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歸園田居》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5W

新版《歸園田居》教案(多篇)

《歸園田居》教案 篇一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讀出詩人藴含在平淡語言中的濃烈情感,並最終熟讀成誦。再者,賞析意境是學習田園詩歌的必要環節,希望能通過描繪畫面,學生能感受陶詩的意境。另外,知人論世是學習詩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過背景的引入,學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的志趣和情懷!這節課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三個問題: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1、探究詩人迴歸園田的原因。

2、賞析陶淵明營造出的閒適、恬淡、寧靜、自然的意境。

1、詩人出仕的時代背景。

2、領悟詩人的志趣、情懷。

一課時

一位作家説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有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曾經做過重要的人生選擇,他選擇的是捨棄官場迴歸田園,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這個人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園田居》(其一),學習他的舍與得。

1、自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

2、理清思路:

(1)為何而歸?

(2)歸向何處?

(3)歸去如何?

(一)誦讀、思考:為何而歸?

——因為熱愛田園,厭惡官場。

誤落:從一個“誤”字中,你能讀出什麼情感?——沉痛、悔恨。塵網比喻官場,官場是很多人追逐的對象,但詩人卻為什麼將之比喻成網?體現出一種怎樣的感情?——對官場的厭惡。而且詩人被網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儘管有誇大,但可以感覺到詩人極端的厭惡,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讀出這種感覺?應該重讀哪些詞?(再讀,齊讀)

羈鳥、池魚:羈是什麼意思?籠中鳥、池中魚。這實際上也是詩人的一種——自比。鳥和魚本來應該是自由自在的,但現在卻成了“籠中鳥,池中魚”,所以他們特別渴望自由,所以應該重讀?——戀,思。(誦讀,齊讀)

誦讀是情感的藝術,所以,同學們首先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問:詩人既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又為何要出來做官?

看大屏幕,介紹詩人的生平和當時社會背景。學習詩歌,也要學會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往往是解讀詩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歸園田居的目的是什麼呢?

為了獲得個性的自由,為了保持人格的獨立,為了保持品格的高潔!

陶淵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這十三年,是理想如鏡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個性被束縛,人格被壓抑的十三年。

最終,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瀟灑迴歸田園。

(二)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齊讀)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白描手法,清新質樸。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方宅十餘畝,草屋幾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幾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三)歸去如何?(齊讀)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品格上的高潔和正直。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

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着並將繼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1、請帶着對詩人生平的深切感受來再次美讀詩文。(學生個讀,教師範讀。)

2、請帶着感情來背誦這首詩。

海子説: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法國詩人蘭波説:生活在別處,選擇和捨棄都是為了追尋心中的理想!陶淵明找到了心中的園田,希望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願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裏,能遵從自己心靈的召喚,不白活一回。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1、背誦全詩。

2、以“心靈的召喚”為話題寫一段文字。

《歸園田居》教案 篇二

1、以“歸”為線索,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訓練學生欣賞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3、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1、學習抓住景物特點理解作者感情的讀詩方法。

2、把握詩歌意象,欣賞詩歌的意境,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1、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2、理解作者不滿現實,反抗黑暗,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學習方法: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看圖猜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提示語:

(1)“夾岸數百步,中無雜草,芳草悽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2)“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五柳先生傳》

2、看圖猜詩,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和《飲酒(其五)》

明確: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文常簡介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情感真摯,詩味醇厚,風格平淡,語言清新自然。開創田園詩一派,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寫於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後的次年。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五個方面描寫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抒發了作者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全詩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二、朗讀探究,瞭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1、聽讀錄音,標出生字詞的讀音,簡單批註難點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課文。

請兩位同學扼要概述詩文內容,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到兩句進行朗讀,讀出感情,並説出喜愛的依據。

3、集體朗誦

三、小組合作研究

提問:“歸”字是詩眼,標題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值得我們思考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討論

明確:

⑴從何而歸?

⑵為何而歸?

⑶歸向何處?

⑷歸去如何?

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官場生活-喻

塵網樊籠

情-厭惡悔恨

2、為何而歸?

a、少無適俗韻: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愛丘山: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b、守拙歸園田:保持自己高尚的節操和自由的品性3。歸向何處?“守拙歸園田”

4、歸去如何?

所感:無塵雜/有餘閒/久/復

總結思考:從中可以見出作者具有怎樣的精神追求?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四、詩歌鑑賞中賞析句子的方法

1、對關鍵字進行分析(煉字)

2、對關鍵詞句、意象進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達情感

五、根據提示,圍繞”歸”,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1、從何而歸?棄官場

2、為何而歸?愛丘山

3、歸向何處?歸園田

4、歸去如何?返自然

教學過程:

一、感知

反覆吟讀“開荒南野際雞鳴桑樹顛”,體會詩中的意象。思考:詩人如何描寫園田?園田的景色有何特點?體現作者怎樣的感情?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呢?

明確:

作者筆下的田園景象

所見——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親切可即,環境幽雅美麗,近景)遠村、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遠景)

圖象

所聞——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聲音

小結:運用白描手法描繪了恬靜、空闊、幽雅、朦朧的田園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二、寫作手法介紹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着顏色,稱為“單線平塗”法。它源於古代的“白畫”。

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細描:也叫工筆描繪法,這原是繪畫的一種用筆方法,這種方法講求工整、細緻、纖毫畢露。借用到寫作中,細描是指對描寫的事物進行逼真地、細緻如微地精雕細刻。

(1)白描手法舉隅: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孟浩然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故鄉》魯迅

(2)細描手法舉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杜甫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總結:

詩歌原始的動力是心中興發感動的力量,最好的傳達方法不是寫得多美,寫得多麼艱深,或寫得多麼通俗,而是説這種傳達的方式要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內心那興發感動的生命的活動。陳師道評論陶淵明説:“淵明不為詩,自寫其胸中之妙爾。”正是指出了陶淵明詩的好處所在:他所寫的大自然的景物,都是他自己感發的生命,感發是平鋪直敍地進行的,他就平鋪直敍地傳達;感發是層層轉折變化的,他就層層轉折變化地表現。陶淵明詩的特色是:用最簡單的詞彙來表達最深微繁雜的情思。——葉嘉瑩《從陶淵明詩看形象與情意之關係》

三、共情

1、身居田園的作者感覺如何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感情?作品鏈接: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看見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過去。)

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歸去來兮辭》

2、有人説陶淵明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麼看法?(可從社會責任感、個人追求、當時的社會環境等角度思考)背景補充:

(1)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紛亂的時期: 19歲,遭遇淝水之戰; 21歲,司馬父子擅權; 35歲,司馬暴政引起孫恩十餘萬農民大起義; 38歲,桓玄殺司馬篡位自立; 40歲,劉裕殺桓玄,弒晉安帝,立恭帝; 56歲,劉裕逼恭帝禪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馬無不是打着擁主護國的旗號,乾的卻是打家劫舍的勾當,真是“亂看慣了,篡也看慣了”。而且身在官場之中,更需在紛亂的政局中見風使舵,相機而動,委曲求全,這對於生性灑脱崇尚自由的淵明而言,的確是一張壓抑心志的大網。

(2)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

(3)這個時期內,陶淵明依靠勞動度日。除了耕田灌園,還織過席子,打過草鞋,賣過蔬菜。由於農田常遭水、旱、蟲災,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淵明一家的生活仍極為困苦,有時處於“夏日抱長飢,寒夜無被眠”的困境。生活儘管困苦,但他固守窮節,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濟登門拜訪。陶淵明已幾天揭不開鍋,餓得起牀也很困難。檀道濟勸他再入仕途,陶淵明仍婉言辭謝,並對檀道濟派人送來的米和肉,謝絕接受。

總結: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嚮往,為了追求內心的寧靜,作者選擇了一條不欺人也不自欺的道路,親自下田躬耕。為此,作者付出了全家飢寒的代價。從這樣的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歸隱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出於內心的意願——對精神家園的捍衞和守護。

四、思考討論

作者為何刻意隱去現實生活的艱難和困頓,將田園生活寫的如此美好呢?作品鏈接: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五柳先生傳》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來兮辭》

“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遺速患。僶俛(mǐn miǎn,努力)辭世(辭官),使汝等幼而飢寒。 ”

——《與子儼等疏》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歸去來兮辭》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教案 篇三

1、激發聯想與想象,再現豐富的詩歌畫面。

2、背誦詩歌。

1、通過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

2、討論探究,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實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寧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閒適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園”的深層意藴。

2、汲取陶淵明及其詩歌給予我們的精神營養。

教學重難點:

1、藉助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

2、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情境創設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魏晉時期,因為社會日漸動盪,政治權利更迭頻繁,內部紛爭劇烈,戰禍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晉人士們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內”,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來對抗那個時代給人們所帶來的壓抑。今天我們要介紹一位魏晉名士,他也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併為後世求而不得的知識分子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生活的範式。他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通過《歸園田居》其一,來了解陶淵明的生命之場。

二、初讀,自讀感詩意

1、齊讀,矯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題

銜接語:詩的題目猶如人的眉和目,所謂“眉目傳情”,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題眼?

“歸”。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範讀,在聽的過程中思考:

“歸” 換成“去”“來”可以嗎?文本中哪裏可以體現出來“歸”?在文本中找到呼應“歸”的依據,選取1-2處解釋。

三、再讀,品讀賞田園

銜接語——朱光潛: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詩歌裏面還有一組意象顯示出了與上面一組意象不同的特點與感情。請同學們自己齊聲誦讀並在誦讀的過程中劃出來。

1、齊讀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方宅十餘畝……虛室有餘閒”。

2、賞景:藉助想象和聯想,描繪畫面。(概括景物特點)

請同學們以句號為單位,選取一句或兩句你喜歡的寫景的句子,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

預設:

“方宅十餘畝,草屋九間”:寬敞,整齊,閒適。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賞心悦目,怡然自得,花榮實繁,生機勃勃。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安寧,祥和,朦朧,恬靜,温暖,淡遠,自在。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淳樸,自然,幽靜,遼闊,安閒自在。

“忽聽無塵雜,虛室有餘閒”:純粹,乾淨。

3、誦讀:讀出怡然自得與輕鬆閒適。

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而田園生活輕鬆、清新,淡雅,讀出這種和諧之美。語氣應該緩和而自然,讓人聽了感到很温馨,很輕鬆。

四、三讀,聯讀現啟迪

銜接語: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鼻祖,他創造了一種範式,從此士大夫心裏便有了田園。對於陶淵明詩歌風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讀“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論世”這一點也很重要。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為官經歷(ppt展示)。

393 年(29歲),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歸)

400 年(36 歲),在桓玄手下當幕僚。 (三年後歸隱)

404 年(40 歲),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 (三年後歸隱)

405 年(41 歲),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 (很快辭職)

405年(41 歲),任彭澤縣令 。 (81天后辭歸)

1、自主思考

結合你詩歌內容及你所瞭解的陶淵明思考:為何陶淵明在短短13年內五入五出?

小結 : 所以陶淵明不是真的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羈鳥”和“池魚”。當陶淵明覺察到官場與自己的'本性相違背的時候,便毅然的決定隱居,迴歸到自己的田園。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無力改變,轉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尋求人性的復歸。田園生活意味着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淵明的靈魂容器,是他表達生命忠誠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現實人生的一個驛站。

真正純淨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地濾出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2、小組探究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出示ppt)“歸隱”的深層動因——求得內心的寧靜和諧

這種內心的寧靜和諧,這種寄情山水、迴歸自然的情懷,不僅是中國文人獨有,更是一種全人類普遍意義上的情感需求。德國詩人赫爾德林曾經説過,“世界充滿勞績,人卻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晚年時的看到這句話時亦幡然醒悟,説:人類的本質,就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何謂詩意?在陶淵明清新舒緩的田園生活的詩句中,藴含着幾千年來人類對生活最樸質的追求。

小組討論:如何“詩意地棲居”?(學生小組討論,形成文字,選代表作答)

預設:

1、學會欣賞平凡之美

2、偶爾給心靈放個小假

3、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

小結:讀遍天下詩書,盡賞人間美畫,聆聽經典名曲,遊覽祖國山河,都是走向詩意人生的最佳途徑。

五、本課小結

可以説,詩意,就是靜下心來,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這個意義上説,陶淵明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念想不盡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曠神怡的田園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歸隱生活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陶淵明早已成為過去,但人們面對“進退出處”的人生選擇從未停止。祝願大家不管身在何處,過着怎樣的生活,都能夠有一方心靈的淨土可供靈魂詩意地棲息。

六、作業

背誦全詩。

《歸園田居》教案 篇四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的名篇,教學這篇文章,除了讓學生明白詩歌的意思和體味 田 園的意境外,瞭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

這首詩教學設計為一課時,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對陶淵明的性格、行文風格有一定的瞭解;同時,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説,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課 文 下的註釋來了解本首詩的內容。所以根據高一學生的實際和本課意境較為淺顯的特點,我在上課時以“歸”字為中心輻射開來,以“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四個問題來緊扣詩中相應的句子,從而將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同時通過詩句中如“羈鳥”、“性本”“自然”等關鍵詞語的理解準確地闡釋了上面的四個問題,把學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實到具體的語言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真正做到“望文生義”,從而避免了學生 的 憑空想象。為了 培養 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對田園生活詩句的改寫描繪和對詩歌的反覆朗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陶淵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詩內容的基礎上,還引用了其它相關的詩句來説明陶淵明歸隱過後所面臨的物質上貧困但內心卻自由無比的生活,進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與豐厚物質之間,我們該如何選擇? ”的問題,學生討論併發言,不強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説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啟示, 並 在學習中成長。

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講解、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於我拋出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前面結構內容分析的時候主要是老師講解學生聽,給學生參與的時間不夠;在引入討論環節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使得剛開始討論的時候學生只能從宏觀上談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結合自身的現實。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書是一種創造,創造教學藝術是我們教師永無止境的追求。

《歸園田居》教案 篇五

每次備課,我都要查閲大量資料,一來結合自己的閲讀體驗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二來通過細讀文本來激發思維,設計教學。正因為此,我的公開課一般會顯得旁徵博引,有一定深度。

不足之處:

1、課前準備不到位。雖然和音樂等資料是打包放到優盤裏的,但是10班電腦有毒,導致ppt裏的音樂不能如約播放(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兩次播放音樂,都需要在屏幕上切換ppt和音樂,有礙觀瞻。課前音樂調試沒做好,音量過大,導致後面學生誦讀自己的作品時候,學生的聲音聽不清。不知道是不是模板原因,到了新的電腦上,模板自帶的文本框顯示出來了,很難看。

2、教學設計各環節之間銜接有阻塞感。這節課教學設計有複習導入——意讀——研讀——美讀。研讀部分是課堂主體,由從何歸、為何歸、歸向哪組成,這三部分之間我都是用學生的閲讀困惑引入,但是這幾部分之間是否可以銜接得更婉轉?特別是對“虛室”的解讀。在“羈鳥”“池魚”之後,怎麼突然轉到“虛室”呢?

3、過於關注教學語言,導致課堂發揮很受影響。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上次去九中聽《項脊軒志》,特別欽佩宋玉榮老師的教學語言,乾淨凝練,有啟發性。於是課前寫好了背景相關,總結部分的內容,可是不管脱稿還是不脱稿,事先寫好的東西必然不能完全適應課堂,那麼或讀或背出來,必然達不到與學生相融合的效果。顧此失彼,過猶不及了。太關注自己的教學環節展示了,而忽視了學生。其實,平日的課堂我應該是比較善於把自己的閲讀感受結合實際生活傳遞給學生的。

4、詩情畫意和理性解讀如何統一,這是我上完這堂課後的另一個思考。我本是不太能欣賞詩歌——雖然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完全可以駕馭古詩文的——但經過跟董主任的溝通,發現愛讀詩和不愛讀詩在教學生還是有差別的。雖然我能理解詩中情意,但如何用詩的方式傳遞(更好的效果,應該是“感染”)給學生?相對而言,我喜歡挖掘文本深處的內涵,這屬於理性的思考。詩情呢?詩情本來就是很難意會言傳的東西,教授《歸園田居》(其一)讓我感受尤其深刻。董流主任命題之初認為《歸》要比《短歌行》好上,我的看法相反。太淡的詩情,怎麼讓學生感悟到?我要做什麼,怎麼做?好難。我應該讀一讀詩歌了,三十歲了才開始讀詩,不管怎麼説,有這種覺悟也算是進步吧。

5、楊老師説這堂課重難點不是很突出,雖然他也給了我最高分。我想如果在鑑賞中間八句田園風光白描句時,有個關乎這部分作用的總結,可能會更突出些。

怎樣把詩歌上出詩味,怎樣在內固守內容、語言的規範性而在外將之行雲流水地發揮出來,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地方。

拿到這個課題我就有點怵,雖然上過好幾遍,但對陶淵明的詩歌一直缺乏自己深刻的感悟。既然是公開課,肯定不想走尋常路,這不尋常從哪裏來?要從自己獨特的感悟中來。包括上一次的公開課《鴻門宴》,在職稱面試中,剛好抽中這一課,我能感覺出評委對我的教學設計挺滿意。市教研室主任陳明潔問我的答辯問題就是:你不是從項羽角度,而是從他周邊人的角度來解讀項羽?——恩,是的。

優點:

1、做的不錯。選模板的時候,我的條件是一中國風、二簡潔大氣、三隻有黑白兩色、四畫面留白要多。文字部分或是我的所思所感,或是學生作品;配樂《半壺紗》和《山水之間》,前者是前段時間發現的充滿禪意的隱逸之歌,後者是受《清明雨上》影響而在許嵩《走,吃茶去》專輯中選出的。應該算是比較應景的。後者渲染創設情境,前者在讀學生習作時做背景音樂。就一般技術來説(太高達上的技術,能力有限無法實現),我對還是比較挑剔的。

2、充分利用學生課前預習成果。課堂主問題都是學生的閲讀困惑。事前佈置預習,寫出閲讀困惑,再將之篩選組合排序,構成我課堂的主線。環節之一的學生改寫,也算是課堂的一大亮點。10班學生的創作能力真是不容小覷,所選的陶徐偉和楊雪月的習作,前者安閒中有頑皮,充滿生活樂趣;後者悠然中充滿詩意。這樣的改寫讓陶淵明的詩歌離我們更近,這些改寫本身就説明了學生的閲讀感受。

3、課堂生成好地出乎意料。在小組討論彙報成果環節,對於“依依”是否能換成“裊裊”時,蘇曉研的回答是“不能,因為“依依”是平聲,對應“曖曖”的仄聲;而“裊裊”也是仄聲。”竟然懂得用音韻學知識回答這樣的換字問題!在回答為什麼寫雞犬這樣十分常見的家禽時,李沐陽説“一來這是農家常見的動物,更能體現田園生活的意趣;二來雞犬還有其他意義,《老子》中説“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所以,雞犬相聞還可以代指富足、祥和、寧靜、喜樂、滿足的世界,説明陶淵明眼中的農家生活很愜意。”太妙了!備課時,我曾猶豫要不要拓展到《老子》,擔心有掉書袋之嫌便作罷,可是李沐陽所在小組竟然能想到這一層,真真出乎我的意料,評委們聽到這兩處,不住地點頭讚歎!

4、適時加入我的閲讀感受。比如講到“樊籠”“塵網”,令人想到莫言《蛙》中的句子。比如總結時想到左拉《貓的天堂》關乎“天堂”的定義,與陶淵明的選擇形成鮮明對比。我想,如果把貓的天堂和陶淵明的選擇打在ppt上,對比效果是否會更鮮明。

《歸園田居》教案 篇六

師:今天我們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我們剛學習過他的《桃花源記》,誰來談一下對陶淵明的理解?

生1:東晉人,曾經不為五斗米折腰。

師:大家補充。

生2:做過彭澤縣令,寫了五首《歸園田居》。他厭惡當時黑暗的官場。

生3:是山水田園詩的鼻祖,他的很多詩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生4:還有,他好像後來的生活很苦。

師:是啊,人總是在選擇中放棄,在選擇中忍受的。現在大家結合註釋,默讀一遍詩歌,弄懂基本的讀音和字義好嗎?

生默讀,交流詞義。3分鐘後。

一讀文本:讀出一種尷尬和一種辛苦。

師:早晨的時候我們背誦了此詩,現在我們來進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讀——請同學們讀出一種尷尬和一種辛苦。然後我讓同學帶表情和動作地朗讀。

生讀。2分鐘後

生3:老師,我來讀。“種豆南山下”(平緩)“草盛豆苗稀”(兩手攤開,做無奈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做勞累無奈狀,勞累,語氣低)“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做無奈狀,語氣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甩頭做無畏狀)

生鼓掌

師:誰來點評生3的表現

生5:基本上把握了詩歌的意思,有尷尬,有無奈。我覺得語氣還不夠準確。

師:哪裏?

生5:最後一句應該讀出一種堅定的語氣。

師:你來。

生5:讀(語氣堅定)

師:誰來談談詩中的尷尬和辛苦?

生6:辭官高高興興來種田,結果是草比苗旺,尷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勞動,辛苦。

生7:還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濕了,很狼狽。

師:還有補充嗎?(過了一會,沒有)

二讀文本:讀出兩個轉折和一種執着。

生:慢慢品讀

生8:老師我讀出了。

師:講。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個轉折,“但使願無違”是第二個轉折。

生9:不是,這其實是一個轉折,就是這些小的沾濕累的東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願沒有違背。

生2:我同意生9的説法。還有一個轉折應該是在開頭兩句,在草比苗勝的現實情況下,陶淵明沒有放棄而是早早起牀,很晚才歸來。

生10(着急舉手):老師我明白了,“一種執着”就是戰勝荒蕪的執着,面對困難不退縮,而是用努力戰勝它。(有同學鼓掌)

生11:老師,我覺得他説的不是很準確,這首詩應該是同一種執着,不可能有兩種執着。記得在七年級的時候你給我們將“學而第一1。1”的時候,你告訴我們很多人都解讀錯了,一段話不可能有幾個主題,所以我認為這首詩中的兩個轉折應該表現的是同一個執着。

生10:那你説是什麼執着呢?

生11:後面有個“但使願無違”應該是作者的“願”,結合我們對陶淵明的瞭解,應該是迴歸田園的強烈願望。

生10:那怎麼理解第一個轉折呢?

生11:啞口無言

師:應該有個結合點吧!(學生交頭接耳,沒有反應)

三讀文本:讀出一幅圖畫和一種愉悦。

師:好,現在我們進入第三個環節——請讀出一幅圖畫和一種愉悦。

師:提示:大家先尋找可能出現畫面的語句,然後認真體會交流。

生:讀,然後交流。

生12:老師,我找到了。(師點頭默許)“道狹草木長”句。我彷彿看到了狹窄的道路兩旁長滿了草,一個老人在這樣充滿詩意的田間小路上獨行。

師:嗯~(聲音拉長)

生4:他找的這幅圖畫,和開頭的草荒差不多,我覺得不準確。(有同學笑)

生7:我覺得應該是“帶月荷鋤歸”句。

師:用“白描”手法概括。

生7:一人,一月,一路。

師:月下散步圖?

生9:一鋤。

師:勞動晚歸圖。此圖有何意味?

生13:温馨、和諧。

師:請同學們用“沒有……,有的是……”的句式説。

生6:沒有勞動的艱辛,有的是月下晚歸的愜意。

生14:沒有官場的黑暗,有的是勞動的詩意。

生15:沒有官場的勾心鬥角,有的是勞動的快樂。

生16:沒有沒有耕種好的遺憾,有的是對勞作的享受……'

師:同學生説的很好,有了圖畫,愉悦也被你們説出來了。第一個轉折理解了嗎?

生11:理解了。有一種對田園的渴望支撐他不怕勞苦,地荒怕什麼,勞動就是了,總比在官場滾混強。(同學們大笑)

師:對,就是這種對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的無限嚮往的執着。勞動的苦中也有樂。那麼,苦衷有樂本質也是苦啊,作者寫勞動的辛苦的作用是什麼?

生17:這個簡單,就是反襯官場的黑暗了。你想,這麼苦的勞作作者都能苦中作樂,作者寧願放棄官場,迴歸田園,不是説明官場對他這種正直的人來説更苦嗎?

師:概括得好。

下面我們進入第四個環節——讀出一種樸實和一種人格

四讀文本:讀出一種樸實和一種人格。

師:這裏説的樸實是文風。

生讀、思考。

生18:這首詩歌的語言好像對面談話,沒有一點含蓄。

生19:這首詩和一般詩歌最大的區別是作者沒有選擇什麼意象來營造某種意境,都平白如話。

生20:你看“草盛豆苗稀”,傻子都知道寫的什麼東西。

師:這點大家都能理解。不過以後大家不能這樣説喲,要用專業的術語來説。現在大家來自由談談作者的人

生21:作者寧願選擇勞苦的田園勞動,也不留在官場,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的厭惡。

生22:作者在田園勞動中發現了生活的樂趣,表現了作者的隱逸思想。

生23:作者之所以厭惡官場,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同流合污的潔身自好。

師:誰能用一句話準確概括。用“這首詩通過……表現了……”的句式

生24:這首詩通過作者對田園生活的苦中作樂,表現了作者對田園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官場的厭惡

生25:這首詩通過作者對田園生活苦中作樂的標繪,表現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通過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表現了對黑暗官場的厭惡;通過對黑暗莞城的厭惡,表現了作者的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師:好,生25用一組排比,完美地概括了陶淵明的人格。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同學們再見。

《歸園田居》教案 篇七

【知識與能力】

瞭解作者背景,體會詩歌中優美的田園風光,感受作者熱愛田園生活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課文,學生能夠提升有感情閲讀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熱愛田園生活,的人生態度,培養熱愛自然風光,熱愛生活的人生追求。

通過詩歌所呈現的意向,體會作者對待生活恬淡樂觀的思想感情。

朗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一)導入新課

採用温故知新法導入:引導學生回憶《桃花源記》。桃花源是一個理想王國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寧祥和,我們可以從《桃花源記》中體會到作者陶淵明對於山水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一首山水田園詩《歸園田居(其一)》。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是東晉時期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2、教師範讀,學生標註讀音停頓,並注意朗讀的情感。

3、學生朗讀詩歌,並運用手中的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解決生字詞、疏通文意。

4、詩歌標題中哪一個字最重要?(“歸”)通過這個字,可以看出詩歌分為幾個部分?(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何而歸第二部分:歸向何處)

(三)深入研讀

1、作者從何而歸?從文中找到答案並分析。

學生:作者從塵網與樊籠中歸來,將官場生活比作塵網,將曾經無法逃脱的束縛比作樊籠,表達了作者對於世俗官場的厭倦與憎惡,所以想遠離歸隱。

2、作者又歸向何處?從文中找到詩句分析。

學生:“守拙歸園田”,作者歸向田園,享受於美好自然的田園風光。

3、作者筆下的園田有什麼樣的特點?畫出描寫田園景色的詩句,並選取你喜歡的意向進行分析。(小組討論)

學生:明確:

近處:宅院、林木,親切可即

遠處:村落、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

色彩:桃紅、柳綠,環境幽雅美麗

聲音: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

4、通過作者所描寫的田園風光,可以體會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詩歌可以看出作者對於田園生活的無限熱愛,對自然風光的沉迷與喜愛,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與憎惡,對於自由執着嚮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組織朗讀比賽。(以語文學習小組為單位,各組推選一位組員參加比賽,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輕柔舒緩的配樂,學生進行配樂朗讀,力求聲音洪亮,情感豐富,要體現出作者對於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比賽結束後評選最優秀的選手並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小結作業

1、小結:(帶領學生主動回憶與總結)本節課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2、作業:閲讀《歸園田居》(其一)其他組詩,體會作者對於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並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寫一篇400字短文,下節課交流。

本篇詩歌着重引導學生通過所展現的意向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所找到的詩句和特點各不相同,也會出現偏差,所以在學生討論時,我會適時進行點撥引導,引領學生找到正確的分析方式與着重點,使課堂設計能順利實現和進行。

《歸園田居》教案 篇八

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讀中走進詩人陶淵明的情感世界

學生讀古詩,大都能準確地有節奏地誦讀,但往往缺乏深入細緻的品味,尤其是走進詩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藉助讀;要通過多樣的讀品味詩的情和詩人的美好內心世界。

通過讀體味詩人的情感及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歸園田居

荀子在《勸學》中有這麼一句話,“登高而超,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遠。這句話給我們讀詩、讀文一個啟示,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於我們深入全面地把握詩文的思想內容。高度從哪裏來,標題、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這節課,我們不涉及多了,就從標題開始。

“歸園田居”怎麼讀呢?是什麼意思?回答了什麼問題?有一個字最重要,你認為是哪個字?這個字是如何領起全詩內容的?

活動2(活動)初讀

素讀:咬準字音

活動3(活動)梳理內容

讓學生梳理內容(歸何處、為何歸、歸如何)

活動4(導入)局部品讀

女生讀:“歸何處”即“開荒南野際……雞鳴桑樹顛”

思考與交流

1、這一節,給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給你什麼樣的感覺?你可否描述一下?

2、選了一些什麼樣的寫景角度,用了什麼寫景方法?

3、詩人為何對平凡簡樸的田園景象如此津津樂道?

活動5(活動)局部品讀

男生讀:“為何歸”即“少無適俗韻……池魚思故”

先弄清“從何歸”:

1、從何而歸?

2、詩人把官場比做什麼?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詩人把自己喻為什麼?要表達什麼?

再弄清“為何歸”

1、“適俗”的“俗”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2、“愛丘山”、“守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活動6(講授)走進詩人

既然詩人“性本愛丘山”,“守拙歸園田”陶淵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淵明家世與經歷: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閲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遠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經歷: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閒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法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志意多所恥”。最後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然後可歸結原因:

1、做官是由於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壯志。

但為官艱難,難伸志向,還做背良心的事。一個“誤”字表現了陶淵明的後悔和厭惡。

活動7(活動)局部研讀

齊讀:“歸何處”即“户庭無塵雜……復得返自然”

“復”字突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活動8(活動)美讀

1、怎麼讀“歸何處”這一部分呢?

一要讀出景物的美(純樸、寧靜、和諧),二要讀出情的深(如釋重負,輕鬆自然)

女生復讀。

2、怎麼讀“為何歸”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於本心,心甘情願),二要把握好“誤”(後悔與憎惡)、“鳥、魚”(興奮與自在)。

先抽兩位學生讀“誤落尖網中,一去三十年。”最後教師範讀。

男生齊聲復讀。

3、如何讀“歸如何”?

把握好“無”與“有”(清靜、閒適)、“久”“復”(苦悶與欣喜,讀得緩慢而放鬆)

全班復讀。

活動9(活動)擴讀

詩外讀詩人

1、淵明在官場裏混那幾年,像一位‘一生兒愛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強逼着去倚門賣笑。——梁啟超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

2、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飢寒的代價。而這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和偉大。——學者葉嘉瑩

3、七律贊陶潛

君子固窮歸園田,賦詩飲酒五柳前。

不為五斗折腰米,只圖南山賞菊閒。

煙銷雲飛人已去,流傳後世有佳篇。

滄海桑田逾千年,夢裏猶尋桃花源。

詩內讀詩人

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無”的是適應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熱愛自然的本性。

2、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無”的是世俗的虛偽機巧,“有”的是真誠拙愚。

3、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無客套與應酬;“有”的是“餘閒”,有充分的時間勞作、讀書、寫詩。

4、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無“樊籠”的禁銦與網羅,“有”返自然的自由與快樂。

活動10(測試)背誦全詩

試背全文

活動11(作業)課外練習

1、寫一篇隨筆,兩個題目任選:

(1)歸之樂

(2)詩意地生活

2、背誦全詩

3、將田園風光部分改寫為散文。

《歸園田居》教案 篇九

教學得失: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於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於初上講台,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後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