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8W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篇一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一首寫景詩。刻畫了夏日西湖雨前烏雲翻滾,雨中氣勢磅礴,雨後風捲天晴的自然景觀,抒發了蘇軾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雨的喜愛之情。

整節課採用“淡化理解,強化誦讀”的策略進行教學。通過教學,我頗有感觸,對這首古詩的教學活動進行以下反思。

一、以讀為本,培育朗讀能力

古詩以文字的情勢湧現,詩中景物也只有通過“讀”才幹在頭腦中形成基本輪廓。初讀古詩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把詩讀精確流利。自讀後,指名個別讀,學生互相評議,改正領導讀錯的字詞。“讀中感悟”“讀中體會”是分不同層次的,我們要走進朗讀的更深層次——“品讀”。如個別讀、想象畫面讀、全體讀、把自己想象成詩人讀……讓學生在變換中懂得讀的樂趣,玩味詩中景之奇特,更深地體會、聯想,提高朗讀能力。學生越讀興趣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有味,大多數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不成問題。

二、緊扣題眼,欣賞詩境

意境是古詩中超曠空靈的靈性,是詩中圓融透闢的韻致,是詩中咀嚼不完的美。教學中,引導學生緊扣題眼,施展想象,欣賞詩境。教學交換過程中,從“夏天的雨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開始,結合學生相應知識、經驗的儲備,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加以擴大,想象連綴成畫面,去理解古詩,獲得深入的形象沾染。如從“翻”字想象雷陣雨前烏雲翻滾的動態畫面;由“跳”“亂”體會雨勢之大之急,雨珠飛濺的動態場景;從“卷”“忽”感受風速快;由“水如天”看出雷陣雨來去匆匆,氣象快速轉晴。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蘇軾不僅僅因酒而醉,更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

在全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以詩意的方式引領孩子走進古詩,在其中心馳神往,浮想聯翩,讓他們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中受到美的薰陶。並讓學生過了把“詩人”的癮。

雖然本節課有了幾點突破,但也存在着不足。由於時間上把握不是很好,導致一些預設環節沒有很好的完成。比如這首詩的題眼只是提及,但是沒有留給學生思考和體會的時間。課前學生都表示喜歡春天的雨,學習了古詩以後,對夏季雨的見解是否有所改變?個別學生交換的時候用詞不精確,暴露了孩子們詞彙的貧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以前撒手讓他們自己摘錄,看平時雖也積聚了一些,但並未真正地內化接收,運用到學習當中來。

通過備課與自我反思,我知道了古詩本身其內涵就是豐盛的,是多元的。因為詩中作者所處的年代、環境、心情的不同,導致對詩的境界和情緒的理解也是多元的。作為現代人,認識古詩是一種心理歷程,學習古詩更是一種心理體驗。我們在讀詩時除讀其韻律美,還應體會其意境美、情緒美。在教學古詩時,更要把古詩作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載體, 通過接洽生活實際來認識古詩。讓師生真正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發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篇二

蘇教版第十冊23課《古詩兩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現將本課的一些教學隨感述之如下:

⒈、新課的導入永遠是門藝術。如何在課伊始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説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的是夏日西湖一場急來急去的暴雨。雖説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説,他們極大多數都沒去過杭州,但對杭州的西湖多少有點知曉,畢竟是名勝古蹟。於是我就採用了詞語對接這樣的方式,我説前半句,讓學生説後半句。學生對這樣的導入很感興趣。君子一言, ;八仙過海, ;螳螂捕蟬, ;上有天堂, 。於是,很自然地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去觀賞一下素有“天堂”之稱的杭州,學習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⒉、古詩學習切忌逐句講解,力避繁瑣分析之嫌,但古詩學習畢竟有規律可循。一首詩一般總有詩題、詩人、詩句三部分。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我就適時滲透了古詩學法指導。根據詩的形式結構,概括出釋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四個基本的學習步驟。本節課教學的時候,我將“知詩人”這個環節放在課始。在拓展延伸的環節,我再次提到蘇軾創作這首詩的背景,前後呼應,一脈相承,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古詩四步法的教學中,還有一個“明詩意”的環節。我適當地對教材作了一些靈活的處理。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扣住了本首詩的詩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導學生通過雨前、雨時、雨後這個下雨過程,瞭解西湖景物的變化。學生很快地抓住“雲”、“雨”、“風”、“水”等景物,通過誦讀不斷地體悟大自然的變幻莫測。

⒊、如何合理地、適度地挖掘文學常識及詩人的創作背景。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明珠,作為一種古代文化樣式的瑰寶,古詩學習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藴,增加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無疑是大有裨益。如果説涉及詩人的一些文學常識學生能容易理解的話,那對於創作背景就不那麼容易理解了。畢竟古詩所創作的年代與我們久遠,對於一個閲歷還十分淺薄,對古代歷史知之甚少的學生來説,理解作品所創作的背景那是勉為其難。我在教學“知詩人”這個環節中,一開始就有學生介紹蘇軾,其中就提到因為與當時的宰相王安古意見相左而被貶杭州,不過當時我只是讓學生作一般瞭解。而“悟詩情”的環節中,學生很容易抓住“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詞語,感悟到大自然的變幻莫測。但我認為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我想應該要讓學生明白詩人蘇軾的創作背景。於是就聯繫課始時學生所知道的關於蘇軾的情況,突出強調那是詩人被貶杭州後所作,且當時蘇軾正值壯年,所謂壯心不已。因此,詩人描寫夏日西湖上那場急來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簡單地要告訴我們大自然的變幻莫測吧。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場疾雨,儘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擁有一個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變當時積貧積弱的局面。

⒋、本節課,我佈置了分層作業,有必做題和選做題。

必做題:

①抄寫並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②説説古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情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③畫一畫古詩所描寫的情景,並取一個詩意的名字(小組合作)。

④熟讀並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選做題:(組詩積累,二天內完成)

①積累蘇軾的其他詩詞(不少於2篇)。

②收集描寫西湖的古詩(不少於2篇)。

這次分層作業,形式多樣,有抄、有寫、有背、有畫等多種形式,目的是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同時,作業的難易程度也實現了不同教學目標,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差異。時間的放寬,小組的合作等作業要求的變化,同樣充滿人性化,又能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當然在作業的內容上,是否科學地兼顧了三維目標,還值得斟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遮”: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2、體會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對望湖樓雨景的讚美之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美。

教學準備:

古詩課件、背景音樂、詩人簡介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提問:你們見過夏天的雨嗎?誰來説説它有什麼特點。

2,引入詩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他是怎樣寫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氣的。(板書並領讀課題,注意停頓)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 軾

3, 讀了這個題目,你們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寫這首詩的時間,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經常會有陣雨或雷雨出現。地點在望湖樓。)

4, 解疑:“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 介紹作者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詩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三蘇”。他的詩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讀順。

2、學習生字。“遮”讀翹舌音,是遮住、遮蓋的意思。

3、默讀本詩,給古詩劃節奏。

黑 雲 / 翻 墨 / 未 遮 山 ,

白 雨 / 跳 珠 / 亂 入 船 。

卷 地 風 來 / 忽 / 吹 散 ,

望 湖 樓 下 / 水 / 如 天 。

4、解釋詩中詞語。

5、教師範讀,強調注意停頓。

6、指導學。生讀出節奏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

三、精讀課文,理解詩意。

1、提問:作者這首詩重點寫的什麼?(雨)哪裏的雨?(西湖的雨)

2、學習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樣的一幅畫面?翻墨是什麼意思?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未遮山是什麼意思?

(2)你能用一個字形容這樣的烏雲嗎?(快、奇、來勢兇猛)你能用學過的四字詞語形容一下這樣的烏雲嗎?(烏雲翻滾、風起雲湧、

烏雲密佈、烏雲滾滾??)

(3)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句話。

烏雲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學習第二句

(1)雲的來勢兇猛,雨也絕不温柔,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了?

(2)跳珠是什麼意思?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亂入船是什麼意思?

(3)指導看圖,用一個字概括一下這樣的雨?(大、猛、調皮??)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見過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讓我們記住這樣的雨,齊讀第二句。

(6)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句話。

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

7、結合插圖,用同樣的方法自學三、四兩句

(1)學生自學

(2)提問考察

當我們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時,這調皮的雨卻似乎有意躲着人們,轉眼間就不見了。哪個字寫出了這樣變化的快?(忽)此時此刻呈現給遊人的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你能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這兩句表達的內容?這樣的景色可以用題目中的哪一個字概括?

(3)讓學生説説三、四句詩的詩意。

卷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後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四、感受詩意境美:(品 詩)

①這首詩描寫了西湖什麼景色?(西湖夏天一場雨的過程) ②這場雨下得怎麼樣?(快且大)

③哪裏可以看出來啊?(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覺得詩句寫得美嗎,為什麼?

(有聲:翻墨,跳珠,風來。有色:黑雲,墨,白雨。有動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動:黑雲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畫出了夏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的特點)

⑤一起朗讀,讀出詩的美!

這裏可加唱詩歌。

五、背誦古詩

老師播放音樂,學生各種形式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六、小結

詩人在西湖望湖樓上邊喝酒邊欣賞西湖的景色,結果被西湖一場急雨後美麗的景色陶醉了,寫下了這首詩,詩人被陶醉了,今天你們也被陶醉了沒有呢?(陶醉了)

七、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

墨水 白雨跳珠 大風 忽 吹散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奇(景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篇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最有名的大詞人蘇軾的代表作品,此作寫於其在杭州任職期間。

詩中描繪了西湖暴雨驟來,狂風乍起,雨後天晴的壯麗美景。詩的第一句描寫烏雲突降,暴雨將來,天空鉅變,驟雨入船,恍如斷珠的夏季暴雨來臨之前和降落之後的經過。作者用了兩個生動的比喻句展現了烏雲黑如墨汁,雨滴好似斷珠的雨前雨落天氣驟變的西湖美景。詩的第二句描繪了狂風乍起,席捲而來,烏雲散盡,雨過天晴,湖面波光瀲灩,水天一色的勝景。夏季天氣變化之快,風景更改之速,都在作者的筆端一一呈現。

在教學中,我抓住課題中的“醉”讓孩子思考,作者“醉”在哪裏?孩子們一開始都説,飲酒太多,喝醉啦。課文學完之後,孩子們終於認識到,在這首詩歌中,這個“醉”字除了喝酒醉倒之外,還有沉醉西湖山水,陶醉杭州風光的意味藏於其中。

在學習這首詩歌之後我再和孩子一起學習了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以及《飲湖上初晴後雨》這兩首。

古詩重在誦讀,帶着孩子反覆誦讀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利用將近5分鐘的時間帶着大家朗誦古詩,背誦古詩,享受古詩的韻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 篇五

設計説明:

古詩教學應注重策略,關鍵之處要體會古詩的文字美,音韻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無窮”,進而熟讀成誦,積累於胸。

蘇軾寫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巧妙地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內容不難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讀成誦”的古詩教學原則。

思路提要:

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讀詩—悟詩—品詩—誦詩—唱詩—寫詩,形式不拘一格,關鍵要把古詩學“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誦這首古詩。 教學過程:

一、引入正題,學習古詩。

1,師:我們今天要學習是23課《古詩兩首》,請大家快速默讀一遍,找出兩首詩的共同之處。(西湖 ,夏季,景色)

2,師:古詩的學習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逐首學,二是交融在一起學。今天我們採用第一種方法,重點學習第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二、讀題,解題,瞭解作者。

1,師: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師:這是誰寫的 (蘇軾)誰來介紹一下(簡介蘇軾)今天我們就跨越900年和蘇老先生相會。對於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這個“醉”該如何解釋 (似醉非醉)是不是這樣解釋呢 學習後我們就能知道,再來齊讀題目。

三、初學古詩,自己理解。

教師出示學習要求:自讀古詩,對照插圖,自主感悟,可以小組合作學習,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書,待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初步理解詩意)

四、師生交流,理解詩意。

1,師:我已讀了許多遍,對詩意有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這首詩吟誦一遍,你能從我的吟誦中聽出什麼 眼前浮現出怎樣一幅畫面 稍後我們來説一説。(師吟誦)

2,學生交流對這首詩的理解,説出大體意思即可。

五、咬文嚼字,感悟詩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師: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季一場雨的特點 猜猜這場雨下了多長時間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這麼風雨兼程”,這個特點能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來 (未遮山,跳,亂,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師:你認為哪些地方寫得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比喻恰當,有聲,有色,有形象,有動感,逼真可感)

六、激發興趣,吟讀成誦。

1,師:你會讀這首詩嗎 (老師出示第一句範例:黑雲/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節奏感標出來嗎 (學生標節奏)

2,學生根據節奏讀詩。

3,師: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在詩中有幾個字詞表現出這個特點,如“未”,所以在讀的時候要強調一下。(學生練習讀)

4,教師範讀一遍,然後指名學生讀。

5,利用分組讀,齊讀,站立讀等形式,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以至熟讀成誦。 6,指名誦讀這首詩。

七、引入“詩歌”概念,感情得到昇華。

1,師:古人寫詩是用來吟唱的,“詩言志,歌詠情”,比如蘇軾寫的《明月幾時有》,鄧麗君,王菲唱得非常好聽。現在我們就來練習一下,把這首詩譜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間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學生練習)

2,師生吟唱。

3,師:你如果真正理解這首詩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現場為他譜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誰來試一試。

4,學生自我譜曲吟唱,師生評價。

八、對“對子”練習。

1,師:這首詩很有意思。我們來做個對“對子”練習。“黑雲”對—(白雨),“翻墨”對—(跳珠),“未遮山”對—(亂入船)

2,遷移:以前還見過這樣的詩句嗎 誰來説兩句!

九、課堂練筆。

1,師:這是一首神奇的小詩,通過學習。你對這首詩有什麼感悟,請寫幾句話,

我們來交流一下。

2,師生交流。(教師出示自己的作品: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有感:蘇子筆下驚風雨,陰晴時霎亦傳神。讀罷掩卷細品味,又疑東坡是天人。)

十、師生總結,擴展延伸。

1,師:再回頭看題目,這個“醉”字又作何解釋 (陶醉)

2,蘇軾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詩詞,性格豪放,文筆豪放。同學們以後會學習他許多詩詞,比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蘇家就佔三位。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樓共寫下了五首詩,今天學習的是其中一首,同學們課後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預習第二首詩,比較一下,這首詩與蘇軾寫的詩又有什麼不同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能用圈點批註的方法讀懂詩,理解詩意思,體會詩人獨特的寫作技巧,感受詩的美感。

3、體會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樂觀豁達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2、能用圈點批註的方法讀懂詩,理解詩意思,體會詩人獨特的寫作技巧,感受詩的美感。

3、體會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樂觀豁達的情感。

三、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並揭題

1、導入

(1)有這麼一句俗語:六月天,娃娃臉。你知道是説什麼的嗎?

(六月的天氣變化無常)

(2)今天我們要來看看古人是怎麼來描寫這種奇怪的天氣現象的。讀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誰給我們帶來的?你瞭解他嗎,知道他什麼?

2、簡介作者

蘇軾:宋代著名詩人、詞人,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蘇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詩詞豪健清新,獨具一格。

3、你從課題中讀到了什麼?這首詩的題目很長,誰來讀好它?

這長長的題目同樣告訴了我們不少信息,你看出什麼了?

(六月二十七日,同樣是農曆六月,盛夏時節;望湖樓,是西湖邊上的一座觀景樓,地點也在西湖邊,看來描寫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帶着醉意;書:書寫,寫。) 能連起來説説詩題的意思嗎?(六月二十七日這天,詩人在望湖樓上趁着醉意寫下了這首詩)

(二)通過朗誦,整體感知(讀 詩)

1、自由讀詩,要求正確流利,讀出古詩的一點韻味。

2、能把這首詩讀好嗎?誰願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3、你最想欣賞誰的朗讀?及時評點、表揚。

4、全班齊讀;分男女生讀(注意節奏劃分,一句前四個字男生讀,後三個字女生讀,課件出示節奏)。

(三)初步探究,研讀文本(悟 詩)

1、根據註釋圈點批註,小組互相説説詩句的大概意思是什麼?

翻:打翻。

未:沒來得及。

遮:遮擋,遮住。

白雨:白茫茫的雨點。

跳珠:跳動的珠子(珍珠)。

亂:雜亂無序。

忽:忽然。

散:分散,散開。

水如天:湖水就像天空那樣廣闊,水天一色,茫茫一片。如:好像。

2、同學們我們現在是1072年,在望湖樓上小酌,突然上空烏雲密佈,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黑雲像打翻的墨汁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點就像珍珠一樣亂跳,蹦進船裏。忽然一陣卷地而來的大風把雲和雨吹散了,此時從望湖樓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樣廣闊,一片汪洋。】

3、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所見到的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後的景色,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夏雨有什麼特點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詩,並説説從詩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4、集體朗讀,注意讀出雨的快與急。

5、除了雨,詩人還寫了那些景象?是什麼樣的雲?是什麼樣的雨?

6、頑皮的雨來得快去得快,風雲變幻,最終雨過天晴,歸於平靜,讓我們帶着這種體驗,節奏由迅疾到平緩,朗讀這首詩。

7、短短的四句詩人描寫了雨前、雨中、雨後風雲變化的迅猛,詩人是用了什麼樣的手法?(比喻)恰當的動詞與色彩名詞生動形象地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風雲滾滾,雨珠雜亂,風平浪靜的畫面,你們還看到了什麼?請選擇風、雨、雲其中一種寫幾句話。展示。

(四)感受詩意,走進作者。

1、也如同文章一樣,文如其人,每一段詩文都有作者的情感在其中,請看詩題,説一説那個字表現了作者的情感,為什麼?對啊,蘇軾被望湖樓的雨陶醉了,我們也被他的詩文陶醉了。

2、現在你就是蘇軾,喝酒喝得迷迷糊糊,欣賞着樓外的風雲變幻,陶醉着白雨茫茫,感歎着水天一色。再次吟誦這首詩。

3、每一段文字後面,都站着一個具體的人。有的人如果在外出遊玩時遇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往往會覺得掃興,會悻悻而歸;而蘇軾卻興致勃勃,帶着

驚喜之情來欣賞這場雨,併為大自然壯美的景象深深陶醉。在這首詩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其實這個時候的蘇軾在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擊。蘇軾因為才華橫溢,很受當朝皇帝的欣賞,在朝廷裏官居要職。正當他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國家實施改革,蘇軾因為與當權者意見不合,被貶到了杭州,做了一個小小的通判。這首詩就是他被貶第二年寫下的。但是他依然不論風雨,保持自我。

對比閲讀

(1)在之前蘇軾好不容易進京入仕做官,但母親不幸逝世,他只能回家服喪三年,想起了自己已故十年的亡妻,吟道:……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江城子》

蘇軾在杭州做知州時,思念自己的弟弟,也是在感歎人生的陰晴圓缺,這時他吟道: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

但是,他卻仍記着令他陶醉的那一場雨,一切終會平靜。讀詩

(2)在公元1079年蘇軾因一首詩被誤認為諷刺朝廷,史稱烏台詩案,期間坐牢103天,幾次與死神接觸,最後被貶黃州,這時他吟道: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但是,他仍未忘記那一場令他陶醉的一場雨,一切風雨都會過去,都將平靜。讀詩。

因此,在烏台詩案三年後又吟道: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

(3)歷經十五年的**,十五年的滄桑,十五年的沉浮,蘇軾再次入京被朝廷重用,這時的他依然是那個陶醉在當年望湖樓外頑皮跳動的雨的蘇軾,因此又吟出了: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 》

那時的蘇軾已經白髮蒼蒼,歷經艱辛,卻依然保持着樂觀豁達的心態。請全班再次把你們的感受帶進詩裏,一起讀一讀。

4、在這節課的最後,老師還想問一個問題:一場寫夏天暴雨的詩,與你何干?你能把它與我們的人生聯繫起來嗎?

(人的一生,難免遭遇突如其來的風暴,應當以灑脱的姿態,欣賞黑雲白雨以及雨後的湖水如天。)一首好詩就是這樣意藴豐富,讀他的詩就正是在讀他的人。

5、最後,讓我們和偉大的蘇軾一起,站在風雲變幻的雨中西湖邊,合上書再次吟誦這首詩吧!

五、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喝醉酒;陶醉 樂觀豁達

雨前 黑雲 翻墨

雨中 白雨

雨後 風

水 跳珠 忽吹散如天有色有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篇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了杭州西湖夏天疾雨急來急去的情景。詩人善於捕捉瞬間的變化,像高明的攝影師一樣,拍下墨雲、雨珠、風吹、湖水等景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現將本課的一些教學反思述之如下:

一、新課的導入永遠是門藝術。

由於學過《西湖》一課,孩子們對杭州及西湖已有所瞭解。我採用了詞語對接的方式導入新課,我説前半句,讓學生説後半句:君子一言,_________;八仙過海,_________;螳螂捕蟬,_________;上有天堂,_________。於是,很自然地引出課題。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説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如何在課伊始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的導入永遠是門藝術。

二、古詩的學習有章可循。

在教學時,我適時滲透了古詩學法指導。根據詩的結構特點,概括出“釋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四個基本的學習步驟。本節課中,我將“知詩人”這個環節放在課開始。在拓展延伸的環節,我再次提到蘇軾創作這首詩的背景,前後呼應,一脈相承,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明詩意”的環節我適當地對教材作了些靈活處理,扣住了本首詩的詩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導學生通過整個下雨過程瞭解西湖景物的變化。學生很快抓住“雲”“雨”“風”“水”等景物,通過誦讀不斷體悟大自然的變幻莫測。

三、適度挖掘文學常識及創作背景。

在“知詩人”這個環節中,我一開始就讓學生介紹蘇軾,其中就有人提到蘇軾因為與當時的宰相王安古意見相左而被貶杭州,不過當時我只是讓學生作一般瞭解。而“悟詩情”的環節中,學生抓住“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詞語感悟大自然的變幻莫測,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我又聯繫學生所知道的關於蘇軾的情況,突出強調那是詩人被貶杭州後所作,當時蘇軾正值壯年,所謂“壯心不已”。因此,他描寫急來急去的暴雨,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大自然的變幻莫測,而是藉此希望自己也能像眼前的疾雨,儘快得到朝廷的赦免,重返仕途,改變當時積貧積弱的局面。這樣一來,學生對詩的理解就很深刻了。

四、作業分層,體現差異。

課後留了分層作業,有必做題和選做題。

必做題:

①抄寫並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②畫一畫古詩所描寫的情景,並取一個詩意的名字(小組合作)。

③熟讀並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選做題(兩天內完成):

①積累蘇軾的其他詩詞(不少於2篇)。

②收集描寫西湖、杭州的古詩(不少於2篇)。

這次的分層作業形式多樣,有抄、有背、有畫、有積累,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作業的難易程度也體現了不同的教學目標,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能力的差異。時間放寬,小組合作等作業要求的變化,同樣充滿人性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當然,作業在內容上是否科學地兼顧了三維目標,還值得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