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化學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56W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化學教案【多篇】

鐵的性質化學教案 篇一

鐵的性質化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鐵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描述有關實驗現象;會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知道鐵製品鏽蝕的原因和一般防鏽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逐步養成實驗、觀察、思維的習慣並學會其方法,能利用鐵的性質分析解釋有關現象和問題。

3、德育目標:瞭解我國古代和現代的。冶鐵史,使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思想的薰陶。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鐵的化學性質。

2、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3、建立反應條件對反應結果有很大影響的觀點。

三、突破難點措施:通過比較鐵與氧氣反應,鐵在乾燥空氣中、在水中、與空氣和水接觸的不同現象,分析原因,得出反應條件不同反應結果不同的結論。

四、教學模式:

開放式“超前自學”教學模式。其基本環節是:學生開放學習--交流學習結果--師生總結評價--創新應用練習。

五、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分析、歸納、查閲資料。

六、教學媒體選用:常規儀器(略)、錄像片、實物投影儀、圖表、計算機。

七、提前準備工作:1、學生查閲有關資料;2、提前一週開始觀察鐵生鏽的三個實驗。

八、教學過程:

(一)專題討論,開闊視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鐵製成的?

2、你知道我國古代從何時開始生產和使用鐵器?我國古代何時發現“濕法冶金”?

3、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鋼鐵工業生產狀況如何?

(二)學習交流,總結評價

1、根據日常生活的觀察,瞭解回憶鐵的物理性質:

_色,_態,_延展性,_傳導性,硬度_,密度_,熔點_,沸點_,_磁化。

2、鐵的化學性質:

[温故知新] 鐵在氧氣中燃燒有什麼現象?説明什麼問題?

[設疑導入] 鐵在空氣中呢?

[展示] 一週前開始做的三個鐵生鏽對比實驗結果。

[實驗與觀察]

[分析與思考] 1、三個實驗的條件有什麼不同?

2、三個實驗的結果有什麼不同?

3、這説明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鏽?

4、如何防止鐵生鏽?

5、舉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鐵生鏽的例子,它們的原理是什麼?

[啟發與點撥] 1、鐵鏽的主要成份。

2、反應條件不同反應結果相差很大,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來 避免鐵生鏽。

3、全世界每年因生鏽而浪費的鋼鐵約佔全世界年產量的1/4, 可見鋼鐵防鏽具有重要意義。

4、常見的防鏽方法。

[分組實驗] 鐵與稀鹽酸、稀硫酸的反應

[觀察] 有什麼現象發生?

[分析與思考] 原因是什麼?化學方程式怎麼寫?

[啟發點撥] 1、根據該性質可用鐵與酸反應制取氫氣。

2、由該性質也可知使用鐵製品應避免與酸接觸。

[展示] 提前做好的銅樹的實驗結果。

[分組實驗] 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觀察] 有什麼現象發生?

[分析與思考] 原因是什麼?化學方程式怎麼寫?屬於什麼反應類型?

[啟發點撥] 鐵製品不能盛放硫酸銅溶液。

[小結與概括] 你認為應該如何歸納鐵的化學性質?

(三)議議練練,創新應用

[想想議議] 由上述鐵的兩條化學性質,結合以前所學的制氫方法,你對置換反應有 什麼進一步的認識?

[誘導歸納] 1、不同的金屬(如鐵、鋅)可以把同種酸中的氫元素置換出來,製出氫氣。

2、同一金屬(如鐵)可以把不同酸(如鹽酸、硫酸)中的氫元素置換 出來,製出氫氣。

3、金屬鐵還可以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

[練習與反饋] 把5.6克鐵放入足量硫酸銅溶液中,完全反應後, 溶液的質量有無變 化?為什麼?

[創新應用] 查閲有關資料,看看有哪些更先進的防鏽蝕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學小論文。

化學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質 篇二

化學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聯繫自然界的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課堂演示實驗,瞭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通過實驗及實驗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實驗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係;

聯繫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對温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為主,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而不是教師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然後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為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一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強調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有利於學生理解滅火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並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近來地球上氣温正在逐漸升高,什麼原因使能地球氣温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方法二:據紙報道,某農村一户農民挖了一口井,約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時在井下燒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於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結果三人身亡於井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悲

關於二氧化碳性質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化合物對於學生而言並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通過這節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與前面的物質學習聯繫起來,織成知識網。通過本節的學習,完善並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後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説對學生並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到物質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色、味、態、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內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在國小自然、國中生物學科中已經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關於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建議: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採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採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繫實際生活、生產學習二氧化碳。

課程結束指導

引導學生依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複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課外實驗指導

二氧化碳性質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乾冰來製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干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併為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過程():

【引言】

在某農村,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約有十四、五米,因為施工人員在施工時曾在井內燒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於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結果三人身亡於井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悲劇呢?是誰在作案呢?

原來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來學習二氧化碳。

在空氣中,二氧化碳佔0.03%,如果超過1%,就對人類有害處,4%~5%人會感到氣喘頭痛眩暈,10%的含量人就會窒息死亡。

【板書】第三節  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氣體。

【演示】

如圖:兩隻紙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象。

【講解】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比空氣重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氣重。剛才我們介紹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難於擴散。

【提問】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舉例説明。

【小結】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氣體,壓強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壓溶入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將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氣體二氧化碳就變成固體二氧化碳,俗稱“乾冰”,其含義是“外形似冰,熔化無水”直接變成二氧化碳氣體。

【板書】二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演示】

兩支燃着的蠟燭都熄滅,且下面的火焰先滅。

【提問】由此實驗可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回答後,老師歸納)

【板書】1.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進一步解釋上述事故的發生及蠟燭熄滅的原因)

【講解】在久未開啟的菜窖,乾涸的深井等處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危及生命。

【提問】怎樣測試菜窖裏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

(學生討論後歸納)

【講解】在菜窖裏做一個燈火實驗,如果燈火熄滅或燃燒不旺,説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進去。

【演示】

【現象】紫色石蕊試液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後顏色變紅,加熱後紅色褪去,又恢復紫色。

【講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裏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液變紅。碳酸不穩定,加熱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書】2.和水反應: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象。

【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板書】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a(OH)2+CO2====CaCO3↓+H2O

【講解】碳酸鈣為白色不溶於水的固體,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溶解變成溶於水的碳酸氫鈣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氫鈣溶液加熱後,又變成碳酸鈣

廣西桂林著名的蘆笛巖內的石柱、石筍或溶洞都是長年累月發生上述反應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可用之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講解】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許多重要的用途。

【板書】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能燃燒,且比空氣重,可用它來滅火。(簡介滅火器原理)

2.乾冰昇華時吸收大量熱,可用它做致冷劑或用於人工降雨。

3.工業制純鹼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結】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種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質後合理利用它。

教學設計方案 2

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既二氧化碳與水、與石灰水的反應

教學過程():

【引入】

找有關温室效應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錄像放1~2分鐘。

提出問題:

1、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沒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麼重要性質?

【展開】

教師組織學生實驗。

根據學校條件不同,採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學生以小組形式活動。教師將實驗內容提前印成學案發給學生。課堂上簡單講解實驗注意事項。而後又學生一小組為單位實驗,邊實驗邊填表分析每個實驗的現象與結論。最後通過師生共同討論,板書填表來認識CO2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用途。

方案二:學生以組為單位活動。教師將實驗內容提前印成學案發給學生。教師講一個實驗學生做一個實驗,總結一個實驗。最後通過師生共同討論,板書填表來認識CO2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用途。

方案三:學生邊講邊實驗。

方案四: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與教師共同討論,逐步得出結論――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學生實驗:

實驗1:觀察氣體實驗

利用簡易氣體發生裝置製取一集氣瓶二氧化碳,觀察。再將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觀察火柴燃燒的情況。(用小型塑料瓶裝)

實驗2:溶解性實驗

向集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約一半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盪,觀察。

實驗3:滅火實驗

將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蠟燭的燒杯中,觀察

實驗 4:密度實驗

在自制槓桿天平的兩端掛上質量相同的兩個紙盒或一次性水杯。槓桿平衡後將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樣倒入其中一個紙盒或杯子裏。觀察。

實驗5:與水反應實驗

在試管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滴入2滴紫色試蕊試液,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發生裝置)一段時間,觀察。加熱試管,使試管內液體沸騰,觀察水溶液顏色。

實驗6:與石灰水的反應

試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發生裝置)一段時間,觀察石灰水變化。與水反應實驗

實驗7:趣味實驗

打開一瓶汽水瓶蓋,立即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觀察。

學案表

實驗名稱

實驗步驟

結論

實驗1

觀察氣體實驗

利用簡易氣體發生裝置製取一集氣瓶二氧化碳,觀察。再將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觀察火柴燃燒的情況。(用小型塑料瓶裝)

實驗2

溶解性試驗

向集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約一半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盪,觀察。

實驗3

滅火實驗

將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蠟燭的燒杯中,觀察。

實驗4

密度實驗

在自制槓桿天平的兩端掛上質量相同的兩個紙盒或一次性水杯。槓桿平衡後將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樣倒入其中一個紙盒或杯子裏

實驗5

與水反應實驗

在試管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試液,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發生裝置)一段時間,觀察。加熱試管,使試管內液體沸騰,觀察水溶液顏色。

實驗6

與石灰水的反應

試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發生裝置)一段時間,觀察石灰水變化。

實驗7

趣味實驗

打開一瓶汽水瓶蓋,立即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觀察。

總結: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密度

溶解性

熔沸點

無色

無味

氣體

比空氣大(1.5倍)

能溶於水(1:1)

無色液體、雪狀固體“乾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  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燈火試驗)

2.  與水反應

CO2+H2O===H2CO3  (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H2CO3====CO2+H2O  (碳酸飲料)

3.  與石灰水反應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

(抹牆)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  滅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  化工產品的原料

3.  製冷劑

4.  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堊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  建築材料

2.  制生石灰:CaCO3=====CaO+CO2 ­

3.制水泥

結束:

討論:為了使用石灰漿(氫氧化鈣)抹的牆壁快點乾燥,為什麼常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為什麼開始時,牆壁反而潮濕?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生炭火盆是為了生成CO2

C+O2==== 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會比較堅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開始牆壁會潮濕。

探究活動

1.試設計家庭化學實驗證明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體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佔0.03%,而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佔4%。怎樣用實驗證明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調查報告:結合生活經驗,查閲資料,試寫出氧氣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報告。

4.討論: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應的?

提示:

1.將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導入到盛有石灰水的容器中,以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2.略。 3.略。 4.略。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篇三

説課稿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尊敬的領導,老師,大家好,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裏進行我的説課,今天,我説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標準課程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一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那麼今天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説課,首先是教材分析,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於這是九年級學生的第二堂化學課而物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物理知識和緒言的理論為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更加深入生活現象,理解化學的概念,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奠定了基礎,做好了鋪墊。因此,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又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首先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對日常生活現象和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使學生理解物理化學變化,物理化學性質的概念,並能運用所學,判斷常見的物理化學變化。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其次是過程與方法目標,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觀察,使學生掌握歸納總結的方法。通過佈置作業,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蒐集獲取信息的方法。最後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及現象美,並進一步使學生意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的關係,體現學習化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主動性。

那麼經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就凸顯出來了,本節課的重點是,初步掌握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而難點則在於學習物理化學變化、性質的區別於聯繫。為學生把好學習化學的第一關。

分析完教材我們再來看一看學生,下面進入到我的學情分析,一方面,我的學生對化學的學習雖然處於啟蒙階段,但已有日常生活經驗及緒言的理論知識做基礎,能運用一些生活常識判斷一些常見的現象。另一方面,學生雖具備一定的觀察總結能力,但對化學並未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各項技能也有待於培養。此外,九年級的學生大都處於十四到十五歲的年齡段,這時學生正處於由形象思維想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求知慾強,但自控能力又略顯不足,針對以上情況,我又該制定怎樣的教法,並輔助以學法指導呢?下面就進入到我的教法學法分析。

在這節課的開端,我首先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我會先向學生演示一個趣味實驗,引發學生興趣,隨後,讓學生觀看有關圖片,通過演示課本實驗,培養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加深學生記憶。

而我們都知道,理論只有運用於實踐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因此,本節課,我將會通過以下四個環節來進行我的教學過程設計。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在本節課的開端,我首先向學生演示一個趣味實驗——不怕燒的手。我會通過這樣的教學語言:首先,我先給大家變一個小戲法,請大家仔細看,我是如何施法,使我的手不怕燒的!大家看,這是我的手,兒我的道具也十分簡單,分別是生活中常見的濕手套,酒精燈,高度白酒,看,現在我帶上手套,浸入白酒當中,點燃,看,手套點着了!(停留片刻)又熄滅了!看,我的手竟然沒事!手套明明着了,我的手為什麼沒事呢?那麼這一着一滅間到底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帶着這個問題,讓我們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通過這樣一個趣味實驗的演示,一方面,有驚無險,卻包含了本節課所講的所有重點內容,如酒精燃燒屬於化學變化,水蒸發屬於物理變化,而其間又包含有水的相關性質,從而將本課要點包攬無餘,與課題相呼應,便於教學的進行。另一方面,此實驗又能很好 的吸引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課堂之上,從而是學生帶着問題,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

第二環節,啟發誘導,探索新知。在本節課的開端我會先將全班60個同學進行分組,共為六個大組,之後,我會向學生展示一幅冰塊融化的圖片,觀看過後,對學生進行提問:在冰融化的過程中,有沒有新物質生成?根據常識,冰化了就是水,冰和水屬於一種物質的兩種不同狀態,因此,並沒有新的物質生成。隨後,趁熱打鐵,我會帶領學生一同完成課本上的實驗一。二。考慮到這是課本上的第一批實驗,學生的實驗基礎還不夠牢固,將由我演示實驗一這個較為複雜的實驗,而又學生自主完成實驗二膽礬的研磨。在實驗的過程中,我會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同時引導學生規範操作,切不可將加熱的試管口對向有人處,以免造成危險。此外,在觀察實驗一時注意與日常生活中開水的沸騰作比較。這樣,一方面使學生將實驗與生活密切的聯繫起來,拉近了學生與實驗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通過有機的分工,讓學生參與進來,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動手機會,便於學生對只是的記憶與掌握。通過與冰塊融化做對比,三者的個共同點:反應前後都只是物質的狀態發生了改變,沒有新的物質生成。最終歸納總結出物理變化的含義為: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隨後,我還是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向學生同時展示出光亮的鐵釘和生鏽的鐵釘,讓學生進行觀察,進而提問:鐵釘和鐵鏽是同一種物質嗎?鐵在生鏽的過程中有新的物質生成嗎?還是物理變化嗎?帶着這樣的問題,任選一名學生上台演示磁鐵吸引光亮的鐵釘和鐵鏽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很明顯的觀察到:光亮的鐵釘可以被吸起,而鐵鏽則不能,從而説明二者並非是同一種物質,也間接的説明鐵在生鏽的過程中確實產生了新的物質。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在引發興趣的同時也與生活密切聯繫,進一步告訴學生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樣,趁熱打鐵,有我向學生演示課本上的實驗三和四,並引導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使學生思考反應前後是否為同一種物質,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中有藍色沉澱生成,而四中有氣泡生成,且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了,通過以上現象,學生總結出有新的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而這三個例子也有力的説明了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通過比較,得出化學變化發生的是指在於是否有新物質的生成。

然而問題也隨之產生了,除了有無新物質生成,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判斷這兩種變化嗎?顯然通過實驗三和四的顏色變化,沉澱氣泡生成,學成不難總結出化學變化中常伴有放光,放熱,沉澱氣泡的產生,而這些明顯的現象則可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一般判據。當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並適時所有的化學變化都有這麼明顯的現象,食物腐爛變質便是一例,從而再次提醒學生考慮問題要全面,切不可以偏概全。

通過以上的講解,學生已經對物理化學變化有了較為清晰地理解,為了運用實際,牛刀小試,我將出示蠟燭燃燒的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並進一步提問:蠟燭燃燒的過程中到底包含了那些變化?由於這是學生常見的實際問題,已有一定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的學生很快得出:蠟燭燃燒屬於化學變化,但其融化又屬於物理變化。得出這一結論後,課前的趣味實驗變很自然的又被提了出來,手套明明被點着了,為什麼還能完好無損呢?這其間又有怎樣的變化呢?可講到這兒,學生心裏也就有了答案,酒精燃燒屬於化學變化,但燃燒的過程中使水不斷蒸發,這是物理變化,而蒸發吸熱,降低了手套的温度,也就降低了着火點,手套自然找不起來了!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出物理化學變化之間的聯繫,即,發生化學變化是通常伴有物理變化,但發生物理變化是則不一定有化學變化。而這又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通過對比講解,讓學生在觀察現象思考問題的同時,聯繫實際與所學,歸納總結,從而解決問題,突破難點,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課講到此,物理化學變化的概念已基本在學生的腦中建立,那麼這些變化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接下來我變自然而然的進入到物理化學性質的學習中來。同樣參照課前的趣味實驗對學生進行進一步解析告訴學生,酒精能燃燒説明他具有可燃性,兒這種可燃性又是通過燃燒這種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因此不難總結出化學性質使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同樣,手套會熄滅,是因為酒精和水蒸發帶走了一定的熱量,降低了温度,低於酒精的着火點,兒着火點優勢酒精的一大物理特性,是本身所具有的屬性,因而得出,物理性質使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熔點,密度等。此後,就熔點,沸點,密度這三個物理性質對學生進行簡單的介紹。

到此,物理化學變化及性質的概念已基本學完重點已然凸現出來,那麼性質和變化之間有存在着怎樣的區別於聯繫呢?這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我會通過簡單的舉例,如木柴燃燒屬於化學變化,而木柴能燃燒則屬於化學性質,鐵生鏽屬於化學變化,而鐵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生鏽則屬於化學性質,進而的得出描述性知識常伴有能,會,可以,難,易等字眼。使學生輕鬆掌握。最終總結出性質決定變化,變化體現性質。從而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積極地參與思考,增強概括總結能力。理清這一點後,為了是學生真正的吃透要點,我將採用遊戲法,將一些詩句及性質現象寫在卡片上,分發給學生,我説變化性質,學生舉出相應的卡片,進而加深記憶,鞏固所學。通過這樣的講解,一方面從學生熟悉的事物現象入手,便於學生的理解與接受,另一方面,採用遊戲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鞏固了本節課的要點知識,真正做到寓教於樂。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達 四,佈置作業,鞏固新知

通過對習題的完成,檢測自身的聽課,從而把知識牢牢的掌握。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以上各位看到的就是我的板書。由於有了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我的板書就簡潔明瞭多了。使學生一看到板書就能在腦子中建立起物理化學變化及性質的概念,從而達到我的教學目標。

總之,這節課,我只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而學生才是真正的中心,通過這節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喜歡學化學,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化學教案 篇四

1、教材分析

案例章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上冊第一單元課題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內容分析:本課題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並通過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透過化學變化時發生的現象揭示和抓住化學變化的特徵,從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變化的概念,瞭解化學學科研究問題的角度和方法。

教學方法:問題教學、分組協作學習、實驗探究

2、教學思路與設計

在學生學習化學課程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大量的化學變化實例,只不過他們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他們的區別沒有思考過,對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徵沒有根本的認識。因此本節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本課題位於九年級化學上冊起始部分,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化學實驗。學生剛接觸化學不久,對化學學科只有一個初步印象,知道什麼是化學,但是怎樣研究、利用什麼方法研究物質並不清楚。在毫無化學基礎、從來沒接觸化學實驗的前提下,如何正確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將是重要環節。同時在這節課中,學生將會與化學實驗第一次親密接觸,怎麼進行實驗,科學探究的方法是什麼,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後實驗探究的學習。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瞭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區別,並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瞭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並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歸納整理;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4。教學重難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判斷

5、教學設計框架

一、物質的變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視頻: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對最後原子彈的爆炸進行評述。觀看、瞭解世界由物質組成且物質在不斷的變化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愛國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學習化學的志向。

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3、研碎前後膽礬的溶解,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4、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實驗1由師生共同完成;實驗2和實驗4第一個反應由學生分組完成,其餘由教師演示,教師引導學生由實驗3得出兩個結論:實驗2中的粉末是膽礬;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的藍色沉澱是新物質。

分組實驗

學習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與生活中對水沸騰的印象比較,體會觀察應更準確和具體。

這是書上的第一批實驗,學生的實驗基礎知識不夠,教師完成有危險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範作用,同時又儘可能多的給了學生動手和清楚觀察物質的機會。實驗1、2與生活經驗聯繫可拉近學生與實驗的距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比較歸納上述四個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並交流討論結果

本節最重要的知識由學生總結,記憶深刻。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實踐的科學精神,概括、總結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培養學生由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和習慣。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調動個性化和開放性思維。教師列舉兩個變化,由學生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麼?

由學生儘可能多的舉例説明生活中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學生思考判斷小組討論並交流討論結果學會簡單運用所學知識

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開放思維舉例説明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中伴隨的一個現象。

提問: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還伴隨那些現象?小組討論並交流討論結果瞭解變化中伴隨的現象,進一步説明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僅是有無新物質生成。

二、物質的性質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提問:酒精揮發,鐵易生鏽在本質上有何不同呢?誰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

分組討論後小組派代表舉出類似的例子。並總結歸納出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培養學生合作、思考、概括、總結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交流和討論。教師列舉兩個性質,由學生判斷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為什麼?學生思考判斷學會簡單運用所學知識

教師就有關物理性質的幾個基本概念作一簡單介紹(熔點、沸點、密度)認真聽講使學生了解物理性質的幾個基本概念引導學生觀察一瓶氧氣和二氧化碳,討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和知識,儘可能的描述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性質,試着判斷哪些屬於物理性質,哪些屬於化學性質,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區分它們,並將你的看法與同學交流。學生觀察並討論

培養學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交流和討論。教師説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聯繫,説明事物的變化是複雜的,對複雜事情分類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學生體會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後反思:

1、教學環節分析

設問質疑、呈示目標——通過視頻(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如鋼鐵製品生鏽、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學任務(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學習任務中來。通過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學生對此產生困惑,並對學習產生積極的興趣和動機,激發學生的思考。

互動交流——教師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者,是善於歸納問題的指導者,更是教學活動的調節者和組織者。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從探究和討論中掌握知識,獲得發展。教師適時的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問題的討論環環相扣,步步深入。

實驗探究——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學習,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關鍵環節。本節課採用引導—發現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觀察、分析、研究,從而“發現”知識,探究規律;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通過設計,用實驗去探究,從而使問題獲得解決。

得出結論—— 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正確的結論。教師幫助學生將在探究階段所構建的陳述性知識重新組織成有利於運用的知識形式(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把一般性知識概括成),建立並加強其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繫,以便於將來的提取和使用。

總結與反思——在這節探究課的最後,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總結與反思。總結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學生在完成一階段的探究活動後,反思這節課所做實驗的嚴密性,還有哪些方面有待解決,另一方面,教師依據整節課的環節,結合教材對全課及探究過程進行總結。

2、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板書有機結合

現代教學媒體(Flash動畫、PowerPoint)能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傳媒集於一體,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在發現學習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傳統的教學手段板書,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的板書有助於學生傾聽已有意見,在此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過程。

3、小組協作學習,積極參與問題解決過程

引導—發現探究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任務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和協作學習完成的。本節課部分採用小組協作的形式,各小組按照探究活動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個研究課題。學生要積極主動地獲取、分析、處理信息,並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4、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傳統課上,老師的演示實驗或是學生實驗其實變成了驗證性的實驗,新課改要求一種真正的探究模式,學生從實驗中形象的感知,再從理論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從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中選擇主題,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辦法,使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實驗之後的反思,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學設計 篇五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案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

3.學習對實驗現象觀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定義。

2.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一 物理變化

【學習指導】

閲讀課本第6~7頁的實驗1-1(1)和1-1(2),簡單介紹一下實驗儀器及藥品。老師做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記錄。

【討論交流】

請舉出生活中物理變化的幾個例子。

【温馨點撥】

生活中物理變化的例子,木頭製成課桌、瓷器破碎、車胎爆裂、汽油揮發等。

【名師歸納】

1.做化學實驗時,應該重點觀察試劑(如水、膽礬、石灰石)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在實驗前後的變化,思考為什麼發生變化。

2.物理變化中物質本身並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在狀態、形狀、顏色等方面發生了改變。

【反饋練習】

1.廚房裏的下列變化,屬於物理變化的是(D)

A.煤燃燒 B.刀生鏽 C.菜腐爛 D.水蒸發

2.從化學的視角來看,下列名句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C)

A.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B.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C.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鐵則化為銅

3.下列變化中,屬於物理變化的是ABCDE。

A.鐵鑄鍋 B.木頭制桌椅 C.汽油揮發 D.燈泡發光 E.香水揮發 F.蠟炬成灰

學習內容二 化學變化

【學習指導】

閲讀課本第7頁實驗1-1(3)和1-1(4),簡單介紹一下實驗裝置。老師做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記錄。

【討論交流】

1.如何在化學實驗中學會觀察?

2.請舉出生活中化學變化的幾個例子。

【温馨點撥】

1.觀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環節,要了解物質發生的變化,必須從觀察入手,在觀察中思考,對觀察到的變化條件、現象和結果進行科學地分析歸納,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

2.生活中化學變化的幾個例子:鐵生鏽、煤燃燒等。

【名師歸納】

發光、放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都不能作為判斷髮生化學反應的依據。例如:燈泡發光、無色的氣態氧氣變為淡藍色液態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最根本的區別:看有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反饋練習】

1.下列過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學變化的是(C)

A.蒸發 B.導電 C.燃燒 D.滅火

2.下列變化,屬於化學變化的是(B)

A.礦石粉碎 B.紙張燃燒

C.酒精揮發 D.冰雪融化

學習內容三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繫

【討論交流】

分析蠟燭燃燒過程中有什麼變化發生?

【温馨點撥】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相互聯繫的。分析蠟燭燃燒的過程:

同時發生

蠟燭燃燒的過程中同時進行着熔化,但熔化的過程中卻有一部分在燃燒。

【名師歸納】

物理變化不難辨,沒有新物質出現;化學變化則不然,物質本身已改變;兩種變化有區別,有無新物作判斷;兩種變化有關聯,化變中間有物變。

【反饋練習】

1.在下列變化中,有一個變化與其他變化的本質不同,該變化是(B)

A.石蠟熔化 B.米飯變餿

C.汽油揮發 D.濕衣服晾乾

2.下列變化中,前者是物理變化,後者是化學變化的是(A)

A.玻璃破碎 麪包發黴

B.榨取果汁 工業上製取氧氣

C.玉米釀成白酒 鐵生鏽

D.煤的燃燒 乾冰昇華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進一步瞭解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這兩種最基本的變化形式及兩者的本質區別,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化學實驗,並能進行簡單的實驗現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化學的渴望熱情,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深厚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概念和本質區別,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化學變化的特徵是有新物質的生成。

教學過程

化學在我們的生活、生產以及發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大到宇宙的星體,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粒子,構成了我們這個千姿百態的物質世界。各種物質之間存在着多種相互作用,也不斷地發生着各種變化。你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嗎?

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特點,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瞭解自然現象,發現自然規律,使人類的生活得到進步和提高。下面請注意觀察幾個小實驗。

演示實驗1-1:水的沸騰、膽礬的研碎、硫酸銅溶液中加氫氧化鈉溶液、石灰石與鹽酸反應

提醒指導:主要觀察變化前後物質的顏色、狀態,等現象,並記錄。

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描述嗎?請把觀察到的現象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描述:

1.反應前後物質的顏色;

2.反應前後物質的狀態。

[提問]實驗1、2有什麼共同特徵?

[提問]實驗3、4有什麼共同特徵?

師生共同歸納以上前兩個實驗在變化過程中只是形狀或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像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後兩個變化都有新的物質生成,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反饋練習:

出示圖片:化學反應中常伴隨的一些現象。

講: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

反饋練習: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出題,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引入]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物質的性質。

演示實驗:觀察氧氣、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氧氣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二氧化碳使燃着木條熄滅。

列舉生活中的實例:

出示:一根鐵絲和一根銅絲,如何鑑別?

展示一瓶水和一瓶酒精,如何鑑別?

[小結]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的聯繫,在敍述物質的性質時,往往有下列字:能、會、可以、易、難等。

出示練習鞏固知道了哪些知識?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學反思 篇六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學反思

引入: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化學是研究物質的,這節課我們共同來學習一下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1、實驗:研磨膽礬、直接用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大理石與鹽酸的反應(不用收集二氧化碳)。學生填變化時的現象空,説:上面幾個變化有什麼區別,填寫後面的變化後有無新物質生成的空——總結出變化分為二種:一、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二、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2、板書:應該這樣寫:

一、化學變化

概念:

特徵:

常伴隨的現象:(課本上有,讓學生畫上)

二、物理變化

概念:

三、本質區別:

四、聯繫:蠟燭燃燒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概念出來後,馬上給出相應的練習,可以用課件。

五、化學性質

定義:

內容:

六:物理性質:

定義:

內容:

同樣給出定義馬上給練習。

七、性質與變化的區別

新策略上的練習。

一個課時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