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02W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文【多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 篇一

在大自然中,只有一條生存法則:弱肉強食。沙漠中,仙人掌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向下伸出鬚根,尋找水源,才能在酷熱中存活下來;小魚若不想成為天敵的口中食,唯有不斷地遊動,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而池塘中,浮萍安於享受池塘的寧靜,可當烈日當空時,它卻早早地迎來死亡。在沒有天敵的叢林中,梅花鹿疲於奔跑,最終也會因為懶惰而死亡。動植物如此,萬物之主——人類不更是如此嗎?此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活就像一把利刃,向着人們步步緊逼,當身後是萬丈深淵時,有堅定信念的人往往能爆發出令困難畏之而退縮的力量。一代商業傳奇人物馬雲在創業前曾兩度大學聯考失利,在多次失業的逆境下他毅然地重新創業。在創業途中,他遇到過許多強勁的對手,他從不退縮,而是把對手當成奮鬥的目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困難中砥礪前行。在新聞發佈會上,他輕描淡寫道:“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如果當初馬雲滿足於一份卑弱的工作,那麼電商帝國便不復存在。

不錯,一個人是有缺點的,可在風平浪靜中,他的缺點是無法發現的,只有置身於狂風惡浪,是立下競爭目標,不斷努力呢,還是畏葸不前知難而退呢?這個時候,缺點才能顯現出來。我們唯有克服缺點,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不斷進取,獲得生生不息的動力。

若偏於安樂或成功後貪圖享樂,就像吸食鴉片不可自拔一樣,會失去生機,形如行屍走肉,最終被時代淘汰,被自己幹掉。安樂的思想就是這樣,會麻痺我們的大腦,令人不思進取,而他人卻在不斷自我完善中成長,這時差距也就逐漸顯露出了,等到我們覺悟時,可能為時已晚,因為我們早已病入膏肓,日薄西山,奄奄一息。

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物質條件愈加完善,可我們不能沉溺於享樂之中,更應該抓緊學習時間,確立競爭目標,立志成為國之棟樑。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果實總是送給最努力向上生長的樹,食物總是留給最努力奔跑拼搏的獅子,而榮譽也只屬於最努力奮進,不貪圖享樂的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就是世間最殘酷,也是最仁慈公平的成功之道。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篇二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步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鋨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傅説舉於版築之間(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3)人恆過,然後能改( )(4)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小題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

(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通 ,意思

【小題3】將畫線處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譯文:

【小題4】 唐代名臣魏徵認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這

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2分)

【小題5】 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B.本文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

C.論證死於安樂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

出作者的觀點,然後從理論上加以説明。

D.全文從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方面論説人要成就一番大業,必須經過艱苦的磨鍊。

答案

【小題1】 ⑴被舉薦 ⑵這樣的 ⑶常常 ⑷在外面(外國)

【小題1】⑴曾 增 增加 ⑵衡 橫 阻塞

【小題1】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

【小題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小題1】 C

解析【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重點識記。還要求學生對文章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小題2】此題考查學生對通假字的掌握,要求學生熟記本文的通假字及含義即可。

【小題3】此題考查學生的閲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

【小題4】此題考查學生對次阿聯的理解,聯繫文章中的句子進行回答即可。

【小題5】此題考查學生的辨析能力,本文論證的重點是生於憂患故C項錯誤。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文 篇三

夜晚,我坐在書桌前,專心致志地寫着語文作業。回想:這一星期,我們學習了孟子的三大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可淫》,以及《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其中第三篇帶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有看過這篇文章,當我看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時,我就在想什麼是憂,什麼是樂?為什麼在憂患中能夠生存,在安逸中卻會滅亡?最終,在老師的講解下,我明白了這句話的一個依證。

俗話説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這雖不一定正確,但卻能很好地證明這句話——人在一個平穩安逸的環境下就會產生一種惰性,就會認為這天下如此太平,我的生活如此美好,何需努力?這正如一艘船在順風順水的河流中飄蕩,任意東西。但這看似平靜的河流其實暗藏危險,水底下有着令人害怕的暗礁,有着複雜的水文環境,可謂危險重重,一個不小心船隻就會觸礁,最後沉眠於水底。這就是所謂的死於安樂吧。

但如若這個駕船的人始終處於一個緊張的壓迫狀態下,無時無刻不保持着清醒的頭腦,認真小心地駕駛着船隻的話,我想他就不會觸碰到平靜水面下的暗礁,就可以安全行駛到目的地,這不也正是生於憂患嗎?有時候向死而生更能顯示出人的偉大。

現在的我,又是否是生於憂患?又是否會死於安樂呢?

生於憂患,肯定是的。只不過並不是在性患之中生存,而是生活在憂患之中。可又會不會死於安樂呢?我不清楚。此時的我,只知道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使自己有能力在憂患之中生存下去。正如孟子所説的“死於安樂”,我認為是不可能會發生在我的身上。但也並不絕對,畢竟未來的事誰又有誰知道呢?

總之不要在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因為你若不努力,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我始終堅信着這句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篇四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舉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結論,進而深化至統治者治國也要有憂患意識,統治者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意識國家都會滅亡,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任何團體組織、任何國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真理。

歐陽修有云:“憂勞能夠興國,逸豫能夠亡身。”意思便是有憂患意識國亦可興,貪圖安逸自我和國家都要衰亡。自古朝代更替多事腐朽的統治者不明白這個道理。越王勾踐亡國後卧薪嚐膽忍辱負重,有朝一日時機恰好,一舉滅吳國興復越國。吳王夫差因貪圖安逸低估對手最終做了亡國君主。國家的命運尚且與憂患意識息息相關,更何況我們呢此刻才是國中,每個學校都高手雲集,黑馬層出不窮,如果我們還不知加緊提高自我,防止被別人比下去,那以後進了高中,上了大學不是更沒有競爭力了嗎

《漢書》上有:“安不忘危,盛必慮衰。”當一個人的事業到達頂峯時必須要試想自我落魄了的樣貌與處境,這樣才能激勵他不斷上進,奮鬥拼搏,事業才能蒸蒸日上,反之,則盛極必衰,一代不如一代。動物便是很好的例子,羅斯福為保護鹿很多捕殺狼,短時間內鹿羣數量猛增,但最終失去天敵和憂患意識的鹿從原先身體強健的幾萬只鋭減成病怏怏的幾千只。為何會這樣呢原因有二,一是捕狼之舉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草、鹿、狼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鹿羣最終減少,二也是鹿羣沒有天敵對它們的生存構成威脅,便不再很多運動,也沒有理由擔心,最終體質整體下降,這樣下去一場小病就能讓他們消失,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忠諫良臣魏徵曾説:“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奢華安逸往往能使人失去安分與老實,多添浮躁,不會思危,就像闖王李自成。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軍入京,進城後軍心懈怠,認為大功告成,“日日過年”風氣流傳開來,所有人都等着加官晉爵,清軍入關之時,闖王軍隊卻一敗塗地。由此可知,居安不思危是多麼不利於生存和發展啊,僅有居安思危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大思想家孟子都專著文章論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見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讓我們從此刻起加強憂患意識,努力提升自身本事,不要妄想別人後退,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有提高,國家的未來才有期望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篇五

文言文。(15分)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故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小題1】用“/”為文中劃線句子標出停頓。(標4處,2分)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小題2】解釋下列加線的詞語。(4分)

(1)行拂亂其所為( ) (2)入則無法家拂士( )

(3)而後作 ( ) (4)衡於慮 ( )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小題4】根據對文段的理解填空。(5分)

(1)“是人”經歷磨鍊,遭遇困境後,得到的好處是什麼?(選用文中三個字來回答)(3分)

(2)本文議論圍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內容講的主要是 和 兩方面的問題。(2分)

答案

【小題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小題2】⑴違背 ⑵通“弼”,輔佐 ⑶奮起,有所作為 ⑷通“橫”,梗塞,不順。

【小題3】⑴(一個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 ⑵(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那麼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小題4】⑴改、作、喻 ⑵成才(人才、造就人才) 治國(國家、國家治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大致翻譯一下句子,根據句意分析句子的結構,然後劃分節奏。可以先將句子一分為二(在“也”字後劃分),再對後半句繼續劃分節奏,注意“四字句”的特點。

考點:古文節奏劃分

點評:本題不難,學生熟悉的句子,句子的意思好理解。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可以根據句子有幾層意思來劃分,層與層之間劃分;可以根據句子的結構來劃分,一般來説,主謂之間要劃分(有“之”取消句子獨立性除外),長的短語,修飾限定部分與中心語之間要劃分,多個修飾限定語之間不劃。

【小題2】

試題分析:按平時所學所記課文註釋解釋即可,注意通假字要寫出相通字和詞義。

考點:古文字詞解釋

點評:本題不難,基本是所學課文註釋中字詞,都是教師強調要記憶的字詞。本題不難,學生對文本熟悉。理解古文字詞,要在古漢語言環境中理解,不能望字生義,詞性及用法的變化尤其要注意。

【小題3】

試題分析:第一句,徵:表現;色:臉色;發:發出;聲:歎息聲;然後;喻:瞭解。第二句,入:朝內;則:如果;法家:堅持法度的世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出:邊境;無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的戰患;國:國家;恆:常常;亡:滅亡。

考點:古文翻譯

點評:本文雖然是所學課文,但這兩句不太好翻譯,要直譯意譯結合。翻譯古文句子有兩種方法,一是“由小到大”,直接解釋句中字語的意思,連成句,二是“由大到小”,把句子“回位”到原文中去,聯繫前後語言環境,先將大致的意思順出來,然後再捉摸其中的字詞含義。

【小題4】

試題分析:“改”,即通過改正錯誤彌補自己的不足成為人才;“作”,即有所作為;“喻”,即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才能而得到重用發揮自己的才幹。“成才”與“治國”是有關係的,人才培養的目是為了“治國”。

考點:理解文意,概括要點。

點評:此題有一定難度,學生難以找到文章的信息點得以提示。解答此類問題,還是要從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找到相關的文字段,反覆閲讀,體會文意,重點抓住關鍵的詞句,理解其意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