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生物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6.65K

高二生物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生物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利用哺乳動物紅細胞製備細胞膜的實驗,提高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增加概述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難點】

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1。老師展示地球與宇宙、中國與外國、生物與外界環境、細胞與外界環境、細胞的結構圖,提問:

(1)地球與宇宙的邊界是什麼?

(2)中國與外國的邊界呢?

(3)生物與外界環境的邊界呢?

(4)細胞與外環境的邊界呢?

(過渡語)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系統的邊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環節二、新課教學

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首先要把細胞膜與細胞的其他組分分開,怎麼樣獲得細胞膜呢

(一)細胞膜的成分

1。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1)學生思考要製備細胞膜,應該選擇什麼細胞作為實驗材料呢?PPT呈現植物葉肉細胞、神經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的圖片?請學生選擇並説明原因,之後PPT呈現人體正常的紅細胞,人的圓漲的的紅細胞和人的漲破的紅細胞圖片

(2)確定了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那又該選擇什麼方法制備細胞膜呢?PPT呈現3種方法:①用針扎破,讓細胞的內容物流出?

②用鑷子把細胞膜剝下來?

③細胞內的物質是由一定濃度的,如果把細胞放在清水裏,水會進入細胞,把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這樣既可得到細胞膜。

(3)確定了實驗材料和試驗方法,該如何做實驗呢,學生看教材“實驗”這一模塊,思考總結實驗步驟,並在大屏幕呈現人正常紅細胞和光鏡圖片和人部分紅細胞已漲破的光鏡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實驗在試管中進行,細胞破裂後,還需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較純的細胞膜?

2。細胞膜的組成

(1)PPT呈現材料:①19世紀末,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夠水解蛋白質的物質,用這種物質處理細胞膜,會使細胞膜分解。學生閲讀這兩段材料得出結論: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環節三:總結與收穫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重要知識:製備細胞的材料、方法;細胞膜的成分

作業:細胞膜具有怎樣的作用?學生課下預習並查找資料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瞭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係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繫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5、使學生了解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

二、能力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係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在教學中介紹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講述了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無土栽培的基礎知識。

1、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經學習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基礎上講述了:

(1)什麼是礦質元素

將植物烘乾後充分燃燒,植物體中的C、H、O、N元素會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氣體形式散失,而礦質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於灰分中,所以礦質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們主要是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元素雖在燃燒過程中散失,不存在於灰分中,但是氮與其它礦質元素一樣,也是植物從土壤中以無機鹽的形式吸收來的,因此,也將氮歸於礦質元素一類。

(2)什麼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目前,科學家確定的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N、P、S、K、Ca、Mg等6種屬於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種屬於微量元素。

(3)簡要地講述了確定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製的培養液中,除去某一種礦質元素後,植物的生長髮育不正常了,而補充這種礦質元素後,植物的生長髮育又恢復正常的狀態,就説明這種礦質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2、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從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主要部位、礦質元素的存在形式、礦質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幾個方面介紹了植物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過程教材概括為兩步:首先礦質元素離子通過交換吸附到根細胞表面;然後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內。

教材特別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與根細胞呼吸作用的密切關係。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的運輸

教材簡要講述了礦質元素進入根毛以後如何最終進入導管和礦質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識。教材還通過列舉科學家所做的實驗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與根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即植物運輸水分和運輸礦質元素是一個同一過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離子不是同一過程,因此蒸騰作用能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也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的道理,但不能促進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還提到了植物體除了根以外、葉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及其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重要意義。

(2)礦質元素離子的利用

教材介紹了礦質元素離子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與其能否被重複利用之間的關係。

4、教材注意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概括地講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礎知識,並且簡要講述了無土栽培這一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以及優點。此外,本節還在“課外生物科技活動”欄目,鼓勵學生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培養植物。

教法建議

1、引言

課前指導生物小組的同學用完全培養液和缺素培養液培養出一些植物體,以便課上展示給學生,引發他們對礦質元素對植物生活的作用的思考,以此引入本節內容。

也可以從分析植物體內化學物質的元素組成入手引入課題。例如,植物體內的物質中,蛋白質通常含有N,S、葉綠素含有Mg,核酸含有P,但植物體通過光合作用可從二氧化碳獲得C和O,通過根的吸水中獲得H和O。以此引導學生分析出植物體內含有的元素種類與植物吸收的元素種類之間的矛盾,從而很自然地引入植物還可從土壤吸收礦質元素這一事實。

也可以從根的滲透吸水直接引入,因為學生都知道土壤溶液中還溶解有各種礦質元素離子,這時可引發學生思考:溶於水的這些礦質元素離子是否是和水一起被吸收的?從而引入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2、礦質元素的概念

和根對水分的吸收情況一樣,學生在國中已學過有關無機鹽吸收有關的初步知識,因此,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以瞭解學生對礦質代謝的理解程度,找出學生對礦質代謝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在討論了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礦質元素的概念、必需元素的概念、植物體內哪些元素是大量元素、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

可把學生討論的重點放在“如何確定某種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設計方案,以便滲透研究方法,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研究問題的思路有重要作用。

3、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1)根細胞對礦質元素的交換吸附

這是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的第一步

可先讓學生做《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離子交換吸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或實驗結束後,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串引發學生對交換吸附的思考和理解。

學生在討論問題時,教師可根據需要適當做一些知識和方法上的提示,最終使學生明白礦質元素離子交換的原理,然後可就上述實驗做進一步討論。

(2)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內

可讓學生回憶主動運輸所需要的條件,即需要ATP和膜上有相應的載體蛋白;進而討論“為什麼礦質元素離子具有選擇性?”等問題

(3)根對礦質元素離子和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是教學的難點。

引導學生討論一些實驗問題的基礎上加深對上述觀點的理解

4、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的運輸

引導學生討論出植物運輸水分和運輸礦質元素是一個同一過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離子不是同一過程,因此蒸騰作用能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也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的道理,但不能促進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老師可向學生介紹植物體除了根以外、葉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及其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重要意義。

(2)礦質元素離子的利用

教材介紹了礦質元素離子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與其能否被重複利用之間的關係。

5、教材注意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概括地講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礎知識,並且簡要講述了無土栽培這一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以及優點。此外,本節還在“課外生物科技活動”欄目,鼓勵學生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培養植物。

高二生物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從提高民族素質和提高公民應有的生物學素養的高度,來初步理解學習高中生物課的意義。通過精選的事例,使學生對學習生物課懷有親切的需求感。

2、在國中學習生物課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初步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及這些特徵構成了高中生物課的主線。

3、通過生物科學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的迅速發展以及生物科學和現代技術的結合,由此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初步的認識。

4、要使學生了解學習過程應主要以探究、討論為主,要重視實驗,通過生物課的學習培養多方面的能力。總之,要以主動的態度來參與學習過程。

重點、難點分析

1、緒論課只是一個開場白,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值,有些教師甚至認為緒論至少要講兩節課,甚或三節課,這是不必要的,對於正確的情意、態度的建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是,開場白也是重要的,除了要達到前述多方面的教學目標外,還因為師生第一次接觸,是共同學習的開始,要創設共同學習的良好氛圍,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也要適當展示教師自身良好的生物學素養和教育素養,因此仍須精心準備和設計。

2、內容和重點是教學目標的2和3,即生物的基本特徵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對於生物學教師來説,教材所述內容並不難,學生掌握也不會有多大困難。所需注意的是:

(1)生物的基本特徵,所列甚多,但從物質運動形式之一的生命運動的特徵來説,兩點最重要,即由新陳代謝所表達的生命系統的開放性和穩態,以及由繁殖、遺傳、變異所表達的連續性和信息流。前者稱之謂自我更新,後者稱之謂自我複製。教師應以最通俗的語言和事例,予以適當的概括提高。

(2)生物的基本特徵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因為是內容的重點所在,更不可取灌輸的方法,一定要由學生參與討論,由他們舉例、分析和概括。教師要善於營造一種氛圍,善於組織和調動學生參與討論,全班或小組進行都可以,還要善於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創造性的見解應鼓勵,不正確的見解,也要予以引導。如果能有這樣一個好開端,以後的課就好辦了。

(3)學習生物學的意義,教材列舉很多,也不是都要講的,學生可以自學,以後各章節教學時,有的是機會。建議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來舉例闡發即可。例如微觀方面可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重大的實踐意義;例如宏觀方面可介紹全球生態環境面臨的挑戰。也可以結合地區特點舉相關的例子來説明,這可以更方便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4)關於教育目標1和4,並不是可以通過傳統的條分縷析的講解來完成的,甚至不要出現板書的標題。因為,它基本上屬於情意、態度、價值觀的範疇,應該貫徹於教學目標2和3的過程中實現,即在探究討論生物的基本特徵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生的體會以及對教師的點撥的感受和領悟。對於那些應試教育影響還很深的地區和學校,則需要有針對性地多講幾句。即學習生物課是提高生物學素養的需要,與大學聯考是否開考沒有直接關係,而是現代公民必需具備的科學素養。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和實驗、實踐能力的鍛鍊,則不僅影響學習的成績,更是提高未來社會公民社會適應性的需要。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思路:

鑑於學校、教師、學生的情況不同,教學過程的設計和組織實施也有不同的模式。以下僅舉兩種常用的模式供參考。

1、設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的模式。

例如可設計如下的問題分別由5個小組(每組10人)討論,即每組1題。

(1)把人、蛙、小麥、細菌(或其他生物)都歸屬於生物?説説你的見解?看誰的見解更接近於科學的表述?

(2)一塊巖石和一頭牛,科學地説,兩者有哪些本質的區別?

(3)就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來説明學習生物學對解決有關問題的意義。

(4)當代世界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其中和生物學的研究和發展有關的有哪些?

(5)你認為學好生物課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應有怎樣的改進?

代表發言,應限定時間,目的不完全是要有正確的答案,還要學會和人交流。

教師的總結,重在吸取學生髮言中的精華,重在表揚,適當補充和校正,引導學生課後閲讀教科書。

2、教師引導啟發,全班參與探究的模式。這一模式比較傳統,掌握起來,比較容易,提請注意以下各點:

(1)選好切入點。例如可以從教科書的封面相片——青海湖鳥島開始。認識圖中的鳥及介紹圖中沒有表示的鳥,介紹鳥島的自然環境及其變遷,指出生物多樣化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範疇,由此進入什麼是生物學的緒論內容。還可以從身邊發生的與生物學有關的重大事件切入。如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遭受特大的洪災,其原因中哪些和生物學有關?如1999年,取締非法組織研究會,其謬論之一:“不吃藥,就能治病”是怎樣違反了生物科學原理?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包括生物學素養有極端重要性。如當地的城市環境污染、水資源污染、作物病蟲害的大發生、耕作技術改革的重大舉措,都可以作為切入點。乃至比利時的二噁英污染禽畜產品、英國的瘋牛病和人的克—雅氏病等等有國際影響的與生物學有關的大事都是可選用的切入點。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科學和人類的生存發展拉近距離,體會學好生物科學的重要意義。

(2)生物的基本特徵可引導學生逐一列舉,但需要求學生能舉例説明,避免背誦。教師要分析諸特徵的關係,指出生命運動最本質的特徵。

(3)當代生物科學發展的狀況及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關係,也要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這不僅因為學生有國中學習的基礎,還因為學生通過各種傳媒有廣泛的瞭解,教師也可藉此機會瞭解哪些學生對生物學的愛好較深及知識面較寬。

高二生物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説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採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並通過瀏覽網站資料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瞭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於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後,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黴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黴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後,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並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黴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黴素的分子是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並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或不用藥展開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黴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酵工程,可以是產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説法正確的是:

A。發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質。

C。抗生素能對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物質。

【佈置作業】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