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8W

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則是加快建設新農村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為了更加科學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開發區,本人對開發區所屬行政村的公共服務體系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並結合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當前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開發區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年來,開發區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實施“村村通”工程,開發區行政村進村道路全部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過水利大建設,農村河塘、水庫整治效果明顯,恢復和增強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通過電網、通訊網絡的改造,現在開發區所屬村落可以平等享受電力和通信服務。

2、新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

農村衞生一直是開發區衞生事業的薄弱環節。為了加快推進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保障農民身體健康,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對醫療衞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區已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8家,衞生技術人員111人,民營醫院3家,從業人員80人,其他各類診所、醫務室27家,從業人員112人。新型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3、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開發區把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的一項政策措施,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為主,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形式為補充的社會保障網。到20xx年底,全區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率提高到75%,居民參保率95%,農村新合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8%。同時,開發區建立了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被徵地農民基本實現了失地必保、即徵即保,符合條件的失地人員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補助。

4、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全區三個鎮街共擁有幼兒園10所、國小6所、中學4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擁有教職工790人,其中中學教職工468人,國小教職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2316人,職業中學生964人,國中學生2065人,國小生3078人。全區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

5、農民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就業保障逐漸提高

隨着開發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大量轉移出來。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開發區從20xx年開始,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20xx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12人,培訓失地農民390人, 就業率達64%;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8人,轉移就業率達80%以上。

6、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科技推廣應用等信息服務相對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現在是“要發展,先通信”。這裏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給與技術服務。開發區農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截止20xx年,開發區每百户擁有電腦12.5台,用本户電腦上網的户數佔90%。

二、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仍落後於城區

一是目前農村修建的道路還不寬暢,也無人進行管理養護,損壞的道路得不到及時的修補,有的道路雖然通到了村莊,但沒有到達農户,更談不上通到地頭。二是通訊還存在盲區,特別是靠山地段,手機信號弱。三是農村衞生環境整治還有待加強,飲用水改造工程速度還不夠快,有的居民還不能夠享受集中供水。

2、醫療衞生環境總體水平較低

一是目前開發區農民看小病基本不成問題,但大病看不起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推廣,但是保障水平較低,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更無法保障因為看病而導致貧困的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投入還不夠大,雖然醫療機構基本覆蓋村鎮,但是人均擁有醫療資源仍然較少。每個村還只有1個衞生室,且許多問診病房陳舊,必須進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區服務中心沒有急救和應急車輛,在院外急救、出診、處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及開展其他公共衞生服務時極為不便。三是基本醫療服務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醫療機構的設置、人 才引進以及醫療保險體制上。城市裏不僅擁有醫療設備先進的大醫院,也有方便就診的社區醫院,且因待遇好,衞生技術人才也比較多,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醫療衞生服務需要。在職的城鎮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費醫療、大病統籌,以及工傷和生育醫療費用報銷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居民看病難的問題。相比之下,農村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醫師人才較為缺乏,農村不僅人均醫療資源擁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農民距離最近的醫院和衞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農村基本社保處於低水平保障階段

開發區農村社會保障尚處於廣覆蓋、低水平的階段。20xx年,開發區農村低保對象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標準,月平均補差89.62元,低於城鎮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標準和132.45元的平均補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為主、政府救濟為輔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沒有建立與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的真正意義上的保障體制。雖然近年來,開發區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是限於財政實力,以及農民自身的收入水平與負擔,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論是覆蓋面還是水平都要低於城市。

4、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較差,無論從教育經費的投入、教學設備等硬件的配備、以及師資力量等軟件方面,和城區差距明顯。20xx年,開發區農村各級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為城市的82.5%,農村生均儀器設備折算金額僅為城市的58.2%。同時,由於開發區農村條件相對艱苦,高學歷的年輕教師都不願意到農村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不如城市。從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體勞動力素質水平偏低。在16週歲以上的農村常住勞動力資源中,接受過教育的比重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5、再就業培訓組織化就業程度低,創業培訓後續服務深度不夠

就業再就業培訓由於受培訓能力、培訓項目、就業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加之參培學員自身技能素質較低,培訓層次基本限於初級上崗類培訓,另外培訓專業的設置與市場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訓後基本上以分散就業為主,組織化就業程度不高。培訓受資金制約,後續支持服務工作開展不夠,目前培訓的補貼額為人均480元左右,從開始培訓起一直到後續服務,時間跨度達到6個月甚至更長,由於資金不足,後續服務工作大大縮水,深度明顯不足。

6、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不暢通

一是信息通信條件不健全。不少農民仍然採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線,收視頻道有限;有的村莊雖然有廣播,但大多數是一村一個擴音器,無法實現家家通廣播的目標;大多數的農村沒有開通互聯網。二是生產信息不靈。由於信息通信條件導致了農民的生產信息滯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投資決策,出現了一些農產品生產不對路的現象,造成了農民的經濟損失。

三、加快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1、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直接影響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着農村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影響着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農村規劃整治,逐步改造農村居住條件,把農村建設成為整潔、文明、靚麗的新農村。

二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要求,重點抓好防洪排灌排澇工程建設和山區水利建設,提高抗災標準,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繼續實施交通道路暢通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完善鎮街公路網絡。對已建成的鄉村道路進行延伸改造,實現村到户、村到地頭道路的硬化,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四是加快農村改水工程建設,實施受益人口達1.5萬人的飲用水改造工程。

2、進一步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繼續加快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抓好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行農村教師特殊補貼,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實施城鄉之間結對交流活動,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城區的優秀骨幹教師到農村授課,幫助農村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組織農民文藝宣傳隊伍,完善和充實圖書資料室,建設朝陽鎮文化中心辦公樓。努力在蘇北縣(區)農村率先實現有線電視户户通。

第三,要加強公共衞生事業建設。加強對公共衞生工作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堅持“軟件”和“硬件”建設並重的原則,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建設朝陽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病房樓。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不斷完善農村兩級衞生、醫療、保健體系,為農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加強農村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農村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規劃。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為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山青水秀的生活環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目前,開發區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受場地、資金、人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運作方式較為單一、運營規模較小,不能適應開發區大發展的需要。為此,下一步,應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推進就業服務“新三化”為核心,完善區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做實基本服務功能,健全延伸服務功能,推進拓展服務功能。加大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入,對原區工業公司辦公樓進行改造,力爭在年內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務、勞務派遣等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管理規範、服務人性化的現代化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礎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高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努力將所有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實施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保障制度,確保因公用徵地而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建立農村特困户住房幫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條件;建立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均按城鎮居民低保標準進行補貼,而對散居五保對象按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加以補助。

3、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建立新農村信息服務平台。實現“村村通、户户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和聯接主要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互動式信息終端,搭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平台,為農民提供各種急需的科技諮詢與市場信息、政府信息、氣象信息服務。

二是建立農業專家下農村服務制度。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困難,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各類農業科技組織,建立農村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高專業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民的能力。

【第2篇】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模板參考

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是今後一個時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地名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為民服務的關鍵舉措。為促進地名工作科學發展,我們採取實地調查、數據統計、座談等方式,對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自啟動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以來,地名工作逐步實現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務的轉移,探索了一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為核心、以創新為靈魂、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名服務發展之路。今後一段時期,應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地名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地名規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1、法規制度進一步完善

根據民政部《地名管理條例》和《葫蘆島市地名管理辦法》,我區在細化地名標誌管理、樓門牌管理、建築物名稱管理、地名規劃編制、地名管理行政處罰規定等系列規章和標準的基礎上,還強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論證制度、聽證制度、政務公開制度等,實行了地名規範化管理。

2、地名規範化環境進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時,更加強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規範了地名拼寫譯寫,糾正了一些不規範地名,淨化了地名環境。對我區地名進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頓非標準地名處理16條,共整理出1306條標準地名信息,規範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標誌體系基本完成

目前,我區基本完善了標準地名標誌設置工作,共110個。為當地羣眾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過各類導向牌的設置,服務了經濟建設,豐富了全區的景觀文化。同時,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地名標誌導向體系,確保全區都有符合標準、數量足夠、布點合理、便於公共使用的地名標誌。

三、大力推進地名規劃工作

地名規劃是加強地名服務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重要內容。行政區劃應本着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於行政管理,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的原則,制定變更方案,逐級上報審批。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葫蘆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完成了我區的行政區劃變更和調整和調整工作。

四、紮實推進數字地名工作

數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重點,也是進展較為迅速的一項工作。按照民政局研製升級的《地名數據庫管理系統》新版軟件,進行錄入、更改、標會等,完善了地名數據庫建設工作。完成屬性數據錄入和圖形庫建庫工作,共採集11大類地名數據有1306條。

五、地名文化蓬勃發展

為了不斷深化地名理論的研究,近年來,我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結合原有的有關地名文化書籍,編纂了我區地名區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加強,使地名文化活動日益活躍,羣眾參與地名文化活動的熱情高漲。

幾年來,我區的地名工作檢查積極探索、注重創新,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1、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服務促進發展。以人為本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為民服務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斷努力探索,積極實踐,有力推進了地名工作的新發展。堅持把為民服務作為工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羣眾要求為嚮導,根據社會需要開展工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務領域;始終依靠羣眾力量,發揮羣眾首創精神,實現了地名工作的跨越式發展;始終尊重人羣眾意願,做實各項工作。

2、始終堅持統籌協調,全面推進科學發展。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注重統籌安排,分類指導,較好實現了地名管理的協調發展;注重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以解決核心問題帶動整體協調發展;注重統籌服務與管理,促進服務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較好實現了各項事務的協調發展;注重協調配合,加強溝通協商,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和諧局面,全面推進工程建設科學發展。

3、始終堅持改革創新,依靠創新推進發展。改革創新是地名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工作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實踐,每一次發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結果。

4、始終堅持合作共贏,聚智聚力共謀發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是一項公益性公共事業,涉及面廣,需要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

科學把握和創造性的運用這些經驗做法,對於進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內在規律,推動工程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抓緊抓實,措施上紮實有力,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我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第3篇】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服務型黨組織創建是市委研究黨建工作新任務、順應發展新趨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統攬全市黨建工作的總抓手,是全市各級黨組織必須下大力抓好抓實的一項繁雜艱鉅的系統工程。在推進這項系統工程建設中,個人認為,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是當前最根本、最核心的重要任務。對構建服務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以及創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進行研究,顯得十分重要、迫在眉睫。

為此,我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要求,以《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課題研究》為題進行調研,先後深入11個縣(區、市)召開座談會,並採取解剖麻雀、總結典型的方式,實地走訪15個鄉鎮(街道)以及8個村(社區),發放了xx餘份問卷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等各種類型各個層面的基層黨組織中進行了調查。同時,還通過互聯網和全國組織工作內刊了解其他省市的先進經驗。通過認真梳理、綜合分析、總結提煉,形成了調查報告。現報告如下:

一、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於順應基層黨建新任務的需要。黨的xx大指出,要“拓寬黨員服務羣眾渠道,構建黨員聯繫和服務羣眾工作體系。”xx屆三中強調要“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建設正是基於落實這些要求,總結全市各級黨組織的實踐探索提出來的,順應了新時期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羣眾工作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求。

(二)有利於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從落實服務型黨組織“五大體系”創建任務的操作實踐來看,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是推進創建工作的操作平台和有力抓手,是構建其他體系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抓好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才能使各項創建工作任務真正落實到操作層面,實現整體推進。

(三)有利於促進科學發展。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以組建四級聯動服務機構為主要任務,必將推動縣(區、市)、鄉鎮(街道)、村(社會)三級服務模式和工作手段的轉變,促進各級各部門相關機制體制“廢、改、立”,加快鄉鎮機構改革進程,提高黨政機關和基層組織工作效能,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營造良好黨務政務環境。

(四)有利於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着力解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羣眾、服務發展的平台問題和渠道問題,是落實中央四個長效機制文件精神和實施基層組織先進性建設工程的重要措施,必將提升黨員教育培訓和管理工作水平,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隊伍先進模範作用和幹部隊伍骨幹帶頭作用,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隊伍的先進性。

綜上所述,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是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改革創新的需要,是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羣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作用的必然選擇。

二、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

按照《中共遵義市委關於深入開展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的意見》有關要求,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主要是以縣(區、市)、鄉鎮(街道)、村(社區)、組(小區)四級基層黨組織為依託,以黨員幹部為服務骨幹隊伍,以整合各類服務資源為手段,建立四級聯動的服務機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綠色服務通道,搭建上級黨組織服務下級黨組織、黨組織服務黨員、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羣眾、城鄉黨組織互幫互助、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共同服務科學發展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服務平台。通過認真總結全市各級黨組織實踐經驗,借鑑外地先進成果,我認為,四級服務機構網絡的組織框架和主要功能可作如下考慮:

(一)縣(區、市)組建黨務服務中心。主要是整合黨建工作任務和黨內服務資源,搭建“統一管理、綜合服務”的工作和服務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統籌運作全縣的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統一管理各級基層組織服務網絡機構,協調縣級政務中心,為基層黨員幹部羣眾提供一站式的黨務政務服務。二是開展黨員發展、黨務諮詢、黨務公開、黨員教育培訓、黨員申訴受理、黨組織關係接轉、流動黨員管理、遠程教育信息或課件服務和承擔黨代會常任制、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實施“三關工程”、推進城鄉黨建一體化等黨內業務。三是搭建黨員幹部學習、交流、互助的平台,為黨員幹部工作、學習、生活提供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環境。

(二)鄉鎮(街道)組建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主要是整合鄉鎮的服務職能和服務資源,搭建集黨務、政務和社會事務為一體綜合性服務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對接縣級黨員服務中心服務職能,整合黨內服務資源,開展黨內業務和服務黨員;二是對接縣級政務服務中心職能,開展全程代理服務工作,並整合鄉鎮站所資源,拓寬服務內容,減化審批程序,規範服務機制,為羣眾提供一站式的行政審批、法律維權、綜治維穩、紛糾調處、遠教服務、信息諮詢、政策答疑、農技推廣、社會保障、文明創建、新農村建設等相關業務辦理和便民服務。三是積極為企業、公益性機構、社會中介組織服務基層、服務羣眾提供便利條件。

(三)村(社區)組建黨員綜合服務站。主要是根據村(社區)“兩委”工作任務和羣眾的生產生活需求,積極整合轄區內的各種服務資源,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將服務資源進行細分,實行項目化的運作和管理,為基層黨組織、社會中介組織、企事業單位和黨員幹部、志願者隊伍、入黨積極分子參與到黨員綜合服務站工作來提供平台和機制保障,更好滿足轄區羣眾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服務需求。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對接縣(區、市)黨員服務中心、政務服務中心和鄉鎮綜合服務中心,一方面搭建開展黨務和服務黨員的平台,另一方面為羣眾提供行政審批和證照辦理等全程代理服務;二是立足村(社區)的職責和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遠程教育、農技推廣、新農村建設、政策諮詢、税費代繳、土地流轉、就業培訓、醫療計生、貧困救助、糾紛調解、“三關”工程、勞務輸出等便民服務。三是依託轄區內服務資源優勢,聯合相關企業、公益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或能人,採取無償或低償的方式,開設農資購銷、訂單農業、農技服務、金融保險、居家養老等服務項目,更好滿足轄區羣眾生產(工作)生活的需求,進一步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功能。

(四)村民組(小區)組建便民服務點。主要以組(小區)黨小組、遠教播放點或相關單位為依託,組建便民服務網點,延伸村(社區)組建黨員綜合服務站的服務鏈條。其服務功能根據服務點的人員能力、服務資源情況確定,主要功能包括受理代辦事項、反饋社情民意、宣傳政策法律、接受服務諮詢、調處鄰里糾紛等等,以及開展其他的有償服務項目。

三、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的可行性

經調研認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立足市情實際,富有本地特色,便於實踐操作,現在付諸實施是順勢而為、借力而上,一定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有基礎支撐。近年來,全市各級集中力量解決了基層黨組織辦公陣地、遠程教育等硬件問題,探索建立了村幹部工資和養老保障機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機制、貧困黨員幫扶基金等保障機制,實行了“公推直選”、“兩推一選”、黨務公開、黨代會常任制等黨內民主機制,各級基層黨組織在聯繫和服務羣眾中探索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為構建服務體系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組織基礎和工作基礎。從全市實際來講,依託現有的基礎,將基層黨建工作重點轉移到構建服務體系、完善服務功能上來,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組建四級服務機構組織框架和功能無疑是操作性很強的一種模式。

(二)有經驗借鑑。從全市範圍來看,自省委實施基層組織黨的先進性建設工程以來,全市各級黨組織在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中積累不少的實踐經驗;從全國範圍來看,上海市、北京市、山東省、安徽省、河北省等省市在構建服務體系中總結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可供我們參考。因此,在組建四級服務機構工作中,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大膽借鑑吸收外地經驗,通過“高位嫁接”實現高起點創建,提升現有實踐水平,創造遵義自身特色。

(三)有政策保障。遵義市委三屆四次全會提出了《關於堅持“三抓”、着力打造“六大環境”、深入推進“一建雙創”的意見》,明確提出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的工作任務。另外,全國新一輪鄉鎮機構改革提出要明確鄉鎮“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強化公共服務、着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穩定;推進基層民主、促進農村和諧”的職責。這為“四級服務機構”的操作模式提供的政策保障,給基層黨組織結合本地實際、整合服務資源、延伸拓展功能預留了廣闊的政策空間。

(四)有民意支持。調研中,將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組織框架和功能定位的思路徵求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羣眾的意見,有90%以上的人認為這種模式涵蓋黨務、政務和社會社務等工作內容,既有利於加強黨的建設,又有利於推進政府效能建設,還有利維護穩定、推動發展,能夠強化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95%以上的人認為這是一項“黨政重視、社會關注、羣眾擁護”的實事工程。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少農和副部長侯正茂給予了充分肯定,分別作了重要批示。

四、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構建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大家認為推進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必須要強化服務理念、更新服務觀念,促進工作模式、服務手段的變革,但也發現許多問題隨着改革的深入和工作的推進,逐漸凸現出來,必須着力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影響創建工作推進的思想認識問題。一些地方和部分黨務工作者對服務型黨組織創建的內涵認識不深刻、領會不透徹,未能認識到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對推進創建工作的重要意義,工作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部分基層幹部、特別是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未從根本上強化服務理念、轉變服務觀念,缺乏改革創新精神,習慣於傳統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不願進行探索和嘗試,從而被動地接受任務,對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功能設置缺乏系統思考、沒有深入研究,認識模糊、思路不清,簡單地理解為“湊合幾個單位集中辦公,統一製作幾塊牌子,能夠幫羣眾辦幾件事”,從而造成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導致走形式應付交差。

(二)影響服務功能提升的機構設置問題。基層黨組織四級服務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服務模式,要達到深化服務功能的要求,必須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縣級黨員服務中心和鄉鎮(街道)綜合服務中心的機構規格、人員編制等問題;二是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的工作任務和服務職能整合、服務項目的規範設置、服務方式的改進等問題;三是各級基層黨組織整合服務資源的能力問題、服務隊伍能力素質問題、黨員隊伍參與積極性的問題,等等。

(三)影響服務資源整合的機制體制問題。基層黨組織四級服務網絡機構是一個上下聯動的服務實體,要實現聯動就必須從機制體制解決條塊管理、影響服務資源整合的問題,服務機構和服務項目的管理機制問題,等等。同時,還要避免新舊服務模式轉變過程中新產生管理體制不順、職能重複、資源浪費等問題。

(四)影響創建工作進度的保障機制問題。構建基層黨組織四級服務網絡體系必須硬件先行,但是一些地方辦公陣地陳舊、功能不完善,不能適應創建工作的需要,根據現有條件組建服務機構,存在低水平重複建設的隱患,一些地方硬件建設經費、創建工作經費投入明顯不足,導致推進乏力、進展遲緩,一些建好的服務機構無運轉經費保障,工作開展不正常,服務難持久。

五、解決主要困難和問題的對策

針對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上述困難和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隊伍培訓。按照分級負責、分類培訓的原則,將各級黨組織書記、黨務幹部隊伍(創建隊伍)、服務骨幹隊伍作為主要培訓對象,把解讀創建內涵、提高思想認識、更新服務觀念、強化服務理念作為培訓的公共課程,並針對性地設置分類培訓課程,着力提高各級黨組織書記整合服務資源、研究解決創建難題、統籌推進創建工作的領導能力;着力提高黨務幹部隊伍創造性推進創建工作的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着力提高服務骨幹隊伍的服務意識、服務素質和服務能力。

(二)強化組織保障。一是市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辦公室,抽調精幹力量辦公,負責全市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統籌管理和協調指導;二是將縣(區、市)委組織部組織科、遠教辦的機構、編制及人員整合成黨務服務中心,明確為正科級常設機構,隸屬於縣(區、市)委組織部,下設組織科、遠教辦、常任辦,分別為副科級內設機構,承擔現有相關科室職責和黨員服務中心職責。三是明確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為正股級常設機構。由黨(工)委副書記掛任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另設三個正股級崗位,分別為常務副主任兼專職組織員(主持日常工作)和紀檢幹事、遠教管理員,承擔現有的黨務工作、精神文明、紀檢工作、遠教工作和綜合服務中心新增黨務工作。四是按照鄉鎮機構改革設置綜合性辦公室的模式或根據職能相近、工作相關的原則,採取“一人多崗,一崗多責”的辦法,對進駐綜合服務中心鄉鎮站所的服務窗口和服務項目進行整合,確保綜合服務中心服務功能齊全、隊伍精幹、運轉高效。五是明確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為黨員綜合服務站負責人,配備1至2名代辦員。根據村(社區)幹部的人數,合理設置服務功能模塊,由“兩委”幹部分別牽頭負責各塊工作,採取開展黨員設崗定責、黨員責任區、黨員服務承諾等活動或組建黨員互助組、自願服務隊伍等形式,廣泛動員有服務能力的黨員、青年自願者和各類人才根據各自的特長愛好參與到綜合服務站工作中來。六是村民組(小區)便民服務點負責人採取組織提名、羣眾推薦的方式推薦產生,儘量物色有號召能力、服務能力、服務意願和服務資源的黨小組長、村民組(小區)組長或能人擔任。

(三)強化經費保障。一是落實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經費。各縣(區、市)、鄉鎮(街道)按照創建方案制定規劃,落實經費預算。同時,積極採取部門幫扶、城鄉黨組織互幫互助、社會贊助等多種渠道籌集創建經費。二是落實四級服務機構運轉經費。各縣(區、市)、鄉鎮(街道)兩級要按照將四級服務機構運轉經費(包括基層黨建工作經費、黨員教育管理經費和遠程教育經費)按照本級財政收入比例納入預算,其中:縣(區、市)級黨務服務中心、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村(社區)黨員綜合服務站運轉經費預算分別不得低於每名黨員20元/年、50元/年、100元/年的標準。三是落實村(社區)幹部的待遇經費。完善村(社區)民選幹部待遇最低保障及動態增長機制和養老保障機制,進一步提高村(社區)幹部福利待遇。四是落實服務機構辦公陣地。縣(區、市)級黨務服務中心、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村(社區)黨員綜合服務站儘可能依託現有辦公場所單獨組建,儘可能設立服務大廳、實行集中辦公、便於規範管理。

(四)強化服務功能。一是豐富服務項目,強化服務功能。按照“下放管理權限、減少中間環節、簡化審批程序、限定服務時限”的原則,積極打破條塊管理、服務資源分割的格局,將縣(區、市)、鄉鎮(街道)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與羣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進行逐一梳理分類,形成“簡易可行、便於管理”的服務項目豐富到縣(區、市)和鄉鎮(街道)兩級服務機構中。同時,各級服務機構要拓寬思路、創新方法,結合實際,對各類社會服務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一步豐富服務項目,拓寬服務領域。二是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服務功能。着力理順管理體制,進駐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的人員實行雙重管理,業務由上級業務部門和本級單位指導,考核管理由鄉鎮(街道)黨(工)委負責。着力完善服務項目管理機制,縣(區、市)黨務服務中心和鄉鎮(街道)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所有服務項目要明確服務範圍、工作流程、服務須知、服務時限等,建立健全一次性告知制、ab崗制、約時服務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服務結果公示制等管理制度,便於服務對象辦事並監督;着力完善服務機構和人員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首問責任制、掛牌上崗制、崗位責任制、服務質量問責制、量化考核激勵等考核管理制度,切實規範服務管理。三是推進標準化建設,完善服務功能。通過總結各地經驗,提出構建四級服務機構網絡的指導性意見,明確硬件建設、基本服務功能設置、機制體制建設等考核驗收標準,推動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四是創新管理手段,強化服務功能。積極適應信息化時代需要,組織開發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的網上辦公平台,實現“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確保四級服務機構高效協調運轉。

(五)強化黨員參與。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網絡體系,特別是黨員綜合服務站、便民服務點的建立,搭建的黨員服務平台要發揮作用,必須從深層次去研究黨員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多形式多渠道加以解決。一是推進黨內民主、保障黨員權利。全面推行縣鄉黨代會常任制和黨務公開,保障黨代表和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權、選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推行公推直選、公推公選和“兩推一選”等選任辦法,保障黨員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進一步暢通黨員的利益表達渠道,保障黨員的申訴權。二是強化黨內服務功能、關心愛護黨員。採取建立黨員關懷基金、建立黨內結對幫扶機制、開展“六訪六問”活動等形式,做好關愛特殊羣體黨員生活;進一步拓展黨內服務功能,從工作上、學習上、生活上為黨員營造良好的環境,增強黨員的歸屬感;進一步優化黨組織設置,推行黨員分類教育管理,促進黨員提升自身素質,培養專長愛好,提升服務能力。三是找準利益結點,提高參與熱情。認真研究黨員參與服務的利益需求,儘可讓黨員在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和利益。比如:建立表彰激勵機制,滿足追求政治榮譽或奉獻價值的黨員的需要;對既追求經濟利益,又追求政治榮譽或奉獻價值“雙重利益”的黨員,可採取“支部+協會”、“支部+企業+基地+農户”的方式讓黨員參與到服務工作中來,還可以動員從事經營活動、有服務資源的黨員立足自身優勢開展無償或低償服務,使他們從中介組織、企業和經營活動中實現自身“雙重利益”.要探索建立無職黨員發揮作用的保障機制,儘可能為黨員開展服務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四是完善管理機制,強化黨員責任。建立健全黨員服務羣眾的激勵引導機制、考核評議機制,廣泛開展黨員服務承諾制活動,切實改進黨員評議工作,將黨員參與服務的情況作為評議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先選優的重要依據,落實黨員服務羣眾的義務和責任。

(六)強化工作措施。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體系是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改革創新探索和新實踐,不可避免地遇到改革阻力和工作難題,必須強化工作措施,紮實有序推進。一是強化領導責任,落實工作保障。將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體系作為各級黨組織書記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的重要述職內容,強化責任落實與責任追究,切實為創建工作提供人力財力保障。對工作領導不力、重視不夠、推進不好的基層黨組織,對黨組織書記和副書記進行誡勉談話,甚至作出組織調整。二是強化督查調度,確保工作進度。市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要堅持定期不定期地對各地創建工作進行督查和指導,及時掌握推進進度。同時,堅持定期召開工作調度會或研討會,組織各級基層黨組織相互學習借鑑經驗、相互研討困難問題,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三是及時總結經驗,指導面上工作。各級基層黨組織要積極總結和反饋構建基層黨組織服務體系的好經驗和做做法。市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經常深入基層調研,對各地實踐經驗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進行反覆論證,及時轉化為相關政策、制度或措施,用於指導各地創建工作,切實提高創建工作水平。

【第4篇】區行政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一、全區行政服務體系建設運行情況

我區於5月成立了區級行政服務中心,陸續建成鎮級便民服務中心5個,村級便民服務室86個。區行政服務中心在建設運行過程中,立足搭建平台,着眼長遠發展,始終把服務大廳作為優化環境促進發展的重要平台來打造。在建設“服務型”、“陽光型”、“高效型”政府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各級行政服務中心呈現出政府轉變職能、依法行政的新氣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區委、區政府對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和運行情況高度重視,專門召開了區長辦公會,按照“應進必進”的原則要求全區16家行政單位必須進中心設立服務窗口。由於受客觀條件限制,目前,區級行政服務中心已進駐9家單位,設立9個服務窗口,行政審批事項63項,分別是區經改局(5項)、區人社局(10項)、區國土分局(8項)、區民政局(11項)、區人口計生局(1項)、區衞生局(4項)、區住建交通(5項)、區文體局(15項)、區安監局(4項)。中心現有窗口工作人員8名,管理人員2名。

鎮級行政服務中心中除鎮的鎮級便民服務中心由於設置在鎮文化活動中心,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加上服務中心空間狹小,硬件基礎設施設置不全,部分羣眾仍習慣於直接到鎮直各部門辦理相關事務,致使便民服務中心承辦的服務項不多,日常運轉強差人意外,其餘四個鄉鎮的鎮級服務中心均在正常運轉。

東溝鎮便民服務中心於底投入使用,積極推行“一站式辦公,一站式服務”的運行模式,設有司法信訪、民政殘聯、勞動保障、財政查詢和計劃生育等5個窗口。中心現有窗口工作人員5名。目前,鎮採取了“辦理+全程代理”的服務模式,推行“六公開”、“五規定”。“六公開”即:服務內容公開、辦事程序公開、申請條件公開、申報材料公開、辦結時間公開。“五規定”,即:一般事項直接辦理,特殊事項承諾辦理,重大事項聯合辦理,上報事項負責辦理,控制事項明確答覆。

樑子鎮便民服務中心設有政務值班、綜合服務、勞動保障、土地城建、計劃生育、民政扶貧、綜治維穩、農業服務8個服務窗口,服務事項58項,窗口工作人員8人。服務中心實行現代化辦公,現代管理手段,各窗口配有電腦及便民服務手冊。另外,中心對企業和羣眾申請辦理的各類事項,實行“一窗受理、內部動作、上下聯運、全程服務,”變羣眾跑為幹部跑,變多次辦為一次辦,以便民服務中心的窗口為紐帶,形成一條連接市、區、鎮與企業、羣眾之間的辦事服務鏈。去年以來,全鎮共辦理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共計3000餘件。

沼山鎮便民服務中心設有民政、城建、綜治信訪、農業、新農保新醫保等5個服務窗口,窗口工作人員8人。中心規定:凡是由自已審批的能夠立即審批的就當場審批;需要審核的三日內審批到位;需要上報區審批的第二天就必須送到區有關部門進行審批。

塗家堖鎮便民服務中心設置服務窗口8個,配備服務人員10名,涉及服務項目11類35項。進駐鎮便民服務中心的窗口有:政務值班、綜治維穩、計生、財政、新農合農保、民政、土地城建、農業。元——5月,各窗口累計接待辦件1100餘人次。

村級便民服務室按照市、區的要求,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經過多方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鎮便民服務中心為主體,村級便民服務室為基礎的覆蓋鎮、村兩級的行政服務網絡體系,形成了上下互動,統一協調的行政服務新模式。主要提供相關的政策諮詢服務,負責所辦理事項的初步審核工作,將服務內容統一送到鎮便民服務中心進行辦理。由於村級便民服務室基本沒有行政審批權,因此大多數村級便民服務室只能作為“收發室”。其中,鎮村級便民服務室除了新城、胡進、朝英、子壇、花賀、柯畈等村的便民服務運轉正常,真正達到了便民服務的目的外,鎮其它村的便民服務室在便民服務上流於形式,形同虛設。

二、既往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目前,我區行政服務中心運行雖然較為平穩,但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與我區經濟發展相比,與投資者、百姓的期望相比,與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與區委、區政府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改革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項目進駐不徹底

至目前,中心進駐項目不夠,部分窗口單位人員雖已進駐,但項目並沒有在中心進行辦理,使中心無法實現“進一個門,辦所有事”和“一站式服務”的宗旨。有些單位沒有在中心設立窗口進行集中辦公、公開辦事。也有少數單位為保住自身的審批權力,對一些重要的審批事項仍未做到應進盡進,存在“小權進、大權不進”,將重要的服務項目、關鍵的辦事環節,仍放在本單位辦理。

(二)業務開展不理想

中心業務開展是中心存在的生命線,但我區中心業務情況很不理想,九個入駐部門,目前沒有一個部門的窗口開展業務。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項目進駐中心集中辦理率很低,造成大部分窗口工作人員上班時間無事可幹,精神狀態死氣沉沉,久而久之窗口工作人員對中心發展也持懷疑態度。

(三)辦件質量參差不齊

從已辦理的業務來看,存在辦件質量不高,沒有按相關規範要求辦理的現象。部分窗口仍然按原來的辦理程序辦理,或在原單位先行受理、辦理,致使中心成為“收發室”。如此以來,“中心”在辦理過程中成了一個擺設,非但沒有起到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反而多設了一道門檻,也增加了行政成本。

(四)考勤考核舉步維艱

中心自運行以來,大多數窗口單位工作人員能嚴於律己,自覺遵守中心考勤制度,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但也有個別窗口單位工作人員更換頻繁,工作銜接不夠,造成熟悉業務週期變長。由於“中心”沒有掌握窗口工作人員的人事權,經濟權,造成中心在人員管理上十分被動,僅僅依靠表揚、批評、通報等形式已很難有效管理。

(五)中心管理的職能不強

行政服務中心是區委、區政府為民辦實事的一座橋樑、一個窗口。中心發展狀況令人精神振奮,但是由於項目進駐不到位、授權不到位,實際上中心一定程度上並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目前,行政服務中心與各窗口單位只是一種協調服務的關係,雖然區委、政府賦予了一定的管理權力,但實際上很難運用到位。以上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體制機制創新滯後不適應當前發展需要的集中表現:首先是部門審批環節多。有的審批項目既要按地域又要按層次報批,這樣的事項很難進“中心”按要求一站式集中辦理,當事人多頭跑的現象難以消除。“中心”無法對其實行有效監督和管理,最多起一個聯絡溝通的作用。有的部門在“中心”所設的服務窗口,基本上只能起到“收發室”或“掛號台”的作用,體外循環不可避免,審批鏈條無法緊密連接。其次是在“隱藏”利益上受制。審批項目的背後大都有一系列的收費行為。一些部門靠收費運轉或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因此有的部門總是以各種理由婉拒進入“中心”。以上現象的實質就是一些部門單位的大局意識、羣眾意識、服務意識淡薄,部門意識、本位意識、權力意識濃厚。

三、解決我區行政服務工作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必須加快機關效能建設,提升行政服務水平,堅決克服應付態度、畏難情緒,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局的決策部署上來,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把這項轉變機關作風的“牛鼻子”工程抓緊抓實抓出成效,確保我區行政服務中心全面提速。

(一)進一步加強對行政服務中心工作的組織領導

成立行政服務中心是涉及各部門行政管理機制、行政理念及方式、權力調整的一項綜合改革,推進的阻力和難度肯定很大。因此,一方面各部門要統一認識,形成互動合力。要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踐行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嚴格依法行政、優化投資環境、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高度,支持和做好“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領導,實行強勢推動。要利用行政、組織及紀律等手段,強化措施、強勢推動、強制入軌。要全力服從服務於“創新服務方式,提升辦事效率”的工作大局,真正把我區行政服務中心打造成一流的服務品牌、軟環境建設的名牌、人民滿意工程。

(二)着力抓好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建設,確保“五個到位”

一是確保審批事項到位。進一步理清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堅持能進則進“中心”的原則,杜絕該進中心的項目留在部門搞兩頭受理,不允許項目進入中心後再擅自撤回,由於客觀原因確需撤回或取消的,必須報經區政府審查同意。各職能單位的職能取向從原來的“審批”轉移到“監管”,真正實現管辦分離。二是確保業務授權到位。中心窗口要真正實行一站式服務,不能只起“收發室、傳達室”的作用,要做到授權到位,使接件、審查、籤批、制證、蓋章與發證均在中心完成,實行一窗式辦結,最大限度方便各企事業單位、社會法人和辦事羣眾。三是確保人員到位。各部門要按照選優配強的原則,把政治思想好、政策水平高、業務素質強、宗旨意識牢的優秀幹部放在“中心”窗口工作,要把“中心”窗口作為展示部門形象的物質載體和培養、鍛鍊、選撥幹部的重要平台。四是確保辦結時限到位。凡法律、法規、規章明確辦事時限應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章的時限。對服務對象的申辦事項能當場辦理的,應立即辦理;不能當場辦理的,應告知辦事時限;不予辦理的,應説明理由。不符合政策規定的,耐心解釋,做好思想工作。五是確保服務質量到位。要組織開展以熱心接待羣眾,規範服務禮儀;耐心回答詢問,主動指導申報;細心辦理業務,正確把握政策;誠心提供幫助,堅持熱情服務;真心為民服務,做到廉潔從政;虛心聽取反映,努力改進工作為主要內容的“六心”活動。要通過開展“六心”活動,使窗口工作人員將“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融入工作的每個環節,真正做到“儀表整潔在身上,熱情微笑在臉上,嫻熟業務在手上,文明用語在嘴上”,盡最大努力贏得服務對象的滿意和好評。

(三)加快計算機網絡及電子政務平台建設

要按照“責權清晰、程序嚴密、運行公開、公開透明”的總體目標要求,抓好經費保障,及時更新窗口設備,加強網站建設,健全網站功能。改進和完善操作流程,為實現網上審批夯實基礎,向廣大公眾全面展示和宣傳政務公開和行政服務動態。

(四)創新機制,從求時效向求功能轉型

為了更好地突出行政服務中心的集聚優勢,提高人民羣眾辦事的舒適感。應緊緊圍繞羣眾需求,強化功能性服務,放大乘數效應,着力提高行政服務工作的時效性、經濟性、便捷性,優化窗口設置、流程設置、功能設置,較好地實現從“羣眾找我辦”向“我為羣眾辦”轉型。

在辦公場所的空間佈局上,要緊緊圍繞便民、便企、便建的服務宗旨做文章;在服務體系建設上,要切實履行“協調、管理、服務、監督”的職能。

(五)創新手段,從流程化向信息化轉型

要積極調整行政服務的理念和思路,根據服務對象的需要調整我們的流程,而不是讓服務對象根據我們的流程辦事。為此,可依託全區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台,按照全省統一規範標準和確定固化的行政權力運行流程,建立功能完善的“網上政務大廳”、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業務系統和行政權力電子監察、法制監督系統,實現行政權力的網上公開透明運行。

要加大對行政服務監察監督的力度,在充分強調自我約束的基礎上,積極發動和鼓勵羣眾監督。為此,可開發統一的網上行政監察和法制監督系統,建立行政權力數據庫,實現信息採集、流程監控、自動預警、績效評估、異常處理以及實時報送等功能,對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權力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監察,對行政執法和行政複議進行監督,確保行政行為依法、透明、廉潔、高效運行,為我區跨越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5篇】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則是加快建設新農村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為了更加科學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開發區,本人對開發區所屬行政村的公共服務體系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並結合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當前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開發區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年來,開發區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實施“村村通”工程,開發區行政村進村道路全部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過水利大建設,農村河塘、水庫整治效果明顯,恢復和增強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通過電網、通訊網絡的改造,現在開發區所屬村落可以平等享受電力和通信服務。

2、新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

農村衞生一直是開發區衞生事業的薄弱環節。為了加快推進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保障農民身體健康,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對醫療衞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區已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8家,衞生技術人員111人,民營醫院3家,從業人員80人,其他各類診所、醫務室27家,從業人員112人。新型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3、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開發區把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的一項政策措施,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為主,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形式為補充的社會保障網。到20xx年底,全區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率提高到75%,居民參保率95%,農村新合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8%。同時,開發區建立了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被徵地農民基本實現了失地必保、即徵即保,符合條件的失地人員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補助。

4、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全區三個鎮街共擁有幼兒園10所、國小6所、中學4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擁有教職工790人,其中中學教職工468人,國小教職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2316人,職業中學生964人,國中學生2065人,國小生3078人。全區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

5、農民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就業保障逐漸提高

隨着開發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大量轉移出來。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開發區從20xx年開始,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20xx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12人,培訓失地農民390人, 就業率達64%;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8人,轉移就業率達80%以上。

6、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科技推廣應用等信息服務相對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現在是“要發展,先通信”。這裏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給與技術服務。開發區農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截止20xx年,開發區每百户擁有電腦12.5台,用本户電腦上網的户數佔90%。

二、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仍落後於城區

一是目前農村修建的道路還不寬暢,也無人進行管理養護,損壞的道路得不到及時的修補,有的道路雖然通到了村莊,但沒有到達農户,更談不上通到地頭。二是通訊還存在盲區,特別是靠山地段,手機信號弱。三是農村衞生環境整治還有待加強,飲用水改造工程速度還不夠快,有的居民還不能夠享受集中供水。

2、醫療衞生環境總體水平較低

一是目前開發區農民看小病基本不成問題,但大病看不起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推廣,但是保障水平較低,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更無法保障因為看病而導致貧困的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投入還不夠大,雖然醫療機構基本覆蓋村鎮,但是人均擁有醫療資源仍然較少。每個村還只有1個衞生室,且許多問診病房陳舊,必須進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區服務中心沒有急救和應急車輛,在院外急救、出診、處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及開展其他公共衞生服務時極為不便。三是基本醫療服務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醫療機構的設置、人才引進以及醫療保險體制上。城市裏不僅擁有醫療設備先進的大醫院,也有方便就診的社區醫院,且因待遇好,衞生技術人才也比較多,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醫療衞生服務需要。在職的城鎮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費醫療、大病統籌,以及工傷和生育醫療費用報銷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居民看病難的問題。相比之下,農村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醫師人才較為缺乏,農村不僅人均醫療資源擁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農民距離最近的醫院和衞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農村基本社保處於低水平保障階段

開發區農村社會保障尚處於廣覆蓋、低水平的階段。20xx年,開發區農村低保對象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標準,月平均補差89.62元,低於城鎮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標準和132.45元的平均補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為主、政府救濟為輔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沒有建立與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的真正意義上的保障體制。雖然近年來,開發區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是限於財政實力,以及農民自身的收入水平與負擔,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論是覆蓋面還是水平都要低於城市。

4、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較差,無論從教育經費的投入、教學設備等硬件的配備、以及師資力量等軟件方面,和城區差距明顯。20xx年,開發區農村各級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為城市的82.5%,農村生均儀器設備折算金額僅為城市的58.2%。同時,由於開發區農村條件相對艱苦,高學歷的年輕教師都不願意到農村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不如城市。從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體勞動力素質水平偏低。在16週歲以上的農村常住勞動力資源中,接受過教育的比重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5、再就業培訓組織化就業程度低,創業培訓後續服務深度不夠

就業再就業培訓由於受培訓能力、培訓項目、就業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加之參培學員自身技能素質較低,培訓層次基本限於初級上崗類培訓,另外培訓專業的設置與市場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訓後基本上以分散就業為主,組織化就業程度不高。培訓受資金制約,後續支持服務工作開展不夠,目前培訓的補貼額為人均480元左右,從開始培訓起一直到後續服務,時間跨度達到6個月甚至更長,由於資金不足,後續服務工作大大縮水,深度明顯不足。

6、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不暢通

一是信息通信條件不健全。不少農民仍然採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線,收視頻道有限;有的村莊雖然有廣播,但大多數是一村一個擴音器,無法實現家家通廣播的目標;大多數的農村沒有開通互聯網。二是生產信息不靈。由於信息通信條件導致了農民的生產信息滯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投資決策,出現了一些農產品生產不對路的現象,造成了農民的經濟損失。

三、加快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1、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直接影響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着農村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影響着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農村規劃整治,逐步改造農村居住條件,把農村建設成為整潔、文明、靚麗的新農村。

二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要求,重點抓好防洪排灌排澇工程建設和山區水利建設,提高抗災標準,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繼續實施交通道路暢通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完善鎮街公路網絡。對已建成的鄉村道路進行延伸改造,實現村到户、村到地頭道路的硬化,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四是加快農村改水工程建設,實施受益人口達1.5萬人的飲用水改造工程。

2、進一步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繼續加快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抓好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行農村教師特殊補貼,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實施城鄉之間結對交流活動,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城區的優秀骨幹教師到農村授課,幫助農村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組織農民文藝宣傳隊伍,完善和充實圖書資料室,建設朝陽鎮文化中心辦公樓。努力在蘇北縣(區)農村率先實現有線電視户户通。

第三,要加強公共衞生事業建設。加強對公共衞生工作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堅持“軟件”和“硬件”建設並重的原則,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衞生基礎設施,建設朝陽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病房樓。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不斷完善農村兩級衞生、醫療、保健體系,為農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加強農村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農村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規劃。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為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山青水秀的生活環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目前,開發區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受場地、資金、人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運作方式較為單一、運營規模較小,不能適應開發區大發展的需要。為此,下一步,應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推進就業服務“新三化”為核心,完善區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做實基本服務功能,健全延伸服務功能,推進拓展服務功能。加大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入,對原區工業公司辦公樓進行改造,力爭在年內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務、勞務派遣等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管理規範、服務人性化的現代化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礎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高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努力將所有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實施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保障制度,確保因公用徵地而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建立農村特困户住房幫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條件;建立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均按城鎮居民低保標準進行補貼,而對散居五保對象按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加以補助。

3、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建立新農村信息服務平台。實現“村村通、户户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和聯接主要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互動式信息終端,搭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平台,為農民提供各種急需的科技諮詢與市場信息、政府信息、氣象信息服務。

二是建立農業專家下農村服務制度。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困難,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各類農業科技組織,建立農村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高專業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民的能力。

【第6篇】縣婦聯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的調研報告

為全面瞭解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工作,__縣婦聯通過走村入户、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__縣位於__省西部,____族__族自治州中部偏東,是集“老、少、邊、窮、山、庫”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轄12個鄉鎮、140個村,總人口14.45萬人,其中女性人口6.92萬人,18歲以下人口2.76萬人,通過調查,__縣留守婦女約為2.78萬人,在年齡特徵上,20—30歲的佔14.25%,31--40歲的留守婦女比例較大,佔留守婦女的47%。40—50歲的佔38.75%;在家庭人口規模上,留守婦女所在的家庭人口多數在3-5口之間;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以國小和國中文化程度居多,佔84.8%,高中文化程度的僅佔15.2%;在技能培訓及掌握情況上,大多數留守婦女沒有參加過技能知識培訓,有技術特長的很少,僅30%的留守婦女參加過農業實用技能培訓,15%的留守婦女掌握一技之長,12.8%的留守婦女有過法律知識的培訓;在健康狀況上,33.8%參加過健康知識培訓,60%的留守婦女有程度不同的婦科病;留守原因上,一是需要在家務農、贍養老人及撫養小孩,二是由於留守婦女自身身體狀況和外出務工經濟成本考量,三是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影響。

留守兒童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截至5月,基本摸清全縣12個鄉鎮0-18歲留守兒童人數為8280人,佔兒童總數的41.34%。其中父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1747人,母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540人,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兒童5993人。年齡段主要集中在國小和國中階段,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7.5%,14—18歲的佔42.5%;學習成績多為中等一般,學習優秀的僅佔24.8%;留守兒童監護方式以母(父)單方撫養和祖輩隔代監護為主,少數由上代親戚和愛心媽媽(爸爸)監護。

近年來,__縣婦聯一直把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發展問題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內容予以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以“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為重點,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方式,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共同進步。

一是在12個鄉(鎮)開展育齡婦女生殖健康檢查免費服務活動,為廣大農村育齡婦女進行婦科黨見疾病及乳腺疾病的免費篩查、治療、轉診服務,提供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知識、計生政策法規諮詢的一條龍全方位服務。

二是充分發揮“巾幗志願服務隊”作用,積極參與“留守兒童、愛心媽媽”手牽手活動,爭當“愛心媽媽”,為留守兒童捐款捐物。

三是上門慰問特困留守婦女,繼續實施“春蕾計劃”,牽線搭橋資助特困女童。四是依託“婦女之家”、“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組織留守婦女開展讀書讀報、講座交流、文體健身等活動,豐富留守婦女業餘精神文化生活。五是扶持致富創業。幫助留守婦女及家庭選擇適宜的生產項目,組織開展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對有創業意願和能力、符合條件的留守婦女,優先幫助解決婦女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目前全縣建立“婦女之家”56個,依託山村幼兒園建立“留守兒童之家”78個。

1、家務繁重,生產方式單一,家庭收入偏低。

因為丈夫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在承擔家務、照顧老人子女的同時,大多承擔着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成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軍。由於受地理環境、經濟能力、文化程度、勞動技能、體力精力等因素的制約,留守婦女普遍長年從事傳統農業勞動,起早貪黑,繁忙辛勞,但收入普遍偏低。低文化、低技能,也嚴重製約了農村婦女就業致富的機會和途徑。留守婦女家庭除了農業收入和丈夫外出務工寄回的收入外,再無其他收入來源。

2、精神壓力過大,身心健康受影響。

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勞動,又要料理家務,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撫育未成年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負擔沉重,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雖然目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已惠及廣大農民,但是,由於家務和農活全靠一人支撐,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都無暇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有了小病小災也是硬扛着,不到不得已都不會上醫院。同時由於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常年不在身邊,夫妻交流少,只是偶爾打電話,空間距離的阻隔使多數留守婦女感覺到孤獨和沒安全感,情感溝通的缺乏很容易導致感情危機,甚至婚姻關係破裂。

3、空閒時間較少,文化生活匱乏。

留守婦女平時要耕作田地、操勞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空餘時間較少。遇上雨雪等惡劣天氣不能勞作或農閒時,偶爾會走親訪友或到鄉鎮或進城採購物品。最多的文化生活便是串門聊天,看看電視,打打麻將娛樂,精神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少數留守婦女會參加村裏組織的廣場舞、打__鼓等文化娛樂活動。

4、人身財產易受傷害,安全感較低。由於男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只剩下了“36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農村治安防範力量的減弱。一是家庭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護。少數不法分子利用農村男勞力外出機會,盜竊財物,偷雞摸狗。二是留守婦女在村組中處於弱勢地位,在遇到鄰里糾紛或生產糾紛時,容易成為被人欺負的對象。丈夫外出的時候,妻子有明顯的不安全感。

1、親子關係缺失,親情需求較強。

由於距離上遠隔和經濟上的原因,在外務工的父母回家次數很少,大多選擇每年春節回一次家,有的兩三年回一次家。長期的分離和缺乏聯繫對留守兒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活上缺少父母關愛和照顧,和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較顯得性格憂鬱自卑。在調研中我們得知,我縣個別學校出現留守兒童,因為太過思念父母,居然有輕生的想法,半夜趁老師同學熟睡,用跳樓的方式去抗議,所幸的是並未受傷。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的教育,而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如吸煙、喝酒、上網遊戲、拉幫結派甚至於校園暴力等,而在學習、文明禮儀方面很是欠缺。親子關係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人格發育帶來了嚴重影響。

2、以隔代監護為主,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問題。

據調查,目前,我縣留守兒童監護權轉移主要有隔代監護、親友監護、自我監護三大類型,其中,“隔代監護”高居首位,其比例高達60.1%;親友監護的比例為28.8%;哥哥姐姐監護的比例為7.4%;自己照顧自己的比例為3.7%。“隔代監護”對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帶來重大影響。隔代監護人由於大多是老齡人羣體,知識能力不足,又忙於家務農活,對留守兒童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一般採用温飽式教育,有些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孫輩,反而讓留守兒童性格放縱,難以管教。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弱化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大多數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有“被拋棄”、“孤獨無助”、“無奈”感覺。可見父母外出務工根本無法切實感知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髮展,難以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不利於孩童的心理健康成長。

3、家庭教育缺失,學習不太理想。

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認識都比較積極,但是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不容樂觀。這主要是因為隔代監護及上代監護的監護人羣體自身素質普遍偏低,大多是文盲或國小國中畢業,無法輔導留守兒童學習,並幫助留守子女養成良好的學習自控力,留守子女因為親子關係缺失而帶來的心理問題等都影響了學習。還有一部分隔代監護人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性,而且認為讀不讀書一個樣,他們沒有讀書一樣也能過上好日子。所以,一些老人不但不對留守兒童不認真學習的行為進行監督,而且是持包容和支持的態度,為一些留守兒童遲到、曠課甚至是輟學提供保護。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於每天所要承擔的農活家務很多,也沒有很多時間去關注孩子。

4、健康知識缺少,安全缺乏保障。

由於農村安全健康觀念的淡漠,留守兒童經常獨自在家,因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容易遭受人身傷害或自然侵襲,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加上農村思想觀念保守,在生理方面知識難以啟齒,安全健康教育知識全部依賴於留守兒童所在學校的指導。使得留守兒童在身心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自我健康保護等的理解上存在困難。

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體系,以形成“黨政統籌領導、部門齊抓共管、家庭自願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機制為目標,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黨政統籌領導,創造條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或從事農村生產,回來陪孩子,也能有相當的收入。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納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推進,綜合施策。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工作列入當地財政預算或設立專項經費。

2、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黨委或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由婦聯、教育、民政、衞生、計生、文化、公安、司法、關工委等多部門相關責任單位組成聯席會成員單位,配套工作經費,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執行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

3、建立留守婦女兒童動態監測機制,對留守婦女兒童信息實行公安、教育、衞生等部門聯合採集,縣、鄉鎮、社區及各相關部門進行動態化監測,便於及時掌握留守婦女兒童狀況。

4、注重搭建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平台,依託“婦女之家”、“兒童快樂家園”“留守兒童親情家園”“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密切聯繫留守婦女兒童,以各種活動為載體,開展宣傳教育關愛服務,以豐富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業餘生活。

5、加強農村留守婦女的培訓,整合部門各類資源,把留守婦女納入重點培訓對象,為她們開展農業生產、養殖技術、法制維權、女性健康知識、心理健康、子女教育等各類培訓。提高留守婦女就業技能和思想認識,引導留守婦女走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道路。

6、落實政策,鼓勵留守婦女自主創業。積極實施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政策,提供技術、資金等支持,幫助農村婦女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副業。大力培育留守婦女中的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女農民技術員,發揮她們的示範帶動作用,對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婦女所從事的種、養殖行業項目應給予重點資金扶持。

7、建立機制,定期開展農村健康普查。政府應把農村婦女兒童定期普查納入公共衞生項目、列入政府“民生項目”,並投入專項資金。關注廣大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身心健康,定期開展健康普查,並形成長效機制。

8、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幫扶和權益維護。充分發揮在職幹部、巾幗志願者、愛心媽媽、代理家長的作用,示範帶動,奉獻愛心,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點、婦女兒童之家的作用,調解矛盾、維護權益。

9、組建一支比較專業的心理干預專家隊伍,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化解。

【第7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為推進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根據市老科協活動安排,市老科協會長**組織部分副會長、常務理事,於5月中旬圍繞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開展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實地調研了市社會福利中心、**區福利院、**鎮敬老院、**養護院和**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深入瞭解有關情況。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全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有了新的進步,取得的成績是充分肯定的:一是研究出台了指導性文件。市民政局、財政局聯合制定實施了《**市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辦法》,明確了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工作措施和扶持政策。二是養老機構建設逐步加強。市社會福利中心、農村敬老院、民辦養老機構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全市現有養老機構123所,其中公辦養老機構7所,農村敬老院93所,社會辦養老機構18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5個,總牀位達到13400餘張,每千名老人擁有牀位達31張。三是加大了財力投入力度。各級財政投入近3億元,新建、改擴建農村敬老院93所;投資1.5億元新建市社會福利中心;啟動了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符合條件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10元補助。四是加強了專業隊伍技能培訓。從起,先後安排80餘名福利機構管護人員參加專業培訓,提高了管護能力和水平。

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我們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社會養老能力仍然十分薄弱,總體上看,我市養老事業發展仍然處在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矛盾和困難。目前,我市60週歲以上常住人口達41.35萬人,佔比達16.1%,表明我市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主要特徵有:一是老齡化速度加快。我市人口老齡化正處於加速期,預計到,60週歲以上人口達43.74萬人,以後將平均每年新增8000人左右,而且高齡人口增速加快。二是“未富先老”。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老齡化同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000美元以上步入老齡化社會,而我市在人均不足1000美元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物質基礎還不夠豐富,支撐能力明顯不足。三是獨居和空巢老人日益增加。隨着第一代獨生子女成年,逐步進入421家庭結構,即一對夫妻要供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中間代由於工作繁忙或外出務工,致使老年人口空巢率不斷提高。

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的形勢下,我市養老事業發展存在的差距是明顯的。比如,全社會對老齡社會的認識不足,各項應對工作措施滯後;各類養老機構發展不能適應老齡人口的需要,公辦福利院一牀難求,而農村敬老院牀位則利用率很低;居家養老服務發展步履艱難,基礎十分薄弱;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一些民辦機構由於審批門檻高,無法享受有關政策,未能正常運營;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滯後,服務質量較低等等,亟需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並努力加以解決。

通過調研活動中所聽、所看、所想,結合我們老同志自己體會和思考,就推進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養老事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進一步深化對養老事業的認識

把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優良傳統弘揚傳承下去,讓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由於20世紀70年代初到20世紀末,我國實行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人口戰略,實行計劃生育國策,加速了老齡化問題的顯現。尤其是我市計劃生育工作歷來處於全省先進地區,人口老齡化來得更早,老齡化速度更快。老齡化到來之後,尤其是421結構家庭增多,社會養老負擔過重,由此可能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對此要有足夠的超前認識。如果思想認識不到位,相關工作不及時跟進,可能會出現一些社會悲劇,引發社會不穩定。人口老齡化是不斷加深的過程,是老年羣體年齡結構不斷變化的過程,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深刻準確認識並順應這個過程,加強調查研究,認真研判形勢,跟進工作措施。根據財力狀況,從實際出發,分輕重緩急,抓住關鍵環節,紮實穩步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二、完善養老事業發展規劃體系

養老事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規劃先行。一是要根據我市老年人口發展速度、老年人結構變化情況,研判養老服務的需求,針對這些需求確定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的內涵、服務範圍及相關設施建設的功能定位,對政府責任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加快制定養老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和近、中、長期規劃。二是規劃要圍繞建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的目標,體現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推動、因地制宜、統籌發展的原則。三是要切合本地實際。根據全市及各縣市區現有資源、老齡化趨勢,順應人口發展規律,合理規劃發展目標、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等。在城市按照省有關規定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在農村結合美好鄉村建設,整合公共資源,增加為老服務功能。四是規劃制定過程中,要廣泛徵求有關行業專家、社區負責人、老年人代表、羣眾代表的意見建議,更多地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五是養老規劃制定後,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建立年度進展情況的評價體系,促進養老事業發展規劃落到實處。

三、把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

養老服務業既是服務廣大老年人的公共事業,又是前景廣闊、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國家提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略,是符合實際的。我們認為,當前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應突出把握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一)把居家養老作為當前養老體系建設突出的重點。調研中發現,希望居家養老的人羣最多,最符合中國傳統養老的文化傳承。國家提出“居家養老為基礎”是符合實際的,應當把這一理念切實貫徹到實際工作中。當前,一是要按照省政府〔〕60號文件的要求,逐步完善社區養老公共服務設施。二是要逐步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建設,準確掌握社區居家養老的基本情況。三是在社區內逐步立養老服務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服務。社區養老機構要運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建設居家養老服務平台,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諮詢、物品代購、服務繳費、心理服務等服務項目。四是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推進方式上,可選擇有條件的社區先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在面上推開。

(二)提升公辦養老機構的使用效益。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託底作用,重點為“三無”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近幾年公辦機構和農村敬老院發展很快,但目前全市閒置率高達41.2%,**區閒置率高達64%,對於已經形成的過剩資源,應考慮五保老人之外,適度向社會開放,提高運營效益,增強護理功能,使之成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經營性公辦養老機構改制試點,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三)大力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市近幾年農村敬老院和市、縣養老機構建設相對進展較快,但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嚴重滯後。要全面落實國務院、省政府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若干意見的扶持政策,創新養老服務供給方式,在資本金、場地、人員等方面,進一步降低門檻,切實做到簡化手續、規範程序、公開信息,為民辦養老機構提供便捷服務,切實加快推進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定購買服務目錄和實施辦法,創新資金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我們所調研的**市**養護院,由於消防、規劃、環保等環節未通過審批,無法正常運營。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民辦養老機構的專題調查研究,努力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民辦養老機構的重要作用。

四、強化組織領導和保障措施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組織和得力管用的配套政策措施,持之以恆地深入推進,加快養老事業的發展。

一是要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高規格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領導組織,定期研究解決養老事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切實形成民政、消防、衞生計生、規劃、國土、住建委等各部門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按照規劃要求目標管理,強化督辦措施,持之以恆,有序推進。

二是要落實扶持政策。按照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落實投融資、土地供應、税費優惠、補貼支持、人才培養和就業、慈善組織支持等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領域,為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優良的發展環境。

三是要爭取上級支持。緊緊抓住中央把加快養老事業發展作為新一輪定向加大投入的極好機遇,以項目為載體,積極爭取中央和省裏的資金支持。

四是要加強行業監管。健全養老服務業的准入、退出、監管制度,為養老機構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做好指導,及時查處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和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積極培育和發展養老服務行業協會,發揮協會的行業自律作用。

五是要健全服務隊伍。養老事業發展需要一支相對穩定的服務團隊。要廣開門路、引進吸收年輕優秀人才充實到養老機構管理服務隊伍中,培養有愛心、能奉獻、素質全面的服務隊伍。保障養老護理人員的待遇。要逐步建立老年事業志願者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