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W

高一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2021高一地理教案 篇一

高中地理必修1《山嶽的形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複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製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説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閲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 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佈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説”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髮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山地形成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嶽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來

板書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閲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係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麼變化? 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説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説出板塊名稱並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佈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係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麼?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鬆,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彙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氣最輕,分佈於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鑽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鑽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後,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這裏在地質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後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於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築、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築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彙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徵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瞭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徵。

板書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第一課時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係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皺: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説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二)板塊屬性:內部穩定、交界活躍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係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找水、找油

2、確定鑽礦、修建隧道的位置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高一地理教案 篇二

前言 走進地理學

由於會考考試科目的設置及教師、家長和社會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國中階段對地理不夠重視,表現為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差。因此,作為高一新教材必修Ⅰ的第一節課,教學中通過向學生介紹“地理學是什麼”“地理學做什麼”“地理學怎樣做”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全面瞭解地理學,從而帶領學生從容走進地理學。 本節課,教師除向學生系統介紹新課程高中地理學科體系及教學內容的設置安排以外,還應儘可能多地向學生展示新課程教材中有趣的地理現象、地理規律,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鑽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尚。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動機。

2、瞭解地理學是什麼、做什麼和怎樣做。

教學難點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願學、想學地理的思想動機。

教具準備能反映地理學特色的圖片、地理學科的體系示意圖、介紹最新地理學科研究成果的材料或論文精選

課時安排1課時。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地理學的內容和意義。

2.引導學生懂得地理學是什麼?地理學做什麼?地理學怎樣做?為學好地理課程指出正確的途徑。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閲讀教材、聽教師講解、查閲資料等方式,瞭解地理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地理學做什麼,地理學通過什麼方法和技術來進行研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慾望和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 教師用信任的目光,將學生看一遍,然後充滿激情地向學生講道:“寧靜的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看到那些滿天的繁星,你會生出什麼感想?你是否也有‘我是在哪裏?我是哪裏來的?我到哪裏去?’這樣的疑惑?”

生 大膽想象,踴躍發言。

激勵性評價後,指出:人類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的母親,地球是我們每個人的家園,但直到今天我們對地球的真正面目認識得還不夠清楚,如為什麼我國大陸每年向東偏南運動8毫米?科學家預言地球軌道正面臨隕石進入的高峯期,人類將如何應對?太陽黑子的週期性爆發對人類有何影響?還有厄爾尼諾現象與世界氣候等都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未解之謎,如何才能愛護地球,保護地球呢?

生 必須首先了解她,認識她。

師 怎樣快速地、系統地、深刻地認識地球呢?

生 必須認真學好地理學,因為地理學能幫助我們徹底認識地球。

師 今天請讓我帶領同學們一起走進地理學。

板書:

前言——走進地理學

推進新課

前邊我們簡單瞭解了學習地理學的重要性,地理學是一門什麼樣的科學?它包含了哪些學科體系呢?

板書:略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重點

1、城市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及其分佈特點。

3、城市功能分區。

4、中心地服務範圍的特點及其商品等級和服務等級的關係。

教學難點1、城市功能分區和空間結構。

2、中心地理論。

教具準備課件、投影儀、補充圖片。

知識與技能

1、明確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2、瞭解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掌握其分佈特徵。

3、瞭解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並理解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狀況在城市功能分區形成中的重要性。

4、瞭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數量與城鎮規模的關係,並理解中心地理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討,使學生學會分析城市分區及其土地利用情況的方法。

2、利用個案分析,歸納城市功能分區劃分依據和研究過程。

3、理論聯繫實際,促進對“中心地”理論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節內容,明確城市區位選擇、城市功能分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2、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結構思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觀圖”

師請學生觀察城市與鄉村的區別,並回答城市與鄉村有何區別。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與鄉學%科網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比較高、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的特點。

師(承轉)為什麼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個城市為什麼建在這裏,而不建在那裏?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必須瞭解城市的區位因素。

板書:一、城市區位分析

推進新課

師什麼是城市區位?

生城市區位是指城市與外部自然的、社會的和經濟的事物間構成的空間關係。

師(激勵性評價)從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區位的 選擇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也受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城市區位既有自然地理區位,也有經濟地理區位。什麼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呢?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的山脈、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間關係。

師(進行激勵性評價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列圖片。)這些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地理區位有哪些關係?

(圖二)重慶位置示意(圖三)

合作探究

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討論探究(圖一)、(圖二),二組討論探究(圖三),討論後回答。

一組:為什麼在大河入海口處,在優良的海港和河流附近,在幹流與支流交匯處,有利於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二組:為什麼在臨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於形成城市?

師(激勵性評價後,精講)從圖中,我們觀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對城市區位選擇有很大影響,另外,在水源條件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區的綠洲,也有利於形成城市,而且,由於自然地理過程通常是很緩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區位對於城市的影響是相對穩定的。學習了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請同學們來完成下列探究題。

世界上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為什麼主要分佈在氣温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在河口三角洲,為什麼城市會相對密集?在濱海地區、平原地區、低海拔的河谷地區,為什麼城市會比較多?請談一談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

資源庫生(合作討論,探究後回答)因為在中低緯度地區,既有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温,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主要分佈在氣温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河口三角洲,由於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的先進地帶。濱海地區、平原地區、低海拔的河谷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利於交通聯繫和節省建築投資,是人口集中分佈的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地理區位。

資源庫(承轉)以上舉例,分析的是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們再來學習城市的經濟區位。

師(提問)什麼是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

生(讀書後回答)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經濟事物的空間關係。

師請同學們觀察圖片並思考:武漢與攀枝花的形成與經濟地理區位有哪些關係?

課件展示:

生(合作探究後回答)武漢位於京廣線上,並有漢丹線、武大線等經過,因此,鐵路交通很發達。武漢位於長江與漢江匯合處,水路交通很發達。攀枝花的興起是隨着攀枝花鐵礦的開採而發展起來的。

師(評價後提出)除了鐵路、工礦企業外,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還受哪些經濟事物的影響呢?

生(閲讀教材後回答)還有港口、城市、商品、農業基地等經濟事物。

師(繼續提出問題)這些經濟事物對城市經濟地理區位的影響是否有變化呢?

課件展示:

圖片“株洲城市的發展圖”

師分析討論哪一要素的變化對株洲的分佈及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

生交通線的變化。

師(評價後指出)這説明城市經濟地理區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經濟空間格局的變化而改變。

師城市區位除了自然地理區位和經濟地理區位外,還有什麼樣的區位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P28活動材料,並討論一個城市的地理區位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合作探究

生城市區位還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區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區位,應從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來分析。

師(承轉)掌握了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因素,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城鎮的空間佈局有何特點呢?

生(閲讀教材後回答)

師(精講總結)城鎮空間分佈具有以下特點:(1)人口密集地區城鎮數量較多,並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城鎮較多,在兩條河流交匯處或大的河流入海處,往往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3)在交通運輸樞紐處,比如兩條或多條鐵路交會處、鐵路幹線與公路幹線交會處、兩條或多條公路交會處,也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4)在歷史文化勝地、旅遊地、大規模的商品集散地和邊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高一地理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繪製熱力環流過程圖並説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運用熱力環流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養成動手操作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

三、教學難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二)新課教學

1、温故知新:

①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哪裏?

②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觀察熱力環流的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展示實驗。提問:玻璃缸內的煙是如何飄動的?為什麼會這樣飄動?

3、探究熱力環流過程:

①引導學生分析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時,海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相等。

②分析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垂直運動。

③分析空氣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④引導學生觀察等壓面的彎曲情況,得出等壓面的彎曲規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形成的空氣水平運動,指出空氣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熱力環流。

4、揭開懸念:

再次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判斷歌詞中的風向正確嗎?

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繪製圖示,教師進行點撥和總結。

(三)拓展提升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並提問:大氣污染的工業應該怎樣佈局?

(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

熱力環流過程:太陽輻射→冷熱不均(熱力)→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水平運動課後探究:

創設情境、製造問題: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高一地理教案 篇五

【課標解讀】

分析農業的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培養分析、歸納、運用地理基礎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從個案分析中掌握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生產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農業區位的選擇須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佈局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實現經濟效益。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觀。

【教學重點】

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明確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會對農業的區位選擇產生影響;學會利用農業區位理論分析具體案例

【教學難點】

正確運用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現代農業意識。

【教法與學法】

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本節課我們將共同來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什麼是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由於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的產業。

[展示圖片]: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提問]: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看圖回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東南是一個牧場,從事養羊業。

[提問]:為什麼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

[學生回答]:因為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不一樣。

[承轉]: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這兩地的不同選擇呢?引入農業區位的概念。

[講解]:農業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繫。

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它的區位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水稻分佈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提問]: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相互交流得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

[小結]:既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為例,影響其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島位置圖,學生讀圖思考。

[學生討論後回答]: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平原地區地形平坦;紅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種,勞動力豐富,機械化水平低。

課件展示活動內容:下列農業生產的佈局和變化主要受哪些區位因素的影響?為什麼?(學生分組討論)

1、結合水稻生長需要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分析為什麼水稻生產主要分佈在熱帶、亞熱帶季風區和温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氣候)

2、我國江西省泰和縣的千煙洲,是一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這個地區為什麼要採取"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立體農業佈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一些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你知道為什麼嗎?(市場、政策)

學生髮言,適當引導、評點並作講解。

[承轉]: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髮展變化較快。

由於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特徵,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的區位選擇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案例學習: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

學生自主學習並回答如下問題:

1、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髮生過哪些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有哪些影響?

2、哪些因素在農業區位選擇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你能對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提出建議嗎?

學生髮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並作講解。

[講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慮自然條件因素,還要考慮發展變化較快的社會經濟因素,從而獲得的效益。

[講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我們稱之為農業地域。在同一農業地域內,農業生產的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徵。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由於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佈,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展示澳大利亞的氣温分佈圖、降水分佈圖、地形分佈圖和人口分佈圖,多圖結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講解]:混合農業是一種將耕作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在經濟發達國家其生產形式比較穩定,分佈比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穀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羊、豬等。混合農業以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區的小麥-牧羊帶最為典型。

讀圖指導:根據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佈圖,確定小麥-牧羊帶在澳大利亞氣温分佈圖、降水分佈圖、地形分佈圖和人口分佈圖上的位置,分析説明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佈地區有利的氣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條件和勞動力、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加強對課本圖3.3核心原理的實際應用。

學生自主閲讀案例"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亞東南墨累-達令盆地是農牧皆宜的地區。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在生產結構、經營方式、科技應用、農業專業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點?

2、在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形成的過程中,有哪些區位因素在起作用?

學生髮言,適當引導、評點並作講解。

[提問]:那麼,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的區位因素有什麼不足之處?

知識拓展:課件展示澳大利亞大分水嶺的雨影效應的形成原理及東水西調示意圖。

[講解]:澳大利亞東南部受大分水嶺的影響,降水集中於大分水嶺的東側,在其西側形成山地的雨影效應,降水豐富地區與農業生產地區分佈不一致,灌溉成為澳大利亞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因此,澳大利亞對水利工程建設很重視,東水西調促進了墨累-達令盆地農牧業的發展。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習我們瞭解到,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上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進行案例分析時,我們不但要考慮自然環境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環境因素。農業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因素是要發展變化的。對於一些不適於農業利用的自然條件,我們還可以適當加以改造利用,促進農業生產。

課後活動:以你的家鄉為例,調查研究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以及一個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因素變化的情況。

[板書設計]:

農業的區位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