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32W

目錄

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第一篇: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第二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調查報告第三篇:關於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調查報告第四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第五篇:外匯信用體系建設問題研究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範、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為核心、以信用制度為載體、以信用記錄為依託、以信用監管為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為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户授信時,對客户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為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為: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户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台。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閲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着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户對於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台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4.“三公”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尤其是信用評價環節一定要貫徹公正原則,防止由於某種經濟利益而扭曲評價結果;在信用市場監管和對失信行為的處罰方面要堅定貫徹公平、公開原則,以推動企業信用水平的整體提高。

三、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1.誠信文化建設。企業信用建設的根本環節是對誠信文化的傳承發揚。這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我們必須着眼長遠,把誠實守信作為做人、辦企業的基本準則,不斷培育信用文化,讓誠實守信成為企業的核心文化。

2.法律法規建設。法治的完善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是現階段企業信用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信用機制建設的必然選擇。

3.信用評價標準的建立。評判一個企業是否誠信,誠信度又如何,這是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從實踐來看,一個企業未來是否誠信,我們很難準確判斷。但我們可以通過考察其過去的歷史信用記錄,量化其誠信度。因此,建立信用評價標準的目的是通過考察企業的歷史信用記錄來對企業將來的信用行為進行預判。

4.信息平台建設。對於企業信用信息的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通過暢通的信息系統來了解企業信用狀況,並作出是否能夠履約、履約的能力如何的判斷。因此,只有把企業信用狀況統一集中到同一能夠方便查閲的信息平台上,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5.管理、監督、服務體系建設。監管和服務,是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必要條件和保障。企業信用標準需要企業的行業主管部門主持並會同行業協會來制訂;信用評價的實施都需要市場中介機構去完成;企業信用建設的全過程都需要政府、中介機構、自律組織、企業員工、消費者、利益相關者和廣大公眾的監督。

6.構建信用促成維護機制。如果沒有“守信者受保障、失信者受懲罰”的機制,企業信用建設將是蒼白的、空洞的説教。因此,企業信用建設中,必須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改變“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受損”的現狀,形成信用資產保全機制,提高信用資產的收益;形成信用風險控制機制,增大失信者應承擔的風險和責任。

7.培養信用意識和信用能力。提高企業素質,增強企業的法治意識和履約能力,這是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出發點。

8.打造良好的企業信用環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包括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公眾信用三大塊,三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要為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就必須提高政府的信用意識和信用能力;提高社會公眾的信用意識和信用能力。政府信用包括執法效率、執法公正、執法能力等;公眾信用又含蓋公眾的基本素質、知情權的保障程度、正義感和維護正義的能力等。

第二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調查報告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支農惠農政策,擴大農村信貸投入,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同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增強農民信用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做好農村金融工作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近年來,縣聯社緊緊圍繞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的職能定位,大力推廣小額農户貸款,開展信用農户評定、信用村鎮創建活動,有力的推動了縣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筆者現就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做簡要的調查和分析。

一、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現狀

(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情況。

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地處冀、遼、蒙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之説。全境總面積3296平方公里,南北最長77.4公里,東西最寬74公里,海拔高度500米,是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區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北省少數民族縣、河北省糧食大縣,耕地62萬畝,轄10鎮9鄉1個街道辦事處、291個行政村11個社區,總人口47.49萬。以來,縣啟動了以“三信”(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户)評定為基礎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着力打造農村信用工程,優化城鄉信用環境,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經過努力,目前採集農户信用檔案10.9萬户,佔全縣農户總數的99%以上;已對7.1萬户進行信用評定,評為“信用户”3.4萬户;建設完成6個信用鎮(鄉)、50個信用村;12月14日“承德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經驗現場推廣會議”在農信聯社隆重召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果。

(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主要作法

1.確定總體思路和工作目標

縣政府出台《關於加快推進全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建設農村信用體系的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徵信系統為載體,以信用評價為手段,以構建激勵懲戒機制為重點,加大政府組織推動和農村信用宣傳力度,按照“先易後難,穩步推進,改革創新,支農惠農”原則,為全縣農户和鄉鎮企業普遍創建信用檔案,積極推進信用户、信用村建設,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擴大農村信貸支持的有效方式,以此促進海南省農村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總體目標是: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初步形成信用宣傳、信息徵集、信用評價、信貸支農的農村信用體系框架。總體思路和目標的確立為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建立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建立了政府主導、央行推動、農信落實、社會參與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成立由聯社主任為組長,各信用社主任、信貸人員為成員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施小組,統一組織領導和協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負責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户的創建和具體實施。創新信貸產品,增加農村信貸投入;制定具體配套支持政策,主動運用評價結果,出台激勵懲戒措施;依據農户基本狀況、自有資產、誠信記錄、經營能力及項目等情況逐户建檔,並建立數據質量責任制和數據定期更新機制。積極推廣應用農户信用信息數據庫和農户信貸評分系統,創新農户信貸管理體制,主動打造新型信貸業務管理流程。

3.夯實基礎,穩步推進、分步實施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項系統工程,對廣大羣眾來説也是一項新事物。因而工作上夯實基礎,穩步推進、分步實施。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輿論。為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升民眾信用意識,打造“誠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報紙等公共輿論工具加大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宣傳和引導力度,突出宣傳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目的意義、評定標準、程序步驟等有關內容。使廣大農户充分認識到信用信息採集工作的重要意義,提高自覺採集信息的積極性。並採取以農村包圍城市的宣傳策略,先後舉辦了三期徵信知識培訓,對全縣180個農村村委會的村支書、村長進行全員培訓。

二是建立激勵和懲戒機制,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建立個人信用檔案。根據對農户的評價結果,信用社在授信額度、審批權限、服務種類、適用利率、抵質押物、推薦評優等方面實行差別政策。對信用良好的農户給予優惠和便利,對信用不良予以限制。根據對信用鄉(鎮)、信用村的評價結果,與鄉鎮政府制定行政性懲戒和獎勵措施。信用鄉(鎮)、信用村可在農業項目開發、優惠利率、農村配套服務等方面優先享受優惠政策;將各地信用評價狀況與支農再貸款限額分配掛鈎,支農再貸款重點向信用狀況較好的地區傾斜。

(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農村信用社加大資金大投入的積極性,農民增收明顯。截止6月末,全縣信用社涉農貸款餘額20.62億元,本年累放14.22億元,農業貸款的顯着增長,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對食用菌產業的支持,全縣19個鄉鎮,252個行政村,5萬農户參與食用菌生產,佔全縣總農户的45%。初縣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主產基地”,食用菌生產規模超過了1.9億盤(袋),產量達10萬噸。滑子菇產量佔世界產量的25%、全國產量的50%,成為全國最大的滑子菇生產基地。食用菌產值10餘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44.1%。增加農民收入4億元,户均增收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00多元,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成為真正的富民產業。

二是資金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我縣農信社不良貸款下降,資產質量逐步優化。截止6月末,信用社不良貸款餘額為8835.26萬元,比年初下降2014.92萬元,不良率為4.29%,比年初下降1.49個百分點,收回表外核銷及票據置換不良貸款41萬元。不良貸款比年初大幅下降。信用體系建設使新增貸款質量明顯好轉,存量不良貸款在不斷的活化中,貸款人的信用觀念不斷提高。

三是推動了農村信用社貸款營銷機制的轉變。依據農户信用評價系統評價結果,採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授信農户進行貸前審查。在農户信用評價過程中,不僅對信貸相關信息進行評分,而且對家庭信息、綜合信息等能表明農户非信貸情況信息進行評分,從而能更全面、更準確地對農户進行評價。貸款營銷機制的變革,促進了農村信用社資金的合理使用,擴大了信用貸款的覆蓋面,提高了對農民貸款有效需求的滿足度,促進了農村信用社探索適合農户特點的信貸新產品。據調查,自以來農村信用社先後開辦了林權、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新業務,對建立了信用檔案並有貸款需求農户,貸款有效需求的滿足率達到76%。

四是全縣農户信用意識明顯增強。幾年來,在政府和人行的主導下、農信的積極推動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已成為新形勢下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着力點和突破口,以培育信用環境、加強誠信宣傳為手段,立足實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與金融的“雙活雙贏”。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明顯改善,社會公眾信用意識和信用素質進一步提高,銀企關係進一步改善。縣被中國金融研究院、中國金融網、中國金融記者俱樂部聯合舉辦的中國第四屆金融市長年會評為“中國金融生態縣(市)”稱號,12月被承德市金融系統評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推廣標兵,這標誌着縣信用環境建設工作已轉入了常規建設的新階段。

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及建議

1.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信用體系建設的認知度不夠。在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雖然以政府為主導,但是開展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從一定角度來講,信用體系建設已經關乎民生和縣域經濟發展,所以,政府引導、社會重視、全員參與是勢在必行,也是解決信貸資金供需矛盾的根本所在。

二是信用體系的社會化程度不夠。從信用本身來説,信用體系不僅僅是信貸的誠信程度,還包括信用人各方面的信用狀況,所以,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工程,包括社會各方面的信用程度,這也就要求信用體系建設中不但要維護金融信用環境,還要維護公眾認知的誠信。也就是要求信用體系建設從社會全方面入手抓信用建設。

三是信用缺失的懲戒力度不夠。對失信行為一直以來是以道德範疇的指責為主旨,但是相應的懲戒沒有到位,失信人沒有根本的利益損失,所以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力不足,形成“人人喊打卻沒有動手”的局面,也就對失信行為形不成威攝力。

四是信用觀念的培養力度不夠。中華古國“以信為本”,但是隨着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外來人生觀、價值觀及人際公共關係的影響,對固有信用觀念形成巨大的衝擊,這就要求從社會公眾的根本意識入手,培養誠信理念,樹立誠信價值和踐行誠信行為。

2.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幾點議見

以建立激勵和懲戒機制為突破點,提高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效性。

一是要以信用文化建設為基點,建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以增強農民的誠信觀念為基礎,強化徵信宣傳教育,實現徵信宣傳常規化、擴大化。在徵信宣傳教育過程中應做好三個結合:一是徵信宣傳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二是徵信宣傳與信用户、信用村建設相結合;三是徵信宣傳與推廣徵信產品相結合,不斷強化農民的信用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新型的農村信用文明。

二是要以法制建設為重點,改善農村信用建設的法律環境。一是根據國家現有的法律、法規,儘快建立失信約束機制,形成銀行、司法、税務聯手製裁和打擊不守信行為的合力;三是以“行政引導”為切入點,政府帶頭建設“信用政府”,有效傳導信用建設的措施及實施效應,為農村地區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要以基礎建設為落腳點,擴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覆蓋面。一是加快農村信用社併網步伐,普遍建立健全農户信貸檔案,大力推進非銀行信息採集工作;二是規範農户信用等級評審和《信用證》制度,加大對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財政支持,不斷完善農村地區投融資的激勵保障體系;三是加強與工商、税務等部門的聯繫與合作,逐步擴大《信用報告》的使用範圍,把《信用報告》打造成農民的“第二身份證”。

四是要以產權改革為創新點,促進農村信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議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户承包經營的土地,在所有制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採取發證確權等有效形式,以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作為信用化的突破口,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使農業生產主體對土地不僅有使用權,而且具有處置權、轉讓權,促使農民手中資源能夠轉化為金融部門認可的、可流轉的信用手段。

第三篇:關於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調查報告

誠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國之基,誠信是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現代社會文明的標誌。為了加快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誠信徐州”,2014年8月下旬,市政 協社會法制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公方泉副主席帶領下,對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情況(重點圍繞企業誠信)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聽取了經貿、工商、税 務、質監、金融等部門的情況介紹,並實地考察了久隆集團、泉山區信用擔保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委員們一致認為: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個人失 信,害及他人;企業失信,經營衰敗;社會失信,則人人自危。如果政府失信,則法制難行,權威不立。當前,我市在信用建設中存在着不少的問題,不僅影響了我 市的投資軟環境,而且直接阻礙了我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加快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誠信徐州”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針對存在的問題,委員們坦陳直 言,獻計獻策,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現將本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市誠信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全市各級有關部門從改善徐州投資軟環境入手,相繼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為我市的信用體系建設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誠信宣傳逐步開展。全市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促進了公民誠信教育;税務部門開展了“誠信納税,利國利民”的宣傳活動; 質監部門開展了“誠信建設看窗口”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金融部門在《徐州日報》刊發了誠信教育專版,舉辦了誠信有獎徵文活動;我市1200家“重合同,守信 用企業”聯合發出倡議,倡議我市企業塑造“重約守信”良好形象;宣傳、經貿、工商、物價等部門也聯合開展了“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以塑造我市商貿流通業 新形象。這些活動的開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二)信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為加強對企業信用的管理,工商部門成立了企業信用管理協會,圍繞企業主體資格、履約能力、信譽狀況、失信記錄等情況開展工 作;税務部門成立了納税信譽等級管理委員會,對企業税務登記、發票管理等信用情況進行徵集、管理;金融、質監、法院、海關等職能部門也對企業信用信息進行 了專門的收集與管理。2014年7月,市工商局、經貿委等17家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徐州市共建企業信用工程管理體系的意見》的文件,初步建立了部門之間 信用信息的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制度。市質監部門不斷加大對“製假售假、以假亂真”等失信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市打擊逃廢金融債務工作辦公室加強了對失信 企業的懲處力度,使全市逃廢債餘額比去年下降了82.7%;工商部門對市場中的失信違法行為進行了集中治理整頓,進一步規範了市場交易秩序,為企業創造了 較為公平的競爭環境。

(三)信用服務更加廣泛。工商部門堅持開展“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確認活動,建立了企業登記查詢數據庫,為社會公眾提供企業信用信息。為了更好地為企業提 供融資服務,信用中介服務業穩步發展。目前,全市已成立了9家信用擔保公司,為近100家企業擔保貸款200多筆,累計貸款金額2.88億元,沒有出現代 償和追索現象。其中,泉山區私營個體擔保公司已被國家經貿委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級信用擔保公司試點單位。

(四)政府誠信形象漸入人心。按照“規範、高效、廉潔、便民”的宗旨,2014年10月市政府掛牌成立了行政審批中心,26個部門涉及365個行政審批項 目進行集中審批,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市級機關各部門積極投身改善投資軟環境建設,連續兩年主動接受羣眾民主評議,徵求羣眾意見,進一步提高了政府在羣眾 心目中的誠信形象。

二、制約我市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主要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誠信失缺、道德失範的現象在某些行業和部門還表現得比較突出,信用不良仍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

(一)失信現象屢禁不止。主要表現為企業製假售假、違約毀約、惡意逃債、偷税漏税、

虛假合同、價格欺詐等,這些問題涉及到企業、個人,甚至少數政府部門。 如2014到2014年全市共查繳偷逃地税税款9339萬元;2014年初,全市逃廢金融債務企業有1248户,金額高達45億元,佔全省逃廢債餘額的 20%以上,是全省的“重災區”,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金融單位先後兩次致函市政府,要求立即糾正賈汪銅牛水泥製造有限公 司等七家典型企業的逃廢債行為,逃廢債已給我市的投資融資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經濟欺詐現象也較為嚴重, 2014年至今,工商行政部門共查處商標侵權案件863件,虛假廣告909件,查處假冒偽劣案件2173件,涉案金額達3096萬元,消費者協會共受理投 訴8000多件次。

(二) 缺乏統一的信用信息資料庫。企業及個人信用信息分散在銀行、工商、税務、質監、法院等職能部門,各部門都有各自的信用徵集、管理辦法,尚未達到互聯互通、 完全共享,在其中任何一個部門都不能得到企業或個人的全部信用信息,如果開展徵信調查,勢必重複徵信,增加成本。

(三)信用評價標準不一。信用信息的管理部門都有各自的評價辦法,如税務部門將納税企業分為a、b、c、d四類信用等級;工商部門將企業分為綠牌、藍牌、 黃牌、黑牌四類。金融、質監等部門也有各自的評定辦法,缺乏一個協調統一的評價機構和評定辦法,往往一個部門認定為守信的企業,用另外一個部門的標準評 價,可能是失信企業,容易造成信用等級的評價衝突。

(四)信用管理不夠完善。多數企業沒有建立信用管理機制,沒有專人收集交易夥伴的資信檔案,對信用期限、客户風險缺少系統、科學的研究,政府部門也缺少對 信用管理的指導性政策和措施。少數市場中介機構不能正常經營,有的是皮包公司、空殼企業;有些中介機構管理不規範,信用意識不強,履約有隨意性;部分中介 諮詢機構甚至向客户提供虛假信息。

(五)信用產品需求不旺。市工商部門開展徵信服務以來,每年到工商局查詢企業信用情況的約三千多件,但其中絕大部分為行政、司法機關或律師事務所查詢企業的註冊登記、經營範圍等身份情況,用於市場交易的信用信息查詢記錄只佔很少部分。

當前誠信缺失的現象,表面上看是利益驅動的結果,但其背後卻有深厚的文化、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公民誠信道德教育的弱化,市民整體素質不高;企業守信 意識不強,內部缺少信用管理,缺乏信用風險防範意識;現行法律制度不完善且執法不力;守信激勵機制和失信懲罰機制不健全,失信成本過低;社會信用管理體制 混亂等等,從而導致道德行為失範,市場交易秩序混亂,影響了我市的誠信形象。

三、加快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近年來,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以上海為代表的先進地區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上已率先邁出堅實的步伐, 為我市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我市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爭做江北“兩個率先”領頭羊的戰略目標,必須高度重視“誠信徐州”建 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為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全民誠信教育,大力營造誠實守信的輿論氛圍

加強誠信教育,強化信用意識,是加快我市“三個文明”建設、實現江北“兩個率先”領頭羊目標的有效措施和可靠保障。要結合全市的主題教育,在全市大張 旗鼓地開展“誠信徐州”系列教育活動,並把它作為我市今年改善投資軟環境建設的中心工作。要將誠信宣傳活動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常抓不懈,把金融、工商、税務 等部門的誠信宣傳活動加以整合,使社會的各個層面和不同部門協調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整體合力。可以選定每年的9月為誠信宣傳月,9月20日(全國公民道 德宣傳日)為“徐州誠信日”,各單位、部門集中聲勢,集中力量,全面、深入地開展宣傳活動,大力倡導誠實守信、求真務實的思想和意識,增強

人們的信用理 念,説話守信、做人誠實、做事誠信,爭做“誠信徐州人”。要重點加強對經濟主體開展“誠信興業”為內容的誠信教育,引導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樹立、實踐誠信理 念,使“不做假帳”、“不製假售假”、“不偷逃税款”、“不逃廢債務”成為企業和個人的自覺行動。廣大新聞媒體要運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信用道德資源,深 入、持久地在全體公民和企業中進行道德思想、道德信念、道德規範的教育,大力宣傳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在全社會營造“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 輿論氛圍。各級黨政組織都要把信用體系建設作為長期任務,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整合信用資源,建立健全信用管理體系

加快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建立健全信用管理體系,並按照建設主體的不同,建立起以政府相關部 門為主體的電子政務信息披露系統;以行業協會或企業為主體的同業自律信用系統;以信用中介機構為主體的市場信用服務系統,最終形成以政府、行業、中介機構 為基礎,實現信用信息的聯合徵集、專業評估和信用公示的社會信用體系。

1、建立綜合協調機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和不同部門,只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規劃下,才能構建全市統一、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議成立 “徐州市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由市長或有關副市長任組長,經貿、工商、税務、銀行、質監、司法等部門組成理事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抽調部分市政 府辦公室人員組成,負責各職能部門間信用監管、服務的協調事宜,制定信用制度建設的相關政策、制度,以及接受社會公眾對相關部門、單位的投訴等。

2、加強信用信息資源的整合與管理。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指導下,由市工商局和市人民銀行牽頭,建立徐州市信用信息管理中心。由信用信息管理中心 具體運作,依託市政府網站或彭城視窗網,採取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建立一個技術先進、功能完善、運作靈活的“徐州誠信網”,將工商、税務、質監、 銀行等部門各自的信用管理數據庫與“徐州誠信網”相連,使工商部門採集的企業登記註冊、重合同守信用情況,銀行採集的貸款償還、風險記錄、抵押或擔保情 況,質監部門採集的質量檢驗、行政處罰記錄等職能部門採集的信用信息定期向“徐州誠信網”報送,並對所提供的信息真實性、準確性負責,使“徐州誠信網”成 為名副其實的全市信息數據和信息權威機構。為保證信用信息的完整性,信用管理中心還應將分散在各職能部門的信用信息資源進行採集、整理、儲存,搭建企業信 用和個人信用的檢索平台,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綜合利用。

3、建立信用評估系統。信用資信評估系統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市目前缺少權威性的信用資信評估機構,要用行政手段推動信用評估系統的創 建和發展,採用市場化機制、企業化運作的方式成立徐州市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作為第三方中介機構。信用管理中心要負責全市信用評估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將工 商、税務、金融等部門的信用等級評價標準加以整合,統一評估的標準和方法,按照統一的格式彙集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資料。使評估運行實行統一指標體系、統 一評估程度、統一收費標準、統一向社會公告評估結果,確保社會信用評估的完整性和評估結果的權威性。

4、開展信用查詢服務,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各信用信息提供部門都要按照信用管理中心的要求,加快部門信息聯網的步伐,避免資源的浪費和重複建設。對信用信 息可區別不同情況,提供無償或有償查詢服務,可將信用信息分為兩類:一類為免費信息,如企業註冊登記、經營範圍、職工人數等身份情況以及社會公共信息記錄 等,社會公眾可直接通過“徐州誠信網”免費查詢;另一類為有償信息,如企業及個人的商業信用記錄、質量檢驗情況、工商行為紀錄、涉及民事、行政、刑事重大 訴訟行為等特別信用記錄,此類信息由查詢單位或個人向信用管理中心提出申請,實行有償提供。

(三)激勵約束並舉,建立健全“誠信”監督體系

一是要啟用守信激勵機制。對信用狀況好的企業和客户,金融部門可增加授信額度、提供信用貸款、開通綠色通道;工商系統可免於日常檢查,年檢免審;信用擔保 機構對誠信客户要積極提供信用擔保,減少實物擔保,降低擔保費率;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可定期表彰誠實守信的企業,形成制度,並通過新聞媒體 廣為宣傳。

二是要建立失信警示及懲罰約束機制。凡被工商部門列為黃牌、黑牌的企業,被市金融債權管理行長聯席會議確定需要曝光的逃廢債企業,被税務部門列為d級的等 嚴重失信行為的企業,都要列入“黑名單”,由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其列入警示系統,加以警示,並通過“徐州誠信網”適時向社會公眾公佈。對 納入警示系統並予以警示的失信企業,行政執法機關要給予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對信用欠佳者不得擔任企業的領導,違信經營者在一 定年限之內不得從事經營活動;建立被吊銷執照企業的“死亡檔案”,防止這些企業再次在社會上搞信用欺詐。

三是要培育和規範市場中介機構。工商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房產中介、會計師事務所、資信評估公司、信用擔保公司等中介機構的培育、規範和監管工作,重視解 決信用中介服務機構自身的信用問題,嚴肅查處中介機構出具虛假資信證明、虛假評估、虛假鑑證等不法行為,建立健全各類社會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市場準入、退 出制度,注重發揮行業協會、同業商會的自律作用,促進信用中介機構的健康發展。

四是要進一步整頓信用秩序。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核心是整治信用秩序。對影響惡劣的製假售假、信用欺詐等違法違規的失信行為,行政、司法機關要主動介 入,密切配合,重拳出擊,重點治理。協調金融、企業及相關職能部門間的關係,進一步規範企業改制行為,嚴厲打擊借改制逃廢銀行債務現象;行政、司法機關要 協助金融部門加大處罰力度,盡力解決不良貸款,共同創建徐州金融安全區,創造良好的信用投資環境。

(四)充分發揮人民銀行的重要作用

金融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支柱和主體信用,在信用信息資料中,企業和個人的信貸信息資料是最重要的信用信息之一。我市人民銀行已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 企業信貸諮詢系統和規範的企業資信評估系統,並實現了全國聯網查詢,目前還缺乏個人信用信息。在社會信用建設方面,我市人民銀行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 應在政府的統一指導下,繼續加強與市各職能部門的配合,進一步完善信貸信息的收集、儲存、諮詢系統。在此基礎上,加快企業信用系統建設,擴容組建個人信用 服務中心,搭建統一、規範的個人信貸信用信息數據庫平台,評定個人的信貸信用價值。同時,要充分發揮人民銀行的監督、指導作用,協調各商業銀行密切配合, 逐步建立、完善企業及個人的信用信息系統,為我市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五)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打造誠信政府

政府信用在社會中具有示範效應,要結合我市正在進行的“萬人評議機關”活動,進一步加強“誠信政府”建設,促進政府部門加快轉變職能,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依法行政,規範政府行為。進一步清理整頓政府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和規範政府文件;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取消不合理的行政收費、罰款、攤派。二是政 務公開。全面實行政府部門公共信息向社會公眾開放,實行政府決策公示制、預告制和通報制,通過決策聽證會、專家諮詢會、電子政務網等途徑,不斷拓寬反映社 情民意的渠道,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健全民主決策機制。三是廉潔高效。各級政府和公務員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取信於民;要清正廉明,高效務實,方 便百姓,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着力解決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辦不分現象。四是強化行政責任。加大權力監督、司法監督及民 主監督力度,加強對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失信違約行為的查處工作,建立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行為的監督、制約機制。

(六)加快信用立法進程,完善“誠信徐州”的法制保障體系

法制和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兩大支柱。因此,要儘快研究制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定企業徵信、個人徵信的統一標準和方法;規定社會信用信 息的採集方式、範圍以及涉及企業商業祕密和個人隱私的處理;社會信用信息資料的分析、整理、披露和使用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承擔;提供信用失真應承擔的法律責 任;通過法律法規形式明確徵信機構由哪一政府部門監管及如何監管等。在這方面可以學習北京、上海等先進城市信用立法的經驗,充分利用我市具有地方立法權的 優勢,建議市人大法工委或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儘快起草《徐州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制定信用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市場準入、信用 徵集、信用記錄與移交、信用等級評定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初步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法律框架,進一步推動和規範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誠信徐州” 的法制保障體系。

第四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範、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為核心、以信用制度為載體、以信用記錄為依託、以信用監管為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為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户授信時,對客户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為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為: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户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台。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閲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着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户對於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台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第五篇:外匯信用體系建設問題研究

外匯信用體系建設問題研究

隨着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外匯市場主體交易行為日益多元化、複雜化和隱匿化,尤其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影響下,外匯資金跨境流動的不確定性增大,外匯領域的違法失信行為呈現擴大化態勢,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日益凸顯。新的形勢下,推動外匯信用體系建設既是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需求,也是規範外匯市場秩序的根本措施,外匯信用體系建設已成為夯實外匯管理基礎工作、增強外匯管理延展性的重要內容。

一、當前外匯信用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一)歸屬範疇。外匯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歸屬於交易行為信用範疇,是一種具體作用於涉外經濟行為秩序和規範的信用機制,由交易主體信用、銀行信用和行業中介信用等基本要素構成。其基本內容是對涉匯主體遵守外匯管理規定情況等信用信息的採集、儲存、加工以及分析、評價和利用,是外匯管理成果的延伸,也是增強外匯管理效果的根本保證。

(二)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現狀。近年來,隨着國際收支形勢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演進,外匯管理部門對外匯信用化建設的認知度逐步增強,對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的路徑進行了規劃,設定了信用體系建設的具體工作思路和措施。

1.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初現端倪。圍繞外匯信用體系建設,外匯管理部門於2014年制訂了《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五年方案》,初步確立了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基本目標、主要內容、推進步驟和時間安排,為信用體系建設打造了基礎性規範指引,為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指明瞭方向。目前,該工作方案按照時間安排已截止,新的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方案有待出台。

2.嘗試以信用化為基礎實施分類管理。外匯局曾一度嘗試引入分類監管機制,試圖實行交易主體分類監管。出口收匯曾於1999年實行出口收匯考核制度,按考核等級對出口企業實行差異化管理,目前該政策已被取消。2014年對外貿企業實行“關注企業”式分類管理,該政策在施行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後取消。2014年就服務貿易外匯管理辦法徵求意見時,曾體現了分類管理的傾向,但該項政策尚未出台,對服務貿易外匯業務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分類管理未實際施行。目前,僅在進口付匯方面,實行“對外付匯進口單位名錄”管理模式,不在名錄上的進口單位不得直接到外匯指定銀行辦理進口付匯,體現了對進口單位實行信用化分類管理的思路。

3.外匯信用領域監測體系穩步推進。近年來,外匯管理部門圍繞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加大了統計監測體系整合力度,初步構建了外匯市場信用體系響應平台。目前,外匯局的涉及信用信息的監測系統包括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舊版、新版)、銀行結售匯統計系統、個人結售匯系統、外匯賬户信息系統、外債統計監測系統、貿易進出口監管核報系統等業務系統。上述系統囊括了外匯市場主體的主要信用信息,初步構建了外匯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數據庫。

4.負面信息披露成效初步顯現。近年來,外匯局逐步推進外匯違法信息披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從2014年開始,在深圳等地開展外匯違法信息披露試點工作。2014年4月1日,在對試點經驗進行全面總結的基礎上,將外匯違法信息披露工作在全國推廣,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上公佈外匯違法逃逸類企業、外匯違法案件等信息。通過實行負面信息披露,對外匯領域失信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得以強化,促進了外匯市場主體誠信守法、合規經營,對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入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5.誠信興商宣傳活動不斷推進。從2014年開始,外匯局每年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聲勢浩大的“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通過電視媒體、報紙、張貼宣傳畫、知識競賽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向社會公眾宣傳了加強外匯領域誠信建設的重要意義、外匯管理政策法規以及違法失信行為的危害性,促進了外匯市場主體誠信守法意識的提高,有力支持了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

(三)外匯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1.外匯市場信用法規保障機制尚不完備。一是新條例中僅規定“外匯市場交易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但外匯管理部門應如何監督交易主體信用狀況、採集、維護信用信息等具體規定不夠明確。二是外匯領域信用數據保密規定較嚴格。外匯局掌握了外匯市場主體大量信用信息,但由於對其開放和使用缺乏法律上的明確界定,這些數據尚不能予以有效披露和利用,要將其運用到社會徵信管理中也缺乏法律支撐。三是外匯失信懲戒規定有效性有所欠缺。比如:進口付匯名錄和進口付匯名單無法制約逃逸企業。由於該類企業儘管完成付匯,卻在逃逸之前一直處於未到貨狀態,無法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措施。此外,外匯負面信息名單無法與外方投資者“沾邊”,客觀上為外資企業外方投資者規避逃廢債務懲戒提供了條件。

2.缺乏靈活高效的外匯信用評價平台。信用信息的標準化能有力促進各類信用系統建設過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交換,但我國涉匯主體的信用信息未納入人民銀行社會徵信體系,也缺乏專業機構對外匯交易主體的信用進行管理和協調,外匯信用信息評價的專業化、權威化程度不高。此外,也未建立起完整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外匯市場主體信用評價的標準不夠明確。涉匯主體的外匯信用狀況不能得到合理的評估,信用調查、評估手段和途徑的匱乏使信用信息的對稱度不高,導致涉匯主體缺乏加強自身信用管理的動力。

3.外匯市場信用化分類管理模式有待推進。在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中,曾一度嘗試以交易主體信用狀況為基礎,實施交易主體分類管理,其目的是通過分類管理,激發市場主體信用建設需求,從而推進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但目前外匯領域分類管理僅侷限於單一的交易項目,比如僅在進口業務方面對交易主體進行分類以實現差異化管理,對外匯市場主體缺乏綜合評價機制。這種將交易主體不同交易項目割裂實施監管的模式,不利於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入發展。由於同一主體不同交易項目未實現“捆綁式”評價,交易主體可能不去追求實現自身外匯信用升級,而是選擇將不同交易項目間的資金進行轉向,比如將貿易項下資金通過服務貿易渠道實現流動,從而衍生外匯領域失信

行為。久而久之,將導致外匯市場失信行為擴大化,對經濟金融安全形成嚴重衝擊。

4.外匯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夠暢通。建立外匯市場信用體系的基礎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匯管理信息監測系統。目前外匯局已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外匯交易數據信息,基本覆蓋了外匯局所有業務領域,但由於每項業務系統的設計思路不同,指標設計口徑不一,缺乏有機聯繫,難以進行各系統數據信息的有機整合,無法充分發揮整體優勢,部分信息未能實現關聯和互動,外匯交易主體是否依法經營難以及時發現,在外匯監管中存在“盲點”。此外,各政府部門在外匯信用信息利用上缺乏統一標準和規範,無法實現外匯信用信息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互動,降低了外匯信用信息運用效率。

二、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一)推進外匯信用體系建設是涉外經濟健康發育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隨着我國對外開放度的不斷提高,涉外經濟快速增長,外匯市場交易主體規模增長迅猛,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背景下,外匯資金跨境流動的不確定性增大,外匯領域的違法失信行為呈現多發態勢,對涉外經濟的健康發展形成了一定威脅,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日益凸現。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匯信用體系肩負着維護外匯市場秩序、營造良好外匯生態環境、保障涉外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職責。在新形勢下,只有深入推進外匯信用體系建設和外匯徵信指標設計,才能有效提高外匯監管效率,確保我國涉外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二)推進外匯信用體系建設是提高監管效率的重要條件。當前,外匯管理的思路和手段逐漸向交易主體分類管理轉化,傾向於鼓勵真實性貿易自由化和企業信用高級化。而交易主體分類管理的基礎和核心在於完備的外匯信用體系,缺乏信用體系建設的分類管理制度難以得到有效貫徹落實,也缺乏可操作性和生命力。如果外匯信用體系建設滯後,外匯信用評價指標不合理,交易主體的信用狀況難以得到準確、全面的評估,將難以準確有效的實行交易主體分類管理。因此,當前形勢下,必須深入推進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為交易主體分類管理提供真實的分類基礎,促使外匯領域分類管理向縱深發展,提高外匯管理質量和效率。

(三)推進外匯信用體系建設是外匯資金有序流動的生態基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外匯資金在全球各經濟體的流動日趨頻繁,國家和區域信用環境可以有效的帶動跨境資金流動的方向和頻率。一個信用政策環境優越的國家,由於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健全,中介機構信用評價職能完備,則該國家在跨境資金高效流動背景下可能佔據制高點,對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得以強化,外資流入將加速。良好的具備生態特徵的外匯信用體系具有強大的帶動效應,能給外向型經濟帶來生機和活力,有效提高外匯資金流動和配置的效率和秩序,維護區域涉外經濟的穩定、和諧發展。

三、外匯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外匯市場信用法律保障機制尚不完備。經濟行為和外匯收支交易關係離不開法律保障,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也是如此。目前,外匯信用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備。一是新條例中僅規定“外匯市場交易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但外匯管理部門應如何監督交易主體信用狀況、採集、維護信用信息等具體規定不夠明確,法律建設難以充分發揮維護外匯市場信用化程度的作用。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外匯管理部門對外匯交易主體的信用狀況監測管理的有效性不夠。二是外匯領域信用數據使用保密規定較嚴格。儘管外匯局掌握外匯市場主體大量信用信息,包括直接反映借貸關係的外債信息、市場主體在國際收支、進出口核銷等方面的信用記錄,但由於對其開放和使用缺乏法律上的明確界定,這些數據尚不能予以有效披露和利用,要將其運用到社會徵信管理中也缺乏法律支撐。

(二)外匯市場信用化分類管理模式有待推進。在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中,曾一度嘗試以交易主體信用狀況為基礎,實施交易主體分類管理,初步引入了分類監管機制。其目的是通過分類監管,激發市場主體信用建設需求,從而推進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但外匯領域分類監管僅侷限於單一的交易項目,比如僅在進口業務方面對交易主體進行分類以實現差異化管理,對外匯市場主體缺乏綜合評價機制。這種將交易主體不同交易項目割裂實施監管的模式,不利於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入發展。由於同一主體不同交易項目未實現“捆綁式”評價,交易主體可能不去追求實現自身外匯信用升級,而是選擇將不同交易項目間的資金進行轉向,比如將貿易項下資金通過服務貿易渠道實現流動,從而衍生外匯領域失信行為。久而久之,將導致外匯市場失信行為擴大化,對經濟金融安全形成嚴重衝擊。

(三)缺乏靈活高效的外匯信用評價平台。信用信息的標準化能有力促進各類信用系統建設過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交換,但我國缺少專業機構對外匯交易主體的信用進行管理和協調,外匯信用信息評價的專業化、權威化程度不高。外匯市場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發展滯後,未建立起完整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外匯市場主體信用評價的標準、途徑不明確。企業的外匯信用狀況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評估,難以依賴客觀公正的信用調查、評估等方式,提高社會信用信息的對稱度,導致企業缺乏加強自身信用管理的動力。

(四)外匯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夠暢通。建立外匯市場信用體系的基礎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匯管理信息監測系統。目前外匯局已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外匯交易數據信息,基本覆蓋了外匯局所有業務領域,但由於每項業務系統的設計思路不同,指標設計口徑不一,缺乏有機聯繫,難以進行各系統數據信息的有機整合,無法充分發揮整體優勢,部分信息未能實現關聯和互動,外匯交易主體是否合法合規經營難以及時發現,在外匯監管中存在“真空地帶”。此外,各政府部門在外匯信用信息利用上缺乏統一標準和規範,無法實現外匯信用信息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互動,降低了外匯信用信息運用效率。

四、外匯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路展望

(一)戰略框架

新的形勢下,應緊密結合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培育穩定、和諧的外匯市場信用生態環境為具體目標,大力推進建立在信用化基礎上的交易主體分類監管,充分利用信用化結果激勵手段,逐步實現外匯管理由事前管理、直接管理轉變為事後管理和間接管理,分階段有步驟地構建外匯信用體系框架和運行機制,打造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外匯信用體系。

1.培育穩定和諧的外匯信用生態環境。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立應基於外匯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信用道德規範來維繫,在涉外市場經濟環境下,應培育信用行為成為市場主體的行為準則。

2.建設交易主體信用激勵機制。根據外匯市場交易主體的信用等級,考慮實施分類管理的模式,推進外匯市場信用體系激勵機制作用的發揮。同時,提升外匯市場失信的法律邊界,提高外匯交易主體失信成本,迫使其行為趨向守信。

3.構建外匯市場信用評價機制。建立外匯局主導的信用評價體系。以現有系統的信息資源為基礎,通過對國際收支申報、反洗錢、進出口核銷等數據的分析,參考其他涉外管理部門的相關信息,實現對外匯市場交易主體的信用評價。

(二)推進路徑

1.完善信用法規體系,為外匯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與法規的完善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改革的成果需要以法規形式確立,法規又促進了改革的深入推進。因此,必須以法律法規形式對外匯信用體系建設作出明確界定,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一是將外匯信用基本原則融入相應法規中,儘快制定統一的外匯市場信用標準和規範,為市場主體提供行為指引。二是明確外匯管理部門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法律地位和相應的職責、義務,明確外匯管理部門採集外匯信用信息的權限、手段、範圍、處理程序等,為信用體系建設提供基礎信息來源。三是考慮將外匯交易主體的正面信息和違法(負面)信息納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使信息披露工作常規化,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和外匯市場信用環境。

2.設計交易主體分類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失信懲罰機制。通過實施交易主體分類監管,讓有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承受失信帶來的壓力和後果。引導交易主體自覺依法、守信、合規辦理外匯業務,營造守法守信受益和違法失信懲戒的氛圍,為創造公平有序、健康發展的外匯市場奠定基礎。一是實施銀行外匯業務監管評比機制。在政策法規允許彈性範圍內,對維護外匯市場秩序、守法經營的銀行在結售匯業務市場準入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二是建立交易主體信用檔案,對交易主體實施分類管理。根據外匯管理部門掌握企業資信狀況,結合其他部門的評級結果,對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和分類監管。對信用企業選擇業務綜合評定的方式,對風險企業重點關注。根據交易主體遵守外匯管理法規等信用狀況,將其分成“正常、關注、預警”三類進行管理,對三類企業採取區別對待、擇優扶持的原則,既能實現管理和服務的緊密結合, 又可有效降低外匯管理隱形風險。

3.建立外匯市場信用體系信息平台。一是以建立外匯信用數據庫為出發點,充分應用外匯局各系統信用信息,整合外匯管理信息系統,加快建設以交易主體為識別標誌的外匯信用基礎數據庫。將國際收支和外匯賬户系統定位為基礎信息平台,依託外匯賬户系統識別交易主體信息,將國際收支、進出口核銷、銀行結售匯等系統資源進行整合,建立信用交易風險管理體系,設定事先預警監測模型或指(來源好範 文網)標,實現規模控制和風險預警。二是建立涉外管理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機制。以擴大涉外違法信息的共享與披露範圍為切入點,由管理部門將所掌握的外匯市場主體的信用記錄,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進行信息共享,實現資源整合和信息利用的最大化。通過擴大違法信息的披露範圍,形成部門監管合力,增加失信交易主體在經營活動中的約束力以達到失信懲戒目的。

4.強化信用觀念,培育市場主體的信用意識。一是加強信用宣傳,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和環境。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宣傳外匯管理政策法規,樹立各種宣傳、教育和典型示範,提高社會各界對外匯管理政策的認知度。二是將信用教育貫穿於政策宣傳中,通過加強信用教育和培訓實現信用化,解答社會公眾的外匯政策和業務諮詢,營造守法守信的社會氛圍。三是培養外匯市場信用類管理人才。外匯市場信用管理綜合性、專業性較強,技術含量較高,需要培養一大批專門人才。四是加強與政府各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對信用信息資源進行相互補充、驗證和利用,協同打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推動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

向你推薦更多精彩範文: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

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工作調查報告

xx市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考察報告(工商局)

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構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