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課件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7W

高一地理必修一課件精品多篇

高一地理知識點必修 篇一

一、單項選擇題(共60分)

1.在包含太陽和地球的天體系統中,最高一級和最低一級的天體系統分別是( )

A.銀河系、太陽系 B.河外星系、地月系

C.太陽系、地月系 D.總星系、太陽系

2.太陽能量的來源是:( )

A、氫氣燃燒 B、氦氣爆炸 C、核裂變反應 D、核聚變反應

3.地球上温度適宜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地距離適中 B.太陽光照條件穩定

C.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D.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

4. 12月22日,下列地點中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均為0?的是 ( )

A、北極點 B、北京市 C、廣州市 D、南京市

5.下列地理現象中,由於地球自轉而造成的現象是:( )

A、晝夜的交替 B、晝夜長短的變化

C、春夏秋冬的更替 D、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6.北京天安門廣場每天升國旗的時間是根據日出的時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儀式最早的是:( )

A.5月1 日 B.7月1 日 C.8月1日 D.10月1 日

7.元旦這一天,太陽直射點:( )

A.在南半球並向南移動 B.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動

C.在北半球並向北移動 D.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動

8.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的時期是:( )

A.春分日至秋分日 B.秋分日至春分日

C.夏至日至冬至日 D.冬至日至夏至日

9.當本初子午線與昏線重合時,北京時間為:( )

A.9月24日2時 B.6月22日8時

C.3月21日0時 D.12月22日12時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強震,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回答10~11題。

10.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為20千米左右,巖層的斷裂處位於:( )

A.地殼中 B.上地幔中 C.下地幔中 D.地核中

11.這次地震震中的人們會感覺到:( )

A.只有上下顛簸,沒有水平晃動

B.只有水平晃動,沒有上下顛簸

C.先水平晃動,後上下顛簸

D.先上下顛簸,後水平晃動

2012年第15號颱風“布拉萬”在西北太平洋洋麪上生成,以每小時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據此,回答12--13題。

12.下列四圖中能正確表示颱風“布拉萬”氣流運動狀況的是( )

13.減輕颱風災害對我國的影響,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植樹造林,修建各種水利設施 B.颱風季節做好沿海居民的遷移工作

C.進行人工消雨作業,減弱颱風的暴雨和風速 D.加強對台風的監測和預報

14..下列四幅洋流模式圖,能反映北太平洋中高緯洋流分佈狀況的是( )

圖5為“某地天氣系統和地質構造示意圖”。讀圖完成15-16題。

15.關於乙地天氣的敍述,正確的是:( )

A.受冷鋒影響,氣温將降低

B.受暖鋒影響,氣温將升高

C.受冷鋒影響,氣壓將降低

D.受暖鋒影響,氣壓將升高

16.有關地質、地貌的敍述,正確的是:( )

A.圖示地區地質構造為褶皺 B.乙地背斜成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間有斷層

17.受侵蝕作用影響最強的地區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讀“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回答18~19題。

18.a、b、c、d代表的地質作用分別是:( )

A.巖漿冷卻、外力作用、變質作用、重熔再生

B.外力作用、巖漿冷卻、變質作用、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變質作用、巖漿冷卻

D.變質作用、巖漿冷卻、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19.巖石圈的物質循環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質循環,這個循環過程不能導致的結果是:( )

A.形成地球上豐富的礦產資源

B.改變地表的形態,塑造出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

C.實現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從而改變地表的環境

D.通過大量的輸送熱能來改變大氣運動

20.下圖所示,兩條河流下游各有一個小島,最終小島可能連接的岸堤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讀圖A-06和A-07所示的兩種地貌,回答22~23題。

21. 圖A-06所示地貌名稱為:( )

A.三角洲 B.沙丘 C.沖積扇 D.沙丘

22.圖A-07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蝕 B.風力沉積 C.風力侵蝕 D.流水沉積

23.造成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的主要外力是:( )

A.風力 B.冰川 C.流水 D.植物

讀右圖回答18~19題。

24.從成因上看,山地M屬於:( )

A. 背斜形成的褶皺山

B. 向斜形成的褶皺山

C. 斷層形成的斷塊山

D. 巖漿噴發形成的火山

25.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圖所示不同 的是:( )

A. 廬山 B. 喜馬拉雅山 C. 華山 D. 泰山

讀下圖,完成27~28題。

26.沿箭頭a方向自然帶的變化屬於:( )

A.緯度地帶性規律 B.經度地帶性規律 C.垂直地帶性規律 D.非地帶性現象

27.沿箭頭d方向屬於非地帶性現象,其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陸分佈 C.人類活動 D.巖石性質

2008年3月,聯合國副祕書長提出了“碳中性國家”(不給地球環境增加二氧化碳負擔)的概念之後,挪威、冰島、新西蘭和哥斯達黎加率先響應,為各自實行“碳中性國家”的計劃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為零的目標。回答29~30題。

28.對實行“碳中性國家”不利的措施是:( )

A.積極開發潔淨的新能源 B.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C.合理開發水能 D.積極植樹造林

29.假如世界大多數國家成為“碳中性國家”,對全球產生的影響是:( )

A.植物的生長速度明顯減慢,農作物減產 B.全球平均氣温波動上升

C.海平面上升速度減緩 D.南北半球的温帶草原區更乾旱

30.人類在20世紀排放的“温室氣體”增加了20%。怎樣消除地球的“温室”現象,保護好人類的家園?下列設想的措施和“温

室”現象無關的是 ( )

A製作一個太空“窗簾”安置在日地之間 B把“温室氣體”液化輸入深海巖石中

C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來吸收“温室氣體” D 人工降雨

二、綜合題(共40分)

31.讀“我國部分地區自然帶分佈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

(1)寫出自然帶名稱:A ,B ,C 。

(2)三地緯度位相同,但自然地理環境有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反映了自然帶的分異規律是 ,影響該分異規律的主要因素是 。

(3)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因此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必須遵循 的原則。

32.讀右圖,回答問題。(8分)

(1)若圖示的是熱力環流,則近地面甲、乙兩處氣温較高的是 處。

(2)若圖示的是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則該環流位於 半球。洋流③按性質屬於 流(填寒、暖)。

(3)若圖示的是海洋與陸地之間的水循環,則②表示 環節,④表示

環節。

(4)若圖示的是地質循環,且甲表示變質巖,乙表示巖漿,則①表示 作用。

33.下為我國某日海平面氣壓(hPa)分佈示意圖(局部),讀圖回答以下問題(12分)

(1)圖中乙地的天氣系統是 (高、低)氣壓,從大氣運動看屬於 (氣旋、反氣旋);在甲系統的控制下空氣_______(上升、下沉),多 (晴朗、陰雨)天氣。

(2)圖中乙—丙為 (冷、暖)鋒,該鋒面過境時,其天氣狀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圖右面圖是這類鋒面的剖面示意圖的是 (填字母)。

(3)圖中①②③④四地,風速最大的是_______。

34.讀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甲、乙兩處的晝夜分佈放大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

(1)甲處放大圖為___________(南極或北極)俯視圖,弧線AC為____________(晨線、昏線),此時甲位於_____________(近日點、遠日點)附近。

(2)地球公轉到甲處時,B點的地方時為________時;A點的晝夜情況為____________ 。

(3)地球公轉到甲處時,開普敦比北京市的白晝________(長、短);由甲處公轉到乙處過程中,北京市晝夜長短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公轉到乙處時,C點的日出時刻是____________。

答案

1—5DDAAA 6—10BBCAA 11—15 DBDAB 16—20ABBDC 21—25CBCCB 26—30 AABCD

31.(9分)

(1)温帶森林帶(温帶落葉闊葉林帶) 温帶草原帶 温帶荒漠帶

(2)乾濕度地帶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 水分

(3)因地制宜

高一地理複習提綱必修 篇二

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8、衞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9、公轉 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1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迴歸線之間為熱帶、迴歸線極圈之間為温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温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温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高一必修一地理説課稿 篇三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同時要為人文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為正確處理人地關係並正確指導人類活動的合理性打下基礎。

本節的關鍵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誰也離不開誰,而且誰也會影響誰。各要素之間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相互影響達到統一的狀態。

案例是本節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本節是抽象的理論,教師要以具體的案例讓學生有形象具體的感知;而學生要學會分析案例來掌握本節知識和鍛鍊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實踐能力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以生物為例,説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認識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瞭解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3、以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東北地區的森林砍伐為例,説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閲讀案例一,緊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繪製生物循環示意圖,説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及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閲讀案例二,緊扣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等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閲讀案例三,緊扣森林破壞,剖析植被變化對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的影響,説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正確的人地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事物普遍聯繫的思想;

2、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促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教學難點:

1、地理要素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整體性功能

2、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平衡功能;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二、説學情

學生已學習水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對地理環境要素有初步的認識,對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有一定的瞭解,已具備基本的地理閲讀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學生還缺乏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來幫助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認識,還需要補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識,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法

案例教學、啟發式講授

四、説學法

學生原有的地理基礎知識不紮實,學習地理方法簡單;但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案導學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團隊精神,增強學習效果;體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複雜性,將學習目標內化到行動上。

五、説教學過程

地理必修一3.4課件 篇四

地理必修一3.4課件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本節洋流是水圈的第三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大氣圈和海洋鹽度和温度後的一節,它與本冊教材最後一節海洋資源的內容也有聯繫。這一節是承上啟下的一節內容,只有讓學生了解了海水的温度、鹽度特徵及其分佈、洋流的形成與分佈規律,才能為學生學習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保護奠定必要的基礎知識。

(二)內容結構

可把教材內容處理成三個方面:洋流的形成、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三)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1)瞭解洋流的概念、類型及成因;(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3)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人類對洋流的利用。2.能力目標:

(1)能通過不同途徑(網上或書籍)查找和本課有關的材料,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篩選材料;

(2)通過學習,提高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A.培養學生讀圖、繪圖的能力,使學生學會有序思維;B.培養學生通過比較分析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

C.培養學生對地理現象結構、分佈與動態變化的聯想能力,理解地理事物內在聯繫和因果關係;

(3)能用簡明語言概括材料並闡明自己的觀點;

(4)能嘗試提出研究性問題,體現研究性學習意識。3.情感目標:

(1)通過洋流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洋流與人類、地理環境的關係,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界奧祕的精神,同時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提高環保意識,確立探索海洋、開發海洋的信念;

(2)通過相關內容的學習,能瞭解地理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培養辨證唯物認識觀。

制定以上教學目標的`理論依據是:上海市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及高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水平。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使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地理思維,樹立地理環境倫理觀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具備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體現課程理念強調的四個關注,學生系統地瞭解了洋流的相關知識後,用已知的洋流知識進行對地理環境影響的綜合分析,從中獲得地理思維能力和解決分析實際問題等能力的提高。(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洋流形成、分佈規律的觀察認識及相關的思考;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2.教學難點: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學生分析及拓展認識的展開;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認真小結,以使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學目標,確定出以上的教學重點;根據洋流形成中影響因素較多,且理性較強,而表層洋流分佈中名稱較多,且聯繫國中區域地理知識較多,高中學生已遺忘較多、回憶確認較難,因而制定了以上教學難點。(五)教學關鍵分析

1.講清楚洋流形成的動力源(即風、密度差異是形成風海流、密度流的原因,風海流、密度流流走,相鄰海區海水來補充,從而形成補償流),是突破洋流形成原因這一重點難點的關鍵。

2.指導學生對照“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與“世界洋流模式圖”,就容易理解和記憶世界洋流分佈的模式,然後進一步對照世界洋流的實際分佈圖吻合程度、認識模式理論的指導意義,並仔細觀察分佈圖和模式圖上不一致的地方,是突破洋流的表層分佈這一難點的關鍵。

3.理論聯繫實際講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突破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一教學關鍵的關鍵。

二、教學方法

根據高二學生的心理、生理等特徵和本節教學內容,我選用了“自學指導法”、“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並輔之以電腦多媒體進行教學。1.自學指導法

教師向學生提出學習的要求,講清學習的方法,學習過程主要由學生自己完成。指導學生獨立學習書本知識、分析地圖及使用其他地理資料,有助於學生自覺掌握知識,養成自學地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

本節中“洋流分佈規律”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段文字,通過教師指導下自學完成能夠學會弄通。2.引導—探究法

引導—探究法適用於從已知到未知的學習活動。運用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教師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與我們這節課所教內容是吻合的。有關洋流形成的因素——風和海水鹽度温度內容,前面的教學中已學習過,有關表層洋流分佈規律中一些洋流名稱——國中區域地理也已學習過。這樣通過教學,便能喚出學生的已知,推導探究出他的未知。另外,本節課理性內容較多,要求學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使用引導—探究能達到這個目的。

3.電腦多媒體的使用,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分層次演示教學,對攻克重難點效果很好。因此本節課設計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學法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導之有方”,才能“學之有法”,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到知識,並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為此,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學法指導。1.比較法

比較法是明確被比較的地理事物共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有助於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特徵,且直觀性強,有助於使地理知識系統化。本節內容講述“世界洋流分佈規律”,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法(比較世界洋流模式圖與世界洋流分佈圖尋找差異)來學習,能取得較好效果。

2.分析法與綜合法

本節教材中關於洋流的形成因素應從盛行風、密度及海水的連續性三個方面加以分析,從而推導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即是運用的分析法。而表層洋流的分佈則是對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在地理空間分佈的一種綜合,運用的即是綜合法。

3.討論法

學生通過收集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資料,通過實例自主探究教學內容,然後在課堂上展示與討論。這個過程學生不僅提高了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拓寬了地理知識面,認識到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而且為學生參與教學提供了豐富素材。

高一必修一地理説課稿 篇五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繫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繫,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之一──差異性,二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通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佈規律來體現的。本節課主要是以地理分佈規律為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節,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於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和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瞭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3、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4、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閲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並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樹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教學難點: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關係。

二、説學情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第二節內容,學生學完了前四章內容,已基本掌握了氣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環境要素間關係,估計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和思考,應該能得出地理環境的基本特點DD地域差異性。但地域差異性的分異規律對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

三、説教法

①問題探究教學法

②多媒體教學法

③圖文轉化教學法

④案例教學法

⑤討論歸納教學法

四、説學法

①小組合作學習法

②圖表學習法

③比較學習法

④案例學習法

五、説教學過程

地理必修一課件 篇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説出第一文庫網自然災害的類型,解釋每種自然災害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2.運用地圖能夠説出世界和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區域分佈。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洪澇、地震、海嘯、蝗災等災害圖片、音像資料、動畫課件的呈現,使學生對自然災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認識,進而培養學生對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歸納的能力。

2.通過對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成因和分佈規律等問題的設置,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和認識地理事物或現象的能力。

3.利用地圖進行自然災害類型及分佈的學習,培養學生“以文釋圖”或“以圖釋文”的能力;利用表格歸納自然災害的特點、成因和防禦,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洪澇、地震等災害圖片和影像資料的呈現,刺激學生的感官,震撼學生的心靈,達到強化學生災害意識和憂患意識的目的。

2.通過對乾旱、洪澇、地震、滑坡等災害及其關聯性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學習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並樹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災、減災的思想。

[教學重點]

1. 氣象災害的災因、危害和分佈

2. 地質災害的災因、危害和分佈

[教學難點]

各種自然災害的成因

[教學媒體與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講授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兩大主題,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不斷威脅着人類生命財產的安全,災害與資源、環境、人口被認為是制約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四個主要因素。在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過程中,我們只有更好地瞭解自然災害,才能使自己的損失降至最低。你瞭解各種自然災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區域分佈嗎?

【板書】第二節 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佈

【講述】自然災害的類型劃分,由於分類的角度不同,類型也就不一樣。

【思考活動】下面是研究者對自然災害進行的一些其他分類。你知道這些分類的依據是什麼?請把它寫在下表的空格中。

【點撥】

【講述】自然地理環境共有四大圈層,每一個圈層要素髮生異常變化都會形成災害,按照與人類生存活動關係密切的四大圈層及成災原因來劃分,大體可以把自然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四大類型。首先我們來學習氣象災害。

【板書】一、氣象災害

【思考】你知道的自然災害中,哪些是氣象災害?

【學生回答】乾旱、暴雨、洪澇、颱風、寒潮等。

【自主學習】閲讀課本9~15頁正文內容,填寫下表。

【閲讀】閲讀課本第10頁材料“世界現代史上最嚴重的旱災”,通過閲讀了解到世界現代史上最嚴重的旱災發生在非洲薩赫勒地區,時間長達之久。通過閲讀進一步瞭解乾旱帶來的危害。

【思考活動】閲讀課本第10頁材料“乾旱對作物生長的影響”,並思考:乾旱造成植物缺水有哪兩種類型?

【學生回答】土壤缺水導致根部缺水引起水分收支平衡失調;空氣缺水導致水分不足引起水分收支平衡失調。

【思考活動】下列説法,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①在農業生產上,只要滿足農作物生長關鍵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風調雨順。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農作物生長關鍵期沒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會發生乾旱。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農作物生長關鍵期有了及時雨,農業生產也不會出現乾旱。

②乾旱區發生的乾旱不算乾旱,濕潤區發生的乾旱才算乾旱( )

③一般來説,達到乾旱標準的乾旱都可能給人類帶來危害。因此,對乾旱和旱災沒有必要進行嚴格區分( )

④少乾旱容易引發森林火災、草原火災、城市火災及農林病蟲害等次生災害 ( )

【點撥】①√②×③×④√

【承轉】水過少導致乾旱,水過多則就會出現洪澇。

【閲讀】閲讀課本兩則材料“雨澇是如何危害農作物生長的”和“ 洪澇災害’”的來歷”,通過閲讀,認識到:洪澇災害具有雙重屬性,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經濟屬性。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兩方面的條件:第一,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準,才可能出現災害。其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等。第二,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而中下游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

【思考活動】讀圖l-12,説一説世界洪澇災害的主要發生地區。

【點撥】通過讀圖,可以看出:世界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區。這些地區地形平坦,水源豐富,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

【探究活動】1.讀圖1—13,找出世界上受熱帶氣旋威脅最為嚴重的三個地區,分析這些地區的緯度位置有何特點。

2.從氣壓狀況分析,熱帶氣旋屬於低壓系統還是高壓系統?

【學生回答】1.我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海岸。主要位於熱帶、亞熱帶沿海地區。

3.低壓系統。

【投影】龍捲風遠觀圖

【閲讀】閲讀課本第15頁材料“美國:多龍捲風的國家”,思考:

(1) 形成龍捲風的天氣系統。

(2) 美國多龍捲風的原因。

【學生回答】(1)龍捲風是熱帶氣旋的另一種常見表現形式

(2)美國多龍捲風的原因:主要與美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關。美國國土大部分處於北緯20°~50°之問,而南部為墨西哥灣,其海面上的暖濕空氣在春夏季節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大陸,當與西面或西北面越過落基山脈而來的乾冷空氣相遇時,因暖濕空氣急劇上升而出現強烈的對流,不斷產生作為“龍捲風之母”的雷雨雲。此外,人工改造下墊面,如草原墾荒、地面硬化等,也為龍捲風的生成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思考】除了乾旱、洪澇、熱帶氣旋外,你還知道哪些氣象災害?

【學生回答】還有大風、冰雹、低温冷凍、雪災、乾熱風、雷暴、沙塵暴、連陰雨、凍雨、霧等。

第二課時

【新課導入】與人類生存活動關係密切的四大圈層發生異常變化就會形成自然災害,巖石圈的異常變化形成地質災害。

【板書】二、地質災害

【啟發提問】説出你知道的地質災害類型。

【學生回答】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

【過渡】在各種地質災害中,對人類危害最大的是地震。

【投影】汶川地震圖片

【板書】 1.地震

【閲讀】結合圖1-16 地震構造示意圖,閲讀課本第17頁材料“地震小詞典”,瞭解: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前震、餘震等基本概念。

(2)説明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自主學習】閲讀課本16頁正文教材,回答以下問題:

(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標是什麼?如何確定?

(2)反映地震活動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築物的破壞程度的指標是什麼?如何確定?

(3)你知道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有哪些嗎?

【學生回答】(1)震級: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標是震級。震級與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多少相關。可以根據地震儀器的記錄推算得出。

(2)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活動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築物的破壞程度的指標。地震烈度不是通過儀器測定的,而是根據人對地震的感覺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築、器具等遭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來確定的。

(3)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有火災、水災、煤氣和有毒氣體泄露、細菌和放射性物質擴散,以及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思考】一次地震有幾個震級?幾個烈度?

【啟發學生回答】地震是地球內能釋放的一種激烈的形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因為震級與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多少相關,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是一定的,因此震級也只有一個。但不同地區受同一次地震的影響是不同的,因而地震烈度有多個。

【思考】烈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啟發學生回答】地震烈度與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房屋、工程建築的質量有關,一般來説,震級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淺,烈度越大;房屋、工程建築的質量越差,烈度越大。

【思考】你認為同級別的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者中,哪一種地震的破壞性最大?

【學生回答】淺源地震,破壞性最大。

【閲讀】閲讀課本第16頁材料“地震級別與人的感覺”,瞭解以下內容:里氏3級以下的地震為微震,3級以上的地震為有感地震,5級以上的地震為破壞性地震。

【探究活動】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發生了里氏7.2級地震。讀圖l-17,回答問題: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於哪兩大板塊的`交界地帶?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中,受神户地震影響較小的是哪兩個島?

3.如果其他條件相同,A、B兩地測得的震級和烈度哪裏大,哪裏小?

【點撥】1.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

2.九州島和北海道;

3.A、B兩地震級相同,A由於離震中近,所以烈度大於B。

【講述】世界上地震的分佈很不均衡,就大陸地震而言,主要集中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

【讀圖分析】讀圖l-18 世界淺源地震震中分佈圖,分析:世界上地震分佈有何規律?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地震是地球內能釋放的一種激烈的形式。地震的發生與地質構造相關,地球內能選擇地殼薄弱地帶進行釋放,而地殼薄弱地帶主要在板塊的邊界,板塊運動造成巖石圈發生斷裂或錯位,引發地震。

【探究活動】 1.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哪些板塊的交界地帶?

2.運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為什麼環太平洋地區多地震。

3.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2月26日早晨5點28分,伊朗東南部古城巴姆遭受強烈地震襲擊。這次地震震級在里氏6級以上,死亡人數超過3萬。巴姆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今巴姆古城的大部分建築已被地震摧毀。地震還切斷了巴姆的水、電和天然氣供應,使成千上萬人失去了家園。

(1)伊朗為什麼多發地震?

(2)地震對人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點撥】1.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地帶。

2.板塊內部地殼活動相對穩定,板塊邊界地殼運動活躍,容易出現斷裂和錯位,引起地球內能的強烈釋放。環太平洋地區正處於板塊邊界地帶,所以多地震。

3.(1)伊朗位於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上,處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接處。

(2)地震可以摧毀建築、使人們失去家園、造成人員傷亡、誘發其他災害共同影響人類,比如火災、海嘯等。

【閲讀思考】閲讀課本第18~19頁材料“美國舊金山的地震”,並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美國加利福尼亞洲多地震的原因。

【學生回答】美國加利福尼亞洲位於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震頻繁。

【承轉】影響我國的主要地質災害除了地震外,還有滑坡和泥石流。

【板書】2.滑坡和泥石流

【自主學習】閲讀課本19~20頁內容,填寫下表:

(1) 滑坡:

① 成因: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結構面發生整體順

坡下滑的現象。

② 分佈: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過滑坡的危害,中國、美國、日本、

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印度、捷克、斯洛伐克等是受滑坡危害比較嚴重的國

家。

③ 主要危害:常常表現在對房屋和其他工程設施、耕地、農作物所造成的破壞和

河道阻塞。

(2) 泥石流

① 成因: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② 分佈:全球除南極洲外,其餘六大洲都有泥石流發生。中國、日本、印度、哈

薩克斯坦、俄羅斯、意大利、法國、奧地利、瑞士、美國、祕魯、智利等國的

泥石流活動較為頻繁。

③ 主要危害:阻塞河道,沖毀農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對城鎮、礦山、鄉村的毀滅性衝淤。

【思考】我國川、黔、滇接壤地帶地震、滑坡、泥石流頻發,請你分析原因。

【教師啟發學生回答】我國川、黔、滇接壤地帶地震、滑坡、泥石流頻發的原因:川、黔、滇接壤地帶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現代地殼運動活躍,地震頻發;地震導致山體巖石鬆散,再加上這裏地勢起伏,降水較多,且夏季多暴雨,因而滑坡、泥石流頻發。如下圖所示:

第三課時

【新課導入】由於人類活動的領域不斷擴大,沿海地區又是人類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帶,所以海洋災害對人類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板書】三、海洋災害

【提問】什麼是海洋災害?海洋災害有哪些?

【學生回答】海洋災害概念:因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性激烈變化,而導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帶發生的自然災害稱為海洋災害(Marine hazard)。

風暴潮、海嘯、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災害都屬於海洋災害。其中最嚴重的海洋災害是風暴潮。

【板書】1.風暴潮

【自主學習】閲讀課本第20頁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風暴潮產生的原因和分類

(2) 風暴潮的危害

(3) 全球最容易遭受風暴潮危害的地區有哪些?

【學生看書後回答】(1)風暴潮成因:是由熱帶氣旋或温帶氣旋等大氣運動所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

(2)分類:由熱帶氣旋引起的風暴潮叫熱帶風暴潮,由温帶氣旋引起的風暴潮叫温帶風暴潮。

(3)危害:不僅可傾覆海上船隻,破壞海上設施,而且嚴重侵襲沿岸地區,淹沒城鎮、村莊、耕地,破壞房屋與工程設施,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4)最容易遭受風暴潮危害的地區:孟加拉國、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

【過渡】海嘯是另一種形式的巨大波浪。

【投影】印度洋海嘯圖片

【板書】2.海嘯

【閲讀】閲讀課本20~21頁材料“海嘯是怎麼回事”,説明海嘯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海嘯的危害。

【學生回答】(1)海嘯成因:是指海底突然變動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嘯的海底變動常與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發有關。

(2)危害:顛覆船隻,摧毀港口設施,給沿海地帶造成嚴重破壞。

【過渡】近年來,對沿海地區影響較大的海洋災害還有赤潮。

【板書】3.赤潮

【投影】圖1-23 渤海赤潮合成衞星圖像

【講述】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變紅而得名,現在已成為各種赤潮的統稱。赤潮一般可分為有毒赤潮與無毒赤潮兩類。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體內含有某種毒素或以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對赤潮區的生態系統、海洋漁業、海洋環境以及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無毒赤潮是指體內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無毒赤潮因會大量消耗水中氧氣,造成生物缺氧而死,對海洋生態、海洋環境、海洋漁業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產生毒害作用。

【思考活動】渤海赤潮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回答】自然原因:海區封閉,海灣內的水與外海交換微弱。夏季水温較高。 人為原因:周圍地區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排放的生產生活污水較多,水體富營養化。

【承轉】其實赤潮也屬於生物災害。

【投影】生物災害圖片

【板書】四、生物災害

【自主學習】閲讀課本第22頁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什麼是生物災害?

(2) 常見的農林牧生物災害有哪些?危害有哪些?

(3) 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屬於哪種類型的災害?

【學生回答】(1)生物災害概念:一般來説,由動植物的活動和變化所造成的災害,就是生物災害。

(2)農林牧生物災害:病害、蟲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導致農產品大批量變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3)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也屬廣義的生物災害,指的是由於人們生活用火、生產用火或雷電、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範圍燃燒現象。

【閲讀思考】閲讀教材第22頁活動部分的“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分析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找出防止森林火災的辦法。

【學生回答】

(1) 森林火災發生原因:

人為火源:人們用火不慎引起,分為生產性火源、非生產性火源、人為縱火幾種

火源 天然火源:主要有雷擊、泥炭自燃、火山爆發、隕石墜落、滾石火花等

走火途徑:各種燒墾燒荒、燒木炭、打靶及爆破、吸煙、野炊、燒火、照明、雷擊火、火山爆發等。

(2) 防止火災最主要的是控制火種和走火途徑。

必修一地理主題課件 篇七

必修一地理主題課件

教學設計思路及教學過程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冊中,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難點在“地球的運動”,而要講清楚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徵及其帶來的地理現象,就一定要精心設計“黃赤交角”這一部分關鍵教材的教學方法,以求突破難點。

(一)“黃赤交角”概念的教學

第一,採取啟發誘導的方法,使學生形成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

第二,觀察地球儀,充分讀圖和畫圖,使學生獲得感性直觀的體驗。

“黃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較抽象,又涉及到學生到高二立體幾何才學的二面角,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教學導入時先讓學生對熟悉的地球儀再行觀察,學生髮現地球儀的地軸是傾斜的;然後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黃赤交角立體示意圖”,教師做適當的説明:地球自轉,有赤道平面;同時繞太陽公轉,其公轉軌道平面稱為黃道面;從圖上看出這兩個面並不重合,有一個夾角,即黃赤交角,這個角比較穩定,目前的數值是23°26′。緊接着師生一起畫出黃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圖(如圖1):

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地軸與赤道平面的關係、黃道面和赤道面的關係、地軸與黃道面的關係(可由圖上看出黃赤交角與地軸軌道傾角之間互餘的關係,並通過簡單的計算,得出其交角為66°34′)等諸多關係的認識。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地球公轉示意圖”,注意地軸在公轉過程中的指向(學生很容易發現地軸的傾斜角度始終不變),於是得出地球公轉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特徵:公轉過程中始終保持黃赤交角不變。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和思路,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最後的結論是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求證而得出的,這樣就改變了概念教學中老師常用的灌輸法和強調學生機械記憶的方式,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理解了知識點,並且學會了方法,鍛鍊了能力。

(二)“黃赤交角的影響分析一”的教學

第一,注意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保持思路的連貫性;

第二,讀圖、用圖和畫圖依然是這部分內容的訓練重點,可以將極抽象的知識具化和簡化,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首先請學生觀察“地球公轉過程的立體示意圖”(圖3),教師先交待圖中一些重要的信息點:圖中的平面表示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即黃道面,A、B、C、D四點表示地球在公轉過程中的四個不同位置:

教師説明在太陽射向地球的多條平行光線中,只有從黃道面上射來的是直射光線(即垂直於地表、立竿不見影的太陽光線),圖中所示四條為太陽直射光線;在黃赤交角圖上加畫太陽光照的影響(如圖2),然後請學生在已畫出的三條太陽光線中找出直射光線,並且説明直射點所在緯線是如何確定的。接下來將兩張圖結合起來分析:地球公轉至A點時,太陽直射在北緯23°26′線上;公轉至B點時,太陽直射在赤道上;當運行到C點時,太陽直射在南緯23°26′線上,繼續運行至D點,太陽又直射於赤道上。學生通過以上分析應產生深刻印象:太陽直射點(即太陽直射光線在地表的入射點)在地表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斷移動。

(三)“黃赤交角的影響分析二”的教學

第一,密切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的聯繫;

第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和歸納能力,將其認識提升到規律性的知識層面;

第三,趁熱打鐵,佈置緊扣知識點的小練習,加以落實,及時反饋、及時修正和補漏。

介紹“二十四節氣”:我國古代早就注意到太陽直射點位置的移動給地球帶來的影響。他們將地球繞日公轉一週的過程分為二十四段,每一段叫做一個節氣。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生產和生活。

由圖上A-D點進行説明:地球位於A位置時,太陽直射北緯23°26′,是每一年的6月22日前後,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位於B位置時,太陽直射在赤道上,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後,這一天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地球位於C位置時,太陽直射在南緯23°26′,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運動至D點時,陽光又直射在赤道上,是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後,這一天是北半球的春分日。二十四節氣流傳很廣,歐美國家以“二分二至”來劃分四季,我國南方冬至吃糖水圓子,北方吃餃子。學生還聯想到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可以更快更好地記憶。

小結上述分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動手畫圖:地球公轉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邊畫邊聯繫公轉圖,判斷移動的趨向)。

(以北半球為準)

學生通過該圖可以領會南北迴歸線的含義以及太陽直射點的週年移動規律:地球公轉一週,直射點相應在南北迴歸線間往返移動。然後佈置練習:

[作業與練習]

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下列光照圖的日期及節氣(北半球)

(2)一年中太陽直射兩次的區域是:

(3)一年中太陽直射一次的區域是:

(4)北京有無直射機會?

(5)當地球位於近日點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移動趨向?

通過練習明確南北迴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兩次太陽直射現象,得到的太陽輻射能較其它地區更多,所以是五帶中的熱帶。

(四)“黃赤交角的影響分析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產生的影響”的教學

在前面教學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拓寬思路,進一步分析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帶來的影響。

第一,要通過分析形成較系統的有機聯繫的知識體系;

第二,訓練和培養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展寬知識的外延;

第三,重視分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的`意義,使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收穫更多;

第四,仍然要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與知識的聯繫。

先請學生觀察課本上“夏至日和冬至日不同緯度的太陽光照圖”,注意圖中所標出的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數值並作出比較。採取的形式可以是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分成三個任務:一是討論夏至日不同緯度的正午 太陽高度的分佈不規律;二是討論冬至日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規律;三是討論春秋分日的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佈狀況,小組發言最後可歸納成一條規律性的認識:地球公轉過程中的任何一天中,正午太陽高度都由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學生的生活體驗設問:不同季節,南向窗户中入射的光照面積是否一樣?正午時分在太陽下的影子長短一年四季是否都相等?教師可以北京為例,畫示意圖説明(圖6)

由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帶來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學生得出結論:近大遠小(即隨直射點的移近,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增大;隨直射點的遠離,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減小。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的夏至日)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所獲得的太陽輻射能最多;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的冬至日)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小值,所獲得的太陽輻射能最少。對某一地區來説,一年中所獲得太陽輻射能量的多少與太陽高角度的大小相關,對全球來講,由於直射點的季節移動,太陽輻射能量在地表的分佈是不斷變化的。

高一必修一地理複習提綱 篇八

高一地理複習提綱

【一】

氣象災害

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颱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颱風災害防禦措施:加強颱風監測,及時發佈颱風預報或警報,及時組織大家做好抗颱風工作。

暴雨澇災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衞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預報正確率,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旱災防禦措施:

①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的生態環境;

②種植耐旱作物;

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禦措施:提前發佈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寒準備。

【二】

知識摘要

1.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徵。

2.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大氣的成分

1、幹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佈: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佈:東亞:温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趣味地理小知識,地理常識全知道

1: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2: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3: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

4:世界最大落差的瀑布:安赫爾瀑布,

5:世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

6: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

7: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

8:地球表面最低點:地球表面的最低點是死海。

9:世界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10:世界最長的河:尼羅河

11:世界最大的內陸湖:裏海

12: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13: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14:最大的羣島:馬來羣島

15: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我國鄰國:我國陸上國界長達兩萬多千米,共有14個陸上鄰國,從鴨綠江口開始到北侖河口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貴州省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有“北大倉”(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黑龍江省的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田。

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陝西省,是古代秦國的所在地,所以稱“秦”或“陝”。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着名的“千年古都”。

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它簡稱“皖”。

五色海 :

紅海 位於非洲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因沿岸水中生長着許多紅色藻類,海水因此發紅。

黃海 位於中國渤海與東海之間,因黃河帶入大量黃色泥沙而呈黃色。

綠海 位於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間,因曾有過大量綠色藻類,而得名綠海。

白海 位於俄羅斯的科拉半島附近。因長年被冰雪包圍。呈白色,故稱“白海”。

黑海 位於俄羅斯和土耳其之間,因海底沉積着黑色黴臭的爛泥而得名。

五色土 :

黑土 我國東北平原濕潤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物分解慢,積累較多,所以土色較黑。

黃土 我國黃土高原的土壤呈黃色,這是由於土壤中有機物含量較少的緣故。

紅土 高温多雨的我國南方土壤中礦物質的風化作用強烈,分解徹底。易溶於水的礦物質幾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鐵、鋁等礦物質殘留土壤上層,形成紅土壤。

灰藍土 在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情況下,紅土壤中的氧化鐵常被還原成淺藍色的氧化亞鐵,土壤便成了灰藍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 含有較高的鎂、鈉等鹽類的鹽土和鹼土常為白色。

紫紅土 四川盆地素有“紫色盆地”之稱,因為這裏的土是紫紅色的。這是由中生代形成的紫紅色砂頁巖風化而成的土

《有趣的地理常識》

《有趣的地理常識》是講述有趣的地理現象和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的科普讀物,內容包括:地理的真相、地理的奇觀、地理的迷團、地理的探祕、地理的珍寶、地理的趣聞等。閲讀這本書,猶如漫步於地球,不但會讓你獲得旅遊的輕鬆快樂,而且將使你增長許多地理知識。

內容簡介《有趣的地理常識》是一本專門講述有趣的地理現象和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的科普讀物,既可以豐富中國小生的課外知識,又可為中國小教師在教學中提供參考,也是廣大科普愛好者更好地認識地球的必備知識書籍之一。

圖書目錄地理裏的真相

你熟悉地球的外衣嗎

地球有多大歲數

如果一跤跌進了地心

地心為什麼那麼熱

地球在宇宙中為什麼會“漂浮”

兩幅奇怪的古畫

你能為地球畫像嗎

大海的深度是怎樣測出來的

發生在赤道上的趣事

極地的故事

地球的“頭”和“尾”

太陽在黑夜中升起

星星在正午升起

大山裏藏匿的祕密

帶問號的海水

火焰山

火山趣話

地理裏的奇觀

大風吹來的高原

大海里升起的高山

珠穆朗瑪峯還在長高嗎

海島的前身後世

溶洞之最

水火泉·啞巴泉·藥泉

冰島上為什麼有温泉

香河·甜河·音樂河

河流裏的“三個為什麼”

跳石·雨花石·麥飯石

大理石·雲母·蛭石

沸石·石林·蜂窩石

巫山神女·三把刀·燈影俠

可怕的天坑

“峽谷之王”

“月亮谷”

撒哈拉沙漠之謎

“消逝的仙湖”

紙湖·瀝青湖·能源湖

變色湖·雙層湖·五層湖

會“捉迷藏”的湖

虹吸泉·冷熱泉·擊掌泉

火龍洞·發光洞·奇風洞

冰川之奇

“地球之最”

地理裏的謎團

地震前的地理現象

地球“三大怪”

北緯30°真的那麼神祕莫測嗎

“長江第一彎”

“骷髏海岸”

“魔鬼三角”

“死亡之湖”

“麥田怪圈”之謎

“吃”掉聲音的神祕之地

“怪祕地帶”

會走路的石頭

“傷心太平洋”

顛倒常規的地域

奇山怪廟

“香地”之謎

“世界的肚臍”之謎

漂逝的姆大陸

全球:變暖,還是變冷

地理探祕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今夕是何年”

“海枯”與“石爛”

“古老的海洋,年輕的巖石”

“遠看大石頭,近看石頭大”

“晝夜風蕭蕭,誰敢進城堡”

“巨人之路”

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嗎

長江探源

黃河探源

尼羅河探源

亞馬孫河探祕

一幅地圖與“大陸漂移説”

最先探究地球自轉的人

在地球上為什麼感覺不到它在轉動

一個美麗的錯誤

哥倫布與大地球形説

站在地球上為什麼看不出它是球形

皮爾裏與北極探險

阿蒙森與南極探險

誰透露了泥土裏礦藏的祕密

寺廟佛塔為什麼不易倒塌

“千瘡百孔”的石柱

地理裏的寶藏

“工業的糧食”

“魔鬼的汗珠”

“吹盡狂沙始到金”

“廢料”為什麼成了“寶貝”

“冰清玉潔水晶心”

一個孩子的偶然發現

潔淨的燃料——天然氣

它從大海里來

地熱是怎麼一回事

用火來洗的布

在水底沉睡的古城

魯濱遜島的傳奇11201

神祕的金銀島11204

“海闊憑魚躍”

地理裏的趣聞

誰在作弄細心人

雪崩滅敵的故事

一年不一定是四季

“多一天”與“少一天”

“精明商人”與“糊塗法官”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

靠預言發了財的人

地圖趣談

“成也地圖,敗也地圖”

“稱”面積

生命的奇蹟之旅

用冰來取火的人

兇手從哪條路上逃走的

妙用磁鐵巧退敵

誰偷了軍庫的錫鈕釦

淹不死的奴隸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篇九

1.天體:

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類型:星雲、恆星、行星、衞星、彗星、流星、星際物質

2.天體系統

概念:宇宙中的天體恆星、星雲,形成天體系統

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宇宙

太陽:

1.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佔太陽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體繞太陽運動

2.太陽輻射:

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

對地球影響:維持地表温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與變化,是人類活動和生產活動的能量源泉

3.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結構:自內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活動類型:①光球層:太陽黑子,活動週期為

②色球層:耀斑

對地球影響: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影響氣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徵: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

據結構特徵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環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處於安全宇宙環境中,太陽光照穩定

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使地表有適宜的温度,使液態水能存在: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自轉公轉週期適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變化和季節幅度變化小,利於生物生長髮育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週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 越大

南北迴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係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