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魯迅的經典文章《故鄉》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75W

魯迅的經典文章《故鄉》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魯迅的經典文章《故鄉》教案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欣賞、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

過程與方法:以老師教唱,學生跟唱為方法。

知識與技能:

1、能用親切柔和,優美連貫的聲音準確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2、能準確拍擊海浪的節奏並運用到歌曲中生動地演唱。

3、掌握三拍子歌曲的唱法。

教學重點:

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表達歌曲情感。

教學難點:

海浪的節奏: XX X .XX | XX X — ︴

教具準備:

音樂課件、鋼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播放自然聲響:海浪聲)

教師:詩人説,大海是一首詩;畫家説,大海是一幅畫;音樂家説,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響樂。你聽是什麼聲音?

學生:是海浪衝擊巖石的聲音

二、學唱歌曲

1、初聽音樂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初步感受歌曲 。:

2、配樂朗誦歌詞,初步理解歌曲內涵。

3、復聽音樂教師範唱,進一步感受歌曲 。

學生隨伴奏聲哼唱並劃拍,體驗三拍子節拍特點,加深對歌曲的印

象(以聽唱法代替視唱歌譜,降低學習難度)

4、引導學生通過音樂要素來分析樂譜,感受歌曲帶給的情感共鳴。

(1)旋律:歌曲中出現那些音符和記號?有什麼作用?

(2)節奏 :這首歌曲的節奏有什麼特點?起什麼作用?深入體驗歌曲

(3)重複

教師:“大海啊,故鄉”重複出現,在情感的發展上每次的重複有何不同?是否有些多餘?

練習並討論回答:“大海啊,故鄉”重複了多次,不但沒有感到羅嗦,恰恰相反,每重複一次感情的發展更進一步, 使情感得到昇華。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寬廣洶湧,從而更好地表達這份深情。

(4)旋律線 (教師指導學生一邊唱一邊劃旋律線) 重點唱高潮部分。

教師:劃出的旋律線象什麼?

學生:象大海的波浪。

5、引導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現歌曲。(領唱和齊唱)

6、藝術處理

學生小組討論:演唱要輕柔連貫,注意節拍重音,隨音樂情緒的發展,表達出高潮樂句情緒的變化

三、表現創造:

教師:在音樂學習中,音樂要素的完美運用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精神體驗。現在就讓我們以集體的智慧來為這首歌添上精彩的一筆。 分兩種不同形式來表現歌曲:朗誦和演唱,並談各自感受。

四、拓展延伸

五、教師總結

六、音樂聲中走出教室。

魯迅的經典文章《故鄉》教案設計 篇二

歌曲《大海啊故鄉》

教學內容:學習歌曲《大海啊故鄉》

教學重點: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教學難點: 運用音樂要素分析表現大海的音樂作品

教學準備:課件 電子琴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猜謎語

師:那有哪位同學見過真正的大海?能不能請你描述一下你見過的大海呢?沒見過的同學就請告訴老師在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麼樣子的?

師:提起大海,大家都非常興奮,剛才大家交流的都很好,現在,你能不能用學過的成語來形容大海。

表現大海寬闊的:一望無邊、無邊無垠、水天相接、煙波浩渺、一碧萬頃; 表現大海寧靜的:風平浪靜、鷗水相依、海波不驚、海不揚波、碧海青天; 表現大海氣勢的:海納百川、洶湧澎湃、氣吞山河、排山倒海、濁浪排空; 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交流得很好,接下來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大海的視頻,讓我們聆聽大海的聲音。

師:漫步在沙灘上,聆聽海鷗鳴叫聲,海風吹拂着臉龐,陣陣的海濤聲將我們帶入無盡遐想,同學們,讓我們插上音樂的翅膀,像海鷗一樣到大海上遨遊一番吧!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大海啊故鄉》,在欣賞過程中,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變化的?力度又是怎麼變化的?

二、欣賞 《大海啊故鄉》

交流討論剛才的問題:

1、音樂情緒是怎樣變化的?(由深情到激動)

2、力度又是如何變化的?(由弱到強)

交流討論後師小結:

這首歌的情緒: 由深情到激動

這首歌的力度: 由弱到強

師:優美的畫面、動聽的旋律,同學們想不想唱這首歌?

在學唱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首歌曲的作者。

三、作者介紹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長春人,代表作品有《紅樓夢》、《牧羊曲》、《太陽島上》等,他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表現手法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四、學唱歌曲

1、聽教師範唱,學生跟着老師小聲哼唱 。

2、教師電子琴伴奏,學生跟琴學唱歌曲。

3、解決難點

(1)3/4 12 1·76| 53 3 - |注意切分節奏的唱法。教師反覆範唱,指導學生演唱。

(2)3/4 654 1165 | 5 - - | 注意後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準確清晰。“5- -”的時值要唱足。

4、完整演唱歌曲。

5、學生跟伴奏音樂朗讀歌詞。

6、師生共同演唱歌曲。

五、表現歌曲

1、根據歌曲的音樂情緒,這首歌曲可以分成幾個段落?每個段落有什麼特點。

2、討論後

第一段 樸實、優美、回憶自己在海邊生

第二段 音區提高,充滿激情,是情感的抒發,表達主人公對大海對故鄉和媽媽濃厚真摯情感。

魯迅的經典文章《故鄉》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學唱《念故鄉》,感受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2、知識技能目標:瞭解作曲家生平和相關文化,激發學生用富有感情的聲音來演唱《念故鄉》。

3、過程方法目標:設情景法教學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以小組合作討論的表現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探索學唱歌曲的方法,練習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並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思念故鄉的情感。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有感情、有力度變化的演唱歌曲及唱準附點音符的時值。

教學準備:多媒體、電子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略以情感為紐帶,做好組織教學。)

課前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二、導入新課:

1、初聽《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的第一主題

談話:我們一起來聽音樂吧!

談話:我們初次感受了這段音樂,感受到它的力度?速度?節奏?旋律?

討論:音樂有什麼特點?(從音樂要色上分析) 音色呢?

2、簡介 英國管

3、再次聆聽

討論:我們感受到怎樣的情緒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呢?作曲家在抒發着自己怎樣地情感呢?

三、簡介作曲家及樂曲背景

師:作曲家是誰?為什麼會有則樣的情緒呢?

1、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出生於不拉格附近的農村。他從小就顯露出音樂天才,因家境清貧,沒有條件上學,工作多年後有了積蓄,才獲得進入拉格附音樂學校學習的機會。1890年,他受聘於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音樂理論,1892年應聘赴美國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響曲》外,還有歌劇《水仙女》、《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曲》及聲樂曲《母親叫我的歌》等

2、樂曲背景介紹

四、歌曲教學

1、出示課題《念故鄉》

師:他的美國學生給這段迷人的旋律加上了歌詞。

2、聆聽歌曲《念故鄉》

請學生談談聽後感受

3、學唱歌曲

①用“la”哼唱旋律,感受音樂特點。

②分析附點節奏

<1>x.x x x.x x | x.x x.x x – |

<2>x.x x xx x | x x x x x – |

③唱旋律

④填詞唱

⑤力度記號的處理 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五、拓展空間 創編歌詞

要求用“思鄉”這個主題,要求學生為這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詞。

六、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歌曲《念故鄉》,感受體驗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思鄉是一種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種厚重的民族意識。同學們,再過幾年你們也會背起行囊,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相信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會忘記這片鄉土。

最後,老師朗誦一首詩和大家分享《鄉愁》。

魯迅的經典文章《故鄉》教案設計 篇四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掌握課文中作注的疑難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3、理清小説線索和故事情節。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兩位學生朗讀第12自然段開頭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是魯迅小説《故鄉》中的兩段景物描寫,前者多麼明朗、美麗、令人神往;後者多麼晦暗、蕭條、令人悲涼。前者是小説中'我'頭腦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鄉的圖畫;後者是'我'眼睛裏看到的二十年後的故鄉的實景。

二十餘年過去,故鄉景色在作者眼中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呢?作品中的'我'懷的是什麼感情呢?讓我們深入地瞭解寫作背景,認真地閲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吧。

2、介紹寫作背景:

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着飢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小説寫於1921年1月,後有作者編入他的小説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説《故鄉》。小説着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3、作家、作品介紹:

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

選自《吶喊》(小説集)。(《百草園》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出示幻燈片,檢查詞語預習:

陰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

鵓鴣(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

蜷(quan)縮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

5、聽課文錄音,熟悉課文。

6、討論課文段落:

小説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一(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着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説的主幹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

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

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

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

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三(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

7、完成表格:變化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態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對話描寫、外貌描寫的作用。

2、理解課文通過人物形象的對比來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理清了小説的線索和情節,對課文已比較熟悉,現在我們來討論閏土的形象塑造。

2、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朗讀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鄉》寫閏土着重的是前後對照的方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照突出了什麼?

明確:

(1)外貌對照: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2)動作、對話對照:

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月夜刺碴,'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説明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説也説不完。

中年閏土:説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他説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後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説自己的苦狀;説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説明閏土心裏有説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迅哥兒”改稱“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飢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

“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對照:

對我: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台'。——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4)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税、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台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脱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税、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3、楊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對話、動作描寫):

(朗讀39自然段—52自然段)

小説對楊二嫂的描寫,先聞其聲,再見其人。

外貌描寫——'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對話描寫——

動作描寫——

——她的説話和動作表現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課文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二、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兩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並分析了閏土這一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來分析小説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討小説豐富的語言內涵,從而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

2、講讀第三段,離開故鄉:

這一段主要寫'我'離別故鄉時的悵惘情緒和對未來的希望。

(學生讀第78-85自然段)

(1)'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捨的情感?

明確: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而且一想到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牆”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鉅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由於有感於這複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這裏的三個'辛苦'含義各不相同,第一個是'奔波、勞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個有'辛勤、勞苦'的意思,指閏土的生活;第三個有'鑽謀、妄為'之意,指官、紳一類人物及楊二嫂們的生活,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學生齊讀86~88自然段)

(2)為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願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鉅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3、“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寫。主要採用內心獨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説不同於一般記敍文,小説中的人物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個線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別故鄉時複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並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複雜性,表現了'我'對革命任務艱鉅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説最後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而鬥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説的主題思想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4、理解課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提問:這篇小説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最後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採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小説最後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美麗畫面,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徵,也是對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5、小説的主題思想:

小説着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後記:這篇課文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處境,由閏土聯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機意識和自我好勝的心情。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他們掌握的比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識雖然講了,學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還不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