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28W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閲讀提綱。

【教學重難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學習編寫閲讀提綱。

【教學時數】

總計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導入

有人説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裏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三、研讀課文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閲讀提綱。

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並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裏,它的意思是什麼?

“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提問:《大學》裏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提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否,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6、提問:第4段舉王洋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麼?

王洋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7、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麼?

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8、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麼道理?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9、提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0、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麼?這是什麼論證?

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於舉例論證。

11、提問:為什麼説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2、提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簡答:什麼是格物致知?

3、簡答:學習本文後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本文從反而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於當今世界;從正面論證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論題“怎樣瞭解自然科學”來展開論述並歸結出論點:在研究學術中、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學建議

“格物致知”註釋補充

格:推究。致:獲得。《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意謂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宋·洪邁《容齋隨筆舊序》:“因命紋梓,播之方輿,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於格物致知者,資之亦可以窮天下之理雲。”嚴復《原強》:“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寫作特點

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在各方面都體現了這類議論文的特色。這篇文章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文題www.,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説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強調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代化學術中的重要性。然後從大處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説明“中國傳統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沒了其真正意義”。接着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後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説理方法

這篇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有味,沒有説教氣息,這種風格也是漫談式論説文的一個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語言的明白通俗外,與行文的靈活和説理方法的多種多樣也是分不開的。具體説來,本文采用的説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採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説理的方法。如:反面事例:列舉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的道理。正面事例:通過作者在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闡述了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的道理。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説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説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文章主旨,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2、學會區分觀點和材料,並辨析二者之間的關係。

3、批判質疑,評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徹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聯繫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2、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學習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批判質疑,評讀文章,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設想】

本文是對人類科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所寫,寫作對象明確,意圖清晰,針對性強。實為啟迪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的絕好教材。因此,充分讀懂原文,挖掘文章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義當為學習之重。同時,文章論述問題深刻,理論性強,運用批判閲讀的方法和質疑、評判的態度對文章進行分析,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論點突出,論述嚴密,事理充分,因此學習其寫作手法,也能為學生閲讀和寫作同類文章奠定良好基礎。

【教學媒體】

PPT

【教學方法】

發問與質疑式閲讀。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美國《中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示範》的作者喬治。C洛比爾曾在該書序言裏説:“科學上的失敗只屬於不願再試一試的學生”;又説:“對於學生來説,科學應該是一種從無知到已知的再發現。學生不像海綿──他們不會自動吸收知識。他們是人,他們應該通過第一手的、自己動手操作的經驗來學習。”你認為這段話與科學家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導的觀點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找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並引例證明,從而歸結引申到科學探索活動中“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而導入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和把握課文內容

(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整體把握)

問題:作者談論的話題是什麼?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用什麼方法加以證明的?

(學生閲讀課文,思考回答)

明確: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論證:

1、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第一自然段)。

2、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自然段)

4、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極其重要意義。(第13段)

論證方法:講道理、舉事例

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對話,評析文章

準備:課前預習給出下列三個問題:

1、怎樣全面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怎樣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樣理解作者衷心倡導的科學實驗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遠意義?

指導學生仔細透徹地研讀課文,自行提出問題,多渠道查找資料,編寫短文或發言提綱。可以以同觀點小組結合的形式,合作寫文。

參考提示:對下列每一個問題,你分別持什麼態度?是全部贊成、部分贊成還是完全反對?可以用舉事例或講道理的方法來清楚地闡述見解,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A、關於作者的論點:對中國學生學習自然科學來説,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關於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批判: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證。

C、關於作者的論斷:“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課堂實施

第一步驟:小組交流,選出見解最獨到、觀點最鮮明、表達最通暢的發言或文稿。

第二步驟:全班交流,相同觀點的整合和不同觀點的碰撞;鼓勵求異思維,倡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以及批判性的閲讀。

(課堂討論、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師介入討論及小結。

四、延伸拓展

1、再讀課文,思考一下:培養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2、課外閲讀《發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較兩文章所強調的科學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試以《我所追求的科學精神》為題,寫一6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四

基礎能力測試

1.解釋下列詞語。

①格物致知:

②袖手旁觀:

③一帆風順:

2.“在中國傳統教育裏,最重要的是‘四書’,”一句中“四書”指的是

[ ]

a.《詩經》《尚書》《禮記》《易經》

b.《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c.《春秋》《論語》《孟子》《禮記》

d.《韓非子》《列子》《孟子》《莊子》

3.下列句子是單句的一項是

[ ]

a.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b.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c.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

d.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語結構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 ]

a.中國學生 自然科學 傳統教育 社會環境

b.抽象思維 輕視實驗 一帆風順 沒有準備

c.做研究 作主張 出主意 顯微鏡

d.經書裏説 盲目接受 栽種竹子 袖手旁觀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

a.儘管他們怎麼造謠、誹謗,鐵的事實是改變不了的。

b.我雖然下決心學好數學,成績總是提不高,老師也總是給我個別輔導。

c.有的同學,由於對語文無興趣,因而對數學很愛好。

d.只要學習目的明確,只要肯刻苦努力並講究學習方法,我們就能把學習搞好;否則,我們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閲讀文段,回答問題。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説,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裏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裏,面對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6.這幾段文字的論點是什麼?選擇正確的一項

[ ]

a.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陽明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

c.儒家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

d.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採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證明論點?

8.這三段論述文字是如何緊扣全文的中心論點的?

9.從這幾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王陽明的態度嗎?

探究能力測試

閲讀文段,回答問題。

“學了就用”,還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創造。只有把讀書得來的知識消融掉,才會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歷史上有很多人,讀了很多書,積累了大量資料,但並沒有寫出好文章,做出大貢獻。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做到“學了就用”。毛澤東同志説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重要的學習。”就是因為使用過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釀蜜一般的加工、製作、改造的工夫,進而創造出新的營養品來。“學了就用”的反面,是“學了不用。”這就像柳宗元的《 蝂傳》中寫的那種善負物品的小蟲,一遇到什麼東西,就要拿來背在身上,越背越重,“雖困劇不止也”;“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書不化的書呆子,其病在此。

10.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

[ ]

a.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b.古今中外,多少食書不化的書呆子,其病在此。

c.“學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創造。

d.歷史上很多人沒有做到“學了就用。”

11.從論證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澤東同志説的話屬於

[ ]

a.比喻論證 b.舉例論證

c.類比論證 d.引用論證

12.文中概述柳宗元《 蝂傳》中小蟲負物的故事所説明的道理是

[ ]

a.小蟲負物的技能高超。

b.小蟲貪得無厭。

c.書呆子食書不化的危害。

d.書呆子食書不化。

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

a.書呆子如小蟲一樣自不量力。

b.書呆子如小蟲一樣貪得無厭。

c.書呆子如小蟲只知負物一樣,食書不化。

d.書呆子如小蟲一樣雖困劇不止。

參考答案

1.①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③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b 3.a 4.a 5.d 6.a 7.採用了講道理和舉例子的論證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論證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格物致知並不是作者所倡導的“格物致知”即實驗,這一點必須講明白,不然會引起人們的誤會,以為作者老調重彈。為了把這點論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國的起源以論證它的真實目的外,還舉了大學問家王陽明的例子,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説明力。 9.作者對王陽明先生的行為並不持批判態度,而只是以他的行為為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相反他認為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裏是可以理解的。 10.c 11.d 12.c 13.c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富有實驗精神、創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覺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爭做一個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極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引導、分析、討論、歸納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事例1:美國《科學世界》雜誌從眾多的發明中,選出了改變二十世紀的十大發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後,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讚。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週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

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瞭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明確學習目標:

3、瞭解作者:

4、檢查預習: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探討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思考、交流

2、整體分析課文內容

(1)“格物致知”一詞究竟是什麼意思?

思考、交流

強調:格物(途徑)致知(目的)現代學術:實驗

事例:嘗梨麥哲倫環球航行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以什麼事例來論證的?

思考、交流

事例:王陽明格竹苦想頭疼之例(探討自己而非探察外物)

探討:《惠崇春江晚景》

(3)科學的格物致知應該是怎樣做的?

思考、交流

實驗過程和要求:①積極的而非消極的②有計劃有目標

通過這種科學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關知識,從而強調了格物致知(實驗)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4)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端?

(5)正確的格物致知的意義和希望。

3、歸納本文的論述思路

討論並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三、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1、引用論證法:

2、舉例論證法:

3、對比論證:

四、延伸拓展

自然科學領域需要,其他領域是否也需要這種精神?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這種精神?

思考、討論、交流

五、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説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其實不知大家注意沒有,近些年,我們國家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説勞動技術課和電腦上機課的開設等。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

最後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並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五、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提出問題)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問題)

提出希望,發出號召(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