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讀後感4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7W

解讀新課程,做新課程實施的領跑者

《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讀後感4篇


第1篇:《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讀後感

語文教學大綱是21世紀之前我國語文教學的主要依據,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這一切的變化要求人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因此《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於2001年7月頒佈實施。《語文課程標準》具體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理念,它為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繪製出了施工的藍圖。然而怎樣領會新課程的精髓,把握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呢?《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正是為了讓人們正確認識新課程瞭解新課程而呈現於我們面前。通過閲讀這本書,使我對新課程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對教學改革的方向也有了很深刻的見解。

本書從六大方面加以論述,分別是:概述、語文課程的目標及分析、教學建議與評價、常見教學類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等方面。每一方面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對新課程加以分析與解讀。在概述這部分,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對於解讀新課程所體現的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的論述。這一部分作者從五個方面來解讀新課程所體現的改革的方向。首先是語文學科性質的變化,語文學科的性質也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探索、嘗試、改進,也是經過了很長的曲折的過程的。1956年以前是強調思想性摒棄工具性;到了1963年改為獨樹工具性摒棄思想性;1987年又為強調思想性兼顧工具性……,真是經過了曲折的過程。那麼新課程對於課程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本書摘錄了一部分內容,並加以闡述,“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

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書

對於新課程標準的這一論斷進行了細緻的解讀,書中説,這一規定擺脱了長期以來關於語文學科性質的爭論,語文課程教學的本質就是促進學生整體和諧發展。是啊,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語文的教學,我們這是最應該明確的。“工具性”往往關注人在理性、認知、過程等方面的發展;“人文性”往往關注人在非理性、情感、動機等方面的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使理性、情感、動機得到有機的整合,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接着本書又從新課程中的新的教學理念的提出分析語文教學改革的新發展方向。書中提到了《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到的四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書中對如何理解與把握這四個基本理念進行了分析與説明。通過本書的説明我也理解了這四個基本理念,其根本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語文能力。接着本書又從課程目標的演變、教學內容的演變、教學評價的演變等方面來分析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讀來讓人不忍釋卷意味深長,而我也從中深刻理解了新課程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讓我瞭解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另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本書的第六章——新世紀語文教師的素養,其中第二節語文教師教學角色的定位。書中説,教師要落實新課程的理念精髓就要塑造自我、確立新的教學理念以新的面貌實現教師角色的根本轉變。那麼新世紀的教師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首先是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的教學再也不能搞“知識本位”而是應該以學生為本,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把學生從知識灌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教師傳統的知識的傳播者的角色必須轉變。教師第二個轉變就是由課堂的主宰者變為平等的交流者。也就是説,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居高臨下”、“先知先覺”的角色,轉而以學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參與課堂討論,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第三個要轉變的就是由課堂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也就是説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教學多樣性和變動性,創造新形式、新內容,創造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班級氣氛和學習環境,設計教學活動的靈活性,通過教育教學體現自己先進的、科學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思想觀念。教師第四個需要轉變的就是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靈魂的導遊者。這句話的內涵,書中是這樣分析的,現在的教育應該更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轉變,“教師應該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榜樣的力量喚醒學生的共鳴。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擔當起引導學生靈魂的責任。這些論述確實是令人深思的,傳統的教師角色定位已不再適應當今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面對新課程,面對新課程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定位自己的角色,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結合自己的體會做新世紀適應新課程的新教師。我們的小班化教學很顯然給了我們教師一個嶄新的定位,你不再是課堂的灌輸者,你是啟迪智慧的導演;你不再是一言堂的講解者,你是一個掌管全局的指揮者。課堂活了、精彩了,教師樂了、要求更高了,學生參與了,效率高了。新課改真的是適應了時代的要求,什麼是會教,什麼是真正的掌握。

當然,這本書可以説是關於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的全書,對於如何理解新課程以及如何把握應用新課程都給予了很全面的論述。而我只是在淺讀的基礎上得到的一點不成熟的理解。我想,通過繼續的研讀,我還會更多的理解文中的精髓,會有更大的收穫。

第2篇:《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讀後感

這段時間,細細地品讀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這本書的內容也正是當前正進行的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場變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近平台。“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履行多樣化的職能,更多地承擔組織教學責任,從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向着重組織學生的學習,並最大限度地開發新的知識資源,注重學生的個性……”,從此可以看出對教師角色的要求隨着時代的發展也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這對我們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習慣、教學方式、現有的知識儲備、信息技術等來説無疑是一種挑戰,我們青年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下,把握社會發展,順應時代潮流,滿足學生個體需求。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正發生着新的變化。學習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這本書,對如何做新時期的教師進行了反覆思考,故有感而發,作以隨筆。

一、做學習型教師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作為新教師,我們應該認真鑽研教材、靜下心來備學生。認真備課的同時我們還要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二、做反思型教師

從師範院校學習的教育理論怎樣才能更好的運用到課堂上呢?這是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上完課後,我會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穫了沒有,老師收穫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最精彩,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我堅信只要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們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做敬業教師

做一名敬業型的教師就是要熱愛自己的崗位,熱愛自己的學生。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為一名教師要能夠安貧樂教,甘於奉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們的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師德豐碑。其次,對學生要傾注全心的愛。第一,對待學生要有一顆博愛之心,去奉獻着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時刻提醒自己一個不能少,每個都重要,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第二,對學生要以誠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動學生。必須丟掉師德尊嚴的“面具”,不能以虛言欺騙學生。第三,愛心應表現在對待學生的寬容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他們是孩子。第四,教師的愛心表現在對待學生的責任感上。作為一個班主任,必須對每一個學生負責,時刻關注他們的微小的變化,並及時作出適當處理。

四、做創新型教師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唯有培養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新時代的教師,任重而道遠,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善學、善問、善思,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者”,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把握時代脈搏的主人,。教師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時代發展的要求,以及教育自身的規律,做到及時調整自我,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把自己培養成一名新時代的創新型教師。

第3篇:《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讀後感

有幸拜讀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真是受益匪淺。當今的語文教育,是一個正處於一個變革的轉型時期,新舊教學理念、新舊教學模式、新舊教學方式的碰撞,不僅給中國小語文教學與改革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給中國小語文教師究竟應具備怎樣的素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傳統的語文教學,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教學活動非常狹小,限制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限制了語言文字社會功能的發揮,因此當前實施的語文課程教法,是很有必要的,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有效途徑,是一種開放性教育觀念的體現。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語文教學往往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且,不少人把“發展”與等同於考試分數等,誤認為語文成績就是語文素養的體現。在這種錯誤的教學理念指導下,語文教學往往只偏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淡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不僅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且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一,通過閲讀這本書使我懂得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思考和解決這樣的問題:什麼樣的語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怎樣可以奠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認為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可持續發展”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學生持續發展。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每個學生在智力、生活經驗、認知方式、情感態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觀的差異,同時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由多種智力組成,每個人智力成分中的優勢部分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的優勢部分決定了人的智力差異。學生個體之間的這種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也決定了教學形式不能單一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並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採用相應的教學策略,為不同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二是指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明顯的提高,還要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激發興趣, 學習語文興致盎然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是至關重要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語文學習將貫穿人的一生。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真是任重道遠,我們要應該根據具體的課文和學情,創設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根本轉變。其實,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僅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學生一旦愛上了語文,就可能是一輩子,讀書、寫作的習慣也許伴隨他們一生。

3.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讓學生學會交流合作,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語文閲讀教學應該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在活動中可以互相學習,每個人都可以講述自己的學習方式。彼此之間又可以互助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把自己學進去的東西,用學生的理解方式、學生的語言表達給同組的成員。這樣的合理分組能夠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的同時,提高國小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對於幫助學生的日後學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中,學生學習“狐假虎威”的意思。學習薄弱的學生理解“假”字為“假的”,狐狸的威風是假的。有學生從課文中的“狡猾的狐狸是接着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來理解詞語,並提醒小組成員關注課文的解釋。總之合作學習,其實是一個共享學習資源、相互取長補短的學習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如合作蒐集資料,合作制訂綜合性學習方案,合作辦手抄報,相互交流各

4.教給方法,培養學習能力

有人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交給學生再多的知識,不如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因為我們現在進入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新鮮的知識總是層出不窮,如果僅僅侷限於在學校的知識,肯定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語文能力,要讓學生不僅 “學會”,還要在“會學”。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掌握如何閲讀,如何寫作,如何進行口語交際等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一旦具備了較強的自學能力,就會在廣闊的語文世界裏自由

飛翔。

二,在這本書中的最後一章,還講到了教師的專業發展,那麼作為新課程下的教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我們又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呢?

1, 要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這就給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不斷學習的老師,才能跟得上現在課程教育的需要,也就是要給學生一桶水,教師要有自來水。新課程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

2, 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實踐,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教師要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才能成為一個在專業上有長足發展的老師。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要不斷的閲讀最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書籍,和語文閲讀教學、作文教學相關書籍,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堅持寫教後反思,把自己每節課的成功之處記錄下來,同時更要詳細的記錄自己存在不足的地方,反思自己這個環節應該怎麼處理比較恰當,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不足,並及時反思提高。如果一個教師可以長此以往,堅持不懈的這樣努力,一定可以有自己的獨特的教育風格,一定可以使自己的每節語文課都有新意和亮點。

3, 做創新型教師

隨着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國小語文課堂要向一個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嶄新課堂發展,如今的課堂教學,正處在一個轉折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新舊觀念的衝突、不同理念的相互碰撞十分激烈,它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有探索的熱情,開發潛能,做一名創新型的教師。

4,做一名具有奉獻精神的老師。眾所周知,教師是個良心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具備奉獻精神,做一個敬業的教師,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教師要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才不愧為人師。

第4篇:《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讀後感

再次拜讀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受益頗多,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應該是我們都感興趣的、值得諸位教師討論的一個話題。

當今,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語文教學往往只偏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學生學習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天長日久,學生不僅會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且可能會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通過閲讀這本書,使我懂得,語文教學應該為學生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特別是在閲讀教學中,通過近十年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不能孤立地看待閲讀,眾所周知,閲讀與寫作有着緊密的聯繫。學生的表達的能力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才有可能寫出好的文章,閲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講,由於條件的限制,他們缺乏足夠的閲讀積累。所以,每個學期開始時,我都會在班級裏設立圖書角,鼓勵學生把家裏的圖書帶到學校裏來互相傳閲,教給學生正確的閲讀方法,引導他們有目的地閲讀,尤為重要的是,在同學們閲讀之後,讓學生相互交流,因為交流合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共享學習資源、相互取長補短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啟發,共同探究,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為了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我還讓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摘抄好詞好句,把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優美的句段摘抄下來,也可以把在報紙上看到的好文章剪貼在本子上,同時鼓勵學生寫心得體會,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同學們不僅對閲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寫作能力也有所提高,在課堂上,我適時的鼓勵,使學生髮現自己的閃光點,產生自信,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