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6.81K

九年級《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多篇)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一

1、教學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 、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6人。本班學生的年齡大部分在16歲左右,也有少數偏大的學生,年齡結構比較正常。本班學生多都來自周邊地區,其中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本人於2012年9月1日接手該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教該班的語文課程,就二年半的觀察和了解,在以下幾個方面積累了一點素材,現逐一分析如下:

一、道德品質方面

我班學生就總體來説,大部分學生活潑、機靈,待人有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同學之間也團結友愛,極少有打架鬧事的事件發生,也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老師的教育能虛心接受,且知錯就改。

二、紀律方面

我班整體紀律較好,課堂上能專心聽講,上課講話做小動作的`學生較少。也有個別學生坐不住,就是趴在桌子上。作為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教育引導,並間隔提醒,讓他們慢慢養成專心的習慣。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想方設法創設有效情境,讓課堂更生動,更有趣,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對上他們的口味,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學習上來。從而創造一個安靜、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業成績方面

我班學生學習熱情高,但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方法不夠得當,勤奮度不夠高,且有部分學生比較懶惰,作業不能及時完成。

四、身體狀況方面

整體來看,本班學生大部分好動,身體素質普遍很好。只有個別學生抵抗力較差,愛生點小毛病,在今後的班主任教育教學工作中,主要是在體育鍛煉方面對學生進行耐心開導,堅持正面教育,讓學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營養。平時加強鍛鍊,認真積極的上好體育課,不斷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五、家庭背景方面

我班學生家庭背景比較單純,學生均來自農村,父母在外打工或經商,由爺爺奶奶在家照管。此種類型的學生,由於家長在外忙於掙錢,對於子女的學業過問極少,更談不上輔導、督促了,導致這部分學生的成績出現明顯滑坡。

通過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導我今後工作有效深入地開展。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字詞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星星變奏曲

解析 課題

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

一 積累有關描寫星星的詞語

二 概括這兩節詩的大意。

1 節詩:黑暗籠罩大地,嚮往光明世界。

2 節詩: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三 學生再讀全詩,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義:

夏夜——柔軟得像一片湖

鳥——像星星一樣,落滿枝頭。

四 理解這些意象的含義:

1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馨如夢的美好感覺。

2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枝頭”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景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得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和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的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 。苦難的詩;凍僵的夜晚;被風吹落的星星

理解: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顫抖,是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顆又一顆的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無情。

5、“寂寞地燃燒”又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獨,燃燒代表犧牲。

五:總結:

詩中的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他對光明的渴望。

六:作業 :

1 仿照這首詩:“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

2 根據要求寫兩段話。每段話都要包括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於40個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繪一種情景。

(2)表達一種感悟。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境、意藴和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旨。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3、感知詩歌中的“星星”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4、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徵。

二、教學重難點:

1、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詩歌的主旨和詩人的情感。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也不同程度的會遭受心靈的劫難。儘管如此,人們還是站在現實的苦難中,遙望幸福的彼岸。如果説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幻想幸福、嚮往幸福,這是人的本能,那麼,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以自己的行動去追求幸福、尋覓幸福就是人性的高貴。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星星變奏曲》就是這樣一首高貴的詩。

(二)美美地聽。

播放羅京範讀。

(三)美美地讀。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小組展示。

(四)美美地品。

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詩句進行自主品析、交流。

教師總結:

第一節: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情感:對光明、美好的理想社會的熱烈嚮往。

第二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意境:悽苦、寒冷、孤寂、壓抑的黑暗現實。

情感:對冷酷現實的強烈否定。

(五)歸納主旨:

表達了對黑暗冰冷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以及追求光明的。決心。

(六)資料補充:

意象化和象徵化是朦朧詩重要的特徵。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妙的探索成了朦朧詩的核心。

(七)總結:

世界是不完美的,正視現實的不完美,是我們成長的必修課,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懷着希望去生活,學會在自己陷入痛苦時給自己勇氣,像顧城在《一代人》中寫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八)作業佈置。

每個人心中都有痛苦、祈盼和追求,仿照“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祈盼。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三

《星星變奏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理解詩歌中物象的象徵意義。

2、情感目標:

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字詞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由學生朗讀顧城的《一 代 人》ppt(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首詩,並説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這是一首朦朧詩。(ppt介紹朦朧詩的知識點:朦朧詩介紹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 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楊煉等為代表。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表達對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響,詩人不能將自己的心情袒露出來,只能用一種不確定的隱喻與象徵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江河的尋找光明,追求光明的朦朧詩--《星星變奏曲》。

學生齊讀這首詩。(注意生字的讀音)

顫( chàn )動 閃爍( shuî ) 朦朧( méng lïng ) 覆( fù )蓋

疲倦( pí juàn ) 靜謐 (mì)憧憬 (chōngjĭng) 劫(jié)難 凝望 (níng)

(朗讀是開啟詩歌大門的金鑰匙,同學們在朗讀時尤其要注意詩歌的語音、語調、朗讀節奏及詩人情感的表達。)

學生聽錄音朗讀,説説朗讀有什麼不同。

3、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4、詩人為什麼不追求太陽的光明而去追求星星般的光明呢?

(ppt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裏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於1968年高中畢業後留城,因家庭問題受到迫害、輾轉寄宿於學校和同學家中,長期的寄人籬下的生活,造成他敏感孤傲的個性。

本詩寫於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文革”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文革”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着自己質樸的願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託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5、資料鏈接介紹了詩歌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追求,而詩人則是用詩的語言表達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追求,請同學們再次自由讀詩,邊讀邊思考,找出詩人是用什麼詩句再現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追求。

6、現在請同學們再讀詩,找出體現美好和苦難的詞,也就是將意象找出來(ppt:介紹意象)

(板書)

如果„„ 星 如果„„

誰不願意„„ 變 誰還需要„„, 誰不願意„„ 奏 誰還會„„

誰不喜歡„„ 曲 誰願意„„

誰不喜歡„„ 誰願意„„

蜜蜂螢火蟲睡蓮 寒冷寂寞苦難

春天鳥兒白丁香 冰雪僵硬瘦小

光明美好 黑暗冰冷

(ppt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7、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選出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對光明美好生活追求和嚮往的句子或最能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否定的句子並做賞析,然後有感情地朗讀。

如:“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8、男學生朗讀第一節,女同學朗讀第二節。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困難,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煩惱、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9、課堂小結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⑵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⑴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⑵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佈置學生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文章片斷、歌詩樂曲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報與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主辦的“聆聽經典:繆斯的豎琴──中外經典詩歌音樂朗誦會”上,總策劃、總撰稿人,著名詩人江河的《星星變奏曲》作為朗誦會的第一篇。對很多同學來説“江河”這個名字似乎還有些陌生,《星星變奏曲》竟寫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人們如此青睞它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江河,去聆聽他的《星星變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識:

江河:1949年生,原名於友澤,詩人。詩集有《從這裏開始》、《江河詩選》等。他與舒婷、北島、顧城、楊煉一起被稱為“朦朧詩”的五位主將。

朦朧詩: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紛紛指責“新詩讀不懂”。對此,北京大學孫玉石教授指出:在我們對詩人嘔心瀝血寫出的詩歌作出否定和嘲罵之前,我們應當先問一下自己:是“詩離我們遠去”,還是“我們離詩遠去”?這句話確實耐人尋味。

三、導讀導學

1、朗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⑴教師播放朗讀帶,提示學生做字詞、停頓和疑難的標註。

⑵提問:

通過預習和聽朗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明確──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⑶教師提示:

除了這種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請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能體會到。

2、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⑴組織學生反覆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構成反覆句。

⑵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後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⑶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明確: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分析上下節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徵意義:

討論、歸納。

明確:前一節詩中的意象營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圍,後一節詩中意象描繪出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3、比較閲讀,體會詩歌主旨:

⑴根據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討論、歸納──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嚮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

⑵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明確:本詩前後兩個詩節在結構上基本一致,但詩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上,形成強烈的對照,這正是變奏曲。

⑶與賀敬之的作品《三門峽──梳粧枱》進行比較,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四、回顧並總結全詩

學生總結:《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徵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於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這正展示現實與理想相背離,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師小結:

著名詩人舒婷説:“我通過我自己深深意識到: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願意儘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障礙必須拆除,面具應當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夠互相理解的,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我想,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內心的渴望與追求。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變奏曲

温情、浪漫──對比──寒冷、殘酷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體會作品所流露出的情感,對人的美好情感,對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愛和關懷的需求,對人的權利和自由的嚮往。

2、通過對作品的研讀,初步感受朦朧詩的特點及其表現手法。

3、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習慣,在探究、合作中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建議】

採用以學生自己的閲讀體驗為主的方式,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誦讀獨自品味和彼此交流的時間。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中外經典詩歌音樂朗誦會上,總策劃總撰稿人著名詩人西川選詩人江河的《星星變奏曲》作為朗誦會的第一篇,究竟寫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人們如此青睞它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江河,去聆聽他的《星星變奏曲》。

二、作家介紹

江河1949年生,原名於友澤,詩人,詩集有從這裏開始,江河詩選,他與舒婷、北島、顧城、楊煉一起被稱為朦朧詩的五位主將。

三、導讀

1、自由誦讀全詩,初步感知作品的內容與情感。

2、老師配樂朗誦,再現詩歌的情感與思想。

3、學生自讀、聽讀後談各自的感受。

四、導學

1、介紹朦朧詩。

2、自讀交流自己的發現。

3、這首詩表現的是什麼?

4、現在學習這首詩有什麼意義?學生談體會與認識。

5、齊讀作品,深入體會作品的情感與思想。

6、學生默讀,思考,看自己是否能從詩歌有所發現,結合課後練習進行。

7、將江河的《星星變奏》與賀敬之的作品《三門峽──梳粧枱》進行,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五、小結

著名詩人舒婷説:我通過我自己深深意識到: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願意儘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障礙必須拆除,面具應當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通史互相理解的,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我想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內心的渴望與追求。

【結構圖示】

星星變奏曲

第一節:對光明的嚮往

第二節:對現實的批判

星星變奏曲公開課教案 篇六

一、導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説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麼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 )閃爍( )朦朧( )覆蓋( )疲倦( )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1)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願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説出來嗎?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七

1教學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 。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6人。本班學生的年齡大部分在16歲左右,也有少數偏大的學生,年齡結構比較正常。本班學生多都來自周邊地區,其中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本人於20xx年9月1日接手該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教該班的語文課程,就二年半的觀察和了解,在以下幾個方面積累了一點素材,現逐一分析如下:

一、道德品質方面

我班學生就總體來説,大部分學生活潑、機靈,待人有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同學之間也團結友愛,極少有打架鬧事的事件發生,也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老師的教育能虛心接受,且知錯就改。

二、紀律方面

我班整體紀律較好,課堂上能專心聽講,上課講話做小動作的學生較少。也有個別學生坐不住,就是趴在桌子上。作為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教育引導,並間隔提醒,讓他們慢慢養成專心的習慣。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想方設法創設有效情境,讓課堂更生動,更有趣,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對上他們的口味,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學習上來。從而創造一個安靜、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業成績方面

我班學生學習熱情高,但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方法不夠得當,勤奮度不夠高,且有部分學生比較懶惰,作業不能及時完成。

四、身體狀況方面

整體來看,本班學生大部分好動,身體素質普遍很好。只有個別學生抵抗力較差,愛生點小毛病,在今後的班主任教育教學工作中,主要是在體育鍛煉方面對學生進行耐心開導,堅持正面教育,讓學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營養。平時加強鍛鍊,認真積極的上好體育課,不斷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五、家庭背景方面

我班學生家庭背景比較單純,學生均來自農村,父母在外打工或經商,由爺爺奶奶在家照管。此種類型的學生,由於家長在外忙於掙錢,對於子女的學業過問極少,更談不上輔導、督促了,導致這部分學生的成績出現明顯滑坡。

通過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導我今後工作有效深入地開展。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字詞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星星變奏曲

解析 課題

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

一 積累有關描寫星星的詞語

二 概括這兩節詩的大意。

1 節詩:黑暗籠罩大地,嚮往光明世界。

2 節詩: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三 學生再讀全詩,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義:

夏夜——柔軟得像一片湖

鳥——像星星一樣,落滿枝頭。

四 理解這些意象的含義:

1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馨如夢的美好感覺。

2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枝頭”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景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得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和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的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 。苦難的詩;凍僵的夜晚;被風吹落的星星

理解: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顫抖,是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顆又一顆的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無情。

5、“寂寞地燃燒”又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獨,燃燒代表犧牲。

五:總結:

詩中的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他對光明的渴望。

六:作業 :

1 仿照這首詩:“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

2 根據要求寫兩段話。每段話都要包括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於40個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繪一種情景。

(2)表達一種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