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梯田建設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04W

鎮原縣是農業大縣,也是深度貧困縣,農業基礎條件差, 生態環境惡劣,地形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貧困人口基數大,水保脱貧攻堅任務艱鉅。近年來,我縣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總攬,以脱貧攻堅為主線,以梯田建設和流域治理為抓手,緊緊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核心要求,堅持不懈興修梯田,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了農民生活水平,促進了脱貧攻堅進程。

梯田建設調研報告

一、梯田建設歷程

自新中國成以來,我縣把梯田建設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民生工程,堅持常抓不懈,從上世紀70年代黨員幹部帶頭,實行“大兵團作戰”,到80年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實行的“零星突破,集中會戰”,使梯田建設從被動逐步轉向主動,從分散治理逐步走向集中連片規模治理。直至90年代後期,隨着機修梯田建設的全面推廣,梯田建設實現了由人工修築為主向人機結合、機修為主轉變,堅持春、夏、秋修建相結合,羣眾集中修建與專業隊常年施工相結合,機械平田與人工築埂相結合,分散治理與集中治理相結合 “四個”相結合的原則,打破村、組、户地塊界限,集中連片、規模治理、整流域推進,使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穩產、增收、高效的基本農田。

二、梯田建設現狀

鎮原縣位於甘肅東部,慶陽市西南部, 東臨慶城縣、西峯區,西接固原,南靠涇川、平涼,北依環縣、慶城,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在1101—1767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8500噸/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模數為38000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區域內溝壑縱橫、森林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乾旱少雨,災害頻繁,全縣共轄19個鄉鎮,215個行政村,總人口53.13萬,其中農業人口49.38萬。總土地面積3502km2。據國土調查數據顯示,共有耕地面積228.98萬畝,經過多年的規模化治理,已修梯田面積130.77萬畝,佔總耕地面積57 %,實際人均梯田面積2.30畝。

目前,剩餘坡耕地98.21萬畝,其中:5o-10o面積15.62萬畝,10o-15o面積23.74萬畝,15o-20o面積23.8萬畝,20o-25o面積17.81萬畝, 25o以上坡耕地面積17.24萬畝。剩餘耕地坡度大,地形破碎,生產能力低,農民增收緩慢,呈“北部居多、南部分散”;“北部人均耕地多,與梯田交錯鑲嵌,南部耕地少耕作道路不通撂荒嚴重”等特點。嚴重製約着我縣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因此,只有加大梯田建設力度,配套修建澇池、水窖、排水渠等坡面水系工程,才能有效地攔蓄地表徑流和泥沙,減少坡面沖刷和水土流失,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水土資源可持續合理開發和利用。

三、深度貧困村現狀

據統計,全縣17個鄉鎮80個深度貧困村總耕地面積594637畝,其中梯田面積407725畝,坡耕地面積179720畝。現有農户31937户,農業人口131029人,其中貧困户16042户,貧困人口67666人,貧困人佔51.64%,人均佔有耕地面積4.5畝,人均梯田面積3.1畝。總體上來看,區域內農業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人口比例大,興修梯田不僅為貧困山區謀求了脱貧致富的基本出路,也為貧困人口鑄造了“金飯碗”。

四、梯田建設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項目建設合力

多年來,梯田項目作為一項惠農工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梯田建設納入目標考核管理,逐級簽訂了責任書。成立了由政府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主管領導為副組長,縣發改局、財政局、審計局、國土局、考核辦、扶貧辦、農發辦、水保局等相關部門及項目建設鄉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鎮原縣梯田建設領導小組,全面組織、協調、指導全縣梯田建設工作,各部門各負其責,相互協作,保證梯田建設順利進行,水保部門盡力當好政府的參謀,做好實施方案編制、規劃設計、技術指導服務和監督管理。項目鄉鎮按照目標管理內容,由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分管領導具體負責,靠實責任,統籌安排,精心組織,強化行政助推,細化工作措施,從上到下形成項目建設合力,為全縣梯田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

完善建管機制發揮羣眾主體作用

梯田建設中,始終堅持把發揮羣眾主體作用作為項目田建設的切入點,調整思路、研究對策、完善機制、宣傳引導,運用“一事一議”的辦法,使廣大羣眾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工程規劃中,既考慮工程合理佈局,又充分尊重羣眾意願;工程施工中,既組織農户投工投勞,又積極籌措建設資金;工程竣工,既組織農户代表參與監督,又對項目建設驗收全程監督,切實保障了廣大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充分調動了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科學合理佈設,確保項目精準實施

隨着梯田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我縣梯田建設的主戰場已經由原來的塬地、川台地轉移到塬邊、咀梢、樑峁和山區,在梯田規劃上,堅持科學規劃,適度規模,合理佈局的原則,因地制宜,補空連片,做到田、林、路、攔蓄工程、集雨節灌工程配套,對中南部人口相對集中的鄉鎮,根據塊段大小和勞力情況,適當組織規模修建,對北部和山區地方人口居住分散的鄉村,堅持了圍莊就近,地隨人走,插補斷檔,最終達到整體連片。

落實七項制度,確保項目健康運行

近幾年來,我縣立足實際,果斷決策,將機修作為加快全縣梯田建設步伐的重要舉措和突破口,全縣梯田建設任務全部實行機修。根據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管理辦法、技術規範、技術標準等規定,從設計到施工嚴格執行了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監測制、合同管理制、項目公示制、羣眾投勞投工承諾制、建後管護責任制“七制”管理,施工中堅持施工單位先期自查、監理單位嚴格複查和建設單位從嚴核查“三核查”管理程序,嚴把機械苗木進場關、人員持證上崗關和質量達標驗收關三個關鍵環節。堅持按照項目管理要求,對項目數量、質量和效益進行了跟蹤監測。做到了“三核查一監測”精細監管。

(五)落實配套措施,提高梯田建設效益

把工程配套措施、經濟措施、管理措施結合起來,整合扶貧整村推進、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認真落實了土地改良,蓄水保土、堤埂栽植經濟作物、道路建設等綜合配套措施,確保工程能夠早日見效。隨着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技術為重點的旱作農業生產技術在我縣的推廣應用,全膜雙壟溝播玉米、黃豆和瓜菜的種植得到了快速發展,一膜兩用栽植的冬油菜,產量大幅提高,畝增產量在85kg左右,羣眾已嚐到了種植地膜油菜的甜頭,也已得到了大力推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還抓住了特色產業開發的優勢,栽植梯田經濟林果,部分靠近村莊、水源的梯田發展蔬菜、果業等經濟產業。鄉政府為了確保農户經營效益,動員農户落實全膜覆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五、梯田建設成效

(一)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通過項目實施,全縣梯田面積達到了130多萬畝,每年可攔蓄徑流66.13萬m3,攔蓄泥沙12.09萬t。這將使項目區內地表產流及徑流量減少,洪水泥沙顯著減少。同時,項目區內土壤沙化現象明顯改善,團粒結構及有機質含量增加,風蝕沙源地得到基本控制,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配套的各項措施充分發揮效益後,綠色植被的增加,將使項目區及其附近風沙天氣減少,小氣候明顯改善,空氣濕度增加,空氣灰塵含量減少,空氣質量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日漸良好。

(二)有效保護了水土資源,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坡地修成梯田後,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有效控制了地表徑流,減少了土壤水肥流失。隨着微地形的改變和土壤水肥狀況的改善,土地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根據梯田測產實驗,梯田和坡耕地相比,增產效果明顯。糧食作物以小麥計,每畝平均增產65公斤,價格按2.1元/公斤,作物秸稈按0.4元/公斤計算,年增加糧食產量6.6萬噸,年增加產值1.74億元。梯田工程已成為實現糧食自給、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

有效調整了經濟結構,農民收入穩步增加

以梯田工程為平台,堅持“修梯田-保水土-調結構-興產業-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廣各種農業實用技術,發展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使具有地方特色的覆膜種植、黃花菜和養殖業得到提升和發展。據調查顯示,新修梯田8.68%種植了全膜玉米,

六、發展願望

總之鎮原縣作為全國水土流失重點縣區,生態環境酷劣,農業基礎脆弱,經濟發展滯後,在今後的水保生態建設中,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及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搶抓國家大力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和甘肅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的歷史機遇,把生態建設作為改善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助推農民增收,加快脱貧攻堅的戰略措施,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加強領導,完善機制,開拓創新、精心實施,為2020年與全省、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