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教學設計案例【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W

語文教學設計案例【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篇一

專題二文本:國小語文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講座文本:

《教學設計案例分析》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瞭解和把握教學設計的基本流程結構,每個結構的基本內容。並通過案例具體説明教學設計內容的合理性與基本要求。本課程將通過兩講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

從教學設計的依據入手,到例舉不同文本教學設計的內容,主要解決教學設計需要和文本解讀與研究學生密切相關;只有關注文本的自身特點和內容,研究學生學習特點,才能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學內容。

第一講: 教學設計的依據有

教學內容的分析 包括:

第一.語文教材體系的分析;教師首先要明確語文教材體系的構成;對使用的國小語文教材進行整體結構分析和單元結構分析,把握語文課程的知識體系和邏輯層次。

第二,小語單元教學的設計

第三小語教學內容的確定,要根據課文特點和學情學段特點,確定教學內容。

學生分析 包括:

第一,學生學習基礎與認知規律的分析;

第二,學生需求與學習動機的分析

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 包括:

第一,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

第二,三維目標的統一

4.教學過程的 設計

包括:

第一,教學環節的設計; 第二,問題的設計;

第三,學生的設計;

第四,板書、課件的設計

如閲讀教學過程中諸環節的設計策略與方法:導入、整體感知、問題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背景知識的運用、板書與課件設計、拓展遷移練習的設計等等。

5.教學評價的設計

包括:

第一,針對單元或課文教學目標的評價設計;

第二,試卷編制與分析;

第三,語文活動的評價量表設計;

第二講:例舉説明不同文本體式優秀教學設計

1.記敍文閲讀教學設計——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同時,閲讀教學還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成長的故事”專題中的第一篇課文,承擔着引領單元主題,繼續在閲讀中學習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務。

本文寫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説理的事,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文中通過對人物語言、神態等描寫,細緻地刻畫了人物,有利於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生情況: 學生在二年級時學過《難忘的潑水節》一課,周總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讀周總理小時候的故事,會感到親切。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瞭解了文章內容。通過對1—6自然段(第一件事)的學習,對 “中華不振”有了初步的認識。由於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瞭解,所以在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時會遇到困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以文本為依託,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深入感悟,同時,還需要將課外資料引入到學習中,在課內外的結合中,在讀與思的結合中,在讀與寫的結合中,增進理解,感受人物形象。

技術準備:自制課件。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詞語。

2.學習第二、三件事,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產生敬佩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流程示意

複習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4分鐘)

課內外結合,理解“中華不振”(12分鐘)

讀寫悟情,感受志向遠大(18分鐘)

總結拓展,昇華情感(6分鐘)

教學過程

一、複習生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複習生字詞。

租界 模範 中華不振 帝國主義

巡警 吵嚷 懲處 訓斥 耀武揚威

鏗鏘有力 喝彩

2.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回憶課文內容,思考:這三組詞分別出現在本文的哪三件事中呢?

3.交流:少年恩來初到瀋陽,聽了伯父的話後,心中充滿了疑問,他常常想„„他都想到了什麼?

二、課外內結合,理解“中華不振”

(一)品詞析句,體會“中華不振”。

1.默讀7、8自然段(第二件事),思考:少年恩來來到租界,看到了怎樣的情景,畫出感受深的語句,把體會寫在書上。

2.彙報交流:

預設1:學生能抓住描寫人物外貌、行為、神態的詞語,體會到婦女可憐,洋人可憎,巡警可恥可悲,圍觀羣眾無奈等。

預設2:學生對“中華不振”的體會還不夠深入時,教師抓住婦女這一典型人物,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採取的策略:

(1)對比讀描寫租界的語句和描寫婦女的語句。

(2)引發思考:婦女“原指望”的是什麼?得到的又是什麼呢?

(3)進入情境:如果你在場,看到這幕情景,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討論:圍觀的人們和我們一樣憤怒,但他們卻“只能勸説”,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3.體會當時的情境,完整朗讀這個典型事例。

(二)資料拓展,理解“中華不振”。

1.第一次交流資料(社會背景):從收集的資料中,篩選出反應帝國侵佔我國領土,欺侮我們同胞的資料進行交流。(資料:略)

2.教師補充典型資料:(視頻+介紹)

1868年,上海的租界當局建了一個外灘公園。租界當局不允許中國人入內,中國人民憤怒了,他們聯名向租界當局抗議,但外國人根本不把中國人放在眼裏,沒有多久,在上海外灘公園門口,竟然掛出了這樣一塊刺目的牌子:“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3.聯繫上述資料,談感受,理解“中華不振”。

(三)有感情地朗讀7、8自然段。

1.回讀伯父説的話。

2.帶着此時的感受讀七、八自然段。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抓住發生在租界地的典型事例,深入讀書,點撥學生細細咀嚼語言文字,在讀讀、品品、議議中,一步步與文本展開深層次的對話。然後引導學生交流課外資料,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構建身臨其境的情感場。課內外結合,瞭解舊中國的現狀,理解“中華不振”的含義,為突破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這一難點做好鋪墊。

三、讀寫悟情,感受志向遠大

(一)讀懂內容,理解“崛起”含義。

1.自由讀9—17自然段(第三件事),思考:少年周恩來在修身課上是怎麼説的?

2.運用換詞語填空的方式,理解“崛起”的含義:

“為________________而讀書!”

3.繼續運用補充句子的方式,來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志向與同學們的不同。

同學們是怎麼説的?

“為___________________而讀書。”

(二)讀中悟情,體會志向遠大。

1.練習朗讀少年恩來説的話:你想怎麼讀?為什麼?(抓住“清晰”“堅定”“!”交流自己的體會。)

預設:在學生交流過程中,依據學生體會的情況,相機引導,層層展開,深入體會。

(1)讀議中深入體會什麼是“清晰”的?

層一:周恩來説的話是清晰的。

層二:周恩來讀書的目的是清晰的。

(2)讀議中深體什麼是“堅定”的?

層一:周恩來説話的語氣是堅定的。

層二: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是堅定的。

2.自由練讀這句話:周恩來清晰而堅定地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讀寫結合,探究立志原因。

1.回顧全文,思考:少年恩來為什麼會有這樣與眾不同的回答呢?從租界地回來後,他到底沉思了什麼呢?把想到的寫在書上。

2.生生交流。

預設:中國人為什麼這樣受人欺辱?用什麼方法讓中國人不再受欺凌?

學生會寫道:為什麼外國人在我們的國土上這麼蠻橫無理?為什麼我們的同胞受外國人的欺侮,卻無處申冤、無法報仇?

學生會寫道:為什麼國家的執法人員不但不為民做主,反而在同胞面前耀武揚威,助紂為虐?

學生會寫道:這一切都是為什麼?“中華不振”啊,國家落後就被人欺負,我一定要好好讀書,長本領,讓國家強大起來,讓祖國不再受人欺侮,讓同胞能在外國人面前挺起胸膛„„

(四)反覆誦讀,激發敬佩之情。

1.引讀:

是的,當週恩來看到洋人在我們的國土上耀武揚威時,他想(生1: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當週恩來看到自己的同胞受盡苦難時,他想(生2: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當週恩來想到決不能再受帝國主義的欺侮時,他決心(生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當週恩來想到國家要振興,民族要富強時,他決心(生4: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所以,當校長問為什麼而讀書時,周恩來站起來,清晰而堅定地説:(生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有感情地朗讀9—17自然段。

設計意圖

文章中的情感都是藴含在字裏行間的,只有理解、品味了文章的語言,感知了人物的形象,對情感的體驗才有了基礎。在各種形式的讀書中,逐步領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深刻含義,及其表達出的人物情感。抓住文中空白,聯繫全文深入思考,感受人物內心世界。在讀與寫的過程中,與文中人物融為一體,層層深入地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恩來志向之遠大,產生敬佩之情。

四、總結拓展,昇華情感

1.第二次交流資料(總理生平):從已有資料中提取有關總理生平的資料,生生交流。

預設1:周恩來青少年去國外求學的事。

(當學生交流這方面資料時,相機引導學生理解課後“資料袋”中的詩句,並有感情地朗讀。)

預設2:周恩來在戰爭時代的事。

周恩來在建國後為國操勞的事。

„„

2.總結: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總結,促進情感的昇華。

設計意圖:

這次資料的交流,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到,我們的周總理,小時候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從此以後,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青少年時代,為了中華之崛起,他遠渡重洋,刻苦求學!

戰爭年代,為了民族的解放,他不怕犧牲,浴血奮戰!

建國以後,為了祖國的富強,他鞠躬盡粹,死而後已!

這樣的交流,讓周總理光輝的形象樹立在學生的心中;讓我們的子孫萬代都記住我們敬愛的周總理!

佈置作業:

1.積累本課的四字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3.推薦閲讀《大地的兒子》。

板書: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 振興中華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聽寫本課生字詞,評價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評價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情況。

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了(),立志()。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深受啟發,我要為()而讀書。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課內外信息相結合,突破學習難點,激發學生情感。本課教學中,兩次引導學生篩選、提取、運用課前收集的信息幫助課內的學習。第一次交流關於文本社會背景的資料,促進學生對“中華不振”的理解,為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原因奠定基礎。在學生感受到少年周恩來博大胸懷,遠大志向後,第二次交流周總理生平的資料,昇華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更多地閲讀偉人故事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篩選、提取、運用信息的能力。

(二)説明文閲讀教學設計——以《長城》為例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此,本()課立足於學生充分的自主讀書,“一唱三探”讀《長城》,“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

2、教學背景分析

《長城》一課作為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開啟了“我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本組課文將帶領學生觀賞我國的世界遺產。《長城》一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長城的高大雄偉,還要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同時,要求學生在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想像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表達的方法。

我班學生思維活躍,有良好的閲讀習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基本掌握了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學習方法。在教學前測中獲知,73.8%的學生親自攀登過長城,同時對長城相關知識有着強烈的學習渴求。但是,對於長城凝結着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這一深刻內涵,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

教學中,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抓住“奇蹟”這條主線,圖文結合,一唱三“探”讀《長城》。

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不同層次地、有感情地讀書,瞭解長城氣勢雄偉等特點,體會長城的建造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3.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體會重點段落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不同層次地、有感情地讀書,瞭解長城氣勢雄偉等特點,體會重點段落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長城的建造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4.教學流程示意

整讀課文,複習鞏固,引出“奇蹟”(約5分鐘)

精讀課文,品讀語句,探究“奇蹟”(約30分鐘)

回讀課文,感悟寫法,唱響“奇蹟”(約5分鐘)

教學過程

一、整讀課文,複習鞏固,引出“奇蹟”

(一)複習字詞

1.聽寫:高大堅固、蜿蜒盤旋、氣魄雄偉、嘉峪關等詞。

2.自由讀課文,再檢查字詞是否正確。

3.結合以上詞語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結合複習內容,理清主線

1.這些內容是圍繞課文哪一句話展開描寫的?(課件)學生根據提示找到本文核心語句(文中最後一段話)。

2.文章中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長城是偉大的奇蹟。

設計意圖:針對上一課時所學,加強鞏固,在鞏固的同時,提煉主要信息,理出文章主線。

二、精讀課文,品讀語句,探究“奇蹟”

(一)學生默讀1——3自然段,邊讀邊批註。

(二)小組交流。

(三)全班彙報。

預設從三部分內容探究“奇蹟”

1.遠看長城,探尋“奇蹟”

圖文結合體會氣勢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讀完第一自然段後,引導學生從教材中選擇與文字相對應的插圖。

(1)藉助插圖,使學生體會(出示: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這句話所呈現的氣勢。

(2)這段描寫中哪些內容是插圖展現不出來的?

學生會關注到13000多裏的長度,教師相機結合中國版圖中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具體路線,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長城的氣勢。

(3)這就是蜿蜒盤旋在中國大地的一條長龍,請同學們放聲讀第一自然段,讀出你感受到的氣勢。

設計意圖:通過圖文結合,使圖片與文字相對應,把直觀與抽象統一起來,促進學生對長城雄偉氣勢的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初步把握“奇蹟”。

2.近看長城,探討“奇蹟”

圖文結合瞭解構造

教師引導學生近看長城,繼續探討“奇蹟”所在。

先讓學生默讀勾畫出介紹長城構造的相關語句,然後進行小組交流,嘗試以導

遊的身份對照插圖介紹長城各部分的位置、樣子及作用。

指名做導遊,其他同學做遊人,在導遊的介紹和遊人的提問中,感知長城設計的巧妙。預設學生會圍繞以下幾句話進行探討:

(1)“城牆頂上鋪着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課件:用箭頭指向圖。)

這句話設計的巧妙在於——便於作戰人員的通行。

(3)“兩米多高的垛子”“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

設計的巧妙在於——既有利於保護自己,又有利於作戰。

(4)“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這句話設計的巧妙在於——城台可以屯兵,城台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此時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學生自然從長城設計的巧妙感受這是偉大的奇蹟。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圖文結合,幫助學生解決對長城結構認知的難點。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為進一步瞭解勞動人民的智慧打下基礎,同時幫助學生再次把握“奇蹟”。

3.置身長城,探究“奇蹟”

讀文補圖感受血汗與智慧

引導學生讀文後結合文字想像畫面,根據所想的畫面,發現這段文字描寫上的特點。

(1)想像人們艱辛勞作的畫面

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

① 抓住“兩三千斤重,無數”體會條石巨大沉重,數量眾多,想像到勞作的艱辛。

② 抓住“一步一步”體會人們勞動時全力以赴,揮汗如雨,想像到勞作的艱辛。

③ 抓住關鍵詞語“陡峭的山嶺”體會勞作環境的惡劣與危險,想像到勞作的艱辛。

結合學生想像的畫面,教師適時引讀,學生接讀

兩三千斤重的條石呀,壓在他們的肩上,他們將沉重的條石——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在炎炎酷日下,在呼呼寒風中,他們將沉重的條石——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身邊是萬丈的懸崖,腳下是崎嶇的山路,他們將沉重的條石——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2)結合想像體會描寫特點

引導學生再讀本自然段內容,請學生邊讀邊填寫。

作者從(條石的沉重和眾多)想到了()。

根據學生填寫情況,教師小結,從眼前的事物想到當年人們艱辛勞作的場面,這就是作者的聯想。

(3)展開聯想,感悟勞動人民的智慧

借用文本的描寫手法,請學生回讀第二自然段,展開聯想,繼續用這樣的句式説一説。

從(成排的垛子)想到了()。

從(瞭望口和射口)想到了()巧妙防禦和有效進攻。

從(屯兵的堡壘)想到了()當年屯兵和屯積糧食的巨大作用。

從每一塊方磚的擺放到每一個設施的安排,都可以使我們想到當年人們構思的精心,設計的周密。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凝結着勞動人民的智慧。

(4)整合理解,表達崇敬之情

老師相機出示資料。

一萬三千多裏的長城凝結着成千上萬人的辛勤勞作,苦心設計。説長城是偉大的奇蹟,這奇蹟不僅是對這座宏偉建築的讚頌,更是對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讚頌就讓我們再讀一讀這句話,(出示最後一句話)讀出對勞動人民的崇敬和讚頌。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引導學生結合文字想像畫面,旨在幫助學生解讀重點段落的描寫特點,並根據本自然段的內容及前一自然段的描寫,為學生創設運用文本表達方法的途徑,使表達與理解相結合,並通過此方式建立起段與段間的聯繫,深入理解勞動人民血汗與智慧的內涵,從而深層感知“奇蹟”。

三、回讀課文,感悟寫法,唱響“奇蹟”

(一)回讀全文之後,再次出示最後一句話,鼓勵學生結合最後一句話談出新感受。

“奇蹟”來自於長城雄偉的氣勢,來自於巧妙的設計,來自於無數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所以説,學生接讀最後一句話。

(二)藉助板書,總結行文之序(出示板書)

板書設計:

遠看 氣魄雄偉

長城近觀 設計巧妙 奇蹟

置身其間 血汗智慧

從遠看到近觀到置身其間,作者就按照這樣的寫作順序安排文章內容的。

設計意圖:遵循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的閲讀規律,整合內容與寫法。

5、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評價方式採用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相結合方式進行,具體的評價設計方案如下:

自我評價:

1.通過本課的學習,我知道了

(A、長城的建築特點 B、長城的作用C、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

晶 D、長城是奇蹟)

2.我明白了文章的表達方法

(A、列數字 B、打比方 C、由遠及近的敍述順序 D、觀察、想像與感受相結合)

3.在課上,我瞭解到了有關長城的()方面的知識;課外,我還想了解有關長城的()方面的知識。

同伴評價:

1.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A、能有感情地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B、能正確、流利地朗讀 C、能基本正確地讀下來)

2.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子是

3.教師根據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本教學設計與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1.圖文結合,達到喚起學生直觀形象與學生感悟抽象語言相統一。

2.把作者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想相結合,達到學生理解文本與向學生滲透寫法相統一。

3.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達到工具性與學生的認識性、發展性相統一。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案例 篇二

````

表格式語文教學設計

課題: 《沁園春?雪》

科目: 語文 提供者:黃元

一、教學內容分析

《沁園春· 雪》是毛澤東詩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詩壇的一首傑出的詞作。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 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點生字的字音,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2、有感情地誦讀作品,培養學生閲讀和欣賞詩詞的能力。方法與過程:

1、在誦讀詞的過程中,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藴含的深刻性。2、學習本文正確運用比喻、擬人、對偶的修辭方法,增強文章的形象生動性。情感與態度:

1、通過誦讀詞,體會詞所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情感。2、領略詞人在特定歷史時期偉大的胸襟、堅定的信心。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在學習此詩作前,已經接觸過毛澤東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瞭解了毛澤東詩詞 的風格特點,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同時所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對詩詞的領悟、品味已 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為年齡及閲歷的限制,對詩詞意境的把握還會比較膚淺。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立足教材、立足學生實際,運用現代教學媒介,通過具體、直觀材料,調動學生濃厚 的學習興趣。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來提高學生朗讀能力,提升學生對作品的品味能力,在讀中品,在品中讀。同時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注重學生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 中成長。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朗讀理解詩詞,分析詞中語言形象、精闢、優美的特點。教學難點:理解詞的意境。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偉大的革命領袖毛澤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麼在大家 的印象中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2、(通過學生談總結)在大

1````````````````````

教學對象: 學生 課時: 一課時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寬鬆的學習氛 圍,且使學生對毛澤 東又一個整體的認 識:既有雄才武略,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 又有出眾才華。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比較多 的注意到他的雄才武略。其實,他的詩詞也同樣堪稱一絕,著名 詩人臧克家説:“毛澤東詩詞是 偉大的篇章。”今天,我們就來 欣賞學習這偉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園春· 雪》

二、範讀、聽讀、談感受 教師配樂誦讀,提出要求:

認真聽準每一個字音,領會詩詞 表達的感情。

學生認真聽讀,然後談聽讀 感受。

1、學生嘗試齊讀

2、學生對齊讀的朗讀加以

評價; 三、指導學生朗讀

3、教師引出創作背景; 教師提出要求:()注意押4、大聲自由朗讀,體會詩 韻(2)注意:停頓 節奏 重音

歌藴含的情感;

感情(打出幻燈片)

5、指名朗讀;並讓朗讀比

較成功的學生自談經驗

四、簡介作品寫作背景 本詞寫於 1936年---抗戰前 夜。當時毛澤東同志率領長征部 隊到達陝北,日本帝國主義加強 對中國的侵略,而國民黨反動派 奉行不抵抗主義,中國處在生死 存亡的危急關頭。1936年 2 月,毛澤東率領抗日先鋒隊準備東渡 黃河,開赴抗日戰爭最前線。渡 河前,適逢大雪,毛澤東於雪後 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 上觀察地形,面對祖國的大好河 山,詩人滿懷戰勝敵人的堅強信 念,豪情激盪的寫下了這首氣吞 山河的壯麗詩篇。

五、指導學生深入閲讀,理 解思想和藝術

教學上闋:

1、詞的上闋。

1、詩人描繪了什麼地方的雪

2、前三句。創造了一個廣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 析:

學生了解詞作創作背景。

整體感受詩歌的 風格、氣勢。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加強學生對詩 歌朗讀技巧的把握,加深對作品感情、意 境的體會和理解,為 學生更好地理解這 首詞的內涵作準備。

加深學生對作

品的感情的理解。

2````````````````````

```` 景?是怎樣的景?用作品中的語 句回答。(千里 / 冰封,萬里 / 雪 飄)

2、指導前三句的朗讀並重點 品析“千里、萬里、封、飄”這

闊博大的意境。

3、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 方法;化動為靜的寫法;寫出 了山的連,原的高。

4、虛景。從“須”可以看

幾個詞。

古詩詞中,常有一個字能起到 領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領字” 或“一字領起”。你能從上片中

出。其中藴含了詩人樂觀、必 勝的信心,抒發了對祖國大好 河山的熱愛之情。

5、作者首先總寫,然後分

找出這個字嗎?它領起了那幾句 話?(望長城內外 , 欲與天公

寫。作者在分寫時運用了虛實 結合的手法,先寫作者看到的試比高)。展開想象的翅膀,把 詩人描繪的雪景變成生動形象的 畫面呈現在你大腦的熒屏上,然 後描述給大家聽。馳蠟象”

4、以《江山如此多嬌畫卷》 引出上闋末尾三句,並由學生進

行想象描繪,對寫景及其中藴含 的情感加以分析。

5、小結上闋。

6、學生對上闕進行男女分節 朗讀。

教學下闋:

1、由歷史背景及柳亞子的詞 作引出對過渡句的理解。柳亞子 詞作“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 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 園春· 雪》詞中的哪兩句演化來 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 雄競折腰)

2、詩人寫到了那些歷史英 雄?毛澤東是如何評價他們的? 由那個字總領的?(惜)3、文章中的“風流人物”指 的是什麼樣的人?最後三句流露 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景色,再寫作者想到的。在寫 作者看到的景色時,作者又運 用了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以

合 作學習的過 程中,相互討論,相

靜寫動的手法。同時,作者在3、重點賞析“山舞銀蛇,原

景物描寫時,還運用了互文、互啟發,充分發揮學

生的互補作用,培養

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學生交流、傾聽、評 價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 1、詞的下闋。

2、“惜”惜中含褒:肯定

析:

他們是英雄;惜中含貶:批評 他們缺乏文學才華。

3、文中的風流人物指的時 今朝的革命英雄,新時代的人 民羣眾。最後三句表達了作者 對革命英雄必將主宰山河的無 比堅定的信心。

````

3````````````````````

```` 4、小結下闋。5、男女合作讀下闋

六、指導學生再次誦讀,深入 感悟詩詞情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

有感情地齊讀詞作。

數百年”,同學們,十幾年後,更進一步感受詩歌

你們也會成為新世紀的主宰者,會成為真正得風流人物,讓我們 滿懷這種豪情,齊讀 雪》。

七、拓展昇華

談談學習《沁園春· 雪》後 的收穫或啟發。(可以是寫作方 法、寫景角度、遣詞造句、詩人 樂觀向上的精神氣概等方面來 談)

八、佈置作業,鞏固學習1、加 深對《沁園 1、收集寫雪的詩詞作品,並 將其寫景與《沁園春· 雪》進行

按要求完成課時作業。

《 沁園春的意境。

學生暢所欲言。

提升學生對作品的 理解,培養學生積極 樂觀的人生觀。

比較,寫品析文章的詩詞藝術及人格 2、課外閲讀毛澤東其他詩詞 作品(至少 5 首),寫讀後感。

春· 雪》寫景抒情手 法的體會。

2、進一步瞭解偉人 魅力

七、教學評價設計

1、通過教學,能夠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達成本課知識目標,使學生明白如何學習詩歌作品。

2、着重通過多次誦讀和分析重點詩句,體會詩詞磅礴大氣的氣勢,領悟詩人豪邁曠 達的胸懷。

3、以讀(聽讀—自讀—分組讀—悟讀--演讀)貫穿始終,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和練習,掌握學習詩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八、板書設計

《沁園春?雪》

毛澤東

上闕:描繪北國雪景(總寫—分寫)實景: 望(化靜為動、以動寫靜)虛景:看(想象)抒情:熱愛祖國壯麗河山 下闋:評估頌今,抒個人抱負 “惜”(肯定、批評、自信)````````````````````

《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 篇三

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1098】

答題要求:請在下列題目中任選2題做答,每題50分。(答題要求:每題字數不少於600字;要密切聯繫教學實例或教學實錄進行闡述;答案要以小標題形式分條闡述,切忌含混籠統)。

一、結合具體教學實例,論述黃厚江老師是如何實現其“本色”閲讀教學。(50分)

答: 黃厚江老師是“本色”語文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黃老師執教的《我們家的男子漢》一課很好地體現了“本色”語文的教學主張。這堂課採用淺文深教、淺文趣教的設計思路,最大限度地開發文本自身的教學資源,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很好地體現了黃厚江老師關於閲讀教學的基本基本定位——“閲讀教學就是讓學生在閲讀中學會閲讀,在閲讀中獲得豐富積累,在閲讀中提高綜合素養”,也體現了黃老師閲讀教學的基本策略——“閲讀教學應該以文本為基礎,以問題探討為引導,以語言活動為主要形式”。

面對文本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教學內容上黃老師主要抓了三個方面:文本內涵,即男子漢精神;小標題的結構特點;語言品味和語句揣摩。這也暗合了餘映潮老師的板塊式閲讀教學理念,突破了一般閲讀教學“線性”教學思路,而是提取文本中有效的教學資源,然後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佈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可謂簡潔,實用,好用,能夠有效地改善大面積課堂教學中步驟雜亂、思路不清的問題。

教學過程則採用了分層推進的方式,力求思路清晰、邏輯嚴謹。

一、關於品味語言和語句揣摩。具體分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品讀詞語——標題中的“我們”;第二層次是揣摩開頭部分“這是一個男孩子,這是一個男人”和結尾部分“這是比任何文學還要文學,比任何藝術還要藝術”等句子的含義;第三層次是分析小標題和各部分內容的關係。品讀語言從詞語到句子,最後到文章整體,由淺入深,打破了才傳統課堂只分析個別語句的侷限。而且每層分析都以文本為基礎,讓學生在品讀詞句中學會閲讀品析。

二、關於小標題在文章中作用的理解。具體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學生先説説小標題的一般作用,然後找一找本文是否有小標題和有關內容不相符的情況,由初步感知到深層挖掘;第二層次是歸納小標題在文中的作用,由具體分析到抽象歸結;第三層次是引導學生用人物語言改換小標題,這是語言的具體學用;第四層次是比較兩種小標題的不同效果,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比較閲讀。

三、關於文本內涵的把握。分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歸納我們家的男子漢身上的主要品質;第二層次是加工文中的話或用自己的話,描述心目中的男子漢;第三層次是全班完成小詩《小小男子漢宣言》。這種對文本內涵或主題的分析歸納,打破了傳統課堂臨近結束時空洞歸結主題的方式,而是結合具體文本分層逐步挖掘出作品的主題或內涵,充分體現了黃厚江老師“本色”語文的閲讀教學主張。

四、關於語言活動。具體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引導學生用人物語言改換小標題;第二層次是加工文中的話或用自己的話,描述心目中的男子漢;第三層次是全班合作完成小詩。語言活動是閲讀教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本色”語文的閲讀教學的基本策略。

在教學的具體形式上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切塊融合。“切塊”教學和餘映潮老師的“板塊式”閲讀教學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力求教學思路清晰、學生活動充分。這堂課更多體現是教學內容的完美融合:將文本內容理解和語言品味及結構特點、寫人方法融合;將閲讀中的語言活動、問題探討和文本理解融合;將閲讀中的語言活動和寫作中的語言實踐融合。這個教學活動既是線性的,又是多維的;既是平面的,又是立體的。

二、任選一篇小説,嘗試設計一例閲讀教學的“切入口”教學片段。(50分)

答:從矛盾處切入。執教《我的叔叔于勒》,我讓學生仔細研究于勒叔叔的來信,發現這封信的破綻;執教《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我讓學生找出詩中的人稱代詞,提出疑問:“詩人的主體並沒有變,那人稱就應該是一致的,為什麼這首詩中人稱卻在不斷的變化呢?”;執教《湖心亭看雪》,我跟學生説,既然是“獨往湖心亭看雪”,為什麼又寫“舟中人兩三粒”?總之,大到性格的矛盾、情感的矛盾、文體的矛盾、文化的矛盾,小到一個字與另一個字的矛盾,一個動作、一封信,我們都能找到另一個參照系,從矛盾中撕開第一道口子,然後逐步深入。

三、結合具體的作文教學實錄,論述“言語交際表達訓練”教學設計的操作要領。(50分)

答: 交際語境的營造;入情入境的角色扮演;口語交際訓練與書面交際訓練的巧妙融合。

四、結合具體教學實例,論述管建剛“作文評講課”的操作要領。(50分)

答: 尊重童心世界,先“放膽”後“小心”;(沒有舉例酌情扣分)

“文心技巧”優於“文字技巧”,寫作興趣和寫作意志是作文教學的核心;(沒有舉例酌情扣分)

“慧心”經營作文講評課型。(沒有舉例酌情扣分)

五、舉例分析文言文如何融合現代教育理念進行“串講”教學設計。(50分)

答: 以歐陽代娜執教《岳陽樓記》為例,有以下要點:

關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若沒有結合具體實例,則酌情扣分)進行了“藝術化”的教學設計;(若沒有結合具體實例,則酌情扣分)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若沒有結合具體實例,則酌情扣分)改變“串講”的具體形式;(若沒有結合具體實例,則酌情扣分)在誦讀活動中加深理解。(沒有結合具體實例,則酌情扣分)