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物理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W

國中物理教案(多篇)

國中物理教案 篇一

1、水的組成:

(1)電解水的實驗

a.裝置―――水電解器

b.電源種類---直流電

c.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增強水的導電性

d.化學反應: 2h2o=== 2h2↑+ o2↑

產生位置 負極 正極

體積比 2 :1

質量比 1 :8

f.檢驗:o2---出氣口置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

h2---出氣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條------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的火焰

(2)結論: ①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②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③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據水的化學式h2o,你能讀到的信息

化學式的含義 h2o

①表示一種物質 水這種物質

②表示這種物質的組成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③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一個水分子

④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的構成 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水的化學性質

(1)通電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鹼(可溶性鹼),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資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蓋,但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小於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儲水庫。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 h2o ,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國水資源的狀況分佈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業“三廢”(廢渣、廢液、廢氣);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業三廢要經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加強水質監測。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 篇二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台,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麼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託的力。這個“向上託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麼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2)然後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裏,説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託的力。

(3)最後把石塊放在酒精裏,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託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説出什麼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裏有沒有受到向上託的力?氫氣球脱手後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裏同樣受到向上託的力,所以氫氣球脱手後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繫着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幹木塊等,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託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着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後,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説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繫,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於“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繫,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於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於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説明氣體對浸沒在它裏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於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並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現象。

2、理解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並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現象,然後轉入研究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定律,並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後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説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於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儘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係,對學生總結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於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係,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於我們把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藉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係。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並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説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於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於國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並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並通過幾個插圖説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製彈簧、掛鈎、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説明:在一定的範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後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説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並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箇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於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説明勻速的要求。對於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麼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髮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髮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後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鈎,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並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4

(一)教材:

物理通報編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試驗本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折射現象,掌握折射規律。

(2)使學生能作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應達到的目標:

①能説明什麼是折射現象;

②掌握折射時的規律;

③能作出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④知道光發生折射的條件(斜射入兩種媒質的界面上,從一種媒質進入另一種媒質)。

(三)課型:

規律課。

重點:光的折射規律。

教具:演示儀器:燒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盤,光源。

(注意:本課中的實驗需要在暗室進行。)

(四)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1)光在反射中有什麼規律?

(2)什麼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課:

(1)演示:

①將一支筷子斜插入燒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處折了向上彎。

②再透過玻璃磚看一支粉筆時看到什麼現象:一部分同學看到粉筆的位置好像錯位了,由於位置關係,還有部分同學看到沒錯位。

③教師:筷子並沒折,粉筆也沒有錯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研究光的折射情況。引出課題——光的折射規律。

3、授新課:

(1)演示:在玻璃水槽內固定白色刻度盤,使水槽內的水面位於刻度盤的一半處,讓一束光線沿着刻度盤面斜射入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為清楚看到刻度盤上的刻度及光線,可在水中滴幾滴紅墨水。)

(2)問:哪位同學來指明哪一束光線是反射光線?其特點是什麼?(提示:其特點是在O處又被反射回到空氣中)。

問:進入水中的那束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什麼地方開始偏折?

學生回答後引出板書: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媒質斜射入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界面處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

強調定義中“斜”、“入”、“另一種媒質”及“界面”幾字的函意。

(3)①讓學生畫出實驗圖形,並指定一位同學將圖形畫在黑板上。

②教師介紹圖中各部分名稱,其中進入水中的光線叫折射光線,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折射角。由實驗可知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可同時發生。反射定律中説明了反射現象中的規律,那麼折射現象中有什麼規律呢?下邊我們來做實驗,觀察發現其中的規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線斜射入中心O處的水面上但射線不沿盤面進行。觀察:折射光線在哪兒。

②再將入射光線沿盤面斜射到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並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光線相對於入射光線和法線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變化。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歸納得出:(板書)

2、①折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確定的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5)教師:在實驗中可以看到:當入射角改變時,折射角也隨之改變,但總是小於入射角,那麼,能否得出結論:折射角總是小於入射角呢?

問:(對照板圖)若改CO為入射光線時,它在空氣中的折射光線會在哪兒呢?(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線會沿着原來入射光線的路徑射出,即:OA。

問:此時,折射角還小於入射角嗎?(否)(如有條件在此可演示光從水斜射入空氣時的實驗,以證實:折射角不是總小於入射角。)

問:在什麼情況下折射角才小於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時,折射角才小於入射角)。(完善板書)

②光從真空(或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教師:綜合以上兩條即為折射規律。

(6)問:為什麼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呢?(強調“斜”字)看以下實驗。

演示;讓入射光線垂直(沿法線)射入水中。

問:入射角等於多少?(0°),反射角等於多少?(0°),折射角等於多少?(0°)。反射光線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線在哪?(傳播方向不變)説明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種特殊情況。(板書)

注意:當入射光線垂直射入另一種媒質中時,其傳播方向不改變。

教師:到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在看玻璃磚後面的粉筆時,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了,而這兩種結論都是正確的,只是觀察這一現象時所在的位置不同。當粉筆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磚裏時,在玻璃磚內仍按原來的傳播方向射至玻璃與空氣的界面上,因還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傳播方向仍不改變,如圖。若觀察者恰在這一光束的路徑上,逆着其傳播方向看去,則不會感覺到粉筆錯位了。那麼如何解釋“錯位”的感覺呢?請同學們課下討論研究。

4、課堂學習:(1)p19練習一,1、2題並訂正答案

(2)就書中的“想一想”,讓全班學生畫出光路圖,並令一學生畫在黑板上。全班訂正。

5、總結新課:

學生自己總結,教師訂正,同時強調:折射現象與反射現象中的區別;可以把折射規律中的第二條內容縮寫成“光疏密〈WWW.〉,折近法”説明其函意。

6、佈置作業;

(1)閲讀課文。

(2)總結反射現象與折射現象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p20的第3題做實驗,並回答問題,寫在作業本上。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學目的

1、複習鞏固並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2、使學生確認並會獨立推導並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係。

3、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並對並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結論性的認識。

二、重難點

1、並聯電路電阻關係的得出。

2、並聯電路電阻關係的理解和運用。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和師生共同論證、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四、教具

乾電池二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隻,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隻),導線若干條。

五、師生活動

1、提問在串聯電路中電阻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是怎麼得到的?

要求學生答出,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於串聯的各導體的電阻之和、這個關係是通過實驗探索和理論推導得到的、

通過電阻串聯的學習解決了用幾個小電阻去替代一個大電阻的問題、現在提出一個相反的問題能不能用幾個大電阻去替代一個小電阻?啟發學生思考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有關,在長度、材料一定的情況下,橫截面積越大電阻就越小、如果將一5 的電阻與另一個電阻並聯起來,就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它們的總電阻就應該小於5 了,這樣的猜想對不對?本節課我們將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板書:〈第五節 電阻的並聯〉

2、展示學習目標:

①知道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②並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學生確認並會獨立推導並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係

3、出示自習提綱,指導學生自習:

①如何利用設計實驗來檢驗猜想?

②實驗的結論是什麼?

③怎樣推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係

4、檢查自習情況:

①回顧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

②你是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設計電路圖。

並聯電阻實驗(測並聯電路的總電阻)

具體做法:將 並聯接在a、b兩點間,如圖,閉合開關前,提示學生,把已並聯的電阻 當作一個整體(一個電阻看待)、

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表的讀數為一便於計算

的數(如 0.2A),電壓表的讀數為 0.66V,根據伏安法測出總電阻R

它小於10 也小於5 ,與我們事先的推測相符、可見 並聯後的總電阻比 的任意一個電阻都要小、

③應用歐姆定律推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係

分別以 支路和總電路為研究對象,利用歐姆定律得出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

在並聯電路中並聯後的電阻為( 3.3 )。

這與實驗結果一致、表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並聯電阻的倒數和、

實質: 並聯導體的電阻相當於增大了導體的橫截面積,總比其中任一導體橫截面積要大,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導體的電阻都小、

5、當堂訓練:

運用公式計算

〔例1〕將 和 的電阻並聯起來、求並聯後的總電阻、

要求學生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並在圖上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未知量的符號,答出根據的公式、

解題過程(略)

5 與10 並聯後的總電阻和6 與10 並聯後的總電阻比較可得

兩個電阻並聯,若將其中一個電阻增大,並聯的總電阻也將增大,但總電阻總小於任何一個電阻、

提問: 若將3個或多個電阻並聯,如何計算總電阻呢?

讓學生按上面的思路練習計算,最後總結出

若將多個相同阻值的電阻並聯起來,總電阻將如何,啟發學生答出

提問:串聯電路有分壓作用,且U1/ U2 = R1 / R2。在並聯電路中,幹路中電流在分流點分成兩部分,電流的分配跟電阻的關係是什麼?

板書:〈在並聯電路中,電流的分配跟電阻成反比,即:I1/ I2 =R2 / R1。〉

六、小結

並聯電跟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

幾個電阻並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七、佈置作業

1、課本本節末練習1、2;本章末習題8。

2、參看課本本章的"學到了什麼?,根據知識結構圖寫出方框內的知識內容。

國中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理解平面鏡成像特點

2.知道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 學會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重 點

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 點

“像”的概念,區別實像和虛像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光的直線傳播

2. 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導入

學生 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 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 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麼特點?

實驗1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 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説是對稱的。

實驗2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 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係

結論 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生的?

閲讀 課本P54-P55

發光點S發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於鏡面後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後的S發出的,好像S在發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散光線並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 如果入射光線沿着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閲讀 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活動卡P37探究1.2. 3.

小結 1.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生

3.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 書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説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