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1W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新版多篇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瞭解對比描寫的作用,並學會運用。

3、瞭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1、閲讀課文,初知大意,並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閲讀註釋,查閲資料,瞭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説出三個“馬”字分別屬於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後,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着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馬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並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説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麼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後,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捨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遊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為止)

2、小組內討論: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説明文,也是一篇禮讚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為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樑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麼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麼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繫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為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並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後感,並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人類對馬的馴化,如果給馬帶來了痛苦,那麼請聯繫人類發展的歷史談談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3)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説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啟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並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七年級下冊語文《社戲》教案 篇二

《社戲》教案

執筆人  七年級語文組   葛琳琳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社戲》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説。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二。學情分析:

對魯迅的文章,學生是比較熟悉的,本文所敍之事對學生來説也是感興趣的,學習此文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讓學生參與,對景物的描寫一定要引導學生體會化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和方法的綜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關鍵詞語的意義,體會運用詞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2)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3)感悟社戲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文中的細節,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1)理解景物描寫在小説中的作用;(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啟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四、            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置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風景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敍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教學難點: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

五、教法與學法教法:1、導讀法、問答法。2、質疑法、精講法。3、賞析法和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提高能力。

六、教學工具:教學參考、網上資源(課堂實錄、,)

七、            教學手段:多媒體。

八、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5分鐘)

[導語]:童年對於許多人來説,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長大後,回憶往事時,更是懷着一種浪漫情懷,大家的童年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説説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         [1分鐘]

此環節不讓同學們闡發,只是説説就行,目的是勾起學生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學生活動]:找四個學生回答          [2分鐘]

問題簡單,找四個成績差的學生來答此問題。

[師小結並導入新課]:四位同學講的很好。的確是,童年的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個歡快跳動的音符,説不盡、道不完。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我們陪童年魯迅走過了充滿童趣的生活,今天我們將追尋魯迅兒時鄉村生活中的一段難忘的經歷。 [1分鐘]

(設計意圖説明:由提問導入,揭示課題。通過提問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回憶童年生活,引發學生課堂對話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8分鐘)

1、生字注音

不憚dàn  潺潺chán  鳧水fú   攛掇cuān duo 踱duó 頗pō

怠慢dài  吁氣xū    宛轉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歸省xǐng行輩háng   舀水yǎo  藴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2、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原名周樹人,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紹興人,有小説、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裏。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1921年又發表了中篇小説《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裏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  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主要敍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

2、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為《童年》或別的什麼標題?為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説一説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裏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分析情節(15分鐘)

1、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圍繞什麼展開的?如果讓你在“社戲”前面加一個動詞的話,加什麼好呢?

看。(一些老戲迷去戲園子,都是説:“走,今兒個聽戲去!”因為戲迷都懂行,看戲就是為了聽唱;小孩看戲就圖個熱鬧,所以用“看”字。內行聽門道,外行看熱鬧。)

2、課文中第一次出現“看戲”兩個字是在第四段第一句話。這句話前面的三個自然段和主要情節“看戲”有沒有聯繫?有什麼聯繫?

有聯繫,這三段交代了看戲的時間、地點、看戲的人,還有看戲的機緣——由於我隨母親回外婆家消夏,所以才得以看戲。這些可以稱為“看戲”前的“序幕”。結尾寫第二天六一公公送豆。 (尾聲)

3、  看戲的過程按時間或事件的發展順序可分為幾部分?

主體:    (4——30)看社戲      戲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頭看戲(14——21)

月下歸航、偷豆(22----30)

4、作者寫來真麻煩!要是我們寫可能就簡單多啦。“一年夏天,我住在姥姥家,正趕上趙莊演戲,於是一天晚上,我就和一羣小夥伴架着船去看戲了。”一句話,多簡單!連下面的情節也省了。這樣寫好不好?

不好。比方説我們逗小孩的時候,拿着一塊糖,總是東藏藏、西藏藏,要麼舉得高高的,就是不一上來就給他。看戲卻先讓你看不上,就是為了有意思啊!這在寫作上有個術語叫“蓄勢”。就是為了調人胃口,使文章有波瀾,讓人愛看。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寫這看戲之前的一波三折。

5.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1)a寫了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後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6.提問:為什麼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着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係不大,所以略寫。

五、教師小結(3分鐘)

突出平橋村的樂土樂事,點明看社戲的過程是事件的重點,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是三個重點情節。

板書:社戲

魯迅

(回憶、留戀童年)

序幕:時間、地點、人、機緣

主體:    (4——30)看社戲      戲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頭看戲(14——21)

月下歸航、偷豆(22----30)

或:

盼看戲——一波三折

去看戲——去心似箭

主體:看戲  在看戲——昏昏欲睡

看戲歸——順手牽豆

尾聲:      六一公公送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檢查上節課內容

2、感悟社戲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回顧上節課內容(5分鐘)

1、生字文常

2、故事情節

二、速讀課文,思考問題(5分鐘)

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好看。(採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於出了台”,並不停地唱着。想喝豆漿,沒喝成,很是掃興。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感悟社戲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25分鐘)

思考:戲不好看,但在文中肯定有你或者“迅哥”感興趣的事吧?大家最喜歡哪些片段呢?

1、  師:認真閲讀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麼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裏,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閲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於漁”的教學理念。)

2、  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

《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閲讀的規律。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自然美。

[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裏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台,“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1、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2、聽後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着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後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

3、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最後明確(多媒體顯示):

“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捨之情。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着什麼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5、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裏作什麼詞用?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麼説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

這樣寫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6、至於“深夜歸航”部分的景物描寫又怎樣呢?為什麼説“航船”像條“大白魚”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討論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另外,還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讓學生在品讀賞析中體會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領會小説景物描寫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人性美。

“偷豆”——在偷豆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應該特別關注兩個人吧—“雙喜”和“阿發”

提到“雙喜”和“阿發”,不得不提“迅哥”的那些小夥伴和平橋村的村民。假如你來到了平橋村,你願意和誰交朋友?為什麼?

[小夥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淨之美,體現着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1、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2、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外祖母:疼愛我,直爽等。

母親:疼愛我,説話講究藝術,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等。

八公公:精細,善良,勤勞等

六一公公:淳樸,善良等。

雙喜:富有領袖氣質,善於説話,有組織能力等。

阿發:有組織能力,淳樸,有童趣等。

桂生:為人厚道,關心他人等。

“我”:念過書,不會從事鄉間勞動,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等。

*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遊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為“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着愛的温情。

四、歸納主旨,體驗反思。(6分鐘)

1、歸納主旨: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説並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後故事的敍述,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

2、體驗反思: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討論歸納:並非那夜的豆最好吃,也並非那夜的戲最好看,原因在於“我”在以後的生活中再也沒有感受到這麼淳樸、天真、可愛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這樣結尾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和嚮往之情,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理想的渴望和追求,是對主題的深化。

五、拓展延伸:(3分鐘)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麼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台説給大家聽聽。

六、課堂小結:魯迅先生用細膩而優美的筆觸為我們描畫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們對童年無限懷戀的共同情感體驗,與我們一同唱起了童年的歌。

七 、佈置作業:(1分鐘)

學習描寫景物片斷〈秋天來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點,調動多種感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這一季節特點,做到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板書設計:

《社戲》 “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詞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準備:1、CAI 2、本詩的朗讀錄音,配合簡易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發興趣

1、教師引入: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哪些和月亮有關的古詩呀!誰能背給同學們聽聽?(學習複習以前的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古詩:《靜夜思》《古朗月行》《竹裏館》《望洞庭》《宿建德江》等,主要是讓學生回顧一下以前學過的古詩,引起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

2、唐代的偉大詩人李白非常喜歡月亮,我們以前學過的《靜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寫的,他還寫了許多和月亮有關的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另外一首詩《峨眉山月歌》。讀完題目後,問:你知道了什麼?你們知道峨眉山在哪兒?(峨眉山是李白故鄉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遊勝地,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初次離開四川所做。

3、教師板書課題,指導學生讀題。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悟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讀順。

生:自讀(教師巡視)

師:請同座同學互讀古詩,互相檢查字音讀得是否正確,讀錯字音互相糾正。

生:互相檢查。

師:這幾個字大家都會讀嗎?誰來讀:指名

1、檢查字

2、檢查詩

三、自主探究,讀中感悟

1、大家結合起來插圖、註釋再讀古詩,教師提問:想想你瞭解到了什麼?

2、學生讀完後,説説從詩中瞭解到了什麼。

同學們很會學習,知道利用插圖和課後註釋來幫助自己理解詩意,這就是學習古詩的方法。(出示古詩)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裏,詩人乘着小船,順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船在行,月亮也跟着行。他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駛去。第一次遠離故土,難免戀戀不捨,可他心懷偉大事業大抱負,毅然決然地順江駛向渝州。

三、讀中悟情境之美

1、為了更好地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我們再來逐字逐句體會詩的意境。大家一邊自由讀第一句,一邊腦海裏浮現出畫面。

你們腦海中出現的是這樣的一幅畫嗎?

2、①和半輪 ②江水流

3、半輪秋月掛在空中,陪伴作者順流而下,這是多麼優美的意境啊!誰來讀一讀。指名讀評:月亮走,我也走,我順流而下,才看到了影入江水流的妙景啊!多美的月色啊!四周一片寂靜,只能聽到江水的嘩嘩聲。

4、齊讀,過渡語?詩人順江而下,他從哪兒出發,又到哪兒去呢?是懷着什麼樣的心情呢?

5、指名讀第三名著重交流:思君不見教師可問學生:詩人在這裏思念誰呢?

預設:如有學生説李白在思念親朋好友,教師可追問:這跟月亮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學生仍不能理解,教師可舉一些李白把月亮當作好朋友的。詩句引導學生理解,李白曾經寫過這一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裏的月亮詩人就把他當作了故鄉的親人、朋支。透過這月亮,詩人看到了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切一切。這怎麼不讓他依依不捨呢?

多麼有意境的秋夜遠行圖啊!不僅寫出月映清江的景色之美,還表達了作者對故鄉難捨之情啊!

A. 指導學生朗讀這句詩。

B. 指名朗讀這句詩,學生評讀。

C. 學生自由誦讀這句詩,注意體會李白愉快的心情。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歌的意境

1、學生自由讀整首詩。

2、配樂再來指名讀。

3、播放音樂,學生閉上眼睛感受詩歌的意境。

是啊,李白即將離開家鄉遠行了,此時,他看到家鄉的山、家鄉的水,特別是家鄉的月是多麼親切和留戀啊!他多麼想和它們常常做伴呀,他要把這些家鄉的美景一一帶走。他馬上就要離川遠行,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了,他的內心豪情萬丈!讓我們懷着依依惜別心情,一起誦讀這首詩。

4、播放音樂,學生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5、讀着讀着,詩的語言活了吧,來,趕緊把它背下來吧!

五、小結

中國古代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其中唐代詩歌創造了我國文學史上的高峯。古代詩人創作了大量的優美詩歌,流傳至今,我們為能夠生在這樣詩的國度而自豪。古代詩人很喜歡把月亮寫入詩中,他們把月亮當作朋友親人來歌頌,你們課後可多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多少寫月亮的詩歌,讀一讀吧。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結構,瞭解寫作手法。

2.學會按恰當的順序來寫説明文。

教學重點、難點

理清文章結構,瞭解寫作手法。學會按恰當的順序來寫説明文。

教學準備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設計思路

教學本文以學生自學為主,通過巧妙地設計題目引導學生自學。文章不但科學地解釋了花“紅”的原因,且按恰當的順序來寫,通過巧妙過渡,使文章嚴謹完美,教學本課要讓學生整體地把握課文,領悟作者有條理地構結文章的寫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的花,萬紫千紅,爭奇鬥妍。同學們,當你漫步花園,盡情享受着春之蘭,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賜給你的絢麗、芬芳時,你可曾想過:這些花為什麼這樣紅?那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説明花的顏色及其變化規律的事理説明文,這篇課文的題目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1.有感情地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

2.文章題目原是一句歌詞,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用來做題目有哪些好處?

3.第2-6自然段、第7--lO自然段分別採用了什麼樣的説明順序?是從哪幾方面説明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

4.本文語言準確嚴密,你能從文中試舉幾例來分析嗎?

5.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下列詞語。

三稜(léng)鏡 裸(luǒ)子 虞(yú)美人 蕊(ruǐ)

(指名讀和解釋,有錯誤的讓其他同學糾正。)

2.文章題目原是一句歌詞,用了什麼修辭?用來做題目有哪些好處?

明確:(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們所熟知的花的特徵提出問題,有助於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設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體部分從六個方面説明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開頭,使文章脈絡分明,節奏明快,增添了藝術情趣。)

3.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別採用了什麼樣的説明順序?是從哪幾個方面説明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

明確:(所謂事理説明文,就是以説明事物的本質特點,分析事物的因果關係,揭示出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文章。這類説明文,主要是闡釋所要説的。“理”,而要闡釋這個“理”,就要安排好釋理的順序,按事物的內在聯繫和因果關係,以邏輯順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説明文的一大特點。)

(第2-6自然段採用邏輯順序。從物質基礎、物理學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説明“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第7~lO自然段採用時間順序,從進化觀點、自然選擇、人工選擇等角度説明“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5.本文語言準確嚴密,你能從文中試舉幾例來分析嗎?

(只要學生能分析一點即可。)

(如第四段説明白花細胞液裏花青素含量的變化會引起花色由白變紅,“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會引起花色的變色;“特殊”修飾“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極個別的;“一般”修飾“花”,表示特殊情況除外等等。)

6.研讀賞析倒數第二段。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

①本段採用的説明方法有哪幾種?

②本段説明的中心是什麼?

③本段列舉牡丹、大麗花、虞美人三個典型事例,從那幾個方面將自然生長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進行比較,突出了選擇的顯著成就。

④本段的説明結構是怎樣的?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

①舉例子、作比較、分類別、列數字。

②人工選擇在加速花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

③時間長短、形狀色澤、品種優劣。

④總--分的結構。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並談談收穫。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於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説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必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閲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賈祖璋

設疑-------------解釋-----------總結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

(1)內部原因(分)①物質基礎 ②物理原理 ③生理需要 ④進化觀點

(2)外部因素 ①自然選擇 ②人工選擇

(總)大自然的傑作和人工培育的結果。

小記: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 篇五

新春伊始,雪花還在飛舞,瑞雪兆豐年,新的學期定是充滿豐收的一學期。本學期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進一步學習語文奠定堅實的基礎,現在我擬定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所教學生,經過上學期的學習鍛鍊,突出的特點是:

1、學生對語文課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膽嘗試和探究問題,開放性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

3、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有濃厚的興趣。

存在的不足是:

1、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有待提高。

2、學習比較盲目,目標性不強。

3、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探究意識不強。

4、基礎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

5、積累較少,閲讀面不廣。

二、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採用以下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做好開頭的扭轉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8、對學生進行雙基教學,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9、實行“雙體互促”課堂教學,培養合作精神,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10、實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寫的作文教學,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1、優化作業管理,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2、實行培優輔差,面向全體學生。

13、加強學生的閲讀量,培養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14、讓優生幫差生,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

15、課前一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消息,小故事,成語解説等,鍛鍊表達能力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六

1、能正確譯講並背誦第4-5段。

2、學習文章的描寫方法。

學習過程:

一、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口技》。(板題:口技)

(過渡語)我們將如何學習這課文呢?請看:

二、投影顯示學習目標:

1、能正確譯講並背誦第4-5段。

2、學習文章的描寫方法。

(過渡語)同學們,有沒有信心達成學習目標呢?好,下面開展自學競賽。

三、第一次“先學後教”(一讀課文,譯講課文)。

(一)先學。

1、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自學指導準備譯講課文第4-5段。請看:

2、投影出示: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並對照課下注釋練習翻譯,10分鐘後比誰能正確譯講課文(如有不會的地方,可小組內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譯講方法:先讀一句原文,再解釋重點詞,最後連起來翻譯整個句子。

3、學生自學,準備譯講;師巡視,瞭解學情。(教師切不可幹走出教室等無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機。)

(二)後教。

1、(過渡語)下面,請大家對照譯講方法譯講課文4-5段。

2、指名譯講:後進生先譯講,發現錯誤,請其他同學幫助更正;如還不對,老師更正,並分類板書學生譯講錯的詞語。

3、質疑問難。

(1)過渡語:同學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2)鼓勵不懂的同學舉手提出疑問,大家給予幫助。

四、第二次“先學後教”(二讀課文,學習描寫方法)。

(一)先學。

1、師: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都能把全文正確地翻譯了。那我們現在又來繼續自學,請看自學指導(投影顯示),同學們,看全文並思考為了寫口技藝人的“善”,作者是如何生動地描寫的?6分鐘後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瞭解學情。(教師切不可幹走出教室等無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機。)

(二)後教。

1、指名學生回答。

2、其他學生補充、更正。

3、教師則邊聽學生的回答邊適時、引導並板書。

五、當堂訓練:

1、師:同學們都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正確譯講了,下面比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誦課文第4-5段。

2、學生自背,發現不熟的地方,反覆讀,準備抽背。

3、學生齊背第4-5段。

4、互背。

5、指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