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星星變奏曲》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24W

《星星變奏曲》教案(精品多篇)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一

北京市第13中學王廣惠特級教師

學習本詩,進一步瞭解朦朧詩,理解詩人藉助一些物象來表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江河就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一、積累下列詞語

1、為下列詞語注音:

顫動( ) 疲倦( ) 凝望( ) 安慰( ) 寂寞( )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閃閃爍爍 朦朦朧朧

二、整體感知

全詩由兩個並列而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語氣上有一種一氣呵成的氣勢,顯示了詩人為追求光明不惜犧牲的決心。“星星”在詩裏象徵着黑夜裏的有限光明。第一節的前九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作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了對黑暗現實的強有力的否定。從“誰不願意”以下七行,寫出了詩人對光明、美好世界的嚮往。那是一個春天的世界,每天都是一首詩,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第二節詩的頭四行,使用了和前一節同樣的句式,所用的意象也基本同義,只是稍作變化,各有側重,兩者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一起完成了對現實的否定。由“誰願意”以下八行,則寫出了現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實世界裏,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兩個部分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後四行,則表現了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願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現實。整個第一節和第二節構成了主題與變奏的關係。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這在朦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代表朦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丁香等來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三、思考

1、“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會顫抖的,是生活的壓抑和束縛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一、二兩節在表達上有哪些異同?

一、二兩段都採用了假設的句式開頭,表達了在現實中掙扎而嚮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願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二

【知識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能力目標】

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教育目標】

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暗喻句子的含義。

【策略和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五、練習

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教學課後記】

本課時計劃可行。要在講清朦朧詩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幾遍,也可結合目標檢測讓學生去理解。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3.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意象的象徵意義理解詩歌主題思想。

2、理清詩歌結構特色,賞析詩中精妙的修辭。

教學難點:

1、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閲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語言美,領悟修辭下藴含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説——悟——練,三步一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以“説”導入:以學生個性化的“説”引入新課。

1、課前讓學生針對《星星變奏曲》自主找一個話題,蒐集相關資料並加以整合。

2、學生上講台“説”:①簡介朦朧詩(特點、產生背景)②什麼是變奏曲?③談談星星的天文知識。④朗讀一首與星星有關的詩歌。

3、揭題:同學們,讀好的文字是一種享受,讀美的詩歌更是一種薰陶。詩歌與詩人之間有着最密切的關係,因為詩能傳情。詩人江河作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在那特殊的年代——*時期。對現實進行了反思,傾訴着自己質樸的願望。現在,讓我們細細品味這首《星星變奏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堂上的“説”不能漫無邊際,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詩歌《星星變奏曲》,朦朧詩概念,變奏曲的認識對理解詩歌背景,理清詩歌構思特點是有必要意義的,所以要讓學生課前弄明白;同時,星星知識的補充,有關星星的其它詩篇的的閲讀對課堂解決重點意象和主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聯繫講課內容之餘,提高學生“説”的自主性和“説”的表達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本文自主閲讀的狀態。

二、讀中悟學

(一)、整體感知: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理清結構:

第一節

(前4行):

(後12行):

第二節

(前4行):

(5至12行):

(後4行):

(二)、領悟角度:析主題,賞語言

【析主題】:老師設計兩個層遞式的問題,領悟詩中星星的象徵意義。

1、體會詩句中的意象——老師對意象進行解釋闡述

(1)詩中出現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徵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徵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題難度層面較小,主在讓學生先在判斷上對認識意象的特徵。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象星星落滿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學生聯繫具體語句發表見解,教師適當點撥)

明確:“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出現次數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單獨依存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意思瞭解其具體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及作用。

領悟

感悟我讀,這句話象徵

表達詩人情感。

設計意圖:領悟部分的設計是讓學生明確解讀意象之象徵意義的方法:“星星”指代詩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象徵光明。

感悟部分讓學生懂得通過詩歌意象作用來感知詩人情感,從而達到了解主題的地步。如:我讀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這句活象徵着一個安寧平靜的世界,表達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和追求。

次環節主要以課堂合作的形式,通過“星星”這個意象特點來領悟象徵意義,最後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閲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賞語言】:

1、找出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主要然讓學生比較上下兩節詩的形式,絕大多數同學能找出來。

如果……如果……

誰不願意……誰願意……

温情、浪漫————寒冷、殘酷

對比

2、結合構思的特點,説説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此題難度係數稍微增加,主要讓學生結合“音樂變奏曲”的特點來認識詩歌結構相稱,意境變化的特點,迴應題目為什麼叫《星星變奏曲》。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能從詩中找出“如果……誰不願意……”與“如果……誰願意……”這兩個句式,欣賞詩歌詩節對稱,意境對比的手法。課後再學會仿寫。

修辭特點:

選出兩則例題,進行分析闡述,讓學生從中領悟修辭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星星為什麼會顫抖?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心靈的寒冷孤寂,表達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而平靜的夜間,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讓學生從中領悟解答修辭的分析層次。

領悟比喻、反覆、類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描繪了生動的意象,能營造優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語言,也傳遞了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在典型例題的示範下,讓學生能準確地判斷修辭,並對修辭作用能夠從象徵意義——反映的情感作逐層分析。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由課內走出課外,從而學到語文的學問而不僅僅是《星星變奏曲》的知識。最後,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實戰演練。

三、課堂演練

(1)“柔軟得像一片湖”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2)體會加點字詞的表達作用

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

這一過程,老師選派2名學生上黑板做題,其餘學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後,我讓下面的同學仔細審視黑板答案,並不急於判斷其對與錯,而是從答案中獲取啟發,完善自己的答案,進而對黑板上的答案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悟的基礎上有實戰的演練。動腦還要有適當的動手,才能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處,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實時的反饋。演練過程中,如何理解如何運用都帶着學生個性化的感知,不應以教師的思維習慣代替學生的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所以,在練習完成的時候,老師並不急於為學生定奪對與錯,而是讓學生去審視黑板上的答案,從中得出啟發與借鑑,進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做題方法。

四、小結(板書)

1、意象:“星星”象徵光明。

2、語言:變奏曲式的構思;精妙的修辭。

作業:

【同步閲讀】

一、課內精彩語段閲讀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着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1、這節詩中描繪了哪些意象?説説這些意象的特點,並想想從這些意象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麼?

2、“寂寞地燃燒”意味着什麼?

3、詩的最後四行,用“誰不喜歡……”的句式,着重表現什麼?

4、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五

內容預覽:

3、星星變奏曲

教學目標:

1、瞭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徵。

2、感知詩中“星星”的 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誦讀,體會詩歌的 情景,意藴和詩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誦讀法 聯想想象法

教具準備:錄音機,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瞭解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 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佈置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繫,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六

星星變奏曲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  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繫,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七

1教學目標

1. 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 。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6人。本班學生的年齡大部分在16歲左右,也有少數偏大的學生,年齡結構比較正常。本班學生多都來自周邊地區,其中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本人於20xx年9月1日接手該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教該班的語文課程,就二年半的觀察和了解,在以下幾個方面積累了一點素材,現逐一分析如下:

一、道德品質方面

我班學生就總體來説,大部分學生活潑、機靈,待人有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同學之間也團結友愛,極少有打架鬧事的事件發生,也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老師的教育能虛心接受,且知錯就改。

二、紀律方面

我班整體紀律較好,課堂上能專心聽講,上課講話做小動作的學生較少。也有個別學生坐不住,就是趴在桌子上。作為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教育引導,並間隔提醒,讓他們慢慢養成專心的習慣。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想方設法創設有效情境,讓課堂更生動,更有趣,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對上他們的口味,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學習上來。從而創造一個安靜、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業成績方面

我班學生學習熱情高,但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方法不夠得當,勤奮度不夠高,且有部分學生比較懶惰,作業不能及時完成。

四、身體狀況方面

整體來看,本班學生大部分好動,身體素質普遍很好。只有個別學生抵抗力較差,愛生點小毛病,在今後的班主任教育教學工作中,主要是在體育鍛煉方面對學生進行耐心開導,堅持正面教育,讓學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營養。平時加強鍛鍊,認真積極的上好體育課,不斷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五、家庭背景方面

我班學生家庭背景比較單純,學生均來自農村,父母在外打工或經商,由爺爺奶奶在家照管。此種類型的學生,由於家長在外忙於掙錢,對於子女的學業過問極少,更談不上輔導、督促了,導致這部分學生的成績出現明顯滑坡。

通過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導我今後工作有效深入地開展。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字詞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星星變奏曲

解析 課題

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

一 積累有關描寫星星的詞語

二 概括這兩節詩的大意。

1 節詩:黑暗籠罩大地,嚮往光明世界。

2 節詩: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三 學生再讀全詩,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義:

夏夜——柔軟得像一片湖

鳥——像星星一樣,落滿枝頭。

四 理解這些意象的含義:

1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馨如夢的美好感覺。

2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枝頭”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景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得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和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的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 .苦難的詩;凍僵的夜晚;被風吹落的星星

理解: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顫抖,是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顆又一顆的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無情。

5.“寂寞地燃燒”又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獨,燃燒代表犧牲。

五:總結:

詩中的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他對光明的渴望。

六:作業 :

1 仿照這首詩:“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

2 根據要求寫兩段話。每段話都要包括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於40個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繪一種情景。

(2)表達一種感悟。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八

一、導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麼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這首詩作者採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來反襯現實生活黑暗。從而表達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描寫也是星星的詩——江河的《星星變奏曲》。而這首詩中作者又藉助星星來表達怎樣的思想呢?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並想一想這兩節詩在形式有什麼關係?

板書設計(一):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説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三、局部品味探討:

1、分組: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並説説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麼?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徵。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徵。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為什麼説“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願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2)、“誰不願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採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湖

黑暗(殘酷)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徵着人的安閒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温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温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麼的?為什麼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視覺的;

B、“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和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的“閃閃爍爍”相通。而“朦朦朧朧”的白丁香就像聲音一樣時斷時續,隱隱約約之感。所以,這種用描寫聽覺的詞來寫視覺的方法叫做“痛感”。

(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苦難的詩”、“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等詞句的含義?

提示:(要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A、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犧牲。(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着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佈置作業:

(一)、閲讀第一節詩完成:

1、字詞略

2、這節詩寫出了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為三層,請具體概括每一層中作者所抒發的美好意象世界。

A、B、C、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如:春之生機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詩句抒發你的感受。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鑑賞 篇九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泄着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着人們心靈的渴望,並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後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着。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衝破層層雲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註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太脱離現實,儘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託着密密的心願,甚至震顫了心絃,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接着又由“誰不願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於詩意的萬物,還在於一切擺脱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着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麼生動。

現實是嚴酷的,隨着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於惡劣的現實環境,相反,第二節重複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嚮往光明、自由、美。憑着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向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藉助於不斷重複的“誰不願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着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緒。最後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湧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於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於兩段式的詩節構成以及詩節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並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嚮往使詩又近於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星星變奏曲公開課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瞭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標準目標:

1.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標:

1、學會比較閲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2、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3、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

2.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僅供有能力學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前準備和整體思路:

本課是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朦朧詩。屬於略讀課文,朦朧詩是詩歌中比較難懂的一種,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鍛鍊學生自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能力,教學安排上準備採用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為輔助的原則進行教學,基本採用。學生準備預習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大家走知道毛澤東曾經説過一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告訴我們,星星點點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輝燦爛。是的,漆黑的`夜裏,眾星拱月的美景曾給過我們許多的夢想和希望。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對着浩瀚的星海發出各種感歎。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首讀:單人讀。

試着讀讀詩歌,看你能讀懂嗎?

讀不懂?很費解?一句也不懂?閲讀的必備資料:背景,作者,可供參考的導讀等(教師簡單指導),參考書不能用。找到相關的資料——交流!(眾人拾柴火焰高)

三、再讀:討論讀。把你們集合的信息總結起來,看看能不能碰出一點思想的火花。

提示:結構、句式、分節、修辭、詞語、給你的感覺等目標:初步讀懂。教師之後範讀。

總結:結構上的,句式上的,感覺上的。總結板書。

1、給你什麼感覺?

2、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3、這些詞語是如何連接起來的?

展示句式疊合的句子。第一節:感覺好,美(讀),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

第二節:感覺不好,醜惡的(讀),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喜歡?誰喜歡?”。

作者通過這樣的表達,想表達什麼?(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瞭?那老師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費了無數的腦細胞,把它改寫了一下:

四、再讀:討論讀。

目標:找出詩歌的內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提示:參考自己的生活經歷。讀完後,教師總結:

第一小節:肯定句式,肯定夢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節:否定句式,否定現實中的醜惡(也同樣表達美好的追求)總結內涵: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嚮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願望。

好了,明白了詩歌的內涵,讓我們帶着對作者的理解欣賞一下名家朗誦。

五、重點問題:

找一下星星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他們都有什麼含義?整體象徵什麼?文中出現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現都不盡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沒有光明時的一種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點綴夜空的星辰;第三個“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個同第一個的含意;第五個指的是艱苦的歷程中存留下來的一點點自由和温暖;第六個指在掙扎中保留下來的温暖的火種;第七個指自然界中的星辰。總而言之,“星星”在這裏象徵光明、詩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

揭示變奏曲的含義。

六、揭示朦朧詩和江河以及題目“變奏曲”的含義。(課件展示)

同學們,是的,這首詩沒有出現任何關於理想和現實的字眼,但是,這樣在我們看來很模糊的寫法卻在我們讀懂之後,作者對夢想的無限渴望,對現實的無奈痛苦卻深深的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作者用文學技巧、象徵手法完美詮釋了自己的追求。是的,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寫法,正是這種詩歌的魅力所在。他讓我們在自我解讀的過程之中,瞭解作者的思想,獲得更深刻的體會。

七、結課。

回顧本詩,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迴盪在我們的腦海中。是的,他用一個簡單的句式,完成了夢想的企盼。讓我們再次帶着理解的眼光,卻感受江河的內心吧!配樂朗誦(集體)那麼,我們也從中懂得了一個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遠閃爍在心頭,併為了實現而努力只求,夢想就一定就實現。八:作業:

一、背誦全詩,仿寫句式:“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

二、仿寫一首詩歌。(提示:可以用美醜相對的兩個概念)

三、課後題。

(第一個作業給實現基本目標的同學,第二個作業給完成能力目標的同學,第三個作業全做)

附:板書:

第一節: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肯進句式。表達夢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節:醜(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喜歡?誰喜歡?”。否定句式。表達現實的醜惡。間接表達

總體:嚮往光明、自由、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