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螺號》教學設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77W

《小螺號》教學設計(多篇)

小螺號教案 篇一

關鍵詞:軍隊院校;研究生;光電類專業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7-0223-03

一、引言

光電技術是戰場態勢精準感知與全維顯示、遠程精確打擊與對抗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近年來發生的多次高技術局部戰爭反覆證明,光電裝備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已經對作戰方式和作戰效能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現代戰場上軍事高技術對抗的制高點之一。信息化戰爭中,光電裝備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武器系統的先進程度,是衡量武器系統作戰能力的重要標誌,是贏得高技術局部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隨着軍隊現代化、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光電裝備的種類將越來越多,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

軍校研究生是我軍的高層次人才,是我軍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其能力素質直接影響高科技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的發揮。但是近年來部隊反饋意見表明,部分研究生難以適應部隊生活,難以勝任崗位工作,引起了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反思[2,3]。專業課程是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環節,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載體。如何通過專業課程教學,既培養學員的紮實的專業素養,又提高學員的任職能力是軍校研究生光電類專業課程教學方案改革的目標[1,4]。本文從分析軍校研究生光電類專業課程的特點入手,圍繞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出了光電類專業課程教學方案改革的幾點建議。

二、新形勢下強軍目標對軍校研究生能力素質的要求

黨的十以來,對軍隊院校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人才培養要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圍繞實戰搞教學,着眼打贏育人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深化軍隊院校改革,健全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能打勝仗是黨在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的核心,因此在新形勢下,向實戰聚焦、向部隊靠攏已成為軍隊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題。2012年,中央軍委頒發的《2020年前軍隊院校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建立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現代教學體系。這就為軍校研究生教學方案改革指明瞭方向。

作為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指導性文件,我校研究生培養方案明確指出了光學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合軍隊、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需要,軍政素質好,掌握光學工程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教學、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能夠解決科學技術難題的高級專業人才,並具備適應軍隊建設和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需要,鍛鍊成長為高層次參謀、指揮和管理人才的基本能力和素質[5,6]。具體來説,光電類研究生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質主要包括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全面素質等三個方面。專業知識主要包括物理學、光學、光電子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相關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光電器件、光電系統研究和工程應用所需的專門知識。業務能力主要包括專業實驗技能,綜合運用光學工程基礎理論及相關學科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協作能力。全面素質主要包括身體素質、思想道德、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等。

業務能力是軍校研究生能力素質的核心。未來戰爭將是高技術條件下多兵種合成、多要素聚集的全維信息化戰爭,而主宰戰爭勝負的焦點在於是否有一支能夠駕馭高技術武器裝備、適應未來戰爭節奏的新型軍事人才隊伍。作為高層次應用人才,光電類研究生的業務能力除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任職能力,能夠將專業知識和能力與光電裝備聯繫起來,熟悉所學專業知識在部隊光電裝備中的地位、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具備到基層部隊崗位任職的能力[7]。

三、軍校研究生光電類專業課程的特點分析

(一)課程內容實踐性強,多與我軍光電裝備密切相關

隨着我軍現代化、信息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光纖陀螺、紅外製導系統、光電跟蹤系統、激光陀螺慣導系統等越來越多的光電裝備將列裝部隊。這些光電裝備往往是高新武器裝系統的“眼睛”或“心臟”,能夠確保戰場上看得更清、反應更快、打得更準、隱蔽性更好,在戰略預警、防空反導、遠海防衞、信息攻防等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我校開設的光電類專業課程如《光纖傳感系統》、《激光陀螺技術前沿》、《光學檢測》、《光電慣導技術》、《光電技術前沿》等主要講授這些光電器件及系統的基礎理論、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針對性和實踐性均很強[5,8]。

(二)不同課程橫向聯繫密切,多門課程共同支撐一套光電系統

高新武器裝備中的光電系統往往是由多個功能模塊組成,每個功能模塊可能涉及某一門或多門課程。如激光陀螺慣導系統主要由激光陀螺、加速度計和信號處理系統等部分組成。《光學檢測》中部分內容講授激光陀螺的基本原理、激光陀螺中光學元件的精密檢測技術;《激光陀螺技術前沿》主要講授激光陀螺的發展歷程、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微弱光電信號處理技術》中部分內容講授激光陀螺信號的轉換、降噪放大和濾波等技術;《光電慣導技術》講授激光陀螺慣導系統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等。這些課程的內容各有側重,互相交叉,聯繫密切,它們共同構成激光陀螺慣導系統的理論基礎[5]。

(三)課程內容更新快,多涉及光學工程學科發展前沿

一方面,隨着我軍武器裝備信息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新的光電裝備會列裝到部隊,有些老舊的光電裝備也會更新換代。例如隨着新型紅外探測器的發展,紅外熱成像儀將從單波段探測向多波段探測發展,並且逐步實現小型化,特別是在單兵光電系統中,小型化輕量級光電裝備的發展非常迅速。光電聯合相關處理技術代替傳統的電子相關處理技術用於目標的快速識別、跟蹤探測和火力指揮與控制。因此光電類專業課程的內容就要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做到與光電裝備無縫對接。另一方面,光電類課程中《光子晶體技術前沿》、《光纖技術前沿》、《高能激光技術前沿》等都處於光學工程學科發展前沿,屬於當前熱點研究方向。這些研究方向都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隨着新現象、新原理和新技術不斷湧現。因此,要保證課程內容時刻與學科發展接軌,就必須密切關注學科發展動態,及時更新課程內容。

四、軍校研究生光電類專業課程教學方案探討

專業課程是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環節,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載體。如何利用好這個載體,不僅用來讓學員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培養學員研究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協作能力,更通過課程教學瞭解光電系統在武器裝備中的應用,光電系統如何有效提高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光電系統的使用如何改變作戰模式,光電系統在體系作戰中如何發揮作用。這些問題都在教學方案改革中體現。

(一)分類精選教學內容,突出軍事特色

將課程內容分為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兩個大類,梳理出專業課程中的核心知識點。基礎理論精選核心知識點,按照體系化、模塊化要求,重新構建專業理論體系,夯實學員的理論基礎,提高學員的專業素養。應用技術方面,按照“圍繞實戰搞教學”要求,以部隊需求為牽引,從新型光電裝備中尋求和挖掘與基礎理論的結合點。從大量新型光電裝備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豐富和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將特殊性與普遍性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員應用基礎理論知識理解光電裝備,提高學員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培養學員能夠快速適應基層崗位、駕馭新裝備。

(二)廣泛採用研討式、案例式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師講授+學員練習”的單向傳授教學方法常常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脱節,容易造成研究生在軍隊任職中陷入“紙上談兵”的境地。研究生學員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自覺型和自主性。傳統單向傳授教學方法壓制了學員學習自主性的發揮。光電類專業課程教學可以以特定的軍事應用為背景,圍繞某典型光電裝備,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研討,引導學員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研究、自主討論以下問題:(1)光電系統的構成和原理是什麼?(2)光電系統在武器裝備中起什麼作用,如何影響武器裝備的性能?(3)武器裝備如何影響戰術戰法?通過靈活運用案例式、啟發式、研討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努力實現教學從重教到重導的轉變,同時通過具體軍事應用案例積極引導研究生學員及早與部隊對接,向實戰靠攏[9,10]。

(三)充分利用MOOC優勢,強化自主學習

近年來,各高校加快教育理念及教育管理理念更新,積極推進MOOC、MOORE等新型教學方法運用,建立了良好的MOOC平台。與地方大學研究相比,軍校研究生在相同的總課時數內既要學習專業課程內容,又要學習軍政知識,專業課程的課時經常顯得不足。此外,如前所述,現代高新武器系統一般由多個模塊組成,往往涉及多門課程內容。因此在以某一光電裝備為案例實施教學時,學員會因其他專業的知識漏洞而無法完全理解光電裝備在武器系統中的作用。MOOC、MOORE等新型教學方法的出現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11]。以我校MOOC教育資源為例,我校MOOC平台上集中了《古沙傳捷音――光纖技術漫談》、《精確打擊武器裝備》、《導彈精度分析與評估》等與光學工程專業相聯繫的其他專業課程。在講授某專題之前,教員提前通知學員在MOOC平台上學習該專題涉及的課程內容。利用我校MOOC平台優勢,研究生學員在課外自主學習相關專業的知識,進一步完善知識譜系,提高課堂授課效率。

參考文獻:

[1]呂克洪,劉冠軍,秦國軍,等。淺談高技術武器背景實驗條件對軍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lO,33(2):42―43.

[2]劉溪源,張蘋,劉煥章。任職教育轉型形勢下,對軍事院校人才教育培養目標的思考[J].時代教育,2008,(4):49-51.

[3]王子欣。軍隊任職教育的反思與訴求[M].北京:出版社,2011:41―61.

[4]沈洪斌,李剛,胡文剛,王元鉑。針對軍校專業特點的激光課程教學改革探索。現代教育技術[J].2010,20(2):70-73.

[5]研究生院。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2009培養方案[z].國防科技大學,2009.

[6]王維平,王雪松,甘可行,鍾海榮。以制訂新一輪研究生培養方案為契機,科學謀劃研究生培養的頂層設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S).

[7]鍾海榮,賈輝,甘可行。研究生培養質量大型問卷調查的組織與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87―90.

[8]沈洪斌,張雛,李剛,等。針對軍校特殊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實施[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3):80-82.

[9]陽明曄,陳宇中,宋章啟。自主開放式光學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11(2):127-128.

小螺號教案 篇二

【關鍵詞】海洋特色 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233-02

“課程資源”是指可能進入課程活動,直接成為課程活動內容或支持課程活動進行的物質和非物質一切。自從我國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已經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課程資源有效開發的基本策略之一是突出特色,國中科學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掘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資源,如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種動植物等,使自然環境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手實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資源”。

一、海洋特色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

藍色的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搖籃,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海洋國土。海洋中藴藏着豐富的物質資源,這些物質資源不僅可以供給我們的衣、食、住、行之用,也可以成為課程的物質資源。以浙江省洞頭縣為例,洞頭縣地處浙南沿海,甌江出海口外,是江浙沿岸流與台灣暖流交匯和交替消長的區域,鹽度、水温適宜海洋生物成長,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島嶼海岸蜿蜒曲折,海域地貌的發育十分完善,具有豐富的地質資源。

(一)海洋生物資源

洞頭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有各種生活在海中的魚、蝦,也有各種生活在潮間帶的螺、貝類等生物,這些生物中的大多數在本地農貿市場中均能見到,是廣大島民餐桌上的美食,也是科學教學中很好的物質資源。

1.魚類

洞頭沿海的能捕到魚類有三百多種,常見的四十多種。主要有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黃姑魚、魚、鯧魚、鰳魚、海鰻、石斑魚、馬鮫魚、鯛魚、鯊魚、鮐魚、鯔魚、馬面魚、魚、龍頭魚、墨魚等。由於海洋魚類在捕獲後保活的難度較大,因些在教學中一般用作生物分類方法教學。

2.蝦、蟹

洞頭常見的蝦有在近海岸生活的中國毛蝦、俗稱紅蝦的凹管鞭蝦、對蝦、鷹爪蝦、白蝦、鳳尾蝦等。蟹類主要有梭子蟹、鋸緣青蟹及各種石蟹、沙蟹,其中石蟹種類較多,有些個體較小的種類,因人工捕捉較少,較容易捕獲,可以用於科學實驗探究教學。

3.螺、貝類

洞頭沿海潮間帶生活着種類繁多的螺、貝類生物。常見的有濱螺、馬蹄螺、畚箕螺、荔枝螺、泥螺、玉螺、嫁嘁、石鼈、龜足、厚殼貽貝、牡蠣、藤壺、縊蟶、蛤蜊、蚶等。潮間帶生物較容易在海濱地區捕獲,可以短期飼養,能存活較長時間,可以用於科學實驗探究教學。

4.海藻

海藻是生長在海中的藻類。洞頭沿海生長着大量的藻類,如鼠尾藻、鐵釘菜、石蓴、紫菜、海帶、龍鬚菜、羊棲菜等。這些海藻有野生的,也有人工養殖的。人工養殖的海藻較易獲得活體,可以用於植物有關的科學實驗探究教學。

(二)地質水文資源

1.海水和潮汐

海洋中的海水可以作為浮力、海水淡化、水體淨化、溶解結晶等科學課程內容的材料。潮汐現象是指海水在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所產生的週期性運動,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潮汐對沿海漁業生產的影響很大,研究潮汐現象可以對深對日地月相對運動的理解,還可以用於潮汐發電的研究。

2.海岸地貌

洞頭海島沿岸地貌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如洞頭本島,東北沿岸主要為海岸侵蝕地貌,西南沿岸主要為海岸堆積地貌。不同地貌可作為研究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材料。

二、海洋特色科學課程資源的應用

國中科學課程內容包括“科學探究”、“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等五個部分。其中“科學探究”整合在其他各部分內容中,同時“通過若干具有綜合性的當代重大課題,引導學生關注和分析與科學、技術有關的現實問題”。根據科學課程標準,海洋科學資源可以下列科學課程內容的教學中加以應用:

(一)生命科學

(二)物質科學

(三)地球和宇宙

三、海洋特色科學課程資源的應用案例

(一)課堂教學

科學課學教學中有很多的實驗活動,在這些實驗活動中可以用海洋資源代替原來的實驗材料,也可以把海洋資源作為原來的實驗材料的補充。

七年級上第二章第1節《生物和非生物》有一個實驗活動:觀察蝸牛的生物特徵,主要內容是觀察蝸牛的身體結構及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反應。上課前一天我到燕子山碼頭邊的海灘上捕捉了一些漁舟延螺,上課時,我讓學生觀察漁舟延螺的身體結構,並與蝸牛對比,同時觀察漁舟延螺對光、聲、鹽度變化的反應,並讓學生們思考二者的感覺器官與它們生存環境有什麼關係。除了漁舟延螺外,也可以用單齒螺、嫁嘁等在農貿市場上可以買到的無脊椎動物作補充。

(二)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

研究性學習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課題研究活動,是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科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實際的一種途徑。國中科學教材每冊都有4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供學生選擇研究,學生也可以選擇其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研究性課題的實施應當結合當地自然資源。

案例1:海島空氣中含鹽量研究

該課題從大多數人到海邊都有一種“帶着鹹味的空氣”的感覺入手,提出一個問題:海邊空氣中的食鹽含量是不是比內陸高?課題組成員解決了定量測量空氣中的食鹽含量的方法後,先後在三盤海邊、海霞中學、温州市區共選擇了五個地點進行實驗。結果發現,不管在海邊還是温州市區,用他們的實驗方法都不能測出空氣的含鹽量有差別,最後得出“帶着鹹味的空氣”可能跟空氣中的食鹽含量沒有關係的結論。通過該課題的研究,課題組的成員對氣體測量、食鹽的檢驗的實驗方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尊重科學實驗事實,勇於否定自己的假設的精神,加深了對海島氣候特點的認識。

案例2:蒸餾法海水淡化研究

該課題組同學受教材中同名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啟發,提出海洋中到處都是淡水,可是海島上卻普遍缺水,外出打漁的漁船也是這樣的,如果有簡單方法能夠從海水中獲得淡水,就可以解決海島和漁船上缺水的現象。我提示她們:可以用太陽能作海水蒸餾的能量來源,設計一套利用太陽能的海水蒸餾器。她們查找了各種資料,利用家中各自廢舊材料,先後製作了三個海水蒸餾器,其中一個能比較快速地利用陽光蒸餾海水。在她們研究的過程中,我還用她們設計的第二個方案在班級中開展了太陽能蒸餾法海水淡化器製作比賽,全班同學參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版).

[2] 範兆雄。課程資源概論。

[3] 閆紅敏,範蔚。芻議課程資源及其有效開發。

[4] 洞頭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洞頭縣誌。

小螺號教案 篇三

孩子們在邊玩邊學過程中有了很多發現:用雪花片這類硬一點的材料裝飾陀螺,陀螺旋轉的時間更長;小蘑菇丁旋轉的時間較短,大蘑菇丁旋轉的時間較長;同樣用蘑菇丁當轉軸,貼有薄紙片的轉的時間短,貼有厚紙片的轉的時間長。由此孩子們產生了一個“什麼樣的陀螺轉的時間長、轉得快”的疑問。為此,那些能力較強和探究興趣較濃的幼兒進一步嘗試了不同的製作方法。有孩子把各種材料加以組合,比如用薄紙片和雪花片組合做陀螺的葉子;有小朋友用大小、厚薄、形狀不一的紙片貼在用不同材料做轉軸的陀螺上反覆實驗。

珩珩説:“陀螺底一定要尖尖的才能轉起來。”

晨晨説:“陀螺的葉子分開一點,會轉得快些。”

揚揚説:“陀螺的葉子硬一點更好,轉得長又快。”

觀察力較強的思思説:“我發現可以在紙盤上讓陀螺轉起來。”

……

一次次的遊戲表明孩子的探究越來越深入。他們發現同一個陀螺在不同的地方轉,旋轉的時間也會不一樣。我抓住這個契機,啟發孩子進一步探究思考:同一個陀螺,在什麼地方轉得快,轉的時間長?我還為孩子們提供了這樣一組材料:塑料墊、毛巾、紙盤、玻璃、木板等。孩子玩陀螺時,我就站在一邊仔細觀察,並準備適時提供指導。

思思先後在木板、塑料墊、毛巾上試轉陀螺。她邊轉邊數數,發現:數到10時,木板上的陀螺停下來了;數到5時,塑料墊上的陀螺停下來了;數到3時,毛巾上的陀螺停下來了。做完實驗後,她開心地跑來告訴我:“陀螺在木板上轉的時間最長。”我問為什麼,她想了想説:“木板硬,塑料墊和毛巾都很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