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41W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精品多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孟子及相關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涵。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培養憂患意識,能正確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4.積累孟子名言,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1.瞭解孟子及相關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涵。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教學難點:

積累孟子名言,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課時安排:五課時

教學過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學過孔子的《論語》,和《論語》並列為四書的還有《孟子》、《大學》、《中庸》,今天,我們要學習《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説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聖”之稱。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與老子、孔子、墨子,並稱中國四古董。他曾遊説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張:“仁政”“民貴君輕”,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之一,為孟子和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成為此後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

1.聽範讀。

強調句子的節奏。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自由朗讀。

3.齊讀。

四、翻譯課文

1.結合註釋,試譯課文。

2.全班交流,掃除翻譯難點。

參考: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説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裏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在國內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課下重點實詞。

① 舉:舉用,選拔。

② 空乏:資財缺乏,即貧困。

③ 動心:使心驚動。

④ 曾益:增加。

⑤ 曾:同“增”

⑥ 恆:常。

⑦ 過:過失,此處是有過失的意思。

⑧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⑨ 作:作為,奮起。

⑩ 徵:徵驗,此處有表現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裏面,指國內。

13 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14 拂:通“弼”,輔佐。

15 出:在外面,指國外。

五、整體感知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作者是從哪兩方面論證的?

明確: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

六、作業

1.熟讀課文,整理課下重點實詞

2.背誦並默寫課下重點實詞。

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考查實詞背誦情況。

二、研讀課文

1.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明確:這六個人物都出身貧賤,在經歷了艱難的磨練之後,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鍊,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説明什麼道理?

明確:説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鍊,只有經過磨鍊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麼?

明確:經受磨鍊的好處。

5.第二段從幾個方面論述的?

明確:三個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體:“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為:“行拂亂其所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二段:個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國家。

7.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8.作者通過全文的論述,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三、拓展

1.你還知道哪些人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進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參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

2.你還知道哪些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相類似的名言。

① 沒有偉大的意志力,就沒有雄才大略。——巴爾扎克

② 困難越大,戰勝困難就越榮耀。——莫里哀

③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會熠熠生輝。—查爾斯比亞德

④ 在獲得無比豐富的生命體驗的過程中,如果一帆風順,那我們將失去一些發自內心深處的無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達山頂的時候才會欣喜若狂。——海倫凱勒

⑤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⑥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⑦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⑧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業

1.熟讀並默寫全文。

2.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國家

思想、身體、行為——入、出:亡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能夠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②瞭解孟子對仁愛和孝心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2.過程與方法:熟讀為主,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加強背誦。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仁愛愛人和孝心。

②感受中華傳統教育的豐富內涵。

【教學重點】

能夠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教學難點】

理解孟子表達的“愛人”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方式】

熟讀背誦、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1)《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4)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悦而願立於其朝矣。”《孟子公孫丑上》

(5)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6)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二.簡介思想:

①仁:仁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②孝:孝順(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三.合作感知: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多種朗讀方式,使學生正確流利讀懂文章,感知文意,體會內涵:

1、自由朗讀

2、教師範讀

3、學生抽讀

4、全班齊讀

5、小組分讀等。

四.講述故事:

講述《齊國章不孝》的故事,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五.領悟名句:

1、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釋義:仁愛的人愛護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護別人的人,別人也會一直愛護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一直尊敬他。

2、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

釋義:四肢懶惰,不顧及養父母,這也是第一種不孝。

熟讀背誦:

1。學習小組合作背誦。

2。減字法背誦。

七.拓展意義:

uawen.c n 聯繫現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1)孝敬父母是我的福分

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伺候兩位年逾八旬、常年卧病在牀的父母,他十分珍惜孝敬父母的每一天。中原區棉紡路街道辦事處四棉西社區的楊鋼嶺孝敬父母的事蹟被鄰里傳為佳話。

“娘啊,我現在沒什麼奢求,只希望能把你伺候得好,讓你每天都高興……”昨日上午,棉紡路街道四棉西社區的楊鋼嶺邊給母親洗臉,邊説出肺腑之言。今年58歲的楊鋼嶺是原國棉四廠的老工人,雖然自己已近六旬,但家中還有兩位老壽星:他80歲的老母親因病癱瘓在牀已經5年,80歲的老父親因骨折也卧牀不起。楊鋼嶺把照顧二老當作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楊鋼嶺母親疾病纏身,基本上是半個植物人,只會吃不會説話。作為家中長兄的楊鋼嶺儘管有五個兄妹,但他毅然承擔了照顧二老的責任。每天一早,楊鋼嶺就早早起牀,給二老做流食,飯做好後冷涼喂二老吃飯。接着收拾洗碗、為老人服藥、擦拭身子。喂完二老吃藥後,又要出門去菜場準備二老的午飯。就這樣,日復一日,一過就是五年。

不善言辭的楊鋼嶺聊起父母的過去時,滿臉驕傲:“父母年輕時養我們兄妹五個真不容易,父親年輕時因家裏困難到廠裏當搬運工,16歲時就曾背過300斤重的貨物,他們受了很多苦,現在老了我們一定要多孝順他們。”

父慈子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楊鋼嶺長時間照顧癱瘓在牀父母無怨無悔。他也在用自己默默無聞的行動,做給孩子們看,無形中也為他的孩子們樹立了一個榜樣。

(2)談一下你是否“愛人敬人”和“孝敬父母”?有何具體表現。

八、教師總結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通過這節課我們對如何孝敬父母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其實孝敬父母並不是要求我們以後轟轟烈烈的去為父母做什麼大事,而是要求我們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有時候關心孝敬父母,就是陪父母聊聊天,就是一個祝福、一句問候、一朵鮮花、一個擁抱,甚至只是一個微笑。雖然父母愛我們並不想過要什麼回報,但是隻有父母付出的愛,沒有我們回報的愛,這愛是不公平的。除了父母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關心我們的人,我們的老師、同學和朋友,甚至我們的祖國都是關心我們的。所以只有互相付出愛,一個家庭才能美滿,人們在學校裏、在社會裏才能和諧相處;大家都能獻出愛國家才能興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 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 學習古人説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説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2)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卧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説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説。繼承孔子的學説,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鋭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説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 ) 傅説( ) 膠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 小組交流,討論,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 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 師生共同補充。

五、佈置作業:

1) 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 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一、檢查複習:

1)註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2)背誦課文。

二、分析課文內容: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説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説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接着由個人説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 這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這篇短論採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後歸納觀點等等。

三、內容拓展: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比較閲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説服力和感染力。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鍊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後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説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係。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並列排比;而“人恆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説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藴藉。閃爍着哲理的光華。

五、談談學習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六、佈置作業: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教案設計 篇四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導入新課:

具體內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資料蒐集展示: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聖”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説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發展有很大影響。《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孟子生活在戰國,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當時,各大國間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此,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孟子最早提出 “民貴君輕”主張,呼籲各國諸侯重視人民作用;主張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推翻;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嚮往歷史上堯舜功績,到處遊説,宣傳他的“仁政”、“王道”,並把這寄希望於封建統治發“仁心”,力圖維護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歸順,以成就王業,“黎民不飢不寒”。這反映孟子繼承並發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對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休養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雖有階級時代侷限性,唯心倒退,但許多間接主張,客觀上對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設計策略:課前蒐集資料;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資料蒐集情況;

設計意圖:一個好的導語能有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孔孟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生活在孔孟之鄉的中學生應該對孟子有一定的瞭解,但他們大都相對對孔子瞭解得多一些,對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課前設計蒐集關於孟子的資料,一方面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歸類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對孟子及其思想的瞭解。課前檢測時,各組學生紛紛發言,介紹自己所瞭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課前預習的結果,又順勢導入本篇課文學習。

(二)自主學習,理解內容

1、反覆誦讀:

具體內容:誦讀課文:

設計策略:自由誦讀、錄音範讀、齊讀和指導誦讀、評讀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反覆誦讀。教師指導誦讀分三個層次: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對停頓;三讀,讀出氣勢和感情。

評價方式:指名誦讀

設計意圖:誦讀是古詩文教學方法之首選,也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是古詩文教學的關鍵環節,決定着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節課要充分引領學生誦讀。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誦,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哲人對話,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內涵,突出了教學重點中的“反覆品讀,體會作者思想”。

2、自主翻譯:

具體內容:翻譯全文:

設計策略:

① 自主翻譯,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詞逐句翻譯課文;

② 小組交流,學生以單元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解決疑難詞句,再不會的問題板書提交全班解決;

③ 課堂釋疑,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上兩步尚未理解的詞句;

④ 重點強調,通過大屏幕檢查學生翻譯效果,並強調重點詞句:

詞性活用: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譯成 “使……”

一詞多義:國、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虛詞:於、以、

重點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評價方式:指名學生以接龍形式翻譯全文,師生共同糾正、補充。

設計意圖:翻譯環節至關重要,它是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的過程,牽涉到學生對文意的正確理解和對文章思想的正確解讀。本階段各個環節,步步推進,穩抓穩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學重點中的“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併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準備。

(三)合作探究,點撥提升

具體內容:理解作者思想觀點,明確寫作思路,把握語言特色。

設計策略:讓學生通過自主閲讀理解文章思想觀點,明確文章觀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後,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寫作思路及語言特色。學生髮言後,通過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實説明人才在苦難中造就;然後從正面論述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由人生擴展到治國,反面論述沒有憂患的危害;最後得出作者的思想觀點。”語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辯有力、富有氣勢等。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結果。

設計意圖:本階段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文章寫了什麼?(思想觀點)二是怎樣寫的?(寫作思路、語言特色等)本環節進一步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繼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後教師點撥提升。突破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思想”,解決教學難點“把握文章寫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具體內容:引導學生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於困境才會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設計策略:課前蒐集資料,課上小組交流教師點撥提升。師補充“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也。”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交流情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蒐集資料,合作交流,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進一步理解人處於困境才會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五)隨堂檢測,直面現實

具體內容:結合個人和民族的現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實意義。

設計策略:“正是憂患意識,越王勾踐卧薪嚐膽,勵精圖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吳;正是憂患意識,大和民族精誠團結,忍辱精進,才在二戰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科技大國。改革開放後,我國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想盡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民族復興;日本更是亡我中華之心不死;海峽對岸還叫囂着‘一中一台’……請同學們結合個人和民族的現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實意義。”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通過這一環節拓展閲讀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從語文小課堂走向了社會大生活,喚醒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激情。同時隨堂檢測的教學環節,也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事例)六位聖賢——(結論)苦難造就人才

個人—國家(對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論點)

反思重建:

孟子這篇短文是歷史傳誦的説理名篇,本文不僅邏輯嚴謹、富於辭采,而且所説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發掘文章的教育意義,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最終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目的?應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基於此,自己嘗試採用在“導引---誦讀---翻譯----細品---拓展”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通過教師啟發誘導,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意,通過合作探究仔細品味理解文章內容、文章思路,體會語言特色。拓展延伸則引導學生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於困境才會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利用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過程與方法:反覆誦讀,自主、合作、探究,領悟文章深厚內涵,分析作者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實際領會人處於困境才會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常用文言詞彙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瞭解作者的論證思路。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隻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鍋裏,恰好水已經開了,青蛙嚇壞了,使勁一跳,逃離了險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又掉進了那口鍋中,同樣的鍋裏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這次水還沒有煮開,青蛙覺得還挺舒服:這個熱水澡好哇!結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開水裏逃生,在温水裏死亡這是什麼原因呢?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下面我們到孟子的經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去找一找答案吧。

二、教學新課

(一)走進孟子和《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因此後世把他和孔子並稱為:“孔孟”,尊稱孟子為“亞聖”。

《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南宋朱熹將《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在一起稱為“四書”。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預習檢測,讀準字音

(1)傅yuè説(2)膠ɡé鬲(3)曾zēnɡ益

(4)拂fú亂(5)拂bì士(6)畎quán畝

2、學生朗讀課文(找兩名同學每人讀一段,然後大家點評)

過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尤其是文言文,不讀無以為學,反覆誦讀是學習的最佳途徑。熟讀成誦,能加深理解,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素材。(教師適當評價)

3、聽讀課文

把握朗讀技巧(節奏、語速、語調、語氣等朗讀要領,在書上用/標出停頓。)

4、學生再次朗讀

要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5、學生齊讀,感知文義

找出語言、句式的特點,如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合,有節奏感;語句整齊流暢,氣勢磅礴,富有説服力,極好地表達了中心。

學生自讀,疏通文義

(要求:一邊默讀課文,一邊藉助書下注釋解釋積累重點詞,並練習翻譯,看誰做得最好。如近義詞、同音詞、詞類活用的、一詞多義等)。

(三)互助學習,梳理文義(幻燈片)

1、第1段譯文(幻燈片)

第2段譯文(幻燈片)

2、詞語歸類積累

①近義詞辨析:“發”“舉”的意義解釋有何異同?藉以理解舜的事例與其他五位賢臣的異同。

明確:“發”是發起,任用。用於舜他是帝王。“舉”是舉用,選拔。用於其它五人,他們是卿或相。

②同音詞:“士”與“市”的詞義區別,藉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與百里奚的異同。

明確:“士”指獄官,“市”指集市

③詞類活用(形容詞和動詞的使動用法):“苦”“勞”“餓”“空乏”“拂亂”“動”“忍”,理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經歷艱苦磨鍊的益處。

明確:這些詞要譯成“使……痛苦”,“使……勞累”以此類推。

④通假字:“曾”同“增”增加;“衡”同“橫”梗塞、不順;“拂”同“弼”輔佐。

⑤一詞多義:“拂”、“發”、“安”等。

拂—違背;拂—同“弼”,輔佐

發—被選拔,被任用;發—表現

安—安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怎麼,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思考問題,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開篇列舉歷史上六位名人,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他們都出身卑微,都經歷過磨鍊,幹了一番出色的事業。作者用排比句列舉六位由卑微而顯貴的傑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説明人要成大器,必須經受磨鍊,這就為下文論理奠定了事實基礎。(舉例論證)

作者認為要造就人才必須經歷一些磨難,這些磨難可以概括為哪幾個方面?

明確:①“苦其心志”——思想;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活;③“行拂亂其所為”——行為。

4、作者是如何從個人成才問題歸納過渡到統治者對國家的治理問題上的?

明確:用正反對比論證法指出的。

正面論證:指出一個人老犯錯誤,就能促使他改正錯誤,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論證:作者由個人推廣到一個國家,對於國君來説,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進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這樣的國家就會滅亡,也就是説,一個國君要把國家治理好,也需要經受內外兩方面的艱苦的磨練。並由此自然引出本文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針對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而言的,主客觀因素對於國家治亂的影響如同對於個人成才的影響一樣。而上文所列舉的歷史名臣,正是輔助國君嚴格執法、直言進諫的臣子,文章前呼後應,論證嚴密。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

明確:文章首先列舉六位歷史名人的事例,闡述了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然後由個人的磨鍊推論到國家的治理,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經受磨練的必要性,再此基礎上順理成章地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

(5)課堂總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通過列舉六個發跡於民間而被舉薦的名人的事例,闡述了“逆境出人才”“憂勞興國”的道理,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

孟子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於説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他的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六)課堂討論,拓展延伸

1、縱觀古今中外,談談你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觀點的理解。

①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傷殘之後也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階段,才從結束生命念頭中擺脱出來寫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不朽之作。

②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

③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

2、(由司馬遷引出《報任安書》)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報任安書》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憤的心情,飽滿的感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3、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①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②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③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七)作業佈置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寫作:“逆境出人才”嗎?談談你的觀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