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4W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精品多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一

格物致知精神,是使人在做任何事情上都會成功的動力;它,也是能讓人在面對困境中得以解救的力量。但是,格物致知精神不是想有就有的,它要擁有二個要求,二個條件才能實現。這二個要求與兩個條件,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這篇文章中有講訴。

文章中講訴了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別。中國傳統教育是以“死記硬背”一詞來形容,而西方教育是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句來形容。文章還講到中國人的成績雖好但是動手能力太差,這也就相當於“紙老虎”,只能説一推大道理但卻不能動手做。

那該怎麼才可以使自己擁有格物致知精神呢?其實這很簡單,要想擁有格物致知精神,那麼必須要有推究探討事物原理的精神,這是第一個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文章中舉出一個“格物”的例子,讓我從中知曉了“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證明了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又發現格物不能是消極的觀察研究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這是第二個要求。

不過光有這兩個要求那是不行的,因為觀察探究是建立在淵博知識的基礎上,倘若你沒有知識,即使你觀察探究了,但終究也是沒有任何成果的。既然有了知識又有了要求,剩下的就是應該有一種持之以恆的毅力。畢竟,每一件事都有失敗與成功,不要因為失敗而放棄,要迎難而上,這樣成功才會出現在眼前。

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保持對事物的探索精神以及培養自己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這樣格物致知精神終會得到的!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二

如是像呆若木雞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並沒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腦帶着雙手一起上場,用大腦想想,再用雙手實踐,可能獲得的成果會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從探查物體而獲得知識。但是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卻並不太重視格物和致知。像國外那些人們,他們無論是什麼事,都會格物,然而致知,他們的這種方法是完美的,腦力加手的勞動,從而使思考亦將是而變得簡單。國外的那些人在小時候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用雙手來實踐獲得知識,格物致知的意義並沒有被那些愛動手的實踐者所淹沒,而對於中國傳統教育,格物致知的意義就被淹沒了。

明朝的理論家――明,空有一幅聰明的大腦,卻沒有愛動手實踐的愛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又一次,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就決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條板凳坐在院子裏面,看着竹子硬想了七天,卻並沒有很好的答案,他並沒有用自己的手去實踐,只考自己的頭腦去硬想,卻什麼也沒有得到,最後因為頭痛受不了,而失敗。明顯,他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明這樣的做法,顯然在當時社會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想要觀察竹子的結構或它的生長過程,就必須得用手去把葉子切下來,然後拿到顯微鏡下進一步觀察,絕不是像明那樣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觀是絕對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實踐不是毫不選擇的測量,它需要事先的準備與計劃。要有一個正確的目標,以作為整個實驗的明確中心,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實驗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氣。

我們不能盲目的接受權威,我們要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讓人能大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目的,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