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18W

高中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水資源的概念,理解世界與我國水資源的分佈規律,並能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加以説明。

②瞭解水資源在數量、質量上對經濟活動規模、效益的影響,理解科技進步促進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③理解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過程與方法

①立足水資源的“是什麼”、“為什麼”、“怎樣辦”問題,以人水關係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同時注重激勵發展性評價。

②重視地理素養培養,聯繫社會實際與鄉土地理,突出地理圖象與案例的討論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資源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關係,並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對策。

③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地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②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家鄉的水資源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形成科學的資源觀。

③通過學習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關愛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2、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按學習小組分7人一組,共10組。

2、利用網絡、雜誌和書籍等蒐集關於水資源的內容,對水資源的概念、作用、分佈有大概的瞭解。

3、預習教材內容,明確課本活動和案例的要求,準備以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得出答案。

4、蒐集城市水資源狀況,在講課時適當引用。

5、準備好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二)導入新課

以我國正在發生的春旱對農業生產的巨大影響説明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帶出新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水資源及其分佈

1、設問,引發思考。

我們知道,從宇宙中拍攝的地球照片是蔚藍色的,因為水體總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71%。從這一點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呢?

2、瞭解學生對水資源的理解。

和學生以談話的方式輕鬆討論對水資源的理解,快速的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課堂中,為啟發、引導他們深入研討問題做好心理準備。

歸納: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因此不能把水資源單純的理解為廣義的水資源,更應該是指人類在目前生產力水平下能夠利用的水資源。

讀圖:讀課本上的水資源構成圖。

3、哪些水資源是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4、我們平常可以用這些水嗎?請舉例説明。

宛西河的治理。為什麼要治理宛西河?因為宛西河為我們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麼補給?小組討論,請小組的代表發言。(大氣降水)

6、請把問題回到我們從化缺水這個問題上。大家一致認為,我們平常比較容易利用的水資源來自大氣降水,目前這種缺水的狀況是不是經常出現?(不是,僅僅出現在旱季。)

7、再舉個例子,拿亞馬孫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資源狀況對比一下,兩地的差別是不是很明顯?(是)

8、你對水資源的理解又得出一個什麼規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因而產生差異。)

9、差異表現在哪裏?以小組為單位計分,搶答以下題目(把題目投影出來)

(1)判斷正誤: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是徑流量。(錯,降水量)

(2)判斷正誤: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降水總量。(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判斷正誤:降水量大、水資源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乏。(對)

(4)讀課本66頁《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搶答:按大洲説,(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5)搶答:我國的水資源的空間分佈狀況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水多, (西部)水少。我國水資源時間分佈狀況是(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小結小組競賽活動,指出要養成善於學習、善於思考、善於探討的學習習慣。小組成員應互相幫助,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10、在答問的基礎上概括水資源的分佈: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發量

(3)水資源的分佈規律

A、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缺。

B、從世界範圍看:按大洲説,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國家説,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第六。

C、從我國看:從地區分佈上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D、總之,水資源分佈很不平衡。

(4)我國的水資源分佈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我們從化的水資源狀況怎樣?各小組根據蒐集的資料談談看法。

總的來説,從化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年降水量達1900毫米以上。但水資源的分佈也不均勻,由於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農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較緊張,而且今年的旱情更為嚴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兩成。由此可見,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十分密切。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表現哪些方面呢?(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2、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請舉例説明。

南方為水田,北方為旱地。

結論:水資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經濟的發展。

3、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嗎?請舉例説明。(水資源的質量同樣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根據學生所舉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據上面所學過的總結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5、請閲讀課本67頁的圖,小組討論一會,請談談你對這些圖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

總結:圖片主要説明人類在利用水資源上的進步。第一階段是在2000多年前,羅馬人利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第二階段是在1870年,美國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農田,發展種植業;第三階段是在20世紀50年代,海水淡化進入了商業化生產階段。也就是説,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麼是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指把一個流域的水通過輸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過程,例如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到黃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術是怎麼一回事呢?請根據課本68頁的內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簡要解釋:海水淡化技術是利用先進的工具把海水加熱蒸發,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產量已經達到2700萬噸,並且還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為發達國家所操控,且成本較高。

8、請派小組代表回答課本68頁“活動”的題目。

(1)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環境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嗎?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沒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資源嚴重不足,儘管光熱條件好,也不適宜發展農業。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資源由“少”變“多”的?

提示:一是“開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節流”,採用先進的滴灌技術,減少浪費。

(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蹟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提示:面對我國北方嚴重缺水和西部內陸的嚴重乾旱的現狀,以色列的農業奇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應採取措施增加水資源的數量,如利用先進的器械進行滴灌,節約用水等於增加水資源的總量等。

9、通過一系列的例子,可總結出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主要表現在:

(1)在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時代,人們主要開發利用地表水。

(2)在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近現代,人們可以開發利用各種水體和採取措施來緩解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勻的矛盾。

第三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事實上,儘管人類社會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水資源的危機卻越來越大。為什麼?

小結:新的歷史條件下,隨着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一是從數量上看,工農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導致需水量的增加;二是從質量上看,人類生活排放的廢棄物質增多,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大,導致水體污染嚴重,我國上海市缺水就是污染性缺水的一個典型例子。

2、閲讀課本69頁《鹹海的憂慮》,請小組派代表談看法,小組成員可補充看法。

提示:

(1)鹹海的面積在不斷減少,原因是:人們大量引用流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種植棉花,導致流入鹹海的水量減少;氣候乾燥,蒸發強烈。

(2)鹹海面積減少產生一系列問題,湖泊中動物物種大部分滅絕;湖泊邊的城市處於沙漠之中,飲用水缺乏;傳統的漁業衰落導致失業;喪失調節氣候的功能,湖區環境惡化;灘地上空鹽塵飛舞,對人體健康和農田危害很大。

3、從鹹海的案例中看到,水資源在不斷地變化,並對人類社會構成威脅,在哪方面表現出來呢?(水資源的減少導致環境的惡化、水資源數量供應不足、水體污染等)

4、由此可見,我們不僅僅要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迫切的是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有什麼措施能使水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主要是通過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5、請列舉開源的措施。(包括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築水庫;開渠引水實行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6、開源“五水”歌:開發地下水、蓄積洪水,跨流域調水,淡水海水,人增雨水。能馬上背出來嗎?

7、請列舉節流的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等。)

8、水資源時刻影響着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儘管我們已經學習了關於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的知識,但關鍵還是要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面對複雜的生活環境,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看課本70頁“活動”,請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提示:

(1)西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解決水資源的供求矛盾應體現在:控制人口數量,減少用水規模;發展節水農業;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

(2)我國缺水問題,談談看法:通過電視、報紙雜誌、互聯網收集有關水資源的資料;確定綜合思維、立體思維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尋找解決缺水的對策。

第四部分 總結本節內容:

課後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水資源,以及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佈的不均衡性。水資源的不均衡導致了缺水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而我們知道無論是水資源的數量還是質量對社會及經濟的發展都有着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探究更合理的水資源利用模式,從而解決目前人們面臨的水危機。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瞭解日本的位置特點及其對地形、氣候、資源等方面帶來的影響,並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瞭解日本工農業的發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業的分佈特點和主要工業區。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來分析地理特徵的能力。

3.通過對日本經濟特徵的分析,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關心經濟問題,樂於分析經濟現象的經濟意識;同時進一步認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學習外國經驗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加深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

教學重點日本自然條件和經濟特徵。

教學方法談話法和講述法結合。

教學用具《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日本景觀圖片。

教學提綱

第二節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

一、位置、領土、人口

二、自然條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風氣候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佈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②農業部門的分佈

四、文化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我們已經從自然、經濟等方面認識了東亞的一般特徵,但是東亞各地又有明顯的差異,囚此,我們還要學習東亞的國家地理。

[提問]除我國以外,東亞的其他三國,哪個國家在世界各國中更具有突出的特點?有哪些特點?(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徵。學習時同學們要注意從哪幾方面分析和如何進行分析。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板書)

[提問]從黑板題目看,説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徵?(位置、領土、人口等方面)我們要了解一個國家基本情況,也正是從這些最基本的特點開始學習的。

一、位置、領土、人口(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根據《日本地圖》,説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特點。(地處中緯度地區,東亞的東部邊緣,東臨太平洋;是由若干個島嶼組成的一個島國,領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並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瞭解日本的位置範圍的基礎上,瞭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提問]根據《世界人口分佈圖》或者東亞四國人口統計表,説明日本人口有什麼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國中最高的。)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麼影響呢?

[讀圖]讀《日本地形圖》,並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峯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卜廠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佔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佔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説明,並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温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温濕、土壤肥沃。)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多山的地形

[提問]為什麼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於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麼影響?(提示學生可從資源及其利用方面考慮。日本缺少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尤其礦產資源貧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礦,宜林地區廣,國士三分之二為森林覆蓋,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許多優良港灣。)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麼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麼影響呢?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日本在北迴歸線以北,屬於温帶,又處於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與我國東部季風氣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氣温及降水情況,但也有很大差異。)

[提問]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麼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温上冬季較為温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説,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複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説日本是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板書)

複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徵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徵)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徵?(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温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佈置作業預習第120——124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徵對其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第二課時

複習提問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引入新課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學習新教材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教師講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於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佔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

[提問]你能説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讀圖導入]讀課本第121頁插圖。日本的汽車製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麼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佔的百分比表,並説明:

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

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總結]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第121頁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

[提問]想一想,當地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

[讀圖]從《日本地圖》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神户、橫濱、大阪等。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佈

[教師講解]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提問]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圖説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展示景觀圖]簡單介紹四大工業城市,着重介紹日本首都——東京。

[提問]日本工業分佈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分佈?(集中分佈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户內海沿岸。原因:臨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於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此外還有社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後在高中地理再講。)

日本不僅工業發達,而且農業也非常發達。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讀課文]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123頁“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由學生歸納出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表現。(採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進行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高以及發達的漁業,擁有龐大的船隊,佔世界第一位的捕魚量等。)

[導入]那麼日本人民是怎樣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資源上,建立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呢?可以説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國資源上水平是相當高的,我們看一下日本農業的分佈狀況就可略知一二。

②農業部門的分佈

[讀圖]根據日本工農業分佈圖説出主要農業部門的分佈地區。(水稻——平原,林業——山區,茶桑及果樹——丘陵)。

[提問]為什麼日本的漁業發達?(以現代化工業做基礎,擁有龐大的捕撈船隊,日本是個島國。有廣闊的海域及優良港灣,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看圖]讀“日本羣島附近洋流的分佈”圖,説説北海道附近成為著名漁場的原因。(為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區。)

[提問]為什麼日本要以小型農業為主,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呢?(國土狹小,耕地有限,但勞動力資源豐富。)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發達的科學技術資源,充分開發了各類土地資源,才在地狹人稠的島國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小結]我們從日本工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其資源豐富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對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而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又取決於該國家科學技術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這一優勢,才在一個地狹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並總結歸納出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2、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3、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後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2、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教學難點:

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

標籤

教學過程

一、流域

1、幾個基本概念

⑴幹流、支流(一、二級支流)、分水嶺、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

每個流域的特徵各不相同,有的流域適宜人類生存,先形成了人類文明。人類文明大多發源於大河流域,如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河——恆河文明。

②整體性

流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區域,它的各組成部分之間聯繫非常密切,構成一個整體。

對河流進行開發利用,除要考慮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慮流域的整體性特徵,進行綜合開發。美國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堪稱這方面的成功範例。

二、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一個河流流域的開發利用,與其本身的自然環境有關,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就適宜發展農業;而科羅拉多河,河道狹窄、落差大,就適宜開發水利資源,對於田納西河來説,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環境,是避免盲目開發的首要條件。

1、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

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圖3、15)。

山地是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因此應保護好它的植被生態;河流是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因此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2、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較大

利:藴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

弊:使得陸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運對溝通上、下游地區之間的聯繫,作用十分突出。

⑵氣候

亞熱帶地區,氣候温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思考

1、田納西河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根據流域的氣候特徵,田納西河水量季節變化有什麼特點?

點撥: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2、從農業發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長期,需水量較大,而冬季需量較少。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發展有什麼影響?如何利用田納西河的資源發展農業?

點撥:第一問從灌溉不足、資源浪費、農業減產等方面思考;第二問從修建水庫等方式進行調整季節分配等方面考慮。

⑶水系

優點: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圖3、17)。

缺點:

①由於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較大。

②水量很不穩定。

⑷礦產資源

高中地理教案 篇四

課標要求: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根據有關,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説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説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瞭解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公海等概念;

2、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説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説明建設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樹立人類共同擁有一個海洋的意識,為今後開發海洋,保護海洋,促進人類與海洋的共生與協調發展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難點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海洋國土”,它不僅僅包括一國的內水和領海,它是一國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EEZ) 、大陸架等所有管轄海域的形象總稱,是一個集合概念。

1、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世界性的海洋開發利用熱潮,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海洋矛盾和衝突日益增多。國際社會經20多年努力,於1994年通過並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解決矛盾與衝突提供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行為準則。該“公約”規定:沿海國家在享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範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牀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的專屬經濟區面積有300萬平方千米。

2、我國的海洋國情

(1)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島嶼6000多個,島岸線超過14000千米,中國的領海面積37萬平方公里,可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為300萬平方公里。

(2)我國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海水污染範圍不斷擴大;海洋生態破壞加劇

(3)存在海洋劃界等問題:

①中國的專屬經濟區中有1/3是周邊國家也聲稱擁有“主權”的水域。

②我國海上相鄰或相向的八個國家,都與我國有海洋爭端。

③與我國相鄰或相向國家片面劃定涉及我國管轄的海域範圍共約150萬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複水域”、大陸架和島礁爭議的重區域是在東海和南海。

3 高中數學。關於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性:

①主權意識:海洋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含內水及領海主權、海域管轄主權和主權權利等,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全和發展。

②資源意識:海洋是巨大的資源寶庫,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基地,對於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資源、能源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

③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意義:現代海洋資源的開發,屬、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海洋資源講課帶動和促進我國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發展。

[經典例題4]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圖表示多數沿海國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擁有的( )

A.領海範圍為 a + b=200海里

B.專屬經濟區範圍為 a + b=200海里

C.領海範圍為 a =12海里

D.專屬經濟區範圍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國家擁有 12海里領海權,其管轄海域範圍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由此可推斷正確選項為 B、C。

【答案】B、C

高中人文地理學習方法探討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標是把握人類活動地域形態在空間的分佈和演變的規律及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繫,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佈置不同地域環境中的人類活動,從而達到人類活動對環境資源(區位條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並維持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協調,以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內容應該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環境條件是為人的活動提供可能的物質和空間基礎。同時,不同類型的人類活動之間,不同地域的人類活動之間必然存在聯繫,包括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繫。我們所追求的人--地協調既要包括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協調,還包括人類社會內部不同羣體、不同地域為類活動之間的協調。當然廣義地説,環境條件是隻既包括人類生存的外部條件,也包括作為人類社會局部羣體甚至是人個活動的他人或他羣活動的條件,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等。學習人文地理知識就是一個瞭解人類社會的過程。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人類活動的某些具體過程或內容,才會明白人類活動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或受到什麼條件的影響。比如,不知道農業生產是什麼,怎麼會明白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呢?當然就更談不上什麼樣的農業生產活動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歸納各種人類活動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的基本共性進而建立一種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式。例如: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條件分析就考慮四個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氣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們要明白,人類活動與人自身的思維方式有關。而思維方式往往取決於人對客觀環境的認知程度。而這個又與人口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有關係。人類活動最合理的方式當然來自於高素質的人口對客觀規律的高層次的認識和相對完善的思考。因此,作為學科發展和解決問題就是向着最高層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達到的目標。當前人類的最高層次的追求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以就要求我們分析問題要全面而準確,要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的最高目標去分析人類活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最後,我要提醒兩點:思考人文地理的時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二要知道這個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和等級差異。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結論。例如餐館不能設在垃圾場附近;巴西遷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層針對國家均衡發展的高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氣候涼爽才遷都的;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必然要出現的現象,不能迴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對。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就是要我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去看待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而等級差異則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級、媒體的等級、行政管理的等級、社會羣體的等級。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正確方法。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能夠用實例説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種地貌。

2、能夠通過閲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類型,並分析成因,提升讀圖析圖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係

難點

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複習導入法,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提出問題:同學們形成地表形態的力量除了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力作用,還有什麼作用力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來源

教師提問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學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稱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轉承過渡既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四種方式,那這四種方式到底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呢,接下來我們具體一一學習。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

教師講解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圖片展示教師出示風化示意圖,更容易讓學生理解風化的過程

轉折過渡風化作用的風化產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為外力作用的進一步展開提供了條件。外力作用還能做些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實驗。

實驗展示教師將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展示給學生:一個托盤,一杯水,一杯沙子。緊接着開始描述實驗過程。把托盤傾斜30°,然後把沙子放在托盤頂部,再把水從沙盤頂部慢慢倒下。學生觀察實驗,並説明實驗現象。

學生總結水把沙子衝了下來,還把它帶到了山下,最後在托盤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來。

教師引導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個表現形式: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

2、侵蝕作用

教師講解正像同學們剛才所觀察到的,流水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就叫做侵蝕作用,當然這種作用不只來源於流水,風力、冰川、空氣也都有侵蝕作用。

圖片展示風蝕蘑菇、海蝕陡崖、冰斗或U型谷、角峯等地貌景觀片。

轉折過渡以上我們瞭解了侵蝕作用種類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地貌,現在再讓我們回到剛才的小實驗上來。流水把沙子侵蝕下來以後又怎麼樣了呢?把沙子帶走了,這就是搬運作用。

3、搬運作用

教師小結除了水以外,風也具有搬運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區和海濱地區風力的搬運也很顯著。在流水和風力搬運的途中,由於流速或風速的降低,導致物質逐漸沉積,這種作用稱為沉積作用。

4、沉積作用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觀察托盤中被水衝下來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麼樣的關係。

教師總結在沉積過程中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後沉積,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們先看到顆粒比較大的沙子,越往後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礫石、沙、粉砂、粘土等顆粒大小不同的沉積物。

轉折過渡除了流水的沉積作用能形成沖積平原外,風力的沉積作用給人類又帶來了什麼呢?

圖片展示堆積地貌——新月型沙丘圖片

環節三:鞏固提高

啟發提問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種表現形式,它們之間有着什麼樣的關係呢?

學生回答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沉積作用——搬運作用

教師總結風化為侵蝕提供了條件,風化侵蝕的產物又為搬運沉積提供了條件。所以外力作用這幾種表現形式是緊密相連的,又是互為條件的,正是在它們長期緩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態。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的對地表進行破壞,並把破壞不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他們作用的結果也往往結合在一起。

教師總結在黑板上展示外力作用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外力作用的幾種表現形式記憶更加深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梳理本節課重點內容。

作業:蒐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類型的圖片。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