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精品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9.93K

國小精品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一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美術(嶺南版)第十二冊第10-1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重複的形式美感。

2、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色彩重複的構成方法,並運用對比色或同類 色搭配作色彩的重複設計。

教學重點:瞭解重複的變化規律,感受重複的形式美感;掌握對比色和同類色配色 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重複的變化規律,設計有新意。

教具準備:CAI 課件、電腦。

學具準備:電腦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自然界中的重複現象:地球繞太陽公轉動畫、鳥飛翔和豹奔跑的動畫。

師生談話: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重複現象,讓我們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魅力。

2、課件演示生活中的重複現象(圖片)。

師生談話:這些重複現象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更加美好。

3、課件演示藝術中重複的運用。

指導欣賞一段動聽的音樂(民族管絃樂曲《瑤族舞曲》)。

師生談話:音樂中重複的應用也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②美術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在美術中重複的應用也很多,並能創造出很美的視覺效果。我們在五年級的時候學過《有趣的重複》,那是一種“形”的重複。

課件出示一些“形”的重複作品,指導學生欣賞。問:這些作品是怎樣做出來的?

請幾位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形”的重複的製作步驟:①設計一個簡單的基本形;②設計排列骨式;③確定排列方式;④將基本形按排列方式填入排列骨式中。用課件演示重複構成的製作過程。)

引出課題:如果我們將這些重複構成作品塗上顏色(課件演示),就成為“色彩的重複”作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色彩的重複”(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色彩的重複”的設計和製作方法

(1)課件出示數幅“色彩的重複”作品,學生欣賞,想:“色彩的重複”是怎樣做成的?

(2)請一位學生説説“色彩的重複”的製作步驟。(教師在黑板演示:①設計一個簡單的基本形;②設計一個排列骨式;③確定一種排列方式;④將基本形按排列方式填入排列骨式中;⑤塗上顏色。)

(3)教師示範時重點講解“色彩的重複”的製作過程中較難掌握的地方:①基本形要設計得簡潔;②骨式圖的繪製要規整;③怎樣將基本形不走樣地畫到排列骨式中?(用硬紙片做一個基本形模子)④色彩的搭配(用對比色或同類色搭配)。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選用對比色或同類色的搭配方法,設計一件色彩的重複作品。

要求:1、截取的基本形要飽滿,外形簡潔,基本形排列要有規律。

2、格子可以是方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

3、不超過四種顏色。製作精緻,畫面整潔。

四、課堂小結。

教學設計方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瞭解“楚辭”這種詩歌樣式及屈原與楚辭的關係。體會騷體詩的節奏。瞭解《離騷》所體現的積極浪漫主義創作精神。

2.較為準確的理解課文。能夠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培養初步鑑賞《離騷》的能力。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鑑賞,熟讀成誦。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鑑賞《離騷》優美的詩句,感受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重點、難點

掌握楚辭特點,疏通詩句,準確誦讀,把握詩人情感。

解決辦法

1.疏通詩句,反覆誦讀,體悟情感。

2.鑑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3.學習屈原對理想信念的執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薰陶。

學生活動

1.第一課時,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句,反覆誦讀,熟悉騷體的體例。

2.第二課時,鑑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藉助註釋,讀準字音,儘量疏通詩句。

二、導入我國文學“風騷”並舉。

風:《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國風”,簡稱“風”;

騷:《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離騷》,簡稱“騷”。

簡介屈原、《楚辭》與《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相傳是現在湖北秭歸縣人。年輕時輔助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間大夫。主張變法圖強,革新政治;東方聯合齊國,西方抗擊強秦。後來因有人挑撥而被懷王疏遠。楚頃襄王時進一步受到排擠,被長期流放在沅湘一帶。秦國攻佔楚國首都郢之後,他悲憤絕望,相傳於公元前278年舊曆五月初五抱石跳進汩羅江中。這一天就成為後世紀念他的端午節。“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後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

《楚辭》與《詩經》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一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鮮明的個性光輝。它既植根於現實,又富於幻想色彩,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説,通過極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不愧為我國最早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典範。

三、感知、理解課文

1.範讀——讓學生耳順放課文朗讀磁帶或老師範讀,學生感受,正音。

2.誦讀——讓學生口順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澱語感。

3.解難、疏通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後再欣賞詩句。課文註釋較為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國小優秀教學設計案例 篇三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讓幼兒懂得的一般用處,知道什麼東西該玩或不該玩。

2、通過遊戲活動,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

3、通過動手試做,讓幼兒動手、動腦,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情景表演

2、製作的各種材料:廢舊紙板、塑料小瓶、橡皮筋、捲紙筒、剪刀、雙面貼等。

活動重點:發展幼兒的分析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過程:

一、情景表演:出現戴的老奶奶,引起幼兒討論的興趣

今天,奶奶有什麼不一樣?

還有哪些?它們有什麼不同?

人們為什麼要戴?

二、觀看情景表演,邊看邊回答問題

1、小寶看見爸爸媽媽帶,他心裏會怎麼想呢?

2、媽媽會讓小寶戴爸爸的嗎?小朋友為什麼不能戴爸爸的?(幼兒分組討論後回答)

3、小寶還想戴,他想了什麼辦法?

4、用電話線做的辦法好不好?為什麼?

5、看見小寶用大剪刀做的,媽媽為什麼急得大叫起來?

6、媽媽為什麼不讓小寶用玻璃杯做?

三、完整講述故事後,讓幼兒交流討論。

小寶為什麼不能用前面這些東西做呢?如果是你,你會用什麼東西做?

四、製作。

幼兒各自選用適合的廢舊材料製作。

教師巡迴指導,適當啟發。

五、欣賞交流經驗

幼兒互相欣賞各自的作品,並交流製作經驗。

六、延伸活動

教學設計方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用先概述後舉例的方法寫出自己熟悉的人的優秀品質。

2.抒發對人物好品質的讚頌之情。

重點與難點

重點:用先概述後舉例的方法寫出自己身邊熟悉的人的好品質。

難點:學習用概述的方法而不是總起句寫人物好品質。

教學準備

事先公佈習作題目,由學生觀察收集材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明確習作要求,打開思路,確定寫作對象。

2.重讀《憶鐵人》,學習參考片斷,選擇材料,開始習作。

(二)教學過程

1.揭題,審題。

這次習作《好》是什麼類型的題目?

(寫人的半命題習作,習作前須補全題目。)

習作可以寫什麼人?

(熟悉的有好品質的人都行:老師、爸媽、同學、鄰居、民警、醫生)

這次習作跟四、五年級寫過的寫人作文有什麼不同?

(①這次必須寫人的優秀品質,而不是好性格、好脾氣,光是天真可愛也不行;②這次不是用一件事寫入,也不是記二三事寫人,而是用先概述後舉例的寫法寫人。)

2.選定寫作對象。

在自己的身邊,感到最親最好的人是誰?在這些人中間,你和他們交往中印象最深刻,曾經讓你感動的是什麼事?

四人小組議論全班指名交流。

3.重讀課文,研究寫法。

這次習作感到最為難的是什麼?該怎麼解決?

(①材料很多該怎麼選定寫什麼?②怎樣做到先概述後舉例?)

(1)燈片出示《好媽媽》的材料供學生選擇判斷。

中心思想:讚揚媽媽愛孩子、孝敬老人的優秀品質。

材料:①媽媽歌唱得很好聽。

②媽媽雙休日堅持讀業餘大學。

③早上媽媽搶過奶奶的籃子去菜場買菜。

④中午媽媽趕回家給我和奶奶燒飯菜。

⑤媽媽省下獎金替我買羽絨衣。

⑥晚上媽媽幫我解數學難題。

⑦那回奶奶中暑,媽媽揹着去醫院,陪了兩天兩夜。

⑧媽媽菜燒得很好吃。

根據中心思想,哪些材料無關不必寫?哪一件材料應該作為

重點具體舉例?哪些材料應該概述?

(2)重讀《憶鐵人》,研究先概述後舉例的寫法。

《憶鐵人》舉的是一件什麼事?概述的是哪一件?概述和舉例是什麼關係?

參考片斷《我們大院的好管家》寫的是什麼?這概述和總起有什麼不同?

4.學生獨立選擇,先試寫概述一段。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交流評價學生概述部分,突破難點。

2.交流舉例的具體寫法,完成習作。

(二)教學過程

1.交流概述段落的寫法。

指名三人讀試寫的段落。要求讀習作題目、習作中心,概述段落。然後評議:①概述是否符合題目和中心的要求?②概述的文句是否簡潔而生動?③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哪些應該注意?

2.修改自己的概述段落。

3.獨立寫舉例部分。

4.讓寫作優生介紹舉例部分,先讀再介紹:為什麼選

這個例子?是怎樣把例子寫具體的?

5.各自修改謄抄習作。

教學設計方案 篇五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從中悟出要想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勞動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由夢想引入課文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活着都有自己的夢想。比如楊利偉叔叔從小夢想着能飛向太空,經過不懈的努力,現在楊利偉叔叔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你能談談你的夢想嗎?

許多人都有過尋找到金子發財致富的夢想。“金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種貴重的金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金子有關的生動有趣而又藴涵道理的故事。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詞句多讀幾遍。

三、檢查自讀情況。

四、自學課文。

要求:

(1)藉助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和句子。

(2)看看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讀不懂?

五、檢查:

1、指名朗讀課文,及時評價。

2、通過認真的聆聽,相信同學們一定看出來了:

(1)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2)他有什麼樣的夢想?

(3)他一開始有沒有實現夢想?(一無所獲)

(4)後來他有沒有實現呢?(找到真金)

3、回答上面的問題。

4、再請你快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裏寫了彼得一無所獲?(1-2)哪裏寫了他找到真金?(7)

六、作業:

1、

寫字。

2、

組詞。

教學設計方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瞭解賦這種文體的特徵,鑑賞音韻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鑑賞古代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3、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鑑技巧之美。

【教學方法】

1、誦讀和鑑賞。

2、運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着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着這樣兩個字:蟲二。許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後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説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是盛讚此地之美的。

而我們今天要鑑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文章的作者是蘇軾。

二、展示賞析重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鑑技巧之美。

三、教師範讀課文

1、目標:訂正字、詞的讀音。

2、關注作者感情的變化。

四、師生共同解讀賞析

(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全文,藉助課下注釋,琢磨段與段之間的關係,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2、解讀賞析:

(重點: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

景: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逐層設疑: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是什麼樣的景?

(景:月出東山 徘徊鬥牛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教師點撥:

寫得真美!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這美景激發了作者的心曠神怡之情。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再來欣賞一遍。

(全體女生讀。)

3、知人論世:

(以第二段〈過渡段〉為契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歷,重點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鋪墊。)

第三段:

情:

⑴ 歌聲和簫聲引發了悲情悲意。悲什麼呢?悲的內容是什麼呢?

⑵ 學生齊讀、體會。

⑶ 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

⑷ 相互借鑑、爭辯、質疑。

⑸ 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無枝可依

情 英雄安在 悲

人生無常

第四段:

理:

(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⑴ 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鬱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 物我無盡

清風明月 與子共適

⑵ 這樣深奧的道理,遠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們讀來並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麼?

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補充《定**》(幫助理解):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⑶ 你認為當時真的有這樣一場主客答問嗎?

學生暢談感受、認知。

教師明確:

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手法;蘇軾藉此抒懷,有無並不重要。

教師強調: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迴歸自然,融於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託。可以説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後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脱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⑷ 總評蘇軾:展現其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五、賞析構思選材技巧

重點: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明確:

常言説: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那麼,前後兩樂相同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

如下圖:

景(樂──山水之樂)

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於理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師強調:

全文融景、情、理於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於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於理。

今天我們重讀此篇佳作,無論是作者的文學才華,還是他的人格品質,都讓我們感到: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學習

比較閲讀:蘇軾《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遊》

參考篇目:林語堂《蘇東坡傳》

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 軾

景(樂──山水之樂)

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於理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學設計方案 篇七

【教學設想】

本課預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一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作一整體梳理;第二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二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及組織材料等方面的寫作特色進行品味學習。

兩課時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後者的鋪墊,側重於文,把握內容的同時應重視人文思想的薰陶;後者是前者的深入,側重於語,品味習作特色的同時應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程度不夠,第一層面的解讀可考慮分為兩課時進行。)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教學側重〗

體會人物特點與瑣碎敍事之間的相互關係。敍事表達出人物特點,敍事服務於人物特點。

〖課堂預設〗

1、新課導入:

説説自己身邊最苦的人。(職業、生活條件、身體狀況)

2、研讀老王之苦:

⑴隨機朗讀(1~4)自然段;

⑵討論老王之苦:生活艱苦 精神悽苦

設計説明:先結合導入討論老王生活之苦:

職業──蹬三輪身體──殘疾生活──塌敗小屋再追問老王精神之苦:孤獨、無親 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

3、研讀老王之善:

⑴默讀(5~22)自然段;

⑵討論老王的品質:善良 樸實

設計説明:體現教學側重,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通過對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雞蛋等敍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應隨機結合學生回答品味本文細節的傳神之處。可設計感性題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動?之類。

4、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⑴討論: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現在何處?

⑵討論:老王死後,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這樣關愛夠了沒有?

⑶結論:呼喚周圍的人對苦人、弱者更多一份關愛。

設計説明:老王的善良都是通過我和老王的交往展開的,所以,在前一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應當很快梳理出:我與老王閒聊;女兒送魚肝油;坐車照顧老王生意;關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東西等事例。重點應當討論⑵,從而推敲末段──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為何愧怍?),當不難得出結論,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關愛身邊的弱者、苦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會有窮苦人、弱者,他們需要社會更多的同情關愛。同學們,學了本文之後,你準備怎樣對待剛才(課前導入)介紹的身邊的苦人呢?

設計説明:聯繫文本主題及生活實際,根據課堂時間,作適當的討論,肯定學生的愛心。

6、課後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的苦人、弱者,以最簡潔又最感人的語言描寫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語言以及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對比學生與楊絳的描述,學習體會作家精彩的寫法。

二、教學側重

體會楊絳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敍事還人物以真實,並且產生震撼效果的寫作技巧。

三、課堂預設

1、回顧上節所學:

簡述敍事內容及主題,為語言、組材特色分析作鋪墊。

2、討論語言特點:

⑴聯繫課後第二題,舉例説明本課語言特色;

⑵歸納語言特點:簡潔 樸素

3、討論組材特點:

⑴舉例説明敍事特點;

⑵歸納敍事特點:瑣碎平淡

4、小結楊絳作品特點:

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敍事還人物以真實,這種看似冷漠,彷彿他者的敍述,卻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讀者合上作品,才發現一種冷冷的悲涼自心底瀰漫而來,感人至深卻在不經意間,這是楊絳給我們帶來的文學。

5、討論學生習作得失:

⑴典型習作(上節課後作業)投影閲讀;

⑵對比楊絳討論得失;

⑶修改各自上節課後作業。

6、選擇作業:

課後練習三改寫或者我讀楊絳選一。

【附板書】

苦:生活艱苦 精神悽苦

1、老王──以善良對待善良──楊絳。

善: 善良樸實

語言簡潔樸素。

2、楊絳作品────────────真實震撼。

敍事瑣碎平淡。

教學設計方案 篇八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後仰、淹沒、澎湃、黏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3.體會文章的敍述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默讀、朗讀、理解能力。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並媒體,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

(二)學生學法 讀、思、畫、議、批註、交流。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3.理清文章的敍述順序。

(二)難點 理解科學家想象的依據。

(三)疑點 這塊琥珀對於研究昆蟲有何價值呢?

(三)解決辦法 討論、交流並媒體(琥珀的圖片、動畫顯示形成過程)和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組織學生閲讀、思考、討論、交流。

2.藉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討論、交流。

2.感情朗讀課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 揭題,板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讀不準的藉助工具書或詢問老師和同學。

(2)邊讀邊畫出帶生字的詞,結合語言環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麼?課文講了有關琥珀的哪些內容?琥珀有何特點?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集體交流。

(1)自己拿不準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詞虛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學請教,答對者給小組加分,激勵同學自學、上進的意識,增強小組榮譽感。在同學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2)第3個思考題,小組議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本文所講的琥珀裏面裹着一個蒼蠅,一個蜘蛛,而且這兩個小東西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課文主要講了根據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像這塊琥珀形成和發現的過程,並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

(三)(電腦出示琥珀圖片)學生對照圖片,練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四)聽課文錄音,動畫顯示琥珀形成發現的過程,進一步瞭解課文內容

(五)學生複述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自學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明確目標 課文寫了關於琥珀的哪些內容?哪方面內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內容是對琥珀的真實描繪?(生回答)。 那麼作者想象的依據是什麼?要形成這樣的琥珀必須具備哪些條件?這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

(二)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默讀形成過程部分思考上述兩個問題。(點擊課件,出示問題)。

(l)獨立思考後小組討論。(由一人執筆把小組意思記錄下來,以便全班交流。)

(2)集體交流。

(3)學生交流過程中師相機引導板書。

(4)師生共同歸納形成的條件和想象的依據。 (第一,要有松樹、柏樹。依據是琥珀是松樹樹脂形成的。第二,炎熱的夏天正晌午。因為只有在這一時間松柏才滲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蒼蠅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捱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來把它們包在裏面。)

(5)出示課件。松脂球——琥珀。直觀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學家又是怎樣想象發現過程的?探究想象依據。

(1)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師生交流。

(2)角色朗讀此部分。

(3)小結: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據是什麼了嗎? (討論後學生歸納:要想進行合理的想象,必須根據事物的特點創設情境。)

3.科學家研究這塊琥珀有何價值呢?

(l)默讀思考最後一自然段。

(2)小組討論後回答。

4.濟覽全文理清文章的敍述順序,並想一想本課與《黃河象》一文敍述順序有什麼不同。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三)感情朗讀課文

1.自由練讀。

2.分角色朗讀。

(四)學生質疑問難

(五)擴展延伸 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和同學交流交流。

(六)佈置作業 以《未來的××》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