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24W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 基本技能目標:

用準確的語調有節奏朗讀課文;

正確辨析課文中的疑難字、詞、句的含義;

(2) 能力訓練目標:

學習本文舉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逐層推論的寫法;理解排比句的表達作用。

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觀點。

(3) 素質教育目標:

感知逆境成才、多難興邦的道理,學會在困境中奮起。

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學習本文舉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逐層推論的寫法;

教學方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媒體:投影儀

教學過程:

1 課前佈置課外閲讀練習:請學生借閲有關孟子、傅説、百里溪及管仲的書,瞭解他們的故事。

2 教師出示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示範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跟讀,自由朗讀,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讀,提醒學生注意:

(1) 讀準下列字音:傅説 膠鬲 法家拂士 曾益

(2) 注意下列句子的節奏: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3 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試疏通文意,教師再組織前後四人一組,互相討論,交流疑難詞句,力求學生自己理解課文大意,以鍛鍊他們的自學和合作能力。

4找每組兩名代表,一讀一譯,教師針對相關問題,作適當指導。特別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勞 餓 空乏 亂 動 忍 生 死

5 引導學生分析探討問題,由淺入深理解文章內容。(投影出示下列問題)

(1) 本文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請課前預習的同學講一講有關的故事,鍛鍊説話能力)這些事例共同説明了什麼道理?

明確:列舉了六位聖賢從卑微困窮而成為名垂青史的聖君賢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據這些事實,推出如下道理: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必然會經受種種磨難,只有這樣,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為。

教師引導:這種從大量事實中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即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就是歸納法。

(2) 本文除了例證外,還用了什麼方法論證了這一道理?怎樣論證的?(問題有難度,學生討論回答,鍛鍊合作、思維及表達能力,尤其對優秀生有所提高)

明確:作者除了例證,還善於從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證磨練的必要性:作者先列舉了三個哲理性很強的事實:“人恆過,然後能改;困與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從正面闡述即使作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經受磨練,方能發奮進取的道理。接着,作者從個人的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敵國外患,往往會導致國家的滅亡,這是從反面論證。

文章通過兩方面論述,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6 教師對文章思路進行總結,便於學生疏通脈絡。

內容拓展延伸:

(1) 結合你所知道的事例和自身體會,談談你對“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的理解。

(2) 本文告訴我們“逆境成才”的道理,那麼順境能成才嗎?留做課下討論。

板書設計:

列舉事實:六位歷史人物----(歸納)----逆境出人才

個人----處憂患,能進取

正反論證

國家-----處安樂,國恆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1.通過各種閲讀方式積累文言詞彙,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熟讀成誦,增強文言語感;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懂得要正確面對逆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孟子名軻,戰國時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稱為亞聖。主張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歸之”,主張以民為本,曾説“民為貴,社稷輕之,君為輕”。曾遊説各國,但主張不被採納,退而與弟子們閉門著書,成《孟子》一書。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名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熟讀課文

(一) 學生通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二) 全體朗讀,正音。

(三) 給學生時間自由朗讀,要求讀準確,讀通暢。學生散讀。

(四) 全體朗讀,教師指出失誤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師範讀(做到“零失誤”),請學生找茬;再給學生自由朗讀時間,鼓勵他們也像老師一樣做到“零失誤”。

(五) 請學生自告奮勇舉手在全班面前朗讀,盡力做到讀準確,讀通暢。其他學生認真聽,數數朗讀失誤。採用“破紀錄”的方法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如:第一位學生朗讀中出現四個失誤,第二位同學就要努力將失誤控制在四個以下,以此類推,直至零失誤。)

三、學生自讀理解

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理解課文,適當做筆記,疑問處可與同桌探討,不能解決的做好記號。教師巡視,給予適當引導(如查閲工具書,選擇義項等方面)。

四、佈置作業

(一) 朗讀課文,盡力做到“零失誤”;

(二) 抄寫課文一遍。

第二課時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結合朗讀;2、指導督促學生做好字句解釋的筆記)

(一)請學生説句子大意,間以師生質疑、釋疑,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選擇詞典中的義項。藉助註釋、學生的閲讀積累及教師的講解了解六個人物的故事。(關鍵詞:發、舉、士、市)

(二)師:這六個人物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六個著名歷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農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隸……;後來都幹出了一番大事業。

師: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況且像管夷吾,並非生來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來就做奴隸的啊。看看他們的生活狀態吧!農夫——面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築牆工——辛苦的體力勞動;魚鹽販子——辛苦奔波,社會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邊緣;隱士——生活清貧;奴隸——失去尊嚴,自由掌握在主人手裏。(學生與教師應和着分析)

生:他們生活艱苦,經歷了磨難。

師:是的,他們都經歷了一番磨難,經歷了一番艱苦磨鍊,而最後都幹出了一番大事業,名垂青史。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什麼道理嗎?

生:要幹出一番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磨鍊。

師: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憂患中造就的。(板書:人才在憂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師提問關鍵字意思,提示“使動用法”,請學生試着解釋句子大意。難點教師給予幫助。(關鍵字:故、是、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動、忍、曾益)

(二)師:經歷磨難的好處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生: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師:要使他內心驚動,性格堅韌,增加他原本沒有的才能,途經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

師:是啊,必須讓他在各個方面都經受一番磨難,由此磨鍊出傑出的品格和才華。這樣,才能擔當起上天賦予的重任啊!(板書:苦勞餓 空乏 拂亂——動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師:這一段所説的中心意思可以怎麼來概括?

生:人必須經歷一番艱苦磨鍊才能成才。

師:咦,是不是與上一段意思一樣啊?——這兩段説的是同一個意思。不過,論説的方法可不一樣。

生:第一段是舉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師:嚴格地説,第一段是以事例為議論的依據,我們稱為“舉例論證”,人們常説“事實勝於雄辯”,舉例論證例證是人們議論分析時常用的方法。(板書:舉例論證 )

三、佈置作業

(一) 背誦第一、第二段。複習字句解釋。

(二) 自己串講第三第四段。

第三課時

一、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上節課內容,齊讀課文。

二、學生解釋第三段的句意。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恆、過、困、衡、慮、作、徵、發、喻、入、楚、法家、拂士、敵國、外患)

三、師: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須在憂患中造就”來概括這一段?

生:不能,因為這裏還寫到了國家。

師:是的,這一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有了內容的拓展,由人説到了國家。(板書:由人到國)有一副對聯可以概括這一段的意思,我説上聯,同學們能否對出下聯?

人處困境方能奮發,

生:國無憂患常會滅亡。國少憂患易遭滅亡。等等。

師:橫批呢?

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師:所以啊,孟子最後總結道:“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我們來解釋解釋句子的意思。(請學生講,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生、憂患、死、安樂;句子解釋時的語序調整。)

四、師生齊讀課文。

五、教師簡單歸納本文寫法上的特點。

六、結束語: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了他的觀點。當我們遇到挫折,身處困境之時,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氣餒,你應該感謝生活給了你一個磨鍊自己的機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努力鍛造自己的品格和學識才幹,你就會走出逆境,開創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