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摩擦力》的教學設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01W

《摩擦力》的教學設計多篇

《摩擦力》的教學設計1

第四章第3節 摩擦力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靜摩擦、滑動摩擦力,和它們的產生條作及其作用效果,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地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3、能運用滑動摩擦力公式來計算滑動摩擦力

二、教學重點

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3、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三、教學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四、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實驗探究、體會參與、練習鞏固

五、教學儀器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糙木板

六、教學過程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有何關係?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麼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後勻速運動,根據國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對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何關係?

⑤在木塊上增加砝碼,對最大靜摩擦力有沒有影響?

實驗後小組討論,歸納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a、互相接觸且擠壓

b、接觸面粗糙且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律

滑動摩擦力

引入:

a、剛才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着的摩擦力)

b、剛才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通過上述實驗得出:

1、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A、靜摩擦力產生條件是粗糙,有彈力,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B、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是粗糙,有彈力,有相對運動。

2、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A、接觸面平行,並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B、與接觸面平行,並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1、靜摩擦力的大小

通過演示實驗,用彈簧秤拉木塊,從零開始不斷增大彈簧秤的拉力

要求學生觀察拉力的變化(保持木塊的靜止)。引導學生用二力平衡

知識可以得到:小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也是從零開始不斷增大。

繼續實驗,要求學生觀察木塊的運動情況,可以得到:物體剛開始運

動時所受到的靜摩擦力就是最大靜摩擦力。

結論:0<F≤Fm ,Fm為最大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要求學生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拿出尺子夾在書中合上課本,體會用手抽出尺子時的用力;然後在合上的課本用另外一隻手對課本施加一個壓力,再一次體會用手抽出尺子時的用力。

實驗結論:通過其它因素不變情況下只改變壓力,得到摩擦力與壓力有關。

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F=μFN,μ是比例常數,沒有

單位,叫動摩擦因數,μ的大小跟兩接觸物體的材料及接觸面的情況

3、滑動摩擦力公式的應用

通過讓學生做一些相關練習,鞏固學生對滑動摩擦力公式的應用

4 、課堂小結

《摩擦力》的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難點在於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難點在於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後面知識的學習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教師要試圖將學生國中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要力圖從兩種摩擦力的區別與聯繫出發,讓學生從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範圍及其計算來理解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

同時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繫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並通過網站知識與現代科技聯繫很密切的內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及其最大值; 能根據靜摩擦力的規律,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

知道動摩擦因素與哪些因素有關,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靜摩擦力略大於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比滾動摩擦力; 會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的計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學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參與比賽等形式,激發興趣提高探究創新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實驗和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對科學的求知慾。 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在研究問題時,要培養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方法。

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能説明生活、生產中採用應用摩擦力的實例,發展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難點: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實驗器材準備】

長方體木塊(每組3塊)彈簧測力計、毛巾、玻璃板、毛刷、身邊的物體(例如:水杯,黑板擦、鋼筆、橡皮,講桌等物體),長木板(帶滑輪)。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分析歸納、觀察提問、討論分析、應用舉例、練習鞏固

《摩擦力》的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時或具有運動的趨勢時會與周圍的物體發生摩擦,這種現象經常會出現在學生身邊:汽車輪胎與道路之間的摩擦,航行的船體與水流之間的摩擦,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之間的摩擦。還有許許多多的摩擦現象發生在學生的周圍,只不過學生沒有覺察到而已。本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對摩擦現象開展研究活動,瞭解什麼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本課教學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摩擦發生的條件。首先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摩擦現象,教科書有兩幅圖,一幅是孩子高興地從滑梯上滑下來,另一幅是參加汽車拉力賽的賽車在運動中,通過圖來引導學生討論: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摩擦現象,摩擦現象發生時與哪些現象聯繫在一起,摩擦力是一種怎樣的作用力。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實驗來發現:當物體靜止的時候有沒有摩擦存在;當物體運動的時候有沒有摩擦存在;當物體孤立時、沒有與其他物體接觸時,有沒有摩擦存在;當物體不孤立、與其他物體有接觸時,有沒有摩擦存在。從而發現摩擦發生的條件。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教科書安排的內容是:在一塊較平滑的木板上,放置一些不同的物體,包括質量大小的不同,材料品種的不同。將木板緩緩地加大傾斜角度,使上面的物體逐個地滑下來。根據觀察到的現象,要求學生對影響物體下滑的因素,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看法或假設,然後,再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看法或假設。

第三部分:針對不同的情況,設計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教科書通過一個典型事例——想辦法增大或減少一個裝滿水的瓶子的摩擦力,來啟發學生設計日常生活中需要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和了解到有關力的形式、力的表示、力的'種類的知識並

已認識到幾種常見的力,如重力和彈力,這些將成為本節課學習的基礎和鋪墊。

三、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祕密》:課本第50~52頁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知道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

2、瞭解摩擦力的大小既與壓力的大小有關,也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知道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

2、能夠做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3、能夠設計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實驗;

4、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情感目標:

1、對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感興趣;

2、意識到摩擦力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也存在着負面影響。

五、教學準備

1、實驗材料:測力計、帶掛鈎的木塊、鈎碼、乾布、乾毛巾、幾支圓杆鉛筆。

2、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屏幕出示拉人畫面(一個小朋友端在地上伸出雙手,另一個小朋友站着拉着他的雙手在地面上滑行。)

師:同學們,屏幕上的場面你們熟悉嗎?

生:熟悉。

師:這種拉人的遊戲我看見很多同學都曾經玩過。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經歷,思考這個問題,這個遊戲在什麼地面上好玩?

生:光滑的地面。

師:穿什麼鞋容易滑?

生1:平底鞋。

……

師:拉着體重不同的同學滑,感覺有什麼不同?

生:輕的同學比較容易拉,重的同學很難拉。

2、師: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其實這都與我們今天準備研究的摩擦力有關係。好,今天老師就想和你們一起做一回科學家,探究一下摩擦力的祕密,那同學們想通過我們這個探究活動知道些什麼呢?

生1:我想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生2:我想知道摩擦力是怎樣產生的?

生3:摩擦力有什麼作用?

……

3、師:看來同學們的好奇心可真強呀,想知道這麼多的東西。好,我們這節課就圍繞着同學都想知道的東西來探究。(屏幕出示探究目標)

(二)探究過程

1、認識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及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師:剛才的拉人遊戲是一種摩擦的現象,現在請同學們用兩隻手掌互相摩摩,兩隻手互接觸,相互運動也叫做摩擦,你還看過哪些物體相互摩擦的現象呢?

(生説出磨刀、擦黑板寫字等現象)

師:看來同學們都是有心人,能發現日常生活中這麼多的摩擦現象,現在請同學再開動腦筋想一想,當這些現象發生時,它們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請你們發揮小組的力量,圍繞着你們剛才説的例子去分析一下。

(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派個代表説説你們的討論結果?

生1:我們組發現磨刀時,只有刀在磨刀石上來回運動時才會有摩擦現象,如果把刀拿起來,或只把刀放在磨刀石上不來回運動沒有摩擦現象。

生2:我們組分析了擦黑板的現象,也發現只有在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和運動時才有摩擦現象的發生。

……

師:同學真聰明,通過和小夥伴的合作,分析出了摩擦存在的條件:接觸和運動。

2、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係?

師:接下來我們還要一起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首先請同學們把你們找來的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種類,不同輕重的物體放在一塊比較平滑的木板上,逐漸傾斜木板,(如課本50面圖所示)比較它們下滑時的摩擦現象。

(學生小組活動)

師:誰來説説你們通過這個活動發現了什麼?

生1:我們發現不同的物體它們下滑的快慢不同。

生2:我們也有這個發現了這點,也就是説不同的物體它們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樣的。

師:同學們的發現真多,那這些物體所受到的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呢?同學們可以將自己認為的可能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提出。

生1:摩擦力可能與物體的輕重有關。

生2:摩擦力可能與物體表面情況有關。

……

師:剛才同學們都大膽地提出自己想法,但這只是我們的預測,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證明一下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各小組經過討論選擇一種可能的因素,作為你們小組的假設,選擇老師為你們每個小組準備的工具(測力計、帶掛鈎的木塊、鈎碼、乾布、乾毛巾),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與給與適當的指導。)

師:剛才我發現很多小組的同學都能選擇好工具設計了有趣的實驗,哪個小組的同學把你們設計的實驗與結論與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1:我們小組假設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摩擦表面

的情況有關,所以我們一起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實驗:把帶掛鈎的木塊放在我們平滑的桌面上,用測力計拉木塊,使木塊慢慢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接着又在桌面上鋪上乾布,固定好,再放上木塊,用測力計拉木塊,使木塊慢慢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最後又把乾布換成乾毛巾,讀出這時的拉力。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兩個物體的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兩個物體的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生2:我們小組假設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輕重有關,所以我們組設計的實驗是這樣的:把木塊放在桌面上,放上一個法碼,用測力拉木塊,使木塊慢慢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接着在木塊上分別放兩個、三個法碼,讀出這時的拉力。我們發現放的法碼越多,拉力計的讀數越大。

生3:我們設計的實驗和他們差不多,得到的結果也是放的法碼越多,拉力計的讀數越大。也就是被拉動的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動的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

師:同學們真有科學頭腦,設計了這麼多有趣的實驗證明了摩擦力與兩個物體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還與被拉物體輕重有關。

3、學以致用

(1) 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的一些實際現象。

①鞋底和輪胎為什麼都有凹凸的條紋?增大摩擦力對鞋底和輪胎有沒有不利的方面?

②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為什麼先要擦上鎂粉?

③為什麼要經常在自行車轉動軸的地方加潤滑油?你還看到哪些東西需要加潤滑油的例子?

(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例子來解釋,其餘學生幫他評價。)

(2) 設計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出示裝了半瓶水的瓶子)

師:看來摩擦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真的挺廣泛,而我們學知識最終的目標是要把它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那現在你能運用這節課獲得的有關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識,想辦法增大或減少這個裝一半水的玻璃瓶的摩擦力嗎?

生1:倒掉一些水可以減輕瓶子的重量就可以減少它的摩擦力。

生2:這樣的話,要增大它的摩擦力,可以往瓶子裏多裝一些水。

生3:在瓶底塗抹潤滑劑可以減少它的摩擦力。

……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麼多方法。

(三)課堂小結

那麼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活動,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

(生自由説)

(四)課堂延伸

師:這節課時間差不多了,但並不代表着我們的研究活動結束,這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留待同學們回去思考(屏幕出示)“如果沒有摩擦力存在,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同學們回去以後可以通過閲讀書籍、上網查詢等手段,繼續研究與摩擦力大小有關的知識。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引入我採用了一個學生熟悉的場面“拉人遊戲”。因為這個遊戲我看過很多學生在課間有玩過,於是我就順勢讓學生説説“這個遊戲在什麼地面上好玩?穿什麼鞋容易滑?拉着體重不同的同學滑,感覺有什麼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回答出這些問題,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學生未能解釋,我便順勢引出這與我們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摩擦力的祕密有關。然後讓學生提出想通過這節課想研究的有關摩擦力的問題。讓學生先確定了自己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摩擦力,我請學生舉例自己在生活中風到的一些摩擦現象,然後讓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分析這些現象找出摩擦存在的條件。其實在這個環節中,我覺得是有些不足的地方,畢竟指名讓學生自己舉例分析,對他們來説是不夠直觀,如果可以直接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力的現象,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可能會降低了難度,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讓學生通過觀察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種類,不同輕重的物體放在一塊比較平滑的木板下滑時的摩擦現象,由此學生髮現不同的物體它們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樣的,然後再讓學生各抒已見,提出可能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假設,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這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實踐出真知的道理,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的興趣。

至於在設計增大或減少裝一半水的玻璃瓶子的摩擦力的方法時,我光讓學生把他們想到的方法説出來,雖然已對他們説出的有效方法都給予了肯定,但沒有準備好學具讓學生真正實踐一下,這點我覺得還是有點不足的。如果可以將這個活動設計成競賽,學生自己討論制定競賽規則與要求,自己擬定記分方法,然後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我反思,自我評價,應該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進行嘗試,以改進本課的不足之處。

《摩擦力》的教學設計4

第4、3節 摩擦力

【教學設計思想】

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難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極大的興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處: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是高中力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正確認識摩擦力對整個力學知識框架的搭建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教師要試圖將學生國中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要力圖從兩種摩擦力的區別與聯繫出發,讓學生從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範圍及其計算來理解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本節課也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同時,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並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高中一年級學生,目前還沒有學習力的合成與分解相關知識,只是在國中階段簡單的瞭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質。所以在講述新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要讓他們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學習新課程,避免跨越式教學。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靜摩擦、滑動摩擦力,和它們的產生條件及其作用效果,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地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3、能運用滑動摩擦力公式來計算滑動摩擦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3、讓學生參與和親身體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參與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3、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三、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實驗探究、體會參與、練習鞏固

四、教具準備

木板、彈簧秤、物塊、毛巾、泡沫板

五、教學過程

《摩擦力》的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學中三種重要性質的力之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到最困難的一種力,高中物理力學問題的難點在於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難點在於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階段物理學習必須跨越的的一道門檻。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後面知識的學習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中從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計算來理解認識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通過本節的學習將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大小和方向,為以後能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已經初步學習了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已初步認識了摩擦力的分類,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等。但這些認識是定性的,較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計算。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繫又十分密切,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生活中的實例比較豐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認識已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節教學中必須糾正留在學生腦海中的錯誤認識,通過探究實驗和科學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從具體形象的思維上升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從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計算。尤其是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中相對運動趨勢和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的判斷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從國中到高中這一步跨的比較大,因此一定要讓學生經歷實驗的設計、探究的過程,充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來減緩學習的坡度,順利越過這道力學學習的門檻。這對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消除學習物理的畏難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認識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2)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及其最大值;

(3)會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理解“相對”和“相對運動趨勢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習從實驗結果總結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掌握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勇於探究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難點:

(1)設計方案,探究影響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關因素。

(2)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3)“相對”和“相對運動趨勢”含義的理解

教學流程圖

實驗器材準備

木板小車及鈎碼、彈簧測力計、毛巾、地毯、玻璃板、長木板、米、塑料杯、筷子、水等。

教學方法

(1)探究式教學法和實驗教學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2)採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類——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思維程序,探究問題,得出科學結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用手豎直拿起一本書,將黑板擦壓在黑板上。

問題: 為什麼沒有掉下來?

實驗2:在一個小塑料杯子裏倒一杯米,插一根筷子跟米里面,提問:筷子能把米提起來嗎?有什麼辦法用一根筷子就能把米提起來呢? 引導學生回答:放一些水進米里面,壓一壓米,增大筷子和米之間的摩擦,筷子就能把米提起來了。

實驗3:把兩本互相交替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第一次,疊的頁數較少,比較容易分開;第二次,疊的頁數相對多一點,分開的難度增大。 思考: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國中我們學習的摩擦力的有關知識。

什麼是摩擦力?摩擦力的種類?(靜、滑動和滾動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

二、新課教學

(一)認識摩擦力

1、同學們先觀察下面四幅圖,從圖中我們找找看物體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歸納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概念

3、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列舉各類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情況,並進行實例判斷。

(二)探究靜摩擦力

1、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

根據上述實例引導學生歸納

(1)物體與物體之間接觸;

(2)兩個接觸面粗糙;

(3)相互擠壓(有形變);

(4)物體與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2、問題:你能否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物體是否受到靜摩擦力?

歸納判斷靜摩擦力的兩種方法

(1)假設法(又稱解除法):可假設接觸面是光滑的,看物體間是否會發生相對運動。

(2)狀態分析法:根據運動狀態,運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判斷。

3、實驗探究: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用右圖實驗進行研究:緩慢的拉動彈簧測力計,設計表格記錄下物體的運動狀態和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

分析歸納:靜摩擦力不會無限制增大,它的增大有一個限度,當超過這個限度時,物體將由靜止變為運動。即由相對運動的趨勢變為相對運動,此時所受摩擦力將變為滑動摩擦力。即靜摩擦力有最大值,靜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靜摩擦力。它的數值等於物體剛開始運動時的水平拉力的大小。

可見:兩個物體間的靜摩擦力可以是一個變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與Fmax之間,即 0<F≤Fmax

4、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

回顧我們剛才的實驗,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Fmax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與這些因素有什麼關係?

利用提供的器材,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並在操作中改進實驗,得出結論。

為了降低難度,教師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演示可能的幾種方案,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找出教師演示中存在的不足和錯誤,設計合適的方案

(1)與物體的所受壓力(正壓力)有關。

(2)與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靜摩擦力的方向

前面我們研究了靜摩擦力的大小,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靜摩擦力的方向。

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着接觸面。(曲面則與接觸面相切的方向)

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此處“相對運動趨勢”是指該物體“相對”於與它接觸的物體(另一物體)而言的。即互以相互接觸的對方為參考系。

6、靜摩擦力的應用

閲讀書本P58 “説一説”,瞭解靜摩擦力的應用。並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靜摩擦力的事例。

練習:物體相對於傳送帶處於靜止狀態,判斷下列傳送帶上物體有無靜摩擦力以及其方向。

做一做體驗最大靜摩擦的大小。將手壓在桌面上,改變壓力,拉動手。

談談有什麼感覺。

三、新課鞏固

1、小結:本節課我們研究了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和三要素,要求學生們課後不僅要回憶本節課的學到的知識內容,還應該體會本課探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2、完成問題與練習。

3、補充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