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86W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分析】

本文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寫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作者詳寫第一個階段,力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後簡略地寫後兩個階段,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眾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説理,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強調的“後天受教育重要”的觀點,不要把“主觀努力”與之混同。

【學情分析】

鐵二中屬於重點中學,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預習作業會完成的比較順暢,他們能夠查閲大量資料解決一些相關問題,能夠對照註釋翻譯課文,能夠配合老師積極發言,但發言的內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感情、語氣,提高對文言文的朗讀、理解、賞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懂故事,並能複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藴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後天學習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剛才在課下就有幾個同學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還聊到了現代版的方仲永,看來大家不但熟悉了課文,而且還查閲了不少資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們就來展示一下預習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用幻燈展示預習查資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體的要求)

(出示幻燈一)王安石,文學家和政治家,文章寫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歲中進士,曾積極推行變法,後新法被廢,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讓學生集體背誦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來激發其瞭解作者、學習本文的熱情)

三、朗讀課文

(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字音、停頓、節奏、感情等)

1、易讀錯的字。

2、停頓節奏。(舉學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語氣。

歸納朗讀應該注意的點,要求同學們根據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後集體頌讀。

(出示幻燈三)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四、積累實詞

同學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複述。

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五、複述分析

(評析複述的過程,即分析教材的過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過程)

1、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2、由一個天才淪為一個庸才不能説不是一個悲劇,那麼,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

3、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⑴本文敍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後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⑵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事例,闡明瞭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説的是什麼呢?

(出示幻燈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結本課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題則可)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二

內容預覽:

國中作文教學專題系列訓練教案

國中語文作文專題訓練教案之一—切題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掌握切題的具體要求和方法。

2、能針對寫作實際分析在切題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運用切題提升要訣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學重點:

1、掌握切題得分點的策略和提升要訣。

2、能運用所學知識寫作。

教學難點:

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題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寫作中能運用切題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經過一系列的分類訓練後,我們掌握了記敍文、説明文、議論文等文體的寫法,以及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類型作文的寫法。從今天開始,我們對會考作文進行專題訓練,擬從切題、中心、內容、選材、感情(這五個點屬於基礎等級三大項之一“內容”的範圍 ),結構、條理、語言、表達方式、文體(這五個點屬於基礎等級三大項之二“表達”的範圍 ),文面(基礎等級的又一個評分項),特徵、創新(屬發展等級一層)。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專題訓練,給你一個成功的支點,你的立意更新,構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層樓。

今天我們進行第一個專題訓練——切題。它的具體要求是:審準題目,切合題意。

二、學生自主學習“得分點概述”和“得分點策略”,掌握會考作文的評分標準和得分的方法。然後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切題”點的得分方法。

會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中,絕大多數把“切題”、“扣題”擺在了首位。在作文評分的表述中,有許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別將“切合題意”、“符合題意”列為一類文、二類文的首要標準;也有許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將“切題”作為一、二類文的首要標準。會考作文評卷,依照扣題的程度將文章分為四等:切合題意,符合題意,基本符合題意,偏離題意。

得分點策略:

一是扣準話題擬新題。話題作文需要我們自己擬題,如果將獨詞句式的話題擴展成短語以此來作為題目,就能將題目限定在命題者設定的範圍內。如以“感恩”為話題,可擬題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諧”等,突出了話題的重要地位,讓後面的構思選材等工作自然圍繞題目開展。

二是下筆扣題開一槍。起筆開門見山,直擊題目,引得下文圍繞這個方向展開。比如,有一滿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這樣開頭的:“人海茫茫,許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為匆匆過客,如天空中劃過的流星——只留下美麗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腦海中卻保留着一張張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飄散”。開頭強調“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飄散”,很自然地就此展開了話題,引出了下文合乎題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題。可圍繞題目擬一組小標題,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據題目擬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滿分作文《和諧畫展》,分別以“嬰兒哺乳圖”、“淚眼朦朧圖”、“夕陽攙扶圖”為小標題,圍繞“和諧”的主題,着力描寫了各圖的內容。這樣,保證文章運行在題目的軌道里。

四是鎖定題目作結尾。文章的題目一定要回扣題目,這一點至關重要的。如滿分作文《充滿活力的歲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樂曲境界中與音樂為伴的生活之後,結尾寫道:“我就和音樂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讓我的心不曾單調,把我年少的心填滿了繽紛的旋律。有音樂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是充滿活力的歲月。”這樣一來,很自然地點明瞭題意,也留給讀者很大的品味空間。”

三 、針對學生的習作,分析在切題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學生根據“失分會診”,對照自己過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組合作學習,總結本小組在切題方面存在的問題。

3、小組選代表發言

4、教師選病例文分析。

5、教師總結:同學們在切題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因誤解而離題。或者對題目的含義理解不準;或者對題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準;或者將題目中的局部當作整體,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這些做法都是偏題離題的。二是因隨意而脱軌。作者沒有緊扣題目和中心的寫作意識,寫到哪裏就順勢説下去。三是因忽視而偏向。只重視狹義的“題目”或“話題”,而沒有認真地讀導語或寫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學們今後在這幾個方面要注意。

四、結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訣”。

1、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訣。

2、教師重點引導分析滿分作文的祕訣。

考題回放(20xx年浙江衢州市會考試題):

面對紛繁的生活,我們常常有許多感悟:當我們看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時,我們也許會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氣蓬勃與旺盛的生命力,當我們看見葉子從樹上落下時,我們也許會感悟到生命的短暫,而應該珍惜時光發奮進取……

朋友,你對生活有什麼感悟呢?請以“感悟———————”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感悟”後面的空白處填一個詞或短語。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書寫工整,600字左右。

如何設計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語 篇三

如何設計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語

滄縣興濟鎮冀春學校 宋燕

【摘要】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詩意流淌的語言,經歷峯迴路轉的環節,達到啟迪學生心智的目的。那麼如何才能上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成功導語的設計,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手段。好的導語就像唱戲的開台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魏書生老師説:?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

【關鍵詞】課堂 興趣 導入語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詩意流淌的語言,經歷峯迴路轉的環節,達到啟迪學生心智的目的。那麼如何才能上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成功導語的設計,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手段。好的導語就像唱戲的開台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魏書生老師説:?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

成功的語文教學離不開學生的興趣愛好。只有學生傾心於此,才會積極主動的樂於受教,也才能達成高效率的教學。確實,好的導語是優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個音符,散發出神祕的魅力,

引誘着聽眾漸入佳境;好的導語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着學生登堂入室。

一、導入的方法

1、開門見山法

教師的開場白就直接點題,用準確精煉的語言,主動提出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給學生一個整體入微的感覺。在國小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課題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或點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學這類課文時,為了使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表現,教師就要抓住有利時機設計簡短、精彩的導語直接揭示學習的內容。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她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有壯闊秀美的江河湖泊,還有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祖國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風景聞名於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現在我們一同來領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風光教師言簡易賅,簡潔明快的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調動了學生學習新課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幫助學生把握學習方向。

2、激情渲染導入法

?激情?就是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俗話説:若要學生動心,教師先要動情。學習新課時,教師要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中去。如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的導入:1976年1月8日,為人民勞累一生的周總理去世了,他靜靜地躺在鮮花翠柏中,五星紅旗覆蓋着他的身軀。1月11日,

周總理的遺體要送到八寶山火化。披着黑紗的靈車,緩緩地開過來了,那年冬天特別冷,寒風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幾十萬人湧上了街頭,默默地站在人行道兩旁,等待着,等待着靈車開來,他們要向敬愛的周總理告別。因為從今以後,我們再也看不到周總理慈祥的面容,再也聽不到總理那親切的聲音了。十里長街到處是白花,就像鋪了一層厚厚的白雪,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低低地哭泣……同學們,這是32年前的事情,你們沒有經歷那讓人心碎的時候,但是《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會讓我們瞭解當年的情景……這段感人至深的導語,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3、懸問設置導入法

國小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閲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根據學生學習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如課文《驚弓之鳥》的導入:

師:現在空中飛着一隻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

生:用箭射,用槍打……

師:你們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羸,卻是隻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把這隻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閲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

由於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

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如果故弄玄虛,那就失去了懸念的意義,有的甚至會把學生弄糊塗。

4、演示法導入

如何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這一節課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動機都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作用。因此,在每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來設計巧妙的導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的慾望。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説: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小動物的畫像,你們誰認識它?然後出示用水彩畫畫成的動畫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驚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師接着問:?誰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動物??學生交流説到它吃蒼蠅、蚊子後,教師趁機説:?壁虎雖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人類的朋友。你們看,這隻小壁虎的尾巴怎麼了??學生驚奇地説:?哎呀,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隻小壁虎的尾巴怎麼斷的,斷了以後又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學的《小壁虎借尾巴》講的就是這隻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後的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並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後知識聯繫法

?前後知識聯繫法?就是指在已學過的舊知識的基礎上導入新學知識,從已知的領域轉入未知的領域,這種方法的使用關鍵在教師,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找出新舊知識的銜接點,過渡

要自然連貫,既起到調整學生思維方向,又為新課學習創設良好環境的作用;既讓學生感到新知識不陌生,又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新知識温故?只是手段,而?導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冊《古詩三首》都是描寫春天美麗的景色,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內容,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想起了《春曉》、《詠柳》等古詩,有的學生還一口氣把這幾首詩背誦了下來。我因勢利導,表揚好的,鼓勵差的,向學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學生充滿活力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6、音樂感染法

播放一首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歌曲,喚起學生的想象,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記得從前一位教師教《草原》這篇課文時,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第一段歌詞:?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白鳥齊飛翔接着用抒發感情的格調描述了內蒙古遼闊的大草原美麗的景象:?那兒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氣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馬壯,繁花似錦,白鳥歌唱……現在就讓我們跟着老舍爺爺一起去風景如畫的內蒙古大草原瀏覽一番……?這樣的導入,使學生神往於內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喚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從而對學習這篇文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二、在設計導入時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簡潔明快,忌宂長拖沓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四

預習要求

1、充分預習,瞭解珠穆朗瑪峯的有關知識,蒐集與課文有關特別是劉連滿後來情況的資料。2、熟讀課文,能概括內容。

3、掌握字詞(課後、文中)

4、圈點好詞句。

教學目標

1、提高速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的能力。

2、敍事要注意詳略,選材要有典型性。

3、體會探險隊員表現出的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崇高的奉獻精神。

4、體會環境的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提高複述的能力,感悟登山勇士的優秀品質和獻身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環境的描寫的作用。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瑪拉雅山和珠峯的相關圖片。

在上課之前,請同學們看看屏幕,這就是世界最高峯,被稱為地球之巔的珠穆朗瑪峯,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介紹一下有關這座山峯的具體情況。

珠穆朗瑪峯的神奇、美麗是人類的嚮往,其北坡被許多登山家認為連飛鳥都無法越過,是一條充滿死亡的路線。1960年5月,中國人把鮮豔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那激動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登上地球之巔》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1、解決字詞問題

(1)課後生字詞一人領讀

砭骨履踐崔巍養精蓄鋭齊心協力頭暈眼花腰痠背痛勇往直前

(2)文中生字詞峯巔滯留繚繞窒息匍匐迸散斬釘截鐵

(3)解詞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履踐: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偉。

養精蓄鋭:養,休養。蓄,積蓄。養息精神,積蓄力量。

齊心協力: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2、師: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你能在題目前加上一些信息來概括課文內容嗎?

生: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佈於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峯。

三、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把登山隊員突擊主峯的經過劃分成幾個階段,在原文中畫出相關語句。然後講述這是一個怎樣激動人心的過程。

明確複述重點:

(1)5月24日9時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貢布出發。

(2)巖壁陡滑,第二台階擋住了去路。他們冒着嚴寒,劉連滿甘作人梯,幫助其他隊員登上第二台階。用了五個多小時。

(3)天漸黑,由於缺氧,劉連滿留下,其餘人衝頂。

(4)劉連滿將救命的氧氣留給他人,寫下遺言信。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無氧攀登。

(6)凌晨,登頂成功。

師: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很熟悉了,我們在讀課文的過程中,非常真實地感受到了那種艱難,但是,隊員們卻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登上了頂峯。

四、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師:反覆誦讀剛才大家提到的內容。思考:我們的隊員能夠登頂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們有堅強的毅力。

如第五段但他仍咬着牙堅持前進和第七段劉連滿的眼前冒着金花,兩腿顫抖,呼吸也變得沉重。但是,劉連滿一直堅持着。還有第十四段: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裏還保存着氧氣,他又掙扎着坐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一封短信。掙扎一詞體現了他的艱難與毅力。

(2)他們頭腦冷靜,想出辦法克服困難。

第七段劉連滿想出做人梯的辦法,幫助其他隊員登上第二台階。

(3)隊員們團結協作的精神,特別是劉連滿那種崇高的獻身精神。

如:他毅然蹲到巖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後慢慢地站起來,讓別人的雙手能抓住巖壁頂端的支撐點攀登上去。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劉連滿的眼前冒着金花,兩腳顫抖,呼吸也變得沉重。毅然表明劉連滿已經做出犧牲的準備;慢慢地站起來,眼前冒着金花,兩腳顫抖,呼吸也變得沉重這些動作描寫都體現了他自我犧牲的精神。

還有第十三段:他決定,寧願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脅,也要保最後一點氧氣留給戰友。劉連滿將救命的氧氣留給他人,並寫下遺言信。

師: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會面臨死亡的恐懼,可是最可怕的是去選擇死亡,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呢?劉連滿也有對生的渴望,但是他選擇了死,他的偉大就在於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坦蕩的面對死神。我們想想,是什麼力量讓他作出這樣的選擇呢?

生自由回答:是強烈的愛國精神,堅定的信念……

教師小結:正是這樣的精神力量使他們在大自然對人類生命極限的挑戰中贏得了勝利,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所以文章表現的不只是三人登山的勝利,或是他們四個人的勝利,而是集體的勝利和祖國的勝利。希望同學們從本文學習探險隊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獻精神,從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五、質疑討論,各抒己見

師:課文中有不少寫景的句子,請在書上勾畫出寫景的句子,討論一下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前後四位同學討論分析。

朝着雲霧茫茫的珠穆朗瑪峯巔勇敢地邁進,冒着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的巖壁上登攀,……從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過程環境惡劣,非常危險,同時更好地體現了登山隊員們不畏艱險,勇於和環境作鬥爭的精神。除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描寫了珠穆朗瑪峯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峯尖錐形的頂峯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雲在山嶺間繚繞不散,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峯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峯還露出隱約的輪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等,這樣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二者相結合,起到一張一弛的閲讀效果。

教師歸納:交待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場景等,渲染了惡劣的自然環境,烘托了氣氛,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六、聯想體驗,拓展延伸

師:劉連滿在整個攀登過程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還差點犧牲,同學們,你們説,劉連滿是不是英雄?

生:是。

師:你知道劉連滿後來的情況嗎?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當年登頂的隊員有的作了領導,有的當了記者,而劉連滿生活很困難,被分配到哈爾濱電機廠一車間作了一名普通工人,退休後還要給人打更以維持生活。三個孩子下崗,老伴沒工作。住的一套陳舊的小房子是省長批示後,廠裏照顧給他的。

師:劉連滿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遭遇的?他是否滿腹怨恨呢?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沒有。他説,生活要從低水平看,工作向高水平看。還説,人不能都當官,都當官,就沒兵了。

師:英雄遭遇困頓卻無怨無悔,這是一個心胸多麼廣闊的人啊!劉連滿從小就沒有父親,靠母親要飯把他養大。當母親不能要飯了,他八九歲出去過流浪生活。所以劉連滿特能吃苦,

最容易滿足,處處替別人着想。這是普通勞動者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板書:英雄本色)

七、佈置作業,收束全文

同學們,當所有的華夏兒女為自己的祖國的強盛感到驕傲時,我們更應該對那些默默無聞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人們產生由衷的敬意。同學們,學習本文後,相信你還有很多話要説,參考我們蒐集的材料,請你以《我看劉連滿》為題寫一寫自己的感受。要充分發表個人的見解,寫在週記本上。

同學們,有探險就會有犧牲,但是人類從沒有因此而停留下腳步。希望大家不斷挑戰自我,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世界。戰勝學習生活中的一個個珠穆朗瑪。

教學板書:

登上地球之巔

堅毅品質

集體力量英雄本色

犧牲精神

愛國精神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五

一、國中語文閲讀課文本解讀能力

1 在理解中建構

文本的合理解讀就是要準確的理解,對文本構建的世界進行感知和探尋,讓自己走入文本中,體會文本世界的意義和情感。對文本的理解要對作者的思維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應該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將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駕於文本之上。解讀者應該實現與文本的近距離貼近,在建構文本的同時激活與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養和感悟力。

2 在整體中關注局部

國中語文閲讀教材是靜態的文本,語文教師不僅是教材的解讀和傳授者,更應該是課程的開發和創建者。教師要按照語文閲讀教學課程標準規定,結合本文的特點,在一定的高度上對文本進行整體的感知和解讀,從專題和板塊中解讀文本的體例、內涵、人文精神等。語文教師要正確解讀本文藴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讀能力,處理好本文詮釋的整體和局部的關係。語文閲讀文本有許多空白點和爭議點,教師要在解讀整體的同時,對這些局部和細節進行關注。教師要對文本中特定的局部展開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想象並加以拓展,實現本文的個性化和創新性解讀。

3 在確定後關注模糊

語文閲讀文本的寫作大意基本能夠確定,閲讀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脈絡、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確,不能隨意改變或者曲解,更不能將主觀想法強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學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們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卻很難與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 在多元中重視一元

文本豐富的人文內涵孕育了文本解讀的多樣性,文本的終極價值具有多層取向,文本解讀應是多元的。文本解讀的多元化也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結果與標誌。文本的意義是無限的,因為它永遠處於與解讀者對話的意義生成過程之中,解讀者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文本解讀也要重視一元,也就是在解讀過程中選準一個角度把文本讀深、讀透,讀出文本的本來面目和文本中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藉助“歷史學解讀法”,以作者的生活經歷、世界觀、藝術風格、創作意圖和動機為解讀出發點,以恢復作者的原意為解讀目的。

二、國中語文閲讀課文本解讀的有效教學設計策略

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直接決定閲讀課堂教學效果,因為教學活動和過程要依據教學設計開展,因此必須優化國中語文閲讀教學設計,將對語文文本的良好解讀融入教學設計中,提升其對語文閲讀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

1 教學設計展示出文本的審美性

語文教學承擔着國中生審美能力培養的使命,因此,閲讀教學設計應該凸顯審美性,預設出美的教學環節和過程,培養學生審美的意識和熱情,通過審美性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審美認知和表達能力,加強審美修養和態度,有利於學生更好的在生活中傳播美和實踐美。

2 充分預設,突出閲讀教學的生成性

語文閲讀教學要體現文化的建構和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是個動態的過程,師生都有鮮活的思維和情感,因此教學活動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學設計必須體現這種生成性。國中語文閲讀教師要掌握課堂教學的現場生成性規律,能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為課堂變化與意外問題預留彈性空間,實現設計出多角度、多層次的應變方案。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學情,對文本進行科學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同時在文本內容上選好切入點,預設寬鬆的解讀空間,能讓學生進行深入挖掘,實現文本資源的創新和豐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構築文本思想內涵,培養自由、創新、具有個性化的文化主體意識和能力。

3 追求個性化設計,促進國中生人格發展

語文閲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師生雙方在閲讀中體驗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師生互動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是實現個性化文本解讀的重要紐帶。教學設計的個性化過程,能凸顯教師的獨特教學魅力和風采。語文教師應該把握本文精髓,針對自己學生的特點,揚長避短,能科學進行解讀和指引,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運用教師的本文解讀體會和教學經驗,充分展示個性色彩,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和感受,讓不同性格、愛好、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思想上的昇華與人格的完善。

4 體現實效性設計,凸顯本文的教育與文學功能

閲讀教學設計要時刻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效果,教師應該將文本資源進行優化重建,能對文本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有效處理,同時要注意教學設計問題的梯度性,能分層設計,使不同學習梯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穫。教師不僅要重視文本解讀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能在對文本的文學解讀過程中,增強學生對文學的嚮往和思考,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文學的熱愛。

總之,國中語文閲讀文本解讀和設計是有機統一的,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理論和修養,對文本進行獨到、精細、準確的解讀,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經驗,將智慧和體驗凝聚成有效教學設計,為創建良好的國中語文閲讀課堂做出貢獻。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六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初步鑑賞淺易的古代詩詞”這一要求的具體內涵:“初步”意味着難度不會太大;“鑑賞”意味着不同於一般的閲讀,即:要在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上,能從詩詞鑑賞的角度,對主題、形象、情感、語言等進行賞析;“淺易的”意味着所選篇目會比較短小、易懂,如五絕、七絕等。基於這樣理解,我們在平時的學習和複習階段可重點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課本內容,打實基礎

要培養起自己的古詩詞鑑賞能力,首先必須學好課內的古詩詞。與過去的古詩詞學習相比,我們不僅要能多讀成誦,準確無誤地理解作品內容,還要能有意識的用鑑賞的眼光去品賞作品,並把有關鑑賞的知識在課本中點劃圈鈎,以便日後複習。

學好課內的古詩詞,絕對是形成鑑賞能力的基礎,特別是對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點把握。比方類似下面的這些古詩詞,就很值得我們在學習時細細地品讀,並認真記錄、積累相關鑑賞古詩詞的方法和文化。

古詩分類:

古體詩(古風):古詩、楚辭體、樂府詩、歌行體。《長歌行》

詩絕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體詩(格律詩)起承轉合

(五言、七言)律詩(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黃鶴樓》

1、按音律形式分婉約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陰》

詞:有單雙調之分,都有詞牌。

豪放派:代表蘇軾《江城子》“蘇辛”

曲:《天淨沙秋思》(小令)

敍事詩《石壕吏》

2、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詩《長歌行》《論詩》

山水田園詩《過故人莊》《滁洲西澗》

戰爭邊塞詩《使至塞上》《涼州詞》

懷古詠史詩《赤壁》

3、按題材內容分寫景抒情詩《浣溪沙山下蘭牙短浸溪》

詠物言志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即事感懷詩《泊秦淮》

贈友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

它們的特點分別是:

①山水田園詩: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②戰爭邊塞詩: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③懷古詠史詩:懷古詠史詩往往以歷史典故為題材,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④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就是人們常説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⑤詠物言志詩: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託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⑥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⑦贈友送別詩: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例如:七年級上冊

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

(1)末句的“放過”和“攔”用得精彩,為什麼?請簡要分析。

(2)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詩是怎樣來表現這個深刻哲理的?請做具體分析。

這是一首哲理詩,寫得通俗易懂,很有特色。圍繞詩後的三個習題,我們可以瞭解這一類詩歌的鑑賞特點。第一題是品味特別有表現力的字詞——“放過”和“攔”,這兩個詞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山山相連的特點,寫得生動,富有情趣。第二題側重對全詩內容的把握,即人生哲理——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問題解決了,又一個問題出現在眼前,周而復始,永無止境。第三題則從整首詩的表現特點來設問,即用“行山路”這個意象來隱喻“人生充滿矛盾”的這一哲理,這是哲理詩常用的表現手法。

再如,八年級上冊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詩中“僵”與“孤”,寫出了詩人當時怎樣的處境?它們在詩中有什麼作用?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簡要回答。

(3)作者的這個願望可以從哪些字詞見出?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來表現的?

以上第一、二題跟前一首詩類似,側重語言的品味和主題理解。第一題“僵”、“孤”意為卧病在牀,孤苦無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來反襯“不自哀”,更顯其志堅定不移,

第二題,本詩表達了作者要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

第三題則涉及古詩詞鑑賞的其他一些特點。前一問需要我們平時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古詩詞中,常被用來暗示、象徵某種含義的有代表性的詞語,如詩中的“戌”“輪台”“鐵馬”“冰河”就往往被用來暗示邊塞、戰爭等含義,這些典型詞語的積累很益於我們去把握這一類詩詞的內涵。第二問則涉及古詩詞寫作中另一種常用的方法,即作者通過夢境曲折地來表達自己的願望。

再如八年級下冊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1.對這首詩內容及意境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詩人起筆不落俗套,從相見之難落筆來襯托別離時的痛苦。

B.詩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發相思的悽惻之情。

C.詩中尾聯運用了典故,這是詩人藉以安慰自己,表達希望能夠再與親人相見的情感。

D.作者寫此詩其實不在寫情,而是為表達被貶謫的痛苦與鬱悶。

2.詩中第二聯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有一字還運用了諧音,是哪一字?諧什麼音?結合全詩可以看出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李商隱的《無題》是一首詠歎忠貞愛情的經典之作。結合提問,我們也能從本詩中瞭解許多詩歌鑑賞的角度、技巧及應注意的問題。如,第一題的A項中就涉及到古詩詞中襯托手法,B項中的借景抒情的手法,C項的典故運用和第二題中諧音使用,無不是古詩詞寫作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技巧。D項則體現為對詩歌內容的整體把握,其中的“表達被貶謫……”還需要欣賞者對作者的生平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因為李商隱雖然終身潦倒,但無被貶謫的經歷。這就告訴我們瞭解作者的生平情況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在鑑賞古詩詞時應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以上三首詩叢不同角度給了我們鑑賞古詩詞的啟示,所以,我們確實只有先學好課本中的古詩詞,並在學習過程中做一個“有心”人,才能有助於我們打下一個古詩詞鑑賞的。堅實的基礎。

二、整理積累規律,學會方法

除了學習階段打下良好基礎外,複習階段的整理提煉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整理提煉,有意識地重温並積累一些古詩詞鑑賞方面規律,乃是培養古詩詞鑑賞能力的關鍵。

7----9年級全六冊課本中共有古詩詞89首,1----6冊中分別有15、10、17、20、15、12首。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分類整理。如:

三、主題歸納

內容/情感題目作者朝代

送別詩,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勸勉友人樂觀開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離別之詩,抒發對家鄉的思念。《渡荊門送別》李白唐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

別後對家人,對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李商隱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唐

《水調歌頭》蘇軾宋

《武陵春》李清照宋

《望江南》温庭筠宋

《蒹葭》《詩經》春秋

《無題》李商隱唐

表達思歸之心,羈旅之愁。《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

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抒發歷史興亡之感。《赤壁》杜牧唐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元

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石壕吏》杜甫唐

《春望》

對統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觀刈麥》白居易唐

《泊秦淮》杜牧唐

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表達閒適恬淡的心情。《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東晉

《飲酒(其五)》

《遊山西村》陸游宋

《西江月》辛棄疾宋

表達憂國之思、報國之志、憂民之心。《過零丁洋》文天祥宋

《已亥雜詩》龔自珍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唐

《漁家傲》范仲淹宋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宋

《雁門太守行》李賀唐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宋

即景抒情/言志《登飛來峯》王安石宋

《望嶽》杜甫唐

《使至塞上》王維唐

《觀滄海》曹操三國

抒發對自身遭遇的感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唐

《行路難》李白唐

《相見歡》李煜唐

抒發對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唐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表現對年華已逝,好景不長的感傷。《浣溪沙》晏殊宋

對國事的關心,代父從軍的敍事詩《木蘭詩》《樂府民歌》南北朝

表達對愛情、理想的追求。《關雎》《詩經》春秋

四、典故歸納

古詩詞很講究用典,因為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詩詞的容量增大,表達更生動、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古詩詞中的典故和所要表達的思想常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熟記典故是我們理解古詩詞的重要途徑之一。現將七――九年級含典故的詩句歸納如下:

1、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典故:聞笛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聽見有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爛柯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了。在詩中的意思和作用:詩人是借這兩個典故説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迴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詞中意思和作用:詞人在這裏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徵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詞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鄉與憂國、報國之情交織在一起。

3、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親射虎,看孫郎——孫郎即孫權,《三國志》記載孫權在一次出行中,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擊斃了老虎。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詞人的意思是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挽弓馬前射虎,這突出地展現了作者雖年紀已經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氣。

4、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遣馮唐——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這裏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達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

5、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據《晉書天文志》説是“主侵略”的。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這裏用以代指從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詞人在這句中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禦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典故:八百里——指牛。《世説新語汰侈》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後世詩詞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盧——良馬名。據《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載,劉備在荊州遇險,他所騎的的盧馬“一踴三丈”馱他脱險。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寫了軍旅的生活和表現了抗金將士的英雄氣概。

五、意象歸納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簡單地説,意象就是寄託了詩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獨特的藝術形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處

飲酒多表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鬱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2、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醉花陰》李清照)

3、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李白)

4、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6、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

1.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2、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折柳“柳”與“留”諧音,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殘月、明月、新月、玉盤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誌,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

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楓橋夜泊》張繼)

4、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李白)

5、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無題》李商隱)

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沉鬱、懷古幽情。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王維)

2、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范仲淹)

3、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風、霜、煙多傳達哀怨、惆悵、悽苦、蒼涼等情思。

1、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崔顥)

2、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雁門太守行》李賀)

3、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武陵春》李清照)

4、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紅殘紅多傳達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深沉喟歎和哀愁。

1、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武陵春》李清照)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晏殊)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龔自珍)

鬆堅貞高潔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贈從弟》劉楨)

梅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淨潔白。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陸游)

菊堅貞高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陶淵明)

萍多傳達惆悵和哀愁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過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淒涼悲傷的象徵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李煜)

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觀滄海》曹操)

杜鵑

子規淒涼哀傷的象徵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鴻雁青鳥多傳達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李商隱)

2、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次北固山下》王灣)

舟表達離情別緒、思鄉、愁苦之情。

1、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次北固山下》王灣)

五、藴含人生哲理的詩句歸納

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王灣《次北固山下》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説明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説明要有藐視和壓倒一切困難的雄心和氣概,才能有所作為的人生哲理。杜甫《望嶽》陸游《遊山西村》

3)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來形容進入一個別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絕處逢生的情景。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説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表達了任何腐朽勢力都不可逆轉歷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將茁壯成長的思想。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錯綜複雜,不易辨清真相。《木蘭詩》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抒發歷史興亡之感,藴含機遇造人的哲理。杜牧《赤壁》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蘇軾《水調歌頭》

(8)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站得高看得遠。王安石《登飛來峯》

三、適當課外操練,強化能力

當以上兩方面都完成了,我們可以通過做一定量的課外古詩詞練習來檢驗和強化能力。做這些練習時還要注意幾點:

1、知人論世。人:作者。瞭解作者的經歷、境遇、創作風格、文學素養等。世: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整個社會大背景,以及詩人當時的個人處境(境遇)。注意作者的不同風格:李白:清新飄逸;杜甫:沉鬱頓挫。

2、分析主題,把握主旨——內容美、情感美

3、整體把握詩歌的意境——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情景交融)。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農村生活圖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超脱塵世、淡泊寧靜的心境。

4、品味語言、注意錘鍊字句——語言美注意詩歌的語言特點,分析修辭手法的運用,欣賞用得精練的字。

5、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託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諷今,直抒胸臆,烘托,對比,比興,象徵,以靜寫動,虛實想映,修辭手法的運用等。

以上對會考古詩文複習的一點初淺看法,僅供各位同仁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內容:

第四課《貓》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裏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這篇文章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首先是表達了作者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裏的貓愛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

,在他眼裏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十三個生字,能正確理解並運用“貪玩”、“盡職”、“任憑”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貓的特點寫具體的,並表達出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

4、激起熱愛生活的情趣,激發課外觀察動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瞭解作者是怎樣寫出貓的性格特點的。

2、在閲讀中體會“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教學準備:

生---預習課文

師---多媒體課件

設計理念:

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課題研究勢在必行,學校確立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教師點撥,解決問題——鞏固訓練,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本課設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發展空間。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價值體現在教學關係上是教服務於學,師生關係上是師服務於生,從而造就了充滿生命活力,和諧高效課堂。

教學過程:

一、學法導課。

1、同學們,當你遇到一段話,一篇文章的時候,你是怎樣讀懂它的?

2、

3、學生交流,教師隨機板書。(讀,圈,畫,批等) 你們可真會讀書呀,有這麼多好的讀書方法。這節課,我們就試着用大家説的這些方法來學習第15課《貓》。(板書課題)

二、出示預習題。

1、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老舍先生筆下的貓與眾不同,它給你

留下了什麼印象?

2、學生交流,隨機板書。(古怪、淘氣) 這節課就讓我們走近這隻貓,瞭解它的特點吧! 我們一起讀讀預學題。(出示幻燈片2) 請大家拿起手中的書和筆,用這些方法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吧!

三、學生自學。

1、安排學生自主學習。

2、教師巡迴指導。 同桌互相檢查對方的學習情況。

四、彙報交流,教師點撥。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八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能初步閲讀淺易的記敍文,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品位語言。在此基礎上,本單元選編了一組遊記,其內容豐富,描寫生動,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學習,學生應掌握遊記的特點及寫作手法;瞭解祖國山河的秀美壯麗;學會品味遊記中不同的語言風格及作者的情感;學寫遊記,要反映遊蹤及順序,突出特點,情景交融。

二、設計思路

本單元是八年級(上)第一單元,它由四篇遊記組成。四篇遊記的寫法各有特點,或寫旅遊的全過程,或寫多次重遊同一景點,或寫同一景點的不同側面。幾篇遊記的語言風格也各不相同,或質樸,或華麗;或舒緩,或急促。

教學本單元,旨在讓學生了解遊記的特點。在閲讀與寫作中,學習遊記的各種寫作手法和不同語言風格,學習敍述、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在學法上,主要通過誦讀品味、質疑研習、討論交流等形式,單篇閲讀或多篇比較閲讀,引導學生領會作品敍述的條理,描寫的生動,情感的細膩,從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對於精讀篇目,教師重在學法指導,而對於略讀篇目,應放手給學生閲讀,以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的形式,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學習目標

瞭解遊記的特點,品味語言,體會情感,學寫遊記。

四、設計説明

《周莊水韻》記錄的是作者對同一個景點的多次遊覽以及獲得的多方感受,景緻因時不同而繽紛多彩,感受因景不同而豐富微妙。又因作者筆端細膩婉轉,文采豐沛華麗,文章猶如周莊之水韻,閃動着靈性與仙光。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必須由教師巧妙引導,帶領學生細緻深入地品味,方能讓學生入情入韻,獲得獨特的美感。教學時要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緻的特點,領會作者獨特的感悟。特別要突出對作者寫景技巧的學習,抓住重點詞句品析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藉助朗讀與分析營造詩情畫意,促進學生對美的感悟和表達。

五、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三次遊周莊的情景和感受。

2 、學習用準確、優美、細緻的語言,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表達對景緻的感悟。

3 、感知周莊水鄉的動人情韻,感受祖國河山的美好。

六、教學重點的突破方法

1、精讀,細品,從景緻本身的特點和作者描摹技巧上作解析;

2、多朗讀,讀出韻味,讀出情致;

3、重點語句做專項研析,訓練學生的分析、表達能力。

七、學法指導

反覆誦讀,圈點勾畫,討論探究,摘抄應用。

八、教學切入點

1、根據作者遊覽時間不同、所看景緻不同、所獲感悟不同,理清課文的行文思路;

2、緊扣文中三遊周莊的三個比喻:“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彷彿進入了夢境”,體會作者對周莊的獨特感悟;

3、引導學生分析重點語句,從描繪角度、描寫手法、表達效果等方面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九、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意在讓學生建立對周莊的直觀印象,為學習課文鋪墊感性認識。)

展示周莊風光圖片或影像資料,讓學生觀察,特別引導學生感受周莊與水的密切關係。明確:碧水環抱,宋湖環列,條條小河清流水,座座石橋顯古韻。周莊之韻在水,周莊之魂在水,領略周莊之美,則須領略周莊之水韻。

(二)誦讀感知(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結構和內容。)

1、默讀課文一遍,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覺得重要的詞和句;

2、交流對字詞的標識情況,讀準字音,介紹自己對所畫重要詞句的初步理解;

3、再讀課文,找出能體現文章結構思路的句子,排出作者遊周莊的次數、各次的時令、各次最突出的感受。分組朗讀三遊周莊的文段。

(三)研讀品味(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精巧構思、獨特感悟,以深入領略周莊之美和作者行文之美。)

1、精讀第4自然段,討論作者對“像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般的周莊作了哪些描繪。

討論後明確:第一次遊周莊是在仲春雨季,春雨綿綿,如絲如霧,石橋屋脊,粉牆灰瓦,都隱約出沒在飄忽的。雨霧中。遊者似在霧中觀景,朦朦朧朧,恰似走進像一幅水墨畫中。這裏從視覺角度突出了周莊如詩如畫的恬靜意境。

2、再讀第4自然段,討論二遊周莊為什麼會有如一幅“版畫”的印象。

討論後明確:版畫的特點是黑白分明,凹凸有致,雪後初晴的周莊,古老的青石磚和清新的白雪參差交織,黑白對比強烈,有強烈的明暗視覺效果,恰似版畫。但周莊不是靜態的版畫,融雪的滴水聲和流水聲為這幅版畫配上了低旋而纏綿的旋律。凝固的水——雪,動態的水——滴水和流水,共同構築了周莊如歌如畫的神韻。

3、精讀第5自然段,討論三遊周莊看到的是夜景,夜色中的水韻如何表現?用下述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討:

①這個夜晚的特別之處是什麼?(節日的夜晚,到處張燈結綵,色彩繽紛,氣氛熱烈,這就有了如夢幻、如童話般美麗氛圍。)

②這個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營造出怎樣的意境?(房屋街道點綴的彩燈、空中閃爍的禮花,倒映在水中,小河變成一條多姿多彩的光帶;水中朦朧模糊的倒影,搖曳生姿,迷離飄忽,更有河上飄繞不絕的絲竹管絃聲,遊客泛舟其上,猶如走進如夢似幻的人間仙境。)

(四)歸納提升(讓學生形成對課文的總體感知,從中提煉出知識要點。)

1、回頭誦讀課文前三自然段,歸納周莊留給人們的總體印象。

2、提煉文章的寫景技巧:

a、從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緻來表現同一事物,可突出事物特徵,也可使作者的感受更獨特。

b、感受景物要動用多種感官,從多方面撲捉景物特徵。

c、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技巧,才能將景物及對景物的感受寫得形象、準確、到位。

(五)積累拓展(知識運用,進行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1、編寫全文的結構思路圖。

2、摘錄文中佳詞佳句;品析文中重點修辭句的表達效果。

3、比較課文與《三峽》寫法上的區別。

4、課外練筆,描寫如月下校園、河中倒影等景緻。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九

基本信息課題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背影》

作者及工作單位四川省武勝縣猛山學校唐智勇

教材分析《背影》是八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國培作業:國中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第二單元是在第一單元(以戰爭為話題的單元)的基礎上發出的呼喚:再也不能讓人類之間的殘殺延續下去了,應該讓世界充滿愛,所以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本單元的五篇課文對普通人的的關愛,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們總是説,母愛温情如水,父愛厚實如山,同學們都是沐浴在愛的雨露下幸福成長的,愛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愛是征服人類最有力的武器,也難怪錚錚鐵漢朱自清先生,卻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樸實是父愛面前潸然淚下。作者將別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愛,濃縮在方寸之間,就是父親的這個背影,幾十年來感動了無數讀者,令許多人淚濕衣衫。

學情分析本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較好,在本片區同年級18個班處於中偏上的水平,聽説讀寫思查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大多數是“留守學生”但他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因學校多次開展與“感恩”有關的活動,大多數同學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現和較好的成績,回報關愛過自己的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等。樑月輝、田姍姍、吳歡洋等同學能通過自己的詩文朗誦或動情講述,感動在場的每一個人,他們的文章有的在徵文大賽中獲獎,有的在報刊上發表。儘管如此,但很多學生的家庭並沒有經歷過“禍不單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親也失業了),很難站在作者和作者父親的角度來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將成為本節課學生認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礙點。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1)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學習作者巧妙的構思。

2、過程與方法:

理解關鍵語句所表達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淨化自己的心靈。

教學重點和難點1、激發學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教案《國培作業:國中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一、導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親讀《背影》散文集引人課文

二、自主學習與交流

1.學生交流你所瞭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江蘇揚州人。曾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著有散文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等

2、正音、釋義

瑣屑xiè 頹唐tuí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狼籍jí 簌簌sù 蹣跚pānshān

賦閒fùXiān 惟一wēi 舉箸zhù 橘子jú

妥貼tuǒ 柵欄zhà 拭乾shì 晶瑩jīngyíng

三、合作探究

請學生研讀全文,回答問題。

(1)1——5自然段中,“父親”為“我”做了哪些事?

(2)“我”對“父親”無微不至的關心領情了嗎?

四、拓展延伸

五、完成課後作業第四題

一、教師動情地述説朱自清先生的父親讀《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態和父子當時的心情 。

二、教師指導學生介紹作者,並做適當的補充。教師用普通話正音,並指名學生説出幾個重要詞語的意思。

三、巡視指導各小組的討論,不時點撥,鼓勵。

四、教師要求學生在“背影”、“流淚”“父親的語言”三項中,任選一項,説説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五、教師要求1——3學習小組做第四題第1題,第4——6小組做第四題第2題

教師總結作業情況。

一、有的學生伸頸,側目,微笑,默歎,為之欣喜,為之感動,想一睹為快。

二、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三、學生通過合作探究,(1)明確:安慰兒子,為兒子送行,照看行李,給小費,講價錢,再三囑託兒子路上小心。(2)完成兒子對“父親”感情的轉變。

四、各組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見,發言踴躍。

五、各組學生先獨自完成,然後分組交流,看誰的作業有特色,最後在全班交流。

一、由朱自清父子的神情激發學生急於認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因為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瞭解作者、初步理解生字詞,有助於很好地學習課文。

三、研讀是讓學生真切地熟悉內容和體驗感情。

四、各小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

五、通過完成書面作業和班組交流,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背影——4次

背影(朱自清)流淚——4次愛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自 評 表自評人: ___月____日

自評內容 情況記載 總體自我評價 好 較好 一般 差 聯繫閲讀,主動提問 好 較好 一般 差 能否積極參與合作 好 較好 一般 差 你的觀點的價值 高 較高 不高 差 小組發言次數 課堂發言次數 學會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穫 最大的遺憾 感觸最深的知識 語文教師的評價 努力的方向教學反思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眼淚”和“背影”演繹了人間親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染人。本課聚集“背影”、“眼淚”“父親的語言”,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真實碰撞,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社會閲歷太淺,大多數學生也沒有經歷過大喜大悲,課文所呈現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樑,使他們產生自己的體驗並進行評價?這一節課,基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當然,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緊抓“情感”主線,環節設計精巧。在簡練而深情的導入環節,用“研讀”來體驗課文“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的情感基調,然後以“怎樣的背影”和“幾次寫眼淚”為抓手,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中間適當地點一下背景,一步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後讓學生完成“討論、寫作、交流”的課後作業第四題,讓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難怪縣教研室主任湯繼光評價説:“唐老師這堂語文課做到了步步鋪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專家組樑曉華先生説“整個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理念,又有教師的獨特理解和創意;環節新穎,內容厚實。” 但是,我自己認為:對重點語段的表情朗讀太少了;思考、答問的時間過多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