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圖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87W

中圖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精品多篇

中圖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徵、結構特徵,從中説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形成和層次。

2、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徵和運動特徵。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和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本課

同學們,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與所處的宇宙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如季節的轉換、晝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必須先了解宇宙。今天我們將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講授】學習新課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環境的特點

(1)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性)

天體: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例如:恆星、星雲、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體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

(2)宇宙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之中(運動性)

①運動着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構成天體系統。

②天體系統的級別和層次(見P4讀圖思考題):

所以:a、物質的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規律

b、作為整體的宇宙也在不斷演化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於太陽系中,太陽系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學生活動,教師總結】P4—6活動題

活動題1:證明地球在運動特徵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活動題2:從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參數看,地球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特別是與類地行星沒有大的區別,即地球在物理特徵或(結構特徵)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顆適於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級智慧生命存在。

【過渡】地球為什麼會存在生命呢?先從地球本身來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1)適宜的自身條件

①日地距離適中,擁有合適的温度,有利於生命的發生和發展;同時有利於液態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能夠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氣。

③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過渡】再從宇宙環境來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環境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使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②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八大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課後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認識到兩點:①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②地球生命的出現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演化離不開宇宙環境。同時也説明了宇宙中的天體只要具備了適宜的温度、大氣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書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環境的特點

(1)物質性(2)運動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特殊行星

中圖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篇二

本節用2課時

第一課時 資源開發條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設

(導入)教師:大家還記得前一段時間廣東鬧“油荒”的經歷嗎?(記得)教師提醒同學們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煤炭雖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但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國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

[展示課件]一、資源開發條件

1、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2、(在這裏要多引用一些具體數字來説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2700億噸,按2002年生產規模4.8億噸計算,可開採560年。① 分佈廣② 煤種全③ 質量優④ 開採易

3、(在指導學生閲讀圖3.1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中國煤炭資源分佈圖與之參照,這樣更能反映山西煤炭資源分佈的特點)

2、市場廣闊

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2002年的消費量接近15億噸標準煤,而生產量約14億噸標準煤。(對於圖3.2,可以指導學生對比和分析,我國的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這種能源結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這些都為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條件。並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我國今後能源戰略的發展方向。)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教師:説到能源結構,我覺得在這裏同學們應當好好思考一下我國的能源現狀,我國每年有近1億噸標準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費大量外匯去購買石油,大家認真閲讀一下教材47-48頁的“我國能源供求面臨的五大挑戰”,你覺得哪一點對你的觸動?(課堂分組展開討論,然後學生髮言)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分別作點評。要特別注意,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市場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穩定的供應是相當困難的(這就是為何廣東會鬧“油荒”的原因),因此,必須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能源發展道路。

二、能源基地建設

為了充分發揮山西省的煤炭資源優勢,從1982年起,國家加快了建設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擴大煤炭開採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指導學生在圖中找出主要的鐵路運輸線:大秦線、神黃線、焦-兗-日線)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實施教材49頁活動題,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我們來討論一下,對於山西省來説,究竟是輸煤好還是輸電好?

(在討論的時候,要提醒學生注意:教材的資料從成本和對環境的影響給出了正反兩方面的説明或數據,不能簡單地肯定一種和否定另一種,正因為它們各有利弊,這兩種方式一直是並存的。)

學生閲讀教材50頁資料,有條件的播放有關“西氣東輸”和“西電東輸”的影視片。

[課堂小結]

[學生形成性練習]

1、下列能源中,屬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風能 B.生物能 C.天然氣 D.太陽能

2、沒有從山西經過的鐵路線是( )

A.京包線 B.包蘭線 C.太焦線 D.同蒲線

3、山西省煤炭資源的特點是( )

A.煤種齊全,以褐煤為主

B.大同煤礦是優質主焦煤基地

C.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於露天開採

D.分佈範圍廣,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佈

答案:1.C 2.C 3.B

第二課時

(引入)教師:“正如我們上節課討論的那樣,山西省的煤炭既有直接向外省運出的,也有建設坑口電站向外輸電的,所以對煤炭是綜合利用的,在開發利用的時候,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必須重視對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引出本節課)[展示課件]

三、能源的綜合利用 教師: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十分單一,從“六五”時期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主要構建了三條產業鏈,請同學們讀圖3.7。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使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可以看出,採掘業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1995年間有所上升,但在1995~2000年下降,且下降速度很快。原料工業始終在增加,且有越來越快的趨勢。加工工業1985~1995年間比重下降,到2000年幾乎停滯不前。這説明山西省雖然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但還是限於初級加工階段,工業發展水平還不高。山西省只是一個能源大省,並不是一個工業大省,更不是經濟強省,山西省的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參考資料)《急需調整產業結構的山西經濟》(山西日報1999年11月25日)

山西能源的綜合利用是一個正在發展完善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境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例如屢屢發生的礦難,以及背後隱藏的“官煤勾結”問題,這些都是目前各種媒體關注的焦點,相關的新聞報道,教師在課前應該專門蒐集一些,或者讓有條件上網的學生自己去搜集,使得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

四、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以技術創新為先導,建立一個多品種、多層次的清潔能源體系,減少環境污染。

2、調整產業結構

一方面,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其中,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在山西省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山西本身就缺水,在採煤和使用煤的過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水,大量引用黃河水,又不可避免的造成黃河下游缺水更加嚴重。

學生閲讀54頁“山西安太堡煤礦生態環境建設”,有條件的播放有關影視片。

教師:讓學生展開討論辯論。

教材中列舉的只是山西省目前已經摸索出來的部分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探討,其他地區還有哪些成功做法可以在這裏實施。

[教師小結]

[學生形成性練習]

讀山西省工業增加值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

1、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經濟的核心是( )

A.原料工業 B.加工工業 C.採煤業 D.冶金業

2、圍繞能源開發,山西省構建的產業鏈是( )

①煤-電-鋁②煤-焦-化③煤-氣-液④煤-鐵-鋼⑤煤-電-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敍述正確的是( )

A.加工工業一直呈下降趨勢

B.原料工業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C.採掘業逐漸取代加工工業佔到主導地位

D.冶金、化學、建材等部門屬於加工工業

4、雖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它卻尚未成為經濟強省。為改變這種狀況,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急需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為此,正在建設引黃入晉工程,其中的水利工程是( )

(2)山西省產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是( )

A.露天開採 B.礦區道路的鋪設 C.井礦巷道的建設 D.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

(3)你認為應怎樣調整經濟結構,變能源大省為經濟強省?

答案:1.C2.C3.B4.(1)萬家寨(2)D(3)①推動能源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轉變關鍵就是要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協調三大產業的發展;②適當壓縮原煤的生產規模和數量,推動煤炭生產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轉化,提高經濟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使經濟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加快經濟的發展。

[課後反思]

教學預測和教學反饋

1、教學預測: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煤炭資源的開發有一定的瞭解,並且知道環境保護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2、教學反饋:基本達到預測的效果,根據板書歸納內容,強調其他自然資源和煤炭資源利用相似,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分析學習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在能源開發中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3、課後反思:學生對本節課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課堂討論也積極熱烈,有些學生甚至爭辯得相當激烈,教學效果比較好。但是,也有很多遺憾和不足,一個是明顯感到課時緊;第二個是班級人數多,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第三個是當涉及到一些敏感問題,如“礦難頻發”,“官煤勾結”等,個別學生的觀點有些過激,要注意正確引導學生的看問題的角度和思路。

高中必修三地理教案: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並總結歸納出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2、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3、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後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教學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2、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教學難點: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啟發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流域

1、幾個基本概念

⑴幹流、支流(一、二級支流)、分水嶺、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

每個流域的特徵各不相同,有的流域適宜人類生存,先形成了人類文明。人類文明大多發源於大河流域,如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河——恆河文明。

②整體性

流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區域,它的各組成部分之間聯繫非常密切,構成一個整體。

對河流進行開發利用,除要考慮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慮流域的整體性特徵,進行綜合開發。美國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堪稱這方面的成功範例。

二、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一個河流流域的開發利用,與其本身的自然環境有關,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就適宜發展農業;而科羅拉多河,河道狹窄、落差大,就適宜開發水利資源,對於田納西河來説,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環境,是避免盲目開發的首要條件。

1、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

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圖3.15)。

山地是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因此應保護好它的植被生態;河流是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因此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2、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較大

利:藴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

弊:使得陸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運對溝通上、下游地區之間的聯繫,作用十分突出。

⑵氣候

亞熱帶地區,氣候温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思考

1、田納西河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根據流域的氣候特徵,田納西河水量季節變化有什麼特點?

點撥: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 300毫米左右,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2、從農業發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長期,需水量較大,而冬季需量較少。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發展有什麼影響?如何利用田納西河的資源發展農業?

點撥: 第一問從灌溉不足、資源浪費、農業減產等方面思考;第二問從修建水庫等方式進行調整季節分配等方面考慮。

⑶水系

優點: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圖3.17)。

缺點:①由於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較大。②水量很不穩定。

⑷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磷、鋅、雲母等。

思考

田納西河水量的變化對航運會有什麼影響?怎樣才能改善田納西河的航運條件?

點撥: 在徑流量小的季節影響航運的順利進行。第二問從修建水庫和大壩等方面進行調整河流的徑流量。

三、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8世紀下半葉:農業較為發達,盛產棉花、馬鈴薯和蔬菜。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大,整個流域環境較好。

19世紀後期,流域內人口激增,開始對對其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1、土地退化

田納西河流域是美國的老棉花帶。棉花是一種對地力消耗較大的作物,長期高強度地種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致使老棉花帶衰落。

2、植被破壞

為了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鍊銅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礦山開採也破壞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3、環境污染

鍊銅企業大量排放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體,使許多生物消失絕跡。

活動

墨累——達令河流域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以亞熱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為主,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500毫米,農業需要灌溉。在20世紀20~70年代,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流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隨着農業的發展,灌溉不斷增加。根據圖3.18,總結灌溉對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

點撥:圖3.18給我們的信息是:生態系統是個整體,其組成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其中某一個因素的變化,必定會引起其他諸多因素的改變。不考慮生態系統的這種關係,任意對自然環境加以改變,最終可能會給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本圖中,農業需要灌溉,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灌溉引起了自然界一系列因素的變化,最終造成了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的種種災難:牲畜質量下降、魚類減少、土地鹽鹼化。其實,這幅關係圖還遠未把許多影響表示出來。比如,濕地的減少,會造成鳥類減少;鳥類減少,會造成蟲災增多;人類如使用殺蟲劑則又會加劇環境的污染……

2、圖3.19為墨累——達令河流域水庫和灌溉區的分佈圖,從中可以看出,上、中游地區截取了大量河流徑流。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下游水量明顯減少,生態環境惡化。在極乾旱時,出現海水倒灌的現象,影響河流的利用。我們從墨累一達令河流域開發過程中可吸取哪些教訓?

點撥:從圖中可以分析出:由於降水量多的東部和東南部水庫眾多,攔截了大量河水;該區分佈的大片灌溉區消耗掉了支流的大部分徑流。這樣,匯入幹流的流量大量減少;加上部分幹流流經乾旱的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區,又消耗掉部分河水;而下游地區屬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上游來水減少,必定導致河水水位下降,生態環境惡化。極度乾旱時,就會出現海水倒灌現象。

從墨累—達令河流域開發的情況來看,主要是對水資源的數量掌握不清。導致引用過多的河水灌溉,使下游生態環境惡化,甚至發生海水倒灌現象。

板書設計

中圖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篇三

(一)文化與文化景觀

1、文化與地理

(1)文化的概念

廣義: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和

狹義:指社會意識形態

(2)文化與自然環境

關係:並不能截然分開。任何物質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許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位於下層的物質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比較密切,位於上層的精神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相對疏遠。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它們當中屬於生產力的文化事物是社會發展的活躍因素,變化節奏較快;而上層的文化事物相對變化較慢,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與地理

研究主題:文化源地、文化生態、文化景觀、文化擴散和文化區

2、文化景觀及其特性

(l)文化景觀

概念:人們為了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

(2)文化景觀的基本特性

空間性:(空間大小、形態差異很大如美國拉什莫爾山雕塑和常見雕塑)具有穩定性和固定性

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義(城市雕塑美學觀賞、烽火台軍事信息傳遞、寺廟宗教信仰功能)

時代性:具有創造它的那個時代特徵,隨時代變遷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轉化(長城、烽火台等)

(3)文化景觀的指示意義

文化景觀是自然環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觀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環境狀況,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景觀指示性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文化景觀是文化系統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觀與自然

(1)文化與自然

(2)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

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觀的功能和形態上

物質文化景觀(其中與生產和生活相關)受自然的影響最為突出

精神文化景觀受自然的影響較小

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不是絕對的,文化景觀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侷限性

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程度也必然減少

(3)文化景觀對自然的改變

4、文化源地與文化區

(l)文化源地

狹義文化區的概念:指某種文化體系的覆蓋範圍,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組合,構成了文化綜合體,若干個有一定聯繫的文化綜合體就組成了文化體系。如中國漢文化綜合體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綜合體構成的中華文化體系,或者説中原文化綜合體與其他地方文化綜合體構成的中華文化體系,它們所分佈的地區就是中華文化區,這種文化區是歷史範疇,不同時代分佈範圍不同

5、文化空間擴散和擴散類型

(l)文化擴散及其類型

概念: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通過各種形式從一地傳往另 一地的過程,與文化傳承一起構成文化傳播

(2)文化擴散的實例分析

17世紀末彼得一世的改革:學習西歐先進技術,建立擴大海軍,提高西歐生活方式,屬傳染擴散

阿拉伯帝國的發展:阿拉伯商人將中國的羅盤、造紙術和火藥傳到歐洲,將阿拉伯的天文、醫學、伊斯蘭教帶到中國、歐洲人到阿拉伯學習,將所學知識帶回國家,屬遷移擴散

文化擴散的意義:是文化擴散的反映,擴大或新產生了文化區

現代文化擴散的形式日趨多元化:廣播、電視、通信衞星、光纖、網絡等

6、宗教與地理

(l)宗教種類及分佈

宗教:一種複雜的文化現象,屬於精神文化事物,更多的受社會發展的影響

發展過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為主)→部落宗教(抽象思維發展,圖騰崇拜、靈魂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宗教(自然神——人格化的民族神,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世界性宗教

(2)世界主要宗教的發源地、擴散過程及分佈

宗教發源地擴散過程分佈

-教天主教

東正教

新教或清教1世紀初的巴勒斯坦地區先在地中海地區擴散、後向歐洲西部擴散(傳染擴散)、又向美洲擴散。狹義的-教就是指新教歐洲和美洲

伊斯蘭教6世紀到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隨國家的擴張而擴散,以遷移擴散為主,擴展擴散為輔中東、北非、南亞、東南亞地區,教徒稱作穆斯林

佛教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北傳佛教早期幾乎都是遷移擴散,分為北傳和南傳兩大分支,即大乘(北傳)佛教和小乘(南傳)兩個教派南亞、東南亞、東亞地區

(3)宗教文化景觀

主要是宗教建築:佛寺、庵院、道觀、教堂、清真寺等

其它宗教文化景觀:中國三大佛教石窟、少林寺塔林、耶路撒冷的哭牆

7、身邊的文化和地理

(1)我們生活的文化區

主要觀察其語言、宗教、藝術形式、經濟類型、生活習俗等

(2)無處不在的文化擴散

擴散的形式多種多樣。文化擴散有利於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文化是在不斷的趨同和趨異中發展的沒有文化擴散就沒有文化發展。

中圖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複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製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説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閲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 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佈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説”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髮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山地形成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嶽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來

板書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閲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係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麼變化? 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説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説出板塊名稱並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佈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係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麼?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鬆,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彙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氣最輕,分佈於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鑽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鑽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後,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這裏在地質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後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於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築、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築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彙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徵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瞭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徵。

板書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第一課時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係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皺: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説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二)板塊屬性:內部穩定、交界活躍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係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找水、找油

2、確定鑽礦、修建隧道的位置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中圖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篇五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

——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一、流域

1、幾個基本概念

⑴幹流、支流(一、二級支流)、分水嶺、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 ②整體性

二、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1、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

2、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較大

⑵氣候 :亞熱帶地區,氣候温暖濕潤。

⑶水系 :優點: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

缺點:①由於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較大。②水量很不穩定。

⑷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

三、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土地退化

2、植被破壞

3、環境污染

第二課時

四、流域的綜合開發

1、流域的開發的核心

河流的利用與治理,即結合流域的具體特徵,對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

2、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

⑴針對早期開發所帶來的問題,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的機構。

⑵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並結合資源條件對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圖3.20)。

⑶1933年以後,TVA在田納西河的幹、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壩,在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3、田納西河的幹、支流上修建水壩的作用

⑴防洪

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庫容的水庫35座,形成了統一有效的水庫防洪調度系統,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後,全流域再未發生洪災,平均每年防洪減災效益約2億美元。

思考

結合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徵,分析修建大壩有何作用?

點撥: 由於河流水量很不穩定,導致徑流量小的季節無法通航,而修建大壩以後可以調節水流,增加徑流量小的季節的水量,利於通航。

⑵航運

水壩修建後,河流水位保持平穩,諾克斯維爾以下均可通航。目前,田納西河經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與五大湖相通,通過水運可達美國22個州。每年田納西河水運的通航效益比陸路節省約4億美元(圖3.23)。

⑶發電

建成了30座水電站,同時大規模發展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的電力供應基地。廉價而可靠的電力供應,促進了流域內鍊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在田納西河兩岸形成一條“工業走廊”。

閲讀

通過材料的閲讀了解抽水蓄能水電站的工作原理。

⑷提高水質

提高水質而採取的措施:如污染防治、水源涵養林保護和庫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

⑸旅遊

建立了一大批公園、野生動物管理區、風景區、宿營地和俱樂部,以及規模宏大的教育中心。目前,該流域已經成為一個的風景旅遊區,旅遊業收入成為流域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

⑹土地利用

①留出大面積土地用於生態恢復,建立自然保護區

②調整農業、林業和牧業結構,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牧,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和草原面積

③採取措施穩固河、湖岸線,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④對採礦區的土地生態進行恢復和治理。

通過綜合開發與整治,田納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和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世紀—80年代,田納西河流域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閲讀

説明:伏爾加河的案例可以作為另一種流域開發利用的模式,進行對照分析。伏爾加河主要流經平原地區,航運條件很好,但平原地區難以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導致水量難以得到調節,水旱災害頻發。

伏爾加河的綜合利用。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歐洲第一大河,位於俄羅斯境內,多流經平原地區,干支流通航里程達3 260千米,通航期200多天。流域內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鉀、磷等礦產,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工農業發達。

2、流域的綜合開發

主要以修築大型水利樞紐、進行梯級開發為重點,通過開通運河、清理水道、建設河港等工程措施,溝通了波羅的海、白海、黑海、亞速海、裏海,實現了“五海通航”。

通過對全水系進行綜合開發治理,實現了發電、航運、灌溉、供水、漁業和旅遊等綜合經濟效益,帶動了全流域國民經濟的綜合發展。

3、綜合開發存在的問題。

⑴水利工程沒有修建過魚道,影響魚羣洄游產卵;

⑵下游沒有修建大型水庫,水量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⑶沿岸污染源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污染嚴重。

活動

目前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主要包括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六個方面。在開發過程中,只有建立和保持這六個方面的合理關係,才能保持流域的生態平衡,實現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協調(圖3.28)。

1、根據圖3.29,説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會導致其他五個方面的哪些變化。

點撥:根據圖3.28和圖3.29,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就是要增加開墾荒地、發展畜牧業、增加旅遊設施,為造紙廠採集更多的原料……。這些措施,有可能會使

(1)旅遊在更短期內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但從長期分析會導致旅遊業萎縮;

(2)由於農畜業用地的增加,會增加農藥、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的使用量,從而導致水質下降;

(3)由於農牧業加強,用水量也有所增加,對枯水期的發電用水會有減少;

(4)由於與(3)同樣的理由,枯水期水位下降,航運條件變差;

(5)由於提高了土地利用程度,會加重水土流失現象,河流含沙量增加、淤塞河道、小氣候惡化、洪澇災害增多,加重防洪負擔。

2、在土地利用之外,另選一個方面,分析受它變化(提高或降低)的影響,其他五個方面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將你的研究成果用圖表示出來。

點撥:如果我們選擇河水水質下降,由此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產生以下變化:

(1)河水水質變壞會影響到土地的利用。比如水果、蔬菜、糧食、花卉的種植和畜牧業等,凡是用河水灌溉或引用的,都將受到影響。

(2)河水水質下降,將會使旅遊人數減少。

(3)如果水質變差是由於“富營養化”的話,會引起水生植物滋生,繁生的水生植物順流而下就可能堵塞水輪機,影響發電。甚至使溢洪道排洪不暢而影響防洪效果。

(4)短期內不會對航運帶來麻煩,但旅遊人數減少,也會影響航運的經濟效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

——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四、流域的綜合開發

1、流域的開發的核心:河流的利用與治理

2、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

3、田納西河的幹、支流上修建水壩的作用

⑴防洪 :形成了統一有效的水庫防洪調度系統⑵航運 ⑶發電 :水電、火電、核電

⑷提高水質:如污染防治、水源涵養林保護和庫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等 ⑸旅遊

⑹土地利用①建立自然保護區②提高森林覆蓋率和草原面積

③有效控制水土流失④對採礦區的土地生態進行恢復和治理。

五、伏爾加河流域的綜合開發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2、流域的綜合開發

3、綜合開發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