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星星變奏曲公開課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56W

星星變奏曲公開課教案精品多篇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放錄音帶)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練習二: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嚮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

3、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板書設計:

理 想

光明 星星 美好

星星變奏曲

温馨美好 寒冷嚴酷

嚮往光明 否定現實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二

一、導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麼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並想一想這兩節詩在形式有什麼關係? 板書設計

(一):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 對比 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 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説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三、局部品味探討:

1、分組: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並説説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麼?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徵。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徵。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為什麼説“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願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2)、“誰不願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採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 湖

黑暗(殘酷) 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徵着人的安閒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温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温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音帶,或者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音樂帶。

2、佈置學生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文章片斷、歌詩樂曲等。

四、教學過程:

(一)朗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1、教師播放朗讀帶,提示學生做字詞、停頓和疑難的標註。

2、提問:通過預習和聽朗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明確——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3、教師提示:除了這種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請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能體會到。

(二)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1、組織學生反覆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構成反覆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後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明確——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節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徵意義:

討論、歸納。

(明確——前一節詩中的意象營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圍,後一節詩中意象描繪出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三)比較閲讀,體會詩歌主旨:

1、根據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討論、歸納——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嚮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

2、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明確——本詩前後兩個詩節在結構上基本一致,但詩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上,形成強烈的對照,這正是變奏曲。)

(四)回顧並總結全詩。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徵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於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這正展示現實與理想相背離,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變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殘酷。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四

《星星變奏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理解詩歌中物象的象徵意義。

2、情感目標:

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字詞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由學生朗讀顧城的《一 代 人》ppt(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首詩,並説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這是一首朦朧詩。(ppt介紹朦朧詩的知識點:朦朧詩介紹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 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楊煉等為代表。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表達對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響,詩人不能將自己的心情袒露出來,只能用一種不確定的隱喻與象徵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江河的尋找光明,追求光明的朦朧詩--《星星變奏曲》。

學生齊讀這首詩。(注意生字的讀音)

顫( chàn )動 閃爍( shuî ) 朦朧( méng lïng ) 覆( fù )蓋

疲倦( pí juàn ) 靜謐 (mì)憧憬 (chōngjĭng) 劫(jié)難 凝望 (níng)

(朗讀是開啟詩歌大門的金鑰匙,同學們在朗讀時尤其要注意詩歌的語音、語調、朗讀節奏及詩人情感的表達。)

學生聽錄音朗讀,説説朗讀有什麼不同。

3、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4、詩人為什麼不追求太陽的光明而去追求星星般的光明呢?

(ppt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裏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於1968年高中畢業後留城,因家庭問題受到迫害、輾轉寄宿於學校和同學家中,長期的寄人籬下的生活,造成他敏感孤傲的個性。

本詩寫於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文革”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文革”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着自己質樸的願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託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5、資料鏈接介紹了詩歌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追求,而詩人則是用詩的語言表達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追求,請同學們再次自由讀詩,邊讀邊思考,找出詩人是用什麼詩句再現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追求。

6、現在請同學們再讀詩,找出體現美好和苦難的詞,也就是將意象找出來(ppt:介紹意象)

(板書)

如果„„ 星 如果„„

誰不願意„„ 變 誰還需要„„, 誰不願意„„ 奏 誰還會„„

誰不喜歡„„ 曲 誰願意„„

誰不喜歡„„ 誰願意„„

蜜蜂螢火蟲睡蓮 寒冷寂寞苦難

春天鳥兒白丁香 冰雪僵硬瘦小

光明美好 黑暗冰冷

(ppt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7、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選出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對光明美好生活追求和嚮往的句子或最能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否定的句子並做賞析,然後有感情地朗讀。

如:“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8、男學生朗讀第一節,女同學朗讀第二節。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困難,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煩惱、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9、課堂小結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瞭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徵。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過程與方法: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2.學會比較閲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説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麼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設置情境,激發興趣理解課文內容。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麼?(1)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3)誰願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説出來嗎?滲透思想教育。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教學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

作業設計:1、分析《帆》的意象。2、仿寫。(見練習)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課文原文 篇六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裏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着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