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歷史教學案例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09W

高中歷史教學案例設計【精品多篇】

優秀高中歷史教案 篇一

教師繼續出示史料,安排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用5分鐘的時間思考:都江堰的修建有什麼意義呢?

小組代表回答後,教師總結: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20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髮揮着巨大的功效。

(二)黃河的治理

教師引導:除了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外,中國曆朝歷代也採取了很多措施治理黃河。為何歷朝歷代如此重視黃河的治理?

學生回答:長期以來,黃河一直是中國農耕經濟的命脈。黃河是否安流,成為影響朝廷財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歷代統治者比較重視黃河的治理。

教師引導:兩漢之際,黃河在魏郡地方奪汴河河道入海,帶來了嚴重的水患災害,公元69年,漢明帝任用傑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黃河。

教師此時展示王景治河的圖片,提問:王景治河的過程是怎樣的?有哪些意義?

學生回答:王景採取河、汴分治而又統籌兼顧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具體方針是“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這次治河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安流將近800年,後人因此讚揚説“王景治河,千載無患”。

教師過渡:其實,在邊疆和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地區,古代勞動人民也充分發揮創造能力,因地制宜,興建了很多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三)邊疆地區的坎兒井

教師展示坎兒井的工作原理圖,引導:在我國西域地區有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灌溉水利工程——坎兒井,請對其進行簡要介紹。

學生回答:坎兒井起源於西漢時期,它是乾旱、半乾旱地區利用水平隧洞導引地下潛流,實現地表灌溉的暗渠工程。

教師補充:中國古代人民建設了各種水利設施,促進了我國農業的進步,是的我國農耕文明長期領先世界,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並且引導學生認識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2、作業:中國古代的水利設施還有很多,請大家去收集相關圖片,下節課分享交流。

四、板書設計

優秀高中歷史教案 篇二

《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瞭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於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説明了什麼?古代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麼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閲讀課文回答後,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販賣的物品為“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閲讀材料後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於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胡商遇盜圖》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觀察並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啟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繫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於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麼?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並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税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櫃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台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櫃坊和飛錢的含義。

師生共同總結: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又稱“便換”,是我國早期的匯兑業務形式。

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案例 篇三

一、説教學目標(本節課共有三個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時間、領袖及發展概況。

3、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4、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第二、德育目標

1、新文化運動中,先進的中國人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主張民主和科學。反映了他們為振興中華,向西方學習的新探索。

2、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想西方學習,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能力目標

高二歷史新文化運動説課稿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前後時期的變化,正確認識其性質和影響,使學生正確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係,提高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陳獨秀等重要歷史人物,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説教材分析

全節共三大史實: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其影響。本節貫穿一個主題:新文化運動。本節重點是突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概況。難點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運動背後深刻而有價值的東西。因此:

三、説怎樣突破難點、重點

根據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概況。

2、教學難點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及其影響。

3、教學方法:我採用講述法、比較法、分析評價法、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使用多媒體教學做到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

4、突破重點:(1)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鬥爭,只有通過其內容的教學,才能深刻理解其實質,才能使學生認識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的鬥爭精神和貢獻。這一部分內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把握本節內容的關鍵,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2)新文化運動的新發展是重點。它與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構成新文化運動前、後期一個整體。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不斷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認識,繼而突破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這個重點。

5、突破難點:(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是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有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對辛亥革命前後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難以理解。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後,儘管成立了中華民國,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並沒有改變,仍然處在封建軍閥統治下,在思想領域中,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徹底,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繼續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思想上是黑暗時期。在經濟上隨着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袁世凱上台後,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2)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難點。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共同分析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新文化運動的侷限性的認識。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偏向,讓學生分析對東西文化的正確認識是什麼。。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時,找準切入點,幫助學生既看到新文化運動巨大的歷史功績,又看到它的侷限性和不足。教師應強調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在此處可幫組學生整理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採用聯繫講解法,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瞭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四、説學生情況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基礎差,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人教版的歷史教材敍述簡明、史實可靠、解釋準確、知識性強,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針對性。

五、説活動與探究

這節課要抓住“向西方學習”這一主題,突出強調“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教學中要強調歷史與現實結合,例如:在評價“_孔家店”這個口號時,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國的傳統文化,從而發現學生的亮點,充分運用“師—生—師”互動模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

1、新課的導入:介紹近代前期先進的仁人志士學習西方的情況及辛亥革命後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即新文化運動,然後對新文化運動做一個總括性的介紹。

2、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長期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維新派同封建頑固派的論戰”、“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思考辛亥革命後,為什麼會出現袁世凱復闢帝制?從中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性。

3、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出示有關人物的投影片,幫助學生整理相關知識,對於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採用講述法。

4、在講本節的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時,沿着兩條線展開,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對於運動的主要內容,在於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其內涵和意義,使之充實化、具體形象化,即與教材內容和補充資料對照,聯繫起來分析、認識。對於運動前後期內容的變化,教師應適當強調。分析它的影響,明確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六、説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一)説設計思路

本節充分運用“師—生—師”的互動模式,進行歷史課開放式課堂教學,其主要目標是:探索歷史學科的規律、特點,按照國家關於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總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飛速發展形勢下的歷史教育、教學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培養新時代人才的人文綜合素質。

(二)説現代教學手段

為了學生便於掌握、記憶,通過課件出示圖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誌、指導思想、代表人物、活動陣地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發展及其影響。使紛繁複雜的知識點一目瞭然。

七、説上課心德

通過上課、説課活動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適應教改的優質課。教師不但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能力、文化素養,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同時要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製作多謀體歷史課件。如果不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會不適應現代教學。另外,對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普通話不是很標準。

通過上課、説課活動使我清醒認識到: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以適應時代、教改的需要;同時,也讓我深刻的認識到歷史教學只有為現實服務才具有生命力。

優秀高中歷史教案 篇四

《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問題引領及視頻播放,知道三教發展的具體過程。

2、通過閲讀和分析史料,掌握道教與佛教的發展對於儒家的影響影響,鍛鍊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通過小組討論,辯證看待三教發展對於中國傳統思想發展帶來的影響,增強客觀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認識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三教發展的過程。

【難點】

佛教與道教發展對於儒家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圖片,並提問:圖片當中的寺廟是什麼時期建立的?

學生回答:漢朝時期。

教師引導並提問:由此我們可知,在漢朝時期佛教就已經傳入我國。儒家、道教與佛教在漢朝以後有何發展?又有什麼影響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提問: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推行“新儒學”有什麼影響?

學生結合所學回答:使得儒家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在統治者的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

學生結合史料及教材,回答: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

教師補充:除此以外,儒家與佛教也在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

(二)發展

教師請學生收看“三教合歸儒”的紀錄片,並思考:到了隋唐時期,三教有了怎樣的新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儒學家主張“三教合一”,以儒學為主,並吸收佛教與道教的理論。

教師補充:在唐朝,道教和佛教也因為統治者的推崇,有了快速地發展。

教師請學生閲讀史料並結合教材思考:佛教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什麼負面影響?統治者採取了怎樣的措施?

學生回答: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利益。因此當時統治者先後四次進行滅佛。

教師補充:在民間也有很多反佛的傑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範縝,他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雖然這些反佛的措施使得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並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鞏固

教師出示有關韓愈的史料,請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8分鐘時間討論:面對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儒學的正統地位也收到挑戰。當時的儒學家們為此採取了怎樣的措施?

學生回答之後,教師總結:唐中期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回顧本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蒐集資料瞭解儒家思想在隋唐以後的發展情況,下節課交流分享。

四、板書設計

高中歷史教案案例 篇五

學習目標:掌握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簡述世界大戰的歐洲、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基本史實。瞭解德國納粹黨迫害猶太人的簡況和19世紀30年代“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

學習重點: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歐洲、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學習難點:經濟危機與法西斯專政建立的關係。

自主學習:快速閲讀教材全文,並將答案寫在導學案上。並用雙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出知識點及重難點,記錄自己的疑惑點。

(一)納粹政權的建立

1、背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激化了社會矛盾。以_________ 為首的法西斯組織 ____ ,利用社會各個階層 _________ 的不滿,趁勢發展壯大。

2、建立與影響:1933年 上台,逐漸集 和 大權於一身,稱為國家元首,着手建立法西斯 統治,標誌世界大戰 洲策源地的形成。

3、德國法西斯罪行:①利用“ _________ ”,打擊德國共產黨,逮捕和迫害大批共產黨人士。 ② 解散一切工會,取締了除_________ 黨以外的所有政黨,獨裁專制。③加強思想控制,焚燒大量 _________ ,妄圖毀滅人類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 ④掀起反猶狂潮:希特勒早在《 》中,就叫囂猶太人是德國的“ _________ ”。希特勒執政期間,一步步加緊對 _________ 人的迫害。他們被剝奪了德國_________身份,不得 _________ ,不許擔任_________,不能從事教師職業,限制從事自由職業;不得參軍;嚴禁與 _________ 人通婚等等。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1、背景:一戰後,意大利經濟衰退,政局會混亂。

2、1922年,_________標誌意大利法西斯專政建立。(意大利法西斯的頭目是______________。)

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1、背景:經濟危機打擊了日本,激化了國內矛盾。

2、1936年,日本軍部內部的_________通過“二二六兵變”事件控制了政府,標誌着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的 洲策源地的形成。

3、20世紀三十年代後半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法西斯國家相互勾結,結成了侵略性的_________集團,稱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叫_________,給世界和平帶來嚴重威脅。

4、試着比較:面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美國和德日分別是怎樣擺脱危機的?分別有哪些影響?

高中歷史教學案例設計 篇六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秦漢的中樞權力機構(秦——三公九卿,西漢——中朝)

師:在上一節課裏我們已經瞭解從秦朝開始,皇帝位於全國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時的中樞決策機構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牽制,避免了大權旁落局面的出現。從秦朝開始,中國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在這一體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矛盾處理得好,就能使國家安定,百姓安樂,處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現動盪。在秦朝以後,中樞權力體系隨着皇權的不斷加強而不斷變化。

漢承秦制,西漢時一開始繼續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漢武帝時,為了提高皇帝的,於是起用一些級別比較低的官員作為他身邊的辦事人員,這些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形成宮內的決策班子,號稱“中朝”,這樣就使得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機構“外朝”,淪為了執行一般政務的行政機構。(展示圖片)

東漢的尚書枱取代了三公,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枱改稱尚書省,另外設立了中書省和門下省,但還沒有規定各自具體的權力和職務,因此它還不是正式的中樞權力機構的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階段。(展示圖片)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

師:到了隋朝時,三省六部製得以正式確立。

隋朝和秦朝都是結束分裂、建立統一的王朝,結果也同樣相似,都是二世而亡。但這兩個朝代在歷所起做的貢獻都同樣不可磨滅,漢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證。隋朝的創制是圍繞着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的重建而展開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唐承隋制,到了唐時,三省六部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展示圖片)

內容: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吏、户、禮、兵、刑、工。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左右僕侍都是宰相,他們的辦公地點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這些宰相外,還有其他官員也會參加政事堂會議,如參知政事、參知機務等,他們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的職權及運行程序:

中書省是決策機構,就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等事項替皇帝起草擬旨(這就相當於我國現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門下省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有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甚至將其封還,因此一道詔書的頒發或執行,需由中書省和門下省在政事堂上達成協議才成;尚書省就是接受決議的執行機關,其下六部的職能大致與我國現今政治制度中的國務院類似。

(舉例)假設唐朝時,黃河出現了水患,皇帝認為有必要興修水利以絕後患,於是令中書省的官員在政事堂會議上對此進行討論,決定出來後,通過中書令的審核裁定,送給皇帝畫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開始動工了嗎?當然不是,還要送到門下省去複審,同意了,這時才能交由尚書省去貫徹實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擬了。

作用:

1)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2)(更重要的是,此時皇帝不能獨裁,宰相同樣不能獨裁)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完善;對後世影響深遠。

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

師:經過唐末五代的激烈社會變動,貴族政治徹底崩潰,到了宋朝時,新的的官僚政治體制取而代之。

在唐朝時,相權雖然受到了牽制,但仍然“事無不統”,擁有行政、軍事和經濟權,這樣一來,容易動搖或威脅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時,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分割相權。(展示圖片)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增設了同書門下這個部門,其長官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這樣一來,相權就被分得很散;

在軍事權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劃了“杯酒釋兵權”的喜劇,用高官厚祿作為交換條件,讓石守信等將領交出兵權;另外,設置了樞密院,剝奪了宰相的軍事權。宰相的政事堂和樞密使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財權由“三司”(度支、鹽度、户部)掌握,三司號稱計相,意思是主管財政的宰相。

這樣我們就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宋朝時進一步削弱相權,形成了君主獨裁體制。政事堂管政治,樞密院管軍事,三司管財政,三權分離,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過皇帝,這就意味着皇權這次在與相權的博弈中,又取得了勝利。

師:從課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採納了高鳴的建議,在中央實行一省制。(展示結構圖)根據材料總結出:

原因:這跟元朝的統治疆域十分遼闊有關,統治地區一廣,自然政務也就繁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對國土的管轄,因此縮減三省為一省,保留了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了中書省。

設問:元朝的一省制加強了皇權嗎?

生:沒有。通過一省制,相權得到加強,皇權和相權的這次博弈中,相權取得了勝利。

設問:在中央集權體系中,哪一體制下的宰相權力?

生:元朝

師:影響:到了中後期,相權過重,不時捲入統治內部的鬥爭,甚至左右皇位的繼承,引起政局動盪。

設問:不同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的變化,説明了什麼?

生:説明在皇權與相權的激烈的爭奪過程中,皇權逐漸取得上風,皇帝越來越成為中樞權力體系的核心。

師總結:四個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變化,其實質是:皇權與相權的爭奪;

總的趨勢是:皇權逐步加強。

二、選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祿

•戰國:軍功爵

•秦、漢初:沿襲軍功授爵的制度

•漢武帝:舉薦模式——察舉、徵辟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舉制度

1、西周——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

過度:同學們聽過“公務員”這個詞嗎?他們是國家正式的政府官員,現在想在政府擔任個一官半職,都要通過公務員考試,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層層篩選,才有可能成為政府裏的一員。説不定哪天我們在座的同學也有這樣的經歷成為我們的公僕。那麼古時候的政府官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師:現在我們就從西周開始,回顧官員是如何產生的?(演示圖片)

生:就是與宗法制、分封制相應產生的“世卿世祿”制度,到了禮崩樂壞的時期,宗法分封制逐漸崩潰,世卿世祿制度也逐漸被破壞了。

師:在戰國的變法和混戰之中,產生了新的選官制度,秦國的商鞅變法中就有一個獎勵軍功的措施(演示圖片)。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帝國以後,主要還是沿用傳統的軍功選任制。但是,“馬上奪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很明顯,戰場上驍勇善戰的軍人未必是治國的良才,在《亮劍》裏邊的李雲龍顯然就是這麼一個人物。秦朝就是吃了這個虧,從軍人中選官,甚至發展到強烈排斥知識分子的地步,發生了歷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事件。

師:西漢初也還是沿用軍功授爵的方式,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出現了我國古代的第一個盛世,在選官制度上漢武帝採用了適應和平年代的選官制度——察舉、徵辟。這是一種舉薦模式的選官制度。課本上有解釋。大家可以畫起來。

師:但是察舉容易造成用人權的下移,隨着時間的推移,舉薦人和被舉人容易結成小集團,出現“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嚴重衝擊中央集權統治。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這樣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勢力集團。(演示圖片)

2、隋唐的科舉制

過渡:隋朝統一以後,為了改變長期以來士族控制地方政權的局面,隋文帝廢除了按照門第高低選用官員的九品中正制,改創科舉制,開創了通過文化水平考試選撥人才的制度,後為唐朝所繼承和進一步完善。

(1)科舉制的產生、完善和發展

師:1)隋文帝時,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撥官員;到了隋煬帝時,設立了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2)貞觀年間,以明經和進士為主;開元年間,開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試,以後成為定製。

3)宋朝時,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為三級(鄉試、省試、殿試),大大增加了錄取名額,為更多讀書人進入仕途開闢道路,既進一步擴大了宋朝的政權基礎,又使得選官過宂過濫。

4)明清的科舉制,實行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

(2)科舉制的影響:

1、拓寬了政府選撥人才的基礎,為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文人進入仕途開闢了道路,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撥制度,成功籠絡了讀書人,有利於鞏固統治,對維持政治和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2、科舉制具有發掘、培養人才的作用,為官僚隊伍提高了素質較高的人才;

因此,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長期繁榮穩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監察與諫議

(一)監察:針對官僚而言。包括監督和彈劾。

師:為了維護國家統治機器的正常運轉,中央政府必須對各級官吏實行有效的控制,監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級官吏的基本制度,

1、監察制度的必要性(這是由於君主專制集權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權獨攬,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百官進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範官員胡作非為、貪贓枉法的劣行。

2、監察制度的形成過程:源於西周,初步形成於戰國,秦漢時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諸侯國設“監國”,代表周天子監視各諸侯國,三監之亂

戰國—國君的祕書御史逐漸兼有監察的職能

秦漢—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東漢—設置御史台,成為相對獨立的監察機關;在地方的13分設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隸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諫議:針對皇帝而言。監督皇權是否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師:諫議制度的歷史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建立和發展——漢至宋,元朝擱置到明清敗壞變質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門下省就負責諫議和封駁,對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

明清時,隨着皇權高度加強,對官員的監察達到頂峯,可是對皇帝的諫議機構就已經消失了。

明朝的監察機構名目眾多,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充當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設立監察御史,負責各方面官員的監察;另外還有六科給事中六科與六部相對應,對應吏部就叫吏部給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給事中,等等。在地方上還有負責司法、監察的按察使司。

優秀高中歷史教案 篇七

(四)宋元商業

1、宋代商業

教師展示《清明上河圖》圖片,提問這幅作品是哪個朝代的?描繪了哪些繁榮的場景?

學生答出:宋代張擇端的風俗畫,城內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又有專業交易場所。店鋪林立,早市、夜市晝夜相接,酒樓、茶館、瓦子錯落有致。

教師進一步提問,看出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是什麼?學生自由閲讀教材第13頁,同時出示交子圖片,學生可知一是城市商業的繁華,以開封和臨安為例。二是商品種類繁多,各種類型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商品化。三是紙幣的發行。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出現了交子。

2、元代商業

過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大陸,版圖最大,那麼元代的商業發展又如何呢?

學生思考後,教師指出,元政治統一後,海陸交通便利,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再度繁榮。重新疏浚大運河,南北海運暢通,東南沿海交通發達。

接着出示材料提問:材料一中“此城”指哪個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貿易的港口在哪裏?

學生解讀得知,材料一中“此城”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四)明清商業

請同學們閲讀教材,並找出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簡要概括明清商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城鎮商業呈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燃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白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出現了地域性的“商幫”,如徽商和晉商。

接下來教師安排小組交流討論: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幾個歷史朝代,看到的商業活動會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分別上台表演。最後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可從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學生髮散思維後,教師總結:盛世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路港口發達,文化繁榮。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課後請大家為當下“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建言獻策,寫一份調查報告,下節課交流。

四、板書設計

高中歷史教學案例設計 篇八

一、詩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1、時代背景:

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功後,歐洲各國沒有出現啟蒙學者所描繪的美好景象,人們普遍對社會失望,對現實不滿;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精神寄託,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2、代表

拜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對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的醜惡。代表作《唐璜》被譽為“諷刺現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樂觀主義精神,代表作《西風頌》;

雨果:法國人,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峯;

3、影響:

①其行動有力支持了當時席捲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②其文學為歐洲文壇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把文學思潮與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密切結合,是近代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_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説——現實主義文學

1、時代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複雜尖鋭;

在文學上,人們已不滿足於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吶喊,而要求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揭露並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

2、主要代表:

巴爾扎克自稱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托爾斯泰:俄國人,是人們公認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讚揚了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具有非凡的藝術成就。

法國:司湯達的長篇小説《紅與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説《項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國:狄更斯的《大衞。科波菲爾》、蕭伯納《蘋果車》;

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説《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果戈裏的小説《死魂靈》。(以上後3點一般瞭解)

3、評價:

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腐朽和醜惡的本質,描繪出極為廣闊的資本主義社會複雜豐富的生活圖景。

其經典作品不僅是人們認識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而且為人類文學藝術寶庫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瑰寶。

由於歷史侷限,批判現實主義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他們“批判”現實,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四、荒誕派

1、時代背景:

19世紀末以來,西方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人類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危機;人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產生失望、苦悶、迷茫等精神危機,現實的醜惡、人生的痛苦成為荒誕派作家不斷重複的主題。

2、代表:

貝克特,法國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的開山之作和經典之作,是世界戲劇一座不可忘卻的里程碑。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3、特點: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反傳統的:沒有鮮明的人物刻畫、台詞對話、情節結構、完整的主題等。

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案例 篇九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佔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瞭解中國古代賦税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瞭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併問題。瞭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並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閲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説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為什麼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繫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閲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誌着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説明: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製→磨製→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本站●(

侷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閲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併。)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户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採取了抑制土地兼併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3、小農經濟的影響

農業文明的基礎;農民生活的保障;具有進步性也有侷限性(技術進步緩慢,暴政之下社會易**)。

[學習延伸]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麼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提示:開發邊際土地是由於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為了養活這麼多人口,只能採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課堂練習]見《高中歷史必修二課時詳解》及學案

[課後作業]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高中歷史教案案例 篇十

【課程標準】1、簡述憲章運動的基本史實,瞭解歐洲早期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鬥爭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2、講述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概述《共產黨宣言》的歷史意義。

3、能講述“五月流血周”和創作國際歌的主要過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知識提綱】

【重點難點突破】

歸納《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以及它發表的歷史意義。

【本課小結】第11、12課 國際工人運動

1、《共產黨宣言》 (1)作者:馬克思、恩格斯。 (2)意義: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開闢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鋭利思想武器。

2、世界歷第一個無產階級的政權:巴黎公社

3、《國際歌》作者:歐仁•鮑狄埃

【默寫小測】

第11、12課 國際工人運動

1、《共產黨宣言》 (1)作者: 。 (2)意義:標誌着 ;開闢了 ,成為 。

2、世界歷第一個無產階級的政權: 3、《國際歌》作者:

【訓練反饋】

1、馬克思主義學説是19世紀產生的偉大理論,下面對它的闡述正確的是:

①馬克思創建的學説 ②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建的學説

③《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它的誕生 ④它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2、《共產黨宣言》説:“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裏的統治階級主要指的是

A、奴隸主階級 B、種植園主階級

C、封建主階級 D、資產階級

3、“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這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戰歌——《國際歌》。歐仁•鮑狄埃創作這首歌與下列歷史事件有關的是( )

A.英國憲章運動 B.法國巴黎公社革命 C.俄國農奴制改革 D.俄國十月革命

4、法國巴黎的貝爾——拉雪茲公墓有一堵公社社員牆,許多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去瞻仰過它。你認為與“公社社員牆”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

A.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B.拿破崙對外戰爭的勝利

C.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D.巴黎公社

5、歐洲規模、時間最長的一次早期工人運動是

A.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B.英國憲章運動

C.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D.德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

6、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戰鬥綱領是

A.《獨立宣言》 B.《權利法案》C.《法典》 D.《共產黨宣言》

7、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誌是

A.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 B.《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C.歐洲三大工人運動興起 D.馬克思、恩格斯巴黎相會

【自我學習】

工業革命後,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日益嚴重,無產階級的鬥爭迫切需要一個科學理論來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擔負起了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重任,從此世界無產階級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