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8W

高二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磁場的概念比較抽象,應對幾種常見的磁場使學生加以瞭解認識,學好本節內容對後面的`磁場力的分析至關重要。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叫磁感線。

2、知道幾種常見的磁場(條形、蹄形,直線電流、環形電流、通電螺線管)及磁感線分佈的情況

3、會用安培定則判斷直線電流、環形電流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方向。

4、知道安培分子電流假説,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5、理解勻強磁場的概念,明確兩種情形的勻強磁場

6、理解磁通量的概念並能進行有關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學生動手(運用安培定則)、類比的方法加深對本節基礎知識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會用安培定則判定直線電流、環形電流及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方向。

2、正確理解磁通量的概念並能進行有關計算

四、學情分析

磁場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對此難以理解,但前面已經學習過了電場,可採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五、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法,講授法

六、課前準備:

演示磁感線用的磁鐵及鐵屑,演示用幻燈片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

要點:磁感應強度B的大小和方向。

[啟發學生思考]電場可以用電場線形象地描述,磁場可以用什麼來描述呢?

[學生答]磁場可以用磁感線形象地描述。----- 引入新課

(老師)類比電場線可以很好地描述電場強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樣,也可以用磁感線來描述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和方向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播

【板書】1.磁感線

(1)磁感線的定義

在磁場中畫出一些曲線,使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都跟這點的磁感應強度的方向一致,這樣的曲線叫做磁感線。

(2)特點:

A、磁感線是閉合曲線,磁鐵外部的磁感線是從北極出來,回到磁鐵的南極,內部是從南極到北極。

B、每條磁感線都是閉合曲線,任意兩條磁感線不相交。

C、磁感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都表示該點的磁場方向。

D、磁感線的疏密程度表示磁感應強度的大小

【演示】用鐵屑模擬磁感線的形狀,加深對磁感線的認識。同時與電場線加以類比。

【注意】①磁場中並沒有磁感線客觀存在,而是人們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假想的。

②區別電場線和磁感線的不同之處:電場線是不閉合的,而磁感線則是閉合曲線。

2、幾種常見的磁場

【演示】

①用鐵屑模擬磁感線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地明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通電直導線、通電環形電流、通電螺線管以及地磁場(簡化為一個大的條形磁鐵)各自的磁感線的分佈情況(磁感線的走向及疏密分佈)。

②用投影片逐一展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通電直導線、通電環形電流、通電螺線管以及地磁場(簡化為一個大的條形磁鐵)。

(1)條形、蹄形磁鐵,同名、異名磁極的磁場周圍磁感線的分佈情況

(2)電流的磁場與安培定則

①直線電流周圍的磁場

在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的基礎上得出

a直線電流周圍的磁感線:是一些以導線上各點為圓心的同心圓,這些同心圓都在跟導線垂直的平面上。

b直線電流的方向和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係可用安培定則(也叫右手螺旋定則)來判定:用右手握住導線,讓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電流的方向一致,彎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線的環繞方向。

②環形電流的磁場

a環形電流磁場的磁感線:是一些圍繞環形導線的閉合曲線,在環形導線的中心軸線上,磁感線和環形導線的平面垂直。

[教師引導學生得]

b環形電流的方向跟中心軸線上的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安培定則來判定:讓右手彎曲的四指和和環形電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環形導線中心軸線上磁感線的方向。

③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a通電螺線管磁場的磁感線:和條形磁鐵外部的磁感線相似,一端相當於南極,一端相當於北極;內部的磁感線和螺線管的軸線平行,方向由南極指向北極,並和外部的磁感線連接,形成一些環繞電流的閉合曲線(圖5)

b通電螺線管的電流方向和它的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係,也可用安培定則來判定: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彎曲四指所指的方向和電流的方向一致,則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線管的北極(螺線管內部磁感線的方向)。

③電流磁場(和天然磁鐵相比)的特點:磁場的有無可由通斷電來控制;磁場的極性可以由電流方向變換;磁場的強弱可由電流的大小來控制。

【説明】由於後面的安培力、洛倫茲力、電磁感應與磁感應強度密切相關,幾種常見磁場的磁感線的分佈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內容,不掌握好,對後面的學習有很大影響。

3、安培分子電流假説

(1)安培分子電流假説

對分子電流,結合環形電流產生的磁場的知識及安培定則,以便學生更容易理解它的兩側相當於兩個磁極,這句話;並應強調這兩個磁極跟分子電流不可分割的聯繫在一起,以便使他們瞭解磁極為什麼不能以單獨的N極或S極存在的道理。

(2)安培假説能夠解釋的一些問題

可以用回形針、酒精燈、條形磁鐵、充磁機做好磁化和退磁的演示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舉生活中的例子説明,比如磁卡不能與磁鐵放在一起等等。

【説明】假説,是用來説明某種現象但未經實踐證實的命題。在物理定律和理論的建立過程中,假説,常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在一定的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概括和抽象出來的。安培分子電流的假説就是在奧斯特的實驗的啟發下,經過思維發展而產生出來的。

(3)磁現象的電本質:磁鐵和電流的磁場本質上都是運動電荷產生的。

4、勻強磁場

(1)勻強磁場:如果磁場的某一區域裏,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和方向處處相同,這個區域的磁場叫勻強磁場。勻強磁場的磁感線是一些間隔相同的平行直線。

(2)兩種情形的勻強磁場:即距離很近的兩個異名磁極之間除邊緣部分以外的磁場;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個平行線圈(亥姆霍茲線圈)通電時,其中間區域的磁場P87圖3.3-7,圖3.3-8。

5、磁通量

(1)定義: 磁感應強度B與線圈面積S的乘積,叫穿過這個面的磁通量(是重要的基本概念)。

(2)表達式:=BS

【注意】①對於磁通量的計算要注意條件,即B是勻強磁場或可視為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S是線圈面積在與磁場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積。

②磁通量是標量,但有正、負之分,可舉特例説明。

(3)單位:韋伯,簡稱韋,符號Wb 1Wb = 1Tm2

(4)磁感應強度的另一種定義(磁通密度):即B =/S

上式表示磁感應強度等於穿過單位面積的磁通量,並且用Wb/m2做單位(磁感應強度的另一種單位)。所以:1T = 1 Wb/m2 = 1N/Am

(三)小結:對本節各知識點做簡要的小結。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1、如圖所示,放在通電螺線管內部中間處的小磁針,靜止時N極指向右。試判定電源的正負極。

解析:小磁針N極的指向即為該處的磁場方向,所以在螺線管內部磁感線方向由ab,根據安培定則可判定電流由c端流出,由d端流入,故c端為電源的正極,d端為負極。

注意:不要錯誤地認為螺線管b端吸引小磁針的N極,從而判定b端相當於條形磁鐵的南極,關鍵是要分清螺線管內、外部磁感線的分佈。

2、如圖所示,當線圈中通以電流時,小磁針的北極指向讀者。學生確定電流方向。

答案:電流方向為逆時針方向。

(五)發導學案、佈置作業

九、板書設計

磁感線:人為畫出,可形象描述磁場

幾種常見的磁場:安培定則:讓右手彎曲的四指與環形電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環形導線軸線上磁感線的方向。

勻強磁場:磁場中各處電場強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其磁感線是一些間隔均勻的平行直線。

磁通量:B與S的乘積,單位是韋伯,也叫磁通密度。

十、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與本章第一節內容聯繫較大可先複習第一節知識後進入新課的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加入對應習題。注重演示如演示磁感線用的磁鐵及鐵屑,演示用幻燈片等使學生具有形象感。

高二物理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複習,進一步加深對電場概念的理解,使學生明確場的特點,描寫場的方法,並能在頭腦中建立起場的模型和圖象。

(2)加深理解場電荷、檢驗電荷的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電場強度的概念。

(3)能夠運用點電荷的電場強度公式進行簡單運算。

(4)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電場的疊加原理,會計算簡單的點電荷組產生的電場。

2.能力目標:

能夠運用所學概念、公式進行簡單運算,形成一定的解題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進一步深刻理解電場和電場強度的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

2、熟練應用電場強度的概念、場的疊加原理解決有關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啟發式教學

四、教具:

幻燈片,上節課所用的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什麼是電場?電場最基本的特性是什麼?

2、用什麼物理量來描述電場的強弱?是怎樣定義的?是矢量還是標量?

3、電場強度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計算公式你知道有幾個?應用時需要注意什麼?

4、什麼是電場的疊加原理?

引導學生回答:

1.電場的概念:

(1)電場是存在於電荷周圍空間裏的一種特殊物質。

只要有電荷存在,電荷周圍就存在着電場。

(2)電場的基本性質:電場對放在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

(這種力叫電場力)

2.電場強度:

(1)用電場強度來描述。定義:物理學中把放入電場中某一點的檢驗電荷受到的電場力與它的電量的比值叫做這一點的電場強度。簡稱場強。

(2)定義式:

(適用於任何電場)

(3)E的方向:

E和力F一樣,也是矢量。我們規定電場中某點的場強方向與正電荷在該點所受電場力的方向相同,那麼負電荷所受電場力的方向與電場強度方向相反。

(4)E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E的單位:牛/庫(N/C)

(5)E的物理意義:

①描述某點電場的強弱和方向,是描述電場力的性質的物理量,是矢量。

②某點的場強E的大小和方向取決於電場,與檢驗電荷的正負、電量及受到的電場力F無關。

③只能用來量度電場強弱,而不能決定電場強弱。

④為定義式,適用於一切電場

3.點電荷電場的場強:

a、表達式:(此式為決定式,只適用於真空中點電荷的電場)

b、方向:若Q為正電荷,E的方向背離Q,若Q為負電荷,E的方向指向Q。

c、幾個點電荷同時存在的空間的電場疊加(場的疊加原理)

如果一個電場由n個點電荷共同激發時,那麼電場中任一點的總場強將等於n個點電荷在該點各自產生場強的矢量和。

(應用平行四邊形法則)

4、電場力F:

(1)概念:電場力是電荷在電場中受到電場的作用力。

(2)關係:電荷在電場中某點所受到的電場力F由電荷所帶電量q與電場在該點的電場強度E兩因素決定。即:

①大小:F=qE(電場力的決定式,F和q、E都有關)

②方向:正電荷受電場力方向與E相同,負電荷受電場力方向與E相反。

5、電場強度E和電場力F是兩個不同概念

注意點:

1、對象不同

2、決定因素不同

3、方向不一定相同

4、單位不同

(二)進行新課

1.作業講評

根據上節課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適當評析。

2.例題精講

【例1】帶電小球A、C相距30cm,均帶正電。當一個帶有負電的小球B放在A、C間連線的直線上,且B、C相距20cm時,可使C恰受電場力平衡。A、B、C均可看成點電荷。

①A、B所帶電量應滿足什麼關係?

②如果要求A、B、C三球所受電場力同時平衡,它們的電量應滿足什麼關係?

學生讀題、思考,找學生説出解決方法。

通過對此題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對場強概念和場強疊加的理解。學生一般從受力平衡的角度進行分析,利用庫侖定律求解。在學生解題的基礎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與解:

①C處於平衡狀態,實際上是要求C處在A、B形成的電場中的電場強度為零的地方。

既然C所在處的合場強為零,那麼,C所帶電量的正或負、電量的多或少均對其平衡無影響。

②再以A或B帶電小球為研究對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決。

答案:①qA∶qB=9∶4,②qA∶qB∶qC=9∶4∶36.

【例2】如圖所示,半經為r的硬橡膠圓環上帶有均勻分佈的正電荷,其單位長度上的帶電量為q,現截去環上一小段AB,AB長為(<<),則剩餘部分在圓環中心處O點產生的場強多大?方向如何?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請學生談他們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本題的求解,使學生加強對電場場強疊加的應用能力和加深對疊加的理解。

分析與解:

解法之一,利用圓環的對稱性,可以得出這樣的結果,即圓環上的任意一小段在圓心處所產生的電場場強,都與相對應的一小段產生的場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疊加後為零。由於AB段被截掉,所以,本來與AB相對稱的那一小段所產生的場強就成為了整個圓環產生的電場的合場強。因題目中有條件<<,所以這一小段可以當成點電荷,利用點電荷的場強公式可求出答案。

解法之二,將AB段看成是一小段帶正電和一小段帶負電的圓環疊放,這樣仍與題目的條件相符。而帶正電的小段將圓環補齊,整個帶電圓環在圓心處產生的電場的場強為零;帶負電的一小段在圓心處產生的場強可利用點電荷的場強公式求出,這就是題目所要求的答案。

答案:方向指向AB

練習:如圖所示,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為a,在它的頂點B、C上各有電量為Q(>0)的點電荷。試求三角形中心處場強E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自己練習求解,以鞏固概念。

通過此題的求解,進一步鞏固對場強矢量性的認識和場強疊加理解。

3.課堂練習

(1)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有電荷存在,電荷周圍就一定存在着電場。

B.電場是一種物質,它與其他物質一樣,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客觀存在的。

C.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而產生的。

D.電場最基本的性質是對處在它裏面的電荷有力的作用。

(2)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電場強度反映了電場的力的性質,因此場中某點的場強與檢驗電荷在該點所受的電場力成正比。

B.場中某點的場強等於,但與檢驗電荷的受力及帶電量無關。

C.場中某點的場強方向即檢驗電荷在該點的受力方向。

D.公式和對於任何靜電場都是適用的

(3)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場強的定義式中,F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所受的力,q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的電量。

B.場強的定義式中,F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所受的力,q是產生電場的電荷的電量。

C.在庫侖定律的表達式中,是點電荷Q2產生的電場在Q1處的場強的大小。

D.無論定義式

中的q值如何變化,在電場中的同一點,F與q的比值始終不變。

(4)討論電場力與電場強度的區別。

物理量

比較內容電場力電場強度

區別物理意義電荷在電場中所受的力反映電場的力的屬性

決定因素由電荷和電場共同決定僅由電場自身決定

大小F=qEE=F/q

方向正電荷受力與E同向

負電荷受力與E同向規定E的方向為正電荷在該點的受力方向

單位NN/C或V/m

聯繫F=qE(普遍適用)

(三)小結與反饋練習:

(1)不能説成E正比於F,或E正比於1/q。

(2)檢驗電荷q在周圍是否產生電場?該電場對電源電荷Q有無作用?若有,作用力大小為多大?該點的場強又為多大?

(3)在求電場強度時,不但要計算E的大小,還需強調E的方向。

(四)作業佈置:

1、為了確定電場中P點的電場強度大小,用細絲線懸掛一個帶負電荷的小球去探測。當球在P點靜止後,測出懸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37°。已知P點場強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小球重力為4.0×10-3N。所帶電量為0.01C,取Sin37°=0.6,則P點的電場強度大小是多少?

2、真空中,A、B兩點上分別放置異種點電荷Q1、Q2,已知兩點電荷間引力為1N,Q1=1×10-5C,Q2=-1×10-6C。移開Q1,則Q2在A處產生的場強大小是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若移開Q2,則Q1在B處產生的場強大小是_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

3、在x軸上有兩個點電荷,一個帶正電Q1,一個帶負電-Q2,且Q1=2Q2.用E1和E2分別表示兩個電荷所產生的場強的大小,則在X軸上[]

A.E1=E2之點只有一處,該處合場強為0

B.E1=E2之點共有兩處:一處合場強為0,另一處合場強為2E2

C.E1=E2之點共有三處:其中兩處合場強為0,另一處合場強為2E2

D.E1=E2之點共有三處:其中一處合場強為0,另兩處合場強為2E2

説明:學習本節課需要注意的問題

1、場強是表示電場強弱的物理量,因而在引入電場強度的概念時,應該使學生了解什麼是電場的強弱,同一個電荷在電場中的不同點受到的電場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所受電場力大的點,電場強。

2、應當使學生理解為什麼可以用比值F/q來表示電場強度,知道這個比值與電荷q無關,是反映電場性質的物理量。

比值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方法,應結合學生前面學過的類似的定義方法,讓學生領會電場強度的定義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三

定義:

電勢差是衡量單位電荷在靜電場中由於電勢不同所產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電場中兩點的電勢之差叫電勢差,依教材要求,電勢差都取絕對值,知道了電勢差的絕對值,要比較哪個點的電勢高,需根據電場力對電荷做功的正負判斷,或者是由這兩點在電場線上的位置判斷。

電流之所以能夠在導線中流動,也是因為在電流中有着高電勢和低電勢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叫電勢差,也叫電壓。換句話説。在電路中,任意兩點之間的電位差稱為這兩點的電壓。通常用字母V代表電壓。

電源是給用電器兩端提供電壓的裝置。

電壓的大小可以用電壓表(符號:V)測量。

串聯電路電壓規律:

串聯電路兩端總電壓等於各部分電路兩端電壓和。

公式:ΣU=U1+U2

並聯電路電壓規律:

並聯電路各支路兩端電壓相等,且等於電源電壓。

公式:ΣU=U1=U2

歐姆定律:U=IR(I為電流,R是電阻)但是這個公式只適用於純電阻電路。

串聯電壓之關係,總壓等於分壓和,U=U1+U2.

並聯電壓之特點,支壓都等電源壓,U=U1=U2

高中物理教案 篇四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動量守恆定律的確切含義。

2、知道動量守恆定律的適用條件和適用範圍。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動量定理和牛頓第三定律推導出動量守恆定律。

2、能運用動量守恆定律解釋現象。

3、會應用動量守恆定律分析、計算有關問題(只限於一維運動)。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推理方法。

2、使學生知道自然科學規律發現的重大現實意義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基本掌握動量守恆定律。

難點:對動量守恆定律條件的掌握。

教學過程:

動量定理研究了一個物體受到力的衝量作用後,動量怎樣變化,那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相互作用時,會出現怎樣的總結果?這類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例如,兩個緊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學,不論誰推一下誰,他們都會向相反的方向滑開,兩個同學的動量都發生了變化,又如火車編組時車廂的對接,飛船在軌道上與另一航天器對接,這些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物體的動量都有變化,但它們遵循着一條重要的規律。

(-)系統

為了便於對問題的討論和分析,我們引入幾個概念。

1、系統:存在相互作用的幾個物體所組成的整體,稱為系統,系統可按解決問題的需要靈活選取。

2、內力:系統內各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內力。

3、外力:系統外其他物體作用在系統內任何一個物體上的力,稱為外力。

內力和外力的區分依賴於系統的選取,只有在確定了系統後,才能確定內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演示】如圖所示,氣墊導軌上的A、B兩滑塊在P、Q兩處,在A、B間壓緊一被壓縮的彈簧,中間用細線把A、B拴住,M和N為兩個可移動的擋板,通過調節M、N的位置,使燒斷細線後A、B兩滑塊同時撞到相應的擋板上,這樣就可以用SA和SB分別表示A、B兩滑塊相互作用後的速度,測出兩滑塊的質量mAmB和作用後的位移SA和SB比較mASA和mBSB.

高二物理人教版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別。

2.知道什麼是多普勒效應,知道它是在波源與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現象。

3.瞭解多普勒效應的一些應用。

二、重點難點

重點:多普勒效應及產生的原因。

難點:對多普勒效應的解釋。

三、教學過程:

我們在前面的討論中,波源和觀察者都是相對介質靜止的,波源的頻率和觀察者感覺到的頻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觀察者或它們兩者均相對介質運動,則視察者感覺到的頻率f和波源的真實頻率f一般並不相同,這種現象稱為多普勒效應。火車入站,笛聲較高,火車出站,笛聲較低,就是這種現象。

(一)多普勒效應

【演示】製作的課件:聽行駛中火車的汽笛聲

1.現象:當火車向你駛來時,感覺音調變高;當火車離你遠去時,感覺音調變低(音調由頻率決定,頻率高音調高;頻率低音調低).

2.多普勒效應: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變化的現象叫做多普勒效應。

3.多普勒效應的成因:聲源完成一次全振動,向外發出一個波長的波,頻率表示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全振動的次數,因此波源的頻率等於單位時間內波源發出的完全波的個數,而觀察者聽到的聲音的音調,是由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即單位時間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決定的。

【演示】製作的課件:波源和觀察者間的相對運動跟觀察者間接收到的頻率關係。

(1)當波源和觀察者相對介質都靜止不動。即二者沒有相對運動時:

單位時間內波源發出幾個完全波,觀察者在單位時間內就接收到幾個完全波。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等於波源的頻率。

(2)當波源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會改變。

①波源相對介質不動,觀察者朝波源運動時(或觀察者不動,波源朝觀察者運動時)觀察者在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增多,即接收到的頻率增大。

②波源相對介質不動,觀察者遠離波源運動時(或觀察者不動,波源遠離觀察者運動時)觀察者在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減少,即接收到的頻率減小。

總之:當波源與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增大;如果二者遠離,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減小。

【注意】在多普勒效應中,波源的頻率是不改變的,只是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了變化。

4.多普勒效應是波動過程共有的特徵,不僅機械波,電磁波和光波也會發生多普勒效應。

(二)多普勒效應的應用

1.根據汽笛聲判斷火車的運動方向和快慢,以炮彈飛行的尖叫聲判斷炮彈的飛行方向等。

2.紅移現象:在20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許多星系的譜線有“紅移現象”,所謂“紅移現象”,就是整個光譜結構向光譜紅色的一端偏移,這種現象可以用多普勒效應加以解釋:由於星系遠離我們運動,接收到的星光的頻率變小,譜線就向頻率變小(即波長變大)的紅端移動。科學家從紅移的大小還可以算出這種遠離運動的速度。這種現象,是證明宇宙在膨脹的一個有力證據。

【小結】多普勒效應是指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它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在1842年發現的。

【作業】課本P25習題A組1~3

四、課堂跟蹤反饋

1.關於多普勒效應,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多普勒效應是由於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應説明波源的頻率發生改變

C.多普勒效應是由於波源與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而產生的

D.只有聲波可以產生多普勒效應

2.當火車進站鳴笛時,我們在車站聽到的聲調( )

A.變低

B.不變

C.變高

D.不知聲速和火車車速,不能判斷

3.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做多普勒效應。

4.當波源與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如果兩者相互接近,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將_______波源頻率;如果兩者遠離,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將_____被源頻率(填“大於”“等於”或“小於”)

參考答案

1.C 2.C 3.相對運動 4大於 小於

高二物理教學設計 篇六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現象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例。學習它們的重要性在於他們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同時對自感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對電磁感應產生條件的理解。

2、學情分析

互感現象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第一個成功試驗就是互感現象。學生前面探究感應電流條件中也做過類似的試驗,已有感性認識。教學要求是知道互感現象。因此教學中教師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進行成因分析,明確儘管兩個線圈之間並沒有導線連接,卻可以使能量由一個線圈傳遞到另一個線圈。這就是互感現象

自感現象學生從前面學習的中知道當穿過迴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會產生感應電動勢,這些結論都是通過實驗觀察得到的,沒有理論證明。但同學們觀察到的實驗都是外界的磁場引起的迴路磁通量的變化,善於動腦筋的同學就會產生這樣的思考:當變化的電流通過自身線圈,使自身迴路產生磁通量的變化,會不會在自己的迴路產生電磁感應現象呢?所以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上產生的必然探求慾望,教師應抓住這一點。設計探究性課例。自感電動勢對電流變化所起的“阻礙”作用,以及自感電動勢方向的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教師應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使效果明顯,本人特自制教學儀器。

3、教學設計思路

為突出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的科學方法,本教學設計採取“實驗體驗 - 理論探究”和“猜想、假設、理論預測、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相結合的思路分別研究斷電自感和通電自感。以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突出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繫,突出在技術、社會領域的應用,本人設計了讓學生體驗自感觸電,並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估算自己的觸電電壓(約150V),使學生有真實感。學生分組實驗,模擬利用自感點火,使學生知道物理知識的價值。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互感現象和自感現象,以及對它們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夠通過電磁感應的有關規律分析通電、斷電自感現象的成因,並能利用自感知識解釋自感現象。

3、瞭解自感電動勢的計算式,知道自感係數是表示線圈本身特徵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單位。

4、初步瞭解磁場具有能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人體自感實驗,增強學生的體驗真實感。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2、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加深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生體驗,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和興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例,讓學生感悟特殊現象中有它的普遍規律,而普遍規律中包含了特殊現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根據上述分析與思路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重難點

重點:(1)自感現象產生的原因;(2)自感電動勢的方向;(3)自感現象的應用

難點:自感電動勢對電流的變化進行阻礙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教學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設→理論探究科學預測→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際應用。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更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學生的學,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五、學法指導;課前提出問題,讓學生提前思考,見後。

六、課時分配:2課時;本課時只學習第一課時。

七、教學媒體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互感變壓器;自制自感現象演示儀;乾電池;mp3;音箱;變壓器;小線圈;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用(8人一組):帶鐵芯的線圈;抽掉打火裝置的打火機;乾電池(6V);電鍵;導線等。

八、教學流程(第一學時)

(一)互感

情境創設:利用可拆變壓器進行實驗,原線圈接在電源,使副線圈電路中的燈泡發光

提出問題:兩個線圈之間並沒有導線連接,燈泡為什麼能發光?

理論探究:引導學生通過已學知識分析,學生思考後解釋原因。

引入課題:互感現象。

1、當一個線圈中電流變化,在另一個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的現象,稱為互感。

互感現象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稱為互感電動勢。

2、應用互感:變壓器;收音機的“磁性天線”。

演示:聲音電信號互感現象,讓互感線圈一個接mp3,一個接音放。

3、減小互感:互感現象可發生於任何兩個相互靠近的電路之間。在電力工程和電子電路中,互感現象有時會影響電路的正常工作,要採取措施屏蔽。例舉數據線。

過渡語:當一個線圈的電流變化時,它的變化磁場在鄰近的電路中激發了感應電動勢,那麼它會不會在自身的線圈中也激發感應電動勢呢?

(二)自感

情景創設:讓幾位同學按如圖1“串聯”在電路里,電源4節乾電池

操作方法:

。閉合開關前,學生體驗-―――“無感覺”;

。閉合開關後,學生體驗-―――“無感覺”;

。斷開開關瞬間,學生突然受到電擊-―――"迅速收回雙手”

引入課題四節乾電池何以使這麼多同學同時受到電擊?學生對此引發的思維疑問和驚奇而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1.電源斷開了,電從何處激發而來?2.是發生電磁感應嗎?3.假若是,能解釋上面的現象嗎?

學生探究,學生交流後解釋原因,Ppt演示。學生估算自己所承受的瞬間電壓。

得出結論1:當電流減少時,線圈中能產生電磁感應現象。感應電流方向與原電流方向相同,阻礙電流的減少,推遲了電流減少的時間。

再次提出問題:電流增大時,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猜想:可能是線圈發生電磁感應現象

假設:假設線圈發生電磁感應現象

理論分析:感應電動勢阻礙電流的增加,電流不會立即達到,只能緩慢增加,即有延時性

鼓勵學生設計實驗:選出學生設計的通電自感實驗電路圖如下?請大家分析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請提出改進方案

分析討論:

方案1如圖甲(無法判斷。不合理)

方案2如圖乙(開關閉合瞬間燈泡能發光。由於燈泡的明暗快慢變化顯示了線圈中電流的變化情況,但是一個燈泡沒有對比,無法説明問題,無法説明問題。不合理)

方案3如圖丙(同規格燈泡,將調到既能看到延時,又能對比,合理)

方案3預測:開關閉合瞬間,燈立即變亮,逐漸變亮的現象

分析原因可知由楞次定律,在通電瞬間,線圈電流增大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增加,線圈中產生生感應電動勢(自感電動勢),它阻礙了線圈中電流的增大,推遲了電流達到常值的時間,因此出現逐漸變亮的現象。這種阻礙有別於阻止。最終達到正常值。

進行實驗,證實猜測。

得出結論2:與預測相同

當電流增加時,線圈中能產生電磁感應現象。感應電流方向與原電流方向相反,阻礙電流的增加,推遲了電流增加的時間。

引出定義:

自感:1.由於導體(如:線圈)本身的電流發生變化而產生的電磁感應現象,叫自感現象。

2、自感現象中產生的電動勢叫自感電動勢。

自感電動勢的作用:阻礙導體中自身的電流變化。

注意:“阻礙”不是“阻止”,電流原來怎麼變化還是怎麼變,只是變化變慢了,即對電流的變化起延遲作用。

自感的利用與防護:利用:自感現象在各種電器設備和無線電技術中有廣泛的應用,自感線圈是交流電路的重要元件。以後的學習會講到。

例日光燈等;燃氣灶打火製造精密電阻等

防護:變壓器、電動機等器材都有很大的線圈,當電路斷開時會產生很大的電動勢,使開關產生電火花,引起人身傷害,因此電動機等大功率用電器開關把開關浸在絕緣油中,避免出現電火花。

(三)、學生分組實驗:模擬打火裝置或沒有防護措施的電動機開關斷開的情景

(四)、學以致用:問題:1.畫出斷電前後,通過線圈電流

2、斷電時燈泡將做出怎樣的反應?

實驗驗證。

(五)、要點回顧:

要點1無論是外界引起的磁通量變化,還是自身引起的磁通量變化,只要穿過迴路的磁通量發生了變化,都能產生感應電動勢(這是我們對電磁感應的進一步理解。)

要點2自感電動勢總是阻礙電流的變化。顯示出“電慣性”其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係為:增反減同

要點3自感的效果是延遲了電流變化的時間

科學方法經歷:猜想、假設、理論推理、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結束語:上面我們研究了自感電動勢的方向,那麼自感電動勢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呢?下一節繼續探究。

(六)、作業,查閲資料,瞭解電感鎮流器日光燈的構造和分析鎮流器工作原理

(七)教學反思:本節課的課題是《互感與自感》,教學目標順利達成,教學中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較好的突破了教學難點。這節課的設計比較新穎,不拘泥於教材。加強了學生的體驗,互動和探究。實踐證明有很強的可行性。具體如下。

對於互感,我通過變壓器互感使燈泡發光和通過MP3音樂互感使音箱發音,使學生通過看和聽真切的感受到了互感的存在,從生活走向物理,大大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自感部分的教學,我做了較大的改進。書上是直接給出了兩個通電和斷電實驗,而我卻採用了讓學生先做了一個“有驚無險”的斷電自感實驗,使學生體驗深刻,很好的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這個實驗的另一優點是,學生參與面廣,師生互動,且器材易得,改裝方便。

對於通電自感,與教材相比,我也做了很大的改進。把這一內容設計成了探究課。通過猜想、設計實驗、預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方法,使學生經歷了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也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很好地結合起來。

最後,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斷電自感,模擬打火裝置,使物理走向社會,學生感受到了學物理的意義。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學物理的興趣。

高二年級物理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多用電錶”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第二章第八節的內容,它是電流表、電壓表改裝學完後,研究歐姆表的改裝問題,又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深化和實際應用,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能鞏固電學問題的分析思路,加深對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

2、教學重點:歐姆表和單量程多用電錶的製作原理。

3、教學難點:理解歐姆表和單量程多用電錶的製作原理。

4、教材的處理:

本單元內容可分兩節可來處理,本節為第一課時,主要是探究電流表改裝成歐姆表、多用電錶的原理。

第二課時為學生實驗課,練習使用多用電錶及相關練習鞏固。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分析:

①掌握了閉合電路歐姆定律,並已熟練掌握了電路串並聯的規律,會利用該定律列式求解相關問題。

②掌握了電流表改裝成大量程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原理和刻度方法。

2、學習能力分析:

①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不斷提高,具備初步地、獨立發現事物內在聯繫和一般規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歸納總結能力、邏輯推力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利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方法測量電阻的阻值。

②理解並掌握歐姆表及單量程多用電錶的製作原理,知道簡單的雙量程多用電錶。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歐姆表原理的分析,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合作,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思辨、表達、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究物理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善於發現、勇於創新的精神。

四、教學資源

PPT課件、探究學案、指針式多用電錶、數字式多用電錶

五、教學流程圖

學生

給出各種器材

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

提出問題:如何利用電流表表頭測電阻?

評價方案,選擇方案?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歐姆表的原理

改進方案,引導發現本質規律

出示電流表、電壓表、歐姆表電路圖

單量程多用電錶

雙量程多用電錶

課堂總結交流

分析組合,設計簡單的電路圖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出問題

我們已經學習過把電流表表頭改裝成電壓表和量程較大的電流表的原理,能利用電流表表頭測電阻嗎?

探究一:利用電流表表頭測電阻

1、給出器材

待測電阻Rx

電源:E=2V,r=0.5Ω

電流表A:Ig=10mA, rg=9.5Ω

電壓表V:量程3V,內阻約3kΩ

變阻箱R0:0~9999Ω

滑動變阻器R:0~1000Ω

電鍵、導線若干

若還需其他器材,可自選

2、指導學生進行設計(電流表表頭與其他元件進行組合)

3、評價方案

教師:如果能從錶盤上直接讀出所測電阻值就好了,請選擇其中一個方案。或者你有更好的設計嗎?

設計利用表頭測電阻的方案,畫出電路圖。

學生代表板書設計方案

學生分析比較幾個方案,從中選出方案或提出更好的方案。

通過開放性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空間,便於課堂的教學生成。

探究二:利用表頭直接測電阻

1、出示電流表表頭刻度盤。給出相關數據E=2V,r=0.5Ω;Ig=10mA,

rg=9.5Ω;(以R0=390Ω為例),

引導學生進行表頭刻度改裝。

2、對刻度情況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髮現不足之處,進一步完善方案

3、提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若電流表內阻rg未知,怎樣可使10mA處表示所測電阻值為0?

4、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發現本質規律。

若將變阻箱換為滑動變阻器R,還可使10mA處表示所測電阻值為0嗎?

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結合具體數據,分組進行計算,改裝表頭刻度。

學生髮現刻度與R0的取值有關。取R0=190Ω,可充分利用刻度盤。

學生髮現電流表內阻rg未知,可進行測量,再調節R0,可實現,滿偏電流處表示電阻為0,同時也發現,總內阻不變。

學生髮現只要將A、B接線柱短接,調節滑動變阻器R,使指針滿偏即可實現滿偏電流處表示電阻為0,無須知道各元件電阻為多少。

通過層層遞進的幾個問題,引發學生積極的參與思考。促成學生有效的生成。根據學生課堂表現隨時調整引導思路。

歐姆表原理

1、出示改進後歐姆表原理圖,結合探究過程,講解歐姆表的'原理;歐姆調零的目的和作用;中值電阻的決定因素;刻度盤的特點。

2、原理:

3、刻度:

(1)AB短接,調節R使得指針滿偏(歐姆調零)。

目的是什麼?或有什麼作用?

原理:

(2)指針指在中間刻度處,所測電阻值是多少?

把此電阻稱為中值電阻,中值電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歐姆表刻度的特點:

學生深化理解歐姆表原理等相關內容,把握歐姆表的本質規律。

最大限度利用錶盤刻度

由電源電動勢和表頭滿偏電流決定

左大右小;左密右疏

學生設計電路圖

通過分析,體會等效思想

從特殊到一般,歸納總結,探尋本質規律

探究三:簡單的單量程多用表

1、出示電流表、歐姆表、電壓表的原理圖

要求學生組合成簡單的多用電錶,注意電源與表頭的連接。

2、引導分析電路結構

將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綜合,實現創造。

體會等效的思想

簡單的雙量程多用表

出示雙量程多用電錶電路圖,引導學生分析各擋功能,

分析各檔功能,比較量程大小

認識多用電錶

利用多用電錶實物圖介紹其功能,簡單強調歐姆表使用的注意點。

為下一節實驗課做準備

交流評價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知識?什麼方法?還有什麼疑問?

學生總結交流

總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表達及概括總結能力。

作業佈置

重新思考第八節課本內容,完成課後問題與練習1、3題

若有問題相互交流

帶着問題為下節課做準備

高二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

1.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動能:由於分子在不停地做着無規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温度有關(温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

3.勢能: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4.內能:與物體的温度和體積有關。

根據討論結果,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於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温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

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2.問題討論

問: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可以改變物體的温度或體積。)

問:物體內能的變化可以通過什麼表現出來呢?或者説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如一杯水、一塊鐵塊)的內能是否改變呢?

把準備好的'鋼絲拿出來,想辦法讓你手中的鋼絲的內能增加。

2.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討論: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鋼鋸鋸",有的想到"燒",有的想到"曬",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燙"、"冰"等等。一邊想辦法,一邊體驗內能是不是已經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鋸"寫在一起,把"燒"、"曬"、"烤"、"燙"、"凍"或者"冰"寫在一起。

3.知識的提練

問:比較一下,本質上有什麼相同或不同點。(閲讀課本38~39頁倒數第四段。)剛才所想到的辦法,它們之間有何不同?能不能把這些辦法分分類?

答:可以分為做功和熱傳遞兩類。其中,"摩擦"、"折"、"敲打"、"鋸"是屬於做功,"燒"、"曬"、"烤"、"燙"、"冰"屬於熱傳遞。

演示課本38頁的實驗。(慢慢地壓縮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燒起來。)

問:剛才兩次實驗,為什麼會出現結果的不同?

答:動作快,時間短,氣體沒有來得及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其温度會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點,它便燃燒起來。而動作慢時,時間較長,氣體與外界有較長的時間進行熱交換,它的温度就不會升高太多,達不到乙醚的着火點,則不燃燒。

閲讀課本39頁實驗,分析氣體對外做功的情況。

問:同學們還能不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機工作中的壓縮衝程;給自行車打氣時,氣筒壁會發熱;鋸木頭,鋸條會很燙;冬天,手冷時,兩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鑽木取火等等。

再來體驗一下,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情況。給大家一段細鐵棒和酒精燈,演示。

學生上台做實驗。把用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方法和體會告訴其他同學。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例子。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4.新知識的深入探討

內能改變的量度

師:如何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多少呢?請大家帶着問題閲讀課本39頁5、6兩段,然後歸納出來。

高二物理教案 篇九

一、教學任務分析

電磁感應現象是在國中學過的電磁現象和高中學過的電場、磁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與磁的關係,也為後面學習電磁波打下基礎。

以實驗創設情景,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通過學生實驗探究,找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用現代技術手段“DIS實驗”來測定微弱的地磁場磁通量變化產生的感應電流,使學生感受現代技術的重要作用。

通過“歷史回眸”,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的獻身精神,懂得學習、繼承、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在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使學生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時,體驗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

(2)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學會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關電磁感應的探究實驗,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在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實驗,體驗樂於科學探究的情感。

(2)通過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和難點: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四、教學資源

1、器材

(1)演示實驗:

①電源、導線、小磁針、投影儀。

②10米左右長的電線、導線、小磁針、投影儀。

(2)學生實驗:

①條形磁鐵、靈敏電流計、線圈。

②靈敏電流計、原線圈、副線圈、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

③DIS實驗:微電流傳感器、數據採集器、環形實驗線圈。

2、課件:電磁感應現象flash課件。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電磁感應現象;二是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三是應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實驗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和感應電流的概念。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通過“歷史回眸”、“大家談”,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和要突破難點是: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方法是:以實驗和分析為基礎,根據學生在國中和前階段學習時已經掌握的知識,應用實驗和動畫演示對實驗進行分析,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從而突出重點,並突破難點。

本設計強調問題討論、交流討論、實驗研究、教師指導等多種教學策略的應用,重視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科學方法的教育。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其分析推理、比較判斷、歸納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學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習的興趣。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1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説明

情景 演示實驗1 奧斯特實驗。

演示實驗2 搖繩發電

問題:為什麼導線中有電流產生?

活動I 自主活動 學生實驗1

設問:如何使閉合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

活動II 學生實驗2 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活動III 歷史回眸 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

課件演示 電磁感應現象。

活動Ⅳ DIS學生實驗 微弱磁通量變化時的感應電流。

大家談

3、教學主要環節 本設計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實驗觀察與討論,得出電磁感應現象與感應電流。

第二環節,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通過 “歷史回眸”、“大家談”,瞭解法拉第的研究過程,領略科學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環節,通過DIS實驗,瞭解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七、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1、觀察演示實驗,提出問題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通電直導線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從而揭示了電與磁之間的內在聯繫。

演示實驗1 奧斯特實驗。

那麼,磁能生電嗎?

演示實驗2 搖繩發電

把一根長10米左右的電線與一導線的兩端連接起來,形成一閉合迴路,兩個學生迅速搖動電線,另一學生將導線放到小磁針上方,觀察小磁針是否偏轉。

問題1:為什麼導線中有電流產生?

2、導入新課

我們可以用這節課學習的知識來回答上面的問題。

(二)電磁感應現象

自奧斯特發現電能生磁之後,歷史上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磁生電”這個課題。

介紹瑞士物理學家科拉頓的研究。

自主活動:如何使閉合線圈中產生電流?

學生實驗1:把條形磁鐵放在線圈中,將靈敏電流計、線圈連成閉合迴路,觀察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

1、電磁感應現象

閉合迴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

2、感應電流

由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介紹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的研究。

問題2:法拉第發現的使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究竟是什麼?

(三)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學生實驗2: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根據所給的器材:靈敏電流計、原線圈、副線圈、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等,設計實驗方案,使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

小組交流方案,師生共同討論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閉合迴路、磁通量發生變化。

播放flash課件,進一步理解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介紹“歷史回眸”欄目中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

(四)應用

討論、解釋:

1、書上的示例

2、搖繩發電的原理。

DIS學生實驗:微弱磁通量變化時的感應電流。

大家談

(五)總結(略)

(六)作業佈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