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化學教案(整理32篇)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6.96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2篇《國中化學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中化學教案》相關的範文。

國中化學教案(整理32篇)

篇1:國中化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能説出沉澱,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淨水方法;掌握過濾的實驗操作。

2、通過練習過濾的實驗操作,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悦,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沉澱,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淨水方法;過濾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

【難點】

過濾實驗的操作。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

引入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故事,讓大家思考如何幫助魯濱遜把黃泥水轉變為可飲用的水。向學生展示一瓶黃泥水:讓學生觀察黃泥水,請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黃泥水中含有哪些雜質。

【學生回答】

泥沙、細菌等。

【教師總結】

黃泥水中有如此多的雜質,那麼魯濱遜如何把黃泥水轉化為可飲用的水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自來水廠需要把自然界中的水經過一系列淨化過程,之後再傳送到家家户户,到底經歷了哪幾個步驟呢?今天就來學習水的淨化。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吸附沉降

【提出問題】如何除去像泥沙這種不溶性的雜質呢?

【學生回答】靜置。

【教師追問】用靜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雜質嗎?請學生注意觀察靜置後的黃泥水。

【學生回答】不能,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細微雜質。

【教師演示】放入明礬,讓學生仔細觀察瓶中水的.變化。

【學生回答】水中的細微雜質沉降了下來。

【教師總結】明礬是一種淨水劑,溶於水後可促進水中懸浮雜質的沉降,從而起到一定的淨水作用,這個過程叫做吸附沉降。

2、過濾

【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現象、思考如何除去沉降在水底的不溶性物質,從而使雜質與水分離。

【教師演示】教師講解過濾操作並演示濾紙的摺疊方法、過濾操作的方法。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操作、交流討論過濾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和原因。

【教師講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過濾操作的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

【學生實驗】教師組織學生以化學小組的形式對黃泥水進行過濾操作,實驗同時教師注意巡迴指導

【展示成果】實驗結束後,小組之間相互展示實驗成果。

3、活性炭吸附

【教師提問】讓學生觀察濾液和純淨水,看看有什麼區別?

【學生回答】濾液有顏色並且有一些氣味。

【教師演示】教師將活性炭包放入略帶顏色的濾液中,充分攪拌後靜置。觀察燒杯中液體的變化。

【學生回答】濾液中的顏色消失了,氣味也減輕很多。

【教師提問】教師在PPT上展示關於活性炭淨水的資料包括活性炭的結構,請同桌之間相互探討活性炭淨水的作用和主要原理是什麼?

【學生回答】活性炭吸附異味和色素的作用,因為活性炭具有疏鬆多孔的結構。

4、蒸餾

【學生實驗】用滴管滴取上述燒杯中的清液,滴在潔淨的玻璃片上,置於酒精燈上慢慢加熱,至水水分消失。

【教師提問】觀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殘留的物質?

【學生回答】玻璃片上出現了白色固體物質。

【教師引導】蒸發前沒有這些白色固體物質,蒸發後出現,這説明什麼?

【學生回答】説明水中含有部分可溶性的雜質。

【教師演示】將活性炭吸附後的濾液加熱煮沸,使水蒸氣冷凝在燒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燈上慢慢加熱到水分消失。觀察玻璃片上發生的現象。

【學生回答】玻璃片上不再有白色固體物質。

【教師提問】這些現象説明什麼?

【學生回答】説明通過蒸餾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雜質。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提問】過濾後濾液仍然渾濁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回答】

(1)盛接濾液的燒杯不乾淨;

(2)傾倒液體時液麪高於濾紙邊緣;

(3)濾紙破損。

四:小結作業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談收穫。

【學生回答】知道了沉澱,過濾,吸附等常用的水的淨化方法,掌握了過濾操作的注意事項。

【作業】課後查閲資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壺的底部的水垢是什麼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後的水有什麼區別?下節課交流討論。

篇2:國中化學教案

一、【是真是假】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人們經常用來讚美蠟燭“照亮別人,毀滅自已”高貴品質的詩句。這裏所説的毀滅是指自然界的物質可以隨意的消滅,這是真的嗎?

2、廢品收購站的經營之道是:先從零散的家庭當中以較低的價格收購鋼鐵之類的金屬,然後又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給廠家,從中賺取差價。但廢鐵收購站往往把收購來的廢鐵放在潮濕的環境中,待長滿鐵鏽後再出售給廠家,這樣可以提高鋼鐵的質量,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這是真的嗎?

二、【合作探究】

請你根據幻燈片上的問題作出選擇,

我的觀點是。

請按照指導完成實驗並將實驗記錄填入下表中:

實驗名稱反應前的質量實驗現象反應後的質量我的結論

三、【快速搶答】

判斷正誤,並説出理由。

1、1g水完全汽化後質量仍是1g,遵循質量守恆定律。()

2、鎂燃燒之後生成氧化鎂,質量增加,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

[學法指導]①定律的適用範圍是化學變化而不是物理變化。

②運用質量守恆定律時一定要認清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

③定律揭示的是質量守恆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恆。

四、【前失後鑑】

1673年,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將金屬汞放在一敞口容器裏煅燒,冷卻後進行稱量,得出的結論是固體物質的質量增加了。該實驗導致波義耳與質量守恆定律擦肩而過。

(1)是什麼原因導致波義耳未能發現質量守恆定律?

(2)説説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五、【探微求知】

(1)你能用圖片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嗎,那就試試吧!(請以兩個水分子為例)

(2)説説你在貼圖過程中的'發現吧?

六、【知識運用】

1、[再回首]請你重新思考學案第一環節:“是真是假”。

2、工業上用氮氣(N2)與氫氣(H2)兩種物質反應來制氨氣(NH3)。某生產車間氨氣的日產量是340噸,消耗掉氫氣的質量為60噸,則理論上消耗掉氮氣的質量為

噸。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下圖表示為:水+二氧化碳→澱粉+氧氣。由此可推斷澱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七、【收穫共享】

〖基礎篇〗1、化學變化的過程是重新組合的過程。在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不變;不變;不變,所以,參加反應的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

2、比較下列物質的質量大小,用“<”、“=”、“>”填空。

(1)木材燃燒,餘下的灰燼的質量原木材的質量。

(2)銅絲在火焰上灼燒,灼燒後的“銅絲”質量原銅絲的質量。

〖拔高篇〗3、有人説他能使水變成油(含有大量的碳、氫元素),一本萬利。現在,他要把這項發明權超低價賣給你,你會買嗎?請你用化學知識揭開騙子的可惡面紗。

八、【走進生活】

減肥是當今社會上的一個時尚話題,但有許多人走進減肥誤區,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專家指出:科學的做法是合理飲食、多運動。你能運用質量守恆定律來解釋合理減肥的原理麼?

篇3: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1.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解釋和原因分析。

2.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係,認識水分子的特徵。

教學起點分析:知道水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相當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但是不瞭解分子的特徵,不能自發地從微觀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對於水的凝結、蒸發等司空見慣的不易產生探究衝動。教學的起點應當定位於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們為什麼覺察不到水的蒸發的?水在什麼情況下更容易蒸發?在蒸發過程中,水分子發生什麼變化?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喜歡潺潺的小溪、奔騰的江河、波濤洶湧的大海嗎?

[生]喜歡。

[問]它們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師]水是由什麼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

[師]你知道一個水分子的大小嗎?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約含有1021個水分子)。

[師]這樣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沒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瑩的水滴,又怎麼會有奔騰的江河 ,洶湧的大海呢?

[設問]那水分子有什麼特徵?

為什麼有時會幻作朵朵白雲,有時又能化做綿綿細雨、皚皚白雪?

[生]狀態變化。

[師]水變成雲、雨、雪是水的`存在狀態發生變化的結果。

[投影]第一節 水分子的三態變化

水的三態變化

[板書]水的三態變化

[投影]出示目標

[投影]封閉在針筒中的水。設想把封閉在針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態的水就會變為水蒸氣,體積會明顯增大。

[問]請大家猜想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水分子會發生什麼變化?

[學生猜想]水分子本身變大了? 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大了?

水分子的數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熱都衝到針筒的那一端去了?

[師]下面我們來研究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國中學習方法?

先來觀察:不同狀態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問]從圖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學生七嘴八舌)固態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動

液態的水:水分子無序排列,在一定體積內較自由地運動

氣態的水:水分子自由運動,充滿整個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間擴散

分子間的間隔不同

[師]小結: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質在氣態時分子間的間隔比在固態液態時要大得多

[説明]圖中的質量是不相同的,圖中水分子的個數也不相同,圖示的

目的僅在於表示分子的間隔不同,所以,同一質量的水在變為

水蒸氣時,分子本身沒變,分子間的距離,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過剛才的研究:大家來小結一下。

[板書]水由固→液→氣時

分子數目 分子間的距離

不變 改變

分子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

[問]這樣的變化是變化還是變化?

[生]物理變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邊斑斑水跡,太陽光照下,一會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問]這是什麼原因?

篇4:國中化學教案

1.通過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式進行計算分析,讓進一步理解有關式的相關計算。

2.通過不純物中有關化學式計算的分析,讓學生學會理清複雜計算的思路。

3.通過計算的體驗,總結一些規律和計算技巧。

一、有關化合物化學式的簡單計算

【基礎回顧】

引導學生分析:根據化學式,從量的角度可以進行哪些簡單計算

【小結】1.相對分子質量 2.物質中某種元素化合價 3.一個分子中各個原子個數比 4. 物質中各種元素間質量比 5. 物質中某種元素的質量分數。

【鞏固練習】

1.有關尿素[CO(NH2)2]的説法正確的是 A.尿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16+14+1×2×2=46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氫四種原子的個數比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氫四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質量分數算式為: ×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災對我國南方的電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種融雪劑含有Na2SiO3(硅酸鈉),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價是 ( )

A.+1 B.+2 C.+3 D.+4

3.紅寶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請你根據上面幾個方面對Al2O3進行快速的計算。(已知:相對原子質量 Al-27,O-16)

【引導學生思考】利用①相對分子質量 、②物質中某種元素化合價 、.③一個分子中各個原子個數比 、④物質中各種元素間質量比 、⑤物質中某種元素的質量分數等數據,能否求算化學式呢?

二、求算化學式的相關計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奧運會“祥雲”火炬載着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的友誼,開始了全球傳遞。它採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結構模型如右圖),則丙烷的化學式是 。

例2.當前高效能的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產生能量的高達33%.已知砷化鎵中,As元素化合價為-3價,則Ga元素的化合價為+3,則砷化鎵的化學式是為 。

例3.某鐵的氧化物常用來作錄音磁帶和電訊器材的原材料。實驗測得該氧化物中鐵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為21:8,則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 ) A. FeO B. Fe2O3 3O4 D. Fe(OH)3

例3.某鐵的氧化物常用來作錄音磁帶和電訊器材的原材料。實驗測得該氧化物中鐵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為21:8,則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 ) A. FeO B 國中數學. Fe2O3 3O4 D. Fe(OH)3?

篇5:國中化學教案

一、明確化學用語對學習的重要性

事實上,要讓學生明白“化學用語”的重要性,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是將近幾年會考中“化學用語”這一知識塊所佔的分值比例呈現給學生。例如,廈門市會考化學試題中單單化學用語這一塊2011年度佔30%(其中化學方程式的考查佔24%)、2012年度佔36%(其中化學方程式的考查佔25%)、2013年度佔40%(其中化學方程式的考查佔28%)。這還不包括基於化學用語基礎之上的化學計算。因此,掌握好化學用語,對學習國中化學至關重要。

二、掌握化學用語的幾點教學方法

1.分散掌握與集中掌握相結合

在教師講授中習慣性地使用化學符號,將化學符號夾在中文語言中講述。例如,在第六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就可直接將“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講成“CO2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2)在課堂板書中習慣性地使用化學符號,將化學符號夾在中文文字中書寫。例如,板書“一、氧氣的化學性質”可寫成“一、氧氣(O2)的化學性質”。

(3)在學生課堂回答中也將物質的化學式夾在語言中講述,甚至要求學生遇到物質名稱時,儘可能用化學式替代。

(4)如果説前面三點屬於分散掌握“化學用語”的話,那麼還需集中學習予以系統掌握,以期讓學生明白所有“化學符號”的來龍去脈,最終能科學理解並掌握“化學用語”。

2.反覆訓練與小測過關相結合

俗話説“熟能生巧”“重複和複習是記憶之母”。隨着新知識的不斷學習,學生對學過的化學用語會逐漸淡忘,需要教師利用不同的方式及時經常性的複習,強化記憶。例如每節課開始前幾分鐘時間組織學生放聲朗讀一組化學式,或採用多種方式熟讀、小測,長期重複再現,強化記憶。

3.常規過關與競賽過關相結合

常規過關是指利用課上幾分鐘時間結合教學進度進行鍼對性的小測,並及時反饋,以促落實抓過關。而競賽過關是指在相對系統地學完國中化學用語後,開展競賽式的化學用語專項測驗。例如化學用語筆試競賽、化學用語搶答賽等。並根據成績情況設置一些獎勵措施,以激勵學生積極完成化學用語的學習任務。兩種方式協同配合既活躍學習氛圍,也可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諧音記憶與順口溜記憶相結合

(1)諧音記憶是幫助學生記憶的快捷方法。如記憶常見元素符號可用諧音加英文字母來記憶:“親愛李鈹硼(HHeLiBeB),談談兩無賴(CNOFNe),讓美女歸您(NaMgAlSiP),留莉婭嫁丐(SClArKCa)”。

(2)選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如記憶常見金屬活動順序表可用五字順口溜加英文字母來記憶:“鉀鈣鈉鎂鋁(KCaNaMgAl),鋅鐵錫鉛氫(ZnFeSnPbH),銅汞銀鉑金(CuHgAgPtAu)”。對於化學方程式也可編成以下順口溜:“左反右生等相連,配平係數最關鍵,條件符號莫遺忘,切記箭號標在右”。

(3)通過類比,幫助學生記憶。例如H2、C,與一些金屬氧化物的反應,是其還原性的體現,都生成單質金屬和H2O或CO2,Mg、Fe與稀硫酸或稀鹽酸的反應,是金屬置換出酸中的氫元素生成H2和一種鹽。複分解反應兩種化合物在交換時,各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不變。

(4)利用記憶材料的共性和個性進行對比,幫助學生記憶。如記憶元素符號時,將第一個字母相同或第二個字母相同的歸納到一起,進行對比記憶。如Al、Ar、Au、Ag、Mg、Hg;C、Cl、Ca、Co等;記憶化學式時,將鐵的幾種化合物FeO、Fe3O4和Fe2O3,FeCl2和FeCl3、FeSO4和Fe2(SO4)3等與鐵元素的化合價和化合物的名稱加以對比等。

三、嚴格遵守化學用語的教學步驟

第一步,常見物質化學式的識記。

第二步,常見元素符號的識記。

第三步,簡單微粒結構示意圖的識別。

第四步,常見元素化合價的識記。

第五步,離子符號的書寫規範。

第六步,化學式的書寫原則與技巧。

1.單質化學式的書寫和命名

(1)金屬單質、固體非金屬單質(碘例外:碘單質I2)、稀有氣體單質的化學式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

(2)氣態非金屬單質:一般由雙原子分子構成,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添上數字2,表示一個分子中含有兩個該原子。常見有5種:氫氣(H2)、氧氣(O2)、氮氣(N2)、氟氣(F2)、氯氣(Cl2)。

(3)特殊單質:多原子構成的,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添上數字,表示一個分子中含有多少個該原子。例如:臭氧(O3)、碳60(C60)

2.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

(1)根據物質名稱的文字順序,逆向書寫(讀寫順序相反);

(2)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書寫化學式;

(3)慣用名稱的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

例如:水(H2O)、雙氧水(過氧化氫)(H2O2)、高錳酸鉀(KMnO4)、錳酸鉀(K2MnO4)、氯酸鉀(KClO3)、鹽酸(HCl)、氨氣(NH3)、四烷(CH4)、乾冰(固體二氧化碳)(CO2)、乙醇(酒精)(C2H5OH)等。

3.化合物的命名

(1)習慣從右向左讀

①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通常為“某化某”或“幾某化幾某”;

②含有OH原子團的化合物命名,通常為“氫氧化某”;

③含有其他原子團的化合物命名,通常為“某酸某”;

④氫元素和酸根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通常為“某酸”。

(2)慣用名稱的化合物需加強記憶

第七步,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與步驟。

第八步,綜合性習題的強化訓練。

篇6:國中化學教案

緒言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讓生初步感受化學的魅力,激發生對化學知識的渴求。

2、瞭解什麼是化學和化學的發展。

主要教法

實驗激趣、指導閲讀、舉例説明、組織交流、總結引題

主要學法

傾聽、閲讀、觀察、思考、交流

教學設計

實驗激趣

師:同學們,世界上哪種顏色的花最多?

生:紅色、黃色、紫色等。

師:白色的花最多。這個答案我是在某一期《開心辭典》中知道的。可是,多數人喜歡顏色鮮豔的花。現在,師這裏有一朵白色的花,我們試試把它變成紅色的,你有什麼辦法嗎?生:每片花瓣上都貼上紅色的紙、用紅墨水浸泡花朵??

師:同學們的辦法是可以的,我還有另一種辦法。

接下來我用噴霧水壺對準白花噴霧。白色的花在同學們的驚呼中搖身變成了紅色的。總結引題

這樣神奇的變化還多着呢。我們可以把“白開水”變成“牛奶”、“紅酒”,還可以拿玻璃棒當火柴用??,所有這一切,奧祕就在我們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中。化學是神奇的,化學是有趣的,化學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指導閲讀從生進行多年的寫作訓練着手,使他們比較容易地完成了選材任務。此時再指導生聯繫自身生活閲讀課題下的三段文字和九幅圖片。

總結引題

同學們想蒐集的也是這樣的素材吧。雖然我們沒有拿出很多證據來證明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書上的圖片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借一斑可窺全豹。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發展進步過程的方方面面均與化學有着密切的聯繫。

可以説,化學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化學是萬萬不能的。那麼,什麼是化學呢?

師:這樣的科學就是化學。

此時,化學的概念在同學們思想中初步形成了,然後閲讀課本中的化學概念。

師:化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經了漫長的過程。

交流

學習本課至此,同學們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都可以進行口頭交流。

課後精編

精選課題1的內容寫成文稿與至少三位同學交流。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區別,並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瞭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並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質,那些是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歸納整理

(2)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點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教學難點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補充講解、練習提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孔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鐵架台(帶鐵夾)、研缽、、藥匙、鑷子;膽礬、氫氧化鈉溶液、石灰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知道在物質世界裏,各種物質之間存在着多種相互作用,也不斷髮生着變化。例如,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炎熱的夏天食物易腐敗、燃料能燃燒、鋼鐵製品在潮濕的環境會慢慢生鏽等。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特點,掌握其規律,對於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板書]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後物質的顏色、狀態,列表記錄。演示[實驗1-1]

水沸騰,有大量水蒸氣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實驗2]首先展示膽礬晶體

藍色塊狀固體研碎後成為藍色粉末

[提問]實驗1、2有什麼共同特徵?

以上兩個實驗在變化過程中只是形狀或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像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板書]一、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

1.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2.特徵: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只是形狀、狀態(氣態、液體、固體)的變化。

演示[實驗1—3]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兩支試管都形成藍色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後立即生成藍色沉澱。

這裏的藍色沉澱是氫氧化銅。這個過程是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質氫氧化銅。

演示[實驗1—4]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加入鹽酸後立即有氣泡產生,石灰石逐漸變小。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摸一下試管感覺到發熱。

[提問]實驗3、4有什麼共同特徵?

這兩個變化都有新的物質生成,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我們日常看到木材燃燒,鐵生鏽等都是化學變化。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

[板書](二)化學變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2.特徵:①有新物質生成,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

②常伴隨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應依據什麼?

[練習]口答課本第10頁1、2。

[引入]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物質的性質。我們將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板書]二、物質的性質

(一)化學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講解]例如,我們剛剛做的實驗3、4中,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有氫氧化銅藍色沉澱生成,石灰石與鹽酸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這裏物質表現出的性質都是化學性質。請同學們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例子。

蠟燭(紙張、木材等)能燃燒;鐵在潮濕的空氣裏易生鏽,在乾燥的空氣裏難生鏽;

[小結]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的聯繫

在敍述物質的性質時,往往有下列字:能、會、可以、易、難等。

例如:

(1)木柴燃燒—化學變化

木柴能燃燒—化學性質

(2)鐵生鏽——化學變化

鐵(在潮濕的空氣裏)易生鏽——化學性質

鐵(在乾燥的空氣裏)難生鏽——化學性質

(3)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變化

膽礬溶液可以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性質

[過渡]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板書](二)物理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這裏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有兩層含義:一是不需要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一是在物理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都屬於物質的物理性質。下面我們就幾個重要的物理性質作一簡單介紹

[板書]1、熔點

我們知道,當温度升高時,固態的冰會變成液態的水。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做熔化,物質的熔化温度叫做熔點;

[板書]2、沸點

把水加熱到一定温度時,水就會沸騰。液體沸騰時的温度叫做沸點。

物質的沸點隨着大氣壓強的`增大而升高。

[板書]3、密度

兩塊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有經驗的人只要用手分別“掂量”一下,就可以鑑別出哪是鐵,

哪是鋁。這是由於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它們的質量是不相等的。我們把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演示[實驗1—5]

[討論與交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不僅要掌握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變化,哪是化學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抓住兩者的本質區別,多做一些練習。

佈置作業

習題1、2、3、4、5

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一、物質的變化

(一)物理變化

1、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2、特徵: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只是形狀、狀態(氣態、液體、固體)的變化。

(二)化學變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2.特徵:①有新物質生成,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

②常伴隨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

二、物質的性質

(一)化學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二)物理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1、熔點2、沸點3、密度

課題2化學是以一門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學習目標:

1.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識地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並能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3.能體驗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悦,並進而體會到化學學習的特點是關注物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象等。

學習重點: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並能夠明確地表示探究後所得的結論。

篇7:國中化學教案

教材分析:

在國小自然中我們已經學習了一些化學知識,現在作為一門獨立的“化學”猝然客人類似學習,大家會提出什麼是化學,化學有什麼作用,以及怎樣學習化學等問題。緒言從大家的親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饒有趣味,並帶有一定想象力的問題,指出這些並非都是一些美好的願望,它們正在通過化學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逐步實現,從而引導大家瞭解化學是一門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的科學,它們的任務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接着教材以豐富多彩的化學學科和現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類認識化學、利用化學和發展化學的歷史和方法,以及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展示了化學的魅力和學習化學的價值。

重點難點:

圍繞着什麼是化學,化學有什麼作用以及怎樣學習化學等問題,注重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薰陶和培養。

教學思路:

教材創設了一些情景,從殷實的史實出發,展示了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關係,我們要仔細地閲讀認真的品味,初步從化學、技術、社會這三者的密切關係中領悟化學學習的價值,建立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責任感。

會考分析:

本課題重點引入了什麼是化學,為什麼學化學,這是學習化學必須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識,並貫穿了學習的全過程,是會考必考的重點。會考熱點為化學研究的對象、作用及發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瞭解化學研究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查閲資料、分析討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圍繞着什麼是化學,化學有什麼作用,以及怎樣學習等問題,對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感進行薰陶和培養。

(2)通過我國化學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學習化學的緊迫感和熱情。

二、教學重點

1、什麼是化學

2、化學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四、課時設計一課時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教材分析:

“化學使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走進化學實驗室”本單元由“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三個課題組成。其中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身體驗、廣泛交流,從一些生活或中常見的、與化學有關的事實、現象和問題出發、培養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建立有關物質變化的基本概念,結合具體試驗,學習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初步學會一些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為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重點難點:

學習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進行化學實驗基瞭解化學的學科特點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操作練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概念的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思路:

教材已開始就從具體的實驗中納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概念,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教材從生活中提煉出兩個探究活動,還安排了三項基本試驗操作,我們要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和試驗操作練習,並通過探究活動和合作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初步認識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和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後的喜悦,從而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並可望瞭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客觀事實,善於合作等優良品德。

通過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中和熄滅後三個階段的觀察和呼出氣體的探究,初步學會觀察、記錄和描述實驗現象的方法,學會結論推理的方法,學會實驗原理步驟等的圖示方法。同過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和儀器洗滌的基本操作練習,學會化學試驗基本操作技能,學會實驗設計,填寫實驗報告。

會考分析:

從今年各地會考考卷來看,都把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科學探究的方法、化學實驗基本操作作為重要內容來考察,2008年會考次部分內容共14分,佔總分的20%。考查的方法是將具體的實驗與活動探究相結合,使學生從重獲取化學知識。試題靈活多樣,既考查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方面的薰陶。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區別,並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瞭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並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質,那些是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歸納整理

(2)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二、教學重點: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

四、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補充講解、練習提高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知道在物質世界裏,各種物質之間存在着多種相互作用,也不斷髮生着變化。例如,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炎熱的夏天食物易腐敗、燃料能燃燒、鋼鐵製品在潮濕的環境會慢慢生鏽等。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特點,掌握其規律,對於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板書]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後物質的顏色、狀態,列表記錄。演示[實驗1-1]水沸騰,有大量水蒸氣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實驗1-2]首先展示膽礬晶體藍色塊狀固體研碎後成為藍色粉末

[提問]實驗1、2有什麼共同特徵?

變化過程中只是形狀或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像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板書]一、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1.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2.特徵: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只是形狀、狀態(氣態、液體、固體)的變化。演示[實驗1—3]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兩支試管都形成藍色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後立即生成藍色沉澱。這裏的藍色沉澱是氫氧化銅。這個過程是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質氫氧化銅。

演示[實驗1—4]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加入鹽酸後立即有氣泡產生,石灰石逐漸變小。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摸一下試管感覺到發熱。

[提問]實驗3、4有什麼共同特徵?

這兩個變化都有新的物質生成,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我們日常看到木材燃燒,鐵生鏽等都是化學變化。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

[板書](二)化學變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2.特徵:①有新物質生成,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

②常伴隨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應依據什麼?

[練習]口答課本第10頁1、2。

[引入]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物質的性質。我們將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板書]二、物質的性質

(一)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講解]例如,我們剛剛做的實驗3、4中,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有氫氧化銅藍色沉澱生成,石灰石與鹽酸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這裏物質表現出的性質都是化學性質。請同學們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例子。

蠟燭(紙張、木材等)能燃燒;鐵在潮濕的空氣裏易生鏽,在乾燥的空氣裏難生鏽;

篇8: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什麼是化學,知道化學研究的內容與範疇,説出學習和研究化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瞭解化學的發展簡史,體會化學科學對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培養學習化學的責任感。

2、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瞭解什麼是化學,知道化學研究的對象與範疇。

【教學難點】瞭解化學的發展簡史,體會化學對人類的貢獻,培養學習化學的責任感。

【教學方法】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引導學生了解化學和認識化學。

【教學過程】

引入情境,生成新知: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表演的魔術(實驗):(1)白紙顯紅字;(2)水變“牛奶”,“牛奶”變水;(3)玻璃棒點燃酒精燈。

想一想: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已學過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知識)能否解釋?

討論交流:提到“化學”,你想了解關於化學的哪些知識?

自學研討,生成能力:

知識點一:化學與生產、生活的關係

1、列舉身邊生產生活事例,哪些地方體現着化學?

提示:衣服要經過化學處理;農作物豐收要靠農藥化肥合理使用;建築材料用化工產品;出行交通工具與化學密不可分。體現化學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2、你還能列舉出與化學密切相關的物品或提出與化學相關的問題嗎?

比如:各種各樣的玩具,甚至玩具中使用的電池都與化學有關。電池能放電的原因,也與化學密切相關。日常生活中蠟燭燃燒,鐵器生鏽等。

知識點二:領略化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1、在古代,化學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古代化學:對物質變化的探索階段。發現和利用了火,並創造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產品。如簡單的工具、造紙術、火藥。

2、到了近代,化學發展取得的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近代化學:進入物質研究的微觀階段。道爾頓和阿伏加德羅創立了原子論和分子學説,奠定了化學基礎;門捷列夫發現元素週期律並編制出元素週期表,使化學學習和研究有規律可循。

3、現代化學體現在哪些領域?假設沒有化學,你想象一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現代化學:合成新分子階段,人們發現和合成的物質已有幾千萬種。人類發現和製造物質種類繁多,製造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假如沒有化學,我們將生活在物質匱乏的社會,沒有豐富多彩的物質,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

知識點三:認識什麼是化學

你能總結出什麼是化學嗎?化學研究的內容與意義是什麼?

1、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2、化學不僅研究自然界已經存在的物質及其變化,還要根據需要研究和創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質。

3、化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

4、化學能使人們進一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化學研究的對象與物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否相同?

拓展與補充:綠色化學

綠色化學並不是只生產綠色物質的化學,而是指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上消除污染。綠色化學又稱環境友好化學,綠色化學要求從根本上消滅污染,是一門能徹底阻止污染產生的科學。它的主要特點如下:

(1)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採用無毒、無害的原料;

(2)在無毒、無害的條件下進行反應,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圖使所有作為原料的原子都被產品所消納,實現“零排放”;

(4)生產出有利於環境保護、社區安全和人體健康的環境友好型的產品。

巧辯物質與物體:

物質:佔有空間、具有質量、具有特徵。

物體:由物質組成,具有一定的形狀、大小和用途。

化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而不是物體,物理學主要研究物體及其運動。

實例:水是一種物質,而由水冷卻成冰塊則是物體。

當堂檢測、鞏固新知:

1、化學研究的對象是(A)

A.物質  B.物體  C.運動  D.實驗

2、下列選項不屬於化學這門學科研究範疇的是(C)

A.物質的組成與結構  B.物質的性質與變化

C.物質的運動狀態  D.物質的用途與製取

3、下列課題側重於化學學科研究領域的是(D)

A.計算機遊戲動畫的開發  B.嫦娥一號從地球軌道到月球軌道

C.禽流感傳播途徑的調查  D.新型藥物用有機分子研製

4、下列哪位科學家提出了元素週期律並畫出了第一張元素週期表(C)

A.道爾頓  B.阿伏加德羅  C.門捷列夫  D.拉瓦錫

5、下列生產中屬於化學工藝的是(   B   )

①發明指南針 ②造紙技術 ③燒製陶瓷 ④火藥的發明 ⑤青銅器的製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

6、創立奠定近代化學基礎的是(   C   )

A.會製造勞動工具                B.發現和利用了火

C.原子論和分子論的創立         D.元素週期律和元素週期表的發現

7、下列敍述符合綠色化學要求的是(  D  )

A.化工廠的煙囱中排放出未經處理的煙塵 B.將未經處理的廢水排放到河流中

C.農民焚燒作物秸稈            D.垃圾分類回收,並進行化學加工再利用

【課後作業】課後“練習與應用”習題。

拓展作業:請上網衝浪或去圖書館查閲或者通過報紙、雜誌等途徑瞭解更多的內容。那麼化學究竟是對人類社會利多還是弊多,請就此開展一次辯論:

正方:化學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反方:化學不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板書設計】緒言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1、化學與生產、生活的關係:衣、食、住、行

2、化學發展史

3、什麼是化學?

4、綠色化學。(化學是一把雙刃劍。)

【教學反思】

國中化學緒言課對於學生建立對化學學科的認識角度、培養對化學的興趣和情感、學習化學學科的學習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節課在新課引入上,表演小魔術:“白紙”變畫,事先用酚酞畫好畫,晾乾,學生看到“白紙”,現場噴上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出現紅色的畫和字“化學?”學生很震撼,這時課堂氣氛達到第一個高潮。再介紹衣、食、住、行中的化學。從高科技到身邊,先從中國的驕傲:“上天”――“天宮二號”與“神州11號”宇宙飛船對接;“入海”――“蛟龍號”潛水器下水;隱形飛機J-21;超級計算機;“鳥巢”“水立方”(聚焦化學家的貢獻在於新材料、新能源等)……引出化學的貢獻:新材料、新能源、化學與生命……感知化學的魅力,深深感到化學的重要性。然後瞭解化學發展歷程,讓學生真正理解“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社會”的內涵。最後,瞭解化學對物質的研究、化學合成產品的應用與開發,進一步認識化學、瞭解化學,讓學生感知化學對人類的重要作用,樹立學好化學、造福人類的遠大理想。

篇9:國中化學教案

國中化學教案

國中化學教案2011-02-12 15:07國中化學教案要去專門的學習網站註冊才能看得到的吧,或者找國中的化學老師。怎麼通過教案來學習國中化學?可以用VCM仿真實驗,用VCM仿真實驗做實驗,潛意識的就會記住各種知識,並且會形成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化學是一門重歸納總結、找聯繫的學科。因為化學知識點很多、需要記的東西也很多,當學習過的知識增多時,就很容易記錯、記混。因此,可試着按照課文和某些輔導材料中繪製的框架圖去幫助記憶和理解。

首先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其實,化學和其他學科相比,也不是一門那麼枯燥乏味的學科。100多種元素,有規律的排列組合,形成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化合物,然後這些化合物進一步反應,又變成另外的可能更加奇特物質,想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如果你進入有機化學的世界,你的面前又會豁然開朗,熱鬧起來:僅僅碳氫兩種元素排列起來,就變化多端,更不用加上各種官能團了,想想碳氫氧硫這些原子在你的十指之間來回變換,被你運用自如,也很有趣(順便提一點,本人就是搞有機化學的)。誰説和形色各異的化學藥品以及形態萬千的瓶瓶罐罐打交道不是一種樂趣呢?其次,你得明白化學是一門很有用的專業。化學無論在生物、製藥、醫療、衞生小到刷牙吃飯大到神七上天等各個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學習化學的人就業之路十分寬廣:可以去搞質檢看看奶粉中也沒有三聚氰胺,可以去學校教書育人,把諾貝爾化學獎的希望寄託給下一代,可以去製藥廠開發感冒藥,可以留在研究性單位潛心搞研究,如果有資金有技術可以自己辦個化工廠一夜暴富,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那就出國吧--你可以查一下,每年搞化學的人佔的比例真是不小。搞化學的很容易考研,讀博,如果有志於研究生或者博士的也可以考慮一下化學。當然,説了以上兩點,並不是意味着朋友你這一輩子必須吊死在化學這棵樹上,否則前途就一片黑暗,我只是想告訴你,學習化學很有用,很有必要.

篇10: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學習觀察和描述化學實驗的方法。體現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能力目標:1、能説出實驗探究的過程。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給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並能通過觀察和分析得出結論。能正確填寫探究(實驗)報告。

2、能説出化學學習的特點――關注物質的性質、變化、過程以及對結果的解釋討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學習科學探究方法。

【教學重點】化學實驗的觀察及描述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描述化學實驗現象。

【教學方法】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引入情境,生成新知:

物質發生變化的情況有哪些?判斷的依據是什麼?而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的途徑又是什麼?

自學研討,生成能力:

知識點一: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

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的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

2、古代煉丹和煉金術士對化學實驗的貢獻:發明了許多化學實驗器具及一些分離物質的方法,如過濾、蒸餾等。

3、實驗是學習化學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和分析等,可以發現和驗證化學的原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並獲得新的化學知識。

4、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發現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實驗計劃――進行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做出結論――反思與評價――交流討論。

知識點二: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對一支蠟燭在點燃前、燃着時和熄滅後的三個階段進行觀察。

1、點燃蠟燭“前”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物理知識進行開放性的探究。

學生觀察蠟燭的結構、顏色、狀態、形狀和硬度等,並嗅其氣味,用小刀切一小塊石蠟放入水裏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組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及得出的`結論:

現象:點燃前:白色圓柱狀固體、略有氣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説明蠟燭的硬度較小,浮在水面上説明不溶於水、密度比水小。

2、點燃蠟燭“中”

教師巡迴指導,學生觀察燃燒過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後取出,觀察火柴梗燃燒的情況。

(2)取一隻乾冷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燒杯壁的現象,取下燒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盪,觀察現象。

學生猜測蠟燭燃燒後的產物、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及得出的結論:

現象:燃着時:石蠟熔化併發光放熱,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最明亮,裏層最暗,火柴梗兩端逐漸變黑。燒杯壁上出現水珠,石灰水變渾濁。

分析:石蠟熔化説明熔點較低;發出明亮火焰有燭淚,火柴兩端最先碳化變黑,説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間未變黑,説明內焰温度較低,焰心温度最低;燒杯壁上出現水珠,説明燃燒生成了水;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説明還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滅蠟燭“後”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

學生合作去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看能否燃燒。

學生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及分析得出的結論:

現象:熄滅後:冒白煙,用火柴點白煙,蠟燭重新被點燃。

分析:煙是固體小顆粒,並且可以燃燒,説明白煙是石蠟的固體小顆粒。

交流彙報探究過程及結果。

歸納:

1、蠟燭燃燒時發生的變化:

2、蠟燭火焰的温度高低及明亮程度:

焰心是由於沒有與氧氣接觸而不能燃燒的石蠟蒸氣,故温度最低,且最暗;外焰與空氣充分接觸,燃燒充分,故温度最高,且最亮。

3、蠟燭熄滅時的白煙能燃燒的原因:

沒有燃燒的石蠟蒸氣遇冷凝結成石蠟固體小顆粒即白煙,具有可燃性。

提示:煙和霧的區別:煙是固體小顆粒,霧是小液滴。

知識點三: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比較

我們人既吸入氣體也呼出氣體,人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一樣嗎?

1、此探究主要觀察呼吸前後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含量的變化。

2、排水集氣法:本實驗中收集人體呼出氣體的方法叫排水集氣法。如何用排水集氣法收集呼出的氣體?

把盛滿水的瓶子連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內(瓶底不能有氣泡),將導管小心地插入集氣瓶內,並向集氣瓶內緩緩吹氣,直到集氣瓶內充滿呼出的氣體。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將集氣瓶的瓶口蓋好,然後取出集氣瓶正放在實驗台上。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組織學生組內合作探究以下問題,並提醒學生作好實驗記錄。

1、分別向一瓶吸入的空氣和一瓶呼出的氣體中滴入澄清石灰水,並振盪,兩個瓶子中分別會發生什麼現象?説明了什麼?

現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後,吸入的空氣瓶中無現象,呼出氣體瓶中的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説明了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

2、將燃燒着的小木條分別插入吸入的空氣和人體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分別有什麼現象發生?説明了什麼?

現象:插入人體吸入的空氣集氣瓶中的小木條比插入人體呼出氣體集氣瓶中的小木條燃燒更旺,且燃燒時間要長。

結論:説明了空氣中氧氣含量大於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

3、取兩塊乾燥的玻璃片,對着其中的一個玻璃片呼氣,有什麼現象產生?説明了什麼?

現象:對着幹燥的玻璃片呼氣後,玻璃片上會產生極小的水珠。

結論:説明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

歸納:

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成分比較:

吸入的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

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吸入的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

提示:人體的呼吸是新陳代謝的過程,吸入氧氣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同時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氣,它也是人體排泄的一種方式。

當堂檢測、鞏固新知:

1、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是(D)

A.空氣  B.二氧化碳  C.水蒸氣  D.氧氣

2、常用於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的物質是(B)

A.食鹽水  B.澄清石灰水  C.純淨水  D.蔗糖水

3、不屬於蠟燭燃燒實驗現象的是( C )

A.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最亮 B.熄滅後有白煙產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燒杯內壁出現白霧

4、通過探究“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實驗,得出結論正確的是(  D )

A.吸入的氣體全部是氧氣  B.呼出的氣體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氣體極易溶於水   D.呼出的氣體裏含有較多水蒸氣

5、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科恩(美)、波普爾(英),以表彰他們在理論化學領域作出的重大貢獻。他們的工作使實驗和理論能夠共同協力探討分子體系的性質,使整個化學領域經歷了一場革命性的變化。下列説法正確是 ( A )

A、化學不再是純實驗科學           B、化學不再需要實驗

C、化學不做實驗,就什麼都不知道   D、未來化學的方向還是經驗化

6、蠟燭燃燒既發生了化學變化又發生了物理變化,火焰分外焰、內焰和焰心三層,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將乾燥的燒杯放在蠟燭火焰上方,燒杯內壁有水珠生成,迅速向燒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盪,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説明蠟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兩種物質。

【課後作業】課後“練習與應用”習題。

【板書設計】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2、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3、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比較

【教學反思】將此節課的教學目標及實施方案調整為教會學生如何探究,如何做實驗,通過直觀的演示實驗,用清晰的語言敍述,適時的課堂提問,必要的板書及簡單的原因分析等,讓他們看到規範的實驗操作,聽到規範的語言描述,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為學生以後的化學學習打下紮實的語言基礎和實驗基礎。

篇11: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的

知識: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並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瞭解空氣的組成及空氣污染與防治。

教學方法

實驗探討法、課堂討論啟發式講解法。

教學用具

儀器:鐘罩、水槽、燃燒匙、單孔橡皮塞、集氣瓶、燒杯、乳膠管、導管、雙孔橡皮塞、彈簧夾、酒精燈。

藥品:紅磷、水。其它:火柴。

教學過程

附1:課堂練習一

1.空氣中按體積計算,含量最多的氣體是[]A.氧氣B.氮氣C.二氧化碳D.稀有氣體

2.在100升空氣裏氮氣的體積大約是[]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氣中氧氣與氮氣的體積比約為[]A.4∶1 B.1∶4 C.1∶5 D.4∶5

附2:課堂練習二

4.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致可分為[]A.一類B.兩類C.三類D.四類

5.造成大氣污染的有害氣體是[]

A.氮氣、氧氣B.稀有氣體、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氣、二氧化碳

6.下列情況一般不造成空氣污染的是[]

A.煤燃燒生成的煙B.汽車排氣生成的煙霧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產生的煙霧

7.被污染了的空氣會嚴重地損害_的`健康,影響_的生長,造成對自然資源及建築物等的破壞。

8.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必須要充分認識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以保障人類的健康和保護自然資源。

附3:課堂練習答案1.B 2.A 3.B 4.B 5.C 6.C7.人體作物8.保護環境污染源

附4:隨堂檢測

1.將下列數據(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序號填入有關物質後面的括號內。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氣()(3)氮氣()(4)稀有氣體()

2.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

B.空氣中氧氣的質量佔21%,氮氣佔78%

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氣體一定是空氣

D.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空氣一種成分組成

3.桌子上放一個空燒杯,燒杯內[]

A.是氮氣B.是氧氣C.是空氣D.沒有物質

4.證明空氣成分的科學家是[]

A.法國的拉瓦錫B.瑞典的舍勒C.英國的道爾頓D.英國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氣中的物質,不使空氣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燒產生的煙B.石油化工廠排放的廢氣

C.汽車排出的尾氣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氣體

第四節燃燒與緩慢氧化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掌握滅火原理,瞭解滅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2.認識有害燃燒對空氣的污染及危害。

3.加強環保教育和環保意識。

二.教學方法:

1.實驗、電化結合;2.講、議結合,

三.教學過程:

[引言]: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於人類、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給人類帶來災難。

[設置情景]:燒水時隨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丟棄,造成失火,同學們驚叫,立即用簡易滅火器撲滅。

[敍述]:幸虧同學們及時發現火情,否則會釀成大火,為了安全用火,今天學習燃燒與滅火這節課。

[引出課題]:燃燒與滅火

[複習]:請同學們根據已學過的燃燒及燃燒的條件,帶着以下幾個問題,觀察實驗,思考回答。

[投影]:1.為什麼是放在金屬板上的白磷先燃燒?

2.怎樣才能使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起來?

[演示實驗]: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放入一小塊白磷,然後蓋

篇12: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瞭解滅火的原理;

瞭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相互聯繫。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後,引導學生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後,安排了燃燒和緩慢氧化。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瞭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熱發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光熱、現象也並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裏發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地轉變為劇烈氧化的自燃。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於條件不同而發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瞭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裏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於温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着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裏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於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於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生成物產生。

④至於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於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着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麼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麼?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燃燒和緩慢氧化

重點、難點:瞭解燃燒的條件,並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火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温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麼?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麼?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麼?

隨着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現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射、火力發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並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麼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温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温度。(這最低温度叫着火點)

討論:瞭解燃燒的條件後,想想滅火可採取什麼措施?其原理是什麼?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温到着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裏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措施?為什麼?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衝,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麼?(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麼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麼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着火點不變,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麼?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麪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麼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於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鏽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於與空氣中氧氣發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生什麼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小結:區別是發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生事故後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閲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並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温度沒有達到着火點 (B)温度超過着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D)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B)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D)屬於氧化反應

3.白磷的着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於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B)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着火點 (D)設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篇13: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什麼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

2、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激發學生親近、熱愛。

教師準備:1的相關素材及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級鏈接)2試管、燒杯、玻棒、白紙(用NaOH溶液、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稀鹽酸等。

本課題是九年級學生系統地學習化學的第一課。

譚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視頻導入”抓住了學生眼球,物質世界絢麗多彩的第一印象,濃縮了歷史的變遷、拓展了求知的視野。

教學中注意發揮教科書“圖文並茂、以圖代文”的特色,培養學生“解讀圖文”的自學能力,通過互動實踐的探究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

教學中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信息,能較好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堅持下去,其深層次的教學意義還在於讓學生通過互動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展示等環節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

更可貴的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向學生推介出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變化中學、探究中學。

課題1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B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會問題,認識化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知道“化學是什麼”。

【教學準備】實驗準備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試管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魔術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體(AgNO3溶液)。C、D兩種無色液體),我也請大家猜一猜,如果向盛有C液體(NaOH溶液)的燒杯內,逐滴滴入D液體(無色酚酞)]

(在同學們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節目叫“花開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個製造商,產品是什麼呢?(展示藍色的E液體和無色的F液體)。

丙:[向盛有E液體(CuSO4溶液)的試管中倒入無色的F液體(NaOH溶液),倒出試管上層清液後,將藍色沉澱物移到一個小果凍盒內。]

丙:同學們,我的產品是什麼呢――“果凍”,但這種假果凍是不能吃的。

師:謝謝三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同時感謝所有同學的積極參與。

這些有趣的現象都與化學

密切相關。

(將噴霧壺內液體向一張白紙噴去,白紙顯示出紅色的“化學大世界”。)下面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這神祕的“化學大世界”。

二、動畫展示

教師課前製作由不同圖片組成的動畫: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學生欣賞動畫同時思考問題:什麼是化學,化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何關係?

三、討論交流

學生欣賞動畫、閲讀教材、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同學交流對化學的認識。

四、探究活動

1、閲讀教科書、研究插圖

2、小組競賽

(1)説出你所知道的化學家。

(2)列舉生活、生產與化學有關的現象或事例。

(3)展示帶來的相關資料和實物。

五、圖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灘。

2、堆積如山的工業有害廢物。

3、工業廢料“紅塵”滾滾。

4、資料“綠色化學”。

揭開了化學學習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點,又寓意着“化學探----猜測----設計----實踐----結論----反思”,同時暗喻了學生是化學學習的主體。

課堂內容選取觸目驚心的“反面教材”顯示了化學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學生呼喚出“綠色化學”。

這種教學處理對培養學生作為現代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在化學第一課學習中,就涉及到了學生“化學學習成長袋”,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新的學習評價實踐和新的教育評價觀的具體體現,這種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篇14: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原於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2)瞭解原於結構的表示方法;

(3)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係;

(4)瞭解離子的形成過程,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間相互討論、交流,增強學生歸納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

(2)運用多媒體動畫片、課文插圖等輔助手段,演示離子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直觀,增強學習的效果。

3.情感、態度與付值觀

(1)初步體會物質構成的奧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粒子性”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的形成。

難點: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談談]原子的結構

[體驗]畫出原子結構草圖

(二)複習回顧,課前熱身

1.構成原子的粒子有質子、中子、電子三種。

2.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居於原子的中央,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繞原子核作高速運動。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電子數: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二、核外電子的排布

活動1:

[討論]核外電子的運動是否如同學們所畫的?

[歸納]核外電子運動是否像行星繞太陽旋轉有固定的軌道,但卻有經常出現的區域。

[提示]核外電子運動經常出現的區域叫電子層。

[設問]核外所有電子是杏都經常出現在同一區域?

[點撥]核外電子就像人一樣,小時候完全靠父母,隨着年齡,對父母的依賴程度小。那麼電子由於能量各不同,所以其運動的區域離核有遠有近。

[提示]能量低,離核近,能量高,離核遠。

活動2:

[體驗]核外電子在不同電子層內運動的現象説明什麼問題?

[歸納]核外電子是在不同的電子層內運動的,這種現象叫做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有7層。

2.離核最遠,能量最高的電子層叫最外層。

[明確]各原子的最外層可能不相同。

[小結]電子層: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離 核:近……→遠

活動3:

[提問]稀有氣體化學性質表現如何?

[歸納]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難與其他物質反應。

[設問]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有何特點?

[投影]1-20號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交流]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為8個。

[提示]若第一層為最外層,則為2個。

[點撥]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8個。

[歸納]穩定結構: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達到8個(若第一層為最外層,達到2個)的結構。

活動4:

[操作]請同學們根據上述知識畫出氫、氧原子的結構草圖。

[討論]該圖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帶的電荷數、核外電子的運動。

[歸納]化學上把表示原子結構的圖形叫原子結構示意圖。

活動5:

[討論]以氧原子為例,回答圖中各部分的意義。

[歸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

二、離子的形成

活動6:

[投影]1~20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

[討論]哪些屬於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三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特點及其結構是否穩定?

三類元素的原子在反應中怎樣使其結構穩定?

[歸納]

[小結]元素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關係最密切。

活動7:

[設問]原子得失電子的結果是怎樣的?

[課件演示]動畫:氯化鈉的形成

[歸納]1.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叫做離子,分為陽離子和陰離子兩種。

2.陰、陽離子由於靜電作用而形成不帶電性的化合物。離子也可構成物質。

活動8:

[討論]如何表示離子?

[歸納]離子符號的書寫:

先寫元素或原子團符號,然後在符號右上方先標電荷數值(數值為“1”時省略),後標“+”“-”號。

[提問]2Mg2+中數字“2”表示何意義?

[歸納]元素符號右上方的數字:一個離子帶的電荷數。

離子符號前面的數字:離子的個數。

活動9:

[議一議]原子和離子的比較

[小結]1.不同點:

①原子結構一般不穩定(稀有氣體除外);而離子結構穩定。

②原子不顯電性,離子帶電。

[拓展]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原子;

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大於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陽離子;

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小於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陰離子。

③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變,離子可能變。

[點撥]帶電的原子團這類離子在化學反應前後可能變。

④原子用元素符號表示,離子用離子符號表示。

2.相同點(聯繫):

①都能構成物質,保持物質化學性質。

活動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物質間的關係。

[歸納]

[明確]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三種。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具有穩定結構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幾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

①A~E共表示四 種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號,下同);③表示陰離子的粒於是 A、D ;④表示陽離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對穩定結構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的粒子是 B 。

3.鈉原子和鈉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如下:請回答:

(1)由於它們的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所以它們都屬於鈉元素。

(2)鈉原子和鈉離子的化學性質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總結反思,拓展珏伸

[總結反思]本課學習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啟示:.比較、歸納是學習化學基本概念的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電荷數為A,它的陽離子Mn+與N元素的陰離子Nm-核外電子排

布相同,則N元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電子變為陽離子,得電子變為陰離子,且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對於“具有相同質子數的粒子”,下列敍述正確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電子數 B.不一定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種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質子數的粒子可能是同種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課堂跟蹤反饋

夯實基礎

1.下列變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熱後汽化 B.貯氮氣的鋼瓶受熱爆炸

C.氧氣溶解於水 D.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2.三種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已知n>p,則它們的核內質子數(依次用X、Y、Z表示)關係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圖中,表示+2價陽離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屬於同種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表示陽離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負2價陰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 所示,則該元素原子所含的質子數為 ( B )

A.6 B.8

C.10 D.12

8.(2001長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的是 ( A )

9.(2002山西省)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表示具有穩定結構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02吉林省)下列關於分子、原子、離子的説法,正確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可以再分

B.單個SO2分子有刺激性氣味

C.純淨的氫氣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後,生成的物質是由同一種粒子構成

D.離子是原子失去電子後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有關該元素的説法錯誤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為16 B.原子的核外有3個電子層

C.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6 D.屬於金屬元素

12.對Fe3+、Fe2+、Fe三種粒子的判斷,正確的是 ( C )

①核電荷數相同 ②核外電子數相等 ③電子層結構完全相同 ④質量幾乎相等 ⑤等質量的三種粒子所有的質子數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種粒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 ,則該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 ( A )

A.1 B.2

C.8 D.10

開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學家在宇宙深處發現了H3+離子和H3分子。請回答:

(1)1個H3+離子中含有 3 個質子, 2 個電子。

(2)構成H3分子的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是 C (填序號)。

(3)H3屬於 單質 (填“混合物”、“單質”或“化合物”)。

篇15:國中化學教案

第一單元 化學改變了世界

第一節 奇妙的化學(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通過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繫感受化學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

2、能複述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含義及基本特徵,會判斷常見的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

3、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自主探究: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仔細觀察教室中的各種物品,包括我們的學習用品、衣着穿戴,哪些是由天然材料製成的,哪些是由合成材料製成的?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製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製成的有:

通過觀察和統計你有什麼感想:

二、觀察化學變化

生活中有很多變化,試比較下面變化的區別:

1、涼水燒成熱水 2、木炭燃燒變成灰燼 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釀成酒 5、水結冰 6、鐵礦石煉成鋼鐵

7、酒精揮發 8、礦石粉碎

將這些變化分類:

你這樣分類的依據是什麼?

歸納總結:1、是物理變化。

是化學變化

2、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是 。

實驗探究:完成以下實驗

1、點燃鎂條,觀察現象。

2、在試管里加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幾滴酚酞試液觀察現象。

3、將一粒鋅放入試管中,加入1~2毫升稀鹽酸,觀察現象。

4、取3~4毫升硫酸銅溶液於一試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氫氧化鈉溶液,觀察現象。

回答問題:

1、這些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理由是什麼?

2、這些變化伴隨着什麼現象?

結論:1、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徵是 ,化學變化的過程常常伴隨着 、、、、等現象。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這些現象來推斷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化學變化有 生成,而物理變化只是物質在 、發生了變化。

3、化學變化不但生成新物質而且還伴隨着 的變化,這種變化經常表現為熱能,光能和電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類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是 或 。

化學造福着人類,然而化學對環境的污染也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威脅,治理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社會倡導綠色化學。閲讀課本“多識一點”後總結什麼是綠色化學?

我的收穫:

1、我們生活中使用的絕大多數物品是由人造材料製成的,而這些材料都是通過 變化製得的。

2、物質的變化一般分為兩大類: 變化和 變化。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是 。化學變化過程中伴隨的現象不能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3、綠色化學的理念是 。

當堂測試:

1、發生的下列自然現象中,屬於化學變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沙塵暴 C.閃電引發的森林大火 D.汽油揮發

2、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發光發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化學變化

C.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D.有沉澱生成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3、教室中的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製成的是( )

A.陶瓷地板 B.鋁合金門窗 C.玻璃 D.木質桌椅

4、下列變化中前者屬於化學變化,後者屬於物理變化的是( )

A.燈泡通電發光發熱;瓷瓦破碎

B.煤炭燃燒;水的蒸發

C.酒精揮發;食物腐爛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鐵生鏽

5、幾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從事的活動中,使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

A.建築房屋 B.磨製石器 C.用麻織布 D.燒製瓷器

6、下列廣告語中你認為不科學的是( )

A.食用含碘食鹽可預防甲狀腺腫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預防齲齒

C.本飲料由天然物質配製而成,絕對不含任何化學物質

D.經衞生部門檢測合格的礦泉水中含有少量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是一種健康飲料

7、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化學變化 ,而物理變化只是在

和 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同一物質在不同條件下可發生不同變化,如加熱蠟燭,温度稍高就可融化,這是 變化,温度再高就可燃燒,這是 變化。

第一節 奇妙的化學(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每一類原子稱為一種元素。

2、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相聯繫的思維方式。

自主探究:

閲讀課本第7---8頁後討論並完成以下問題

1、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 (如分子、原子等)構成的。例如我們熟悉的物質水就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而每個水分子又是由兩個 和一個 構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氫氣是由 構成的,氧氣是由 構成的。每個氫分子又是由兩個 構成的,每個氧分子又是由兩個 構成的。

3、什麼是元素?水、氫氣、氧氣分別是由什麼元素組成的?

4、什麼是化學?

化學就是在 的水平上研究物質的 、、及其 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交流共享:想象一下:一桶水如果無限次的分下去,最後我們會得到什麼?

合作探究:完成課本第9頁挑戰自我2

歸納總結:

1、宏觀物質都是由 組成的,又是由極其微小的 構成的。

2、構成物質的粒子有 、等。

3、分子都是由 構成的。

當堂測試:

1、化學研究的對象與物理、生物、數學、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同,取一塊食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學研究領域的是( )

A.食鹽是由什麼元素組成的

B.食鹽的產地在哪裏

C.食鹽有什麼性質和用途

D.食鹽的微觀結構如何

2、水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關於它的組成結構説法正確的是( )。

A.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B.由氫氣和氧氣組成

C.一個水分子是由一個氫分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的

D.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3、下列説法錯誤的是 ( )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構成物質

C.實際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總稱

D.把每一類原子稱之為一種元素

4、下列敍述不正確的是 ( )

A.物質是由許許多多微小的粒子構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鐵是由鐵原子構成的。

B.有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而有的物質則是由分子或原子構成的

C.用掃描隧道顯微鏡能拍攝到鐵原子,説明原子是真實的存在的

D.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實現了對原子、分子的移動和排列

5、下列廣告用語你認為不正確的是( )。

A.“補血口服液”可補血補鐵,防止缺鐵性貧血

B.本飲料由天然物質配製而成,絕對不含化學物質

C.含氟牙膏可以預防齲齒

D.礦泉水中含鉀、鈉、鈣、鎂等元素,是一種健康飲料

6、打雷閃電的時候,空氣中有極少的氧氣( O2)變為臭氧(O3),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該變化是物理變化

B.該變化是化學變化

C.氧氣和臭氧是同一種物質

D.氧氣和臭氧不是同一種物質

7、1993年8月,我國科學家利用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在一塊晶體硅(Si)的表面通過探針的作用搬走原子,寫下了“中國”兩個字。下列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

A.上述操作中發生了化學變化

B.上述操作中只發生了物理變化

C.這兩個漢字是當時世界上最小的漢字

D.這標誌着我國科學已進入操縱原子的階段

8、人類的下列活動中,屬於化學研究的範疇的是( )

A.設計新程序開發電腦軟件

B.培育新品種,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和提高品質

C.提煉石油,生產各種燃料

D.利用指南針航海

9、“民以食為天”。下列過程中,主要屬於化學變化的是( )

A.碾米B.淘米C.洗菜D.釀酒

10、綠色化學是21世紀化學發展的主導方向。綠色化學要求從根本上消滅污染,是一門能徹底阻止污染產生的化學,它包括綠色生產和綠色銷燬等內容。泰安市在整頓音像市場的活動中,查獲了一批盜版光盤,並進行綠色銷燬。以下做法屬於“綠色銷燬”的是( )

A.潑上汽油焚燒 B、倒入大汶河中

C.埋入土中 D.碾碎後回收再利用

篇16: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解為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原子和離子通過得失電子可以相互轉換;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4.能根據相對原子質量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過程與方法:

1.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動為主線,不斷髮現問題,運用討論交流等學習方法,再對學習素材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概括的過程中不斷獲取新知。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通過“原子的發現和原子構成探索”等內容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3.人類對原子的認識教育中結合中科院通過原子繪的中國地圖及相對原子質量的教學過程中我國化學家張青蓮教授組織對銦、銻等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和修正,對學生進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1.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辯證統一思維方法。

2.對分子、原子、離子概念的理解與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3.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的不同和相互關係。

4.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5.能正確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教學過程:

一、分子原子

1.複習知識

【回憶】我們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那麼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裏呢?

【回答】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會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設計意圖:複習學過的知識,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學變化中還可進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無法再分了。那麼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讓我們循着歷史的足跡,一起來學習人們為了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祕而經歷的漫長的探究過程。交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內容產生興趣。

3.交流討論

道爾頓:近代原子學説,認為原子是實心球體。湯姆生髮現電子。

【設疑】原子中的電子帶負電,你能解釋原子為什麼不帶電嗎?

盧瑟福發現原子核,α粒子轟擊金箔。

【設疑】你能對α粒子運動路徑的改變作出解釋嗎?

在討論α粒子運動路徑改變使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

【歸納】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佔體積很小,但卻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

講述科學家對原子探索的歷程,討論原子中微粒電荷數的關係。

【回答】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電子所帶的負電荷和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相互抵消使原子還是呈電中性。

【討論】大多數α粒子運動路徑沒有改變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發生偏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來。

設計意圖:針對史料交流談論,認識原子構成的事實,並通過“對原子構成探索”等內容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認識到原子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

4.引導探究

【指導】閲讀P67-68“原子核由什麼構成?”

【課件】原子及原子核構成的模型圖片。

【問題】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麼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

【設疑】根據原子核的構成你能解釋原子核為什麼帶正電嗎?

【歸納】原子中各微粒的電荷數關係。電子數=核電荷數=質子數

【閲讀】原子核的構成。

【回答】原子核還能再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其中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討論】原子核帶正電的原因

【回答】因為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的。

設計意圖: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念,建立原子內部構成的直觀形象,理解原子內部微粒數和電荷數的關係。

5.知識拓展

【講解】簡單介紹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及稀有氣體元素、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及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係,瞭解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的示意圖及各類元素原子結構(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及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係。通過對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瞭解,讓學生認識到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初步學會科學抽象的學習方法,知道穩定結構的特點,為原子轉移電子變成離子的規律建立知識儲備。

三、離子

6.指導學習

【設疑】根據剛才的知識請同學們試着畫出Na和Cl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並請討論這兩種原子在化學反應中電子可能的轉移方式。

【問題】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或得到電子後,是否呈電中性?

【講解】化學上我們把這種帶電的原子就稱為離子,下面我們通過視頻和動畫來看一下,原子在什麼情況下、又是如何轉變成離子的。

【講解】原子得失電子後形成的離子分別帶上負電荷和正電荷,我們把帶正電荷的離子稱為陽離子;把帶負電荷的離子稱為陰離子。

【講解】為了方便我們在元素符號的右上角寫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及所帶電荷的正負來表示離子。例如:鎂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失2個電子後帶2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鎂離子的符號為Mg2+。氧原子最外電子層電子數為6,得2個電子後,帶2個單位得負電荷,所以氧離子符號為O2-。

【問題】鋁離子,鎂離子,硫離子,氯離子的符號如何寫?

教學意圖:知道原子得失電子會變成離子認識一些常見原子的結構示意圖、離子符號、離子結構示意圖。

篇17: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製取氧氣的方法。

2、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

3、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

4、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製法。

教學難點:有關氧氣性質的實驗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探究目標:

1、探究最適合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

2、明確實驗室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提出問題:

1、如何選擇最適合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依據是什麼?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氣?

3、如何檢驗一瓶氧氣已收集滿?

收集資料:

1、回顧一下,寫出你所知道的製氧氣的一種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氣的主要來源

情境創設:下列謎語是什麼物質呢?

無影無形摸不着,火焰見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參加,動物生長離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氣。氧氣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動手製取氧氣吧?

設計實驗並進行驗證:

步驟和方法現象分析和結論

取A、B、C三支試管,分別加入3-5ml的過氧化氫溶液。

1、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A試管口,觀察現象。

2、在B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B試管口,觀察現象。

3、在C試管中加入幾塊沸石(或瓷片),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C試管口,觀察現象。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最適合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是

依據是

用下圖所示裝置製取一瓶氧氣。

1、組裝一套實驗室製取氧氣的裝置。在廣口瓶內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再通過長頸漏斗添加過氧化氫溶液。

2、收集氧氣。

先將集氣瓶中盛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然後倒立在水槽中。當導管口有氣泡連續、均勻地放出時,再把導管口伸入盛滿水的集氣瓶裏,等瓶裏的水排完以後,在水裏用玻璃片蓋住瓶口,把集氣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實驗時(有或沒有)氣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氣是色的氣體

判斷一瓶氧氣已收集滿的依據是

實驗時,填加長頸漏斗的優點是

實驗過程中,長頸漏斗的底部必須液封在液麪以下的原因

當導管口剛開始有氣泡地放出時,不宜立即收集,這是因為

分析歸納:在過氧化氫製氧氣的實驗中,加入二氧化錳(或沸石),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那麼二氧化錳(或沸石)在此實驗中起什麼作用呢?

交流與反思: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製取O2:反應物,狀態,條件,收集方法。

知識應用:

1、常温下,某氣體難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大,收集該氣體可採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氣法(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

2、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能迅速分解產生氧氣,分液漏斗可以通過調節活塞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根據下圖所示回答問題: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質是,錐形瓶中放入的物質是;

(2)寫出該方法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要收集一瓶純淨的氧氣,應選擇裝置(填字母);

(3)某同學在觀察到錐形瓶內有大量氣泡時,開始用B裝置收集氧氣,過一段時間後,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見木條復燃。原因是。

探究課題:氧氣的性質

探究目標:

1、探究氧氣的物理性質

2、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

提出問題:

1、充滿氧氣的集氣瓶為什麼應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中魚兒能生存,説明水中氧氣的溶解性是不溶於水還是不易溶於水?

3、如何證明一瓶氣體是氧氣?

收集資料:

1、搶救病人的時候要用到氧氣,説明氧氣具有性質。

2、家裏生爐子時,用扇子煽,爐火越扇越旺,説明氧氣具有性質。

做出假設: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的氣體。

篇18:國中化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要求與教學重難點

課題1內容主要是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鹽以及鹽的命名、種類和用途。初步學會粗鹽提純和鑑定碳酸根離子的方法。能判斷常見酸鹼鹽的溶解性以及複分解反應的類型及發生條件。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瞭解制鹼先驅—————候德榜,激發愛國熱情和學習激情。幾種常見鹽的性質及應用。本節重點是酸鹼鹽之間發生的反應———複分解反應,過濾、蒸發等分離提純物質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材內容分析及難點突破方法

本課題是從鹽的用途認識氯化鈉,由此引出粗鹽提純,學習蒸發操作,熟練溶解、過濾操作;認識碳酸鹽性質和用途,瞭解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氫根的鹽的檢驗方法,概括出複分解反應的概念,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瞭解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學會判斷酸鹼鹽之間是否反應,掌握鹽的化學性質。

重點突破:理解複分解反應的本質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熟練書寫常見酸與鹽、鹼與鹽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播放flash動畫,動態演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難點突破: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體會歸納出酸與鹽、Na2CO3與Ca(OH)

1、酸與鹼發生的反應屬於複分解反應,通過合作探究實驗:NaOH能與CuSO4或FeCl3反應、NaCl與AgNO

2、Na2SO4與BaCl2都能發生反應,並且都屬於複分解反應,有這些已知反應的生成物特點,歸納出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播放flash動畫,從微觀角度形象、動態地演示覆分解反應發生所具備的條件,加深學生對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條件的判斷,突破教學難點。

第一課時先對鹽類進行分類和命名,讓學生建立起鹽的概念。第二課時介紹常見鹽氯化鈉的提取,複習過濾的操作,認識蒸發這一實驗操作;第三課時繼續介紹常見鹽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並掌握鑑別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的鑑別方法;第四課時對複分解反應條件進行探究並總結鹽類的性質。

三、教學設計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圖片,引出鹽的組成特點及化學性質,分析歸納熟悉的酸與鹽、鹼與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特點,引出複分解反應的概念。

2、直觀形象,突破重難點

九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為了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不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學習器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度。通過flash動畫,動態展示覆分解反應概念中“相互交換成分”是如何進行的,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複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突破重難點:

3、歸納總結

通過書寫常見鹽的化學方程式與置換反應的特點的比較,總結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歸納出複分解反應類型。

4、實驗探究

通過CuSO4與NaOH、FeCl3與NaOH、AgNO3與NaCl、Na2SO4與BaCl2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鹼與鹽、鹽與鹽發生反應有沉澱生成,對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了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論知識,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化學知識以實驗為基礎”的道理,提高學生複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認識。

5、拓展提高

通過教學設計中的具體練習,在鞏固複分解反應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複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滲透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篇19: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什麼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

2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激發學生親近、熱愛f

教師準備:1的相關素材及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級鏈接)2試管、燒杯、玻棒、白紙(用NaOH溶液、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稀鹽酸等。

本課題是九年級學生系統地學習化學的第一課。

譚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視頻導入”抓住了學生眼球,物質世界絢麗多彩的第一印象,濃縮了歷史的變遷、拓展了求知的視野。

教學中注意發揮教科書“圖文並茂、以圖代文”的特色,培養學生“解讀圖文”的自學能力,通過互動實踐的探究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

教學中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信息,能較好達到

資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堅持下去,其深層次的教學意義還在於讓學生通過互動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展示等環節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

更可貴的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向學生推介出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變化中學、探究中學。

課題1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B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會問題,認識化學學習的價值。

4、【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知道“化學是什麼”。

【教學準備】實驗準備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 試管架

大試管3支小燒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魔術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體(AgNO3溶液)。]

C、D兩種無色液體),我也請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體(NaOH溶液)的燒杯內,逐滴滴入D液體(無色酚酞)]

(在同學們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節目叫“花開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個製造商,產品是什麼呢?(展示藍色的E液體和無色的F液體)。

丙:[向盛有E液體(CuSO4溶液)的試管中倒入無色的F液體(NaOH溶液),倒出試管上層清液後,將藍色沉澱物移到一個小果凍盒內。]

丙:同學們,我的產品是什麼呢——“果凍”,但這種假果凍是不能吃的。

師:謝謝三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同時感謝所有同學的積極參與。

這些有趣的現象都與化學

密切相關。

(將噴霧壺內液體向一張白紙噴去,白紙顯示出紅色的“化學大世界”。)下面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這神祕的“化學大世界”。

二、動畫展示

教師課前製作由不同圖片組成的動畫: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學生欣賞動畫同時思考問題:什麼是化學,化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何關係?

三、討論交流

學生欣賞動畫、閲讀教材、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同學交流對化學的認識。

四、探究活動

1、閲讀教科書、研究插圖

2、小組競賽

(1)説出你所知道的化學家。

(2)列舉生活、生產與化學有關的現象或事例。

(3)展示帶來的相關資料和實物。

3

五、圖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灘。

2、3、堆積如山的工業有害廢物。

4、工業廢料“紅塵”滾滾。

5、資料“綠色化學”。

6、

六、探究小結

未來化學將是朝着“綠色化學”的方向發展;同時

七、課堂整理

1、

2、

揭開了化學學習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點,又寓意着“化學探----猜測----設計----實踐----結論----反思”,同時暗喻了學生是化學學習的主體。

課堂內容選取觸目驚心的“反面教材”顯示了化學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學生呼喚出“綠色化學”。

這種教學處理對培養學生作為現代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在化學第一課學習中,就涉及到了學生“化學學習成長袋”,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新的學習評價實踐和新的教育評價觀的具體體現,這種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篇20:國中化學教案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並有一定想象力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從第一節課起,就感受到化學學習的價值,產生渴望瞭解化學的強烈願望。在此基礎上,教材通過提供與化學有關的影響人類進步的資料,引出課題和化學的定義,並運用實例使學生對其有較為透徹的瞭解。教材注重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充分體會了化學與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充分展示了化學的魅力和學習化學的價值所在。

本課題內容注重“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要淡化“化學”定義識記,強調研究的對象,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強對化學的認識和感受。本課題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薰陶和培養,難點是正確理解化學的定義,體驗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通過組織學生列舉大量的實例,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鼓勵學生主動合作交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由於本課題基本上是非知識內容教學,所以本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感受化學、體驗化學、認識化學。

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主動探究,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培養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瞭解化學的情感。②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認識化學的價值。

本課題教學主要採用主動探究、合作學習、討論交流的方式展開,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本課題教學應體現如下主要特徵:

1.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

2.特別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3.注重讓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

4.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5.激勵與評價

(1)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關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現的情感、態度的發展。對參與程度的評價,主要對學生能否主動地與同學合作,是否願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來考查。對學生思維合作的評價,主要是通過交流去了解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2)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學生化學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經過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動,以及能否有效地解決問題來評價。

整個評價以激勵為主線,學生通過互評與自評,對各個環節進行及時評價與調控,以達成既定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還應加強學法指導,切實組織好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應儘可能更具動感、美感。

二、教案

課 題:化學使世界變得絢麗多彩

授課人:湛興和

學 校:湖南省汨羅市白塘中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主動探究,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培養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瞭解化學的情感。

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認識化學的價值。

重 點

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薰陶和培養。

難 點

正確理解化學的定義,理解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

教學方法

主動探究、合作學習、討論交流的開放式教學。

儀器藥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裝好),用酚酞試液寫有“化學”字樣的紙(表觀為白紙),白開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鹽,汽油和水,銅絲和鐵絲,澄清的右灰水。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語:新的學期,我和大家一起將走進一個新的學習領域,這個領域中的許多知識目前相對於同學們而言,有如這張白色的紙一樣(出示一張用酚酞試液寫有“化學”字樣的紙)是一片空白。但是通過我們的學習和探究,這個領域中的許多知識會呈現在我們面前。首先,讓我們做一個小實驗。(課件展示課題)

學生代表演示:將NaOH溶液噴灑到白紙上,出現“化學”紅色字樣。

創設趣味性化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化學使

世界變

得絢麗

多彩

①播放錄像:《武陵源風景──黃龍洞 》

②課件展示:《中國人上天了》

③課件展示:《隔水透氣的鳥籠》

④課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絢麗多彩》

適當小結,適時讚許鼓勵。

觀後,談感想,提問題。(如:黃龍洞中形態各異的鐘乳石、石筍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它們的形成究竟要經過多長的時間呢?又如:解説員説“水中溶解的礦物質”究竟是什麼?……)

猜想飛船外殼的優越性能等。

猜想鳥籠材料的特點。

提出問題。

通過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學現象,激發學生探究化學的慾望。

針對上面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嘗試能否做出比較科學的解釋。

課件展示:中國人上天了,結合圖片闡述物質的性質、物質的組成、結構、物質的變化等內容,揭示化學的研究對象。

小結:化學是……

思考,學生處於興奮狀態。

感受化學的研究內容。

設疑,激趣。

讓學生深切感受學習化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生活在物質的世界裏,天天和物質打交道,化學無處不在,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課件展示:“鐵鍋燒菜”、“白色污染”。你能舉出我們身邊可能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例嗎?

你還能舉出在現代科學、高新技術中應用化學的實例嗎?

觀看感受。

思考、討論。

自學教材相關內容,思考、討論、彙報自學成果(如:利用納米技術製作的納米銅,高分子材料等)

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讓學生理解“從生活走進化學”。

讓學生理解“從化學走向社會”。

課件展示探究活動:

(1)用生活經驗鑑別物質;

(2)探究人體呼吸時呼出的氣體的組成特徵;

(3)假如沒有化學,展開你的想象,設想世界將會怎樣

分組合作學習,主動探究,提交結論:鑑別白開水和白酒;鑑別洗衣粉和精鹽;鑑別汽油和水;鑑別銅絲和鐵絲。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

自由討論。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可簡略介紹1~2種化學方法,讓學生體驗化學知識的重要性。

感受化學在身邊,感受物質鑑別的一般方法。

為學習空氣的組成鋪墊。

小結: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我們離不開化學。

出示課後探究題:將一枚新鮮雞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記錄你所觀察到的現象;熱水瓶用久後瓶膽內會留下水垢,請你設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與蛋殼相似)。請記錄下你觀察到的現象和你的實驗設計。

記錄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慾望。

運用生活常用的設計實驗,解決實際問題。激趣,培養實驗探究能力。

【板書設計】

篇21: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學習書寫探究活動(或實驗)報告的方法。

2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探究的情趣。

【實驗準備】

教師準備:燒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蠟燭、水等。

學生準備:蠟燭、火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引入燭及其燃燒的探究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實驗探究:

點燃蠟燭“前”

入水裏看是否沉入水底

點燃蠟燭“中”

教師巡迴指導

11s後取出,觀察火柴梗燃燒的情況。

外焰最先碳化,內焰燃燒不充分,説明外焰温度最高,內焰温度較

學生觀察

結論:石蠟可以氣化〔可觀察到的現象〕

熄滅蠟燭“後”

教師指導

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

學生合作去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看能否燃燒。

篇22:國中化學教案

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課型:新授課一課時

學生信息分析:經過一年的化學學習,學生對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如:實驗觀察、歸納總結、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分析等等。其中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本單元酸和鹼的知識實驗較多,且現象比較明顯,學生在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強了,很多重要的知識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加以解決。

教學起點分析:在前兩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鹽酸能與大理石、鹼反應,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酸還有哪些性質?如何探究這些性質?這些問題都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象中逐步引出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如鐵鏽、水垢等的除去,讓學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學性質,激發學生對酸的性質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式:觀察總結、實驗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試管、鑷子、藥匙、多媒體展示台

藥品:濃硫酸、濃鹽酸、稀鹽酸、鎂條、銅絲、木炭、生鏽鐵釘、氧化銅、碳酸鈣、氯化銅溶液、氯化鋇溶液

三、教學設計方案

四、教學流程

1、根據化學方程式歸納總結酸的化學性質。

2、分析酸的化學性質的實質是H+參與反應,總結出酸相似的化學性質。

操作探究

通過蘸有濃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氣中的温度變化,讓學生設計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體展台,把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標籤進行對比,學生通過交流歸納總結濃硫酸和濃鹽酸的主要物理性質;使用濃酸應注意的問題。

活動天地

引入新課

鐵製品生鏽、水壺底部產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討厭的現象,利用酸的性質,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質?

練習使用化學用語

實驗探究

1、第一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鹽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2、第二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總結歸納

多識一點

介紹幾種其它常見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學式;試總結它們的化學性質。

篇23:國中化學教案

一、教學設計理念:

以學生髮展為本,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發現過程和對新知識的體驗與探索,將認知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中引導學生懂得合作、討論與交流,實踐與探究,查閲資料等多種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以此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教學設計思路:

關鍵是讓學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結構信息的引導下,讓學生髮現它們的異同點,然後導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現兩組原子結構信息,讓學生練習,並鞏固元素的定義;接着自學地殼中、生物細胞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認識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認識觀;通過閲讀元素符號的表格,歸納元素的簡單分類;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最後,通過字母組合遊戲、元素與健康、物質中的元素組成練習來加深本節課知識的學習。

三、教學設計策略:

1、從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從學生存在的問題出發設計化學教學

2、從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設計化學教學

課題2元素(第一課時)

導學案設計

一、教與學目標導航

1、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2、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3、會考考點:元素的概念,常見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二、預習案

⑴什麼是元素?找出元素定義中的關鍵詞,並在書上圈劃。

⑵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7的原子和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6的原子是同種元素嗎?

⑶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結構中的()部分,與中子數有無關係?不同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不同。

⑷讀課本73頁圖4—4,瞭解不同元素在地殼中的分佈情況。在地殼中含量佔前四位的元素(),生物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殼中含量少,作物生長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三、教學案

(一)自學質疑

1、O2、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相同的什麼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中什麼是相同的?我們把質子數為8的一類原子統稱為什麼元素?

3、H2、H2O、H2O2等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氫原子,這些氫原子中什麼是相同的?我們把質子數為1的一類原子統稱為什麼元素?

4、什麼是元素?原子的什麼決定了元素種類?

5、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組成物質的元素有100多種,地殼中含量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較高的元素分別是哪些?

6、圖4—5中外國人遇到了什麼問題?你想到了什麼?

7、書寫元素符號的方法是什麼?

8、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有哪些?

9、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種類由原子的質子數(即核電荷數)決定。

2、地殼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鋁、鐵

3、國際上需要用統一的符號來表示各種元素————————元素符號

4、元素符號書寫方法

5、元素符號的意義

7、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

(三)互動探究

1、對比觀察化學反應前後,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原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2、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四)精講點撥

1、化學變化中(分子會發生分裂),分子種類改變

2、化學變化中(原子不會發生分裂),原子種類不變

3、化學變化中(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種類不變

4、元素是宏觀概念,用於描述物質的組成,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原子是微觀概念,用於描述物質或分子的構成,即講種類又講個數。

篇24: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2、瞭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及合金的特點。

3、瞭解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觀點,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質的觀念。

3、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係。

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工具

投影儀、金屬製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金屬製品的掛圖(如飛機、坦克、輪船等)、鐵架台(帶鐵圈)、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片(鐵片、銅片、鋁片)、乾電池、小燈泡、導線、酒精燈、火柴、砂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碳、氧等非金屬的性質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種元素中約有80%為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元素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廣泛的用途。本單元我們將學習一些常見金屬的性質、用途和冶煉方法等。

二、新課教學

1、展示一些金屬製品(如訂書釘、鋁箔、銅絲電線、不鏽鋼水龍頭等)和金屬製品的圖片(如火箭、坦克、輪船等)。

[分析]常見的材料很少有純金屬,多數為金屬的合金,即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金屬材料種類繁多,與人類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提問]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什麼時代開始使用金屬材料的嗎?想了解金屬材料的使用歷史嗎?

[小結]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鋁的使用→鈦的利用

我國從商代開始使用青銅器,春秋時期就會鍊鐵,戰國時期會鍊鋼,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鋼和鋁合金材料,鈦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前景的金屬材料之一。

2、與學生一起欣賞課本第2頁的兩幅圖。

鋁的利用要比銅和鐵晚得多,那僅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於鋁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蝕等優良性能,現在世界上鋁的年產量已超過了銅,位於鐵之後,居第二位。下面,我們就以銅、鋁、鐵為例,對金屬的物理性質進行探討。

[板書]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活動與探究】根據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請學生取三塊同樣大小的銅片、鋁片和鐵片。

(1)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然後用細砂紙打磨,再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

(2)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並感覺一下它們的硬度。

(3)感覺一下它們的質量大小,由此判斷它們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屬片的一端,在酒精燈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實驗安全:時間不要長,防止燙傷),試試它能不能導熱。

(5)用電池和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並比較燈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鐵錘錘一下(驗證金屬的延展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思考、討論、總結:

(1)金屬都有顏色、有光澤,純淨的鐵和鋁為銀白色,銅為紫紅色。

(2)金屬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能被彎曲,而且不易折斷。

(3)金屬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有輕金屬和重金屬之分,如鋁為輕金屬,而銅為重金屬。

(4)金屬具有導熱性。不同金屬的導熱能力不盡相同。

師:金屬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它們可應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們可用作炊具、餐具、熱交換器、散熱器等。

師:在製造餐具的材料中,鋁、鐵製品最多,但需注意人體若攝入鋁過量,可能導致大腦遲鈍,故餐具少用鋁,多用鐵,因為鐵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元素。

(5)金屬具有導電性。不同金屬的導電能力不盡相同。

(6)金屬具有延展性。

討論:什麼是延展性?(抽成細絲的性質為延性,打軋成薄片的性質為展性。)

(展示細鐵絲、銅絲、鋁箔等)

師:金屬的這種形變説明金屬具有什麼性質?

生:延展性。

師:對!金屬的延展性決定了金屬一般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便於加工製造。

[討論](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屬都是固體?

(2)金屬用砂紙打磨前後,其顏色和光澤是否相同?説明了什麼?

(3)製造飛機或機械底座對金屬的密度和硬度有什麼要求?

(4)炊具加熱時有沒有熔化?説明炊具的熔點怎樣?

(5)燈絲是用鎢絲製成的,説明鎢的熔點如何?鎢可能還具有什麼性質?

學生討論並總結:

(1)常温下,汞即水銀是液態。

(2)説明有些金屬在打磨後可能與某些物質反應而使表面的金屬光澤失去。

(3)製造飛機的金屬密度小,機械底座的金屬密度大。兩者為防止變形都需要有較高的硬度。

(4)製造炊具的金屬熔點一般較高。

(5)鎢的熔點很高,同時具有導電和導熱性。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探討結果,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並用簡短的語言進行回答。

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並彙報。

師總結並板書:常温下為固態(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因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師: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

篇25:國中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瞭解幾種碳的性質和用途。

⑵瞭解金剛石、石墨、C60的微觀結構。

⑶掌握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學生辨別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組成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通過物質的結構影響其性質,性質又決定用途,增強學生對事物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

教學重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演示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的不同元素可以組成物質,不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那麼同幾種元素是可以組成不同物質嗎?同學們請討論一下並將其結果彙報好嗎?

(二)講授新課:

一、[碳的單質]

⑴金剛石:

⑵ 石墨:

⑶C60

觀看科利華軟件

(1)上述三種單質有哪些物理性質?

(2)它們的性質和用途之間有什麼關係?

二、碳的化學性質:

用墨(用碳黑製成)書寫或繪製的字畫能保存很長時間而不變色,木樁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學性質穩定

(1)冬天生煤爐能引起煤氣中毒,為什麼?

(2)氧氣的有哪些化學性質?

2、碳跟氧氣的反應 可燃性

(1)反應現象:

(2)反應方程式:碳完全燃燒: 碳不完全燃燒:

木炭與氧化銅的反應。

(1)觀察實驗現象,

(2)共同分析反應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

還原性

(1)反應現象:

(2)反應方程式:

這個反應的特點:在這個反應中,氧化銅(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變成單質銅;木炭得到氧化銅中的氧而使氧化銅還原為銅,導出:

a還原反應,

b、氧化反應

c、木炭具有還原性

木炭的還原性在冶金工業上的應用

(三) 課堂練習:

(四) 小結:(師生共同完成)

(五) 佈置作業:書P109習題1-6

課後記:本節內容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篇26:國中化學教案

以上幾類安拆雖然所用的儀器、節制反當的手段各不不異國中化學教案,但它們的根基本理是不異的,考試考試室製取某類氣體,選用哪類安拆,次如果從本料特點,反當前提、需要氣體的量等幾方面考慮,無樂趣的同窗,可以或許選擇不合儀器,本人設想一類製取氫氣的安拆,國中化學教案初外化學教案大全(外。

本堂課外用本女、分女論分析化學反當,引出化學反當除了量的變化外,還無量的變化。通過設問,轉入新的課題研究,使教學形成師生同步。以演示考試考試和學生考試考試架設橋樑,邊察看,邊思慮,組織學生處置問題,從而過渡到本課的課題──量量守恆定律。又通過提出問題和學生會商,把學問利用於新的情景,讓學生加深理解量量守恆定律的寄義。

[引言]品類無限的元素形成數不清的物量,你們曉得哪類元素形成的物量品類最多嗎?那類元素是第六號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只同我們的日常餬口無滅慎密的聯繫,並且它們正在國平易近經濟外也擁無相當主要的地位。為此本章將進修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師勾當】採用例如的體例,把碳本女例如成建建用的磚,把金剛石、石墨例如成用磚蓋成的建建物,指出兩類建外形不合,平穩程度也具無差同,並繪出簡單的圖形。通過籠統的例如,協幫學心理解金剛褪鍰莢擁吶帕脅煌那句話外的環節詞語。

[講解]正在鼓風處碳和氧氣充實反當生成二氧化碳,正在兩頭層裏,二氧化碳和火熱的碳反當生成一氧化碳,發生的藍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燒發生的。火焰旺時火焰呈紅色,碳和氧氣反當後間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後,爐温降低,火焰呈藍色,碳和氧氣反當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説,碳和氧氣反當無兩類情況,教案《國中化學教案初外化學教案大全(外》。

本章次如果較為全面、完零地進修碳及其化合物的學問,內容包羅物量的構成、結構、性量、製法、用途和辨別等方面。從進修研究物量的角度看,本章具無典型性;從本章正在全書外的地位看,具無承先啟後的做用,擁無主要的地位。

【投影】會商:1.量量守恆定律是化學外的根基紀律,也是天然界外的遍及紀律。它認為,物量只能彼此轉化,而不能肆意覆滅或創生。可是,當人們正在贊毀蠟燭高尚量量的時候常説:照亮別人倜鵒俗約,那裏所説的撲滅本人,可否指物量肆意的覆滅呢?若何註釋?

“↑”“↓”號的利用範圍:正在反當物外無氣態物量加入反當,若是生成物外無氣體,則正在氣體物量的化學式左邊要注“↑”號;正在溶液外進行的化學反當,反當物無難溶性物量加入反當,若是生成物外無固體難溶性物量生成,正在固體物量的化學式左邊要注“↓”號。(強調要防行隨便亂標)

[引言]從考試考試可見,鉛筆芯的次要成份──石墨取玻璃刀上的金剛石不但長相不合,它們的⑵也不一樣,概況上看石墨和金剛石是兩類不相關的物量,然而它們的構成元素卻是不異的,都是由碳元素構成的單量。

[講解]我們曉得結構決定性量,性量不合結構較着不合,它們正在結構上的不合,是因為碳本女陳列的體例不合,就比如用同樣的磚塊可以或許建建不合氣概的建建物。至於碳本女如何陳列形成的就是金剛石,如何陳列就形成石墨將正在此後的進修外再研究。

【講述】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在巒瓜攏寤鈉逵邢嗤姆腫郵考試考試測得電解時發生的氫氣和氧氣,體積比約為2∶1,可以或許認為水電解時發生的氫氣和氧氣的分女數目約為2W國中化學教案初外化學教案大全(外58;1。氫和氧的分女都是雙本女分女,所以可猜測1個水分女外氫、氧本女個數比也約為2∶1。

從碳的本女結構可以或許看出,最外層只要4個電女,正在化學反當外既不容難得電女,也不容難掉電女。所以正在凡是情況下,碳的化學性量很不變。把持阿誰性量,可以或許用墨汁或碳素墨水書寫或繪製字畫,年深日久都不會褪色。但隨滅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學勾當性大大加強。

初外化學教案[講述]點燃前,紙筒內是純淨的氫氣。拿掉小孔上的紙團,點燃。此時是純淨的氫氣正在空氣外燃燒。但隨滅反當的繼續,氫氣越來越少,筒內壓強降低,空氣便進入筒內。此時筒內是氫氣和氧氣的同化氣。因為大量氫氣分女和氧氣分女接觸,反其時正在短時間內放出大量熱。若是是一個廣口容器,那麼氣體衝出容器、發生爆鳴。若是是一個密閉或小口容器,就會發生爆炸。

國中化學教案初外化學教案大全(外,【小結】那節課進修了水的構成。水是人類貴重的天然資流,它是維持生物保留、營制協調生態情況必不成少的物量。水能制福於人類,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我們既要充實合理把持、開闢和庇護水資流,國中化學教案又要防止果水而惹起的天災人禍。

篇27:國中化學教案

國中教案 推薦度: 國中的班級公約 推薦度: 英語國中教案 推薦度: 國中物理説課稿 推薦度: 國中家長評語 推薦度: 相關推薦

國中化學教案通用

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我們現行使用的教材總體説來是符合科學性以及適用性原則,無論內容,還是內容的編排順序都是科學的,但編委專家不可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個班、每一個學生都切實地加以考慮,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師靈活應用教材。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特點,備課時,不僅備教材,還需要備學生。內容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科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科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並不是對教材作大的調整。如前後相隔幾節課對調是不科學的,這樣會引起學生學習上的混亂,增加學生心理負擔,也會給學生複習帶來不便。當然,一節課需幾課時完成,每課時內容分配,先講什麼,後講什麼,每節課講多少內容,講到什麼程度,可很據學生情況而定,不可強求一律。例如我們在講授國中化學一、二單元的同時,可讓學生每天適當記憶一些元素符號,以為後面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靈活應用教學方法

科學地安排好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尋求更有效、更靈活的方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能力提高的更快。例如對於不同的內容,有的使用課件可能效果較好,但有的使用課件適得其反;對於化學演示實驗,有的實驗教師演示效果較好,但有的通過播放視頻效果更好。

三、教學細節無小事

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學細節處理不當,必然會浪費時間,影響課堂效率。所以必須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運用教學手段,妥善處理教學細節,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教學的每一細節以及處理方法。課上一分鐘,課下十日功。認真備課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關鍵所在。

四、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起作用見效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於提高課堂實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指導學生預習方法。預習不是看一遍書即可,教師可列出提綱讓學生自學,發現問題,帶着問題聽課。

指導學生聽課方法。要讓學生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動耳聽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動腦加以分析、歸納,將知識加以整理以便加強記憶;動手將重點內容做筆記以備複習。

指導複習方法。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是先快後慢。這就要指導學生及時複習,到後來可間隔一定時間再複習,間隔時間隨複習次數越來越長。

只要讓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教學效率必將大大提高,學生也將受益終身。

五、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

人們常説,十個指頭有長短,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應迴避,但個體差異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教師採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轉變的。向40分鐘要效率,我們就必需在轉化差生上多下功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別是在會考前的複習教學中分層教學更顯重要。

六、善於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無興趣的課絕對不會有效率,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激發學習興趣。喜愛才是的教師,高效率地提高課堂教學,向40分鐘要效率,是我們每位教師終身所追求的目標。

七、及時反思

教師對於每一節課的得失都應及時總結、反思,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經驗+反思=成長”,這個公式表明了一個教師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成長曆程。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是現今創新和有效教學的趨勢。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教學貴在反思,反思貴在堅持。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話言長,無話語短。以反思促教學,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穫。

篇28:國中化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質量守恆定律,能説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

②能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恆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從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本課題安排在學生學習定性認識化學反應之後,是對化學反應的後續學習,又是化學方程式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在書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恆定律,學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教學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三、教學設計思路

(一)課前準備

1、在課前就進行實驗分組,將實驗能力強和實驗能力弱的同學混合搭配,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

2、佈置每個實驗小組先對學案中的四個實驗方案進行探討,對實驗內容和如何進行實驗操作有個大致瞭解。

(二)教法選擇

直觀性教學、小組合作式教學、實驗探究教學法、練習法等。

(三)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學生觀看實驗創設情境、設疑激趣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發現學生驗證實驗、探究交流動手畫水分子分解圖、

突破難點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以實驗為主,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體驗,在發現中學習,引導學生採用“觀察、實驗探究、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分析、練習、小結反思”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蒐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的科學實驗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組織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第1步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課時引入]演示實驗1、火柴燃燒2、酒精燃燒

[設問]火柴燃燒後留下灰燼而酒精燃燒後什麼也沒留下,難道物質從世界上消失了?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有沒有變化呢?

傾聽學生的見解

(第2步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實驗探究]演示白磷燃燒前後質量的測定的實驗

[引導]1。稱量時天平應注意調平;2。白磷燃燒時,錐形瓶底部應預先裝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燒紅後往錐形瓶中塞時動作要快,塞子要塞緊,不能漏氣。4、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天平的變化。

[歸納]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將天平用於實驗,用定量的實驗法研究__分解與合成中各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簡史。

(第3步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提問]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後其總質量到底是增加?不變?還是減小呢?如果你們按照學案上的'四個實驗設計方案中任選其中兩個再進行實驗,所得到的結論又會是怎樣呢?與老師剛才所演示實驗的結論是否相同?

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每一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有個別小組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在哪裏?

[設問]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質量不守恆?實驗結果與質量守恆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問]請同學們討論可採取什麼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難點)

[設問]為什麼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讓同學們用圖畫方式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並思考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原子種類、原子數目的變化情況

(第5步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練習]讓學生做學案中的練習,在學生做完後進行練習講解。

[小結]談談本課題學習後你有什麼收穫與啟示?

[教師評價]1、通過本課題,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蒐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

2、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

[佈置作業]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觀察實驗

分組交流、討論,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的猜想有: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③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觀察、聽講、思考]

[小結]天平最終還是保持平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傾聽。

[實驗與探究]方案一: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方案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方案三: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氣前後質量的測定。

學生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任選兩個進行實驗探究。實驗前,小組內討論學案上的實驗步驟後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並根據所做實驗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實驗後小組內交流討論

[分析與交流]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所得結論,組內分析原因,組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交流]學生思考、討論後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與措施。

[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為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氣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轉是因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反應前並沒稱量二氧化碳的質量。

2、如果設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杜絕反應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天平指針就不會偏轉了。

3、無論是密閉還是敞口系統,質量守恆的規律都客觀存在,也就是説質量守恆定律適用於任何化學反應。

學生欣賞動畫

[學生分析、交流、發言]

[歸納]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練習]做學案中的基礎題及提高題

[學生交流]

激發學生興趣,設疑引入

幫助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形成初步意識,為後面分組驗證實驗打下基礎。

使學生了解一些化學史,引導學生樹立自己也能夠像化學家一樣學好化學的信心。

讓學生親自動手,象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發現,從而感覺科學探究的神聖,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激發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圍。

利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情境,及時進行分析,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正確操作重要性的認識,發展和提高學生分析、思辯等多種能力,並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通過用圖畫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變化過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量守恆定律,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遇到的問題,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的反思。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昇華的過程。

篇29:國中化學教案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着重介紹“酸、鹼、鹽在水中的電離”。這在中學階段基礎理論知識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瞭解電離,電解質的概念;能用電離方程式表達常見、典型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並從電離理論的角度認識酸、鹼、鹽;通過酸、鹼、鹽的本質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更深的層面研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意義,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電解質的判斷、電離及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二、説學情

對於高一年級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雖然對化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程度參差不齊,差別較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於抽象思維階段,但本節概念比較抽象,應適當增加實驗和電腦動畫以使微觀離子的活動變得直觀。

三、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指導發現法、微觀演示法。

四、説學法

根據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為分組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探究。探究活動為:讓每組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物質(銅片、石墨、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無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餾水、自來水、硫酸溶液)進行思考並動手操作,怎樣才能使燈泡亮起來?通過小組內統一分工、互相協作,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探究、學會組內交流評價,參與評價。

探究結束之後,各組推薦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把本組的做法邊用實物投影展示,邊進行介紹。動員全班同學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每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找出本組的優缺點,確定最佳小組,並説出最佳的理由。通過此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導學生利用上節課所學的分類方法,對導電材料進行分類。然後引導學生從純淨物和混和物、單質與化合物等分類標準對能導電的物質進行分類,從而引出電解質概念。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分類的標準,學會分類。

之後,讓每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理解電解質的定義,把自己的理解與其它組員交流,

組內形成統一意見,舉手發言。我引導學生總結,並對學生的説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學生交流。同時為了加深對電解質定義的理解,讓學生説出開始呈現的物質哪些是電解質。結合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生開展評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電解質概念。(電解質是在水溶液裏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酸、鹼、鹽等。)

提出梯度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課本相關內容。問題1:氯化鈉是電解質,為什麼氯化鈉固體不導電,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呢?利用flash課件展示氯化鈉固體不導電,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本質。從而引出電離的概念,像NaCl這樣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同時強調電離的條件有2個:溶於水或受熱熔化,酸、鹼、鹽在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都能發生電離。)

問題2:如何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離子呢?從而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開展組內討論,提出預設。讓學生走上講台試着書寫電離方程式,教師對學生書寫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學生閲讀課本,學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注意點(寫電離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和電荷守恆定律)。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分析鹽酸、硫酸、硝酸的電離的特點,推導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寫出NaOH、KOH、Ba(OH)2的電離方程式。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學生通過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鹼的概念。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進行探究學習,請學生寫出Na2SO4、KNO3、NH4Cl的電離方程式。

Na2SO4=2Na++SO42-

KNO3=K++NO3-

NH4Cl=NH4++Cl-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鹽的定義,即,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三)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髮言,自主概括本節課內容(電解質、電離的概念,需要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知道酸、鹼、鹽的定義)。通過學生的回答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並調整教學策略。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1-4題

2.書寫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硫酸鈉溶液(2)氯化鐵溶液(3)硫酸鋁溶液(4)氫氧化鋇溶液

六、説板書設計

一、酸、鹼、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1.電解質:水溶液、熔融狀態

2.電解質的電離

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鹼: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鹼。

鹽: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

篇30:國中化學教案

第一節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目的:

1、在複習四種基本類型的反應以及從得氧、失氧的角度劃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各種分類方法由於劃分的依據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範圍。

2、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理解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過程:

(板書)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

第三節氧化還原反應

一、化學反應的類型

(講述)對國中學習的化學反應基本類型回顧一下,具體的類型以及表達式。

(板書)基本類型反應

(講述)主要有化合、置換、分解、複分解四種,這種分類的依據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後物質種類的多少。

(板書)反應類型表達式

化合反應a+b=ab

分解反應ab=a+b

置換反應a+bc=ac+b

複分解反應ab+cd=ad+cb

(討論)fe2o3+3co=2fe+3co2屬於哪種反應類型?

cuso4+fe=cu+feso4從國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判斷是氧化還原反應嗎?(分析)fe2o3+3co=2fe+3co2,該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生成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它不屬於四種基本類型的反應中的任何一種。可見,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分類方法只能從形式上劃分,不能反映化學反應的本質,也不能包括所有化學反應。

通過cuso4+fe=cu+feso4的反應説明國中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比較片面,不能真實地反映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板書)二、氧化還原反應

(分析)1、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在國中化學,我們曾經學習過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反應:

2

通過上述反應方程式可以看出,c奪取cuo中的氧變成二氧化碳,而發生氧化反應;cuo失去氧,變成銅單質而發生還原反應。所以一種物質被氧化,同時另一種物質被還原的反應,就叫氧化還原反應。

(説明)“氧化”與“還原”儘管表現不同,彼此對立,但它們相伴而生,同時進行,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2、從元素化合價的升降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設問)請分析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各種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後有無變化,討論氧化還原反應和元素化合價的升降有什麼關係?

(分析)

同時介紹一下,用化合價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雙線橋法。

書寫步驟:

1、標出變化了的元素的化合價。

2、箭頭總是從反應物指向生成物。

3、箭頭指向同種元素。

4、升價在上,降價在下。

從上面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可以看出,cuo中cu的化合價由+2價變成cu單質中的0價,cu的化合價降低了,我們説cu被還原了;同時h元素化合價升高了,我們説h被氧化了。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

(板書)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反應前後物質化合價發生變化(也是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氧化反應: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為氧化反應。

還原反應: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為還原反應。

(學生活動)同理請分析:h2o+c高温==h2+co

fe+cuso4=feso4+cu

(結論)通過fe和cuso4的反應可知,並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應才是氧化還原反應,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化學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

(鞏固練習1)分析下列各反應中判斷下列反應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哪些是非氧化還原反應?哪個元素被氧化,哪個元素被還原?

1、caco3+2hcl=cacl2+h2o+co2↑

2、2h2o通電==2h2↑+o2↑

3、naoh+hcl==nacl+h2o

(鞏固練習2)在3cu2s+22hno3=6cu(no3)2+10no↑+3h2so4+8h2o反應中,被氧化的元素是(c)a、cub、nc、cu和sd、o和s

總結:通過化合價變化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關鍵:

1、正確判斷各反應和生成物各元素的化合價及其變化。

2、凡是有化合價升價的化學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3、用雙線橋法表示氧化還原反應的各種關係。

篇31:國中化學教案

1、教材分析

案例章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上冊第一單元課題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內容分析:本課題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並通過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透過化學變化時發生的現象揭示和抓住化學變化的特徵,從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變化的概念,瞭解化學學科研究問題的角度和方法。

教學方法:問題教學、分組協作學習、實驗探究

2、教學思路與設計

在學生學習化學課程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大量的化學變化實例,只不過他們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他們的區別沒有思考過,對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徵沒有根本的認識。因此本節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本課題位於九年級化學上冊起始部分,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化學實驗。學生剛接觸化學不久,對化學學科只有一個初步印象,知道什麼是化學,但是怎樣研究、利用什麼方法研究物質並不清楚。在毫無化學基礎、從來沒接觸化學實驗的前提下,如何正確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將是重要環節。同時在這節課中,學生將會與化學實驗第一次親密接觸,怎麼進行實驗,科學探究的方法是什麼,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後實驗探究的學習。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瞭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區別,並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瞭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並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歸納整理;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4.教學重難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判斷

5.教學設計框架

教學設計流程

一、物質的變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視頻]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對最後原子彈的爆炸進行評述。觀看、瞭解世界由物質組成且物質在不斷的變化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愛國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學習化學的志向。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3、研碎前後膽礬的溶解,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4、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實驗1由師生共同完成;實驗2和實驗4第一個反應由學生分組完成,其餘由教師演示。

教師引導學生由實驗3得出兩個結論:實驗2中的粉末是膽礬;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的藍色沉澱是新物質。

分組實驗

學習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與生活中對水沸騰的印象比較,體會觀察應更準確和具體。

這是書上的第一批實驗,學生的實驗基礎知識不夠,教師完成有危險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範作用,同時又儘可能多的給了學生動手和清楚觀察物質的機會。實驗1、2與生活經驗聯繫可拉近學生與實驗的距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比較歸納上述四個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並交流討論結果

本節最重要的知識由學生總結,記憶深刻。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實踐的科學精神,概括、總結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培養學生由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和習慣。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調動個性化和開放性思維。教師列舉兩個變化,由學生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麼?

由學生儘可能多的舉例説明生活中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學生思考判斷

小組討論並交流討論結果學會簡單運用所學知識

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開放思維舉例説明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中伴隨的一個現象,

[提問]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還伴隨那些現象?小組討論並交流討論結果

瞭解變化中伴隨的現象,進一步説明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僅是有無新物質生成。

二、物質的性質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提問]酒精揮發,鐵易生鏽在本質上有何不同呢?誰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

分組討論後小組派代表舉出類似的例子。並總結歸納出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培養學生合作、思考、概括、總結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交流和討論。教師列舉兩個性質,由學生判斷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為什麼?學生思考判斷學會簡單運用所學知識

教師就有關物理性質的幾個基本概念作一簡單介紹(熔點、沸點、密度)認真聽講使學生了解物理性質的幾個基本概念引導學生觀察一瓶氧氣和二氧化碳,討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和知識,儘可能的描述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性質,試着判斷哪些屬於物理性質,哪些屬於化學性質,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區分它們,並將你的看法與同學交流。

學生觀察

並討論

培養學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交流和討論。教師説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聯繫,説明事物的變化是複雜的,對複雜事情分類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學生體會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後反思:

1、教學環節分析

設問質疑、呈示目標——通過視頻(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如鋼鐵製品生鏽、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學任務(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學習任務中來。通過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學生對此產生困惑,並對學習產生積極的興趣和動機,激發學生的思考。

互動交流——教師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者,是善於歸納問題的指導者,更是教學活動的調節者和組織者。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從探究和討論中掌握知識,獲得發展。教師適時的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問題的討論環環相扣,步步深入。

實驗探究——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學習,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關鍵環節。本節課採用引導-發現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觀察、分析、研究,從而“發現”知識,探究規律;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通過設計,用實驗去探究,從而使問題獲得解決。

得出結論—— 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正確的結論。教師幫助學生將在探究階段所構建的陳述性知識重新組織成有利於運用的知識形式(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把一般性知識概括成),建立並加強其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繫,以便於將來的提取和使用。

總結與反思——在這節探究課的最後,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總結與反思。總結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學生在完成一階段的探究活動後,反思這節課所做實驗的嚴密性,還有哪些方面有待解決,另一方面,教師依據整節課的環節,結合教材對全課及探究過程進行總結。

2、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板書有機結合

現代教學媒體(Flash動畫、PowerPoint)能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傳媒集於一體,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在發現學習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傳統的教學手段板書,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的板書有助於學生傾聽已有意見,在此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過程。

3、小組協作學習,積極參與問題解決過程

引導-發現探究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任務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和協作學習完成的。本節課部分採用小組協作的形式,各小組按照探究活動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個研究課題。學生要積極主動地獲取、分析、處理信息,並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4、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傳統課上,老師的演示實驗或是學生實驗其實變成了驗證性的實驗,新課改要求一種真正的探究模式,學生從實驗中形象的感知,再從理論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從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中選擇主題,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辦法,使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實驗之後的反思,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點評:白下區教師進修學校 趙燕寧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化學理論性知識,作為啟蒙階段的學習,它直接影響學生對化學學習認知結構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學生對化學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本節課的教學減弱了對概念的記憶要求,加強了理解層次的要求。重視化學概念的形成,重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見的變化和現象為素材,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理解物質變化這一基本概念。教師的設計符合課標要求,達到了教學目標。

一.重視通過實驗教學,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

本節課中的四個實驗是學生學習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重要基礎,對引導學生學會用教材有拋磚引玉的作用。這四個實驗具有一定層次性,屬於依次遞進關係,所以由教師演示和學生共同探究相結合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手段。教學中教師能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描述實驗現象,通過對比得出結論,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教師將有些簡單易操作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利於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將演示和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處理得較妥當。

二.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學習情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通過一系列生活中常見的變化為素材,讓學生體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並通過圖片、視屏、flash動畫等多種形式的呈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輕鬆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關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體現評價的多樣性

互動是一種交往,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彰顯,創造性的解放,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在動手實驗中,在問題討論中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學中教師給學生積極的評價,並對學生的表現和問題的解答進行適時的評價。這種採用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強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並重,體現了評價的多樣性和整體性。

本節課教學步驟清晰,重點突出,能為學生的動手和動腦創造機會,課堂氣氛輕鬆,師生關係融洽。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感悟了學習化學的樂趣和重要性,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篇32:國中化學教案

【指導思想】

從宏觀物質間的反應瞭解化學反應的實質就得了解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並通過微觀粒子在變化中的種類和個數的變化情況,真實的認識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因此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説要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直觀形象的物質間的反應向抽象的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過渡,為以後進一步瞭解化學反應和學好化學打好基礎。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特點:設置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儘早建立起微粒觀,以便讓學生能更深入地認識身邊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物質——水為載體,通過對水的三態變化、水的天然循環、水的人工淨化、水的通電分解、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等過程中分子運動情形的描述,幫助學生從微觀水平上構建對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觀變化現象的本質的認識,繼而在認識分子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構成物質的另一種基本微粒——原子,進一步介紹了原子中的電子及其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變化特點,發展了學生對物質微觀構成與變化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發展不僅會深化學生對自然界的物質的理解,更能激發他們深入研究物質的探索慾望。為了培養學生用化學方法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在這一單元中,還穿插了一些科學方法、化學實驗方法以及科學思想教育的內容。

本節授課內容是魯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兒單元“水和溶液”課題三“分子和原子”,是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探究構成物質的微粒,為前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物質間的反應從微觀的角度有進一步的認識,為以後學習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對化學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了物質之間所發生的各種變化,但都是從宏觀角度感受化學,但還不清楚或認識不到物質之間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課對學生來説要將宏觀的物質間反應歸因於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尤其是對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的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和反應入手、以客觀存在的微觀粒子圖片等説明粒子的真實存在,在此基礎上講解分子、原子的性質,並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認識物質間反應的本質。做到實例舉證、客觀分析、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學生熟悉的日常現象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來探索微觀世界,認識分子和原子;

2、通過對微觀現象的討論,把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導學生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比較兩種變化,進一步從化學變化中認識分子、原子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從宏觀現象,認識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學難點: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為什麼會減少?温度升高,減少的越快?

2、濕衣服為什麼能晾乾?放在通風處或陽光下幹得更快?

3、走近花園處,為何能遠遠聞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為什麼不見了?水為什麼能變甜?

5、為什麼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體積小於200毫升?

6、為什麼把品紅溶液放到水中能擴散?

【教師講述】

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對此問題的探究興趣,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並以此來解釋上述現象。

其實,通過科學方法早已證明,物質確實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我們可以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真實的觀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並且還能夠移動原子。

【幻燈展示並講解】

圖3-6、圖3-7是苯分子結構和移動原子後形成的“中國”二字,這是世界上最小的漢字了。

分子的性質:

【教師舉例講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約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大約有15萬億億個水分子;

(如果中國13億人數1滴水中的水分子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則需要300萬年)

(如果一個人每口喝下10億個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則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則需55萬年)

【教師歸納】

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活動與探究】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濃氨水,有怎樣的現象?

2、兩個小燒杯中分別放酚酞和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兩個小燒杯,則有什麼現象?

【教師歸納】

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温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①氨氣在空氣中擴散

②糖的溶解

③聞到花香、酒味

④樟腦丸的逐漸減少

⑤濕衣服晾乾

【教師舉例講述】

①相同質量的同一物質在固態、液態和氣態時所佔體積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小於200毫升

③熱脹冷縮

【教師歸納】

分子間有間隔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1個H2O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開討論】

①從分子的角度,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説明】

①水蒸發時,水分子本身沒有變,水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

②品紅溶解於水時,品紅分子和水分子都沒有變,它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

③物質“三態”變化

【歸納總結】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

【展開討論】

H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説明】

①水電解時,水分子變成了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

②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時,氫氣分子和氯氣分子都發生了變化,生成了氯化氫分子,氫氣和氯氣的化學性質不再保持。

【歸納總結】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它的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別的物質的分子。

【歸納總結】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動畫演示】

水電解動畫演示

氫氣和氯氣反應動畫演示

【教師講述】

所以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生了改變,從一種物質的分子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分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分子個數不一定變。

【提出問題】

在化學變化中,從一種物質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呢?

【討論總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舉例説明】

①水電解時,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和氧原子,然後每2個氫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氫分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燒時,氫氣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氯氣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個氫原子和每一個氯原子重新組合成了氯化氫分子;

【學生討論】

電解氧化鋁生成鋁和氧氣。

【討論總結】

氧化鋁通電時,氧化鋁分子分解成了鋁原子和氧原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氣分子,許多鋁原子聚積到一起成金屬鋁。

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原子沒有發生變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終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歸納總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學反應實質: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都沒有變。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

【板書設計】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質: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3、分子間有間隔

4、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學變化的實質: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變化中的情況: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變化,數目不一定發生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都沒有變。

物質、分子、原子與分子的聯繫: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