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讀後感(共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8W

第1篇: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讀後感(共2篇)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新課程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觸和理解,幾乎可以説所有的教師尤其是中國小教師都有意識地把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但要説新課程所倡導教學理念和思想完全被我們教師所接納並轉化為行為應該説尚需時日。可能絕大多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詳,而事實上,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學在很多情況下是理念與行為想分離的。

讀了本書,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一問題:

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堂活動重表現、輕體驗;有一位外國專家聽了中國一位特級教師的一堂無可挑剔的、非常順利的數學課説:“我有一個疑問:既然學生都懂了,我們還教什麼?”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現在的課堂尤其是公開課堂重表現的實質。文中還例舉了其他的一些存在問題:小組合作重形式、輕實質;探究重執行、缺思維;評價重結果、輕過程;書中提到一旦發現學生的解題結果與標準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導學生説出解題思路,然後才能作出相應的評價。而我們平常的可能因為時間較緊而忽略。

又如:以小組合作為代表的合作學習被教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織互動、競爭合作常常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能切實給人以享受和啟迪。實際教學中,我們可能僵化地理解合作學習,淺白地追求小組學習的'形式。甚至有時將小組合作等同與小組討論,有的合作學習內容沒有價值,有的合作學習缺乏深入自主和個體體驗,有的合作時間不足、沒有反饋交流等,不一而足。

又如:課堂提問是教師在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有價值的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評價學習效果、增進師生感情、活躍課堂氣氛以及激活學生自主學習潛能的基本控制手段。但是,有的課堂上是一問到底,不可否認,大量的問題固然能帶動學生積極思考,但數量過多,學生忙於應付,根本就無暇思考。試問,這樣能有多少收穫呢?

再如: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增進學生創造才能為主要任務、以解決問題為主題、以學習者自主活動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學習已經成為課堂實踐、探討的熱點。但卻發現其中問題多多,亟待解決:如果整堂課事事探究,甚至時時探究,既沒有效率,也沒有必要;探究控制不好便變相成為由學生髮現、選擇、決定,一切跟着學生走;只重過程,忽視結果…

書中提到的三不要四要讓我印象深刻:不要什麼培訓時的感覺很好,也不要觀摩時的感覺很好,更不要教學時的感覺很好;要的是回到課堂還是會操作,要的是學生的感覺很好,要的是學生學有所獲,要的是不走樣的體現學生主體理念與行為的有效融合。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我們需要不斷關注學生,將學生作為自己教學的出發點;需要不斷學習,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第一需要;需要不斷反思,將反思作為自己的必修課;需要不斷關注細節,將細節作為一個成功教師的基本視角。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學活動是由一個一個的細節構成的。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對細節的研究與雕琢。

最後用一位名人話來結束讀了本書的體會:一個教師應該:“一點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點”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或更靠近學科專業上的行家,同時不自傲不自封,終身學習,變有限的“一桶水”為不盡的“長流水”。

第2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讀後感

小編覺得這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讀後感範文的參考價值挺高,但願你也有一樣的認同感。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讀後感

山坑鄉中心學校

朱文娟

當我閲讀《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這本書後,我對以後“何時進行合作學習”有了幾點新的思考與嘗試。

一、辨析易混概念時,開展合作

“質數”和“互質數”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正確辨析、理解兩者的本質屬性,區別內涵,我設計這樣的題目,導向性的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

1、

2、

3、

5、

7、

8、9這些數中,那些是質數?你會選出其中兩個組成互質數嗎?為什麼?質數與互質數有什麼區別?各小組爭辯激烈,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到各組巡視,聽取同學的討論,啟發誘導,鼓勵敢於發言,勇於爭論的學生,引導合作討論,步步深入。

各小組代表競先發表意見:

生1:我們小組認為質數有

2、

3、

5、7,這些數分別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 生2:我們組認為這些數中能組成6組互質數,如1和2;1和3;1和5;1和7;1和8;1和9,因為1和任意一個自然數是互質數。

生3:還有2和3;3和5;5和7也是互質數,因為兩個數都是質數的一定時互質數。 生4:我們小組補充了7和8,也是互質數,因為一個質數與一個合數一定是互質數。 生5:8和9也是互質數,他們是相鄰的兩個自然數。 生6:8和9都是合數,不是質數,怎能是互質數呢? 教師及時點撥:判斷兩個數是否是互質數,關鍵看什麼?

生7:我們小組一致認為8和9都是合數,但它們的公約數只有1,所以是互質數。 通過激烈的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在七嘴八舌中,學生正確理解了“質數”和“互質數”的本質區別與各自內涵,還掌握了組合互質數的規律。

二、發現規律性知識時,開展合作

我們應細緻推敲研究教材,領會編寫意圖,破析知識內在聯繫,充分發揮例題的作用。 分數化成小數,書上只介紹用分子除以分母的一般方法。對於分母是20、

25、50、125的特殊分數,教師引導學生採用新的化法。出示1/125=(小數),讓學生討論:“你能想出更簡便的化法嗎?”學生帶着懸念紛紛自找夥伴進行合作探究。當教師聽到同學“真難想呀”的話語時,輕聲提醒:“能否將1/125變成分母是1000的分數?”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路茅塞頓開,在思索討論的基礎上很快解決了問題。

三、實驗探究問題時,開展合作

根據國小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動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學具操作實驗、理解掌握新知。

為了幫助學生悟出除法中的“餘數一定比除數小”的道理,我先讓他們動手操作,“分別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要求每四根分別擺成一個正方形,各能擺幾個正方形?分別剩下幾根?”在列式計算:9÷4=2……1;10÷4=2……2;11÷4=2……3;12÷4=3。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小組討論:“除數是4的除法算式中,餘數有機種可能?除數和餘數的大小比較有什麼關係?從中你能猜想出什麼結論?”學生有了思維空間,經過交流啟發就能回答出:除數是4,餘數可能是

1、

2、3;除數大,餘數小;在有餘數的除法裏,餘數一定比除數小。由於學生有了操作感知經驗,牢固的形成了“餘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一概念。教師進一步引導各小組開展猜想活動,內化概念。除數是5,餘數最大是( );餘數是7,除數最小是( );如果餘數是10,除數應在什麼數與什麼數之間?學生爭論的面紅耳赤,問題都迎刃而解。

四、選擇解答策略時,開展合作

注意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細心思考,敢於提出不同見解。通過合作探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得出準確的答案。還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發現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要求學生算出“一個氣象小組測的一週中每天最高氣温分別是:30度、33度、31度、32度、29度、32度、33度,這一週平均每天最高氣温是多少度?”,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方法。學生通過獨立解答,作業在小組內互閲、互改、互評並闡述列式根據。最後從(30+33+31+32+29+32+33)÷7≈31(度);30+(3+1+2-1+2+3)÷7≈31(度)中看出後一種解法最新穎。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一般解法,還學會了用“假設平均數+校正數=平均數”的創新解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能力較強或思維活躍的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往往是出乎教師的意料,他們敢於創新求異,跨出新的境界。

總之讀了這本書,還有許多感觸,最後就用我們周局長的一句話來結束我對這本書的體會:“不要抱着自己那兩桶臭了變味的水,而要成為永遠流動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