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2011年版課程標準與國小語文習作教學》視頻講座心得體會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5W

學習《2011年版課程標準與國小語文習作教學》視頻講座心得體會

學習《2011年版課程標準與國小語文習作教學》視頻講座心得體會

今年暑期,我有幸參加了2019年江蘇省國小語文網絡培訓,在這段時間觀看了各位專家的專題講座,名師的精彩課堂案例,各位學者專家的交流、品析......通過學習,我受益匪淺。這次培訓的精彩內容,時常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作為一名新老師,對於作文教學時常無從下手,而袁志勇老師的系列講座《2011課程標準和國小語文習作教學》給我以後的習作教學,乃至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

袁志勇老師向我們詳細解讀了201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的內涵,讓我們全面、深入瞭解新課標修訂稿的精神實質。袁老師明確新課標修訂稿在國小語文習作教學實施過程之中的具體路徑,教師需要從本質上入手,從整體入手。袁老師向我們講述瞭如何落實新課標修訂稿,更具體説則是如何在“國小語文習作教學中落實”新課標修訂稿,袁志勇老師認為只有從“找準學生缺什麼、想清自己教什麼、落實課上怎麼教”三個角度逐一思考,才能進行有效性教學,真正提高語文學科教學質量。對於袁老師的這三點教學理念,我深有感觸,也有一些自己淺薄的體會。

一、找準學生缺什麼。袁老師認為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找“準”學生缺什麼,通過袁老師的講座我們知道學生缺的是“正向的心智模式”。學生缺少這種心智模式的是因為學生缺少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發展過程;缺少認知發展的圖式。袁老師指出在大多數時候,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缺少的正是像圖一樣具體的東西,老師沒有給他從感性到理性發展的過程,學生完成任務的時候缺少圖,學生完成一個任務是生完成,是硬撐着去完成。語文課程的有效性的缺失或許恰恰就源在這兒。我認為在一節課開始前必須“找準學生缺什麼”,即去“向想學生”,而如何找“準”,那就要教學去有效分析地落實,那就是要全心全意地去想學生。可以先從感性入手,讓學生先有興趣;然後再到理性,讓學生得到認知發展,在這裏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有“認知發展的圖示”,可以在教學更有系統性,要去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

二、想清自己教什麼。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取決於課堂教學的技巧。袁老師認為有效教學時應有有效思維,他提出有效思維的三元素:想什麼、怎麼想、怎麼答。“想什麼”是有效思維方式的第一元素,也是第一階段,它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是確認思維的方向。思維方向明確之後,進入思維的第二個階段:“怎麼想”,這是是落實思維的方式,這就要求必須具體,具體的思維方式。有了前兩級思維的過程,“怎麼答”是思維的結論。為了讓我們對思維三元素或者説“思維三段論”有更直觀的瞭解,袁老師講解實例-句子寫具體,我對“思維三段論”有“恍然大悟”之感。我想教師面對任何一個教學任務,或面對學生的學習任務時,應思考到底要教什麼,也就是要“想內容”,我們應該教孩子所缺失的概念知識。正確構建學生的正向心智模式是需要概念知識的支持。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時應循序漸進,遵循一問,二想,三答的“思維三段論”。

三、落實課上怎麼教。其實講到這裏時,也就是我們課堂上的“有效教學”。袁老師提出“落實課上怎麼教”可分為固化(死)、變易(轉換)、生成(活)三個階段,順序不可改變。袁老師幽默地總結道:整個三段論可以用一個四字俗語加以概括即“死去活來”。有效教學開始一定要有一個死的、規定的範式;然後將其變為多個不同的範式;最終學生可以在碰到實際的問題時運用前兩個階段所學的範式解決新的問題。確實,我們在教學時,尤其是在作文教學時,首先要給學生一個範例,給學生起到一個很好的引領作用,保證了學生學成的概率。接着,“變易”,我覺得這是學習過程中的“舉一反三”,讓學生思維遷移。最後的“生成”,則是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想教學”,在教授的過程中必須將這三步中每一步都做足,並逐層遞進,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淺顯的心得體會,學習了袁志勇老師的這些寶貴的教學理念,我希望我不僅能記到心裏,更能將之有效地落實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