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案例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14W

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案例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案例設計 篇一

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人類形成的歷史,包括人類出現的概況、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原始社會的解體等。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人類起源的問題,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氏族社會的產生和原始社會解體等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 重難點 重 點: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和作用

難 點: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示目標(2分鐘)

1)、導入新課:複習舊課,

2)、出示學習目標:(教師解讀)

1、要求學生了解人類從古猿到人的演變歷程,明白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和製造並使用工具對人產生的作用,同時掌握氏族社會的特徵。

2、引導學生討論,用辯論的方式探討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必然性。

3、通過對人類起源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加強學生對人類自身的認識。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8分鐘左右)

1)顯示自學提綱:1、現代人類是從哪一洲發展而來?南方古猿屬於什麼人?人類距今約多少萬年形成?

2、中國人類學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哪四個進化階段?中國元謀人和北京人屬於哪一階段?人種的差異在哪一階段出現?

3、世界上的人類分為哪三大人種?人種的差異是什麼原因影響的?

4、母系、父系社會各有什麼特徵?

2)、按自學提綱自學。自學時,對不會的問題要做好批註,作為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

3)、教師檢查學情,指導學生自學,並適當點撥。

三。、合作探究,建構知識(15--20分鐘)

1、組內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組內互相交流。組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質疑時提出,聽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2、師生互探。對自學提綱中重點的內容及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展示、糾錯和點撥。

3、教學內容:

(一)人類的出現

1、“完全形成的人”現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兒?“完全形成的人”又分為哪幾個階段?結合中國的歷史,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中國的古人類有哪些,他們分別屬於哪個階段。

2、人種的差異 現代人種何時出現?世界上的人類有哪些人種?

(二) 氏族社會

1、母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

2、父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分離,出現手工業和商品生產)

人類早期為什麼要過羣居生活?

為什麼最早出現的氏族社會是母系氏族社會?

那麼父系氏族社會又是怎樣出現的?有什麼特點?

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標誌着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人類社會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是人類歷第一個階級社會。

4、課後小結:通過本課學習,瞭解了人類的形成、氏族社會的發展。

5、學生熟記本課知識點:朗讀或默記:3—5分鐘

四、鞏固新知,學會運用(13分鐘)

1、教師多媒體出示訓練題、提高題(《基礎訓練》1課)。學生當堂回答,及時鞏固新知識。

2、佈置課堂作業:《基礎訓練》第1課部分重點內容,學生當堂完成。

3、教師檢查學生課堂作業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自主學習第2課:

自主備課記錄

自主備課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板書

設計

第1課 人類的形成

一、人類的出現 1.“完全形成的人” 2.人種的差異

二 氏族社會1.母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

2、父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分離,出現手工業和商品生產)

教學反思

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案例設計 篇二

課程標準內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第2課。本單元主要講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是如何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改革開放的成功對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着劃時代的意義。改革開放分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而本節課講述的正是對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

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前一部分的學習,對我國建國後經濟建設有了一定的理解,並能形成正確的評價體系。但經濟史涉及的專有名詞多、內容相對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專有名詞,還要採用一些實例加深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明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瞭解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掌握國有企業改革。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理解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學生通過學習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教學難點:本課涉及的經濟方面的專有名詞比較多,國中生不易理解。

教學過程:

鄧小平曾8次成為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人物,並在1978年和1985年,兩次當選《時代》週刊“年度風雲人物”。那麼中國的1978和1985年發生了什麼事,使我們不僅改變了中國,還獲得了世界對我們的認可呢?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來看看1978年的中國,回憶下這一年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學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此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學生:

1、把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2、實行改革開放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他們的領導下,我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那麼改革前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呢?

學生:計劃經濟,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人民公社化運動對我國有什麼影響呢?

學生髮言後,讓學生讀課本39頁“相關史實”第一段初步瞭解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端。然後展示兩則材料,由學生進一步總結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

教師總結:我們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運動已經嚴重束縛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由於實施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降低,消極怠工,致使農業不景氣,糧食產量少,人民生活極端貧窮,甚至連吃飽飯都成為了當時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請同學們閲讀課文第38頁兩段的內容,並總結出我國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開始實施的。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2、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3、目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實施:安徽鳳陽小崗村

我國最早開始進行農村改革的是安徽鳳陽小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糧食產量嚴重減產,而小崗村更是窮的響叮噹。小崗村從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間,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糧只有百餘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討飯。十年間,小崗村沒有向國家交過一粒糧,集體的公共積累只有幾間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張犁、一杆秤、一隻鬥。每年打穀場的磙子一停,社員們只能去要飯。生產隊隊長嚴宏昌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讓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飯。(出處:《中國歷史教師用書》八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頁)

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小崗村各家的户主祕密開會,全隊20户除了有兩户仍在江西要飯,其餘18户全部到場。我們現在看到的照片就是當時18户經過協商,共同簽字畫押的“協議”。我們一起看下它的內容,總結下這18户決定了什麼?

學生:分田到户。

教師:什麼是“户”?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這裏指以家庭為單位

教師:再看看這個協議,分到田的農民有什麼責任嗎?

學生:每户保證完成全年上繳的公糧。

教師:很好,在獲得土地的同時,農民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完成糧食任務上繳公糧,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自負盈虧。

教師:我們回憶下,我國當時的土地制度是什麼?

學生: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那麼分田到户,在當時允許嗎?

學生討論發言:不允許,當時我國的農村還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產資料都是集體的。

教師:對,在當時“分田到户”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貧窮的小崗村已經沒有出路了,這是村幹部能想到的方法,與其要飯、等國家救濟還不如放手一搏,正如這份協議中寫到的“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到18歲”。這是樸實的農民為了生存,為了不再忍受飢餓鋌而走險,18户農民壓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户。而這份“沉甸甸”的承載着18户農民所有希望的協議,成為了我國農民告別飢餓的宣言書。

那麼“分田到户”的小崗村收成怎麼樣呢?

之前的小崗村“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分田到户後,小崗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實行“分田到户”後的第一年這個從未向國家交過1斤糧的生產隊,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了糧、棉、油,並還清了20年來的貸款。小崗村人第一次有了糧,有了錢,第一次吃飽了肚子。

隨着小崗村的成功,鳳陽縣各個地方紛紛開始實施“分田到户”,並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績。鳳陽縣從1978年開始三年不斷地增產。而這小崗村18位“敢為天下先”的農民成為改革的真正實踐者。在今年12月我國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大會”上這18位農民被評為“改革先鋒”。

5、發展進程

1978年小崗村的農民為了擺脱貧窮大膽的嘗試“分田到户”,如同一聲驚雷響徹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國確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方案,並推廣全國。到1983年改革“遍地開花”,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究竟什麼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呢?

6、定義

“家庭聯產”説明了其組織形式是以“户”為單位進行的,“承包”指的是農户與集體達成協議將土地等生產資料進行承包給農户,而“責任制”是指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自負盈虧。

那麼我們考慮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包產到户、分户經營,自負盈虧。把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進行改革,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農民有了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獲得極大發展。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下,農民的責、權、利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討論後指出:責——自負盈虧

權——土地的使用權

利——農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農民所言:“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而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農民獲得的只是使用權。

7、深化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節節攀升,農村經濟朝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也使一大批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開始從事工業和加工業,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如我們大家熟悉的美的、容聲、隆力奇、萬家樂等都是鄉鎮企業的佼佼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農民致富和逐步實現農村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道路,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這幅圖表是我國從1976年到1984年糧食產量的數據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我國農業經濟飛速發展。我國不僅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糧食實現了出口。

隨着農村改革的成功,我國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看課本40頁的“材料研讀”,研究下當時我國城市存在哪些問題,並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學生總結:政企不分、平均主義嚴重還有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

我們來看幾個材料,具體瞭解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

1、存在的問題

這幅圖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報》的頭條,福建五十五位廠長和經理聯名寫信給省領導,呼籲:請給我們“鬆綁”。為什麼要用“鬆綁”一詞呢?我們來看材料一,並指出國有企業存在什麼問題?

政企不分。政府對企業的過多幹預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

我們再來看材料二,我們去購物,每樣商品都有它的價格,廠家制定價格的依據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價格是根據商品成本、市場需求、產品質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我國的國有企業卻是由政府定價,完全忽視市場規律,甚至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企業的銷路完全由政府解決,毫無壓力的工廠任務只有一個:完成生產任務。在這樣的政策下,企業毫無動力,產品、技術不進行更新換代,企業缺乏活力。

再加上當時的國有企業普遍採取平均主義、“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工人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

材料三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工人毫無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

我們通過對以上幾則材料的解讀,總結一下:當時城市經濟體制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確:

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

企業——毫無自主權,在政府這個大傘的庇護下不作為

工人——幹多幹少一個樣,缺乏積極性,如一潭死水。

正如課本上所説:“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的模式”。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而農村改革的成功,為城市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2、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此次會議頒佈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城市。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城市經濟體制主要存在着政府、企業和工人之間的一系列問題,那麼城市要想發展最重要的是做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政府要放權,企業、工人必須調動起積極性,所以對症下藥,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

具體如何實施呢?我們先一起讀課本的第40頁第一、二段,歸納並完成表格。

3、內容

(1)多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經濟形式。

(2)政企分開,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的效益與職工的收入相聯繫,企業經營好,職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這樣一來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

(3)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進一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一起分析下改革使政府、企業、工人發生了哪些變化?之前存在的問題能解決嗎?

政府——政企分開放開了政府的手,放權

企業——擴大企業自主權,實施企業責任制

工人——按勞分配,充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我們來看個實例:海爾集團。

海爾集團原名青島電冰箱總廠,1984年這是個瀕臨破產,資不抵債的企業。隨着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這個廠也迎來了一位新廠長——張瑞敏。正如我們前面所説,此時的海爾職工毫無工作積極性,消極怠工。在改革的推動下,政企分開,企業擁有了自主權;按勞分配更使工人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企業有了活力。而廠長張瑞敏也很抓企業質量,在收到一封羣眾關於質量的投訴信後,張瑞敏讓員工拿着大錘砸掉了有質量問題的76台冰箱,並提出“要麼不幹,要幹就幹第一”。這一錘砸出了海爾職工的質量意識,也使海爾名聲鵲起。這把大錘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憑藉着過硬的質量,海爾在激烈的家電競爭中脱穎而出。海爾不僅在中國家電行業,而且走出了國門,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可,甚至在美國紐約也建起了一幢“海爾大廈”。2016年海爾躋身“世界品牌500強”。2018年前三季度海爾的營業額更是高達1381億元。從海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以及在這四十年中我們取得的巨大成績。

4、影響

隨着城市經濟體制的實施,我國城鄉經濟出現迅速發展。我國經濟急速上升,國民生產總值、城市人均收入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7年,我國工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5年永載史冊的一年,中國城市經濟開始了持續發展,中國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這一年,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再次榮登美國《時代》週刊,被評為“年度風雲人物”。

中國人的腳步並沒有因為這些成就而停止,隨着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決定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家一起讀課本40頁的最後一段,並回答問題。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此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進一步明確: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3)定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我們來解讀下定義。這裏有幾個關鍵詞:一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這是前提,是由我國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二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通過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和干預,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是為了維持市場的穩定性,在尊重市場調節的前提下進行,以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那麼我們來對比下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地瞭解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我國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着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國有企業加大了改革力度,開始建立股份制、公司制,向現代企業制度邁進。我們一起讀課本的41頁第一段,瞭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了今天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在世界上擁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13日美國《時代》週刊在其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了“中國贏了”!這是該雜誌第一次在封面使用兩種文字。

在這期雜誌中美國歐亞集團總裁寫了一篇名為《中國經濟準備好贏得未來》的文章。文章寫道:“此時,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已然成為全球經濟舞台上大的角色。”“今天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比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主導國際體系的美國模式更為完備,甚至更可持續。”

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案例設計 篇三

開元盛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敍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説:“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説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案例設計 篇四

【課程標準內容】

瞭解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第一課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上承“文 革”,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在內容上,本科包括兩個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撥亂反正,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闡述:以“真題標準問題的討論”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重點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內容和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動全面平反冤假錯案和中共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知道它的召開的時間和主要內容,理解其歷史意義。瞭解撥亂反正加強了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並對比“兩個凡是”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認識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繫;從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內容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瞭解、分析,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轉折”的歷史意義,由此學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中國共產黨完全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功;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認識“實踐”與“真理”的關係。

【教學要點】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教學難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祝酒歌》片段,展示這首歌的創作時間和部分歌詞。

設問:這首歌曲創作於1977年,你知道歌詞中的“十月”裏發生了什麼事情嗎?人們對此持什麼態度?

學生聽歌,根據這首歌創作的時間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詞,

思考並回答問題:歌詞中“十月”裏發生了什麼事情?(1976年10月粉碎“_”,“_”結束)

人們對此持什麼態度?

(喜悦,激動,期待……)

總結、過渡:十年“_”的動 亂,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粉碎“_”後人們要求糾正“文 革”的錯誤,撥亂反正,這正是《祝酒歌》的創作背景,它以活潑流暢的曲調,豐滿生動的歌詞,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情感。人們對“文 革”後的美好期許實現了嗎?讓我們通過第7課《偉大的歷史轉折》見證時代的變遷。

二、新課探究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目標導學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

材料一:1978年人均GDP水平按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也只有224.9美元,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整個國家和人民的發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數發展和生活指標排在世界國家和地區170位以外,處於聯合國有關部門和世界銀行等組織劃定的貧困線之下。——周天勇《三十年前我們為什麼會選擇改革開放》載《學習日報》2008.8.25?

設問:上述材料反映了什麼問題?

你認為人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期許在實現嗎?

學生閲讀文字材料,思考討論並回答問題: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麼問題?

(國民經濟困難)

你認為人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期許在實現?

材料二:1977.2.7,《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發表題為《學好文件抓住綱》,公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要始終不渝的遵循”。

1977.8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華國鋒在政治報告中強調説,毛主席“關於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指明瞭“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道路,這是當代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成果”;“文化 大革 命”這種政治性質的大革命還要進行多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主編: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

設問:有什麼問題阻礙了人們對未來美好期許的實現呢?

根據材料,你認為是哪些問題阻礙了人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期許的實現呢?

(“兩個凡是”,“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盲目個人崇拜,使得社會主義建設在徘徊中前進)

(過渡)設問:面對“兩個凡是”將“_”的左傾錯誤進行到底的趨勢,中共和人民是怎樣突破思想上的藩籬的呢?

材料三:圖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學生閲讀課本,思考並回答:

面對“兩個凡是”將“文 革”的左傾錯誤進行到底的趨勢,中共和人民是怎樣突破思想上的藩籬的呢?(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篇文章為開端,掀起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總結: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從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禁錮下解放出來,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目標導學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閲讀課本找一找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地點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結合剛剛找出的“問題”,指出會議是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的。

找一找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地點並指出會議是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的。

①針對“兩個凡是”——確定瞭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

②針對“以階級鬥爭為綱”“國民經濟困難”——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③針對“盲目個人崇拜”——政治上——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黨法黨規,反對個人崇拜,加強集體領導

教師補充:確定瞭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這是對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思想解放運動的肯定和總結,也是對中共的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標誌着中共從根本上衝破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

教師補充: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

目標導學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1)撥亂反正

設問: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思想、政治、組織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閲讀本課課本,你能列舉中共在全面撥亂反正的措施嗎?這些措施有何意義?

閲讀本課課本,列舉中共在全面撥亂反正的措施嗎?

劉少奇冤案的平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誌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完成。

教師補充:平反冤假錯案和思想上全面撥亂反正有利於調動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社會主義建設又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播放視頻)

設問:“_”後人們的美好期許實現了嗎?由此,你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何歷史意義?

觀看視頻,思考並回答問題:

“_”後人們的美好期許實現了嗎?由此,你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何歷史意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三、拓展延伸

歷史學家胡繩為什麼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時期的遵義會議”?引導學生從思想、領導核心、歷史地位三個方面比較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四、課堂總結

以示意圖總結本課內容(見板書設計)。

五、課堂練習

1.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引發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次討論( )

①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②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

③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④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的是( )

①重新確定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③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④實行改革開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標誌是( )

A.新中國的建立 B.“文化 大革命”的結束

C.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 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4、以下關於新中國成立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評述,正確的是( )

①前者結束了舊時代,後者結束了錯誤方針 ②徹前者開啟了新紀元,後者開創了新時期 ③前者開創的事業為後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④後者是對前者事業的繼承與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學生完成課堂練習題,並由回答正確的同學講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