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故鄉》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38W

《故鄉》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故鄉》教案 篇一

課時: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情感目標:通過學唱《念故鄉》,重温已經學過的思念故鄉的歌曲,從感性上讓學生體驗思念故鄉,熱愛故鄉的情感。

2、知識技能目標:

(1)瞭解作曲家生平和相關文化,激發學生用富有感情的聲音來演唱《念故鄉》。

(2)以小組單位設計歌曲的表現形式,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重點:由於很少學生有離開故鄉,思念故鄉的情感體驗,缺乏對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 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

難點:激發學生有感情、有力度變化的演唱歌曲。(思鄉的感情不僅要深入學生心理,還要讓他外化用歌聲表現出來,是個難點)。

教學準備:

學生:

(1)要求在課外從學過的課本中尋找思念故鄉的歌曲,以小組為單位複習歌曲。

(2)帶豎笛

教師:多媒體課件、鋼琴、世界地圖

教學過程 :

設計意圖

1、進教室

(1)播放古詩

歌曲《靜夜思》

(2)引導學生

感受歌曲

(1)聽音樂

進教室

(2)談談對

音樂的感受

文字:念故鄉

創設思念故鄉的氛圍,讓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思鄉的情緒。

2、發聲練習

指導學生有力度變化的發聲

根據旋律線條的起伏,用有力度變化的聲音演唱

發聲練習曲譜

為後面運用力度變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鋪墊。

3、用豎笛自學歌曲主旋律

(1)老師這有三條旋律,請你自選一條吹一吹

(2)強調附點節奏

(1)用豎笛自選練習

(2)鋼琴伴奏練習第一局的同學站起來吹一吹、練習第二句……

(3)分句唱一唱

(1)3.5 5 3.2 1|

2.3 5.3 2 — ||

(2) 6 。1 1 75 6 |

61 75 6 — ||

(3)3.5 5 1.2

3| 2. 1 26 | 1—— —||

歌曲《念故鄉》是由這三條旋律組成,學會了這三條旋律等於解決了識譜問題

4、導入

我們剛才練習的三條樂句是選自歌曲

《念故鄉》,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國工作時寫的

觀看多媒體認識作者

(1)出示課題《念故鄉》

(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

讓學生認識曲作者

5、欣賞《念故鄉》理解歌曲內容

6、學唱歌曲

(1)你了這首歌曲你想説點什麼?

(2)德沃夏克是哪個國家?指導學生找一找地圖上中國在哪?捷克在哪?美國在哪?

這是一首家喻户曉的歌曲,接下來我們就來學唱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鄉》

(1) 視唱

(2) 學習歌詞

(3) 練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1)聽音樂,談初步的感受

(2)回答:捷克在歐洲,美國在美洲,隔着太平洋

(1)第一遍視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緒,第二遍視唱,摳出情緒,教師範唱與學生對比

(2)全體用lu哼鳴,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集體配樂朗讀

(3)帶歌詞練唱歌曲

(1)播放歌曲《念故鄉》

(2)展示世界地圖

(3)地圖上捷克和美國用紅色展示

出示歌譜

(1)瞭解歌曲所想表達的情感

(2)通過讓學生在地圖上找捷克、美國幫助學生理解身在他鄉的情感

層層遞進學唱歌曲通過視唱、哼鳴使學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緒,能正確演唱歌曲

7、高潮:層層遞進激發情感

(1)你們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鄉

(2)看船出海,引導學生給歌曲加旁白台詞

(3)在教師不斷地引導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4)激發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樂上,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達出感情

(1) 觀看德沃夏克的故鄉

(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説兩句

(3)有感情的朗讀

(4)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力度處理,並示範演唱;集體唱

(1)觀看德沃夏克的故鄉

(2)播放“看船出海”

(1)通過觀看德沃夏克的故鄉,激起學生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2)讓學生進行即興創作,發揮想象

(3)學生逐漸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中,並釋放自己的情感

8、音樂與相關文化

它極度的思念故鄉,寫了一首令人轟動的《第九交響曲》,念故鄉就是其中的片斷,我們聽聽這首交響曲其它的樂章

(2) 欣賞《第九交響曲》

播放《第九交響曲》

讓學生了解作者雖然命運坎坷但是非常樂觀,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學生養成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9、組織綜合表演,發揮想象

教師組織學生對學過的思鄉之曲進行綜合表演

(3) 以兩個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題材和表演形式進行即興創作

題材:《念故鄉》、《送別》、《故鄉的親人》、《紅河谷》

表演形式:唱歌、舞蹈、朗誦、加旁白、演奏等

通過即興創作音樂活動,來表現對故鄉的感情。

10.教師小結,下課。

《故鄉》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在閲讀中獨立認識本課7個生字“聖、誕、馴、橇、附、豎、仍”;積累詞語若干。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聖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

重點難點: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並積累詞語。

2、結合文本內容,進行語言訓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

2、師:誰能介紹一下畫面上的人物?(學生交流,結合簡介聖誕節)

板書:聖誕老人

3、www本站uawen.本站cn出示:第一節自由讀

師:誰能用文中的語言來介紹一下聖誕老人?

結合學習:“馴鹿”“雪橇”(通過媒體畫面瞭解)

重點注意馴:字音撬:字形

4、完整課題,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自學生字新詞

1、出示自學要求,進行小組學習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自學生字。

(2)邊讀邊思:聖誕老人的故鄉在哪裏?

口頭填空:

芬蘭的大王告訴孩子們,聖誕老人就住在,它能聽到;芬蘭還有;如今,聖誕老人用。

2、自學情況交流檢查:

(1)出示詞語:馴鹿雪橇打扮迎接電腦俄羅斯豎着瑪爾庫指名讀、正音;開火車領讀;

(2)指名分小節讀課文,正音。

(3)填空交流:

芬蘭的大王告訴孩子們,聖誕老人就住在,它能聽到;芬蘭還有;如今,聖誕老人用電腦。(交流後示答案齊讀)

三、品讀課文

1、再讀第三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聲

2、説話訓練:

世界各地的小朋友會對聖誕老人説些什麼呢?他們在信中會寫些什麼呢?(小組交流、班中交流)

3、創設情境(媒體):小朋友我來啦!你們有什麼心願嗎?趕快説給我聽聽吧!

(學生寫寫後交流)

師:聖誕老人已經聽到了你們的心聲,相信他一定會想滿足大家美好的願望。

4、指導朗讀第三節

過渡:聖誕老人的故鄉究竟是怎樣的呢?你們想去看看那神祕的極地世界嗎?

想讀讀那些描述它的充滿魅力的文字嗎?

5、出示課外補充資料,小組內自由閲讀

6、閲讀後進行想像説話訓練:

芬蘭人還選了北極圈附近的一個村莊為聖誕老人村。村口豎着一塊木牌,上面寫着“聖誕老人的故鄉”。當我來到聖誕老人村,。

7、師總結,師生合作讀第五節。

四、課外

1、請學生來説説你的有關節日的資料。

2、向學生出示幾個網站,課後自己去查閲瞭解。

魯迅《故鄉》優秀教案 篇三

一、課文分析:

1、《故鄉》通過“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下農民破產,生活痛苦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2、課文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把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的各種材料組織起來。

3、掌握對比的方法,把小説中的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20年前與後的外貌描寫在書上畫下來,進行比較閲讀,找出他們的差異,進而歸納他們各自的性格變化,最後在他們的性格變化中理解小説的主題。

4、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重點: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特點;小説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難點:內涵豐富的語句的品味、理解。解決辦法:以課堂上朗讀與分析精彩片斷為主要手段,“重點”“難點”宜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領會。

二、學習目標:

①瞭解辛亥革命後農村日益衰敗、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社會現實;領會魯迅先生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②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説主題的寫法

③理解小説中議論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課文:

1、“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在遊子心中,“故鄉”是一個美麗的字眼,是魂牽夢繞的家園。大家讀完魯迅的小説《故鄉》,感覺和我們以前讀過的那些思鄉懷人的作品是否一樣?現在我們來走進魯迅筆下的故鄉。

2、1840年鴉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從此,中國人民陷入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痛苦深淵。當時,在帝國主義扶持下,軍閥連年混戰,橫徵暴斂,致使廣大農村日益凋敝,廣大農民日趨破產。1919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中國人民被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着。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接母親到北京居住,目睹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後,便以這次回鄉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説。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跳讀課文,把握情感基調。(悲哀)

(學生跳讀課文中寫“我”的情緒的段落。如開頭的“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結尾的“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朗讀品味,理解情感基調。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現在(故鄉之景)和(故鄉之人)兩個方面。

朗讀小説中描寫故鄉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點閲讀開頭的一段景物描寫,注意重讀“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等詞語。)

對比朗讀小説中“記憶中的故鄉”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藍”、“金黃”、“碧綠”等表示色彩的詞語。

3、教師小結:故鄉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藍天、明月已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陰晦”、“蒼黃”和“蕭索”。

4、故鄉哪些人的什麼變化最令‘我’心痛?(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對小説展開細緻深入的閲讀。)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成果。(討論主要圍繞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展開,也可以涉及宏兒和水生。存在分歧的地方可以保留,提交班內討論解決)

(1)閏土的變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閏土肖像的變化令“我”悲哀。②閏土言、行、神、心的變化令“我”悲哀。

(2)楊二嫂的變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楊二嫂肖像的變化令“我”悲哀。②楊二嫂言、行、神的變化令“我”悲哀。

(學生分條梳理討論的結果,特別是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學生可能不夠準確,教師可加以點撥和補充:閏土:外貌蒼老,動作遲鈍,語言含糊,對“我”謙恭,對生活喪失希望。楊二嫂:相貌醜陋,語言尖刻,自私、勢利,虛偽、庸俗。)

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麼有沒有一點亮色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並且相信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6、朗讀結尾的三段文字,特別是“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要求齊讀背誦。

第二課時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説中一共描寫了幾個“故鄉”?

(該問題探究的已不僅是環境,而且涉及小説主題。除了對比鮮明的“現實中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之外,其實,小説中還有一個“理想中的故鄉”。從小説結尾部分“我”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我”對未來的故鄉有一個朦朧的希望輪廓。)

2、“故鄉”是誰的?

(這個問題是把小説的社會意義推到更廣闊的層面。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時代,故鄉失落了,又也許只存在於孩童純真的眼睛裏。小説中的故鄉是“我”的,又是“我們”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徵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歸宿。)

3、“故鄉”在哪裏?

(結合課後練習,研究“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藴。從小説對宏兒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窺見作者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鄉,不在兒時飄渺的回憶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裏,它需要我們去追求,去勇敢地開創新路。)

4、文學作品中,除通過描寫,使所記的人、事更生動外,還往往用形象化的議論來揭示事理,點明中心。這篇小説也不例外。請找出本小説中的議論部分,並分析其作用。

(84段中的議論,表達“我”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踐踏下的社會現實的悲憤和不滿。86段中的議論,是對舊生活的否定和對新生活的嚮往。88段中關於希望有無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鼓舞,它告訴人們:新生活的實現,要靠腳踏實地的奮鬥。)

通過上述三段中的議論,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中心,並使小説的主題得到了昇華。

5、明確小説的主題。通過小説的閲讀和社會背景的瞭解,你認為作者創作這篇小説的目的是什麼?

(通過對故鄉景色和閏土前後變化的描寫,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剝削壓迫下的舊中國農村日益破產,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現實,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交流分享:

通過本小説的學習,你掌握了閲讀小説的那些技巧?你還有哪些方面的收穫和困惑?請你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並且把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故鄉

過去現在

景物:藍天明月陰晦蕭索

人物:閏土——能幹快樂麻木辛苦

楊二嫂——漂亮平和庸俗卑劣

語文《故鄉》的教學設計 篇四

學習目標

1、理清以“我”對故鄉的感情變化串連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突出小説主題的寫法。

2、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語境意義和作用。感受“我”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研習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對人物細節描寫部分的內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變化的脈絡,尤其要體會最後三段“我”的內心獨白,加深對有深層含義的語句的理解。

學法指導

1、運用析讀法,按“初讀、整體感知──精讀、突出重點──訓練、能力遷移”步驟學習,精讀部分運用“以人物為中心”研讀法。

2、採用對比閲讀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走近魯迅,瞭解小説創作背景。

⑴魯迅及作品簡介。

⑵查資料,瞭解小説創作背景。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給拼音寫漢字。

陰晦( )蕭索( )bǐ( )夷chī( )笑

愕然( )wǎng( )然zì suī( )

3、問題與思考: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⑴課文敍述的主要事情是什麼?(不超過50字)

⑵小説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的?依據這一線索可以把文章分為哪三個部分?

二、課堂學習

1、導語。

2、師生討論解決問題與思考中的題目

3、精讀對閏土與楊二嫂的描寫部分,研習討論:

⑴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下表。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神情(對“我”)語言行動(對生活)性格給“我”的印象

⑵朗讀細節描寫部分(外貌和語言),體會人物性格。

⑶討論:作者揭示閏土的性格變化採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閏土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⑷總結。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閲讀分析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句,用橫線劃出來。

②四人小組討論,楊二嫂是個怎樣的人?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楊二嫂這個人物呢?

4、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精讀“我”心理描寫部分)

第一步:速讀全文,理清心理歷程

摘抄描寫我心理活動語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體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語句的意義和表達作用?

問題討論:

⑴離鄉20年,“我”對故鄉的感情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情?

⑵看到故鄉,“我”的心情怎樣?為什麼?

⑶“我”希望的故鄉是怎樣的呢?

⑷為什麼閏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遠?

⑸細讀“路”的文字,説説你是怎樣理解的?

5、總結:

⑴閏土、楊二嫂、“我”三人分別是哪個階層的代表?作品塑造這些人物有什麼作用?

⑵歸納小説的主題思想。

三、閲讀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軋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裏。爸爸的背上,不是揹着我,就是馱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憊的雙腳拖着,彎彎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齒。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與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隨着池塘邊的水翻車,一圈圈地碾動了歲月的車輪。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黃牛的背,而犁卻馱上爸爸的肩膀。雨聲中,我反覆聆聽木屐敲擊土地的聲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這顫抖的敲擊中,我長大了。

轉眼,我到了上學的年紀。爸爸送我上學那天又下雨,我騎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條淹沒小木橋的河水阻住了我們的去路。爸爸捲起褲管,咬着牙涉過冰寒徹骨的春水,我分明聽見他牙關的磕碰並感受到他身體的顫抖。第一次,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

放學時,我衝出教室,卻發覺雨滴裏微笑着的爸爸。他執意讓我騎“高馬”。我執拗不過,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氣將我放下休息,我回頭時確見一行零亂、不規則的屐齒印。看着爸爸蒼白的臉,我眼淚奪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讓他背了。

於是,我擁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學穿着一雙半舊的雨靴來上學,引起全校學生的羨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雙雨靴。為了達到目的,一天我將我的木屐藏在一個山洞裏,謊稱丟了。從不打罵我的爸爸惱怒,揚起手打我,落下卻輕輕的。在他的天平上,一頭是祖輩的財富,一頭是兒子。

當晚,堂屋響着不斷的咳嗽聲和斧頭聲,我失眠了,發誓再也不讓爸爸生氣,準備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當我從黎明的迷糊中醒來,卻見一雙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擺在牀前。

我看到套上牛準備去春耕的爸爸通紅的眼睛,我的眼淚悄悄的流了下來。爸爸忽然返身,撫摸着我的頭説:做人要踏實,不要這山望那山高,懂嗎?

我呆呆的點點頭,看着晨曦中爸爸遠去的身影和他身後的一個個屐齒印……

終於,我接到了那張我只能在地圖上才能看到、我夢想的地方來的“錄取通知書”。走的前夜,鄉親們來送我,屋檐下襬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鄉親們回家時,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回過頭來,卻發現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門角擺放在沒有繼承人的鐵犁和木屐上。見我望着他,爸爸忙擠出一絲笑,自我安慰的説: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鄉親們照顧。”

看着爸爸斑白的頭髮,我才猛然意識到他老了。

坐在行將遠去的汽車上,我脱下了那雙木屐。這時幾次勸不回去,堅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給我一樣東西,就轉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離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駝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裏。

我心裏像堵着什麼,不覺觸到爸爸送我的東西,打開一看,竟是一雙新雨靴……

1、請寫出選文的線索和感情基調。

2、選文通過哪些具體事件來體現父愛,請簡要概括。

3、文中寫“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惆悵”?

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5、從選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並從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説説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題中的句子除外)

語文《故鄉》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⑵瞭解對比手法

⑶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中心

2、情感與價值:

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鄉。

3、過程與方法:

採用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説主題。

教學重點:

理解對比的寫法。

教學難點:

1、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原因。

2、本文結尾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它的深刻含義與作用?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國小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生於浙江紹興,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開始用魯迅作筆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華蓋集》、《墳》等。

在國中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選自《朝花夕拾》

《社戲》 選自《吶喊》

《阿長與《山海經》》 選自《朝花夕拾》

《風箏》 選自《野草》

三、背景簡介:

“我”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與鄉鄰同“我”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一年後,作者便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寫下了這篇小説。

“故鄉”這個題目,既交代了事情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又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四、小説知識:

1、什麼是小説: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敍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2、小説的分類: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説。

3、小説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

5、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序幕、尾聲)

6、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7、閲讀小説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注意:分析小説主要是分析小説的人物形象

五、預習檢測:

秕穀(bǐ)鵓鴣(bó gū)顴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

陰晦(huì )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猹(chá) 獾(huān)

弶(jiàng) 腳踝(huái) 髀(bì) 愕然( è) 嗤笑(chī)

瑟縮(sè) 黛(dài) 惘然(wǎng)祭祀(sì) 寒噤(jìn)

六、聽讀課文,理清本文結構:

一、回故鄉(1-5自然段)開端

二、在故鄉(6-77自然段)發展與高潮

三、離故鄉(78段-結尾)結局

七、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閲讀1—5段,回答以下問題。

1、第一段中的“冒着嚴寒”説明什麼?

“冒着嚴寒”寫回故鄉的季節,寫出我回故鄉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寫了哪些景物,起什麼作用?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義?本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先用一個感歎句“啊!”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複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4、怎樣理解“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涼”?

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5、討論小説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各有什麼作用?

(一)故鄉的變化(景物描寫有力地渲染了氣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閏土的變化

試在文中找出描寫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等詞語,並思考造成閏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氈帽、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健康壯實。

中年閏土外貌:臉色灰黃皺紋深極薄的棉衣眼腫得通紅破氈帽手粗笨開裂

少年閏土動作、語言:活潑剛健動作利落有智有勇語言樸質生動熱情純真

中年閏土動作、語言:説話吞吞吐吐只是搖頭謙恭又含糊遲鈍麻木

少年閏土對我的態度:友好熱情純真平等充滿友誼

中年閏土對我的態度:恭恭敬敬呼“我”老爺

少年閏土對生活:熱愛生活生活知識豐富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對生活:哀痛苦寄託神靈

閏土變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1、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

2、社會落後愚昧。

深層原因:封建禮教、封建等級觀念。

小結:農村經濟衰敗,農民生活的貧困,封建傳統觀念(即禮教、等級觀念)毒害,使閏土發生了鉅變。閏土的遭遇正是當時廣大受壓迫、受剝削農民的具體寫照。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於揭示帝國主義、封建社會雙重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害。

(三)楊二嫂的變化

試在文中找出描寫楊二嫂外貌、動作、語言等語句,並思考作者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麼?

年輕時:“豆腐西施”、終日坐着(安分守己)

二十多年後:

肖像:“凸顴骨”“薄嘴脣”“細腳伶仃的圓規”(尖刻、能説會道、令人可鄙)

語言:“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 (怪聲怪調)

“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 (以長輩自居)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諷刺)

“……讓我拿去吧……”(愛佔小便宜)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恣意造謠)

動作:“……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

(明索暗偷)

1、人物形象:楊二嫂: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2、塑造楊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襯托閏土的善良、樸實。另一方面展示了當時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隔膜。

(2)以楊二嫂20年的變化説明城鎮市民的貧困化。

3、楊二嫂變化的原因:農村經濟衰敗、生活的貧困、小市民勢利貪婪(或:市儈)的惡習使她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二、課堂小結:

作者塑造了一個淳樸善良麻木遲鈍的貧苦農民的閏土形象,也塑造了楊二嫂一個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貪婪的小市民形象。從兩人的身上折射出農村經濟衰敗、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貧困、以及封建傳統觀念對人們精神的毒害,造成人們純真人性的扭曲。小説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通過肖像、語言、動作描寫,表現閏土和楊二嫂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説明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經濟衰敗,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貧困,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人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三、作業: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段落,試體會其作用。

第三課時

一、合作探究:

1、“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對故鄉的現實(即人與事)感到失望,故鄉沒有給“我”留下好印象。

2、“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句中兩處“高牆”含義分別是什麼?

第一個“高牆”是實寫。第二個“高牆”是虛寫,是比喻用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的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麼?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託了對美麗故鄉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説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

4、第86段中“辛苦輾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麼?

“辛苦輾轉”的意思是像“我”那樣異地謀生,到處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閏土那樣在社會的重壓下貧困艱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楊二嫂那樣生活每況愈下而尖刻、潑辣、放肆、自私自利。

5、“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麼“害怕”?為什麼説“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因為“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願望能否實現是未知數,“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説“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竟”字表現“我”對與閏土的隔膜之深,感到驚愕。如去掉“竟”字,表現不出“驚愕”的意思,同時也削弱了文章譴責舊社會的意義。

9、小説結尾”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運用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深刻含義?

分析:本段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深化主題。

“路”有兩種含義:一指地上的路;另指人生之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會迎來新生活。

表達了作者渴望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信心,以及鼓勵人們為希望而奮鬥的激情。

10、“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遠離故鄉,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衰敗蕭索,看到故鄉人的生活窮困悲苦,看到故鄉人純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對故鄉的未來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鄉人過上新的生活。“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關心,對等級觀念的否定。

所以説“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二、課文總結:

主題:小説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願望。

三、寫作特色:

1、對比的運用。

2、運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感情。

3、運用準確的性格語言表現人物。

4、巧妙地運用第一人稱敍述手法,行文自然流暢。

四、寫作訓練:肖像描寫示例。

五、作業:

根據示例,自己選取班上一名學生進行肖像描寫。

語文《故鄉》教案 篇六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運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説的主題,陶冶學生情感;初步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對比分析閏土命運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説的主題是重點。

2、引導學生理解、體驗作品中“我”的情感經歷是本課要突破的難點。

教學方法:

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綜合運用講述,設問、啟發、討論等法。

2、在各環節中,滲透審美體驗。

教學過程 :

教學要點:分析閏土命運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説主題,滲透情感體驗。

教學步驟 :

一、渲染氣氛,激發情感。(導入 新課)

同學們,一提到故鄉,我們的心中便會湧起許多温馨而美好的回憶:有童年的歡聲笑語,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難忘的父老鄉親……終生相伴,魂牽夢繞。是的,我們常懷戀故鄉的昨日,但我們更應關注故鄉的今日和未來。因為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一切都在變,人在變,生活在變,我們的故鄉也在變,我們應以深情的目光關注故鄉的變化。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都曾以深沉的筆調錶達對故鄉的愛戀、憂傷和希望。

《故鄉》就是這樣的一篇小説。它寫出了作者在一個鉅變、動盪的時代中對故鄉的關注。小説中有父老鄉親的艱辛苦難,有作者無盡的孤獨、悲哀和憂傷。作品中的我回到了久別的故鄉,但“我”並沒有什麼好心緒,因為這次回故鄉卻是為了永別故鄉而來的。由於母親的提醒,我想起了童年時代的好友——閏土。於是,“我”便沉浸在往日的回憶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悟、體驗少年閏土帶給我的歡樂和中年閏土帶給我的悲哀和憂傷。

二、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學生閲讀。

(一)整體感知:母親提起閏土時,我想起了那些情景?

明確:海邊月夜圖、快樂的童年

(二)激發情感,深入體驗

激發點(1):從“我盼”到“相處”,我的心情如何?我們相處如何?

啟發:急切盼望、歡天喜地、難分難捨

激發點(2):童年時代的很美,美在哪些人、情、景、物上?

啟發:人美——小英雄:天真、活潑、聰明、能幹

景美——海邊月夜:藍天、明月

物美——西瓜、貝殼等;

情美——純真、友好

激發點(3):分別時的哭聲美不美?

啟發:童真的哭聲,美好的回憶

(三)啟發討論,深入理解

啟發:兒時的回憶蘇生過來,為什麼我便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討論:海邊月夜圖和少年閏土是故鄉的縮影。

三、承上導入 :三十年前,我和少年閏土在一片哭聲中別離,那童真的哭聲,至今還在我的心中迴響。三十過去了,閏土現在怎樣了?我和閏土的重逢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一)整體感知:閏土的生活如何?當時的社會境況是怎樣的?

引導: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這些情況,請找出來。

明確:貧困;動盪、戰亂、苛税、多子等。

(二)激發情感 深入體驗

激發點(1):我們相見時的氣氛如何?

感悟:拘謹、沉悶、沉默

激發點(2):重逢時,我的心情是如何變化的?

感悟:出驚——激動——震驚——悲哀

激發:一聲“老爺”,讓我感到震驚、悲哀,面對閏土的恭敬和貧苦,我無言以對。閏土縱然有滿腹的愁苦,也無從訴起。那説話如連珠般湧出,活潑能幹的小英雄的影像,在我的心中淡了,散了,模糊了。

(三)中年閏土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人?

啟發:生活:貧困、痛苦

精神:麻木、愚昧

(四)啟發討論,探討變因

問:(1)一聲平常的稱呼,為何使我如此震驚、悲哀?

(2)閏土的命為什麼這樣苦?

提示:誰造成他貧困不堪?誰扼殺了他的生氣和活力?

啟發:社會境況:兵匪、官紳、動盪不安

歷史:漫長的封建社會,腐朽的封建思想

四、小結

同學們,幾十年的歲月滄桑,閏土由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變成一個愚鈍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閏土變了,故鄉變了,我原本悲涼的心更添無盡的悲哀、失望。重逢又能如何呢?童年的笑聲已不再回響,往日的歡樂已然遠逝……留給我的只是那無邊的孤獨、憂傷、歎息……

板書設計 :

故鄉

人物形象:閏土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性格特徵 天真、活潑、聰明、能幹 麻木、愚鈍、失去生命力

情感經歷 真誠、友好、快樂 孤獨、憂傷、悲哀、失望

故鄉縮影 神異的、美麗的、充滿活力的 衰敗的、失去精神生命力

社會現實 農民生活貧困痛苦,思想愚昧落後

變化原因 兵匪、官紳、封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