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歸園田居其一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7W

歸園田居其一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重點字詞,瞭解陶淵明其人其詩文。

2、能力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品田園之美,悟本性之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

[教學重點]

品味陶詩的語言

[教學難點]

領會詩中“拙”字的實質內涵

[教學方法]

朗讀、品讀、小組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

同學們,在《桃花源記》裏,武陵人一睹了桃花源優美的景象。這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這裏良田美池,雞犬相聞,民風淳樸。.。.。.一派和平與安寧的景象。試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武陵人,你從桃花源出來你會幹什麼?

(預設)生:課文上説他又回去找,可是沒有找到;他會帶上自己的家人逃離到這個地方;他會按照那樣一個桃花源再建一個世外桃源。

師:其實陶淵明與他一樣,也想建立一個自己的桃花源。建在哪裏?

生:歸田園建。

追問:今天我們就一同來看看他自建的桃花源,但它不叫桃花源,它叫什麼?

生:田園

追問:今天我們就一同步入他的《歸園田居》,一起去看一看、玩一玩、品一品。

[感知文本]

一、朗讀文本

(一)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文本,勾畫出不認識的字。

(二)教師示範朗讀,學生掃除文字讀音障礙。

(三)請學生齊讀文本。

過渡:文章和詩歌的標題就好比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説:“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

二、理清文章思路:

從標題來看,給我們傳達了哪些基本信息?

明確:歸田園居

追問:從這標題來看,我們應着重抓哪個字?歸。下面就讓我們圍繞“歸”字來理清文章的思路。那麼作者歸在哪裏?

明確:歸到田園;也就是告訴了我們他的歸之所(板書)

過渡:歸之所是哪幾句,同學們一起齊讀出來。

追問:除了講歸之所還講到了什麼呢?(請同學們看詩歌內容的前6句講的是什麼?)

明確:歸之因

追問:那麼除了剛才所歸納的:歸之所 歸之因,還寫了些什麼呢?請同學們一起來齊讀最後兩句:“户庭無塵雜。.。.返自然”

明確:歸之情 (趣)

追問:哪個字更好?“趣”字我覺得更好,情:只是當時的一種心情,而“趣”字把作者那種(在田園生活裏)樂在其中的感覺表達了出來,並且作者回歸到田園也是他人生的一種趣味、一種情趣。

板書:明確:(1-6)歸因;(7-16)歸所;(17-20)歸趣。

過渡:理清了文脈,下面就讓老師引領大家一起來了解詩人的歸之因。

[品讀文本]

一、瞭解“歸因”:

問:哪些詩句體現了歸因?

明確:前6句。

二、品讀關鍵詞

提問:詩歌前6句中哪些字詞表現了詩人辭官歸隱的原因?

三、品讀概括句:

(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追問:“俗”是什麼意思?“無適俗”是什麼意思?

明確:“俗”:世俗:為名為利,爭名奪利;汲汲於富貴,汲汲於名利。“天下之人,熙熙壤壤;為利而來,為利而往。”《史記》意思是説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無適俗”:不能、不會迎合世俗,保留自己的真性情。

小結:這兩句就是告訴我們陶淵明不僅本性真,品性高,而且十分嚮往田園生活。

(二)“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追問:這兩句詩我們應該抓哪兩個詞?為什麼?

明確:“誤”“三十年”

追問:表明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明確:對官場的厭惡,一個“誤”字,説明作者悔恨之情;三十年用誇張的 説法,表明時間之長,悔恨之深。

過渡:作者運用了一個比較貼切的比喻,將自己對官場的厭惡表達了出來。

(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追問:“羈鳥”是什麼鳥?池魚又是怎麼樣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自由,受到束縛。

追問:詩人用一個“戀”一個“思”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明確:正是作者嚮往田園自由、厭惡官場束縛,所以在這裏把作者急切想要回歸園田的心情表達了出來。

過渡:然而最具吸引力的還是其中的歸之所,下面我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賞析。

二、品味“歸所”:*(小組討論)

(一)本首詩歌選取了田園的哪些意象?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

(二)單看這一個一個獨立的意象美嗎?

明確:不美!

追問:對,這不過是農村的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那為什麼在陶淵明的眼裏,一切平凡的事物都顯得那樣美好?

追問:正所謂:境由心生,詩人本人是性本愛丘山,一直嚮往、神往田園生活,所以,以我觀物則物皆着我之色彩。

(三)這些意象都有什麼樣的特徵?品讀景物所藴含的美。

下面我就將咱們班分為四大組,一起來品味意象的特徵,去發現景物所藴含的美。

1、方宅、草屋:住處空闊寬鬆。房屋雖簡陋,好在數量較多,不但夠自家人居住,就算有客人來,也寬鬆有餘。

2、榆柳、桃李:環境清幽美麗(春日繁花似錦,繽紛絢麗:夏日綠陰匝地,郁郁青青)

3、遠村、炊煙:氣氛安詳柔和(渺渺村莊,裊裊炊煙,朦朧迷茫,似幻似真)

4、狗吠、雞鳴:生活寧靜和平(能聽到深巷中的狗吠聲,可見鄉村的寧靜;雞在桑樹顛得意地鳴叫,可知生活的安定和平。“狗吠雞鳴”還給田園生活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小結:孤立地看這些景物雖然平常,但當它們組合在一起後便活靈活現地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寧靜平和、淳樸自然、美不勝收的田園畫卷。

過渡:然而詩人歸後的心情怎麼樣呢?我們一起齊讀最後四句詩。

三、感悟“歸趣”:

詩人歸後的心情怎麼樣呢?(“户庭無塵…反自然”)

明確:擺脱官場生活那種自由自在、輕鬆愉悦的心情。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閒適恬淡 、寧靜幽美、自由自在。

[拓展延伸]

一、探究“拙”字的文字意藴

過渡:同學們我們在桃花源裏走了一圈,我們暢遊了桃源的一切美景,可是老師就有一個疑惑,詩人如此嚮往的地方,他卻説守拙歸園田。“拙”是什麼意思?

明確:拙有兩個義項,一個是“笨”;一個是自謙之詞。

追問:陶淵明真的笨嗎?不是,是自謙之説法,正所謂:大智若愚。

追問:我們怎麼來理解文中的這個“拙”字?

明確:作者這個“拙”表現在哪些方面?①從作者自身這個角度來説,他覺得自己“拙”在什麼地方?(提示:拙事,拙景(所追求的田園生活是一種笨拙的人生追求)),②從世俗的觀念這個角度來談“拙”

明確:①A:“拙事”: 詩人曾因謀生餬口之需和“大濟蒼生”之志而誤入官場,如今感到悔恨交集。B:“拙景”:詩人追求的事物都是鄉村常見的普普通通的景物,如草屋、方宅…然而在作者眼裏越是簡單的事物,他反而越是滿足,從而越是感到快樂與幸福。②在封建時代,世俗之人大都以做官為榮,以做官為利,而陶淵明卻“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有着不同於流俗的氣質情操,認為自己的本性無法與官場調和,所以作者毅然地選擇了一條與世俗追名逐利、士優而仕的觀念相違背的道路。選擇迴歸閒適恬淡 、寧靜幽美、自由自在田園生活的,堅守本性的真我。③處在一個權力之爭劇烈的社會裏,正人君子是難以自處,如何不同流合污,就會被制度湮滅;在世人皆醉的時代,陶淵明無力迴天,面對污濁的現實,也不願自己的心為行役,詩人最終選擇走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

小結:陶淵明所堅守的“拙”,正所謂:“世人以之為拙,我卻以之為真”是他堅守本性的真我,守住自己人格的獨立和自由,更是堅守自己精神、心靈的`棲息地,尋求自我的精神家園。從而徹底遠離官場,通過淡泊寧靜的田園生活讓自己的心靈、精神有了依靠,以至於不讓自己的心迷茫而喪失自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士大夫不能實現兼濟天下抱負的時候,也許“窮則獨善其身”便是他最好的歸宿。

二、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仿寫句子)

追問:那麼什麼是精神家園呢?

明確:“精神家園”我想應該就是理想的生活,力量的源泉,心靈的棲息地。

追問:那麼同學們你們想要構建一個什麼樣的精神家園呢?

提示:①同學們可以學習陶淵明用意象構建你的精神家園;或選擇補充完整下面的句子

②我的精神家園是(——),這裏有(——);當我(——),精神家園是(——)。

[課堂收束]

同學們,在那樣一個時代裏,陶淵明始終如一地堅持着本性的真我,堅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在一則廣告詞中看到:“世界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酉陽,一個在你的心中”,是的,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桃花源,那便是我們心靈的棲息地,我們的精神家園。在老師的心中也有一個温暖的精神家園,今天作為新老師的我,之所以能站在這裏和大家交流學習,是因為在我的身後有一支團結而又強大的精神制藍團,是他們給予我信心與勇氣,所以他們便是老師的精神家園。然而,正處在懵懂走向成熟的你們更需要構建好、經營好你們的精神家園,並應保持認真的人生態度,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堅定地走下去。我相信:自由、快樂、幸福就在前方……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⑵ 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⑶ 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 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⑵ 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閲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期會考作文以“學會放棄”為話題,通過這次作文,我們懂得,取與舍貫穿於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棄,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説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出仕多年後,毅然地與官場徹底決裂,選擇歸隱田園,這是為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簡介陶淵明,並解題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敍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悦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三、誦讀課文

1、範讀正音並提示五言詩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學生朗讀,並加以評價。

3、聽錄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四、討論鑑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並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

塵網羈鳥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裏)

嚮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 戀舊林 思故淵 歸園田

2、提問:哪些詩句描寫鄉村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七八間”等詩句。

3、提問:詩中描繪的田園風光圖景有什麼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讓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

農田 草屋

簡樸幽雅

榆柳 桃李

遠人村

安詳悠閒

墟里煙(動靜結合)

(以動襯靜)

狗吠 深巷

寧靜和平聞

雞鳴 桑樹

無塵雜

閒適自在 感

有餘閒

總之,這些詩句,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五、探究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繫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1、從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靠“歸隱”與“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3、成因分析: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誤落塵網”13年之後,“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學朗讀課文並練習背誦

七、作業

1、課外探究: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提示:

⑴ 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⑵ 徹底悔悟。

⑶ 也許是一種託詞。

2、比較閲讀《歸園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⑴ 進取與隱退的對立。

⑵ 文學有着廣闊的胸懷,只要是美的,都有價值。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解讀田園風光構成的意境。

2、解讀詩人歸田園前的心境,解讀詩人形像。

3、簡單瞭解陶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跟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如果大家走入社會,有兩條道路給你們選擇——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農民,平平淡淡。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跟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跟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跟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析題:

文章跟詩歌的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跟眼睛,俗話説: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跟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請同學們看屏幕,我們這節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請大家將書翻到103頁。

四、讀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跟“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五、討論鑑賞:

1、從何而歸?

明確:官場。

詩人將官場説成“塵網”、“樊籠”,這些詞反映了詩人對官場的什麼態度?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請同學們打開優化方案128頁。我們班哪個同學説話最大聲的,自告奮勇起來讀給大家聽,好嗎?

2、為何而歸?

(1)本性愛田園。

(2)由於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為獨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特點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覺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説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繫田園的心情,以喚起人們對自由的嚮往。

3、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找出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

明確:“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學生自由發揮)

(參考:屋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覆地,習習清風平息心中焦慮。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喚起心中歡欣。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

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4、歸去如何?

明確:“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之感。作者是在寫自己寧靜、閒適的生活狀態,跟那種輕鬆、平跟、喜悦之情。

六、詩中用了什麼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動靜結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着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徵。描寫景物採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繫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八、作業:

課文有四句經典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希望同學們能夠背出來。

《歸園田居》(其一 篇四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後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他曾飲酒而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曾為世人描繪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數家珍般描繪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鄉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淵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詩情來自田園,下面我們來學習他歸隱田園之後的《<歸園田居>其一》。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自稱“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傳》),諡號“靖節先生”。被後世人稱為“百世田園之主,隱逸之宗”。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幾做個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往返於官場與田園之間,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直到他63歲去世,終老鄉村。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家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而充實的隱居生活,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悦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請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讀,同時解決難讀的字詞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羈鳥jī 蔭後檐yìn 曖曖ài 墟xū 吠fèi 桑顛diān 樊籠fán

1、聽名家範讀。

2、自由誦讀,根據註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3、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四、探究、合作

以“歸” 字為核心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為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餬口 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後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閲、門閥世族、士族。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族。)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説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屈原:“固時俗之工巧兮競周容以為度”,而他選擇的是“回朕車以復路兮之未遠制芰荷以為衣兮長餘偑之陸離”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歸園田居其一優秀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解讀田園風光構成的意境。

2、解讀詩人歸田園前的心境,解讀詩人形像。

3、簡單瞭解陶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習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如果大家走入社會,有兩條道路給你們選擇——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農民,平平淡淡。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析題:

和詩歌的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説: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請同學們看屏幕,我們這節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四、誦讀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五、討論鑑賞:

1、從何而歸?

明確:官場。

詩人將官場説成“塵網”、“樊籠”,這些詞反映了詩人對官場的什麼態度?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請同學們打開優化方案128頁。我們班哪個同學説話最大聲的,自告奮勇起來讀給大家聽,好嗎?

2、為何而歸?

(1)本性愛田園。

(2)由於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為獨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特點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覺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説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繫田園的心情,以喚起人們對自由的嚮往。

3、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找出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

明確: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學生自由發揮)

(參考:屋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覆地,清風平息心中焦慮。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喚起心中歡欣。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

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 “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4、歸去如何?

明確:“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之感。作者是在寫自己寧靜、閒適的生活狀態,和那種輕鬆、平和、喜悦之情。

5、詩中用了什麼手法:

比喻 擬人 誇張 動靜結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着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徵。描寫景物採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6、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繫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六、小結:

1、《歸天園居》主要寫詩人擺脱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曆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餘畝,草屋八 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

好處地與詩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銘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三是比喻生動形象,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藴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語言樸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正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第二課時

七、品讀、探究

學習《歸園田居》組詩中的另外四首詩,深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瞭解詩人的藝術情趣。

(課前印發詩歌資料,發給學生閲讀學習理解。)

1. 出示四首詩歌內容(多媒體2)。

2. 學生分組研讀四首詩歌,準備派代表發言交流學習體會。(研讀重點由學生自己確定,或內容情感、或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窮巷寡輪鞅②。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③。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④。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註釋】①野外:這裏指農村。人事:人際交往,這裏主要指與官場的來往。②輪鞅(āng):鞅是拉車的皮帶,這裏指車馬。③塵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撥開野草。⑤我土日巳廣:我開墾的田地一天天在擴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②,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註釋】①南山:指廬山。②興:起牀。理荒穢:即除雜草。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①,浪莽林野娛②。試攜子侄輩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壟間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一世異朝市⑧,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⑨。

【註釋】①去:離開。②浪莽:聯綿詞,廣大貌。③試:這裏作副詞用,初也,偶也,轉意為“偶爾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叢生的雜草荊棘。⑤丘壟:墳墓。⑥依依:隱約可辨的樣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為一世。異朝市:市朝變遷。⑨幻化、空無:佛教大乘教派的教義是空,東晉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無宗、本無異宗、幻化宗、心無宗,詩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義解釋,不含宗教色彩。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①,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雞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註釋】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過濾。濾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鄰而成局。多人聚合歡飲稱局。一説:局,曲也,近局指近鄰。

3. 學生分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學習體會。

4. 展示某小組學習成果,用點評法研讀《歸園田居(其三)》。

⑴“種豆”,代勞作之事;“南山下”,點勞作之地;“草盛”,雜草叢生;“豆苗稀”,“草”、“苗”對舉,形不善經營之狀,更顯樂此不疲之心。

⑵“晨興”,早起;“理荒穢”,整刈野草;“帶月”,披着月光;“荷鋤歸”,扛着鋤頭回家。三四兩句中,“晨”、“月”對舉,表明時間的推移,寫出了一天勞作的大概情況。尤其第四句,更是寫出了一種漫步田塍、心滿意得的情狀。

⑶“道狹”,道路狹窄;“草木長”,草木牽衣,歸途難行;“夕露”,晚間露水;“沾我衣”,沾濕衣服。從五六兩句我們可以感到田園的荒蕪、環境的幽清和夜氣的濕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為“沾衣”懊惱;“但使”,只要讓;“願無違”,不違背自己歸園田的心願。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詩人卻言“不足惜”,只要“願無違”,從而將自己摒離塵俗、躬耕自食、返歸自然的心志和盤托出。

這首詩語言質樸、平淡、自然,將勞動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靜謐景緻融為愜意出俗的意境,記錄着詩人蔘加勞動的情況和感受,抒寫了詩人脱離塵俗迴歸自然的閒適喜悦的心情。

追問:能否結合《歸去來兮辭》來分析《歸園田居(其一、其三)》?

討論、明確:

《歸去來兮辭》是詩人將歸隱時所作,是詩人的歸隱宣言,情感激切、興奮,其中所寫田園生活是其美麗的憧憬;與《歸園田居(其一)》相比,《歸去來兮辭》中所寫歸隱生活較為飄灑,浮於現實之上。詩人描寫的田園生活尤其是農田之事,是作為士大夫的詩人的主觀上的想象,是並未親歷其中者對之的一種遠距離的關照,是一種審美的描繪,而不是客觀的寫實。與《歸園田居(其一)》相比,後者是真實的田園生活,瀰漫着人間的煙火,人間的生氣。依依炊煙,雞鳴狗吠,所寫景物非常質樸、平淡,營造的是寧靜而不乏生機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於周圍環境中。並且從《歸去來兮辭》到《歸園田居》,詩人從理想的雲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現實中的田園生活其實並不那麼輕鬆閒適,甚至有些貧乏艱辛(《歸園田居(其三)》)。但《歸園田居(其一)》所構造的寧靜平和的意境氛圍中卻更可見出陶淵明的安貧樂道思想。

(其它幾首詩歌賞析交流,略)

5. 小結: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酒至暢懷,物我皆已忘,日月身邊流。真個是“何陋之有”?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都包容到他渾厚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瞭解詩人的藝術情趣。

討論、交流:能從《歸園田居》組詩的學習中,談談你所感受到的陶詩的藝術風格嗎?

小結:詩人描繪的是常景,抒發的是真情,闡釋的是至理,挑選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陶淵明的藝術情趣,這就是陶淵明一生的藝術寫照。

八、播放田園風光的音樂畫面(多媒體3),學生齊讀詩歌收束課堂。

九、佈置作業:

1.仔細品味下列陶淵明的詩句,説説它們在動詞的使用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⑴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⑵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時運》其一)

⑶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擬古(其七)》)

⑷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多媒體4)

2.結合《歸園田居》組詩、《歸去來兮辭》《飲酒》,談談你對陶詩感受最深的藝術特色。(700字左右。)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六

一、導入。

詩,以景傳情,情景交融,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讓我們隨着詩人的筆觸走進那色彩各異、形象鮮明的詩境中去吧。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之一,《歸圓田居》。

﹙板書課題、作者﹚

二、拜訪作者。

﹙請學生填空,師生交流﹚

《歸園田居》的作者是--------,字----------, 一名-----------,字----------,諡號--------------

別號-----------,---------﹙朝﹚偉大詩人,少時頗有壯志,博學善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等。﹙填好後學生齊讀一遍﹚

三、誦讀。

1、生師賽讀。

學生代表朗讀。教師朗讀。學生,強調字音:晨興、荷鋤。

2、學生齊讀,讀準字音。

3、讀出節奏。

讀詩要讀慢些,字句凝練,給人以思考的空間。讀出節奏。

方法指導:五言詩句的節奏221或212,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停頓,這樣朗讀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劃分節奏後,範讀首句。﹙學生練讀後,擊掌齊讀,讀出節奏。﹚

4、讀出意境。

﹙1﹚結合註釋,散讀詩歌,疏通大意。

﹙2﹚閉上你的眼睛,默誦本詩,你的腦海中浮現的是怎樣一幅圖畫。把你讀出的那形象鮮明的詩境,加上想象用筆描述下來。﹙用第三人稱﹚

《歸園田居》(其一 篇七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山水田園詩的典型意象和表現手法。

2、賞析寧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悟作者閒適恬淡的生活情趣。

【過程與方法】

在誦讀中領悟詩歌寧靜優美的意境。

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反覆吟詠,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賞詩歌結構美、畫面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探究陶淵明人生選擇的時代意義。

2、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其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歸園田居》課堂實錄

一、課堂導入:

師:同學們,陶淵明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國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詩文《桃花源記》、《飲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義者,為我們留下了對世外桃源的嚮往;他隱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過,但時至今日至今,我們似乎還在回味他筆下桃花的清香,品讀他高潔的靈魂。今天,就讓我們運用自己比國中時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來學習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歸園田居》的第一首。

(板書課題)

二、瞭解作者:

師:解讀這首詩我們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對陶淵明這個作者我們已經太瞭解了,同學們關於陶淵明的生平還記得哪些關鍵信息,誰來説一説?

生1: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歸隱,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脱俗。

生2:他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詩風沖淡渺遠,恬靜自然,感情真摯。其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生3:陶詩的語言風格:質樸、平實、清新、自然

師:點評PPT 展示

三、熟讀詩文:

師:大家對學過的內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時就要求我們還要知新。我們先來齊讀以下課文,順便檢驗以下我們的預習成果,這次不要忘記用二三式斷句嘍,來,少無適俗韻——開始

生:齊讀 個人朗讀 再齊讀

師:強調詩歌中關鍵字的讀音和字形。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羈鳥 守拙 蔭 曖曖 樊籠

四、賞析詩文:

師:剛才同學們讀的很好,這一次大家不僅要讀準字音,而且要注意節奏和語速。參照書下注釋,想必詩句的文本我們都瞭解了,那麼我們該分析下詩歌要素了,詩題,詩歌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信息。那麼結合剛才全文的內容,我們看一下,“歸園田居”這個詩題中,最重要的是那一個字呢?

生: “歸”字

師:也就是説,“歸”是詩眼。那我們這節課就從詩眼“歸”展開來解讀這首詩歌。

那麼首先,第一個問題來了,詩人從何而歸呢?

請同學們考慮一下,詩人是要從哪裏迴歸呢?從原文中尋找答案

生:塵網 樊籠

師追問:塵網,樊籠在這裏比喻什麼?

生:應該是當時黑暗的官場。

師追問:詩中還有類似比喻嗎?

生:詩人用“羈鳥”、“池魚”來比喻身陷官場的自己。

師:詩人身處官場就像被一張大網罩住,或者是被關在籠子裏,備受束縛,卻又無法脱身。這兩個形象的比喻表達了詩人的什麼感情?

生:看透官場的污穢和黑暗,表達了對官場的厭惡之情。

師追問:這裏的一個“誤”字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提示:(結合詩人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背景)

生:詩人認為當年進入官場是一個失誤,他感到很後悔。

師:總結,陶淵明的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加之政治腐敗,仕途充滿風險,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縣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誤”字顯示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意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意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師:那詩人是如何評價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師: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矛盾的心態,他徘徊於官場和田園之間。每次做官時,都是滿懷希望,每次辭官時,都是滿懷失望;詩人為什麼會這樣?

生:是由詩人本身的性格和當時官場的黑暗和腐敗造成的。

師:“三十年”根據課本註釋應為十三年,詩人為何如此説呢?

生:這是一種誇張的手法,而且這十三年是陶淵明滿懷希望、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也是詩人理想如鏡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壓抑,自由被束縛的十三年。

師:總結:由此可見詩人已經看透官場的污穢和黑暗,迫不及待要歸隱田園了。同時表達了對官場的無比厭惡之情。

師:好了,到這裏我們關於作者從何而歸的問題解答完了,我們再來看看他為何而歸?

為什麼要回歸呢?

師:提示,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田園將蕪胡不歸”,表面上看,他歸隱是為了躬耕勞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個合格的農夫,那他歸隱的原因何在呢?從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師:“適俗韻”指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和性格,説明他與那黑暗污穢的官場格格不入。“愛丘山”詩人的本性似乎與淳樸的自然有一種內在的相同之處。那這兩句體現了詩人的什麼性格特點?

生:詩人清高孤傲,於世不合的性格。

師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那為何要出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生1:陶淵明的家族是名門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過大司馬這樣的全國最高軍事長官,雖然到他這裏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義務繼承祖業,恢復祖風。

生2:身為讀書人,漢代以降,獨尊儒術,儒家弟子,大濟蒼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3:為了維持生計,支撐門户。

生4: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奪權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這樣的過程反覆出現。所以入仕做官,並非本性使然,陶淵明認為這是一大失誤。

師追問:“性本愛丘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關鍵的原因呢?請大家繼續尋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歸園田

師: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

師生討論共同認為: “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場上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去其本心。

師:一個品性如蓮花般高潔的詩人身處官場,就像是被關在籠中的鳥和養在池塘中的魚,無比痛苦,那詩人為何要選羈鳥和池魚這兩個意象呢?

生:鳥和魚的本性都非常熱愛自由。

師:詩人曾説“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鳥和魚都非常熱愛自由,那這句體現詩人的什麼感情呢?

生:對自由的渴望之情。

師:“戀”和“思”這兩個詞又能體現詩人的什麼情感呢?

生: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之情。

師:分析到這裏,大家用原文詩句告訴我,陶淵明要歸向何處?

生:田園

師:對,這方寸田園,就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園美景在詩人的心中是無與倫比的。讓我們一起來品讀其中的詩情畫意。“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來大家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如詩如畫,那你認為在這段描寫中,哪兩句最美?選兩句簡要賞析。

生:小組討論交流

生1: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簡筆勾勒,以此顯示主人生活的簡陋和鄉居生活的純樸,雖無雕樑畫棟,亭台樓閣,但畢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勞作,該是多麼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榆樹柳樹枝繁葉茂,遮蔽了屋子的後檐。堂前桃李芬芳,爭相競豔。桃紅李白,素淡與豔麗交掩成趣。環境是多麼的清幽美麗啊。

生3: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遠處的村莊隱隱約約,黃昏時分,村莊上空升起了裊裊的炊煙,一派安詳,寧靜,柔和的景象。詩人從近景推到遠景,把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入到悠遠的背景中,就像畫家在畫山水時,淡淡的勾勒幾筆,畫面雖淡,但味道卻很濃。

生4: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是目見,亦是耳聞。側耳諦聽,深巷中傳來一兩聲狗叫,雞在桑樹顛得意的鳴叫。以動襯靜,更顯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和平。雞鳴狗吠,這些司空見慣的農村景象,一經點化,便在寧靜中增添了情趣,悠遠中融入了生機。

師:大家説的很好,這是一幅寧靜優美的田園美景圖。

我們總結一下: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餘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然不廣大,房屋雖然也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的屋檐,桃樹梨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的優雅美麗呀,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讓我聯想到了劉禹錫《陋室銘》。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願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的畫面,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面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作用:這寧靜優美的田園風光,與勾心鬥角,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師:我相信進行到這裏同學們一定對陶淵明所描述的田園生活心生嚮往了是不是?或 者有些同學是不是會想,陶淵明這樣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態,沽名釣譽之嫌呢?

在這裏,我有必要告訴大家,陶淵明選擇了迴歸田園,但他卻不得不為這一選擇付出勞苦飢寒的代價。有詩文為證。(PPT)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五柳先生傳》

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後,過着飢寒交迫,貧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並不是是物質的富足,那究竟是為什麼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師:用原文來回答就是——守拙

師:這正是詩中“守拙”二字的含義,這是詩人迴歸田園的根本原因。

(解釋“拙”,這裏的拙,字面是笨拙,實際上是樸拙、古拙的意思)

師:在付出如此大的選擇代價之後,陶淵明在得償所願之後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一起來看歸去如何?

生: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師:請學生齊讀詩歌最後兩句

生:齊讀

師:“無塵雜”“ 有餘閒”這一“無”一“有”體現了詩人的什麼生活?

生:詩人歸隱後自由自在,閒適,愜意的生活。

師:“樊籠”照應前文“塵網”,“返自然”説明詩人又過上了順應自己本性的生活。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⑵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目標:通過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領悟,繪畫出詩歌的詩意圖,由此促進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方法目標:以引導為主,學生體驗為輔,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詩歌的鑑賞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加深學生的文化積累,領悟詩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時要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考勤

二、導入: 師:國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説説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同學們,還記得在你們國中時學過一篇散文,其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那篇詩歌是什麼,作者是誰,還記得嗎?(《桃花園記》,陶淵明),詩人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那麼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那麼這篇詩歌跟《桃花源記》一樣?又是要反映什麼呢,還是純粹的寫作者要歸田當農夫的'單純願望呢?

三、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時期是一個政治高壓的時代,,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因此,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他還有一個稱號叫“五柳先生”,緣由是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

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而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歸園田居》(其一 篇九

教材章節:語文教科書第五單元

授課教師:陳xx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誦讀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⑵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目標:通過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領悟,繪畫出詩歌的詩意圖,由此促進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方法目標:以引導為主,學生體驗為輔,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詩歌的鑑賞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加深學生的文化積累,領悟詩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時要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 學 過 程:

一、師生問好,考勤

二、導入: 師:

國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説説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同學們,還記得在你們國中時學過一篇散文,其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那篇詩歌是什麼,作者是誰,還記得嗎?(《桃花園記》,陶淵明),詩人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那麼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那麼這篇詩歌跟《桃花源記》一樣?又是要反映什麼呢,還是純粹的寫作者要歸田當農夫的單純願望呢?

三、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時期是一個政治高壓的時代,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因此,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他還有一個稱號叫“五柳先生”,緣由是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

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而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四、整體感知

1、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全班學生一起來朗讀,解決生字詞,並且參看註釋,瞭解詩歌的大意。(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韻 yun 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

羈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補拙②謙詞:稱自己的文章、見解:拙見

蔭yin沒有日光,又涼又潮濕

噯ai日光昏暗,模糊

顛dian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

樊fan 籬笆指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學們,先來看一下這篇詩歌的題目,俗話説: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明確: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

3、掃清了生字詞,疏通了詩歌的大意,既然“歸”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作者從哪裏返回?為什麼要返回?回到哪裏?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思考作者:⑴從何而歸;⑵為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

4、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

①那麼作者從哪裏返回呢?即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明確:官場生活(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② 為何歸來?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養家餬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那麼走上仕途之路的陶淵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嗎?(沒有)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

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①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②徹底悔悟。③也許是一種託詞。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

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③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

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農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農村(文明的異化)}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 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 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④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藴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歸園田居》(其一 篇十

【教學目標】

學習詩歌素描,以寫促讀。

【教學重點】

對《歸園田居(其一)》進行素描。

【教學難點】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巧用詩歌中的元素構思文章。

【學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導入新課:

大部分同學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詩歌嵌入文章當中去,那麼你們知道詩歌還有一種利用的方式嗎,那就是詩歌素描。一首詩歌,就是一個靈魂,一首詩歌,就是一段經歷,一首詩歌,一幅美景,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巧用詩歌中的元素,來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紹:

素描:文學上指文句簡潔、不加渲染的樸素描寫。素描即改寫,只是這種改寫更加靈活、自由。在記誦的基礎上,用文字傳達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可以以詩歌內容為原型,也可以改編內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換成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

3、投影: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菊花人生

(2005年湖北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片斷)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裏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着鋤頭,提着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閒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4、《歸園田居》素描練習:

練習1:園田擴展練習:陶淵明嚮往的是園田生活,請你根據《歸園田居》提供的信息,通過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繪一下的田園風光。(注意:不是翻譯)

練習時間:10分鐘。

學生展示片斷,教師點評。

教師示範:

透過晨霧暮靄,陶淵明與家人葛衣芒鞋,荷鋤園田;在屋子周圍的柳樹和桃樹伸展出最迷人姿態的季節裏,他與友人在樹下飲酒作詩暢聊至天明。那時,炊煙從遠處村落裊裊升起,雛鳥剛剛發出稚嫩的鳴叫,姿態驕傲的公雞在樹顛呼喊天明,遠處農家大黃狗的嬉戲,驚醒了熟睡中的小兒這一切在他的眼裏都那麼自然,雖清貧但寧靜,雖守拙但歸真。

微風帶着濕潤的水氣絲絲縷縷地吹來,遠處的草屋顯出一份朦朧的趣味,不遠的一簇菊花輕輕地擺動着花瓣。旁邊的河裏,偶爾有幾隻調皮的魚跳出了水面,又撲回水裏。

注意:描繪應該符合詩歌的意境的前提下,進行想象和加工

練習2:

塵網擴展練習:

⑴ 自選角度,描繪陶淵明厭惡的塵網。

⑵ 他陷入塵網迴歸田園的心情。

練習時間:10分鐘

學生展示片斷,教師點評

教師示範:

官場:他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在門閥的偏見裏成為零,他倔強的個性和直爽的談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羣裏是個異類,他強烈的自尊和不與權貴為伍竟成為施展抱負的絆腳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時間織成一張塵雜大網,籠罩着他,日漸一日將他緊緊束縛。

心情:歸,多麼甜蜜的字眼,只有離開母親太久的遊子才會為這個字的流淚,只有離開故淵的魚兒才理解這個字的美好,只有被關在金籠裏的鳥兒才知道這個字的意義。而如今的他卻像乳兒一刻也離不開母親,像魚兒一刻也離不開水,像鳥兒籠中絕食只是為了使靈魂迴歸枝頭。(羈鳥池魚)

練習3:

請根據以下資料,構思一篇文章(將練習1、2融入其中)

詩文及其他素材

⑴ 詩文: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

⑵ 個性:崇尚自然嚮往園田自由高傲愛菊愛酒

⑶ 重要事件: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園田

思考時間:3分鐘

學生敍述,教師點評

教師示範:

《歸》的構思

時間:徹底與官場決裂歸園的前一夜

地點:彭澤縣衙

人物:41歲的陶淵明

情景:塵網,園田

事件:陶淵明接到迎接鄉里小兒的信函後,在縣衙邊飲酒邊思考,最終決定迴歸田園。

六、課堂小結

1、發揮想象力/創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業(選做題)

1、完成所構思的作文。

2、任選一首詩歌,進行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