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星星變奏曲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09W

星星變奏曲教案(精品多篇)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一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麼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這首詩作者採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來反襯現實生活黑暗。從而表達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描寫也是星星的詩──江河的《星星變奏曲》。而這首詩中作者又藉助星星來表達怎樣的思想呢?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並想一想這兩節詩在形式有什麼關係?

板書設計: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説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三、局部品味探討

1、分組:

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並説説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麼?

提示: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徵。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徵。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⑴ 為什麼説“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願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⑵ “誰不願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採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 湖

黑暗(殘酷)      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徵着人的安閒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温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温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⑶ “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⑷ “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麼的?為什麼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通感手法。

a、視覺的;

b、“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和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的“閃閃爍爍”相通。而“朦朦朧朧”的白丁香就像聲音一樣時斷時續,隱隱約約之感。所以,這種用描寫聽覺的詞來寫視覺的方法叫做“痛感”。

⑸ 分析:

“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苦難的詩”、“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等詞句的含義?

提示:(要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a、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犧牲。(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着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佈置作業

閲讀第一節詩完成:

1、字詞略。

2、這節詩寫出了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為三層,請具體概括每一層中作者所抒發的美好意象世界。

a、 b、 c、 。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答: 。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如:春之生機勃勃;夏之 ;秋之 ;冬之 。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詩句抒發你的感受。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二

《星星變奏曲》以主人公對失落的夢的追憶為構思線索,把夢與血淋淋的現實作殘酷的、令人震顫的對比,從而抒發詩人心中充滿騷動的苦苦渴望。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為你帶來《星星變奏曲》教案及反思,歡迎閲讀。

《星星變奏曲》教案

一、導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説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麼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 ) 閃爍( ) 朦朧( ) 覆蓋( ) 疲倦( )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1)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願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説出來嗎?

《星星變奏曲》反思

一是對朦朧詩的理解,二是對《星星變奏曲》的解悟。朦朧詩是特定年代特定詩人的特定詩歌,是當代的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一種新詩潮。有論者稱,朦朧詩,是“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莊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的一個新的詩學主題”。像顧城、江河和其他“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着對苦難的承擔,或者是在不斷的受傷害中經歷成長,然而苦難卻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嚮往與追尋中戰勝苦難。這些,正是要讀透的內容。

由“朦朧詩”導入,但不夠簡潔,事實上學生也不見得明白,後來,我乾脆直接讓學生閲讀教輔資料中的相關內容,讓在3分鐘後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從而獲得了對“朦朧詩”和課文的第一認識。這樣引入,學生理解更明確,加上是的自主學習,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一組閃爍的星星的圖片導入後,讓學生回憶了馬致遠的《秋思》,文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悽清,傷感,蒼涼的意境。那麼這首詩的主要意象是什麼呢?學生有了意象的感性認識,知道這首詩的主要意象是“星星”。聯繫當時的背景,詩中的星星這一意象象徵着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這兩個問題是課後的習題,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到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由朗讀切入,重點引導學生要入情朗讀,這節課感覺做得較好。學生朗誦進步很大,在句子的品析“我喜歡……因為……”時,學生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發言的人很多。雖然佔用了較多的時間,影響了後面教學環節的進行,但我還是很滿意的,因為這個班的學生一向不愛説話,能在學校集中觀課時有這樣的表現,讓我看到了的進步。

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實現的自主學習,我堅信這是省時、省力、高效的最佳途徑。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三

3、星星變奏曲

江河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閲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

2、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全詩運用象徵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繫,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台。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對於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藴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徵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徵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藉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板題】:

3、星星變奏曲

江河

二、介紹朦朧詩: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慄世徵)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湧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藉助象徵、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三、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裏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四、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全詩,學生聽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提示:《星星變奏曲》抒情細膩,意境優美。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構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和濃郁的詩意氛圍。朗讀時要感情飽滿,注意音量、語速和詩歌內趨力的和諧。

2、學生參考課本後播音員丁建華所淡的朗讀感受。自由誦讀全詩,體會詩中的情境意藴。

五、新課講授:

1、詩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提示學生,這些反覆的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

2、分析:“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是否定句。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後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物象的不同。

明確: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睡蓮、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學生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 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明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藴。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課堂小結】:

這首詩歌含蓄朦朧,意境優美。詩人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作業佈置】:

研討與練習二、三

【板書設計】:

星 星 變 奏 曲

江 河

光明意象

【課後記載】:

3、星星變奏曲

江河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閲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

2、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全詩運用象徵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繫,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台。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對於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藴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徵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徵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藉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

【板題】:

3、星星變奏曲

江河

二、新課講授: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羣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明確:“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明確:“瘦小的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明確: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課堂小結】:

在第二節中詩人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4、體會作者營造的兩種意境,以及如何處理這兩種意境?

明確:全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嚮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

5、理解“星星”的象徵含義,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渴望?

明確: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分析: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徵光明。即詩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抒情寫意,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詩節之間隨句式的轉換,意象的豐富,詩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氛圍的對照中,表現了詩人勾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願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6、學生合作探究: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提示: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學生以詩歌體式入手研討、回答,教師明確:

《星星變奏曲》——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並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語也有所變異。

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課堂小結】:

“星星”是光明的使者,詩人嚮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現實中,他願意燃燒自己,引領他人尋找光明。“星星”是詩歌意象,暗含詩歌的主旨;“變奏曲”是詩歌的特色,揭示詩歌的主題和結構,因此,欣賞詩歌要學會抓住詩題和詩眼。

【本課總結】: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徵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於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星光,這正展示現實與理想相背離,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作業佈置】:研討與練習一

【板書設計】:

星 星 變 奏 曲

江 河

光明          主題+結構

意象             對比

【課後記載】: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朧詩的幽美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配樂朗讀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解題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師與學生研討朦朧詩的涵義

1、首先讓課前認真收集資料的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朧詩讀一下,使全班學生對朦朧詩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2、教師與學生共同研討確定朦朧詩的定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學生初步朗讀全詩,然後討論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 誰還需要 還會 ”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自主對下列問題進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五、課堂練習訓練學生對詩的語言的掌握

1、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繫,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2、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3、根據自己對詩的獨特體驗,學生對詩進行個人自由朗讀,加深對詩的思想理解。(播放適當的樂曲配合詩朗誦),學生在朗誦之後再談對詩的理解。

六、我的收穫

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的收穫,教師適當指導學生從何種角度進行對知識、詩文的涵義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瞭解,最終對朦朧詩的認識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七、佈置作業

a類作業,主要針對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對朦朧詩的瞭解,自己寫一些朦朧詩,主題圍繞生命、友情、愛等多個角度進行詩歌創作。

b類作業,針對那些對朦朧詩瞭解不是很多的學生,讓他們深入蒐集有關朦朧詩歌,對所蒐集的詩歌進行自己的分析以待下一節課進行交流。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五

課題 星星變奏曲

學習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關鍵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具

教 學 過 程

步驟 教 程 設 計 學 程 設 計 時間分配

一二 題解與導入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記錄重點內容 5鍾5鍾

步驟 教 程 設 計 學 程 設 計 時間分配

三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四、問題研究1、詩人用“柔軟得象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聯繫?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五、拓展延伸: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 自讀課文朗讀課文,自學理解分組討論,集中歸納思考、理解學生寫詩 10分鐘5分鐘10分鐘10分鐘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對理想的嚮往,對黑暗的否定

練習處理 1.熟讀成誦。 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教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