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6W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案【多篇】

最新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課題:

1. 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 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材分析:

説明教材版本、選取的教學章節、以及教師個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闡明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準備。

本課時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會畫指定度數的角。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掛圖(或課件),活動角,三角板,量角器。

學生準備:

活動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學方法:

本課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在活動中探索角的有關知識,但對於比較難理解或容易產生錯誤概念的知識教師仍然加以引導和講解。如周角和平角,學生僅從形狀上就普遍認為周角是一個圓圈,平角就是一個半圓圈,而不去理解它作為角的實質,但這種實質的探索僅僅讓學生利用活動角或同桌交流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什麼是平角,什麼是周角,教師在利用活動角示範的基礎上進行了講解,這樣既讓學生真正理解了什麼是平角、什麼是周角,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過程:

説明如何導入該課程,主要教學點的設計,知識拓展等。 第一節 教學要點: 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課

找一段挖掘機工作視頻,放給學生看。

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剷鬥臂在工作的時候,能形成什麼樣的角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角的認識)挖掘機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認識平角、周角

1.學生做各種活動角。

老師課前讓大家準備了活動角,請大家把活動角的兩邊重合,一邊不動,另一條邊開始轉動,就可以得到一個角。然後把你得到的角沿邊畫下來。小組同學説一説,你折的是什麼角。(小組交流): 哪組的同學願意上台給大家展示一下你們小組折的角?

2.小組彙報交流

展示你們折的角,並告訴同學們它的名稱。

3. 分類。

這麼多角,看起來太亂了,能不能把他們分類整理一下呢?(小組活動): 把你們小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組同學在台上分)你們是怎麼分的?為什麼?(學生上台展示)

4.認識平角。

手拿一個活動角,從兩邊重合開始,一邊不動,另一條邊怎樣轉動,當兩條邊成一條直線時問:這是角嗎?為什麼?

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他能自覺運用已經學過的角的定義來解決今天的問題。還有不同意見嗎? (演示平角的形成過程)同學們請看,這個角的兩邊成一條直線了,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平角。(板書)(畫平角): 跟着老師畫平角。(示範平角的畫法)。

5.認識周角。

我們輕鬆一下,一起來做個遊戲

⑴老師先説出一種角,你們利用活動角轉出這種角:開始!鋭角!直角!鈍角!

⑵老師轉動活動角,你們説出它的名稱。開始! (老師轉動一週,兩條射線重合),這是角嗎?為什麼?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精彩!請看大屏幕(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過程),這是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一週組成的圖形,我們給它叫周角。(板書)(畫周角): 跟着老師畫周角。(示範周角的畫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角,角應該怎樣表示呢?誰有好方法? (兩生上台板演) 角可以這樣表示:從一點起,畫兩條射線,就組成一個角。通常用符號“∠”表示。記作“∠1”(或“∠2”等)。讀作“角一”

(三)探索三種角的關係

直角、平角、周角這三種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請小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組彙報): 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你們發現了什麼結論?

三、迴歸生活

1. 解決情境中的問題 現在我們來看看剷鬥臂在工作時都形成了哪種角?

2. 找出身邊的各種角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見過這些角嗎?(生舉例) 看到生活中這麼多的角,你想説什麼?

四、總結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2、數學思考: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並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3、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4、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欣賞到數學運算簡潔美,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激問導學:

一、激問導學

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問題,篩選重心。

活動一:買衣服。

1、閲讀理解:你發現那些數學信息?

2、思考問題:請選擇數學信息解答。

3、彙報、交流。

體驗學習。

二、自主體驗

發表、反思:學生激活經驗,嘗試體驗,引發觀點

活動二:計算周長。

1、請你介紹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哪些部分組成?

2、請根據所給的數據計算它的周長。

3、彙報計算情況。

體驗學習。

三、合作體驗

方法探究、學法指導、領悟提煉、培養學習能力。

活動三:觀察、對比。

1、思考:你有什麼發現?

2、結合活動説一説列式的含義。

3、試一試: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轉化為公式嗎?

4、彙報、交流。

5、歸納、總結。

綜合體驗。

四、實踐體驗

綜合實踐體驗,拓展延伸,感悟內化,對知識進行多元化運用體驗。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題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嗎?為什麼?把能用的寫出來。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題。

(1)9×47+53×9。

(2)25×(100—4)。

五、課堂學習體驗小結

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反思,多元體驗,共同發展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在計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議?(a-b)×c=?請你結合“買衣服活動”課後思考。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詳案(3篇)相關範文: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及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並能夠熟練計算。

2.經歷小數加減法的複習整理過程,瞭解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繫。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感受整數加法運算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並能運用這些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4.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整理與複習知識的重要性,養成回顧與反思的習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進行熟練計算。

教學難點:會運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問題回顧,再現新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了許多有關小數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複習和整理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小數加減法的整理與複習)請打開課本,回顧一下,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生打開課本共同回顧:信息窗1:小數的口算,以及位數相同和位數不相同的小數筆算。信息窗2:小數連加、邊減、加減混合運算以及小數的簡便運算。

師: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回顧與整理,好嗎?在整理知識之前,請思考你打算採取哪種整理方法進行整理,如大括號式、集合圖式、表格式、樹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過程中可以參考課本,整理後讓別人看了既美觀又清晰,一目瞭然,時間為5分鐘,5分鐘後準備彙報。

課件出示問題引領:

(1)小數加減法口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位數相同與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是怎樣的?

(3)小數的混合運算與整數的混合運算有哪些相同點?怎樣計算?

(4)小數的簡便運算與整數的簡便運算有什麼相同點?怎樣計算?課件出示小組合作分工要求:

1號:檢查知識整理有無錯誤,遺漏的地方。

2號:標出單元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及易混不懂的地方。

3號:對整理的形式及美觀度提出修改方法。

4號:綜合組員意見,整理出一份優秀的知識整理卡準備展示。

學生分組合作整理知識網絡,老師參與其中。教師巡視時,根據每個小組不同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和建議,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2.全班彙報交流。

彙報交流:

展示兩組學生作品,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師生給予適當的評價。

師:剛才同學整理的知識網絡都很有特點,並且知識點也比較準確全面。老師也整理了一個知識網絡。(出示知識網絡)針對每種方式整理出來的內容,教師從下表中的幾方面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由於內容較多,只板書部分內容)項目計算方法計算時的注意事項小數加減法的口算利用小數的性質:小數末尾添0大小不變,把小數位數對齊,再相加減。

認真,仔細,容易對錯數位。

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加法及演算(進位、計算結果要化簡)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把小數的(小數點)對齊,再從(末)位算起,得數的小數點要和(加數或減數原來的小數點)對齊。計算結果是小數,且小數末尾有0時,一般要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化簡。

①小數點對齊②從末位算起③別忘記化簡④豎式要寫得美觀⑤計算要細心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減法(添0佔位)及演算。

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減法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同級運算按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帶括號的先算小括號裏面的,然後算括號外邊的。

小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相同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和整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相同。

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律同樣適用於小數。

3.提升認識師:通過我們的整理和複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穫,還有哪些疑問?你認為本單元的重點是什麼?哪些是易錯或不懂的,以及同學們應該注意的問題?預設:

①運用小數的加減法解決問題是重點。

②重點是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和簡便算法…………小結:同學們説的真好,看來同學們不僅在整理知識方面有了進步,還能整體把握一個單元的重難點,我們要在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之上再進行簡便計算和解決問題。下面我們就來檢測一下,看看這個單元我們掌握的如何?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一)基本練習,鞏固新知1.口算。

4.5+5.5=1-0.25=5.4-0.7=12.7+7.3=7.3-0.98=7+0.7=9.8-7.9=0.02+7.98=指名直接説得數,全班集體判斷對錯。並説一説小數的口算需要注意什麼?教師強調:小數的口算首先要看清楚算式中的兩個數分別是幾位小數,在心中口算時一定要對齊數位,其次要注意進位和退位問題。

2.用豎式計算並驗算。

21.35+2.65=6.7-5.02=10-0.8=9.7+12.34=(1)獨立計算,同時指名板演。

(2)集體更正答案,並且讓板演的同學分別説一説計算過程。

(3)指名説一説豎式計算和驗算需要注意的事項。

(4)教師結合學生的練習情況總結強調:

計算時首先要小數點對齊,即相同數位對齊;

然後當數位不相同時,要利用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再進行計算;

接着在計算時跟整數的豎式計算方法一樣加法滿十向前一位進一,減法,不夠減的向前一位借一當十;

最後要把得數的最簡形式寫到橫式的後面。

驗算方法也和整數的驗算方法一樣:加法可以互換加數計算或者用和減去其中一個加數進行驗算;

減法可以用被減數減去差或者差加減數進行驗算。

3.算一算,填一填。(新課堂95頁第1題加補充題目)(1)8.64比1.28多(),0.34比5.58少()(2)甲數是4.2,比乙數多1.4,乙數是()(3)3千米500米比2千米50米多()千米。

(4)2.25+0.72+0.75+0.28=(+)+(+)(5)比5小0.5的數比4大()(6)17.5-()=15.05()+0.8=3.93(7)()()學生在練習本上只計算不抄題,找生彙報,集體更正。教師重點關注後進生,給予指導。

3.能簡算的要簡算。

①64.45-14.3-32.19②12.25+36+7.75③5.83+3.6-4.79④159-(62.39+58)⑤13.05+12.38-4.05⑥5.6-0.71-0.29⑦65.3-(5.3-1.24)

(1)獨立計算,指名板演,集體更正,説一説每題的運算順序。能簡算的説一説運用什麼方法進行簡便計算的。

(2)第5小題和第7小題是簡算的一些變式練習,學生易錯,容易與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律搞混,教師注重指導後進生的做題情況。

(2)教師強調:有小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同級運算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進行簡便計算時一定要先觀察算式中各數的特點和聯繫,然後再利用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律進行計算。

三、梳理總結,提升認知1.教師總結:你對本節課自己的評價滿意嗎?你能從積極、合作、會問、會想、會用五五個方面評價一下自己嗎?學生評價。

2.提升認識:我們通過整理與練習進一步鞏固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和應用,課上,大家不僅能靈活地運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觸類旁通、學以致用,老師為大家感到特別高興。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相信同學們一定能用今天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更多的數學問題!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法的整理和複習口算:數位對齊豎式計算:小數點對齊,末位算起,化簡混合運算:與整數的運算順序相同簡便計算:整數的運算律適用小數使用説明:

教學反思:回味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1)整理有序。上課時發現很多同學整理知識找不着頭緒,而且整理的知識比較亂,不清晰,用時較多,不知採取何種方式去整理,針對此問題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本,以問題引領的形式,讓學生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以哪些問題開始整理思考,並在整理之前思考採取哪些方式進行整理並提出整理要求,怎樣整理既美觀又清晰,給學生提供一個支架,合理科學的把知識形成網絡,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進一步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養成回顧與反思的好習慣。

(2)用心練習。除了知識的整理與歸納之外,練習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練習的設計很全面,涉及到各個知識點,層次性較強,由基本的小數加減法的練習、混合運算、利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循序漸進,溝通了小數與整數之間的聯繫,融會貫通,通過練習,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形成技能,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把所學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信。

2.使用建議。

在整理知識時,教師注意指導學生的整理方法,注意把握小數與整數間的聯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練習要適量適當,儘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學生,不僅體現在知識上,還要體現在情感態度上,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國小四年級數學優秀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了解直線、射線、線段、角的概念,並引導學生對這些概念進行辨析,使學生進一步明晰直線、射線、線段、角的聯繫與區別,建立知識的網絡結構。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活動能夠區分線段、射線與直線,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徵。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重點難點:

1.體會線段、涉嫌與直線的區別與聯繫,會用字母準確讀出線段、射線和直線,會數簡單圖形的線段。

2.理解三種線的特徵,掌握三種線的讀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手電筒,直尺,毛線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出示一根毛線

師:同學們,這是什麼?如果説我把這根彎曲的線拉直,你可以看成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

生:線段

師:哎,線段,好了,老師把整個它記下來。線段是我們以前碰到過的,對吧?那誰來説説看線段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説出線段有兩個端點、線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無限延伸)

師:誰來畫一條線段。抽生黑板上畫線段其他同學認真觀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樣畫的。

一生學生畫線段,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師:誰看清楚他是怎樣畫的線段?

生1:他是先畫的一條線,再畫的兩個端點。

生2:他是先畫了一個端點,然後畫的一條線,最後在另一個地方畫的端點。

師:哎,他是先畫了一個端點,然後畫的一條線,最後在這個地方畫另一個端點。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先畫兩個端點,然後畫線連接兩個端點。因為,我們一般讓點來確定我們需要畫線的位置,兩點確定一條線段。

師:哎,到現在我們就只知道這些有關線的知識了吧。那現在請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線的教學

課件出示

師:這是兩條直直的線,給它們表上號,上面是1號,下面是2號,哎,仔細看這兩條線,幾號線是線段?為什麼你叫1號線為線段?

生:因為1號線有兩個端點, 有一條直的線,不能無限延伸。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牢固地掌握有關整數、分數、小數、百分數的基礎知識。

2、進一步弄清概念間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重點

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牢固地掌握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的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弄清概念間的聯繫和區別。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填空【演示課件“數的意義”】

0、1、79、、0.25、0.6、100、、、、85%、30、90%、7、8、2.35……

學生分類填數:

2、導入:上題同學們填得很正確,這就是我們在國小階段學習的幾種數:整數、分數、小數、百分數。這節課我們就把這幾種數的意義和有關知識進行一下整理和複習。(板書課題:數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繼續演示課件“數的意義”】

(一)整數

1、小組討論。

2、師生總結。

自然數:0、1、2、3、……

自然數是整數。

教師説明:在國小隻學大於0和等於0的整數,進入國中就要學習小於0的整數。

想一想:自然數有什麼特徵?

總結: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説明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二)分數。

1、引導學生思考:

①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什麼數?(分數)

表示其中一份的數是這個分數的什麼?(分數單位)

②在整數範圍內能計算2÷9嗎?有了分數以後能計算嗎?為什麼?

2、填空練習。

①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是 ;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

② 的分數單位是( ),它至少再添上( )個這樣的單位就成了整數。

3、教師説明:兩個數相除,它們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

即:

4、教師提問:同學們想一想,分數可以分為哪幾類?

教師板書:

誰能説出真、假分數的意義及有關知識?(舉例説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小於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假分數大於1或者等於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數的假分數可以化成整數。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可以化成帶分數。

⑤反之,整數和帶分數也…本站 …可以化成假分數。

教師板書:假分數

教師説明:假分數、帶分數、整數可以相互轉化。帶分數是由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的另一種形式。

(三)小數。

教師引導:從分數的意義聯想一下,小數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還學了哪些有關的知識呢?你能舉例説明嗎?

教師板書:

教師説明:整數和小數都是按十進制計數法寫出的數,其中個、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計數單位。各個計數單位所佔的位置,叫做數位。數位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

(四)百分數。

教師提問:你們還記得百分數的意義嗎?

教師板書:百分數(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複習了數的意義及有關知識,並形成了知識網絡,對數概念間的聯繫與區別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四、隨堂練習【繼續演示課件“數的意義”】

1、填空。

(1)把根3米長的鐵絲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長是這根鐵絲的 ,每段長米 。

(2)分數單位是 的最大真分數是 ,它至少再添上( )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就成了假分數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教科書p.1-2

教學重點:將圖形按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平移的距離。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

2、讓學生進一步積累平移的學習經驗,更充分地感受觀察、操作、實驗、探索等活動本身的獨特價值,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

3、讓學生在認識平移的過程中,產生對圖形與變換的興趣。

教學準備:掛圖,尺等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題

1、複習有關平移的知識。

(出示例題圖)問:下面的小船圖和金魚圖分別是怎樣運動的?它們的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時是怎麼想的?(注意對應點之間的數格子。)

小結:我們三年級時學習過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個圖形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平移。具體平移的格數要通過數對應點或線之間的格子數。

再説一説金魚圖向右移動了幾格?

同桌互相説一説,數一數

小結:判斷一個圖移動幾格,我們要首先確定一個點為0點,然後向相對應的點去數。

二、完成試一試

畫出平行四邊形向下平移3格後的圖形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強調注意點:把一個圖形平移,有的同學可能出現平移後,圖形變形的現象,為防止這外現象,我們在平移時,要儘可能多確定幾個點,用字母做上標識。

三、完成練一練:

1、看圖數一數,哪個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紅色三角形?。

在書上畫一畫,再説一説。

2、看圖填空

同桌互相説一説,你是怎樣數的?

四、完成部分練習P7練習一1-2。

改進教學工作的措施: 篇七

1、改變教學思想。

具有新觀念、新思想、新體驗。改變原有的老師講、學生學的思想觀念,實施互動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師給營造一個寬鬆、和諧,充滿愛、民主、喜悦的學習氛圍。由學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討,老師作好參謀,作學生的服務員。

2、注重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XX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係,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度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係,並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國小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説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遊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裏面有什麼?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麼,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麼有關係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係。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係(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麼有關係,怎麼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釐米,一根長6釐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説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彙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彙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係,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釐米和3釐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釐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瞭,為後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釐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釐米、3釐米和6釐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麼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釐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麼?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釐米也不能圍成,是什麼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麼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説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釐米、2釐米和3釐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説説什麼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於等於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麼,卻還沒有發現。這裏,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於或者等於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麼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看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係?

教師指着4釐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釐米的時候,誰能來説一説?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 課件演示。

教師指着5釐米,問:那5釐米? 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麼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於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説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着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啊?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釐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説一説,然後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於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麼關係?(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麼説?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製造出了矛盾衝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裏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係。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係?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彙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後,發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後,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係,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係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説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裏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節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釐米和6釐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係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説出三邊的。關係。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釐米和6釐米的兩邊着手的。在這裏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髮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於最長的邊了,那麼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於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髮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裏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輕鬆小遊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遊戲,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説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麼?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説,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釐米;腿長131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薰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並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釐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並説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並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範圍

設計意圖: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範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釐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釐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釐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