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24W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多篇)

總結全文 篇一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

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着並將繼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歸園田居》教案 篇二

一、導入  :

我們國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桃花園記》,作者是誰?(陶淵明)在作品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於他辭官歸隱之後,反映他清閒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閒適愉悦的心境。

二、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分析《歸田園居(少無適俗韻)》的思想內容

1、教師範讀

2、學生朗讀,並參看註釋,瞭解大意。

思考:① 這首詩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

②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③ 詩人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哪些事和景物的具體描寫表達出來的?

3、提問並訂正;

師明確:本詩可分為三層:第一層1—6句,寫作者的個性和思想,表達對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第二層7—18句,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層19—20句,回答人們的疑問,收束全文。

4、研習第一層:

⑴ 釋“韻”與“誤”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説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塵網”、“羈鳥”、“池魚”、“樊籠”等詞語各比喻什麼?作者運用這些比喻,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A.“塵網”、“樊籠”,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塵世。用這種比喻,表示詩人已經看透了官場的污穢黑暗,表達了對官場極大嫌棄。“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意在説明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脱束縛,迴歸農村的心志。

B.這裏一方面表現了陶淵明對誤入官場的痛心,對黑暗官場的嫌棄,一方面表現了他渴望擺脱官場束縛,迴歸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書設計

誤落塵網——厭惡官場

戀舊林

嚮往迴歸自然

思故淵

5、研習第二層

⑴ 釋“守拙”

拙(zhuō)本義是“笨”,也作謙詞,這裏取其引申義,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堅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謙,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對虛偽技巧,嚮往歸真返樸。

⑵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餘畝”到“雞鳴桑樹顛”八句,按什麼順序來寫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

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的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兩文有同工之妙。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B.“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中的“曖曖”和“依依”在詩中是近義詞,可以互換嗎?為什麼?

明確:“曖曖”、“依依”均為寫遠景之用語,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辯。但不可互換,因為“曖曖

是寫遠處村莊的總體輪廓,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築物在作者的主觀感受上,它是靜止的;而“依依”寫的是炊煙,“炊煙”一是在高處,二是它是飄動的,比村莊的可見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儘管炊煙在遠處,但仍依稀可辯。總之,“曖曖”着眼於“模糊”,“靜止”,“依依”着眼於“可見”,“漂動”。兩者都不可互換。

C.“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沒寫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這裏生活的情景嗎?

明確:雖沒有寫人,但寫了人們生活的環境,可以讓我們想象出,生活在這裏的人必定和平安寧,生

活古樸,怡然自得。

D.“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實際上拿田園生活的什麼特點與官場對比?

明確:這兩句寫所感,具體、寫到詩人田園生活之樂。它的兩個特點可與官場對比,一是“無塵雜”,

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噁心的“官場現形記”;二是“有餘閒”,可以不必作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勞,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讀書做詩。這“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書設計

見:農田、草屋、榆柳、桃李、遠村、炊煙

聞:狗吠深巷,雞鳴桑顛                           田園生活的情趣

感:無塵雜   有餘閒

5、簡析第三層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作者何以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

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書:

揭示熱愛田園之因——久在樊籠。

四、小結:

1、《歸天園居》主要寫詩人擺脱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曆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

好處地與詩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銘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動形象,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藴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語言樸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正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五、解答問題。

教學目標 篇三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歸園田居》教案 篇四

詩五首 教案示例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文學常識。

2.把握文言詞語的讀音及含義。

3.把握詩歌意境,理解詩歌抒發的情感。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

2.初步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美育滲透點

理解每首詩的內容、意境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美][好的審美情趣。

二、學法引導

1.要充分利用課本上的“閲讀提示”和註釋,讀準字音,理解詞義、句意瞭解作者、出處和詩體。

2.要從整體上把握,弄懂每首詩究竟寫了什麼內容(景、物、事),要表達什麼感情,逐步進入到詩歌的意境,還要看一看作者怎樣運用精練,含蓄、形象的語言來敍事寫景、表情達意的。

3.可以將五首古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看看所寫之景有何異同,所敍之事有何異同,所抒之情有何異同,寫作方法有何異同。

4.熟背、默寫、理解這些詩。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發的感情可以結合詩歌寫作背景,特別是詩人此時的心情來讀詩,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歌,掌握賞析詩歌的基本辦法。

2.難點

《歸園田居》和《遊山西村》兩首詩所藴涵的情感。可為學生介紹背景和作者的情況,幫助學生理解。

3.疑點

田間地頭的辛苦勞作與市井生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況,而在作家筆下為何這樣恬淡安逸?《歸園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願”指什麼?《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是什麼意思?

解決辦法

介紹背景和詩人性格。教師向學生介紹陶潛高潔的人格,從而幫助學生理解。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詩歌的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圖片或掛圖。

3.投影儀及文學常識介紹、隨堂練習的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有節奏有感情地反覆誦讀。

2.介紹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參照註釋,自己疏通文意。

3.在誦讀中引導學生感知詩歌意境。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古代經濟、政治、文化均造極於唐,成就了詩仙李白的灑脱、豪爽,詩聖杜甫的底藴凝重及白居易的語淺情深。唐代詩歌以其獨具的魅力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枝奇葩。詩歌發展到宋,風格發生了少許變化,少了幾許飄逸與灑脱,多了幾分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王安石,陸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宋代詩人。

(一)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理解前三首詩抒發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欣賞詩歌的方法。

4.學會有節奏地朗讀詩歌。

(二)整體感知

1.朗讀前三首詩,讀準下列字音

穢(huì) 長(zhǎng) 黍(shǔ) 軒(xuān) 圃(pǔ)

2.掌握作家作品情況

①作者姓名、字、號、朝代

②作品、出處、體裁及意境。完成表格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歸園田居》

(1)教師介紹作家思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東晉末年,官場黑暗腐敗,充滿了虛偽和好詐,陶淵明與這種現實格格不入,詩人的高潔人格使他寧可歸隱田園,辛苦勞作,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歸隱田園的詩人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化為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2)請同學們對照課後的註釋疏通詩句意思。(找一個學生串講,其他學生補充。注意幾個詞——荒穢、荷、但)

(3)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詩人融情於景,景中的情便構成了本詩的意境,請學生分析本詩的意境。首先,本詩都描寫了哪些景?

(前三句均為寫景①南山下的田地,豆苗淹沒在雜草之中;②詩人早晨便到田地裏鋤草,待到晚上才扛着鋤頭回來了;③詩人拖着疲憊的身體走在回來的路上,草葉上的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

(4)從這三個畫面來看,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是一種什麼情況?

陶淵明不是個好農人,儘管整日勞作十分辛苦,但秧苗長得卻很不好。

(5)詩人為什麼拋棄仕途的生活而來農村吃苦?

由第四句可以看出:詩人為了“使願無違”,寧可過貧苦勞累的生活,由此求得心靈的超脱。

(6)結合課後練習,進一步理解詩中所抒發的感情,“願”指什麼?

心願、志願,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潔人格的願望。

(7)朗讀指導。

2.總結歸納欣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1)藉助課下注釋及字典,掃清文字障礙,弄懂詩詞的字面意思。

(2)詩詞藉助於形象來抒情,搞清楚詩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通過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更有助於理解詩歌的意境。

(3)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像和聯想,深入體會詩的意境。

(4)體味詩中生動傳神的句子。

3.學習《過故人莊》(引導學生自學)

(1)看課後練習一的提示,朗讀本詩。

(2)理清詩句意思之後思考並回答問題

①請用自己的話描述老朋友相聚時的情景。

②景色描寫的作用(山村清新遼遠的景色襯托了詩人悠閒、愉快的心情。)

③“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對田園的喜愛之情)

4.學生自學《錢塘湖春行》

教師提示

體會詩人捕捉到的早春景物,通過想像,描繪一幅“西湖春色圖”,體會詩人愉悦的心情及對自然、人生的熱愛。

(四)總結、擴展

古典詩詞獨具魅力,不僅可以使同學們瞭解古代的社會風貌和古人的思想狀況,還可以受到美的薰陶,提高自身修養、和審美能力。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三首詩。

2.將《錢塘湖春行》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導人新課

1.檢查背誦。

2.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東晉和唐代的三首詩,對閲讀和欣賞古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宋代兩位大詩人的作品。

(一)明確目標

1.掌握下列字詞。

苔、畦、闥、豚

2.理解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朗讀、欣賞詩歌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範讀、正音。

苔(tái) 畦(qí) 闥(tà) 豚(tún)

2.文學常識。

3.指導學生依據註釋,疏通文意。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書湖陰先生壁》

(1)介紹寫作背景。

王安石一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奮鬥,在他晚年罷相隱居後,生活和心情的變化,引起了詩風的變化,創作了較多描寫湖光山色的小詩,表現了詩人心靈與自然的融合,詩歌藝術成就更高一籌。

(2)景物(茅檐、花木、一水、兩山)

景物描寫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擬人)

景物的特點。(隨意、簡潔、自然)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在仕途中屢受挫折,詩中表達了詩人極力超脱,努力發現自然中的美,表達那份似有似無的閒適之情。)

2.學習《遊山西村》

(1)寫作背景

陸游是我國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本詩寫於宋孝宗乾道二年,是罷官家居後所作,詩人所描繪的閒逸、恬靜的農村生活,並不能掩飾他那報國無門的苦惱。

(2)根據課後註釋疏通詩句意思。

(3)陸游筆下的村舍風光具有什麼特點?

(質樸、閒逸、恬靜。)

通過哪些描寫可以看出?

“半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衣冠簡樸古風存。”

(4)你怎樣理解“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句話表面看來是説明田間複雜多變的地理狀況,實際卻是詩人內心世界的一種反映。“山重水複疑無路”。恰恰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探索,報國無門之時表現出的樂觀並不輕鬆,此時的心情與遊歷的實況恰恰相符,抗擊外敵的戰爭是曲折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對人生的頓悟,衝破了閒逸的氛圍,表現了一種愉悦的心情。

3.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四)總結、擴展

通過對這兩首小詩的學習,對同學們的欣賞能力再次進行了訓練,通過詩歌的表面,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社會、人生的凝重思考,希望同學們能夠深入體會。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古詩。

2.獨立完成課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