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8W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文精品多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文 篇一

今天我學習了《中華古詩文讀本》的第一首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首詩對我的教育很深。

詩中講了舜以農民的身份被發現重用,膠鬲在被重用之前是個魚鹽販子,管夷吾是從獄官手裏被釋放後而重用的,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這些重大的責任交給了他們,先困苦了他們的思想意志,勞累他們的筋骨,讓他們飽受飢餓的痛苦是他們一天天的瘦下去、經受困苦的苦惱,這樣,才會使人的性格變堅強起來,增強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後才會明白:憂患可以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委靡死亡。

我還明白了人要想獲得成功,取得偉大的成績,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為這些理想而奮鬥,不辭辛勞的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成為最後的贏者!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文 篇二

古往今來,英雄人物往往出身與亂世,而在安樂世界,英雄卻很少出現。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重要原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意思原本是“因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不錯,憂患確實是人們得以更好地生存的原因; 安樂,也是人們逐漸頹廢衰亡的原因,俯拾皆是的事例都説明了這一點。

在三國鼎立時,佔據西南一帶的劉備,就是出自充滿憂患的亂世,這為他開創一片江山打下了基礎。而他的兒子劉禪,在他的父親為他創造好基礎,就等他來接班的情況下,卻因他生長在一個安樂的環境中,從未有過一絲憂患感,最終將蜀國的江山拱手送給別人,自己也落下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的千古罵名。

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經歷過無數的憂患,這才使他懂得老百姓的疾苦,明白“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以將唐朝的江山治理得非常好,社會安定,百姓豐衣足食,開創了被後世讚譽的“貞觀之治”。可他的後代就不同了,唐玄宗李隆基從小生活在宮廷,養尊處優,未經歷過磨礪,晚年一味貪圖享樂,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而衰,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在憂患中出身,帶領部下反抗明朝統治,佔據了大明半壁江山,是何等的豪邁奮發啊!但是,當他佔領北京後,忘記了憂患,和他的部下一味沉醉在奢靡享樂中,天天在“過年”,結果在僅僅過了八十多天,就被清軍趕出北京,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頓時土崩瓦解,這是多麼沉痛的教訓啊!

憂患是必不可少的,在憂患中,人們會感到有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可以激勵人們的鬥志,可以磨礪人們的品格,可以吸取失敗的教訓,可以積累成功的經驗。這種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促使人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還可以使人有一種緊迫感,不輕易放過每一次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憂患是成功的催化劑。而貪圖安樂卻能消磨意志,渙散人心,瓦解士氣,它是成功的腐蝕劑。

我們的社會在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但我們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一定要牢記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古聖先賢的遺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創造更大的成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文 篇三

沒有人會有風平雨順的一生,只有耐得住前方風吹雨打,才能體會後路晴空萬里。過去的日子總是充滿磨難,走過來,生活也會變得堅韌不朽。

一個生命若一直生活在舒適温潤的環境中,再堅強的靈魂也會變得精神萎靡,在美好的温室裏腐爛枯萎。三年級的秋天,任風怎樣吹打着樹葉,樹葉落下的嘩嘩聲,抹不去我心靈的傷疤。手臂骨折,成績下滑,雙重的打擊,不斷敲擊我的大腦,顯露各種負面思考。生命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她如此嬌豔,卻無法輕易去觸碰,若生命不帶一些磨難的滋味,人便不會成長。生活會開一些玩笑,滋潤着你的心靈,磨鍊着你的意志,使肉體也經歷了考驗。

在撒哈拉沙漠中即將渴死的小駱駝喝不到水潭裏的水,母駱駝縱身跳入水潭;懸崖邊,老羚羊為了使小羚羊逃生,一個接一個跳向懸崖,為小羚羊在下墜時當一個跳板;油鍋裏的鱔魚始終拱起腹部,只為了保護腹中的小鱔魚。在憂患中活着,只為了飽嘗苦難,收穫真諦。過去的日子總是最好的,是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在生命的前方會發生什麼。過往,是給人最大的警鐘。人在不斷挑戰未知的困難中活着。

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對手才能不斷強盛。商朝末代君王商紂王,因貪圖享樂,紙醉金迷,最終,鮮血染紅了他的殿堂。沒有強大的敵國,沒有謹慎的士兵,滅亡只會離他越來越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是在痛苦的環境下才能存活,只是得到磨練,生命得到滋潤。不是在安寧的環境就會死亡,只是不要貪圖享樂,珍惜生命的精彩罷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篇四

文言文閲讀。(11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

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小題1:解釋下面劃線字的含義(4分)

(1)傅説舉於版築之間 (2)勞其筋骨

(3)困於心衡於慮 (4)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小題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小題3:文中所舉舜、傅説等六位名人有什麼共同特點?(2分)

小題4:聯繫生活實際説説你讀了這篇文章後有什麼啟發?(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被選拔 (2)使……勞累(3)通“橫”,梗塞、不順(4)明白,瞭解

小題1: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小題1:都是出身低微並歷經磨難,後來受到重用幹出了大事業。

小題1:能聯繫生活實際談,如要成才就要經受磨練,遇到困難時要經得起考驗;要有憂患意識,不能貪圖安逸等。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1:本題考查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結合文章的內容來分析六位名人的共同點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主題的能力。結合文章的內容以及生活實際來談即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文800字 篇五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與安樂,自古以來都是長存於人們心中的。總的來説,也就只有八個字:憂患於心,安樂即外。

憂愁發自內心,安樂的感慨表現在外。二者的辯證關係是非常難搞懂。生命的變遷,時光的荏苒,憂樂不曾斷過。不時仰天長笑,無奈對酒當歌,不忘倚歌而和。

憂愁都是有感而發,而安樂也許只是憂愁的催化劑。風雨煙雲,飄飄而過,留下的也只不過是獨自仰觀宇宙之大,與自己的憂愁四目相對,細細品味。永和九年,羣賢畢至一無名小亭——蘭亭。雖説無名,景色動心,歡飲盡興。可樂歸樂,飲歸飲。樂在其中,憂從中來。俯仰之間,人生已過幾十載。盡情地安樂,也只能引發無限的憂愁和對苦短人生的感慨。

無獨有偶,與王右軍同感的還有蘇東坡。雖説寫給子由,迸發的卻是自己對國之憂,對己之愁。“明月幾時有?”對月亮質問,對人生懷疑。欲乘風歸去,又恐高處不勝寒。樂上幾天,憂上幾載,都已成為家常便飯。

自憂患而來,輾轉反側,晝夜難眠。深度探掘着憂愁之本。雲遊四海,不知老之將至,到頭來也不知人生之憂是否值得一談。

憂患與安樂一直是並存的,只是角度不同,所感不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東坡貶於黃州,人生質疑也便不請自來。“何似在人間”時的飲酒長嘯不也是如此?可反面一想,“不變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必“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呢?造物者之無盡藏,“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豈不是人間之大快。一世之雄的曹孟德不知是否有之同感。説憂有樂,道樂有憂。待到東方既白之時不知東坡之感。也許只是憂患於心,安樂即外……

憂樂相存,但也不時相互交替,捋不清關係。可或喜或悲也正是生命情感的本質。

憂與樂變化無常,難以琢磨。三十載的櫛風沐雨,逝者如斯。年過半百的曹操,立足於江東,俯望孫氏疆土,背後八十三萬大軍。樂在其中,可回顧羣臣,不覺發現“人生幾何”。“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憂自何來?“天下歸心”動感羣臣,“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亦感天地之大,萬物之雄。憂情湧上心頭,也只得賦詩一首,飄入生命長河。

憂樂無情,但我有情。渺渺人生,憂在,樂亦在。“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這才是人生境界。

正所謂:憂患於心,安樂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