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W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一

重點:

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

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徵,隨着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湧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着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着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後於西歐。並舉例説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並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台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並引導學生閲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並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於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後,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並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並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後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鬥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台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係。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説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佈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侷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並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台,發表演説,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着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着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國中歷史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臘在神話、歷史、戲劇、建築、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羅馬在歷史、建築、雕塑、語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過對希臘、羅馬藝術的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世界古典文化的鑑賞能力,並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和判斷歷史現象的能力。認識到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希臘羅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峯。而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為希臘羅馬文化創造了物質條件。

3、通過對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戲劇和歷史著作等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它們不僅極具文學和史學價值,更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從而成為西方藝術創作的源泉。通過介紹古代雕刻和建築,使學生知道古希臘的人體雕塑至今仍是人類形體美無可企及的標本;領略古羅**築設計的巧妙和構造的宏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荷馬史詩》,希臘劇作家,學者亞里士多德,羅馬史學,拉丁語。

2、難點:要分門別類條理清楚。

教法設計:啟發誘導法、導讀法、講授法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欣賞視頻資料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雕塑等(激發學習興趣)

在借鑑古代東方文化的基礎上,古希臘人通過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古羅馬人繼承發展了古希臘文化,並把它廣為傳播,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下面我們先來學習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

一、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板書)

1、古希臘神話由什麼組成?

(課前可安排積極分子蒐集一些資料,上課提問時由他們回答)展示圖片

識記荷馬(展示圖片)

2、歐洲最重要的長篇文學作品是什麼?作者是誰?

(啟發)誰能講講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話故事?

學生根據課外見聞積極發言(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擴大了視野)

3、古羅馬人在史詩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維吉爾的有關資料

(過渡)古希臘人在戲劇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臘戲劇(板書)

(質疑)古希臘兩位的戲劇家是誰,他們被尊稱為什麼,代表作有哪些?

(質疑)希臘史學開西方史學之先河,那麼古希臘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展示藝術家們的圖片

三、歷史名著(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有哪些歷史名著,作者是誰?

(引導)我們中國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聯繫中國史,對比記憶。)

(過渡)古希臘、古羅馬在許多科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的科學家(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出現了哪些科學家,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識記亞里士多德,一學生朗讀他的名言並分析。

(過渡)下面我們來欣賞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和雕塑藝術的成就。

五、(視頻資料)建築和雕塑(板書)

看錄像欣賞,(提高對古典文化的鑑賞能力。)

(引導)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見聞,你還能舉出其

他例子嗎?

(啟發)這些成就是什麼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過渡)我們對拉丁字母並不陌生,比如漢語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拉丁語。

總結歸納並舉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這是奴隸制經濟繁榮的體現)聯繫以前所學知識,思考回答。

六、拉丁語(板書)

(回憶)拉丁字母是從什麼字母逐漸演變的?它對世界有何影響?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讀表格列舉出幾種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們一起來歸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成就分別是什麼。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誌,記住商朝後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曆的地位。瞭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2、能力:通過對夏、商曆史特點的概括,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剪輯傳説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興趣。

2、瀏覽全文,教給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精講課文內容,以學生的討論、回答、自主、合作式學習貫穿全文,引導生歸納王朝的建立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4、製表:簡單制一個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師生共同總結,並完成活動與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2、通過夏、商曆史的學習,更多瞭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後期都城

教學難點

1、夏朝建立的標誌

2、國家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教法與學法

講解法、課堂討論法、提問法、比較法、分析歸納法。

學生課前準備

收集夏桀、商紂暴政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放映剪輯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據説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時的人物,夏朝經歷了多少年?夏朝後緊接着哪個朝代?下面將學到這些內容。

看影片、聽師講、讀課題、步入學習狀態

講授新課:

一、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演示課件:奴隸社會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學生對奴隸社會有整體的瞭解。

(生認真聽,對奴隸社會有整體的瞭解。)

翻書引導生瀏覽全文,談談本課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生閲讀教材,回憶老師教的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①夏朝建立的時間

②建立者(引導生分析禹身份的轉變)

③都城(中心區域)

演示課件:《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讓生對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築有較直觀的認識。

④夏朝建立的標誌:(讓生討論什麼是“國家”)

⑤夏朝的歷史地位

⑥設問:現在,請同學們歸納每個朝代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設問:堯舜禹時代,實行禪讓制,現在禹成了國王,他的王位由誰來繼承?還是通過民主選舉嗎?那現在又實行什麼制度呢?你能説説與禪讓制的區別嗎?

⑧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它統治了400多年,由於最後一個王非常殘暴導致了滅亡。你能寫出他的名字嗎?

討論、整理知識要點並記住老師所歸納的要素、並能把知識延伸到以後的的學習中

生討論,並講述啟繼位的故事,區別比較。

寫出桀,並根據小説內容説出他的暴行。

你能説出他的暴行嗎?(在生説到引酒作樂時,課件演示:夏朝的青銅器酒杯)

⑨設問:這樣的暴君,人們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他?滅亡夏朝的戰爭叫什麼戰爭?

二、成湯滅夏——鳴條之戰

請以小組為單位,先在地圖上找到鳴條結合地圖,發揮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現鳴條之戰,説給同學們聽。(注意要素:時間、地點、交戰雙方、過程、結果。)

生愛憎分明地回答:“__他。”

生踴躍講述,積極爭取機會。

1、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讓學生根據朝代建立要素歸納:

①商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盤庚遷殷。在地圖冊上找出遷都的時間、地方,並説説在今天的什麼地方(河南安陽)寫寫、記記,並説明由於時間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憶、歸納,動手寫,動口説。

2、商朝的盛衰。

師引導生看目錄:商朝的盛衰分別指什麼?(強盛、衰亡)分別表現在什麼地方?

師生共同學習;師肯定生的回答並引導其完善答案。

①勢力範圍:讓生用座標將商朝的勢力範圍畫在草稿本上。使生確立商朝的勢力範圍大。

②經濟:以提煉知識的方式讓生在書中找出商朝經濟比夏朝進步的表現。(提示從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進行比較、思考)同時結合圖片演示課件:商朝的青銅冶鑄、玉器製作等手工業在商朝時已形成了。

3、引導學生分析完後,教給學生歸納、比較的方法。

4、請説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説説關於他的故事嗎?向學生介紹神話傳説《封神榜》

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生在師的引導下動手畫。

生按老師要求積極開動腦筋,以小組為單位,以多種方式呈現答案。

生踴躍説。

本課小結

國中歷史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間及實質、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新航路的開闢:哥倫布、達伽馬、迪亞士、麥哲倫。

2、能力培養: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及突出表現。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文藝作品的分析,初步領會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培養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的能力。新航路開闢的過程,就是西歐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發現的過程,它使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闢者,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尋常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和進步作用有所瞭解,還應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而堅定自己積極投身先進文化事業的信念。要求學生結合開闢新航路的動機和取得的成果,結合開闢新航路的後果進行思考,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鄭和遠航等史實的穿插對比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開闢的經過。

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及其階級實質。對開闢新航路作出恰當評價。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14世紀~16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然後指出:這時歐洲發生巨大變化的又一個標誌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由此引入新課。提問:什麼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為什麼首先發生在意大利?

一、文藝復興

14世紀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併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隨着自身力量的增強,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張;14世紀的意大利是一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首先在意大利發展起來,所以與它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現在意大利。隨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意大利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文化科學知識,他們渴求擺脱教會對於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縛。他們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考察一切。他們相信並且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認為人可以創造一切。他們讚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學和理性。這種從人出發而不是從神出發思考問題的思潮被稱為什麼?(人文主義)從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義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那它為什麼被稱為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表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哪兩個?(文學和美術)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領域傑出的代表人物是--(詩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青年時代他是在博覽羣書中度過的,除拉丁文、修辭學以外,他對詩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等都作了研究,從而使他成為那個時代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他日後的從政活動和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02年,但丁被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後客死他鄉。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術領域的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領域最的藝術家是誰?(達芬奇)達芬奇所畫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現實人物為藍本的,所歌頌的是人的現實美好的生活,這些作品都體現了人文主義者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

15-16世紀,文藝復興發展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英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創作了三十多部劇本和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代表作《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莎士比亞不僅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壇上的巨匠,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並稱為世界四大詩人。莎士比亞畢生主要獻身於戲劇事業,他的寫作題材廣泛,一身兼為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作家,各方面都碩果累累,這一點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劇家和喜劇家。與新舊交替時期的先驅但丁相對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富於現實主義色彩,這也説明文藝復興運動正在深入,時代正在前進。莎士比亞與中國的大戲劇家湯顯祖同處一個時代。

一、新航路的開闢

15世紀,隨着商業的發展和貿易的日益擴大,西歐國家對黃金的渴望更加強烈。但是,西歐的貴重金屬礦藏很少,開採也很慢,為了尋求黃金,歐洲人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為什麼呢?(《馬可·波羅行紀》內容的影響)《馬可·波羅行紀》中,把東方描寫得富麗繁華,介紹中國和印度是“黃金遍地,香料盈野”,這對憧憬黃金的歐洲上層分子有很大的誘惑力,因此,他們不惜冒着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到東方去尋求黃金。另一方面,歐洲貴族親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東方的珠寶、瓷器等販運到歐洲而大獲其利,這更堅定了他們去東方尋金的決心。但是,為什麼要開闢新航路呢?15世紀前葉,東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從小亞西亞出發,沿黑海、裏海經過中亞到達中國和印度;第二條是經敍利亞、兩河流域抵波斯灣,換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國;第三條是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出紅海,經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國。當時,紅海以東和地中海一帶的貿易,分別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壟斷,後又被奧斯曼帝國所控制,它的統治情況如何呢?(奧斯曼帝國阻礙東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諸國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尋找到一條繞過地中海東部,開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瀕臨大西洋的兩個歐洲國家,他們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特別希望獲得海外的財富,最熱衷於探尋新航路。當時人們具備了遠洋航行的條件了嗎?(學生看書答:地圓學説的流行、航海技術的發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紀末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這為組織大規模遠航提供了條件,同時兩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業較發達,當時地圓學説在歐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學家繪製的世界地圖,把印度和中國畫在大西洋對岸,並斷定從歐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達東方。15世紀歐洲已能製造適於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國人發明的羅盤針,14世紀已普遍用於航海事業,使遠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尋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師指圖講解: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方向是向東。

(1)1487年,迪亞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最南端。這是探尋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國王認識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東航行可以到達亞洲,因此,就把這個地點稱為“好望角”,這次航行證明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是相通的,為達·伽馬的探尋新航路準備了條件。

(2)1497年~1498年,達·伽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從里斯本出發,沿迪亞士開闢的航路南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前進,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後由阿拉伯人領航,順利渡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卡里庫特。返航時,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絲綢、寶石等物品,他們帶來的收益高達航行費用的60倍。繼葡萄牙之後,西班牙也積極進行航海擴張,並且選擇了西進的路線。

(3)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從西班牙啟程,橫渡茫茫無際的大西洋,經過69天的艱苦航行,終於到達古巴、海地,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印度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哥倫布直到死一直誤認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後來,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所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於是這個大陸就被稱為“亞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尋新航路的是麥哲倫。他率領的船隊最終完成了環球航行。1519年,麥哲倫帶領5艘船,262人組成的遠航船隊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後人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進入另一片遼闊的海洋,因沿途風平浪靜,航行很順利,麥哲倫高興地把這片海洋稱為“太平洋”,麥哲倫的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三個多月,很多船員因飢渴而死去。當船隊到達菲律賓羣島時,與當地土著居民發生衝突,麥哲倫在衝突中被殺,其他船員逃出後繼續航行。他們繞過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這時只剩下一隻船和十幾個人了。這樣,人類第一次實現了環球航行,從而證明了地圓學説的正確性。新航路的開闢有什麼意義呢?(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新航路開闢後,密切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繫,從此,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聯成一個整體,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這四次重要的遠航,大都發生在15世紀末,在同一時期,我們中國也曾有過遠航的壯舉,可以請同學思考、對比世界的四次遠航與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在目的、規模、後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開闢以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