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83W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獨立見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學難點:

借鑑的分析方法,培養求異創新的思維方式,並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設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徵?説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説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1、含露者,是説黛玉的兩眼常似濕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後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説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3、“蹙”是皺眉的意思,皺眉應該是身體不適或者心裏不痛快的時候的一種表情,也正合了後面的描寫。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從何呢?

對於《紅樓夢》這部鉅著來説,這20個字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隻要我們仔細斟酌就會發現,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內了。如果説魯迅作品的每一頁都擠滿了研究者的腦袋,那麼《紅樓夢》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浸透着紅學家的心血,可見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們就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並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閲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

(1)在文學,無論閲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

“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敍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麼發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引導:句式。

2、對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是怎樣評價?

總結: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讚美時並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接詞,相當於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閲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精神。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後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後有什麼變化?

明確:原文屬於細節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後,優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描寫,只是簡單的敍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髮衝冠,非常形象,彷彿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麼時候惜,什麼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閒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説推,敲,也可以説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説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隻有更適合。

小結:以上作者從句式、字數、字眼三個角度闡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總的來説他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第二課時:

導語:上次課我們已經詳細的分析了這篇課文,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往下學。

我們知道文學是感性的,它需要我們有一顆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讓我們發掘文學的契機,而想象卻可以讓我們飛翔。下面我就給大家一個字,看看通過“水”這個字你都想到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交流。

總結:在寫作中,聯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聯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樣了,那就沒有意思了,(聯繫大學聯考)。聯想走入習慣的渠道以後就會產生“套板反應”,就如第七段所寫的,找同學讀課文(從第七段開頭到“就是套板反應”)。

八、那麼大家在平時有沒有被套板反應套住的經歷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學以致用: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自豪,令人歎服。

大家填寫詞是什麼?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麼?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意,前提是要腦子裏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裏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麼創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裏,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

回顧課文內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廣射虎咬聯想

要文要

韓愈推敲字套板反應

達到藝術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唐·賈島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唐·盧延讓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的句子、的動詞、的形容詞找出來。

——福樓拜對莫泊桑如是説

四、朱先生主張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並不贊同他的觀點,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説: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説:“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全班分組討論:對朱光潛和馬南村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總結:

1、這只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而已,沒有對和錯之分。有的書有的知識必須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識;而有的書則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瞭解即可。在讀書的時候要有所選擇,有所篩選和區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礎上開始的,陶淵明,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決定的,有些知識他們可以作到一目瞭然,不必細細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諦,而我們的還沒有到達那樣的水平,所以,還要以咬文嚼字為主。

五、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是文藝隨筆,以漫談的方式,與讀者促膝而談。運用了舉例子,做比較等論證方法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六、質疑:

學完這篇課文,還有哪些不明白不確定的地方?

老師質疑:

1、朱先生對一個詞非常的鐘愛,讓大家找一下,並查查是什麼意思。

明確:玩索。

2、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等。

七、總結重點字詞:

援例斟酌詞藻錙銖必較藴藉付梓尺牘陳言務去

八、隨筆練習:

1、任選一個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進行描寫。

要求:標新立異,避免套板反應。

題目自擬,300—500字。

2、考點分析:擴展語句

根據特定的情景增加詞語,使文字表現出特定的內容

“早晨,太陽發出光芒,樹上的鳥兒鳴叫着,樹下的流水流向遠方。”

①要求擴展後的句子要抒發主人公歡快的心情。

②要求擴展後的句子要抒發主人公苦悶傷感的心情。

3、課堂作業,課堂小結

假如你的同學現在在日本留學。你打算給他(她)寫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會選擇用怎樣的文字來表達你的情感。請寫在作業本上。

分析:作業的開放性很大,這是對《咬文嚼字》一課的總結。通過這種寫作的形式,讓學生充分領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義。

《咬文嚼字》教案 篇二

江西省廣豐中學 高翔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的特點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單元是一個“文化隨筆”單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先生講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隨筆,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很富有“理趣”。

2.課文的重點與難點

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四個方面:一是“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二是“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三是“品味妙語佳句”,四是“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課文重點:提煉朱光潛先生的觀點,品味妙語佳句

課文難點:通過品味妙語佳句,從而體會到朱光潛的觀點;在品味語言時能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瞭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觀點

2.能力目標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髮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法分析

1.理論依據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2.三步教學法

整體感知——拓展延伸——遷移應用。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主體,有利於培養學生能力。

3.具體操作

⑴立足課本 整體感知 ⑵跳出課本 拓展延伸

⑶品評鑑賞 培養能力 ⑷舉一反三 遷移應用

五、學法分析

1.學生現狀:高一學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路難。但高一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和表現欲,發表個人觀點的人較多。

2.學法指導

⑴通讀全文兩遍,理清思路,培養學生在閲讀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師引導下,鑑賞詩句,培養思維能力

⑶在鑑賞詩句,組織語言時,將思想用文字表達出來,培養寫作能力

六、教學過程 分析

1.課文感知

提問:為什麼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評:①忍(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區別“忍”字與“眼”字的區別?

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刪去“借問”與“牧童”兩詞句子更簡潔,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裏,昨夜(?)枝開——括號內可以填什麼字?

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可否為句子增刪文字或調整語序?

3.遷移訓練

課文説:“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試着根據自己寫作的體會舉一兩個例子證明這個論斷。

七、本課板書

《咬文嚼字》 朱光潛

①忍(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文字更改可以改變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壞要看錶達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簡

③前村深雪裏,昨夜(?)枝開

——錘鍊文字,重在把握當時、當地的心情與情景

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創作要大膽發揮想象

作者郵箱:

[1]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三

一、教學三維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2、從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3、瞭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容表現得搖曳多姿)。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評價討論法。

四、教學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後,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轉入倫敦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回國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藝心理學》《詩論》,開華人美學研究的先鋒。

解放後,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迄今無人敢代他的地位,無作品敢代替此書。他早年就讀愛丁堡大學時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國時期出版業的一大景觀。*中,他蹲在牛棚裏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

朱光潛腳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紀,與苦難中奮鬥的中國一同走過從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淺近而深奧的大書。我們對他的理解,只限於現在閲讀的《咬文嚼字》,相信通過今天的閲讀,同學們一定回收益匪淺。

二、解題: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

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書袋或買弄才學。

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層(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啟示?

明確:

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語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感情強烈。

③“你是個好小子。”——表假定語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2、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確: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説服力。

3、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麼?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明確:例子來源於名家名篇。啟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層(3、4段):説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1、為什麼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明確: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修改後的句子為什麼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明確:

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並非“見草中有虎”。

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之意。

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總之,説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啟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裏,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地表情達意。

(三)分析第三層(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麼?

明確: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2、世人與錢鍾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錢鍾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説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啟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麼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確:從文字表達的意境。總之反覆強調: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強調語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總結:第一部分舉三個例子説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

第二課時

一、複習第一部分的寫作特點:

即舉事例,講道理。不舉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説不好,道理也講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闢,令人心悦誠服。

例子是具體的,具體的例子可以給人以豐富的啟發。

二、分析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1、文字聯想意義的運用有兩種情況,請各用一個成語概括。

A、正面:點石成金。B、負面:陳詞濫調。

2、什麼叫直指的意義?什麼叫聯想的意義?各有什麼特點?各用什麼修辭格?(略)

3、科學的文字與文學的文字的區別是什麼?(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①詩中人物所處的環境是(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②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是(品茶,賞月)

③詩中表達的是詩人(獨處清淨,安享自然,怡然自樂)的情趣。

④這兩句詩運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

5、“聯想起於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一句可否變換分句順序?為什麼?

不行。前句與“聯想”銜接,後句與“熟路”銜接。換後,就不銜接連貫了。

6、作者舉從前做詩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圖何在?

表明他們的套語濫調根本與文藝無緣。

7、產生“套板反應”的弊端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無創作動機。②讀者無新鮮真切的情趣。

8、作者認為人們為什麼容易產生“套板反應”?怎樣才能克服“套板反應”?

①套板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層想。

9、最後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東西?

A、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B、必須勤奮。C、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相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三、歸納總結:

1、全文的線索是什麼?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係。

2、寫作目的:

讓讀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四、造句:活用詞語,推陳出新的句子。

初來乍到→初學乍練。

五、作業:課後練習。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篇四

學習要點

1. 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3.分析評價課文觀點,借鑑吸收課文的寫法。

4.培養閲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精練相吻合”的謹嚴精神。

重點講解

關於本文的題目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李廣射虎”與“情境”

文中第二個例子,“李廣射虎”一段。我們能理解作者的觀點,但必須補充一些“情境”材料,因為這裏不可以僅用“意味”“情感”來解釋。李廣射“虎”,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之中的,這種情境造就了他的“激變能力”以千鈞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沒鏃”,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後文所記,因此這段內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簡潔的。

今舉幾例:《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殺,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橫在眼前,她大呼一聲把眼一閉跳上浮冰,又一塊一塊跳過去。這裏的情境是特定的。一個小孩在陽台邊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親從馬路那邊見狀飛奔過來,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剎那接住了。後來記者讓她再“表演”無論如何也跑不過來了。有一個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輛吉普車衝他過來了,他在倒下的同時用手托住了車的一側。吉普車轉向而去,僅碾下了他的一隻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來很平常。

這正是李廣射虎的“激變能力”的佐證,原文情節缺一不可。這個例説明文字與所要表達的情境有關,值得玩味。

“推敲”的啟示

唐朝詩人賈島,做詩嚴肅認真、一字不苟。常常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故素有“苦吟派”之稱。據唐宋遺史記載,他在長安應試時,有一次在路上反覆考慮“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即流傳至今的《題李凝幽居》一詩),本想把其中的“敲”改為“推”,但又下不了決心……斯時正好撞上了當時任京兆尹(相當於今市長)的韓愈的車騎。有人便把他拉到韓大人面前,當韓愈問明情由後,即笑曰:“還是‘敲’字更好啊!”這就是古今以來一直被傳為美談的“推敲”的故事。至於這一“推”一“敲”到底孰優孰劣、孰得孰失,後人便又持兩種意見:一種是以韓愈之“是”以為“是”,不再認真追究(言下之意是既然身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已有高見,我們又何必再加審議、再持異議呢?);另一種是有些學者詩家堅持獨立思考,對此談出自己的見解和分析。這裏且舉兩例:(1)美學家朱光潛先生,他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説:“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説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裏‘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從這個藝術哲學的基本觀點出發,朱老先生得出的結論是:“‘推’字比‘敲’字好。”因為前者能更好地表現詩人冷漠自在、獨來獨往的意境,同時,與上句亦更為諧調。因為若是“敲”,儘管聲音不大,畢竟會驚動“宿鳥”的。(2)著名學者周振甫先生,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辨,在其著名的《詩詞例話》中又提出了與朱翁截然不同的意見。但又絕非簡單草率地因襲韓愈之説,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根據,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周先生以題目《題李凝幽居》為線索,推斷詩人原是寫去往李凝幽居處時的環境和心境。進而指出:“就這首詩看,敲的該是李凝幽居的門,這個‘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為僧,法名無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應該敲門,才和幽居相應。從音節上説,‘敲’字也較為響亮。”

二公所見,迥然不同。而原作者賈僧亦早入黃泉,看來,這樁詩案是實難定論了。但筆者倒以為,斯“推敲”之古今故事卻足以給我們今人(包括筆者本人)學業做事、走筆撰文以不少有益的啟示。比如説做學問吧,既要有請教先哲的虛心態度,又需要有不迷信、不盲從,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科學精神;伏案寫作呢,則又該恪守以意帥文、文役於意,直至達到文質相諧、文質並茂的基本原則。

附:《題李凝幽居》原詩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①。

暫去還來此,幽期②不負言。

【註釋】

①雲根:古人認為“雲觸石而生”,故稱石為雲根。這裏指石根雲氣。

②幽期:再訪幽居的期約。言:指期約。

反饋練習

一、基礎知識

1.選出加點詞語使用無誤的一項( )

a.有些人根本不瞭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

b.無論是閲讀以及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

c.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佈局上面,以至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

2.選出橫線上詞語填充最恰當的一項( )

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裏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賞月,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質。

a.自在無礙,興盡而返,獨往獨來           b.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

c.獨往獨來,興盡而返,自在無礙           d.興盡而返,自在無礙,獨往獨來

3.結合上下文,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1)語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作”:

(2)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髮上面。

這一點:

4.選出加點詞用得恰當的一句( )

a.他的勇敢博得了普遍的讚譽。

b.離開兩種制度的本質及其發展的具體情況,去讚譽資本主義的“美妙”,決然談不上什麼高明。

c.貧困地區的人民寄來熱情洋溢的感謝信,由衷讚譽曙光中學師生對失學兒童的深情厚誼。

d.雜技演員高超的技巧,驚險的動作,令人讚譽不已。

5.《人間詞話》中説:“‘紅杏枝頭春意鬧’,著‘鬧’字而境界全出。”從下列詩詞中找出錘鍊得十分精彩的字,選出判斷正確的項( )

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②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④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a.①潤  ②點  ③火  ④笑      b.①潛   ②翻   ③藍   ④笑

c.①潤  ②翻  ③藍  ④春      d.①潛   ②點   ③火   ④春

6.有些話如果缺乏一定的語境,就容易產生歧義。請在空白處填上恰當的詞句,使整句話不產生歧義。

(1)                               研究魯迅的書。

(2)                                研究魯迅的書。

(3)咬死了獵人的狗                                。

(4)                                  咬死了獵人的狗。

7.下列兩組詩,加入哪一組動詞境界全出?

(1)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

a.搖 映 b.舞 隱 c.弄 吻 d.扶 失

(2)山色濛濛( )畫軸,白鷗飛處( )詩來。

a.如 帶 b.橫 帶 c.入 送 d.掛 入

二、閲讀理解

閲讀下面文段,完成8~13題。

無論是閲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比如説“煙”,它的直指意義,凡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想的意義迷離不易捉摸,它可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裏焚香、“一川煙草”“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係,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科學的文字愈限於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在詩的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後者是(    )的;前者偏於類型,後者偏於(    )。既是(    )的,(    )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藴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於支離。

8.用原文中的詞語分別概括“字的直指意義”和“字的聯想意義”的特徵。

①直指意義的特徵是:

②聯想意義的特徵是:

9.填空:

文中作者把直指意義比作             ,把聯想的意義比作                      ,這樣作比的作用是                                                              。

10.“無論是閲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這一句加橫線的詞語是否可以互換?為什麼?

答:                                                           。

11.文中括號中,依次填充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a.個別    遊離      個別      遊離

b.個性    遊離      個性      遊離

c.遊離    個性      遊離      個別

d.個性    遊離      遊離      個性

12.文段中劃橫線句子的意思前後是否矛盾?

答:

13.本文段的中心是什麼?採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答:

參考答案

一、1.d(a.轉折語意過強    b.應為選擇關係 c.強調的意味未表達出)

2.b

3.(1)是匠心獨運的創作(2)通過字詞的聯想義使意藴豐富

4.a(提示:b項應為“讚美”;c項應為“讚揚”;d項應為“讚歎”。)

5.a

6.(1)他正在撰寫一本……    (2)要想了解30年代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尖鋭鬥爭史實,就必須……   (3)終於受到村民的團團包圍,最後死在村民的棍棒之下    (4)老虎躲過獵人的箭,兇猛地……

7.(1)d (2)b

二、8.①明顯而確實     ②變化莫測

9.月輪;輪外圓暈,暈外霞光;生動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的特徵,化抽象為具體,使人易於理解,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學色彩。

10.不能。“確定”與“控制”之間有着內在邏輯關係,只有選確定文字的意義,才能夠駕馭,控制文字。

11.c

12.個矛盾。聯想意義是變化莫測的。如果能使讀者通過字面準確體會到、把握到聯想意義,那麼字的意藴自然就豐富;反之如果不能準確把握住聯想的意義,表達有誤,就有可能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13.中心是:無論是閲讀或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引證法,比喻論證等。

《咬文嚼字》教案 篇五

咬文嚼字

學習目標: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為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這裏,我想搞個小調查:我們班裏大家公認的讀書最多的是誰? 

學生推舉。 

那麼,我想問你,你讀書有什麼祕訣沒有?是不是讀書讀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麼,你讀書就是像陶淵明所倡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的這種境界了。有沒有較起真來,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時候? 

生:也有, 

師:這是讀書,那麼,我還要搞 一個小問卷調查:這次是有關寫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經教師“硃批”之後,下發到你的手裏,大家的習慣當然是首先看教師給的分數,看完分數之後呢?有沒有誰還會認真看一看教師改過的地方,想一想教師為什麼會在這地方劃出一道線,或者劃出一些圈,有沒有誰會在老師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進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説,自己的文章被老師批閲之後,還有沒有興趣或者習慣進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沒有這樣的同學? 

沒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個比方,建築工人把房子蓋好以後,如果你住進去,你一般要經過一道什麼程序? 

生:裝修。 

師:對,裝修。裝修的目的是什麼? 

生:美觀,實用。 

師:如果原先的設計不太合理,還應該怎麼辦? 

生:改造一下。 

師:對,改造一下,讓房屋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有居住者的個性要求。 

師:明白 我這個比方的意思了嗎? 

生:明白了,寫文章要咬文嚼字。 

師:不單是寫文章要咬文嚼字,讀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讀文章,這裏主要是精讀文章,如果沒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讀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寫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寫的文章就可能流於膚淺,缺乏深意。大家説,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師:以後在學習語文中,是不是應該大大提倡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應該。 

師: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紹 

師:我們這一冊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學問家朱光潛先生寫的小文章,就是關於這咬文嚼字內容的。我們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潛情況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學,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致力於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他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標 

師:好,我們説,這是一篇大學問家寫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讓我們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教益,給我們學習語文有什麼啟發。這就是我們這一課的學習目標。 

打投影:學習目標: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四、切層概括 

現在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粗讀一遍文章,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文章有幾段?標出標號。 

2、文章觀點性的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什麼?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師:好,粗讀一遍,回答剛才我提出的兩個問題。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觀點性語段在最後一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應該有謹嚴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斷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可能達到藝術的完美。 

這個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這個道理比較簡單,好了,這節課目的達到了,怎麼?下課吧? 

生:下課? 

師:接受這個觀點容易,知道是什麼比較容易,比較難的是怎麼辦。 

師:對。咱們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語所説的那樣“天橋的把式,光説不練”哪。對,咱們還要從大學問家那裏學來咬文嚼字的本領。 

師:看一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內容。這些都是具體咬文嚼字的的實例。總共有幾個實例? 

1、演員替郭沫若改台詞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龍團》中兩句的剖析 

5、“套板反應” 

五、具體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話:以上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説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問:作者是不是很“隨便”地舉出這幾個實例? 

生:不是。 

師:那麼,大家給這5個實例歸一下類,看有沒有層次上的分別?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關詞語的聯想意義的。 

師:好。我再問一下,3個修改的例子中,有沒有越改越好,有沒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沒有怎麼改怎麼好的。 

生:有。1是修改後增色不少的,表達效果增強了;2是改壞了的。3是怎麼改怎麼有理的。 

師:你把第1個實例中有關修改後增色的分析給大家找出來,分析一下。 

師: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師:把第2個實例中作者認為修改後失色的語句讀出來。 

生讀。 

師:再把關於“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讀出來。 

生讀 

師: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修改會增色,有的修改會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麼改怎麼有理呢?那麼,評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標準是什麼呢?大家能不能從作者的分析中歸納出來呢? 

生:修改字詞,不僅是修改字詞,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時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師:對,這句話非常關鍵。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在語言文字“推敲”時,改好改壞的依據是思想感情,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我們找一個同學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讀一讀,我們認真體會一下。 

師:讀得很好。那麼第6段和第7段講的是什麼內容? 

生:講的是閲讀或者寫作的又一難處:聯想意義的把握和運用。 

師:第6段是從哪個角度講的?第7段又是從哪個角度來講的呢? 

生:第6段是從閲讀中聯想意義的確定之難。第7段從寫作避免套語和“套板反應”之難來寫的。兩段正好正反對照。大家把關鍵的語句劃出來。 

師:這兩段與我們前面的分析出來的咬文嚼字要與思想感情相關聯有沒有關係? 

生:有。 

師:把相關語句劃出來。讀一遍。 

師:好。這樣,我們讀完了這篇文章,我們對怎樣去“咬文嚼字”是不是獲得了一個總的原則。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錘鍊語言文字,其實是在錘鍊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對,這才是的關鍵。 

六、運用 

師:好,有了這樣一個原則,我們給大家舉幾個煉字煉意的例子,學着朱光潛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來,怎麼樣? 

例1:教材花邊內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詩句的例子,找同學學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説一説用“綠”字的好處。 

“春風”不是無情物,吹綠萬物萌生機。 

例2:打投影: 

紅杏枝頭春意“濃” 

紅杏枝頭春意“鬧” 

劉公勇在詞話裏稱“一鬧字卓絕千古”。“鬧”字好就好在準確、鮮明、生動,帶有動態地刻畫春天的蓬勃生機,並把作者對春天這樣一個萬物萌發,生機盎然的季節的到來的欣喜用一個“鬧”字表達了出來。作者的感情態度盡含於一個鬧字之中。 

例3:填詞 

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驕傲,自豪,令人歎服。 

大家填寫詞是什麼? 

知道作者是怎麼寫的嗎? 

“眩暈” 

為什麼大家道德想到的是歎為觀止之類的詞呢?説明“套板反應”在起作用。對,對語言的追求不無極限的。 

七、佈置作業  

那麼,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讓這一段精練,讓它能與你的豐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詞害意。好不好? 

好。那麼,這次真的下課了,謝謝大家的配合。

[1]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2.明確字詞意義有詞典義和聯想義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借鑑吸收課文的寫法。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閲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

●教學重點

瞭解文章結構,確定中心論點,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學習揣摩本文透闢例析的方法,克服寫作中習慣性流弊。

●學習方法

1.指導學習,討論歸納,共同評析;

2.製作卡片,整理文章內容,進行專題討論;

3.練習鞏固,提高寫作。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或多媒體設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掌握文章內容,理出作者觀點,結合練習題進行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同學習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一篇談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個成語,它在平時的語言運用中是什麼意思?

明確:指過分地斟酌字詞或死摳字眼,諷刺不必要的摳住字眼不放,不領會文章精神,或者當眾講話時炫耀自己的學識。

好!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正確,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詞典中是如何解釋的。

投影或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漢語大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

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

同學們,這三個義項,可以這麼説,沒有一個褒揚的。那麼,這個成語出自何處呢?元代無名氏寫的劇本《殺狗勸夫》的第四折,有這樣一句台詞:“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這便是它的出處。無論是出處,還是詞典的解釋,這個詞都沒有褒揚的意思,而朱光潛先生卻把它作為文章的標題,大書特書。他是如何理解這個詞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們細研課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義。

二、作者介紹

投影或多媒體顯示作者情況。

朱光潛(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劉大、姚鼐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學家,稱為“桐城派”,其文章特點在於簡潔,朱光潛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傢俬塾中讀書,舊學功底很深。

三、研習課文,品味中心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個自然段,請同學們根據文意劃分一下層次。

明確:八個自然段,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除了最後一段是總結性的話語外,主體內容是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説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2.概括觀點,突破重點

讓學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見的同學推舉代表寫在準備好的膠片上用投影顯示或直接寫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最後一段)

教師不必急於下結論,可組織學生討論,達到最終的明確和統一。

參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頗易引起爭議,這是因為:一是本文結構與一般的議論文不同,它不是從觀點出發,進行演繹論證,而是從個別到一般,然後再到個別;即從實例到論點,然後再展開證明;這樣它便不是開章明義,而是中間揭示主旨,中心論點在第三段才出現,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論點,有的重要論據貌似分論點,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這樣的話,並且課後練習題第四題的設計(“從讀過的詩文中再舉一兩個例子説明這個論斷”)也很能迷惑一些淺嘗輒止的學生。三是學生的習慣思維,中心論點不是標題,或在開篇,就一定在最後。因此上,很有必要進行這樣的討論,最好讓全班同學都來參與評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兩段從實例入手,引入論題→第三、四、五段以靜態例(《史記》李廣射虎)與動態例(賈島苦吟)初步論證中心論點→第六、七段以正面例(東坡詩句等)與反面例(“套板反應”現象),説明咬文嚼字之難,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最後一段,水到渠成,加以總結。

3.欣賞品味,延伸提高

設計問題,組織討論,引導學生進行重點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説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這三個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樣?明確:三個例子,三種類型,三層意思。例一説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論題。例二説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從靜態入手論證中心論點。例三從動態入手,説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煉、準確,既缺一不可又不顯絲毫累贅。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如何明確的?

明確:文章三、四兩段可以看成一個句羣,共有7句話,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論點,第②句岔開,稍帶一筆説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開,第④句承①③句説明原因,第⑤句進一步申説,第⑥句和第⑦句運用事例從反面證明。句句寫來,嚴謹縝密,無懈可擊,可見作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的文章雅潔謹嚴。

(3)我們提到第一個事例是引入文章論題,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論點,論題和論點有何區別。

明確:論題只是要論述的問題,它多用短語和非判斷句、非陳述句來表達,只是用來框定、指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必須用判斷句或陳述句明確表達,論點圍繞並點擊論題。

(4)投影或多媒體顯示以下觀點,讓學生自由評述。

“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參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視語言修養,用一種粗枝大葉的態度對待語言文字,不注重對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連篇,語病百出。讀朱光潛的文章,會受到很大的觸動,原來語言文字是那麼微妙的東西,用這個字,還是用那個字,一句話這樣説,還是那樣説,竟有那麼大講究。因此“一字不肯放鬆”,養成咬文嚼字,隨處留心玩索的習慣,一個人的語言修養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時很注意品味語言的人,讀了朱光潛的文章,也會感到自己的功夫還很欠缺,從文章精闢的分析中可以領悟到怎麼品味語言才算到家。因此,課文對於人們提高語言修養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係,語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這個觀點抓住了語言的本質,抓住了推敲語言文字的本質,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徑。閲讀時,品味語言,要品味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時,推敲文字,要從根本上調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務求透徹,情感務求凝練,這樣才能恰切地使用語言文字。

文學,也稱語言藝術,語言是文學作品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學研究、文學批判,往往對文學語言不夠重視,朱先生在文章結尾的諄諄教誨,對於作家的修養和創作,對於整個文學事業,其指導意義都是很大的,遵循這個教導,一個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內容並非標準答案,只是供教師參考,用於指導學生討論、分析、評價。

4.組織討論練習題一、二兩題。

提示:本課的練習題設計很有匠心。第一題考查概括能力,有利於把握全文內容。第二題讓學生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辨析,利於培養辯證思維的能力,故選作課堂討論練習,這樣,既可對全文內容作一梳理,又可培養讀書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練習題第一題的完成,要指導學生不要搞單純的摘抄,要學會先“尋章摘句”,再組織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確:①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係,不同説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調整思想感情,思想務求透徹,情感務求凝練,文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②不同的字眼表現不同的意境,用什麼字要看錶現什麼意境,推敲文字,實質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③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遊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於控制的。既可使意藴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藴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④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文學創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

練習第二題旨在通過比較,把握不同問題的不同實質,只要能比較,能夠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參考。

明確:朱光潛先生與馬南所論述的對象不盡相同:朱光潛兼顧閲讀、創作兩方面,馬南的觀點單指閲讀,如果説閲讀有時只須觀其大略而捨棄細枝末節的話,那創作就決不可粗枝大葉,須知煉字即煉意,即調整思想感情,最精確地表情達意。“不求甚解”“觀其大略”,這是粗讀,“咬文嚼字”“錙銖必較”這是細品。有的書只須粗讀,而且有時受種種條件(如時間)的限制,也只能粗讀。但粗讀並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還是要做到“會意”。有的書必須細讀,如文藝欣賞,只有咬文嚼字,涵詠品味,才能沉潛其中。再説,讀書不求甚解的人並不一定反對咬文嚼字,多數認為“未曉處且放過”,不要死摳,待一段時間可以再細讀,因而,這兩種讀書方法和態度並不完全對立,讀書究竟取何法要視對象和條件而定。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討論、比較、賞析和品味,明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並對作家的觀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誨,在今後的閲讀和寫作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於創新。

五、佈置作業

1.從自己的習作中任找一篇,也來個“咬文嚼字”。

2.鼓勵學生製作小卡片,對文中的事例、分析、觀點、結論進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蘇東坡《惠山烹小龍團》中的兩句詩:“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分析: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之中,難處就在於含混中顯得豐富。

結論:點鐵成金

觀點:文學的文字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重點賞析第七段,明確套板反應的弊病,並通過自由發言,感悟本文所給予的啟示,為在閲讀、寫作實踐中的借鑑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看兩段文字描寫:這是1990年大學聯考中兩位考生對一對孿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寫,你認為哪段寫得比較好?為什麼?

投影或多媒體顯示:

1.這是一對孿生小姐妹,看樣子也就十歲左右,個子長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樣。兩個人都是蘋果臉兒,櫻桃嘴兒,濃黑的眉毛下鑲嵌着一雙烏黑的杏核兒眼,一笑兩個小酒窩,兩個人都扎着兩個羊角辮,辮上都扎着粉紅綢結……

2.兩個小姑娘個頭一般高,模樣差不多,都穿着粉紅色連衣裙,都扎着馬尾辮兒,辮上扎着紅綢蝴蝶結,跑起來就象一對蝴蝶追着兩朵鮮花飛。這是一對孿生小姐妹,不細看很難分清誰是姐姐誰是妹妹;一個眼睛雖大,卻顯得沉靜秀氣,一個大眼睛烏溜溜地左顧右盼,顯得更天真活潑……

討論明確:第二段文字較為生動,尤其是細節描寫“一對蝴蝶追着兩朵鮮花飛”,活靈活現,非常生動,説明作者觀察細緻。同時,有關眼睛的描寫,同中有別,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徵。第一段文字雖然也文通字順,描寫也很細緻,但有點“千人一面”之嫌,這種情況朱光潛先生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套板反應”。對這種現象朱光潛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讓我們來繼續學習《咬文嚼字》。

二、精讀品析

請同學們仔細閲讀課文第七段,回答下列問題。

學生齊聲朗讀。

提問:什麼叫“套板反應”?朱光潛先生對這種現象是如何看的?

明確:在寫作中,一寫就先聯想到一些陳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並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們所説的“套板反應”。

朱先生非常反感這種做法,他説:“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死敵”“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佈局上面,甚至於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

提問:為什麼“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死敵?

明確:因為“套板反應”使人安於套語濫調,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而創造的動機則要求創新,套板反應與創造的動機是不相容的。

提問: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韓愈的一句話,“惟陳言之務去”,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説“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明確:“唯陳言之務去”出自《答李翊書》,意思是:“一定要捨棄那些陳腐的思想和言辭”。唯陳言之務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應,在思想情感上和語言上創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提問:既然語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應是主導的,為什麼反過來説“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明確:語言與思想情感的關係,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形式與內容是相隨而變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導的,但是語言也影響思想情感。語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動人們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層去想。

提問:“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就是運用創新的思維去創新,就是匠心獨運的創作。

提問:著名畫家達·芬奇初學畫的時候,老師讓他畫雞蛋,可他畫了一陣子,就覺得沒意思,不畫了。他的老師告訴他,在不同的光線下,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達·芬奇聽了之後,按老師的話去做,鍛鍊了自己的觀察能力,最終成為一名大畫家。著名的短篇小説藝術大師莫泊桑初學寫作的時候,他的老師福樓拜卻告誡他,每個事物的情狀的描寫,最準確的只有一個詞,在寫作中運用了這個詞,文章就最簡潔。同學們,你們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講的道理來解釋一下嗎?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講出道理即可。

參考分析:這兩個故事其實都説明的是觀察的重要性,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畫蛋”的故事告訴我們觀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訴我們觀察要細緻、準備。這兩個故事都是和“套板反應”唱對台戲的,都力求創新。只有通過多角度的觀察,才能發現一些別人所看不見的東西,畫出自己獨特的東西來。寫作上也要求觀察必須細緻,力爭找到最恰切的詞語去表達,這樣,才能使讀者身臨其境,產生簡潔明瞭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問:同學們,我們通過討論分析,仔細品味,明白了在語言運用上要力戒“套板反應”,“唯陳言之務去”,要努力創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請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談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提示: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要鼓勵學生敞開心扉,發表意見。

參考內容:要抓住作者的有關言論去闡發。例如:“‘唯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不能懶,不能粗心。”“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語言的完美。”應讓學生明白,語言要新,關鍵是要從生活實際出發,生活之樹是常青的,一棵樹上的葉子沒有兩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真正認識了事物的特點,語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層去想”就是要認識事物的特點。

三、整體把握,獲得啟示

朱光潛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訴我們,“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標,“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精煉與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謹嚴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勵,推陳翻新”,這是“咬文嚼字”必須下的功夫。這些內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諄諄教誨。我們學了之後,也深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麼我們從中獲得哪些教益呢?請同學們敞開自己的心扉,或結合文章內容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啟示,或就自己的寫作實踐來説説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內容也講得是語言的賞析,我們就先從語言的品味來談起。

提示:組織學生討論,或小組進行,最後歸納,或自由交換意見,大膽陳述。形式視情況而定,在組織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 ,尤其是這個題目範圍過寬,可設計一些問題,或限定一些內容,或循序漸進,可視情況而定。以下從四個方面提供參考。

1.可結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來談談咀嚼品味語言,一定要有謹嚴的態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語言大師,他要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經人提醒後才知道用“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這種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這説明郭老並未明白這種改法的道理。朱光潛先生糾正了他的説法,並且講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語言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們不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可見語言文字是個很微妙的東西,品味玩索語言是個很不簡單的事,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修養。要提高語言修養,就非下苦功不可,並且很有必要學點語言知識。要知道語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細細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才行。

2.結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這個故事,已經早有定論,且“這段文字的因緣古今傳為美談”,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稱之為“推敲”。因為韓愈是大家,誰也不曾去懷疑。古今人們也都讚賞“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並講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見,作者是不迷信,不盲從的,是富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獨立思考,才會有新的見解,這對於我們的寫作和學習都是很好的啟示。

3.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非常形象地描繪“狂人”能從字縫中讀出字來。品味語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麼從那幾個事例中品出這一番大道理來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體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裏。例如,作者從“你這”的“這”,品出極端憎惡的驚歎情味,品出了強烈的情感,從“視之,石也”四個字上,品出“發出錯誤而諒訝的意味”。特別是對“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啟發性,作者從“推”字想到門是掩的,由掩門又想到“寺裏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個和尚”。由一個和尚又想到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作者又聯繫上句“鳥宿池邊樹”,提到“推”可以無聲,氣氛冷寂,才不至於驚動宿鳥。這樣做,自然是在告訴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裏,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語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明白了品味語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瞭解到品味語言是一項很不簡單的事,但同時也給我們指出瞭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舉了很多事例,使一個很難理解的抽象問題,明白如話地站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非常佩服朱先生那嚴謹且敢於創新的精神,也深深歎服朱先生淵博豐厚的知識。他那舉重若輕、流暢生動的講述,那運用材料信手拈來説理,更是在寫作上給予了我們更豐富的啟示。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談談在材料的積累和使用上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明確:①材料的積累

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對朱先生的學問佩服得簡直是五體投地。其實,學問靠積累,朱先生有這麼大的學問,自然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慢慢的積累所致。我們應該明白,做學問,沒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學問的基礎,即使像這篇簡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當的材料的,而朱先生運用起來如行雲流水,那麼自然。這和他平時的積累是分不開的。當然,一個人的智力也不是有限的,要靠大腦去記住所有的東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們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憑記憶寫出的,有的單憑記憶就恐怕不行,像《水滸傳》《紅樓夢》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碼有個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們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樣博聞強識,但可以養成做卡片、記筆記的習慣,即使是做個索引也行,這樣寫作起來,我們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寫議論文,光講道理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定的事例,“事實勝於雄辯”,這是誰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講得道理就不到位,舉了例子解説不到位,道理也講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們所學的這篇文章,例子舉了很多,而且每個例子都很典型。講解也非常精闢,道理也講得令人心悦誠服。選例、講例更是給我們以莫大的啟示。

四、遷移訓練

閲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後練習。

要令人信服地詳細説明太陽中心概念的優越性,必須具有罕見的思考獨立性和直覺,也要通曉天文事實,而這些事實,在那個時代是不易得到的。哥白尼的這個偉大的成就,不僅鋪開了通向近代天文學的道路,而且也幫助人們在宇宙觀上引起了決定性的變革。一旦認識到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較小的行星之一,以人類為中心的妄想也就站不住腳了,這樣,哥白尼通過他的工作和他的偉大的人格,教導人們要謙虛謹慎。

1.本段文字可分兩層,分別概括其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0字以內)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0字以內)

2.“而這些事實在那個時代是不易得到的”此話有何深刻含義?與下文相照應的句子是哪一句?

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照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的獨立性和直覺”各指什麼?

獨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後一句,“通過他的工作”,這“工作”具體指什麼?在原語段中找出一句話來説明。

工作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後一句“哥白尼的偉大人格”指的是什麼?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分析哥白尼創立“日心説”的兩個條件

②分析哥白尼“日心説”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讚揚哥白尼擺脱教權統治和學術統治的大無畏勇氣 哥白尼通過他的工作和他的偉大人格,教導人們要謙虛謹慎

3.獨立性指不依靠他人,脱離舊的框架束縛 直覺指不經過邏輯推理就直接認識的能

4.詳細説明太陽中心概念的優越性

5.堅持真理的品格,擺脱教權統治枷鎖的大無畏精神

五、課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是在重點賞析的基礎上,討論了作者在品味語言和運用語言上給予我們的啟示。同時,我們也學到了作者勇於質疑的嚴謹治學的精神,這對於我們的寫作將會有重大的指導作用。認真讀書學習,學會品味賞析,“於無疑處生疑”,只有不斷地練習,我們的閲讀和寫作能力才會真正的提高。

六、佈置作業

1.自習時討論完成練習題三、四兩題。

2.選幾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並寫作分析文章。

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七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歸納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味妙語佳句,從而體會到朱光潛的觀點,並能在品味語言時形成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觀點。

3、領會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係的主張,明確“咬文嚼字”的真實含義。

4、分析評價課文觀點,借鑑吸收課文的寫法。

5、培養閲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的謹嚴精神。養成嚴謹的學習和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理解並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同時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閲讀或寫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勵,追求藝術的完美。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瞭解作者觀點,理清論證思路;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咬文嚼字的精神,養成良好的閲讀和寫作習慣。因此,教學設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並將這種思維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歇後語:口吃報紙|書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

燈謎:書蟲|啃書|秀才會餐--咬文嚼字

故事導入:

1930年5月,閻錫山、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閻錫山和馮玉祥的兩支部隊預定在豫、晉交界處的沁陽會師,以求一舉聚殲河南的蔣軍。可是,由於馮玉祥的參謀在擬製命令時,誤將“沁陽”寫成了“泌陽”,這場戰爭就沒能在原計劃的河南省的“沁陽”境地開戰,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陽”。沁陽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黃河以北,而泌陽則在河南的西南部,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結果,馮玉祥的部隊誤入泌陽,殆誤了聚殲蔣軍的有利時機,使馮閻聯軍處處被動,最終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後人就戲稱這場中原混戰是“敗在一撇上的戰爭”。若不是多了這一撇,或許中國歷史的部分章節就要改寫了。

可見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達的內容相差萬里,所以,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就一定要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的態度,在寫作的時候細細錘鍊,朱光潛先生就把這種錘鍊稱為“咬文嚼字”。

解題:

那“咬文嚼字”是什麼意思呢?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推敲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意思:

形容過分斟酌、推敲字句,現在多用來諷刺死摳字句、不領會文章精神實質的人,有時候也用於諷刺當眾講話愛賣弄自己學識的人。

作家作品: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授、教務長。畢生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等。

走進課文:

(一)請同學們用五分鐘的時間自行瀏覽文章,思考並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説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語句回答(第三段)。

“但是在文學,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感情。”

這就是説,作者在這裏貶詞褒用,賦予這個成語新的意義,認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鬆的謹言精神。

2、文章的觀點性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什麼?(第八段)

(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言精神;

(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注:本文的基本觀點在第三段也有(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3、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彼此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一5),實例説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強調咬文嚼字的實質是思想和感情的調整。

郭沫若改台詞(句式改變)

王若虛改句(字數增減)

韓昌黎改詩(字眼不同)

第二部分(6一7),正反説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義聯想(《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誤用字義聯想(“套板反應”)

第三部分(8),是文章的小結部分,點名了文章的主旨。(點明咬文嚼字的目的,對文學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關係: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講的是什麼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寫怎樣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寫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順序。

(第二種分法分四個部分: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寫“煉”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文字的改動關係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寫文學寫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聯想意義。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總結全文,提倡人們在創作和欣賞中咬文嚼字。)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一5):

(1)找出其中所舉的例子並思考這些例子説明什麼道理。

郭沫若改台詞:

“你是沒骨氣的文人!你這沒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你是”與“你這”雖然只改變了一個字,但句式已經發生變化。前為判斷,後為感歎。從後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特定的語境中“你這……”會帶有極端憎惡的語氣,大半表示深惡痛絕,表現着強烈的情感,一般用在罵人的時候,不適合用在讚美的情景中。和“有”性質完全不同,“有”在這裏表示陳述,沒有情感的變化。

啟示:由此例看來,我們一定要慎用字詞,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八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這個例子説明連郭沫若這樣的大家用好一個字也要頗費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見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我們在閲讀和寫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仔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嚴謹態度和治學精神。

王若虛改《史記》: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翻譯:李廣出外打獵,看見草中的石頭,以為是虎就射去,箭頭沒入石中,近看原來是石頭。於是又重射,卻再不能射進石頭裏了。要注意重點詞語“以為”:把……當做;“因”:於是;“終”:終究。)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王若虛把“三石”去掉,簡潔多了,但卻比原文少了韻味。“見草中石,以為虎”並不是“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了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

由此例可見,文章並不是字數越少越好,當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字數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壞,主要是意味、表達效果,而不在繁簡。所以用簡用繁,需要我們斟酌。(八字:字數不同,意味不同)

韓愈、賈島“推敲”: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推敲”兩字還有這樣的故事: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裏。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想用“敲”字(來替換“推”字),反覆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着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一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都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醖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説:“用‘敲’字好,因為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兩人於是並排騎着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韓愈代替賈島定“敲”字,歷來傳為美談。“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抓住了萬籟俱寂中,老僧(或許正是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這一轉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以鬧襯靜。有了敲門的動作和聲響更顯出四野的靜謐荒寂,不露痕跡的切中了題目中的“幽居”二字。而“推”字“自掩自推”的“冷寂”,不僅讓“鳥宿池邊宿”顯得無理,意藴也淺的多。

作者不盲從,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推”字寫的是獨自步月歸寺的冷寂場合,而“敲”寫的是月夜訪友的熱鬧場合。“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而“敲”就顯得他拘禮些。所以選“推”還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説的而且和全詩調和的”。

由此可見,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們錘鍊文字不能光從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達的感情。

(“敲”: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剝啄有聲,打破岑寂,平添攪擾。“推”:自掩自推,獨往獨來,自有一副胸襟氣度;冷寂,無聲。)(八字: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2)作者舉以上三個例子是為了説明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咬文嚼字?找出文中的原話來回答。

以上三個例子説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關係,文字的背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這就是我們無論閲讀還是寫作時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嚴謹。

(三)拓展訓練:煉字

(1)為下面的詩句添加動詞突出特徵:學生先説出答案及原因,老師再來講解。

輕風()細柳,淡月()梅花。

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蘇軾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黃庭堅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明確:“輕風”徐徐,若有若無,使“細柳”動態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一種柔美之感。

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營造了一種濃濃的意境。

(2)你認為填入哪個字能準確地體現詩題中的“早”字?(數、一),説明原因。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明確:“一”

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從而傳達出準確的詩意。

詩人鄭谷把齊己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深為歎服,便拜鄭谷為“一字師”。

第二課時

故事導入: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飯。甲説:“吃在中國。”乙説:“在中國吃。”丙則長歎曰:“在吃中國。”

體會這三個人所説的話的不同意味。(學生討論)

明確:“吃在中國”説的是:食文化在中國。“在中國吃”意思是:想吃美食,到中國去!“在吃中國”是動賓短語,作家感歎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揮霍國家財富,吃窮了中國,鍼砭深刻!可見短語變序,就產生了不同的含義。這就是我們要“咬文嚼字”的原因。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該怎樣“咬文嚼字”。

進入課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6、7)

(1)請同學們看看6、7兩段寫了什麼內容?用其中的關鍵句來回答。(2)請同學們找出6、7兩段裏面所舉的例子,

第6段:

“煙”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直指意義--燃燒體冒煙

聯想意義--燃燒彈、鴉片煙榻、廟裏焚香、一川煙草、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

《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A:詩中人物所處的環境:

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B: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

品茶,賞月

C:詩中表達詩人什麼的情趣?

獨處清淨,安享自然,怡然自樂。

D: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對偶

明確:説明善於運用聯想意義,會使文章更加豐富、有藴藉。

(聯想的意義比直指的意義更意藴豐富,更適合文學的語言。“天上小團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蘇軾善用字的聯想意義,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裏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連起來。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怡然自樂。如果直接寫“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就顯得很平庸,不會有這樣的想象。)

第7段:

請同學們思考什麼是套板反應?有什麼弊端?

明確:套板反應是運用詞的聯想意義時,看到一事物立即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並毫不斟酌的使用它們,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文中有)

前面對“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

王嬙、西施--“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學富五車(形容讀書很多,學問淵博。)、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

敍別離--柳岸灞橋(灞橋:橋名,本作霸橋,在長安東,漢代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做買賣都有--端木(即子貢,孔子的弟子。他“能言善辯,善經商,家累千金”。)遺風

用鉛字排印書籍──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殺青(古人著書寫在竹簡上,為了便於書寫和防蟲蛀,先把青竹簡用活烤乾叫殺青。後來泛指寫定著作。)

(聯想意義如果進入習慣,就會讓你只想起一些套語濫調,而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最後就會形成“套板反應”,與藝術無緣。套板反應的弊病在於它束縛了語言的判斷,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是文學創新的仇敵,是一切文學向前發展的障礙,就讀者來説,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

所以我們不能進入套板反應,要養成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的謹言精神,要“唯陳言之務去”:讓語言跟着思想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二)分析第三部分(8)

1、什麼是“咬文嚼字”?為什麼要咬文嚼字?怎樣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

什麼?

明確:(1)咬文嚼字就是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態度。

(2)因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所以要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要有嚴謹的態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4)目的是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原文: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主旨句。)

(三)主題:

本文標題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義來講,咬文嚼字含有貶義,説的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即過於斟酌字句,或説死摳字眼兒而不顧及精神實質的現象。作者在這裏是貶詞褒用,藉以説明在文學創作和閲讀方面“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闡明“在表裏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四)能力提升

請同學們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當的詞語並説明為什麼。

牙買加百米飛人博爾特以9秒58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百米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成為了歷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紀錄的巨星。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自豪;令人歎服;快的讓你不敢相信,以致頭暈眼花。

大家填寫詞是什麼?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麼?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意,前提是要腦子裏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裏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麼創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裏,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多觀察留心身邊的事物,生活之樹是常青的,一棵樹上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真正認識事物的特點,語言也就新了。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説的不能懶,不能粗心,文學是艱苦的事,要刻苦自勵。也希望大家再以後的寫作中能有這樣一種勤奮的態度。

(五)拓展探究

對比《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找出《不求甚解》的中心論點,談談兩文主旨是否矛盾。

中心論點: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

是否矛盾: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強調創作要反覆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強調讀書要把握精神實質,不要囿於表面現象。前者側重寫,後者側重讀。同時,即使都是讀書或都是寫作過程,精益求精、反覆修正和把握精神實質、不拘表面這兩點要求也要同時具備,兩者相輔相成,並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談學習的態度,“不求甚解”是談學習的方法,兩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咬文嚼字》教案 篇八

《咬文嚼字》學案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係,培養“一字不肯放鬆”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分析評價文章的觀點。

學習方法:

1、探究學習法。

2、討論交流法,具體採用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

重點難點:

熟讀文本,發掘教材文本內容,以課文為例子,通過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係,從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導學內容:

一、“你是”和“你這”, 哪句表現力更強?

1、閲讀劇本《屈原》,簡述嬋娟罵宋玉的相關情節。

2、反覆誦讀比較下列兩個句子,看看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為什麼?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二、你支持誰,王若虛還是朱光潛?

1、閲讀理解《史記》太史公曰一段文字: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2、閲讀《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前後文字: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3、參照《史記》原文細讀王若虛《史記辨惑》中的觀點、改法以及朱光潛先生的評論,對此你支持誰?你對改前與改後文字還有什麼見解嗎?

三、“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1、閲讀詩歌《題李凝幽居》(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2、閲讀課文:朱光潛先生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其觀點是否成立?

3、聯繫全詩分析,你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新課標第一網?

《咬文嚼字》教案 篇九

各位評委老師:

我今天要説的內容是高中語文《咬文嚼字》。

【説課框架】

一、教材分析二、教學方法三、教學程序的設想。意圖四、教學過程五、板書設計

【具體過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在全書及單元中的地位

本課是必修五閲讀鑑賞板塊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第一。二單元內容分別為小説和散文,第四單元為自然科學小論文,而本單元則主要是一些文藝評論。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認真學好它,對打開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去探討問題,加深學生對文藝創作和文藝鑑賞的認識,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體味文中所舉例子,體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領會咬文嚼字與思想情感的關係,明確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義

拓展遷移運用:利用所學知識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詩文鑑賞

培養學生閲讀。寫作的謹嚴精神,養成嚴謹的學習。人生態度。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教學重點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揣摩體味文中所舉例子,體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學習文藝評論的興趣,利用所學知識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詩文鑑賞

二、教學方法(一)故事激趣法(二)討論點撥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想和意圖1.本文教學擬用三課時2.激發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索的意識

3.培養學生閲讀抽象難懂的文藝評論文的興趣及課外詩文鑑賞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導入課文,瞭解作者2.熟讀課文,理清脈絡

【教學步驟】(一)導入以韓愈為賈島改詩的故事導入。(先述故事,後展示詩歌,然後引導學生討論:到底用推好,還是用敲好)教師總結導出課題:其實同學們剛才的討論就代表了古人對文學創作的態度:嚴謹認真,反覆推敲。而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將這種反覆推敲的精神稱之為咬文嚼字。下面請大家看到第八課《咬文嚼字》(二)自學速讀全文積累字詞讀音含義

(三)作家作品介紹及文藝評論隨筆這類文體簡介

(四)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結構

1.學生細讀全文2.先請學生談對本文結構的理解,然後教師歸納總結

(五)小結。佈置作業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義

2.揣摩體味文中所舉例子,體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學步驟】(一)複習導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內容(1—7段)

(1)明確:本文也可以説是一篇議論文。1—7段作者主要談了兩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

(2)思考:①什麼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論點在哪段中提出來了?

②為什麼要有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3)齊讀1—5段,思考作者是怎樣論證文字與思想感情的關係的?

(4)齊讀6—7段,思考作者是怎樣論證文字的難以確定與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內容(第8段)(1)請一學生讀2)本段論證了一個什麼問題?(怎麼樣)

(學生從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結,佈置作業。

第三課時教學要點拓展遷移運用:利用所學知識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詩文鑑賞

【教學步驟】(一)導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飯。甲説:“吃在中國”。乙説:“在中國吃”。丙則長歎曰:“在吃中國”。你能體會這三個人所説話的含義嗎?(請學生髮言,然後老師點撥)

2.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的故事通過剛才兩個故事,我們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們就利用本課學到的知識來咬一咬,嚼一嚼課外的文字。

(二)課外拓展遷移1.魯迅《秋夜》開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後園,可以看到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思考:有人説魯迅文章太羅嗦了,直接寫成“在我家的後園,牆外有兩株棗樹”豈不更好?你認為呢?

(三)小結,佈置作業。

1.作家福樓拜説:“無論你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到“。聆聽大師的教誨,總能讓我們受益非淺。希望我們在今後的閲讀和寫作中,努力發揚咬文嚼字的精神。

2.看看自己以前的作文有需要咬文嚼字的地方嗎?先自己修改,然後和同學交換修改。

3.咬文嚼字---妙趣橫生人反對重男輕女,卻又常常跑到“減肥訓練班”。

臉皮厚的人,最常説的一句話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經驗者優先”,招婿則相反。

有人請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為病是假的。

五。板書設計(多媒體展示)咬文嚼字是什麼?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3)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1—2)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關(1---5)繁簡不同,意味不同(3—4)

為什麼?字眼不同,意境不同(5)

善用聯想意義,語義豐富藴藉(6)文字有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6—7)

濫用聯想意義,導致套板反應(7)怎麼樣?要有謹嚴的態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8)

《咬文嚼字》教案 篇十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2.從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3.瞭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容表現得搖曳多姿)。

【教學方法】:評價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後,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轉入倫敦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回國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藝心理學》《詩論》,開華人美學研究的先鋒。

解放後,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迄今無人敢代他的地位,無作品敢代替此書。他早年就讀愛丁堡大學時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國時期出版業的一大景觀。*中,他蹲在牛棚裏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

朱光潛腳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紀,與苦難中奮鬥的中國一同走過從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淺近而深奧的大書。我們對他的理解,只限於現在閲讀的《咬文嚼字》,相信通過今天的閲讀,同學們一定回收益匪淺。

二。思考問題(讀書),教師板書字詞。

1.第一個實例,“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兩句話有什麼差別?你得到什麼啟示?

2.讀《史記》的原句和王若虛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麼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麼心得體會

3.先想想“僧推月下門”好,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再讀課文的分析,你從中又得出什麼感想?

三。字、詞(學生看書思考間隙,教師板書)。

1.選出注音無誤的一項(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錙銖(zizhu)

B沒鏃(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

C藴藉(yun)累積(lei)憎惡(zengwu)便宜(pianyi)

D尺牘(du)灞橋(ba)剝啄(zhuo)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釋有誤的是(B)

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尺牘:書信一川煙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

C藴藉:含蓄拘禮:限制遊離:不確定的

3.辨析詞語:

①斤斤計較——錙銖必報

②順暢——通暢

③簡潔——簡練

四。解題: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買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題,並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層(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啟示?

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語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感情強烈。

→啟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個好小子。”——表假定語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啟示:B.結構不同,不合邏輯

→啟示:C.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説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

2.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説服力。

3.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麼?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例子來源於名家名篇。啟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層(3、4段):説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1.為什麼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修改後的句子為什麼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並非“見草中有虎”。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之意。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總之,説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啟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裏,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啟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地表情達意。

(三)分析第三層(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麼?

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2.世人與錢鍾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錢鍾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説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啟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麼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從文字表達的意境。總之反覆強調: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強調語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總結:第一部分舉三個例子説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