系與其他領域的信用體系的融合提供專業技術支持,以便建立全社會信用體系。

4、實現四個統(1)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為確保及時準確的蒐集、整理和與社會共享信用信息,充分發揮信用體系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統。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統是信用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建立建設領域信用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在現有信用檔案系統的基礎上,首先要推動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三地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實現互聯互通,構建一個統一的長三角地區信用信息平台。借鑑其經驗,可逐步實現京津地區、珠三角地區等區域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待條件成熟時,將其與建設部數據中心相連接,在建設工程信息網上設立信用信息徵集、發佈的窗口,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並以點帶面逐步實現全國聯網。為此,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儘快建立季度統計報表制度,通過企業自行申報和蒐集有關政府機關(法院、工商、税務和招投標監管機構等仲裁機構)對建設領域企業的處罰意見,形成基礎性信用信息,也為信用等級的評定提供信息保障。要通過建設工程信息網、有形建築市場交易大廳或新聞媒體發佈企業信用信息,創造誠實守信、失信必懲的良好建築市場環境,提高整個行業信用水平,推進建設領域信用建設。

(2)統一的信用評價標準。

制定發佈建築市場責任主體行為信用標準。針對當前建築市場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依據國家有關建築市場的法律、法規、規章及相關政策,本着先易後難、簡便易行、科學實用的原則,制定建築市場行為主體行為的信用標準。重點評價在建設領域內從事建築活動的企業和執業資格人員的誠信行為。對建築市場各方主體在執行法定建設程序、招投標交易、合同簽訂履行、業主工程款支付、農民工工資支付、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應達到的最基本誠信要求。對建設領域的執業資格人員(註冊建造師等各類註冊人員),也要開展誠信行為的評價。信用標準發佈後,各省可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對信用標準進行細化,並制定相應的信用管理辦法和失信懲戒辦法等。為確保信用標準的推廣和儘快實施,保證實施過程中的公正、公平,同時根據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按審批權限安排行業協會或其他相關機構,作好信用信息蒐集、整理和建設領域企業信用等級的評定工作,並將相關信息提交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有關信息平台上向全社會發布。

(3)統一的信用法規體系。

建立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必須要有法律保證,一方面國家正在有計劃地制定頒發全社會信用體系的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如《徵信管理條例》等;另一方面,建設系統應出台配套的有關建設領域信用體系相應的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使信用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包括對信用信息的採集、整理、應用和發佈,對信用狀況的評價,以及對徵信機構的管理等實現制度化、規範化,做到有法可依,特別是為了建立健全失信懲戒機制,對存在失信行為的主體進行適當的懲罰,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律支持。加快建設系統信用制度建設,也是對各地建設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規範和支持。

(4)統一的信用獎懲機制。

失信懲戒機制是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守信者進行保護,對失信者進行懲罰,發揮社會監督和約束的制度保障。在立法方面,建築行業的“兩法兩條例”中雖然對各方主體的市場行為有法律條款和相應的處罰規定,但這些仍不足以對失信行為形成有力的法律規範和約束,同時,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的問題也相當嚴重,尚未達到違法程度的失信行為得不到相應的懲罰,不講信用的企業和個人也不能受到社會的譴責和行業的制約,社會信用嚴重失衡。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建設領域信用信息的管理和使用辦法,逐步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對於一般失信行為,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對其相關負責人員進行強制性的建設法制教育培訓,使其懂法、守法;對嚴重的失信行為,要及時將其違法違規事實書面通知其主管機構及同級紀檢、監察部門,提請其主管機構按照管理權限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依法依規給予查處,查處結果限期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反饋。要聯合其他行政主管部門,採取社會、行政、經濟、法律等綜合懲治措施,對有失信行為的企業和人員依法公佈、暴光或予以行政處罰、經濟制裁,特別惡劣的,要堅決追究失信者法律責任,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償失。對守信用的企業和個人可在信貸、工商註冊、税務、招投標等方面相應予以優先、便利或一定形式的嘉獎,以促使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損的社會局面。

2003年9月,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對上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做出批示:“…誠信建設覆蓋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涉及法律、制度、道德、管理、服務、信息等許多方面,是一個綜合的體系,需要從重點行業、機構和企業的信用建設入手逐步推廣,需要有關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的密切配合和協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規…”。批示高度概括地點出了開展誠信體系建設的幾個關鍵環節,建築行業也正是需要抓緊開展誠信建設的重點行業之一。從三地調研的情況來看,各地均認識到了建立建設領域信用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開展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希望通過我們未來三年的努力,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信用體系建設專題調研組

王寧 全河 張鴻珏

二○○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第6篇】某市農機推廣與質量監督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某市農機推廣與質量監督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查表的內容認真調查填寫,對調查情況進行彙總形成調查報告。四是及時調查處理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維護農機手的合法權益。

農機化質量工作主要經驗:一是明確了農機化質量工作承擔單位及負責人,監督投訴信息員實行持證上崗。二是對投訴記錄、農機質量投訴監督便函、書面協議書、現場調查記錄、結案記錄等樣表進行了規範。三是對各種補貼機具進行質量調查,對有問題的機具及時給予調查處理,有效地預防了集體投訴事件的發生。四是三夏. 三秋農忙季節,農機化質量監督投訴電話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深入田間對重點補貼機具進行產品質量調查,對作業質量進行巡查。四是農機產品質量投訴實行屬地管理和項目管理相結合的快速應急處理機制。通過市、區(縣)農機推廣站的共同聯動,使我市農機化質量工作健康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技術推廣工作、農機化質量工作經費短缺,制約工作的開展。

2、農機推廣隊伍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四、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強化公共服務,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力度,以試驗示範為核心拓寬服務領域,全面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服務水平和科技水平,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

五、對策和建議

1、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財政對農機技術推廣投資。

2、加大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

【第7篇】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丁 瑞 武

社會保障是國家的一項基本經濟社會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安全網”、“穩定石”和“調節器”。建立健全統一、規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羣眾根本利益的體現,也是實現海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推動全島開放開發的支撐。為了加強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助推平潭“後大橋時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根據政協工作安排,縣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對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一)以維持最低生存為目標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一是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我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規範化、制度化,“應保盡保”的工作目標基本實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斷深入。我縣低保制度從XX年開始全面啟動,至XX年4月底止,工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數有7489户、16622人,全額低保的對象(五保户)1958户、2541人。月發放低保金111.105萬元,人均月補差51.56元,全額補助對象人月均100元。城鎮低保從1998年試行以來,低保對象已擴展到611户、1831人,低保標準單人户為155元,多人户為145元。月發放低保金12.998萬元,人均月補差70.99元。二是各種救助制度全面實施。我縣高度重視困難羣體的幫扶工作,建立實施了多項救助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卓有成效,不斷提高農村低保家庭醫療救助標準,將農村低保户在縣級以上(含縣級)醫療機構住院的救助標準提高到50%,五保户在縣級以上(含縣級)醫療機構住院的救助標準提高到80%。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社會救助不斷推進,落實了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經濟適用房和政府廉租房正在積極籌建之中。

(二)以維持温飽水平為目標的社會保險逐步完善。截止XX年4月,全縣養老保險參保單位852家,在職繳費職工9999人,退休職工5432人,養老基金收入944萬元,支出1681萬元;工傷保險參保單位190個,參保職工8556人,基金收入32.88萬元,基金支出26.47萬元,歷年滾存節餘161.93萬元;生育保險參保單位190個,參保職工7249人,基金收入18.8萬元,歷年滾存節餘208.2萬元。醫療保險參保職工19273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收入500.87萬元,支出274.78萬元,居民醫保參保人員28638人,累計節餘540.78萬元。機關社保共有投保單位290個,在職參保人員7262人、離退休人員3235人,實現基金收入312809萬元,歷年滾存節餘4594.61萬元。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新農合工作運行平穩。

(三)以提高生活水平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穩步推進。一是切實落實五保供養。將全縣2541名五保供養對象經費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切實加強老齡工作,進一步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二是加快公益慈善事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慈善援助網絡建設,積極推進光彩事業,逐步規範捐贈行為,積極做好兒童援助中心、養老院的前期工作。三是全面落實優撫撫卹新機制。建立了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對重點優撫對象實行了“一免三減”的優惠政策。

二、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社會保險擴面尚有空間,統籌基金徵收不足。由於進城務工、自由職業人員不斷變化,宣傳工作不夠到位,導致部分企業和羣眾對社會保險認識不足,參保意識不強,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保險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行政事業單位工資逐年增加,而我縣醫保基金仍按幾年前的最低標準徵收,造成醫保基金徵收不足,面臨較大的赤字壓力。

二是參保單位漏報、瞞報、少報工資金額現象仍然存在。由於稽查力度不大,而被查單位普遍存在牴觸情緒,稽查工作難以到位。

三是養老金倒掛現象較為嚴重。以我縣參保的差額撥補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為例,共有該類單位85個,倒掛30個,倒掛面達35%。

四是勞動關係不穩定現象依然存在。近年來,隨着我縣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於勞動關係、工傷認定、拖欠工資等引起的勞動糾紛呈上升趨勢,給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隱患。

五是城鄉低保存在一些突出問題。1、低保對象家庭收入核實難,動態管理難度大。居民家庭收入的核實工作非常困難,尤其是隱性收入的核實更是難以入手。在入户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不能如實提供實際、隱性收入情況,給審批工作和補差標準的確定帶來困難。2、低保金髮放時間持續較長。個別鄉鎮的低保金財政部門一般在次月才能撥入民政部門的帳户,民政部門撥到各鄉鎮約需一週時間,各鄉鎮將保障金全部發放到低保户手中也需要一定時間,削弱了低保金保障功能。

六是工作力量薄弱,人員編制過少。從我縣勞動社會保障、民政、衞生等部門專職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人員普遍偏少,多數依託於村委會和社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保障工作的深入開展。如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定編3至5人,在編人員只有1人,抽調人員1人,卻要負責對全縣近千户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疲於應付。鄉鎮沒有固定從事社會保障工作人員,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

七是工作經費不足且缺少必要的裝備。近年來,社會保障工作日顯重要,工作任務異常繁重,相關工作經費卻嚴重不足,裝備較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保障工作的正常運轉。

三、加快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明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制定切合實際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規劃。

第一,要堅持“立足長遠,分步實施”的原則。當前的重點,在於積極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覆蓋面,推進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研究建立徵地農轉非人員社會保險制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着力解決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配套和轉移接續問題。第二,要堅持“低門檻進入,分標準享受”的原則。根據我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以及城鄉居民的繳費能力,對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既要考慮“政府出得起、集體補得起、個人交得起”,也要考慮保障制度自身的良性運轉,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第三,要堅持“廣覆蓋,多層次”的原則。在制度設計中,破除城鄉户籍限制和職工身份限制,根據城鄉居民不同的社會保障需求和經濟承受能力,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全覆蓋。

(二)堅持城鄉統籌,加快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

——加快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體系建設。

第一,繼續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一是要積極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逐步將破產、改制集體企業職工、失業人員、無就業能力的城鎮居民以及農民變市民人羣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二是重點探索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並積極探索災民變市民、農村五保户變市民、農村退役士兵變市民機制。要切實做好被徵地農轉非人員和城鎮用人單位未參保超齡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工作。三是探索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通過發揮農保養老的作用,最終減少農村低保人數。在繳費方式上,可設計多種方式供農民選擇,如按月按年繳費,一次性繳費,或豐年多繳、欠年少繳、災年不繳等。逐步推行老年農民社會養老補貼制度,對男滿60歲、女滿55歲的農民,建議每月由財政給予一定的社會養老補貼。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換社保的新機制,鼓勵農民自願交出土地使用權,把土地使用權讓給村集體用於開發,其收入首先用於給出讓土地的農民提供終身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第二,加快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一是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險擴面以新建單位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並將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範圍。加強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完善醫療保險用藥管理和診療項目管理辦法,控制醫療費用過快上漲。二是深化城鎮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爭取把目前我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都沒有覆蓋的城關居民納入醫保體制。三是積極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按照“大病統籌,兼顧門診”的原則,逐步擴大慢性病補償種類,提高慢性病門診治療報銷標準;適當提高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農村獨生子女死亡、殘疾家庭成員住院費報銷比例;取消特殊羣體(五保户、特困户、優撫對象)在各類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門檻費。

第三,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規範工傷醫療服務,加強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鑑定工作,積極推行工傷醫療協議管理,進一步加大建築、化工、危險品等高危行業工傷保險強制執行力度。加快機關事業單位生育保險制度建設,使女職工生育權利得到保障。

第四,研究解決社保體系中的難點問題。一是逐步做實個人帳户。針對個人賬户空帳運行和個人帳户透支問題,深入研究養老金隱形債務分類償還問題,積極探索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户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政策,並對個人賬户的管理和運作實行全面和全過程的外部監管。二是統一同類企事業單位社保繳費基數和比例。實行同類企業按照統一的繳費工資基數和規定的費率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核定遞增的繳費工資基數。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

第一,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城鄉居民低保制度。要注重推行分類施保,並將低保制度與教育、醫療、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制度和促進就業的政策相結合,使困難羣眾得到更多的政策保障和社會援助。二是拓寬農村低保覆蓋面。重點保障孤老殘幼、貧困家庭、貧困人口。三是保證低保對象有進有出。要進一步完善低保評議、動態管理和信訪督查制度,積極推行社區低保聽證制度,強化監督,真正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第二,不斷完善困難羣體的社會救助機制。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幫助羣眾解決突發性、暫時性困難;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特別要加強對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完善教育救助制度,適當提高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繼續落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強化就業援助制度,開展多層次的就業職能培訓,實施創業税費減免,擴大小額擔保貸款,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法律援助機構,對經濟困難的城鄉低保對象、優撫對象、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法律諮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方面提供無償諮詢、適當免費的法律服務。

——不斷拓展覆蓋城鄉的社會福利體系。

一是不斷健全社會福利發展機制。牢固樹立社會福利社會辦的觀點,把社會福利作為一項全民化的工程,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逐步形成政府主導、民政部門具體牽頭、相關部門協作配合、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市場化福利服務供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惠及外來人員的新格局。

二是努力提高機構福利服務水平。加大公共福利設施投入,加快綜合性社會福利院、老年福利院、農村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保障和服務能力。

三是推進社區福利服務水平。整合現有社區服務資源,建設社區福利服務中心及其信息平台,鏈接相應的福利機構,逐步形成功能完整的社區服務網絡。全面實施社會養老服務工程,以社會化養老服務為着力點,推行以社區服務為依託的居家養老方式,實行無償、低償相結合的醫療、家政、維修、法律諮詢、情感慰藉等社區服務。

四是完善公共福利制度建設。支持慈善事業加快發展,積極培育發展社會慈善類民間組織,建立慈善組織行業自律機制和評估機制。健全殘疾人福利政策,落實殘疾人優惠待遇。加快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推進首批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設,逐步解決進城農民工、城區“雙困”家庭和農民變居民的住房問題。

——積極探索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新領域。

一是大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嘗試建立便於跨地區轉移養老保險關係的機制,並進一步搞好農民工養老保險與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之間的制度銜接。開展進城務工農民服務管理試點,建立進城就業農民服務中心,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二是合理設置社會保障項目。按照社會保障的範圍和標準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合理設置、歸併社會保障項目,明確各種社會保障之間互聯互動的多種形式,創造性地建立起各種社會保障間互聯互動的制度和部門間互聯互通的信息平台以及資金交流平台。

(三)完善社會保障配套機制,提高社會保障服務水平

第一,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法制化。規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運作,加大對保障政策制度的宣傳和執行力度,加強對企業支付工資、簽訂合同、繳納社保等情況的監管,及時糾正損害職工利益的違法行為。

第二,努力推進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綜合現有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服務組織及其運作情況,建議進一步加大我縣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形成以國家辦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示範,其他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骨幹、社區服務為依託、家庭服務為基礎的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同時加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努力實現社會保障服務的信息化,從而提高社會保障服務工作效率。

第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保障機制。一是加大政府對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公共財政改革步伐,打破城鄉分治的制度安排,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要根據經濟成份多元化和就業形式多樣化的實際情況,及時把外來投資企業、新興行業納入覆蓋範圍,重點做好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三是改革完善社會保險費徵繳體制。加大社會保險費清欠催收力度,強制企事業單位為職工“買保險”。四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穩定機制。擴大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比重,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住宅的質押、流轉換保障、換救助的機制。五是充分發揮隧道業、海運業、商貿業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和優勢,吸收更多的捐助資金,培育更加廣泛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

第四,推進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各項配套改革。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能“單兵作戰”,而有賴於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以及相關制度的配套改革。一是深化户籍改革,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户籍登記制度,消除城鄉居民待遇的差別。二是提高統籌城鄉的就業再就業工作水平,健全以勞動合同制度為主要方式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逐步統一城鄉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就業失業登記和職業培訓。三是深化完善徵地制度改革,把握我縣開放開發過程的城鄉土地一體化發展方向,逐步提高被徵地農民安置補償標準。四是健全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立醫療服務價格控制機制,提高醫療保障服務水平。

(四)加強對社會保障事業的領導

——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形成共同推進社會保障工作的合力。

充分發揮由税務、財政、工商、建設、審計、建設、質檢、國土資源、安監等部門的作用,協調解決社會保障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實行目標責任制,建立社會保險欠費企業檔案,簽訂補繳協議書;加大執法,對不履行繳費協議的依法強制執行;加大審計力度,對出口退税的欠費企業,財政從退税中直接劃撥到養老基金帳户;欠費企業不能享受扶持政策;工商部門可把企業是否參加社會保險作為年檢的條件;質檢、工商、建設、税務和勞動保障相互聯動把企業是否參加社會保險作為評選企業信用等級的條件;對拖欠社會保險的企業,國土資源部門控制用地指標;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積極開展代表、委員調研視察等活動。通過整合社會力量,推動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的順利開展。

發揮工作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將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納入鄉鎮、村居工作的考核範圍。縣直有關部門各內部機構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形成合力。

——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強化社會保障意識,使社會保險的相關政策、知識深入人心。

加大勞動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向各單位免費贈閲勞動保障信息、舉辦法規政策培訓班、送法進企業、設置宣傳站、開展定期和定事(主題)相結合的宣傳活動,讓社會各界瞭解政策,引導企業經營者關心支持勞動保障事業,引導職工合理表達訴求,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加強輿論監督。通過報紙、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加強對勞動法律法規政策的監督,對於違法亂紀、侵犯職工羣眾合法權益的企業和個人,適當予以曝光,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建立社會保障工作獎懲機制。對社會保障工作做得不好的企業及企業家,實行評先樹優一票否決,使按時足額繳納各項保險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行社會保險預警制度。對於欠繳社會保險達到警戒線(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企業,進行警告,規定繳費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未繳納的,作為重點的執法對象,依法採取強制措施,督促其及時繳納社會保險。

——加強社會保障、民政部門能力建設,提高服務社會的水平。

社會保障工作羣眾性強,特別是社會救助工作面對的都是困難羣體,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紮實的工作作風。要進一步強化能力建設,挖掘內部潛力,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全面提升工作和服務水平。要學習商業保險的服務理念和模式,建立社會保險方便快捷的查詢系統,健全面向基層的服務網絡,使社會保障工作公開透明。要實現勞動保障工作的重心下移,改變“救火式”的工作方式,以主動出擊、主動服務為主,深入基層、深入企業、社區和基層羣眾中間,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及時地把勞動保障的政策帶下去,把基層羣眾的意見帶上來,成為人民羣眾感情上的貼心人,呼聲上的代言人,權益上的維護人,使社會保障工作起到為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第8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範、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為核心、以信用制度為載體、以信用記錄為依託、以信用監管為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為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户授信時,對客户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為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為: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户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台。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閲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着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户對於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台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第9篇】煙草專銷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隨着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健全,消費者和經營者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對煙草人員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壟斷煙草企業的經營規範日益重要,如何不斷健全和完善自身建設,加強對行政權力的規範、保障和制約,建立起一套規範高效專賣隊伍及執法保障體系,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已成為各級煙草行業關注的重點。

一、煙草隊伍體系建設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對煙草實行專賣體制,煙草專賣管理堅持了依法行政這一基本原則,加大了執法力度,維護了煙草專賣市場秩序,確保了煙草專賣管理的統一性、連續性和穩定性,提高了行政效率。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所需要的煙草專賣管理保障體系和煙草專賣管理監督體系已顯得十分重要。以我縣煙草專賣管理工作為例:近年來,我縣專賣管理雖然在領導高度重視,部門鼎立配合下,取得了打假緝私,維護利益的目的,但是由於專賣機制落後於體制、執法隊伍建設體系不夠完善、執法人員不文明執法及業務技能不甚精湛等原因,在近幾年的執法單位行風測評中,位次靠後,給我們煙草部門規範建設蒙上了陰影。

二、體系建設存在問題

煙草要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就要先從規範專賣管理入手抓起,筆者認為,當前影響或制約煙草專賣依法行政、規範邁進有以下主要問題:

1、專賣隊伍機制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首先是專賣隊伍綜合素質不高。目前,我縣煙草專賣人員大多數是從社會上招聘來的,他們的文化程度雖然是大中專畢業生,但由於用人機制落後於體制、聘用人員待遇低和工作性質方面問題,使真正既有文憑又有水平的人很難招進來,即使招進來,也很難留得住,造成目前“煙草企業招人才,卻留不住人才”的局面,致使專賣隊伍的素質很難在提高水平上有所突破。其次是專賣人員危機感和使命感不強。由於煙草行業一直受專賣專營制度的庇護,煙草人長期生存在行業壟斷的影子裏,受外部市場衝擊的影響較小,造成一部分專賣人員優越感強,缺乏使命感、責任感和危機感,缺少競爭意識。在wto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簽署後,煙草行業面對社會各方不斷髮起挑戰的今天,我們當中不少專賣人員越來越難以適應煙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很難建立起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市場經營主體。三是由於政企合一的現行煙草體制,各級煙草專賣局追求企業化經營利益,注重專賣人員市場查扣、路查任務的督查考評,並將其與薪酬管理掛鈎,致使專賣人員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側重於户外市場檢查,端窩點拔釘子,重視查扣了多少煙、辦理了多少案,抓捕了多少人。雖然每天回來寫管理工作日誌,也多是泛泛而談,沒有引導經營,規範市場的策略,以行動體現專賣立法的宗旨。

2、專銷結合的工作銜接不夠。從開始,國家局將零售户的户籍化管理提升到誠信等級管理,有效地改善了專賣和營銷的關係,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專銷結合。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專賣人員對捲煙營銷情況瞭解少,平時與營銷人員溝通交流又少,對線路上的銷量計劃制定與實際完成情況研究不透、不深,不能較好地開展事前有準備的管理和服務,造成專銷脱節,這種專銷脱節的管理方式將使捲煙銷售始終處於不正常狀態,嚴重影響了專銷職能的落實。另外專銷結合的機制不夠完善,沒有充分發揮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實現業務和專賣信息的共享難於實現專賣與營銷的有機結合。

3、執法公正性對現有煙草專賣管理立法不完善的考驗。現有的煙草專賣管理法律法規缺少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執法時有權採取相應的強制措施作出規定,在實踐中給查處違法案件造成諸多不便,使一些案件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處理,甚至使一些違法者逃避了法律的懲罰,損害了法律的尊嚴,給有力執法帶來困難。

三、建立煙草專賣規範執法隊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煙草專賣政策的修訂對傳統的專賣管理制度和專賣隊伍的素質提出了嚴峻挑戰,煙草專賣管理只有順時而動、應時而發,別無它途。如果不能建立一支規範執法的隊伍和保障體系,強化對煙草市場的有效監控,專賣優勢就得不到充分體現,更不能有效應對違規經營者對我國煙草市場的衝擊。建立一支規範高效的專賣隊伍及保障體系,是踐行煙草立法宗旨的體現,是適應國際形勢變化的保障基礎,更是做強煙草的必然。

四、完善煙草專賣管理依法行政的對策

煙草行業要求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煙草專賣行政管理部門作為整頓和規範的主要力量,必須在依法行政和隊伍建設方面不斷地加以完善,以適應整頓規範的需要。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如何完善煙草行業依法行政,建立一支高效規範的專賣隊伍,保護煙草專賣制度,樹立煙草企業規範高效的社會形象,已是很值得我們深 層次思考的問題。

(一)加大專賣人員學習培訓力度,樹立起專賣人員現代法治行政觀念

培訓是提升員工素質的有效方式,更是保障專賣管理規範化運作的基石,因此加強專賣隊伍建設務必要加大隊員的培訓力度。一是要加強專賣人員的法律法規意識的教育,不斷提高煙草行業各級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崇尚法治、依法辦案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當今的社會是法制的社會,人們的法律意識日益增強,煙草專賣執法水平與以往相比,雖然總體上有了很大提高,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基層專賣管理人員執法行為不夠規範,隨意性、主觀性大;辦案過程中打架鬥毆、執法不暢等問題時有發生;不嚴格依法行政,執法方法缺乏技巧和靈活性,過於簡單和粗暴,這都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滿,使客户產生對立情緒,給執法帶來了困難和麻煩。因此,加強對《煙草專賣法》和一些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條令的再培訓,進一步增強專賣管理人員的法治觀念、紀律觀念和政策觀念,顯得十分必要。通過對自身存在的問題的自我剖析,查因探源、深挖細究,從而達到自我提高、自我約束的目的。應有計劃地對專賣執法人員進行法制教育並輔之必要的組織手段,將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作為進入專賣執法隊伍的重要必考科目,並定期對專賣執法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和考核,把考核結果和專賣執法人員的晉升、晉級掛起鈎來。同時,應以行政法律意識和行政法治觀點為宣傳重點,在全行業普及法律知識。二是加強專賣人員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導專賣隊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廣泛開展文明執法、執法為民教育活動,樹立依法行政、服務於民的觀念,尤其是行政許可法的出台,更應把堅持依法辦事、文明優質服務作為提高隊伍綜合素質的突破口。三是加強知識更新,培養複合型人才。堅持“邊學邊幹,以幹克難”的方法,創建“學習型”企業,打造“素質型”隊伍,造就“綜合型”人才,要通過學文件、辦專欄,請教授、做輔導,擬專題、看錄像,印資料、訂刊物等形式,豐富教育內容,有計劃地加強對現有專賣人員進行法律法規、計算機知識、現代營銷與管理等知識的培訓,使專賣隊伍逐步由工作型、粗放型、經驗型向知識型、管理型、服務型相結合的結構轉變。四是落實激勵措施,鼓勵專賣人員自學,不斷提高專賣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使之滿足新形勢和新市場的需要,以儘快建立一支政治上過得硬、作風上行得正、業務上拿得起的有戰鬥力和創造力的專賣隊伍。

(二)加強制度建設,確保行政執法的合法性

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依法行政,要做到行政行為既不失職,又不越權,就要用各項規章制度來保證,實現規範化管理。一是要緊密結合實際,不斷完善和健全各項制度。當前煙草行業改革不斷深入,尤其是在加入wto及《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挑戰的新形勢下,要求我們的專賣隊伍建設必須要跟上時代發展和形勢的需要,逐步完善各項制度,履行好職責,完善考核機制,使考核機制與制度管理有機結合,調動專賣人員積極性,提高行政執法水平。二是要不斷完善薪酬分配模式,鼓勵專賣人員忠於職守,愛崗敬業,愛企如家,充分調動專賣人員的積極性。當前,全省已經對新的薪酬管理方式積極進行試點,這是壟斷行業在新形勢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必將推進煙草行業不斷向規範高效方向發展。因此,市縣兩級煙草部門要在試點工作結束之後,積極配合省局推進新的薪酬分配模式,逐步打破正式員工和聘用人員的身份界線,真正形成憑業績論英雄,靠奉獻拿報酬的機制。三是建立和完善專賣執法責任制度,嚴肅執法行為。依法明確執法主體、執法依據、執法權限、執法責任等內容,做到層層落實責任,人人明確職責,增強執法責任感,保證專賣執法的合法性。要求專賣執法人員在履行職務時,嚴格按照程序文明執法,嚴禁越權執法;進一步嚴肅專賣執法紀律,對那些濫用職權、執法犯法、徇私枉法的專賣執法人員,必須堅決依法嚴肅處理,並清理出專賣執法隊伍,保持專賣執法隊伍的純潔性,維護黨和國家的形象和權威。

(三)強化執法監督,保證煙草專賣法律、法規、規章全面正確有效實施

強化執法監督就要加強行政法制監督制度建設,建立修訂並落實行政處罰案件、行政複議案件、行政賠償案件和規範性文件的備案監督管理辦法。確立行政執法監督責任制,加強對監督主體自身的約束力,大力開展執法檢查活動,有計劃地對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收費等行政行為開展全面檢查。強化法制機構的力量,加強法制部門執法監督隊伍的建設,建立一支素質高、專業性強的監督隊伍,不斷提高監督人員的政治思想業務和法律素質。改善和強化監督手段,加強對專賣部門依法行政的督查和對專賣執法人員的培訓考核資格認證工作。要認真落實行政處罰橫向審核程序,加強對複議案件的審理工作,敢於糾正違法或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建立健全政務公開制度,按照辦事公開的要求,將一定時期、一定的工作及相關政策主動向社會通報,並將執法規範、執法責任、執法程序、工作標準、質量要求、工作時限、責任追究等事項向社會公開。增強社會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

(四)不斷規範執法程序,強化執法安全意識

專賣管理工作使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專賣執法人員和被管理的對象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糾紛,因此執法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糾紛和衝突。能否將矛盾調和到最小,關鍵在於專賣人員的正確執法、依法行政,靈活執法。首先專賣執法人員要從思想上明確樹立:執法人員是代表國家、代表政府行使執法權力,要具有執法人員的嚴肅性和良好形象。執法時着裝整齊,亮證檢查;執法人員是法律的維護者,依法檢查是執法者的權力,零售户是被管理者,有積極配合的義務,但不能濫用權力;零售户的文化素質有高有低,他們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存在很多盲區,因此專賣人員有責任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而不能簡單粗暴地一罰了之,針對不同類型實行分類管理,依法管人、以理服人、以誠感人、以情動人,力求法與情、法與理的最佳結合。在執法程序上清楚到位:嚴格按照法律條款辦事,認真遵守文明執法程序要求,做到程序合法,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時刻牢記文明禮貌、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對方,講法律、講政策、講事實、講策略;面對可能遇到各種情況要沉着冷靜,做到有理有利有據有節,儘量減少矛盾與衝突;市場檢查方式要靈活,大膽創新,不拘泥於固有模式,增強檢查的靈活性、機動性和有效性。對守法户、一般户的個別違規行為,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並以教育為主,循序漸進,逐步深入;而對重點違法犯罪行為則要嚴懲不怠、全面封殺;規範執法程序,嚴格案件處理操作流程,堅決杜絕簡單粗暴、亂查亂扣現象,講求策略,堅持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處理恰當、手續齊備,防止行政複議、行政投訴、行政訴訟案件的發生。始終堅持“服務在先、專賣在後,文明在先、執法在後,宣傳在先、管理在後,教育在先、懲罰在後”的四項原則,這樣,專賣執法就會達到羣眾滿意、執法安全而有效的目的。

專賣管理不僅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求真務實的作風,而且應該全面貫穿依法行政和規範執法意識,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切實做到煙草專賣執法的公平、公正、安全,真正建立一支業務精、作風硬、形象好、完全適應形勢需要的專賣隊伍,為建設嚴格規範、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煙草企業保駕護航!

【第10篇】關於我縣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市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因,對區域產業發展有引領和帶動作用。建一個市場,帶一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興一座城鎮,已是被無數實例證明了的成功經驗。我縣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如何?對我縣產業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怎樣?帶着這些問題,縣人大常委會成立了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情況調查組,於今年9月至11月,先後深入到城區重北超市、重客隆超市、蘇寧電器超市、東門綜合市場、李家灣農貿市場、家樂匯建材市場、南門生產資料市場、大北街鋼材市場和一些鄉鎮集貿市場、政府的職能部門,採取實地踏看,聽取彙報,座談了解,查閲資料等形式,就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圍繞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狠抓商貿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發展商貿企業,大力開拓農村市場,積極調整商業業態,全縣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一個多業態的商貿流通網絡正在形成。據統計,目前全縣共建有商貿服務網點8900多個,營業面積250萬平方米以上,從業人員7萬人以上。縣城城區共有營業面積150萬平方米,已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業網點有59個43.6萬平方米。

(一)重點市場初具規模,專業市場已顯雛形。重北超市、重客隆超市、蘇寧電器超市、金泉超市都已有一定規模。其中金泉超市現有連鎖店17個,營業面積16350多平方米,職工689人,年銷售額達0.36億元。塔山片區裝飾建材市場集裝飾裝潢、銷售、設計於一體,相關商家70餘家。汽車城、摩托車市場、傢俱商場發展勢頭強勁,呈現勃勃生機與活力。東門綜合市場現有營業面積4.5萬平方米,從業人員近xx人,各類門市攤位450餘個,年交易量達65萬餘噸。蛋禽市場營業面積有2.6萬平方米,年交易量達 0.3萬噸,年交易額達 3600萬元。南門生產資料市場現有面積0.5萬平方米,年交易量達4萬噸,年交易額達 1.2億元。以城區市場為中心,向鄉鎮和鄰近區縣輻射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萬村千鄉”工程取得明顯成效,農村消費市場進一步活躍。截止今年10月,全縣已建成合格農家店421個,今年底將建成合格農家店624個,實現全縣行政村日用品店和農資店全部雙覆蓋;已銷售家電下鄉產品28900台(件),銷售金額5900萬元,汽摩下鄉產品達6051輛,銷售金額3496萬元,家電下鄉汽摩下鄉銷售額在全市40個區縣名列前茅,農民羣眾真正得到了實惠。

(三)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多種商貿流通業態並存,流通規模不斷增大。近年來,我縣商貿流通領域不斷放開,重北超市、重客隆超市、蘇寧電器超市、福建永輝超市等國內知名商家相繼進駐。國內大型商業集團的進入,帶來了先進的經營業態和管理模式,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特許經營等現代新型業態在我縣快速發展,呈現繁榮活躍態勢。據xx年底統計,城區已建商場25個14萬平方米,農貿及專業市場18個16萬平方米,酒店賓館989家,大型酒店歌城15個6萬平方米,商貿物流中心6個1萬平方米,商業步行街2條,商業特色街8條8.6萬平方米。 xx年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6億元,同比增長20.8 %,增幅在渝西經濟走廊十二區縣中名列第2位。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億元,佔gdp的27 % ,實現税收 13982 萬元。批發零售商品銷售總額實現55億元,同比增長 27.5 %,增幅在渝西經濟走廊居第3名。連鎖經營額實現9.8 億元。

(四)商務項目工作成效明顯,市場監管調控水平不斷提高。為了加快推進商貿流通市場建設,xx年,縣委、縣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銅梁縣流通企業十強餐飲企業十佳評選方案》、《銅梁縣萬村千鄉市場工作推進實施方案》,編制了《銅梁縣xx年—2022年商業網點建設規劃》,建立了商貿流通設施項目庫,近兩年先後到市爭取商貿流通和市場建設專項資金 300 萬元,刺激和帶動 3000 多萬元社會資金投入商貿流通設施建設,為引導市場建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兩年,引進了蘇寧電器商場、福建永輝超市等大型商貿企業,全縣的限額以上商貿企業從xx年的18家增加到目前的41家。據縣貿易局初步統計,去年以來僅縣城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場和市場近30萬平方米,是銅梁縣城有史以來建設的大中型商場和市場的總和,其中上萬平方米的商場、市場有10多個;政府主導修建的8.6萬平方米的西部秦淮商業步行街成為渝西乃至中國西部重要休閒美食街。同時,不斷加大商務執法力度,縣貿易局、工商局、質監局、市政局等部門密切配合,城鄉商貿流通市場管理日趨規範。在 2個超市建立了2個市場監測點,對主要生活必需品庫存臨界點實行報告制度,提高了市場調控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加強了對主要生活必需品的餘缺調劑,xx年先後從外地調運蔬菜、豬肉等生活物資23萬噸,確保了市場供給,滿足了城鄉居民生活消費需求,維護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市場規劃建設滯後,體系不夠完善,佈局不盡合理。由於我縣過去市場體系發展缺乏系統全面的長期規劃,商品市場體系發育不平衡,市場分佈不合理,建設標準不高,功能不完善,市場與居民區混雜,無停車場、衞生、供、排水等設施,市場專業分區和特色不明,專業市場少、綜合市場小、便民市場差。縣內沒有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農貿市場存在先天的佈局缺陷,現代批發交易中心、專業市場、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發展緩慢。商品流通市場已不能適應城市化的發展要求和居民的多層次消費需求,商品流通市場體系的培育與我縣建立“主城功能拓展區”的市場結構以及功能和規模不相適應。縣城老城區是縣城傳統的商業中心,網點眾多,如人氣很旺,但缺少大型知名商場、連鎖超市、高檔酒樓、賓館,新城區便民市場網點建設滯後。大北街鋼材市場,以街為市,影響道路暢通,上下和銷售鋼材時,躁音擾民,羣眾怨聲載道。正街商業中心區、李家灣和東門綜合市場都沒有配套的停車場、貨運場,羣眾購物和業主進出貨物都只能在主要街道停車,造成城區交通堵塞。

(二)農村商品市場發展緩慢,城區農貿市場急需改造升級。隨着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逐步到位,一批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產業帶、產業區逐步形成,我縣農產品在數量、質量、品種上日益增加。但是,我縣目前沒有真正形成一個能夠輻射全市乃至鄰近省市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縣農產品的流通,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縣內相當一批農貿市場基礎設施簡陋,服務功能落後,經營環境不優,營銷方式粗放,已不能適應城市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有的市場甚至出現商品質量、食品安全問題。這種狀況不僅造成市場經營被動,高耗低效,削弱了其應有功能,而且嚴重製約了城市品味的提高。

(三)商品市場與現代流通業態融合差,新型市場發展緩慢,市場品牌建設不足。我縣現有物流業的發展還很落後,全縣沒有形成統一物流配送體系,沒有大型倉儲及中轉設施。專門從事物流的企業少,且經營分散,缺乏集中優勢,引導作用不強。城區專門從事物流運輸的6家企業,除郵政局的精細物流對外運作較好外,其它的幾家物流企業其實是企業為自己服務的配送中心,履行社會物流的職能差。政府規劃的農貿市場(農產品消費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百貨批發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建材裝飾市場、汽摩配件市場、傢俱市場、舊貨市場、廢品收購市場等八類專業市場建設滯後,存在“小”、“散”、“無”的現象。新舊汽車、摩托車交易活躍,但目前只有皇廷汽車城有較大規模,其它的汽車和摩托車交易都是以小門市交易,沒有形成規模。縣城還沒有舊車交易市場,舊車交易通過主城和永川、合川等地汽車交易市場交易,一些是通過縣城內的檔鋪和個人介紹進行交易。沒有廢品收購市場,現有的幾個廢品收購門市在城區的幾個主要入口處,亂碼亂堆,違規拆解,影響市容市貌,污染城市。公共商務信息建設滯後,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物流業態發展緩慢。

(四)商貿發展環境不夠優化。一是政府主導不夠、政策扶持不力,缺乏系統、有效的政策舉措, 存在“有市無場”和“有場無市”的現象。浙商投資的家樂匯建材市場,現有面積3.3萬平方米,有311個雙層獨立商鋪,有配套的貨運場地和倉庫,市場門點可容納現有城區所有的建材經營户。然而,家樂匯建材市場內門可羅雀,入駐業主少,市場經營慘淡,“有場無市”。距家樂匯建材市場1公里遠的塔山坡建材市場,幾十家經營户分散在近1平方公里的街道內,“有市無場”。同時,與之配套的貨運市場在城區中心,以街為市,堵塞交通,對該地區的治安、消防、交通及市容市貌的影響日益凸顯,羣眾意見很大。南門生產資料市場和大北街鋼材市場、東門綜合市場、李家灣市場等也存在這些的現象。二是一些市場業主對市場經營的認識不到位,市場檔次不高,設施差,管理不到位,衞生狀況極差,少有 “專、精、特、新”之路的專業特色市場。

三、幾點建議

儘管我縣商貿流通市場建設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只要因勢利導,遵循規律,改善管理,整合資源,在今後一個可以預期的時期內,商品市場仍然具有很強的生機、活力和發展空間。

(一)提高認識,進一步明確商貿流通市場發展的思路。在堅持實施“興工富縣”戰略的同時,大力實施“商貿活縣”戰略。通過廣泛宣傳,使全縣上下充分認識到,建設和發展市場,既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又能促進城市建設、擴大社會就業,既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又會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應把加快市場建設,推動商貿物流業發展作為優化我縣產業結構、拉動經濟增長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採取有力措施,切實抓緊抓好。從我縣實際出發,對接大交通,儘快理清商貿流通市場、商貿物流業發展思路,明確中長期發展目標。大力提升改造傳統服務業,培育引進現代服務業,提升改造巴川商業步行街商業圈,豐富西部秦淮商業步行街內涵,培育若干個有帶動作用的大專業市場,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推動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

(二)進一步完善商貿流通市場建設規劃。按照 “主城功能拓展區”城市功能定位,本着“城內大市場、城郊大賣場、城外大物流、城中特色街、社區便民店”的發展思路,進一步修訂完善《商業網點建設規劃》。要規劃好當前市場缺位的物流中心、倉儲轉運中心等重點商貿物流設施建設項目。加強與建設、國土等部門銜接,確保重點商貿物流設施的規劃落實。要切實加強規劃的執行,堅決避免朝令夕改,充分發揮規劃在市場建設方面的“龍頭”作用,確保規劃的嚴肅性、長期性和穩定性。

(三)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商品市場,不斷完善我縣市場體系。一是初步建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的商品市場體系框架。以城鄉市場協調發展,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相互補充為目標,構建縣級核心商貿中心,鄉鎮區域商貿中心,鄉村商品銷售網點配套的市場體系。全縣新培育若干個年交易額分別在5億元以上、1億元以上以上的市場主體,成為商品市場的骨幹力量。二是加快培育農村消費品流通網絡。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工程,加快發展農村新型流通方式,積極引導和擴大農民消費。圍繞小城鎮和新興集鎮的開發建設,加強商業流通設施的建設,改造和提升農村傳統的集貿市場。重點引導和鼓勵城市有實力的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銷售網絡,改造“夫妻店”、“代銷店”,把連鎖店開到鄉鎮和村組,建設縣鄉商品配送中心、鄉鎮連鎖超市和村社農家店,方便農民購買,形成以縣城為重點、鄉鎮為骨幹、村組為基礎的農村消費品零售網絡。三是要依託我縣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緊密結合農業產業化和發展效益農業的要求,培育1-2個大型的產地型工農業產品批發市場。建議在縣城至蒲呂的快速通道旁規劃興建一個集工農業產品交易、倉儲、運輸、配送為一體的綜合批發大市場。加快市場信息發佈系統、檢驗檢測系統、物流配送系統、電子結算系統建設,充分發揮聚散輻射功能,帶動區域性市場和產地市場的發展,擴大農產品出縣、出市。要結合城市建設和居民生活需求,扶持建設一批佈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健全的社區便民市場。建議在城區金龍大道周邊、世紀陽光居住區、晏渡橋地區、南城社區和西門社區規劃新建便民農貿市場。四是結合商業網點規劃佈局調整,加速整合現有各類專業市場,進一步改造市場設施,提高市場檔次和水平。對部分規模較大,影響力、輻射力較強的市場,要加快市場配套設施建設,適時進行升級改造,促其規範發展,不斷完善倉儲、停車、運輸、金融、通訊、餐飲、住宿等服務體系。有條件的應增設電子商務系統、信息查詢系統等;引導城區農貿市場創辦超市交易區,實行淨菜和標準化商品上市;啟動農貿市場“農改超”工程,給予“農改超”工程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對“農改超”市場按其經營面積每平方米給予50-100元的補貼經費,不斷完善市場功能,提升市場檔次,適應現代流通業發展需要。對李家灣農貿市場、東門綜合市場、仙魚塘水果批發市場,應逐步完善市場衞生安全設施、計量檢測設施、儲存保鮮設施、運輸設施,加強市場管理,堅決取締場外經營交易行為。對蛋禽市場、友誼消費品綜合市場等具有較大潛力的專業市場,採取遷建、置換等形式,不斷擴充市場容量,進一步提高其知名度和輻射力,打造品牌市場。對現有分散各處、經營户較多的塔山坡建材市場, 按照便利商品儲存、運輸、經營的原則,可通過合併、重組、股份合作等形式,整合歸併到家樂匯建材交易市場,突出“一市一品”特色,避免市場同城分割,提高市場資源利用效率。 對不符合城市規劃,嚴重影響市容市貌、道路交通、城市環境的大北街鋼材市場、塔山坡貨運市場,以及因城市建設和其他建設需要搬遷的市場,實施歸併搬遷至南門生產資料市場,或經批准在城郊結合部擇址重建。對經歸併、調整後騰空的市場用地,屬商業用地性質並符合城市規劃的,可繼續用於建設其他新興市場或服務業項目。

(四)優化環境,整頓和規範市場經營秩序。大力營造“興工富縣、商貿活縣”的輿論氛圍,提高全縣幹部羣眾對市場建設和管理的支持率。加快城市道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滿足市場建設發展需要。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應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簡化商貿流通市場和物流業審批手續和辦事程序,健全和落實政務公開,為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創造寬鬆的外部環境。各行政執法部門應為市場建設提供“一條龍”服務,不得對重點專業市場進行多頭重複檢查,堅決制止亂收費現象;工商、質監、公安等部門應密切配合,着力整治市場周邊治安環境,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整頓和規範市場經營秩序;貿易主管部門應切實加強協調工作,及時掌握重點市場、現代物流企業建設和發展動態,幫助解決相關問題。按照“誰建設、誰管理”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市場管理主體的責任和義務。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市場活動,重點解決市場“髒亂差”和“假冒偽劣”問題,整治市場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提高商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要健全市場管理制度,提高市場管理和服務水平;要加強對市場管理人員的培養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管理能力;規範市場內部管理,制定和落實各市場內消防安全、衞生保潔、安保巡查等項制度,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經營環境;教育和引導市場經營户切實規範自身經營行為,嚴格實施亮證經營、售貨信譽卡制度,積極開展“消費者信得過攤位”、“五星級文明經營户”等評選活動,塑造良好的市場形象,提高市場信譽度。

(五)加強領導,發揮政府在市場建設上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加快商貿流通市場和物流業發展的協調推進機制,進一步加強對市場建設管理的組織領導。學習借鑑外地先進經驗,結合我縣實際,研究出台關於加強市場建設與管理的具體實施意見,制定市場佈局調整方案,逐步實現市場建設由社會自發型向政府主導型轉變,走政府主導、部門主管、企業主辦的市場發展之路。強化政策引導,研究、制定統一的市場建設方面政策,避免“一場一策”、政策打架。明確各鄉鎮和政府各職能部門在市場建設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職責及其扶持政策,並將其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進一步加大對市場建設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實行低税費培育市場,“放水養魚”。增加政府投入,縣財政應設立商貿物流業發展專項基金,用於支持重點市場建設。同時,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為市場建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爭取更多信貸資金支持。通過市場化運作,多渠道籌資、多元化投入,切實解決市場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加快行業協會、同業商會建設,在政府引導下,由行業協會、同業商會制訂行業管理規範,並協助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行業監管和服務。

【第11篇】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則是加快建設新農村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為了更加科學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開發區,本人對開發區所屬行政村的公共服務體系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並結合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當前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開發區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年來,開發區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實施“村村通”工程,開發區行政村進村道路全部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過水利大建設,農村河塘、水庫整治效果明顯,恢復和增強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通過電網、通訊網絡的改造,現在開發區所屬村落可以平等享受電力和通信服務。

2、新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

農村衞生一直是開發區衞生事業的薄弱環節。為了加快推進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保障農民身體健康,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對醫療衞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區已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8家,衞生技術人員111人,民營醫院3家,從業人員80人,其他各類診所、醫務室27家,從業人員112人。新型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3、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開發區把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的一項政策措施,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為主,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形式為補充的社會保障網。到20xx年底,全區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率提高到75%,居民參保率95%,農村新合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8%。同時,開發區建立了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被徵地農民基本實現了失地必保、即徵即保,符合條件的失地人員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補助。

4、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全區三個鎮街共擁有幼兒園10所、國小6所、中學4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擁有教職工790人,其中中學教職工468人,國小教職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2316人,職業中學生964人,國中學生2065人,國小生3078人。全區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

5、農民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就業保障逐漸提高

隨着開發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大量轉移出來。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開發區從20xx年開始,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20xx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12人,培訓失地農民390人, 就業率達64%;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8人,轉移就業率達80%以上。

6、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科技推廣應用等信息服務相對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現在是“要發展,先通信”。這裏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給與技術服務。開發區農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截止20xx年,開發區每百户擁有電腦12.5台,用本户電腦上網的户數佔90%。

二、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仍落後於城區

一是目前農村修建的道路還不寬暢,也無人進行管理養護,損壞的道路得不到及時的修補,有的道路雖然通到了村莊,但沒有到達農户,更談不上通到地頭。二是通訊還存在盲區,特別是靠山地段,手機信號弱。三是農村衞生環境整治還有待加強,飲用水改造工程速度還不夠快,有的居民還不能夠享受集中供水。

2、醫療衞生環境總體水平較低

一是目前開發區農民看小病基本不成問題,但大病看不起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推廣,但是保障水平較低,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更無法保障因為看病而導致貧困的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投入還不夠大,雖然醫療機構基本覆蓋村鎮,但是人均擁有醫療資源仍然較少。每個村還只有1個衞生室,且許多問診病房陳舊,必須進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區服務中心沒有急救和應急車輛,在院外急救、出診、處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及開展其他公共衞生服務時極為不便。三是基本醫療服務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醫療機構的設置、人 才引進以及醫療保險體制上。城市裏不僅擁有醫療設備先進的大醫院,也有方便就診的社區醫院,且因待遇好,衞生技術人才也比較多,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醫療衞生服務需要。在職的城鎮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費醫療、大病統籌,以及工傷和生育醫療費用報銷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居民看病難的問題。相比之下,農村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醫師人才較為缺乏,農村不僅人均醫療資源擁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農民距離最近的醫院和衞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農村基本社保處於低水平保障階段

開發區農村社會保障尚處於廣覆蓋、低水平的階段。20xx年,開發區農村低保對象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標準,月平均補差89.62元,低於城鎮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標準和132.45元的平均補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為主、政府救濟為輔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沒有建立與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的真正意義上的保障體制。雖然近年來,開發區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是限於財政實力,以及農民自身的收入水平與負擔,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論是覆蓋面還是水平都要低於城市。

4、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較差,無論從教育經費的投入、教學設備等硬件的配備、以及師資力量等軟件方面,和城區差距明顯。20xx年,開發區農村各級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為城市的82.5%,農村生均儀器設備折算金額僅為城市的58.2%。同時,由於開發區農村條件相對艱苦,高學歷的年輕教師都不願意到農村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不如城市。從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體勞動力素質水平偏低。在16週歲以上的農村常住勞動力資源中,接受過教育的比重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5、再就業培訓組織化就業程度低,創業培訓後續服務深度不夠

就業再就業培訓由於受培訓能力、培訓項目、就業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加之參培學員自身技能素質較低,培訓層次基本限於初級上崗類培訓,另外培訓專業的設置與市場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訓後基本上以分散就業為主,組織化就業程度不高。培訓受資金制約,後續支持服務工作開展不夠,目前培訓的補貼額為人均480元左右,從開始培訓起一直到後續服務,時間跨度達到6個月甚至更長,由於資金不足,後續服務工作大大縮水,深度明顯不足。

6、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不暢通

一是信息通信條件不健全。不少農民仍然採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線,收視頻道有限;有的村莊雖然有廣播,但大多數是一村一個擴音器,無法實現家家通廣播的目標;大多數的農村沒有開通互聯網。二是生產信息不靈。由於信息通信條件導致了農民的生產信息滯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投資決策,出現了一些農產品生產不對路的現象,造成了農民的經濟損失。

三、加快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1、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直接影響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着農村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影響着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農村規劃整治,逐步改造農村居住條件,把農村建設成為整潔、文明、靚麗的新農村。

二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要求,重點抓好防洪排灌排澇工程建設和山區水利建設,提高抗災標準,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繼續實施交通道路暢通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完善鎮街公路網絡。對已建成的鄉村道路進行延伸改造,實現村到户、村到地頭道路的硬化,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四是加快農村改水工程建設,實施受益人口達1.5萬人的飲用水改造工程。

2、進一步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繼續加快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抓好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行農村教師特殊補貼,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實施城鄉之間結對交流活動,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城區的優秀骨幹教師到農村授課,幫助農村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組織農民文藝宣傳隊伍,完善和充實圖書資料室,建設朝陽鎮文化中心辦公樓。努力在蘇北縣(區)農村率先實現有線電視户户通。

第三,要加強公共衞生事業建設。加強對公共衞生工作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堅持“軟件”和“硬件”建設並重的原則,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建設朝陽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病房樓。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不斷完善農村兩級衞生、醫療、保健體系,為農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加強農村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農村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規劃。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為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山青水秀的生活環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目前,開發區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受場地、資金、人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運作方式較為單一、運營規模較小,不能適應開發區大發展的需要。為此,下一步,應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推進就業服務“新三化”為核心,完善區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做實基本服務功能,健全延伸服務功能,推進拓展服務功能。加大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入,對原區工業公司辦公樓進行改造,力爭在年內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務、勞務派遣等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管理規範、服務人性化的現代化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礎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高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努力將所有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實施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保障制度,確保因公用徵地而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建立農村特困户住房幫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條件;建立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均按城鎮居民低保標準進行補貼,而對散居五保對象按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加以補助。

3、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建立新農村信息服務平台。實現“村村通、户户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和聯接主要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互動式信息終端,搭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平台,為農民提供各種急需的科技諮詢與市場信息、政府信息、氣象信息服務。

二是建立農業專家下農村服務制度。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困難,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各類農業科技組織,建立農村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高專業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民的能力。

【第12篇】目前徵信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政策建議調研報告

信貸徵信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內容複雜、技術含量高,且具有超前性與挑戰性的一項系統工程,信貸徵信建設具有廣闊的社會性。近日,我們對晉中市轄內20__年1—10月銀行業金融機構以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為載體的信貸徵信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通過檢查,我們發現,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徵信體系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徵信體系建設的穩步推進,應引起重視。

一、當前轄內徵信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相關的法律、法規缺失

徵信體系建設涉及到政府、銀行、企業、個人信息及相關活動記錄,徵信法規的缺失對徵信活動的順利開展將產生一定影響。目前,徵信體系建設的唯一依據是《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管理辦法(試行)》,全國性的徵信法規尚未出台,使得徵信業無規可循。由於徵信機構缺乏權威性及相應法律地位,導致信用數據徵集困難。而且,經過5年的實踐檢驗,《辦法》中的有關規定還不夠健全,亟待完善:

一是《辦法》中的罰則規定不夠細緻,執行過程中容易引起爭議。如罰則中只規定了對商業銀行違規現象的處罰額度,而未考慮違規數量的因素;對於存在多種違規現象的金融機構能否並罰沒有明確規定;由於工作失誤造成錯誤信息的登記上報與“登記上報虛假信息”沒有明確的區分標準;對不參加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的金融機構僅給予1至3萬元處罰起不到強制其參與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的作用;對使用代理服務器報送數據的金融機構,其遲報責任在上下級行之間未做明確的界定等。

二是對借款人不具備強有力的約束手段。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是一個數據實時更新的系統,而《辦法》中缺乏制約借款人基本概況信息更新的有效手段。如當借款的要素信息發生變更時,借款人應及時到人民銀行進行變更處理,但是對不及時辦理變更手續的借款人,《辦法》中未規定應如何處理。貸款卡管理實行集中年審制度,當借款人不參與年審或年審不合格時,《辦法》中規定可對借款人的貸款卡給予暫停,暫停期間金融機構不能給借款人辦理信貸業務,但同時又規定借款人可申請貸款卡解停並未對解停手續及時間給予任何限制,如果借款人補辦年審合格後即給予解停,則借款人可按自己的實際需要隨時辦理年補,集中年審制度將名存實亡。

三是《辦法》的有關規定不具體、操作性不強。如,沒有明確規定除了宣告破產、解散、依法被撤銷外,對於借款人的哪些“嚴重違反本辦法的行為”可以註銷貸款卡,也沒有具體規定貸款卡註銷暫停的時間及解停的標準。同時,徵信體系中信用信息來源主要是各金融機構,且大多信息是在客户不知曉的情況下采集的,極易觸及商業祕密和個人隱私,影響了徵信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2、金融機構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

由於一些基層金融機構對徵信體系建設認識不足,在貸款時對企業有無貸款卡不予強調,致使借款人對辦理貸款卡或年審貸款卡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不高,觀念淡薄,不少企業在向金融機構申請辦理貸款時才想起到人民銀行辦理貸款卡或年審貸款卡,而且,部分金融機構沒有建立工作流程及貸款查詢制度,也沒有對與其發生信貸業務的企業通過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查詢貸款卡狀態及資信情況,從而出現了個別金融機構向持無效卡或無貸款卡的借款人發放貸款的現象。如,在檢查中發現,所查金融機構共發生無效卡放貸109筆,金額1.82億元。還有個別金融機構沒有按照企業的原始憑證進行錄入,所錄貸款收回、發放的金額與原始憑證不符,存在錯錄、並筆錄入企業貸款的情況,

3、網絡建設不完善,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

一是各機構的信息平台之間缺乏兼容功能的轉換接口程序。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各金融機構自成體系的“小系統”的基礎上,各機構的信息平台之間缺乏兼容功能的轉換接口程序,相關數據主要靠手工採集,需要各金融機構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而且極易形成遲報、漏報的現象。而《辦法》作為約束各金融機構規範操作的配套措施,雖然規定了不少處罰條款,如對於遲報、漏報等現象,人民銀行可依據《辦法》第六章第三十二條規定,對其給予警告並責令改正,處以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對該金融機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紀律處分,但由於系統網絡本身的缺陷,導致各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許多都是共性的,人民銀行無法按《辦法》規定進行嚴厲制裁,只能象徵性進行處罰。而且,目前各金融機構中只有城鄉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使用人民銀行統一開發的程序版本,其餘工、農、中、建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是使用各自開發的程序版本,給系統的統一升級和日常管理造成諸多困難。

二是系統上報的網絡不暢通。基層人民銀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因數據傳輸接口出現故障,企業在辦理貸款卡時所錄入的數據和資料不能及時寫到人民銀行中心支行的數據庫中,使得人民銀行上下級系統數據庫所記錄的信息不一致,其他金融機構查詢、下載企業資信信息和貸款卡信息缺乏了時效性,造成所查詢到的企業資信信息不完整。在這次檢查中,所查金融機構數據遲報463筆,金額10.52億元,佔全部業務量的6.7;集中上報業務356筆,金額4.37億元,佔全部業務量的2.78。特別是農村信用社,由於在推廣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過程中,考慮財力負擔問題,沒有建立內部網絡系統,採用以縣聯社集中錄入的辦法,造成大量數據錄入的遲報、漏報和集中上報。在這次檢查中發現,農村信用社共漏報數據164筆,金額13166萬元;遲報數據115筆,金額13129萬元;集中上報數據83筆,金額9798萬元。再如,農行縣級支行所有數據上報均由二級分行統一上報,基層行不直接上報,對是否按時上報、上報成功與否均難以掌握,而二級分行由於接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數據上報的準確性。

三是未建立縣級金融機構查詢企業貸款卡信息的渠道。目前,各縣級金融機構都有自己的信貸管理系統(cms),作為其地區機構的前台終端,通過內部網絡實時上報貸款業務數據;然後由其地級金融機構彙總寫入人民銀行中心支行的數據庫。但是,縣級金融機構只能查詢到企業在本系統內的貸款信息,卻不能利用銀行信貸諮詢系統查詢某企業在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信息。換句話説,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僅僅在地區一級金融機構使用,沒有推廣到縣級金融機構。在辦理信貸業務時,需要由其上級行查詢人民銀行信貸諮詢數據庫,這種情況下,基層金融機構不能及時掌握借款人的信用情況,給貸前調查、貸後追蹤檢查帶來眾多不利影響,使得系統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

4、系統服務面較窄,錄入信息量不足

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因而目前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主要是為金融機構提供借款人的資信諮詢服務,還未面向全社會,只完成了對國有、集體、股份制、私營企業、事業單位信貸信息的登錄,對銀行發放的消費性貸款以及個人資信信息還未登錄。從而使一部分貸款遊離於信貸登記諮詢系統之外,如消費性貸款,農村信用社的農户貸款、自然人貸款,致使基層各金融機構的個人貸款信息和貸款監督管理出現真空。而且,從當前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所錄入信息內容看,多數只是錄入借款人的生產、經營和資產負債情況,諸如企業破產、倒閉、納税、訴訟等社會資信信息尚未全部納入到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中。

5、系統所錄入信息資料的真實性無法確認

企業在辦理貸款卡時所提供的資料,除驗資報告、開户許可證、貸款情況能提供出相關的發證部門以外,企業的生產、經營、資產負債情況以及有關企業的社會信用狀況都難以確認其真實性,尤其是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的生產經營狀況、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性沒有一家認定部門能加以確認,這樣就使得系統所錄入信息資料的真實性“滲入”了水分,從而很難保證信息資料的真實、有效。

二、進一步完善徵信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強徵信法規建設

第一,儘快完善現有的法規。人民銀行應根據法律條文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銀行信貸諮詢系統管理辦法》,儘快出台《銀行信貸登記諮詢制度實施細則》,增強法規制度的可執行性。而從長遠看,為配合整個社會徵信體系的建立,應組織經濟專家、法律專家着手製定專門的信用登記諮詢管理法律法規

第二,要突出立法先行的原則。一是要明確徵信機構的法律地位及權利義務,規範信息提供、收集、保管、整理等相關操作;二是要規範化管理政府、企業、個人信息披露行為,界定國家安全信息、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以及商業祕密和個人隱私的界限,確保各類信息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

第三,法規要能體現信用等級及有關指標。一是用法規的形式確定企業信用分類標準,使徵信與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同時可以方便公眾對信用信息的識別;二是建立個人信息徵用機制,用法律的形式強制個人信息徵集,明確個人信用數據的層次,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隱私權;三是規範徵信數據採集行為和信息加工標準,改變目前評估機構對企業評級結論差異較大的狀況,真正建立一個客觀、公正、嚴密、高效和服務周到的徵信體系。

第四、確保徵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實性。由於我國目前在個人信用信息等方面的記錄還比較少,相對於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説,我國發展徵信業在徵信信息的有效性方面,將在一段時期內表現為質量不高,信息量匱乏,信息的收集、傳送、更新不及時,信用信息沒有發揮出其效能等。這就使得我國在徵信立法中,要對信息的採集等一系列環節做出嚴格的規定,避免由於信用信息的缺乏或不真實,而影響信用評估的效力。

2、進一步加強對接口行軟件開發的管理

目前工、農、中、建四家商業銀行採用接口方式向人民銀行報送數據,這一方式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接口行入庫的數據不規範,在人民銀行端的檢索過程中出現大量錯誤數據信息,需要與接口行反覆協調修改;部分接口行由於自身系統存在問題,經常出現遲報情形。而當接口行程序出現問題時,由於人民銀行業務、技術人員不掌握其信貸管理系統及接口軟件情況,無法提供業務、技術上的支持與指導,只能督促其儘快解決問題並向上級行反映,導致問題解決速度緩慢,影響了整個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的穩定運行。隨着各商業銀行業務拓展速度的進一步加快,其系統升級步調會更為頻繁,將給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建設工作增加不穩定因素。建議總行加強對接口行接口軟件開發的管理,要求接口軟件必須始終符合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的要求,如果接口行無法滿足這一要求,則需要取消接口軟件報送數據方式,統一使用人民銀行開發的軟件。

3、構建“三位”“一體”的信息平台,充分發揮信貸登記諮詢系統的徵信功能

要充分利用信貸徵信系統在覆蓋全國、聯網通用的優勢,深化信貸登記諮詢系統本身的應用功能,在信貸登記諮詢系統上建立金融公共網絡信息平台,定期公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資金需求信息和惡意逃廢金融債務企業名單,以豐富人民銀行窗口指導工作平台,維護金融債權安全。同時,要把貸款卡的功能延伸為集企業資信狀況、誠信納税、依法經營等多種信用信息於一體的綜合性信用卡,卡上登錄的信息擴充到企業所從事社會經濟活動涉及誠信度方面的所有內容,應包括銀行、税務、工商、技術監督等各個部門改善網絡運行環境,把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建成真正意義上企業徵信檔案資料庫。而且,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應設置監測功能,使金融機構一旦向無貸款卡或無效貸款卡的企業發放貸款,系統能給出提示。

【第13篇】關於縣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平羅縣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縣公共衞生服務和處置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羣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自治區有關部門通知精神,我縣安排有關部門對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公共衞生體系建設

1、機構設置情況:

經過多年的建設,全縣目前已形成了設施和功能相對齊全的縣鄉村三級公共衞生工作網絡和服務體系,擁有一支人員充備的衞生專業技術和衞生監督執法隊伍。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38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1所,中醫院1所,衞生防疫站1所、婦幼保健所1所,鄉(鎮)衞生院16所,培訓中心、紅會門診部、預防保健站各1所,村醫療站168家,個體及社會辦醫療機構47家。我縣未成立衞生監督所,縣衞生防疫站兼疾病控制、衞生監督、信息報告、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處置等職能,具體衞生監督執法業務由衞生防疫站監督一科、二科承擔,主要擔負全縣食品衞生、公共場所衞生、化粧品衞生、學校衞生、職業衞生、生活飲用水衞生、放射衞生、消毒衞生、傳染病防治執法監督管理工作。

2、衞生人員構成及公共衞生機構設備情況:

全縣共有衞生人員817人,在學歷結構方面,大專以上學歷的414人,佔51%;中專以上學歷的154人,佔19%;衞生專業技術人員632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34人,佔5.4%,中級職稱的134人,佔21.2%,初級及初級以下職稱的464人,佔73.4%。縣衞生防疫站擔負着全縣10個鄉(鎮),128個行政村,2個場(廠)礦,62個工礦企業,近26.08萬人口的防、治、管、研、教等衞生防疫任務。近年來,由於高等醫學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充實到衞生監督隊伍中,使監督員隊伍學歷層次得到進一步提高,年齡結構進一步年輕化。防疫站現有職工62名,在編48人,自收自支7人,臨時聘用人員7人;專業技術人員54人,佔職工總數的86%;專科以上學歷者35人,中專學歷者12人;具有高級職稱的7人,其中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5人,中級職稱21人,中級以上職稱人員佔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48%。現有萬元以上的設備20台(件):低速冷凍離心機(cr4-11)、一氧化碳測定儀(co-500)、二氧化碳測定儀(ty-9800)、洗板機(wel4ki)、尿十項分析儀、立式圓形蒸汽消毒鍋(ls-b50l)、數據處理機(newmax)、b超儀(logiqtm)、心電圖儀(fx-2111)、顯微鏡(olympust)、倒置生物顯微鏡(imt-2)、生化分析儀(gf-d)、血細胞分析儀(mek-5208)、二氧化碳培養箱(e1020)、紫外分光光度計(uv-260)、熒光分光光度計(f-3000)、酶標分光光度計(eab-4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ltx-1000)、氣相色譜儀(gc-9a)、水質採樣器(a4401-ao)各1台(件)。

3.房屋及其它情況:

衞生防疫站的衞生監督辦公樓建於1974年,面積780.72平方米;綜合辦公樓建於1985年,面積1165平方米;利用國債資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綜合樓已於2003年10月投入使用,面積1500平方米,共投入資金180萬元。縣衞生防疫站、縣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所均建立了“非典”網絡系統,在全縣各醫療衞生單位實行了“非典”疫情日報告、零報告系統;衞生防疫站實行了24小時疫情值班制度,建立了疫情預報室。在縣醫院、中醫院建立了發熱門診,縣醫院建立了隔離病房,設觀察牀6張。全縣各醫療衞生單位都建立了非典型肺炎預檢制度。

(二)、醫療救治體系:

縣醫院作為醫療救治體系的龍頭單位,於2002年12月成立了平羅縣急救中心,設病牀300張,其中:急診科用房240平米,設置觀察牀10張,“120”救護車3輛,icu病房設置牀位4張和一些基本醫療救護設備。傳染科設置牀位20張。縣中醫院設置病牀120張,婦幼保健所設置牀位32張,姚伏中心衞生院設置牀位15張,具備一定的基本醫療設備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醫療衞生單位醫療條件簡陋,只能解決當地羣眾基本醫療保健。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隨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羣眾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縣衞生事業的發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經濟和人民羣眾的要求,尤其在2003—2022年非典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和重大災害救治工作中,暴露出了全縣公共衞生事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

(一)、公共衞生問題的預防、預警、應急控制處理缺乏統

一、科學的運作機制和管理體系,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機制尚不完善。

面對突襲而來的公共衞生事件,2003年5月國務院緊急制訂並公佈實施《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條例》。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全縣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領導,根據區、市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縣成立了平羅縣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平羅縣衞生局。實行防“非典”工作縣級領導分工責任制,制訂了《平羅縣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應急處理方案》,明確了衞生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職責,確保了防“非典”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實。縣衞生局設立了應急指揮中心,下設衞生檢疫、醫療救治、後勤保障等組織。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應急為主、平戰結合,以塊為主、條塊結合,以專為主、羣專結合”的原則,順利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通過“非典”防治工作,我們雖積累了一定的處理突發事件的經驗,但從“非典”防治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卻不容忽視:一是部分領導對“非典”預防工作不重視,沒有真正認識到建立公共衞生機制的重要性,沒有從預防、預警方面去長遠考慮,存在遇到突發事件盲目應戰的思想;二是部分部門為了各自的利益,工作中存在相互不協調,相互推諉的現象;三是部分農民羣眾對縣委、政府的決定不理解、不支持,有的還持有反對態度。

【第14篇】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區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能力,保障人民羣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區委、區政府通知精神,對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_____區衞生系統基本情況

_____區衞生系統現有全民醫療衞生機構31個,科級建制13個,

二、近年來的衞生工作開展情況

(二)社會衞生工作不斷提高

我們與浙江台州醫院結為友好關係,每年為我區代培專業技術人員,至目前共代培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可批39名。

(六)推進衞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從2002年底起我區開展了以院(站、所、校)長聘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城裏6個醫療衞生單位和鄉鎮3箇中心衞生院推行了領導聘任制、專業技術人員聘用制的人事和工資分配製度。在經營機制上,對撤鄉並鎮後的丁莊、張坪、下坪、碾莊四個衞生院實行了委託經營;對瀕臨倒閉的_____辦事處衞生院實行了接管經營。通過改革,扭轉了這些單位的被動局面,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兩個效益顯著提高,達到了國家提出的“保機構、保職能、放經營、放辦醫體制、加強預防保健”目的,對全區衞生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七)積極促進經濟健康運行。近年來,衞生局堅持把加大公共積累和固定資產增長作為考核鄉鎮衞生院的重要指標,對獎金的發放、業務招待費、醫療設備購置、債務償還及會計履行財務監督職能問題作了明確規定,提出了具體要求,並且長抓不懈。從2003年起,衞生局對基層醫療單位實行財務集中結算制度,設立1名總會計師和4名片會計,徹底改變了多年以來基層單位財務管理薄弱問題,使鄉鎮衞生院理財能力明顯提高,醫院發展後勁得到增強。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儘管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的衞生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我區的衞生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1.農村羣眾的自我保健的意識還不夠強,仍存在小病拖的現象,凡到醫院來看病,大部分為病情較重者,農村因病致貧、返貧現象仍有存在。

2.資金不足,衞生事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近年來,人民羣眾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提高。但由於資金的不足,我區的醫療條件還不十分好,尤其是部分邊遠鄉鎮衞生院的醫療條件(房屋、設備)還較差,部分業務開展困難,如元龍寺、官莊等衞生院,還無法滿足羣眾醫療、保健的需求。

3.人才匱乏,尤其是農村衞生院缺乏業務技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自2003年以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衞生工作,大力加強了農村衞生基礎設施和設備的建設,衞生服務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才缺乏,尤其是農村衞生院缺乏業務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是目前制約衞生事業發展最大的困難,在部分衞生院甚至沒有一名執業醫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大中專學生招聘不足,力量得不到有效的補充;另一方面由於基層條件相對較差難以留住人才。

4.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建設存在困難較多,影響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的發展。按照中、省、市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的有關文件精神,_____區需設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6個(即南市、鳳凰、_____、柳林、棗園、橋溝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社區衞生服務站30個。由於我區三辦衞生院在延安城市改造時,均被無償拆除,現無辦公場所,均需新建。但新建存在困難較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建設的規劃、選址困難。由於城區規劃建設基本已滿,加之規劃、土地、建設等部門屬市上直管,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建設上規劃、選址難度非常大。

(3)現準備轉型為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柳林、南市、鳳凰、_____等衞生院為財政差額預算單位,影響社區衞生工作的發展。

(4)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人員不足,工作難以開展。

(5)無

專門的社區衞生服務指導機構,僅靠衞生局2-3名工作人員去管理,力量不足。

(6)社區衞生服務宣傳不夠,城市居民對社區衞生服務瞭解不夠,認識不夠,不能較好地支持、配合社區衞生服務工作。尤其是在建檔時,居民家難進問題突出。

5.我區無衞生監督和食品藥品監管職能,致使此兩項工作監管不力,存在不安全隱患。

四、今後工作建議

1.加大衞生知識普及宣傳的力度,提高廣大羣眾的自我保健意識。

2.爭取省、市、區項目的支持,加大對衞生工作的投入,促進衞生事業的發展。

3.繼續按照一補充、二培養、三引進的辦法,加強人才培養的力度,解決農村衞生人員缺乏的問題。

4.爭取與市、區政府的支持和各部門之間的配合,解決社區衞生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快社區衞生服務的發展。

5.繼續加強社會衞生工作,深化城鄉免疫規劃改革,鞏固提高農村政府購買婦幼衞生服務工作,加強城市婦幼衞生工作力度,扭轉城市婦幼衞生落後的局面。

6.加強同市上協調,建議成立_____區衞生監督所和_____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加強公共衞生、食品衞生及藥品的管理。

【第15篇】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模板參考

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是今後一個時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地名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為民服務的關鍵舉措。為促進地名工作科學發展,我們採取實地調查、數據統計、座談等方式,對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自啟動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以來,地名工作逐步實現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務的轉移,探索了一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為核心、以創新為靈魂、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名服務發展之路。今後一段時期,應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地名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地名規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1、法規制度進一步完善

根據民政部《地名管理條例》和《葫蘆島市地名管理辦法》,我區在細化地名標誌管理、樓門牌管理、建築物名稱管理、地名規劃編制、地名管理行政處罰規定等系列規章和標準的基礎上,還強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論證制度、聽證制度、政務公開制度等,實行了地名規範化管理。

2、地名規範化環境進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時,更加強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規範了地名拼寫譯寫,糾正了一些不規範地名,淨化了地名環境。對我區地名進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頓非標準地名處理16條,共整理出1306條標準地名信息,規範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標誌體系基本完成

目前,我區基本完善了標準地名標誌設置工作,共110個。為當地羣眾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過各類導向牌的設置,服務了經濟建設,豐富了全區的景觀文化。同時,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地名標誌導向體系,確保全區都有符合標準、數量足夠、布點合理、便於公共使用的地名標誌。

三、大力推進地名規劃工作

地名規劃是加強地名服務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重要內容。行政區劃應本着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於行政管理,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的原則,制定變更方案,逐級上報審批。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葫蘆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完成了我區的行政區劃變更和調整和調整工作。

四、紮實推進數字地名工作

數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重點,也是進展較為迅速的一項工作。按照民政局研製升級的《地名數據庫管理系統》新版軟件,進行錄入、更改、標會等,完善了地名數據庫建設工作。完成屬性數據錄入和圖形庫建庫工作,共採集11大類地名數據有1306條。

五、地名文化蓬勃發展

為了不斷深化地名理論的研究,近年來,我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結合原有的有關地名文化書籍,編纂了我區地名區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加強,使地名文化活動日益活躍,羣眾參與地名文化活動的熱情高漲。

幾年來,我區的地名工作檢查積極探索、注重創新,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1、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服務促進發展。以人為本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為民服務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斷努力探索,積極實踐,有力推進了地名工作的新發展。堅持把為民服務作為工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羣眾要求為嚮導,根據社會需要開展工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務領域;始終依靠羣眾力量,發揮羣眾首創精神,實現了地名工作的跨越式發展;始終尊重人羣眾意願,做實各項工作。

2、始終堅持統籌協調,全面推進科學發展。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注重統籌安排,分類指導,較好實現了地名管理的協調發展;注重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以解決核心問題帶動整體協調發展;注重統籌服務與管理,促進服務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較好實現了各項事務的協調發展;注重協調配合,加強溝通協商,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和諧局面,全面推進工程建設科學發展。

3、始終堅持改革創新,依靠創新推進發展。改革創新是地名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工作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實踐,每一次發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結果。

4、始終堅持合作共贏,聚智聚力共謀發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是一項公益性公共事業,涉及面廣,需要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

科學把握和創造性的運用這些經驗做法,對於進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內在規律,推動工程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抓緊抓實,措施上紮實有力,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我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