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教研組團隊建設的策略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34K

淺談教研組團隊建設的策略

淺談教研組團隊建設的策略

教研組承載着學科教師教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校本研修的主體。教研組的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教師的專業成長,關係着高效課堂的落實。針對我校教師年齡差距大、教研主動性不夠以及教研活動內容形式單一等實際,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摸索,從團隊建設這一方面,做了一些教研組建設的研究。下面就教研組團隊建設的策略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組建教研組的團隊。

1.選好教研組長是關鍵。

教研組長,是一門學科的引領者,他們的業務能力、素質水平直接影響這教研組的建設。因此教研組長不僅是學科骨幹、業務能手,而且應該具有學科領導力。學科領導力包括:①學科規劃力:規劃好本學科的學期計劃,制定好的目標和相關的工作細則與措施。②學科的執行力:教研組長根據制定好的學科規劃嚴格按照程序執行到位並及時進行調整補充。③工作協調力:團結好組內人員,減少摩擦,使各項工作能順暢有效的開展。

2.發揮好教研組長的作用。

教研組長是教研組建設的中堅力量,所以學校領導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樹立教研組長的威信,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放手讓他們開展工作,允許他們在職權範圍內有一定的自主權。

3.關注成員的兩個“不同”。

(1)關注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對教師的培養可以按年齡分為青年教師、中年教師和老年教師。針對不同年齡的教師,採取分層要求、梯度培養的辦法,讓所有教師都有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從而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①培育中堅力量,形成成長梯隊。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通過建立青年教師培養機制,來培育教研組發展的中堅力量、形成優秀的人才成長梯隊。 ②定期開展教師技能競賽。學校經常開展説課、賽課、議課、三字一話等教師技能競賽,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同時為教師搭建發展的平台與階梯。

(2)關注教師的不同發展。學校根據教師自身的興趣、特長、愛好,鼓勵他們發揮優勢,並輻射到其他學科。

4.建立教學研究共同體。

對我們學校來説,教研組團隊建設是比較薄弱的,因班級少造成任課教師少,加上骨幹教師層次較低等客觀條件,使得教研工作的開展效率不高。針對這些實際問題,學校頂層設計,指導教研組通過和手拉手學校、協作區學校結對子,組成教學研究共同體,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教研共同體在活動中不斷地完善,教研組的實力在聯合中得到進一步壯大,同時也能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二、完善教研組團隊的制度。

教研組團隊建設的關鍵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教研組機制,只有建立規範的教研組各項機制,教研活動才能得以正常有序地開展,根據學校特點,制定並完善以下一些制度。

1. 教研組常規活動制度。

教研組活動必須要做到“五有”:有明確的研訓主題,有實際操作的方案,有具體的活動安排,有研訓過程的資料積累,有教研活動的反思提升。

2.集體備課制度。

集體備課要基於問題,立足診斷,同伴互助,交流分享,反思跟進,共同提高。其具體要求可以概括為“五定五備五統一”。

(1)“五定”:教研活動要做到“四定”:定主題、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定措施。

(2)“五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練習。備課重點要吃透兩頭,既備教材又備學生,要做到前備與後備相結合。前備側重於課堂預設,後備需做到課堂再現、分析問題、重新設計、提煉所得。只有這樣,不斷積累案例,促進對教學的思考,才能充實自己的教學生涯,使自己的專業不斷髮展。

(3)“五統一”:同年級統一教學目標、統一課時分配、統一教學重點和難點、統一教學進度、統一單元測試。

3.聽課評課制度。

認真完成學校教管中心規定的每個教師每學期的聽課量,聽課筆記需要認真記錄,項目需齊全,特別是聽課評價必須有內容。掛鈎領導、教研組長、備課組長要起到帶頭作用。

(1)堅持互相聽課制度,具體節次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分層要求。

(2)堅持推門聽課制度。學校每週統一規定一天為教學開放日,這一天,學校領導、教研組長、部分教師可以不打招呼課隨時進課堂聽課。任何教師不得拒絕其他教師聽自己的課。凡是本學科的公開課,同年級段的教師一律參加聽課,有課務的需自行安排好,上報教管中心。

(3)認真完成聽課筆記。項目記載要齊全,不但要既過程,更要及時反思批註,做到聽、看、記、思有機地結合。

4.教師學習制度 。

(1)認真參加學習。

教師需準時參加學校和教研組組織的學習活動,學習時集中精力,認真作好學習記錄(每學期要統一進行檢查),討論時積極發言。不得無故缺席,不能出席,須事先請假。

(2)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

集中學習每兩週一次,一般安排在週六上午,主要安排專家講座、專題研討、班主任論壇、讀書交流會等。自學需結合學校推薦的教師必讀書目進行,每學期需撰寫一篇讀書筆記,學校統一進行評獎,同時也可充分利用網絡公共資源平台學習。

5.教師培訓制度。

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是教研組的工作任務之一,也是校本培訓的重要內容。教研組應根據教師的實際需求和教學改革的要求,積極開展教師的業務培訓。每位教師必須準時參加各種培訓活動,無特殊情況不得缺席,教研組每學期須交一份培訓工作總結

學校選派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回校要求他們利用校本培訓時間對全體教師進行二次培訓,傳達學習收穫。培訓可採用專題講座、經驗交流、上彙報課等多種形式,產生一人學習,多人受益的效應。

三、創新教研組團隊的研修模式。

學科組只有不斷創新適合自己的研修模式,增強教研活動的實效,才能使教研活動成為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學質量的最佳途徑。

(一)反思型教研。

實踐+反思=專業成長。校本研修中被認為最核心的一項就是實踐與反思。有句話説,上十年的課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説不定你就已經是名師了。因此學校組織各教研組採取實踐與反思的研訓模式:獨立研究--研討交流--實踐研究--再研討交流--深度反思--行為跟進。通過不斷地實踐反思,研討交流,思想碰撞產生火花,把日常的教學與教研整合為實踐研究行為,同時達到了團隊建設的目的。

具體就某一節課來説,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不斷突破,對教師本身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針對一節課的反思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師文本解讀能力,教師學情準確把握,教學方法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機智。學科組需要求教師“對標找差”,及時反思,形成書面文字,同時將反思內容放到學科交流羣裏,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教師集體智慧,真正實現在同伴互助中反思提升。

(二)智慧型教研。

隨着2.0時代的到來,現有的雲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已很成熟,數據存儲、分析技術已不是問題,“互聯網+”已經融入了教育,智慧教學理念已經融入了課堂。我校教研組利用“教學平板”“優教平台”“實用性軟件”在智慧教學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探索。

“平板進課堂”,應用平板電腦實施課堂教學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它基於網絡,以平板電腦為載體,及時互動反饋和精確指導解決課上出現的問題,優化教與學的全過程,可以達到減負增效的雙重目標。

“優教平台”具有強大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課前有同步學科備課資源,在課堂學習環節中學生使用一卡通的答題功能與老師在優教平台實現作業互動,並及時給出答題統計和分析。課後,學生通過平台瞭解自己學習情況 進行鍼對性學習。師生的平台使用數據都分別存儲在老師空間和學生空間中,並實現師生資源互通。

(三)主題型教研。

教研組的研訓活動必須要有主題,研訓活動要序列化、項目化推進。如我校語文學科圍繞《構建語用課堂教學的課例研究》這一主題項目,進行了序列化研究,分別就“語用”課堂研究在低年段(兩校教研)、中年段(協作區)和高年段(手拉手聯誼)開展了“同課異構”第一課時的研究。這樣的研究不僅主題明確,針對性強,還形成了低中高年段的序列化,實現了研究的全覆蓋。當然,序列化的研究還要在每個年段,就某個問題進行縱深式、螺旋式推進研究。學科研究有了課題引領,就會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提升,無論是學生、學科教師都將受益。

(四)品質型教研

學校利用特級教師工作室,學校定時約請特級教師來校指導學科發展,同時藉助特級教師的資源,結合學校實際,放大名師工作室的輻射面,以名師工作室為載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打造優秀教師團隊。學校的名師工作室運作順利,引領學校在“品質化教研”的道路上不斷邁進。

學校教研組團隊建設的很多措施並非自己的首創,只是結合我校實情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嘗試和建構。教研組團隊建設需要不斷堅持的實踐與摸索,相信隨着實踐和思考的不斷深入,成效會越來越顯著,特色會越來越鮮明,品質會越來越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